押题实验题2-光学(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透镜成像规律)(原卷版)-备战2024年中考物理_第1页
押题实验题2-光学(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透镜成像规律)(原卷版)-备战2024年中考物理_第2页
押题实验题2-光学(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透镜成像规律)(原卷版)-备战2024年中考物理_第3页
押题实验题2-光学(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透镜成像规律)(原卷版)-备战2024年中考物理_第4页
押题实验题2-光学(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透镜成像规律)(原卷版)-备战2024年中考物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押题实验题2——光学(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透镜成像规律)分析辽宁省样题及模拟题,光学实验是必考题。省样题考察的是平面镜成像特点;省模拟题考察的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必备知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总结一、实验器材的作用选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1)目的: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2)理由:B蜡烛与A蜡烛外形相同时,像与B的大小关系和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一致蜡烛B的作用: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测量像距刻度尺的作用:测量像距与物距玻璃板的作用:(1)反射成像(2)既能反射光又能透光,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4、光屏的作用:探究平面镜所成像的虚实二、器材选择的评估如何放置玻璃板:垂直于水平桌面放置薄玻璃板与厚玻璃板相比,优点是:像距偏大较小镀膜玻璃板与不镀膜的玻璃板相比,优点是:镀膜玻璃板成像更清晰方格纸与白纸相比,优点是:便于比较像距与物距的大小关系此实验中的物体指的是:不带烛焰的蜡烛A三、实验操作观察时眼睛的位置:在物体(蜡烛A)一侧如何确定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看起来未点燃的蜡烛B像点燃了一样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像与物的对应点的位置。下一步应该怎样利用和处理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得出实验结论:将像与物的对应点相连,判断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分别测量对应点到镜面的距离,看是否相等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将玻璃板竖直放在白纸上,使玻璃板镀膜那一面的下边线与直线重合。四、实验现象的分析1、选择蜡烛做实验,该实验需要的环境亮度是暗一些好。选择跳棋做实验,该实验需要的环境亮度是亮一些好。2、实验中,将蜡烛A点燃的目的是:为了使像更亮3、实验中,如果蜡烛B也点燃,看到的像不清楚,原因是:像的亮度不变,点燃蜡烛B,背景变亮,像与背景的亮度差减小,所以看到的像不清楚4、实验中,如果在桌面上无论如何移动蜡烛都不能与像完全重合,原因是(1)原理性原因:玻璃板未与桌面垂直(2)实际操作原因:蜡烛A燃烧后变短,蜡烛B与蜡烛A不完全相同,不能完全重合5、蜡烛有“重影”的原因:玻璃板的前后两个表面分别反射各成一个像,且两个像距离较远6、实验中,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暗。近处的像是来自蜡烛的入射光经过玻璃板一次反射形成的。远处的像是来自蜡烛的入射光经过玻璃板一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7、人看到蜡烛A的像原理:光的反射(虚)像人看到蜡烛B的原理:光的折射(虚)像如果实验操作都是正确的,但发现三次实验测出的像距都偏大,其原因是:由于光的折射,看到的蜡烛B是实际蜡烛B前移的像凸透镜成像实验总结实验前:原理:光的折射规律器材选择: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且光具座的长度大于凸透镜焦距的4倍。研究对象:烛焰粗略测凸透镜的焦距: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调节透镜另一侧的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出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即为透镜焦距。器材放置及调节:依次在光具座上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并调节他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等高,且透镜所在平面和光屏平行。目的:为了使像始终的成在光屏中央。器材评估及改进:烛焰晃动并且由于蜡烛长短变化位置随之变化,而且单调白屏不易观察比较大小关系。改进:采用有等大方格光屏和发光二极管作发光物体(F形光源形比T形好)。实验中:明确像:先向左或向右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再稍向左和向右移动光屏,光屏上的像都变得模糊,则这一位置就是像的位置。看不到像的原因:(1)调节光屏无像:a.物在一倍焦距处或在一倍焦距以内;b.三心不等高;c.物距略大于焦距,像距太大,光具座不够长。(2)调节蜡烛无像:a.光屏在一倍焦距处或在一倍焦距以内;b.三心不等高;c.像距略大于焦距,物距太大,光具座不够长。(3)调节透镜无像:a.物屏间距小于4倍焦距;b.三心不等高。3、像偏移原因及调节:(1)偏上:三心不等高。应上调光屏、蜡烛或下调透镜(2)偏下:三心不等高。应下调光屏、蜡烛或上调透镜(3)偏左或偏右:光屏和透镜不平行4、当蜡烛放在一倍焦距以内,移动光屏找像时,光屏上会出现一个大致是环状的暗区,这个暗区是怎样产生的?(该实验凸透镜没有边框)这是因为射向凸透镜以外的光线,使光屏上形成亮区。射向凸透镜的光线经过凸透镜会聚后,在光屏中心区域形成较亮的光斑。在亮区和较亮光斑之间因为没有光线射到光屏,产生暗区。5、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与物是左右颠倒的验证:(1)水平垂直主光轴轻轻吹蜡烛的火焰,观察像的火焰移动的方向(2)用铁片挡住火焰的一部分,观察像的火焰缺失的部分在哪一侧(3)并排放两只高矮不同的点燃的蜡烛,观察像的火焰实验结论:像的规律:像的性质与物距和焦距有关总结推论: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总是异侧倒立的,虚像总是同侧正立的a.实像:物小,像大→物距小,像距大,像变大→像与物同方向移动,越靠近凸透镜像越大,变大变小是与像比较,放大缩小是与物比较b.虚像:物大,像大→物距大,像距大,像变大c.无论成实像还是虚像,物体越靠近焦点,像越大。谁在二倍焦距以外,谁移动的距离大,谁移动的速度大。成实像时u+v≥4f,像与物距离最小值u+v=4f(u=v=2f)实验拓展:当物屏位置不变,调节透镜成像:(1)物屏距离大于4倍焦距,两次成像,一次倒立放大的实像,一次倒立缩小的实像,相当于像距与物距交换。(2)物屏距离等于4倍焦距,一次成像,倒立等大的实像(3)物屏距离小于4倍焦距,光屏上不成像2、当物体在光屏上成实像时,从光屏一侧沿主光轴向凸透镜方向观察:当眼睛离凸透镜较远时看到了发光物体倒立的像,离凸透镜较近时就看不到这个像了。3、透镜被遮挡:折射光少,像变暗。屏上没有遮挡物体的像,因为像距小于焦距不成实像。4、透镜破损:像变暗,看不清楚,因为折射光线少且有光直射在光屏上5、在透镜前加眼镜:加近视眼镜(凹透镜),光屏远离透镜像清晰。加远视眼镜(凸透镜),光屏靠近透镜像清晰解题技巧明确考察内容,按问题答题即可。1.某同学先将凸透镜靠近自己的脸,然后将凸透镜逐渐远离,对面的同学们观察到如图(a)所示的现象,于是同学们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了探究。所用的器材有:高为5cm的“F”形发光体、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光屏、光具座、刻度尺。【问题】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同学们猜想凸透镜所成像的性质与有关;【证据】(1)设计的表格如下,表格①处应填入的内容是;实验次数物距/cm像距/cm物高/cm①像的性质倒立或正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1(2)将发光体、凸透镜和光屏从左至右依次放置在光具座上,并调节三者的中心大致在;把发光体放在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移近,观察成像情况,把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和观察结果填入表格;【解释】将表格中的信息按像的性质分类后,将物与像的位置标记在图(b)中;推理可知,当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满足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下面情景遵循该成像规律的是;A.同学们看到光屏上出现了窗户经凸透镜所成的完整的像;B.同学们用凸透镜靠近手指观察自己的指纹;【交流】交流时,某同学建议换用直径更大的凸透镜(焦距为10cm)做实验,这样做的优点是。1.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而且纸板F可绕ON转动。(1)将一束光AO贴岩纸板E射向平面镜M,光在纸板上发生,方便从纸板前不同方向都能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2)将入射光线AO向ON靠近,看到反射光线OB(填“靠近”或“远离”)ON。当AO与ON重合时,反射角的大小为。(3)将光沿BO射向O点,光会沿OA方向射出,说明。(4)某小组在实验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后转动纸板F,但无论怎么转动,始终没有发现反射光线,其原因可能是。2.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1)实验时把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为了使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同时显示在纸板上,应把纸板与平面镜放置,图中的入射角是度;(2)如图乙将右侧纸板沿PQ剪开,将纸板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发现在纸板右侧的部看不到反射光线;(3)经多次实验,在纸板上画出入射光线和对应的反射光线后,利用刻度尺在白纸板上作了一条平行于平面镜的直线AF,A、B、C、D、E、F、N是直线与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的交点(图丙),测量发现:AB=EF,BC=DE,CN=ND,这样的发现(能/不能)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4)在探究得到光的反射规律后,小明想到自行车的尾灯(图丁)本身并不发光,但是夜晚当汽车的灯光无论从哪个方向照在它上面时,它都能将光反射回去,以引起汽车驾驶员的注意,经了解它是由许多角反射器组成的反光装置,则该角反射器是由。A.一个平面镜组成B.二个相互垂直的平面镜组成C.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镜组成3.小明“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情况如下。(1)如图所示,使一束光贴着有角度的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改变光束的入射角度,重复四次。次数1234入射角∠i反射角∠r①请根据图示实验情况,将数据填入表中。②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反射现象中,。(2)在上面的实验中,让光逆着反射光的方向射到镜画,那么,它被反射后就会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的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3)光的反射有什么应用?请写出一例说明。4.如图所示为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1)实验中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便实验研究,可采取的操作是(填序号);A.使光束离纸板一小段距离入射B.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C.使光束垂直纸板射到O点(2)图甲中反射角是度。实验过程中,如果将一束光沿BO射入,反射光线将沿OA方向射出,这表明;(3)为了得到普遍规律,还需要再次测量数据,如果将AO向ON靠近,则OBON(选填“不变”、“靠近”或“远离”),反射角将(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4)如图乙,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一个角度后,F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表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5)课后,某同学利用同一套实验器材,选择入射角分别为15°、30°、45°的三条光线进行实验,结果得到了不同的数据,如表所示。经检查,三次实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总结的规律却与光的反射定律相违背。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次数入射角反射角115°75°230°60°345°45°5.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白色纸板ABCD能绕垂直于CD的ON轴翻转,在纸板上安装一支可在纸板平面内自由移动的激光笔。(1)如图甲,实验前,应将纸板放在平面镜上;某时刻入射光束EO与镜面的夹角为30°时,其反射角大小等于;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EO绕入射点O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可观察到反射光束沿时针方向转动。(2)如图乙,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束呈现,此现象说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3)若将图甲中的纸板(连同激光笔)绕CD向后倾斜,如图丙,此时反射光束。A.仍在纸板上呈现B.被纸板挡住C.在纸板前方6.小晶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选用了一个在适当位置开有孔槽的大玻璃罩(如图甲),一个带支架且底边即为0刻度线的量角器(如图乙,可放入玻璃罩中),两只激光笔、一块平面镜和一台加湿器。她将平面镜放在玻璃罩的中间位置,向玻璃罩中喷入水雾,用激光笔1发出的光束AO作为入射光线,用光束OB作为反射光线;用激光笔2发出垂直于镜面射向入射点O的光束作为法线,如图丙所示。(1)实验中,当小晶看到现象时,说明在这次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2)接着,小晶开始探究“反射角是否等于入射角”。请你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7.“探究光的反射规律”装置如图所示,白纸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一块平面镜竖直放在纸板上。(1)小涵在纸板上安装一支可自由移动的激光笔,使其发出的光紧贴纸板入射,光在纸板上发生(选填“镜面”或“漫”)反射,图中的入射角是度。(2)当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重合,此时入射光线向右偏转一定角度,反射光线向偏转。(3)小涵多次实验,在纸板上画出入射光线和对应的反射光线后,发现没有量角器,为了得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一结论,小涵的操作是。8.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1)要使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你认为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的。(2)图甲中,多次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分析表格数据可得出结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使入射光沿NO方向射到O点时,发现光束变亮了,原因是。实验次数123入射角i30°45°60°反射角r30°45°60°(3)小明利用探究结果做了一个简易水位自动识别仪,如图乙所示。保持入射光的方向不变,当反射光的光斑从B点向左移动到B′点时,说明水面(选填“上升”或“下降”)了。9.如图所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在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方竖直放一光屏,光屏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白板组成,如图甲所示:(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器材是;(2)实验过程中,当入射光与平面镜时,反射光与入射光重合,此特殊的位置即为法线的位置;(3)实验中采用可折转的光屏,此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是:①显示光的传播路径;②可以验证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是否在;(4)图甲中,E、F在同一平面上,让光线沿纸板E上的AO射向镜面,则在纸板F上得到沿OB的反射光线,在纸板前的不同位置都能看到光线,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在实验过程中,若将纸板倾斜(即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如图乙所示,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在纸板F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5)如图丙所示,小车的前挡风玻璃是倾斜的,不仅可以有效减小阻力,晚上开车时,还能将来自后方车辆的水平强光反射到(选填“上方”或“下方”),以减少对司机视线的干扰。10.小明想用木板和支架制作一个“漫画临摹神器”,如图所示,OA为木板并用可伸缩支架固定,木板上放置平板电脑,平板电脑屏幕上展示持临摹的图片OB处放置并固定某光学器材,并在桌面OC处平放一张白纸。(1)OB处放置的光学器材应该用(平面镜/茶色玻璃),为了增强临摹效果,该光学器材应该(厚/薄)一点;(2)调整支架的位置,当屏幕图片的像时,停止调节,该像是(实像/虚像)。若光学器材与桌面的夹角∠BOC=60°,则木板与桌面的夹角∠AOC=°;(3)临摹时,人眼应该在图中(D/E/F)处观察。若临墓准确,临摹成的漫画相较于屏幕图片(更大/更小/大小相等)。11.学习了光现象后,科学小组一起完成了以下光学实验。(1)图甲是第一组同学在研究光的直线传播时的画面,将一个光源放在〇点照亮一个不透明的物体AB,此时右侧的墙壁上会出现物体AB的影子,如果光源靠近AB,影子的范围将会(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如果将光源竖直向上移动,影子将向(选填“上”或“下”)移动。(2)第二组同学使用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先用加湿器使整个玻璃罩内充满水雾,将平面镜放在一个能转动的水平圆台上,用固定的红色激光笔发出一束垂直射向平面镜的光NO,然后用另一个绿色激光笔向O点发出一束光AO,经平面镜反射后沿OB方向射出。缓慢转动圆台,从反射光那一侧观察,看到三束光相互,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12.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1)实验要选取表面较粗糙的纸板,这样做的目的是:。(2)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可以得到结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实验次数1234入射角/度70554025反射角/度70554025(3)如图乙所示,实验过程中,进行下列哪项操作后,在纸板上仍可以看到反射光线(填字母代号)。A.将纸板的右半部分向后翻折B.将纸板与入射光束一起以ON为轴旋转C.将纸板与入射光束一起以CD为轴向后倾倒13.在“探究光反射的规律”时,小李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1)实验时,将一束光贴着纸板P沿EO射到镜面上O点,纸板Q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F。接着将纸板Q绕ON向前或向后翻折,则纸板Q上不能显示出反射光束,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在纸板Q绕ON向后翻折的过程中,反射光线的位置(选填“改变”或“不变”);(2)经过多次实验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选填“等于”或“不等于”)入射角;(3)若保持平面镜位置不变,将纸板向后倾斜一个角度(如图乙),入射光线仍能呈现在纸板上,且沿EO方向入射到平面镜的O点,此时(选填“能”或“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线。(4)做小孔成像实验时,分别改变小孔形状:圆形、方形、三角形、星形,只要孔足够小,光屏上都能得到清晰的蜡烛像,如图丙所示,说明小孔成像与孔的形状(无关/有关)。14.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将平面镜放置在水平面上,纸板垂直于镜面,纸板由两部分组成,可以绕前后转动,如图甲所示。(1)图甲中入射角是度。(2)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应进行的操作是(填写字母)。A.改变纸板与平面镜的夹角;B.沿向后转动纸板;C.多次改变光线入射的角度,并测量对应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3)把纸板F对着ON轴向后折,实验时在纸板F的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4)小惠同学又利用图乙所示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他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5)小惠将图乙中的蜡烛远离玻璃板移动一段距离,则蜡烛所成像的大小将。15.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器材有:激光笔、可折转光屏、平面镜和喷雾器,将平面镜置于水平桌面,如图甲所示。激光笔的光束射向平面镜上O点,在平面镜上方喷水雾,从前向后观察,可在镜面上方看到2条光束。(1)将折转光屏垂直于平面镜放置,让入射光沿左半屏射到O点,如图乙所示。要呈现反射光,需将右半屏向(选填“前”或“后”)折转。(2)保持入射点不变,多次改变入射方向,在光屏上记录每次实验的光路aa'、bb'和cc',如图丙所示。为了研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发现左、右半屏相对应的光线关于转轴对称,可将此对称轴视为。同时根据光屏上的角度信息可得结论:。16.小明利用图甲所示的器材(纸板F可绕ON翻折)探究光的反射定律。(1)图乙中,用激光笔沿AO方向入射,当入射光线与平面镜夹角为60°时,入射角大小为;再将纸板F绕ON向后折,纸板F上没有反射光线,这一步骤的目的是探究;(2)图乙中,若让另一束光线沿BO方向射向平面镜,反射光线沿OA方向射出,这一现象说明;(3)为了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一普遍规律,接下来的操作是;(4)图丙中,保持入射光线AO不变,将平面镜绕入射点旋转,使入射角增大10°,则反射光线偏转的角度为。17.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其中ABCD是白色硬纸板制成的光屏,并能沿ON折转,ON垂直于CD。(1)实验时,将光屏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紧贴光屏射向镜面上的O点,可在光屏上看到反射光,如图甲;将光屏右半部分向后折转任意角度,光屏上都看不到反射光,如图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2)某同学的实验数据如表,其中有一组数据测错了,这组数据是第次实验的,原因可能是将反射光线与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实验次数123456入射角60°50°40°30°20°0°反射角60°50°40°60°20°0°18.用如图的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M水平放置,白色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由A、B两部分组成,可绕接缝ON翻折。(1)使一束光紧贴纸板A射向镜面上的O点,只有当纸板B翻折至图中位置时,才能观察到纸板B上呈现反射光线,可知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2)记下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方向,用量角器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可得出∠α∠β(选填“>”“<”或“=”);(3)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再测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这样做的目的是;(4)若光沿FO入射,经M反射后沿OE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的。19.如图甲所示是小敏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在白纸上记下A和B的位置。(1)实验过程中蜡烛B(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2)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竖立一个光屏,观察发现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3)实验过程中小敏体会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是能在观察到蜡烛A的像的同时,透过玻璃板能观察到,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这是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4)若要探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接下来他该,在白纸上分别记下A和B的位置。(5)图乙所示,是小敏组的同学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玻璃板、蜡烛与蜡烛像对应点的位置。之后他们画出连接蜡烛和像的直线,用量角器测量直线与玻璃板的夹角,再用刻度尺分别测量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以上操作探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在探究。(6)小敏回家后,使用家里的玻璃板又重复了实验。与图乙相同,她在白纸上沿蜡烛A和B底部边缘的对应位置作标记,并标出玻璃板表面(即反射面)的位置,然后测量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和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测得的数值如表所示。实验次数123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cm3.395.116.39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cm3.505.226.51小敏发现三次实验测量出的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都比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略大一些,与在学校实验得到的“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的结论不相符。小敏通过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了交流讨论,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20.小明设计了如图1的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玻璃板两侧分别放置了可旋转底板。(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旋转右侧底板,发现底板(相当于光屏)无法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像;(2)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在蜡烛A像的位置放置一个与之大小相同的蜡烛B。发现蜡烛B与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3)如图2所示,是电视台直播时使用的提词装置,水平放置的显示器通过一块与水平成(填角度)的镀膜玻璃,将显示器上的台词成像到竖直方向,使演讲者在看台词的同时也能面对摄像机。21.如图﹣1所示,小明买了多块相同的橡皮和一块厚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可以确定像的。从橡皮一侧透过玻璃板看到像有“重影”,其原因可能是玻璃板的前后表面都发生了光的,改善“重影”问题的办法是。(2)改变橡皮的位置,进行三次实验,用笔在白纸上标记出每次像和物的位置,如图﹣2所示。根据对应顶点就能准确测出相应的距离,再将白纸沿(选填“EF”或“GH”)对折,若像和物的对应顶点都,则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具有对称性。(3)如图﹣3所示,用叠加的方法改变物的大小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如表。分析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橡皮的位置保持不变物的大小(玻璃板前橡皮的个数/个)123像的大小(玻璃板后橡皮的个数/个)123(4)某小组在较暗的环境中实验时,发现橡皮的像较暗、不易辨识,联系日常照镜子的经验,解决方法是(选填“照亮橡皮”或“照亮橡皮的像”)。2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该实验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2)在图甲中为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对蜡烛B的要求是。(3)为了确定像的虚实,在利用蜡烛B确定出蜡烛A成像的位置后,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在如图甲中的(选填“a”“b”或“c”)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4)在图乙中画出物体在玻璃板中的像。23.如图甲所示是小融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1)A、B两根蜡烛的大小和形状相同,这样做的目的是;(2)将点燃的蜡烛A置于玻璃板前方,小融的眼睛应该在蜡烛(选填“A”或“B”)侧观察蜡烛A的像,若发现蜡烛A的像不太清晰,通过点燃蜡烛B(选填“可以”或“不可以”)使像变清晰;(3)实验中,若看到蜡烛A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如图乙所示,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近的像A′较(选填“亮”或“暗”),较远处的像A″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选填“P”或“Q”)面成像得到的;(4)丙图为猫咪照镜子的情境,若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镜子沿中间截成两半,将右边一半平行向后移一段距离,则左、右两半面镜子。A.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B.左半边镜子成完整像,右半边不成像;C.都成完整的像,但两个像在不同位置;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24.小洛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选用主要器材;薄玻璃板、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白纸、刻度尺和黑色纸板等。(1)实验中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把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的像。把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看上去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蜡烛A的像与蜡烛A。(2)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并移动蜡烛B确定像的位置,每次标记出蜡烛A和它的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请根据小洛完成的下列实验数据表格,在①、②处填写数据名称。实验次数①②蜡烛的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16.56.5244355(3)分析实验数据得出,蜡烛A的像和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25.如图甲,奇奇在厨房中隔着玻璃看到客厅沙发上的小狗烈火焚身却一动不动,仔细观察发现原来是玻璃反光。于是奇奇想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他选用三支蜡烛A、B、C,其中A、B大小不同,A、C大小相同,如图乙是他进行实验的装置。(1)他将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将A和B点燃放在玻璃板前,把C放在玻璃板后方来回移动,如图乙,C与A的像能完全重合,B烛焰的像出现在C“身上”。这说明:;(2)奇奇拿掉蜡烛B,将蜡烛A逐渐靠近玻璃板,适当移动蜡烛C,C与A的像仍能完全重合,这说明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距(填“有关”或“无关”);(3)奇奇根据以上结论分析:小狗身上的烈火相当于实验中蜡烛(填“A”或“B”)的像,客厅中的小狗(填“能”或“不能”)看到自己身上的烈火。26.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桌面上已给出的器材有:支架、单面镀银镜子、单面镀膜玻璃板、铅笔各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两个,方格纸一张,火柴一盒。(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选填“较亮”或“较暗”)环境中进行。(2)小明在实验中与同小组成员讨论后选用单面镜膜玻璃板的目的是。(3)操作时,蜡烛A放在玻璃板(选填“有”或“没有”)镀膜面的一侧,实验效果更好些。多次改变蜡烛A到镜面的距离。移动镜后蜡烛B,发现B总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选填“有关”或“无关”)。(4)如图乙所示,将玻璃板与水平桌面成45°固定在水平桌面上,让蜡烛A沿着桌面向右做直线运动,则蜡烛A在玻璃板后的像(选填“水平向右”、“水平向左”、“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运动。(5)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蜡烛B位置竖直放一个光屏,并在图丙中的(选填“①”、“②”、“③”或“④”)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6)小明在整理实验器材时,将单面镀银镜子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在镜子中看到了黑板上方时钟的像如图丁所示,可知当时的实际时刻是。27.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表示平面镜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是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与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的像的位置。在纸上记下这个位置,实验时注意观察蜡烛的大小和它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选填“较亮”或“较暗”)环境中进行。(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既确定了像的位置,又验证了像与物的关系。(3)将蜡烛A逐渐靠近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4)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竖立光屏,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选填“虚”或“实”)像。28.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器材,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1)小明在玻璃板的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还要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支没有点燃的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B,这主要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选填“A”或“B”)侧观察。(2)小明把蜡烛A向靠近玻璃板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则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实验中还需用到(填测量工具),用于探究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关系。(3)若把玻璃板沿MN截成两部分(如图乙所示),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小段距离,则蜡烛通过左右两部分玻璃板成像的情况是(选填“A”或“B”)。A.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C.都成完整的像,两个像在不同位置D.玻璃从中间破裂了,所以不成像29.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小明同学准备了透明玻璃板、刻度尺和A、B两只规格相同的蜡烛、一张不透光的白纸和粘胶,如图所示。(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实验时,应选用(选填“厚”或“薄”)一些的玻璃板;(2)将与A完全相同、未点燃的蜡烛B放到玻璃板后面与像重合,比较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这里采用的探究方法是(选填“等效替代法”或“控制变量法”);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会(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3)实验中若只将玻璃板水平向右平移,蜡烛所成像的位置(选填“向左移”、“向右移”或“不变”);(4)在上述实验完成后,小明在玻璃板背面粘贴一张不透光的白纸,将玻璃板背面完全遮挡住,小明(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的像。30.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2)如图甲所示,在竖直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将(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相同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发现蜡烛B可以与蜡烛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重合,此现象表明像与物的大小。(3)经过多次实验,分别记录蜡烛A、蜡烛B在纸板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然后沿玻璃板在纸板上的位置将纸板对折,发现B1与A1、B2与A2、B3与A3位置重合,表明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4)移走蜡烛B,将光屏竖直放到蜡烛B的位置,到玻璃板后侧观察,发现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A所成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3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1)实验时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如图甲,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大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纸上,沿着玻璃板在纸上面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代表的位置。(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蜡烛B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若在蜡烛B和玻璃板之间竖直放置一张不透明的白纸,则从蜡烛A这一侧透过玻璃板一定能看到的是(选填“蜡烛B”、“蜡烛A的像”、“蜡烛B的像”或“蜡烛A的像和蜡烛B”)。(3)在图乙中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画出眼睛看到镜前S发出的光的光路。32.小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实验桌上有如图所示的器材。(1)实验中除支架、白纸、刻度尺外,还应选用的器材有:薄玻璃板D、蜡烛B和蜡烛(选填“A”或“C”),选用该蜡烛的原因是。(2)小华在确定像的位置时,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放置一块薄玻璃板,把点燃的蜡烛B放在薄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蜡烛(未点燃)竖直着在薄玻璃板后面移动,小华发现在薄玻璃板后无论怎样移动另一支蜡烛,另一支蜡烛始终不能与蜡烛B的像B'完全重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3)为了找出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是否与距离有关,应如何操作,请简述过程:。33.利用蜡烛和薄玻璃板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实验中选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来进行实验的目的是;(2)探究像和物的大小关系时,点燃了一支蜡烛A置于玻璃板前,如图乙所示;此时为了观察这支蜡烛的像,应该利用图乙中(选填“a”、“b”或者“c”)的视角进行观察;然后用另一根完全相同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前后左右移动蜡烛B,直至看上去与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初步得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大小相等;(3)移开蜡烛B,用白纸做光屏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白纸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选填“实”或“虚”)像。(4)如果将玻璃板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观察到蜡烛A的像(选填“向上移动”、“向下移动”或“不动”)。(5)用木板紧贴玻璃板背面,人眼在玻璃板前(选填“还能”或“不能”)看见蜡烛A的像。(6)小明想确定家中穿衣镜成像的反射面,他将笔尖紧贴镜面A,如图丙所示,发现笔尖的像与笔尖之间有一段距离,说明(选填“A”或“B”)是反射面。34.五代时期名士谭峭所著《化书》中,记载了照镜子时“影与形无异”的现象。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小明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了探究。(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目的是便于。(2)蜡烛A的像,是它发出的光经玻璃板反射而形成的(实/虚)像。若在玻璃板后放置一块木板,蜡烛A(选填“仍能”或“不能”)通过玻璃板成像。(3)如图乙所示,仅将玻璃板由图中1的位置水平向右平移至2的位置,蜡烛A的成像情况是(填字母)。A、蜡烛成像仍在B处B、蜡烛成像在B处右侧C、蜡烛无法通过玻璃板成像(4)生活中小轿车的前挡风玻璃是斜的,从光学角度分析,这样设计的目的之一是晚上开车时,来自后方车辆的强光入射到前挡风玻璃,被反射到(上方/下方),以减少对司机视线的干扰。35.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1)该实验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方便确定,此时成像的清晰度比日常使用平面镜(选填“好一些”或“差一些”)。(2)实验时,将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把另一个相同的蜡烛B放到玻璃板的另一侧,边移动边观察,使它与A的像重合,观察时,眼睛应该在如图乙中处观察(选填“a”、“b”、“c”或“d”),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并在如图中的(选填“a”、“b”、“c”或“d”)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3)如图丙是小军本人,他在进行实验时,从玻璃板中也观察到了自己的像。那么他的像应是如图丙中的:若将玻璃板竖直向上缓慢平移,他的像(选填“向上平移”、“不移动”或“向下平移”)。(4)如图丁所示,若将玻璃板与水平桌面成45°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当蜡烛A沿着桌面向右做直线运动,将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的像(填选项字母)运动。A.水平向右;B.水平向左;C.竖直向下;D.竖直向上。3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所用器材有:两个相同的蜡烛A和B、玻璃板、支架。(1)摆放器材时,将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与白纸要保持互相;(2)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在蜡烛A侧透过玻璃板看到完全重合时,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3)某次实验,设定在乙图中以A的右端到镜面的距离为物距,然后测量其所对应的像距,如图乙所示,则该像距为cm;(4)将光屏竖立在像的位置(与玻璃板平行),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选填“虚”或“实”)像;(5)与生活中的镜子相比较,请你说出用玻璃板做该实验的好处:。37.如图所示,这是小冬学习小组所用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1)器材选择:应选择厚度为5mm的(选填“普通无色玻璃板”或“能透光的镀膜绿色玻璃板”)进行实验,目的是很快确定像的位置,从而减小测量像距的误差。(2)设计的实验步骤:A.在水平桌面上平铺一张A4白纸,并在白纸的中间用直尺画条直线,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切记一定要让玻璃板能很好反光成像的一面的下边沿着所画的直线放置。B.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再拿一支外形相同(选填“已点燃”或“不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在镜中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沿两个蜡烛底部画圈即记下像和物的位置。C.移动点燃的蜡烛,按照上一步的要求进行操作。D.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的像和物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然后用分别量出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E.整理器材,完成实验报告。(3)此实验中用到的两个蜡烛可以别的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如“矿泉水的瓶盖”替代吗?并请说出替代的优点?38.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再将玻璃板竖直立在白纸上:(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2)实验时,不采用平面镜而采用透明玻璃板,不仅能观察到蜡烛的像,也便于;(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像;(4)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像的大小;(5)如图2甲所示,一枚硬币放在竖直的平面镜前,硬币的像在a处,将平面镜平移至如图2乙所示的位置时,硬币的成像情况是(选填字母代号);A.硬币成像在a处B.硬币成像在b处C.硬币成像在c处D.硬币无法通过平面镜成像(6)小强将硬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如图3所示,用以进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硬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右侧纸板可绕ON向后转动,如图甲所示。若将右侧纸板向后转动,如图乙所示,此时在右侧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这一现象说明。39.五代时期名士谭峭所著《化书》中,记载了照镜子时“影与形无异”的现象。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小明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了探究。(1)把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再拿一支外形相同没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重合,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相同,证实了“影与形无异”;(2)改变蜡烛A的位置,进行三次实验,如图乙所示,用直线将物和像的位置连接起来,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测得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3)若另一组同学放置玻璃板时如图丙所示,则像成在水平桌面的(选填“上方”或者“下方”)。40.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在天宫课堂中,航天员王亚平将空气注入水球,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球时,发生了折射现象。此现象引起了小华的好奇,并对“光的折射现象”进行了探究,得到以下实验数据:表一:从空气斜射入水序号入射角α/°折射角γ/°123.017.5235.826.7351.036.9表二:序号入射角α/°折射角γ/°123.015.0235.823.0351.031.3(1)分析数据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折射角入射角(选填“大于”、“小于”),且折射角随入射角增大而;(2)天宫课堂中的水球中央有一个球形气泡,两个球心都在O点,结构如图。一束光AO1从空气射入水球,光路如图所示,则光从水球进入气泡球时,折射光线可能为(选填①、②、③、④),OO1和OO2的连线均为法线。41.小聪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中,让光从空气分别射入水和玻璃中,测出相应的入射角、折射角,记录在表格中,分析数据,可以得出:空气中的入射角i/°0304560水中的折射角r/°0223240玻璃中的折射角o/°0192835(1)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2)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3)光以28°的入射角从玻璃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小为°;(4)分析表中数据猜想,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逐渐增大入射角,(选填“入射角”或“折射角”)先达到90°;(5)小芳对实验进行拓展,如图所示,保证入射光传播方向不变,把容器的右侧略微抬高,折射角(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42.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将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实验中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实验序号12345入射角i15°30°45°60°75°折射角r11°22°32°40°46°(1)分析表格中数据,可以得到结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2)如图,一束光从A点(图中未画出)射向水面上的O点,请在图中作出入射光线AO的大致位置。(3)如果要让折射光线射到C点,在保持入射点O不变时,可(选填“增大”或“减小”)入射角;或在保持入射光线位置不变时,进行(选填“加水”或“排水”)。43.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将一细光束从水中斜射到空气中,用于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入射角/°01020304048.650折射角/°013.427.041.758.790(1)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增大,且折射角(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入射角;(2)当入射角增大到48.6°时,折射角会达到90°。若继续增大入射角,将会发现折射光线消失,而只存在反射光线,这种现象称为全反射现象。根据实验分析,小明思考如果将一细光束从空气斜射到水中时,(选填“可能”或“不可能”)发生全反射现象。44.如图甲所示,这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和光的折射规律的装置,纸板A和B可沿折痕a和b向前或向后翻折。实验次数1234入射角(度)60453043反射角(度)60453043折射角(度)43322160(1)如图甲,调整半圆形玻璃砖的圆心O′与O重合,并使玻璃砖上边沿CD与NN'垂直;(2)如图甲,使一束光贴着纸板射向O点,观察入射光对应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改变光束入射角度,多做几次,描绘每次光的径迹,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记录前三次数据如上表。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入射角,且折射角随入射角增大而增大;(3)如图乙,将纸板A和B向后翻折,发现纸板A、B上都看不到光线,这一现象说明光在介质交界面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时,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同一平面内。(选填“在”或者“不在”)(4)如图丙,第4次实验数据与前三次中第次实验数据对比可得:“光在折射时,光路可逆”。45.如图甲是小明利用光具盘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的传播规律,经过多次实验并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入射角α10°30°45°60°折射角β7.1°20.7°30°37.8°(1)分析表中的数据,你能得出的结论(写出一条即可):。(2)由表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当光以55°的入射角从空气射入玻璃中时,其折射角30°(选填“等于”“小于”或“大于”)。(3)若光以30°的入射角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其折射角是。(4)如图乙,小明把装置改进后继续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的传播规律。实验时,保持入射光不动,往水槽里加适量的水,会看到水槽底部的亮斑B向(选填“左”或“右”)移动。4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1)在光具座上,将蜡烛、光屏安装在凸透镜两侧,接着调节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的目的是使像能呈现在;通过实验,绘制了像距v随物距u变化图象如图甲,此凸透镜的焦距是cm。(2)实验中,当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乙时,光屏出现了蜡烛清晰的像,这个实验现象与生活中的的成像特点相同(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3)“自拍神器”是旅游的最爱,如丙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自拍杆可以通过增大物距,从而(选填“增大”或“减小”)所成像的大小。(4)某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如图丁,他向水透镜中注水,不改变蜡烛和透镜的位置,要使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或者在透镜前放置一副(选填“远视”或“近视”)眼镜。47.(1)雯雯同学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如图1甲所示。①为完成该实验,除如图1甲中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②观察气泡可判断图1甲中的水处于(选填“沸腾前”或“沸腾时”)的状态;③如图1乙是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由图象可知,所测水的沸点低于100℃,说明当地气压(选填“大于”或“小于”)1标准大气压。(2)乐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①如图2甲所示,乐乐将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该凸透镜的焦距为cm;②在某次实验中,乐乐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如图2乙所示的位置,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是倒立、(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若要再模拟近视眼成因,乐乐仅需将光屏向移动少许(选填“左”或“右”)。48.如图所示,小明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从水透镜里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大:(1)如图1所示,一束光平行于主光轴射向水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光斑,则此时水透镜的焦距为cm;(2)如果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上方,小明同学应该将蜡烛向移动或将光屏向移动才能让像成在光屏的中央;(3)该同学移动蜡烛、水透镜和光屏至图2所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利用此成像特点可制成(填“照相机”或“投影仪”);若仅将蜡烛与光屏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填“能”或“不能”)看到清晰的像;(4)在图2所示实验场景下,当该同学从水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后,把自己的眼镜给水透镜“戴上”,光屏上烛焰的像依然不清晰,于是他将光屏靠近透镜,烛焰的像逐渐变得清晰(如图3所示),由此判断该同学戴的是(填“近视”或“远视”)眼镜。49.某实验小组利用实验室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如图所示。(1)让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透过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凸透镜对光有作用(选填“会聚”或“发散”),凸透镜的焦距为cm。(2)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乙图中的蜡烛移至光具座25.0cm刻度线处,适当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清晰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该原理应用于(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3)当蜡烛移到45.0cm的位置时,应该在(选填“蜡烛”或“光屏”)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像。(4)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厚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物体的,现将图乙中虚线圆圈部分当做人的“眼睛”,当蜡烛远离“眼睛”时,“眼睛”需调节凸透镜的厚度使其(选填“变薄”或“变厚”),改变其对光线的偏折能力,从而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若该“眼睛”无法调节凸透镜达到应有的厚度,则该“眼醋”患(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应该配戴(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进行矫正。50.在“天宫课堂”的水球实验中,小玉看到王亚平老师的倒立、缩小的像,如图甲所示。于是她利用实验室的光学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小玉找到了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用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乙所示,则凸透镜的焦距是cm。(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三者中心高度到合适的位置,目的是。(3)如图丙所示,将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处,蜡烛移动到20cm刻度线处,需移动光屏,直到出现烛焰清晰的倒立、的实像。(4)在(3)的基础上,更换成另一个焦距为9cm的凸透镜,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此现象与(选填“近”或“远”)视眼成因相似。为了使光屏上的像恢复清晰,可将蜡烛向(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51.小红在学习透镜知识后,对爷爷的眼镜很感兴趣,于是用爷爷的眼镜作为透镜进行了相关探究:(1)实验前,小红先拿着眼镜站在太阳底下,让太阳光通过正对的眼镜镜片,最后射到纸上,经过一段时间太阳光能把白纸烤焦,说明爷爷是(填“近视眼”或“远视眼”);(2)在进行上述操作时,小红发现眼镜和白纸间距离s与对应白纸被烤焦的时间t有关系,于是她将数据图记录下来,并绘出如图1图像,则可判断该透镜的焦距f为cm;(3)当她进行探究时,发现光屏上所成的像偏上,手中的眼镜应向(填“上”或“下”)移动,才能使像成在光屏正中央;(4)当蜡烛、眼镜和光屏处于图2所示位置时,恰好在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像,要想在光屏上呈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小红接下来的操作是。52.小冬和小宇用不同的凸透镜看书上的字时,他们惊奇地发现透过凸透镜分别看到正立放大的像和倒立放大的像,如图甲所示,于是他们决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什么因素有关”。(1)根据图甲的现象,他们提出了凸透镜成像的大小、正倒可能与有关。(2)小冬同学选用甲图的凸透镜进行实验,他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得到图乙所示的光路图:①该透镜的焦距为cm;②调节好实验装置后,小冬将烛焰放在距该凸透镜30.0cm处时,移动光屏至距凸透镜14.0cm处时,在光屏呈现出烛焰的“像”,但不清晰,在此基础上,小冬应该进行的操作是;③小冬把烛焰放在位于凸透镜焦点以内的位置固定,在透镜另一侧可以观察到放大的虚像。若将一不透明的光屏置于图中虚线处,如图丙所示,眼睛位置不动能否看到蜡烛的像?(选填“能”、“不能”或“不一定能”)。(3)小宇换用了甲图中另一块凸透镜进行实验,发现如图丁所示的现象,从A处入射一条光线即入射光线为AC,出射光线即折射光线为CB,且AO<OB。已知OB=10cm,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A.f=4cm;B.f=5cm;C.f=8cm;D.f=12cm。53.小江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由于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未知,所以小江同学先利用一束平行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如图乙所示,则该透镜的焦距是cm;(2)实验时,调节光源、凸透镜和光屏,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上,目的是使像在光屏中央;(3)光源“F”放在15cm刻度线处,其大小如图丙所示,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如果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罩住,则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如图丁中的;(4)小江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光屏应向(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54.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1)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2)蜡烛、光屏和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未画出),该像为倒立、(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利用了这个成像原理;(3)保持蜡烛与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不动,将凸透镜移到光具座cm刻度线处,光屏上会再次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