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天津市2024届高考语文考前押题密卷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3小题。(7-12每小题共3分,共18分;13-14题每小题3分,15题2分,共26分)(甲)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①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②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拟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窃为陛下惜之!(节选自《汉书·食货志》)(乙)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徒成都,叁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亭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节选自《管子·治国》)注:①娥:zhí,细致。②罢:通“疲”,疲乏。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物力必屈屈:亏损,匮乏B.远方之能拟者并举而争起矣拟:模仿C.而直为此廪廪也廪廪:恐惧的样子D.蚤生而晚杀杀:凋落【答案】B【解析】选项B中,“远方之能拟者并举而争起矣”中的“拟”应解释为“匹敌、比得上”,而不是“模仿”。因此B项不正确。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未之尝闻句读之不知B国胡以相恤方其系燕父子以组C.四种而五获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D.—夫为粟二百石吾属今为之虏矣
【答案】C【解析】A项中“未之尝闻”和“句读之不知”的“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B项中“国胡以相恤”的“以”是介词,表方式或手段,“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的“以”也是介词,表方式或手段。C项中“四种而五获”的“而”是连词,表并列,“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的“而”是连词,表转折。D项中“一夫为粟二百石”的“为”是动词,表示“有”,“吾属今为之虏矣”的“为”是介词,表被动。因此,相同的一项是B。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B.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C.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D.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答案】A【解析】根据文意和句子结构,“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应该断为“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应该断为“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因此最合理的断句是A。10.下列出白《汉书·食货志》的六句,都属于作者赞同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①仓廪实而知礼节。②汉之力汉,几四十年矣。③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④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⑤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⑥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答案】D【解析】①“仓廪实而知礼节”是作者赞同的观点。②“汉之力汉,几四十年矣”是对汉代建国以来的时间的叙述,并非作者赞同的观点。③“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是描述当时的情况,并非作者赞同的观点。④“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是对当时情况的描述,并非作者赞同的观点。⑤“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是作者赞同的观点。⑥“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是作者赞同的观点。因此,都属于作者赞同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D。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作者分析了当时国家的局势和汉代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政策,提出国家应加强积贮的观点。B.甲文中,作者从应对自然灾害和战争两个方面入手,谈国家不积贮的危害,从而有力地支撑了中心论点“仓廪实而知礼节”。C.乙文认为“兴利”是采取有利于农业的措施,“除害”则是禁止不利于农业的措施,“兴利除害”才能使百姓归附。D.两篇文章都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向君王提出了发展国家的建议。【答案】C【解析】A项错误,甲文中并未分析“汉代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政策”。B项错误,甲文并未从“应对自然灾害和战争两个方面入手”,而是从国家整体的角度谈积贮的重要性。C项正确,乙文确实提出了“兴利除害”才能使百姓归附的观点。D项错误,两篇文章虽然都采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但不仅仅是以驳论为主,也有立论的成分。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2)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3)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答案】(1)生产的人很少,而浪费的人很多,天下的财产怎能不枯竭呢!(2)心怀敌人,使远方的人归附,有什么召唤不会到来呢!(3)所以先王让农、士、商、工四个阶层的人互相交换工作,全年的利益就不会相互侵犯。【解析】(1)这句话中,“生之者”指的是生产的人,“靡之者”指的是浪费的人,“天下财产”指的是国家的财产,“蹶”在这里的意思是枯竭。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生产的人少,而浪费的人多,那么国家的财产就会因此而枯竭。(2)这句话中,“怀敌”指的是心怀敌人,即有戒备之心,“附远”指的是使远方的人归附,“招”在这里的意思是召唤。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心怀敌人,同时又能使远方的人归附,那么无论什么召唤都会响应。(3)这句话中,“先王”指的是古代的君主,“农、士、商、工”指的是四个社会阶层,即农民、士兵、商人和工人,“交能易作”指的是互相交换工作,“终岁之利”指的是全年的利益,“无道相过”指的是不会相互侵犯。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古代的君主让四个社会阶层的人互相交换工作,这样全年的利益就不会相互侵犯。13.结合两段选文概括“积贮”的重要措施及意义。【答案】重要措施:增加粮食和其他物资的储备,即“积贮”。意义:有了充足的积贮,可以应对自然灾害和战争等紧急情况,保障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定生活,同时也是国家富强和社会安定的基础。【解析】两段选文都强调了积贮的重要性。在《汉书·食货志》中,作者通过对比古代和当时的情况,指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即生产的人少,浪费的人多,导致国家财产枯竭,人民生活困苦。因此,作者提出应该加强积贮,以应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和战争等紧急情况。在《管子·治国》中,作者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国家应该有充足的积贮,这样才能使国家富强,社会安定。因此,结合两段选文,我们可以看出,积贮是一项重要的措施,它不仅可以应对紧急情况,保障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定生活,同时也是国家富强和社会安定的基础。天津市2024届高考语文临考押题卷1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管仲相威公①,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②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③,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④。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选自北宋·苏辙《管仲论》)管仲有疾,桓公往问之,曰:“仲父病矣,将何以教寡人?”管仲对曰:“愿君之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公曰:“易牙烹其子以慊寡人,犹尚可疑耶?”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何有于君?”公又曰:“竖刁自宫以近寡人,犹尚可疑耶?”对曰:“人之情不爱其身也。其身之忍,又何有于君?”公又白曰:“常之巫审于死生,能去苛病,犹尚可疑耶?”对曰:“死生,命也,苛病失也。君不任其命,守其本,而恃常之巫,彼将以上无不为也!”公又曰:“卫公子启方事寡人十五年矣,其父死而不敢归哭,犹尚可疑耶?”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父也。其父之忍,又何有于君?”公曰:“诺。”管仲死,尽逐之;食不甘,宫不治,苛病起,朝不肃。居三年,公曰:“仲父不亦过乎!”于是皆复召而反。明年,公有病,常之巫从中出曰:“公将以某日薨。”易牙、竖刁、常之巫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矫以公令。公求饮不得。卫公子启方以书社四十下卫,公闻乱,慨然叹,涕出,曰:“嗟乎!圣人所见岂不远哉!”(选自明·冯梦龙《智囊》)注释:①威公:即齐桓公,这里改“桓”为“威”,是宋人为避宋钦宗赵桓名讳的缘故。②竖刁、易牙、开方:齐桓公宠幸的三个近臣。管仲死后,这三个人共同专权。桓公死后,诸子争位,竖刁与易牙等杀害群臣,立公子无亏,太子昭奔宋,齐国因此发生内乱。③四凶:旧传共工(古代的世族官)、罐兜(人名)、三苗(古族名)、鲧(人名)为尧时的四凶。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祸蔓延,讫简公 讫:及,到B.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 絷:拖累C.易牙烹其子以慊寡人 慊:满足D.常之巫审于死生 审:明察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威公声不绝于耳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泉涓涓而始流C.因威公之问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D.其子之忍,又何有于君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B.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C.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D.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10.下列六句分编四组,全都体现管仲智慧的是()①霸诸侯,攘夷狄 ②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③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④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⑤管仲死,尽逐之 ⑥圣人所见岂不远哉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苏辙认为齐国的安定强盛,不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齐国的祸乱,不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是齐桓公。B.易牙、竖刁等四人在被召回的第二年便共同谋划了叛乱,齐桓公最终死在了在他们的囚禁中,桓公死后,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C.在齐桓公的要求下,知人论世的管仲便清楚明白地分析出易牙、竖刁等四人的不同弊病,但继而由于齐桓公缺少明智的判断,对管仲的话进行了怀疑,召回了他们。D.苏辙的史论以管仲死而齐国乱为例,意在论证举贤任能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指明了政治家培养选拔接班人的重要性。冯梦龙的人物传记以管仲的遗计写管仲之智。【答案】7.B8.B9.C10.A11.D【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絷:束缚。句意: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故选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于”,介词,在/介词,对于。二者不同。句意: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对于自己就以从师为耻。B.“而”,连词,表修饰。二者相同。句意:这三人就马上回家取出旧官帽,弹去灰尘,相互庆贺。/泉水缓缓流动。C.“因”,介词,趁着/连词,于是,就。二者不同。句意:如果他乘着齐桓公询问时。/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饮酒。D.“其”,代词,他/代词,指代《离骚》。二者不同。句意:他对自己孩子都这么忍心,对您又能有什么呢?/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没有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只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三子”为一个词,“三个人”的意思,不可断开,排除AD;“……者,……”表判断,“者”后断句,排除B。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②的意思是“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只是“我”的推测,不能体现管仲的智慧。④的意思是“那管仲,凭什么可以死掉呢”,根据前后可知,是说管仲没有推选出贤明的人来,不能体现管仲的智慧。⑤的意思是“管仲死了,桓公把那几人全都赶走了”,写的是桓公,不能体现管仲的智慧。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齐国的祸乱……而是齐桓公”错,原文为“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应是“管仲”。B.“易牙、竖刁等四人在被召回的第二年便共同谋划了叛乱”错,原文为“易牙、竖刁、常之巫相与作乱”,是易牙、竖刁、常之巫一起叛乱。C.“清楚明白地分析出”错,根据原文可知,管仲只是就桓公的问话进行了回答,并没有清楚明白地分析出易牙、竖刁等四人的不同弊病。故选D。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3分)(2)易牙、竖刁、常之巫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矫以公令。(4分)【答案】(1)这是(因为)他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托以国家重任。而且预料自己将死。这部书实在是荒诞,不值得相信。(2)易牙、竖刀、常之巫一同作乱,堵塞了宫门,筑起了高墙,不让人通行,假称这是桓公的命令。【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托”,托付;“逆”,预料;“诞谩”,荒诞。(2)“相与”,一起;“通”,使动用法,让……通过;“矫”,假称。1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苏辙和冯梦龙对管仲评价的不同之处。(3分)【答案】苏辙片面否定了管仲对齐国强盛的贡献,将使齐国强盛的贡献归功于鲍叔;苏辙肯定管仲有才能,但认为齐国的衰落是管仲未尽职尽责。冯梦龙认为管仲是目光长远、能辩忠奸的智者,在临死之时委托国家大事。齐国的祸乱是由于齐桓公缺少明智的判断,齐国的祸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原文“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可知:苏辙片面否定了管仲对齐国强盛的贡献,将使齐国强盛的贡献归功于鲍叔;苏辙肯定管仲有才能,但认为齐国的衰落是管仲未尽职尽责。根据原文“嗟乎!圣人所见岂不远哉”“愿君之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管仲死,尽逐之;食不甘,宫不治,苛病起,朝不肃。居三年,公曰:‘仲父不亦过乎!’于是皆复召而反”可知:冯梦龙认为管仲是目光长远、能辩忠奸的智者,在临死之时委托国家大事。齐国的祸乱是由于齐桓公缺少明智的判断。参考译文管仲作丞相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夷、狄等异族,终其一生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功业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于作乱之时,也必有其根源而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询问丞相的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罢了。唉,管仲以为桓公果然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不离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马上回家取出旧官帽,弹去灰尘,相互庆贺。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没有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只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一个也不剩地除掉他们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他乘着齐桓公询问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就是不提他们也可以啊!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强的了。晋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齐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赶不上管仲。晋灵公暴虐,不如齐孝公宽厚。可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文公的余威,还能在一百年里充当盟主。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君主虽不贤明,但是还有老成练达的大臣存在。桓公死后,齐国一败涂地,这没有什么疑惑啊!他仅依靠一个管仲,管仲却死了。天下并非无贤人,确实是有贤臣而没有明君。桓公在世时,就说天下再没有管仲这样的人才。我不相信。管仲的书里有记载他将死时论及鲍叔牙、宾胥无的为人,并列出他们各自的短处。这是他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托以国家重任。而且预料自己将死。这部书实在是荒诞,不值得相信。我看史鰌,因为活着不能荐用蘧伯玉和斥退弥子瑕,为此有身后劝谏之事。萧何临死,推荐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应该如此啊!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一个人而灭亡。贤人不悲痛自己的死亡,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必须再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放心死去。那管仲,凭什么可以死掉呢?(选自北宋·苏辙《管仲论》)管仲有病。桓公去探望他,说:“仲父您的病很重了。对寡人将有何教诲?”管仲回答说:“希望您疏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桓公说:“易牙不惜煮了他的儿子来让我快活,都还可以怀疑吗?”管仲回答说:“人之常情,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他对自己孩子都这么忍心,对您又能有什么呢?”桓公又说:“竖刁自己阄割了自己来服侍我,都还可以怀疑吗?”管仲回答说:“人之常情,没有不爱惜自己身体的,对自己身体这么忍心,对于您又将有什么呢?”桓公又说:“常之巫明察生死,能消除鬼祟之病,都还可以怀疑吗?”管仲回答说:“死生是命中注定的,鬼祟之病是精神失守引起的。您不听任天命、守住自己的根本,而依靠常之巫,他将借此什么事都要做出来了。”桓公又说:“卫公子启方侍奉我十五年了,他的父亲死了都不敢回去哭丧,都还可以怀疑吗?”管仲回答说:“人之常情,没有不爱自己父亲的,对父亲这么忍心,对您又将能有什么呢?”桓公说:“好的。”管仲死了,桓公把那几人全都赶走了,吃饭不香,宫中不安定,鬼病又起,朝政混乱。过了三年,桓公说:“仲父不也错吗?谁说仲父的话全部能采用!”就重新把那些人全都召回来。第二年桓公生病了,常之巫从宫内出来,说:“君主将在某日去世。”易牙、竖刀、常之巫一同作乱,堵塞了宫门,筑起了高墙,不让人通行,假称这是桓公的命令。卫公子启方带着四十社的土地和人口投降了卫国。”桓公慨然兴叹,流泪说:“唉!圣人预见到的,岂不是很长远吗!”(选自明·冯梦龙《智囊》)天津市2024届高考语文临考押题卷2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陈时政疏【唐】马周贞观①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陈时政曰:臣历睹前代,自夏、殷、周及汉氏之有天下,传祚相继,多者八百余年,少者犹四五百年,皆为积德累业,恩结于人心。今陛下虽以大功定天下,而积德日浅,固当崇禹、汤、文、武之道,广施德化,使恩有余地,为子孙立万代之基。岂欲但令政教无失,以持当年而已!且自古明王圣主虽因人设教,宽猛随时,而大要以节俭于身、恩加于人二者是务。故其下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此其所以卜祚遐长而祸乱不作也。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陛下虽每有恩诏令其减省而有司作既不废自然须人徒行文书役之如故臣每访问四五年来百姓颇有怨嗟之言以陛下不存养之。昔唐尧茅茨②土阶,夏禹恶衣菲食,如此之事,臣知不复可行于今。汉文帝惜百金之费,辍露台之役,集上书囊以为殿帷,所幸夫人衣不曳地。至景帝以锦绣纂组③妨害女工,特诏除之,所以百姓安乐。后至孝武帝,虽穷奢极侈,而承文景遗德,故人心不动。向使高祖之后即有武帝,天下必不能全。此于时代差近,事迹可见。今京师及益州诸处营造供奉器物,并诸王妃主服饰,议者皆不以为俭。臣闻昧旦丕显,后世犹怠,作法于理,其弊犹乱。陛下少处民间,知百姓辛苦,前代成败,目所亲见,尚犹如此,而皇太子生长深宫,不更外事,即万岁之后,固圣虑所当忧也。臣窃寻往代以来成败之事,但有黎庶怨叛,聚为盗贼,其国无不即灭,人主虽欲改悔,未有重能安全者。凡修政教,当修之于可修之时,若事变一起,而后悔之,则无益也。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蓄积多少,惟在百姓苦乐。但贮积者固是国之常事,要当人有余力而后收之。若人劳而强敛之,竟以资寇,积之无益也。然俭以息人,贞观之初,陛下已躬为之,故今行之不难也。为之一日,则天下知之,式歌且舞矣。若人既劳矣,而用之不息,倘中国被水旱之灾,边方有风尘之警,狂狡因之窃发,则有不可测之事,非徒圣躬旰食晏寝而已。若以陛下之圣明,诚欲励精为政,不烦远求上古之术,但及贞观之初,则天下幸甚。【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的年号。②茨,屋顶。③纂组,读音为zuǎnzǔ,意思为赤色绶带,亦泛指精美的织锦。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祚相继 祚:福分,这里指帝位B.所幸夫人衣不曳地 幸:幸运C.不更外事 更:经历D.倘中国被水旱之灾 被:遭受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且自古明王圣主虽因人设教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B.至景帝以锦绣纂组妨害女工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C.而承文景遗德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D.式歌且舞矣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陛下虽每有恩/诏令其减省/而有司作既不废/自然须人/徒行文书/役之如故/臣每访问/四五年来/百姓颇有怨嗟之/言以陛下不存养之B.陛下虽每有恩/诏令其减省/而有司作既不废/自然须人徒行文书/役之如故/臣每访问/四五年来/百姓颇有怨嗟之言/以陛下不存养之C.陛下虽每有恩诏/令其减省/而有司作既不废/自然须人/徒行文书/役之如故/臣每访问/四五年来/百姓颇有怨嗟之言/以陛下不存养之D.陛下虽每有恩诏/令其减省/而有司作既不废/自然须人徒行文书/役之如故/臣每访问/四五年来/百姓颇有怨嗟之/言以陛下不存养之10.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作者陈时政之弊的一项是()①供官徭役,道路相继 ②兄去弟还,首尾不绝③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④议者皆不以为俭⑤黎庶怨叛,聚为盗贼 ⑥式歌且舞矣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④⑤⑥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针对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见微知著,引经据典,规劝唐太宗要“节俭于身,恩加于人”。B.作者认为,虽然唐太宗有仁德,曾多次下令减轻徭役,但官府的文书下达后,有些地方并未落实到位,因此百姓服役的状况并没有改善。C.作者认为唐太宗了解民生疾苦和前代兴衰,尚且无法制止皇室生活奢靡,如果将来太子登基,那么可能会动摇唐王朝的基业。D.文章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都是写给唐太宗的奏折,但前者语气更加委婉,用语更为自然,几乎不假骈俪。【答案】7.B8.D9.C10.B11.C【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B.“幸:幸运”错误。“幸”,宠幸;句意:他宠爱的慎夫人的衣裙不得拖到地上。故选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因”,介词,根据;句意:而且,自古帝王虽然都根据当时的局势。第二个“因”,介词,用;句意: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掌权的靳尚。B.第一个“以”,动词,认为;句意:汉景帝认为织锦刺绣会妨碍女工。第二个“以”,介词,凭借;句意: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C.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句意:但还是继承了文帝、景帝的遗德。第二个“而”,连词,表承接;句意: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D.第一个“且”,连词,又、并;句意:大家就会载歌并载舞。第二个“且”,连词,又、并;句意:大石方正又坚厚,可以千年都不变。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陛下虽然仁德,每每下令减轻徭役。可是,有些部门按计划,还是需要不断征派百姓去服下断征派百姓去服劳役。官府减轻劳役的文书不断下达,可是,百姓服役的征程依然如故。我常常去访问民间疾苦,这四五年来,老百姓之中已有很多抱怨之辞了,他们认为陛下不体恤爱抚百姓。“恩诏”,固定词语,帝王降恩的诏书,“恩诏”作“有”的宾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B;“怨嗟”作“言”的定语,“怨嗟之言”为偏正短语作“有”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⑤“黎庶怨叛,聚为盗贼”是往代以来成败之事;⑥“式歌且舞矣”是推行节俭让百姓休养生息的好处。排除这两项。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C.“如果将来太子登基,那么可能会动摇唐王朝的基业”错误。作者认为太子生长在宫中,不知民间疾苦,陛下将来去世后,确实应当忧虑,“可能会动摇唐王朝的基业”无中生有夸大其词。故选C。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昔唐尧茅茨土阶,夏禹恶衣菲食,如此之事,臣知不复可行于今。(4分)(2)若人劳而强敛之,竟以资寇,积之无益也。(4分)【答案】(1)过去,唐尧用茅草盖屋顶,以泥土砌台阶,夏禹穿粗劣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这些节俭的美德,我知道已不可能在当今推行。(2)如果百姓劳苦却仍强行征敛,最后还是帮助了贼寇,积聚财物并没什么好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茅茨”“土阶”“恶衣”“菲食”,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行”,推行;(2)“强敛”,强行征敛;“竟”,最终;“资”,帮助;“益”,好处。13.马周认为唐太宗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国家安定、百姓安居?请结合文章第四段简要概括。(3分)【答案】①在能够治理的时候及时改进政治教化。②在保障百姓正常生活的情况下,征收钱粮贮积财物。③注重节俭,让百姓休养生息。【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凡修政教,当修之于可修之时,若事变一起,而后悔之,则无益也”可知,在能够治理的时候及时改进政治教化。由“但贮积者固是国之常事,要当人有余力而后收之”可知,在保障百姓正常生活的情况下,征收钱粮贮积财物。由“然俭以息人,贞观之初,陛下已躬为之,故今行之不难也。为之一日,则天下知之,式歌且舞矣”可知,注重节俭,让百姓休养生息。参考译文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说:我历观史书,发现从夏、商、周到汉代,朝代不断交接更替,时间长的朝代可以延续八百多年,短的也有四五百年,这些朝代都是积善积德,以恩德赢得民心。现在,陛下虽然以大功平定了天下,但是积累恩德的时间还很短,因此,应当推崇大禹、商汤、文王、武王之道,广布道德教化,使德有余,为后世子孙创下稳固的基业。怎么可以认为只要当今的政治没有过失,保住今日的江山,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呢?而且,自古帝王虽然都根据当时的局势,制定或宽或严的具体政策,但节俭、施恩却是历代政治的根本。只有这样,百姓才会爱戴君王如同爱戴自己的父母,仰慕君王如同仰慕日月,尊敬君王如同尊敬神明,畏惧君王如同畏惧雷霆。这才是国家长治久安、没有动乱的原因。现在处于天下大乱之后,百姓人口相当于隋朝的十分之一。然而,如今徭役仍然很多,一个家庭里面兄长才回到家,弟弟又不得不离开了,并且往来征程几千里,一年四季,没有休止。陛下虽然仁德,每每下令减轻徭役。可是,有些部门按计划,还是需要不断征派百姓去去服劳役。官府减轻劳役的文书不断下达,可是,百姓服役的征程依然如故。我常常去访问民间疾苦,这四五年来,老百姓之中已有很多抱怨之辞了,他们认为陛下不体恤爱抚百姓。过去,唐尧让官吏住在茅草屋中,大禹以饮食丰美为恶。这些节俭的美德,我知道已不可能在当今推行。汉文帝顾惜百万资金,停止修建露台,他收集大臣们上书用的布囊来做大殿的帷幕,他宠爱的慎夫人的衣裙不得拖到地上。汉景帝认为织锦刺绣会妨碍女工,于是下令解散,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汉武帝时,他虽然穷奢极欲,但还是继承了文帝、景帝的遗德,所以民心没有动摇。如果汉高祖之后就是武帝即位,那么汉代的江山必定不会保全。这些情况离当今较近,事情还清楚可见。现在,京城和益州等地制造供奉的器物,诸王妃嫔公主的服饰也极其精美,民间的舆论都认为这太奢侈。臣听说勤奋早起而功业盛大显赫的君主,后代还会因循懈怠;制定合乎常理的法令,久而久之还会出现弊端产生混乱。陛下年少时,生长在民间,知道百姓的辛苦,前代的成败,也看在眼里,治理国家还尚且这样做,而太子生长在宫中,不知民间疾苦,陛下将来去世后,确实应当忧虑啊。我私下考察自古以来国家成败的事,发现只要百姓心生怨恨造反,聚集成为盗贼,国家没有不灭亡的。君王即使悔过,也没有能重新安定的。凡是改进政治教化,应当在能够治理的时候进行。如果发生变故才开始悔过,就没有用了。自古以来,国家的兴亡不在积蓄了多少财富,而是在于百姓的苦乐。贮积钱粮财物本是国家的常事,总得等百姓衣食有余然后再去征收。如果百姓劳苦却仍强行征敛,最后还是帮助了贼寇,积聚财物并没什么好处。不过,推行节俭让百姓休养生息,在贞观初年,陛下已经亲自实行过,所以如今实行起来也不会困难。只要实行一天,天下都会知道,大家就会载歌载舞。如果百姓已经劳苦,还不停役使,一旦中国受水旱之灾,边境有战乱警报,狂悖狡黠的人就会乘机作乱,就将有不可预测的事情发生,不仅仅是使圣上晚进餐迟睡觉而已。如果以陛下之圣明,真要励精图治,不用远求上古的办法,只要做到像贞观初年那样,那么天下就很幸运了。天津市2024年高考语文终极押题模拟卷7三、(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樗散生传【明】宋濂樗散生者,钱塘人,李氏名诇,字孟言。少受学越人杨君廉夫,负气尚节,善为诗。卖药金陵市中,名其室曰樗亭,而自号为樗散生。市人病者趋其门,买药无不与,所与必善,人人谈樗散生美不置口。或问樗散生:“今人莫不愿为材,有寸夸尺,有尺夸寻,惟恐人不己知,才不即用,又恐不得大任以为戚。今生乃以‘樗散’自名,樗不才木也,生岂无才者耶?何其嗜好与人不同也?所恶乎樗者,以其无用也。今生修善药以活痰疾者,有功于民甚博,何为以自污哉?”樗散生曰:“吾计之熟矣。名之美者,吾岂不欲居之?然苟无实以称之,则名只足为祸。吾苟自以为可用,彼将以有用者求我,我或不足如其所求,则为妄人矣。吾今自以为樗,我不虞我足用,而我足用者固存,何损于我乎?世之受祸深者,求名太切者也。夫名,虚器也,得之未必有益于身,而与我竞者,龈龂然欲夺之,不亦危乎?吾是以安焉而不敢务乎名也。且吾之食者医,医之书易知,医之技易学,吾诚尽吾心焉。疑于心者不敢强施于人薄于用者不敢厚责其报虽有不中庶可以无愧矣。吾诚肯自负吾才而享多广之禄不若乎人?然吏胥操法而迫吾侧,民庶持牒而聒吾前,吾心欲平之而力不暇,欲施吾才而势有不能,则吾心之愧无时而释矣。岂若守易能之技,居无用之名以自适哉!”于是问者谢之,咸称樗散生为知道者。余闻于建安黄仁云。史官曰:樗散生之传不虚矣。生岂果知道者哉!君子之道,贵乎食焉而无愧。吾观世之有愧者多矣,生岂无见者乎?孔子强漆雕开仕,开自以为未信而不愿为,孔子悦之。樗散生岂学漆雕开者耶?然则谓生为知道,岂不然耶?或谓生慕樗以不才而寿。彼庄生寓言,生盖不取云。【链接】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庄子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节选自《庄子·逍遥游》,有删改)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人谈樗散生美不置口置:释放B.然苟无实以称之称:符合C.吾是以安焉而不敢务乎名也务:追求D.立之涂,匠人不顾涂:同“途”,道路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何为以樗自污哉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B.得之未必有益于身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C.民庶持牒而聒吾前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D.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A.疑于心者不敢强施/于人薄于用者不敢厚责其报/虽有不中/庶可以无愧矣B.疑于心者不敢强施/于人薄于用者不敢厚责/其报虽有不中/庶可以无愧矣C.疑于心者不敢强施于人/薄于用者不敢厚责/其报虽有不中/庶可以无愧矣D.疑于心者不敢强施于人/薄于用者不敢厚责其报/虽有不中/庶可以无愧矣10.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樗散生具有有用于世品格的一组是()(3分)①少受学越人杨君廉夫,负气尚节②而我足用者固存,何损于我乎③而与我竞者,龈龂然欲夺之④且吾之食者医,医之书易知,医之技易学,吾诚尽吾心焉⑤岂若守易能之技,居无用之名以自适哉⑥或谓生慕樗以不才而寿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⑥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李诇自号“樗散生”,是在金陵市中卖药的一个普通百姓,他负气尚节,能写诗,善制良药,能救治病患。B.《樗散生传》第三段表面上是对问者的回答,其实是李诇的内心独白,是以议论的方式进行心理描写。C.《樗散生传》的尾段,以漆雕开婉拒孔子要求他去做官一事,赞赏了李诇“食焉而无愧”的君子之道。D.庄子认为“樗”因无用而免受伤害;李诇自号“樗散生”是用庄子的寓言自警,无才则无人与己竞争。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惟恐人不己知,才不即用,又恐不得大任以为戚。(2)岂若守易能之技,居无用之名以自适哉!13.结合文言材料,用自己的话谈一谈李诇以“樗散生”自号的原因。(3分)【答案】7.A8.C9.D10.B11.D12.(1)惟恐别人不了解自己,才能不能被马上使用,又怕不能被委以重任而悲伤。(2)哪里比得上从事易于掌握的医术,拥有无用的名声而使自己满足呢!13.①惟恐居美名而名不副实;②于己无损,可以免去与人争名而产生的危险;③卖药救治病患问心无愧;④免去做官之苦。【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置:放弃,弃置。不置口:不住口。句意:人人谈到樗散生都赞不绝口。B.句意:然而如果没有实际才能来与它相符。C.句意:我因此心态平和而不敢追求名声。D.句意:生长在道路旁。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用;连词,表修饰。句意:为什么要用‘樗散’的称号来污辱自己呢?/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B.介词,对;介词,比。句意:得到未必对自己有好处。/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C.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句意:百姓拿着诉状在我前面吵扰。/项王握着剑把直起腰来,问道:“来客是干什么?”D.代词,它的;代词,其中。句意:它的树干却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在乱石中间选其中一两处敲打它。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内心有怀疑的病不敢勉强给人治疗,对病情作用不大的不敢多收酬劳,即使有不能治愈,大概可以没有愧疚了。“强施于人”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厚贵其报”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①说的是樗散生的师从与品格。③是樗散生揣度争名者的形貌。⑥是有的人揣摩樗散生的心理。排除有①③⑥的选项。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李诇自号‘樗散生’是用庄子的寓言自警,无才则无人与己竞争”错误,由原文“或谓生慕樗以不才而寿。彼庄生寓言,生盖不取云”可知,与原文意思不符。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不己知”,宾语前置,应为“不知己”;“用”,被使用;“戚”,悲伤。(2)“若”,比得上;“居”,拥有;“自适”,使自己满足。【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名之美者,吾岂不欲居之?然苟无实以称之,则名只足为祸”可知,惟恐居美名而名不副实;②由原文“我不虞我足用,而我足用者固存,何损于我乎……吾是以安焉而不敢务乎名也”可知,于己无损,可以免去与人争名而产生的危险;③由原文“且吾之食者医,医之书易知,医之技易学,吾诚尽吾心焉”可知,卖药救治病患问心无愧;④由原文“然吏胥操法而迫吾侧,民庶持牒而聒吾前,吾心欲平之而力不暇,欲施吾才而势有不能,则吾心之愧无时而释矣”可知,免去做官之苦。参考译文:樗散生传【明】宋濂樗散生,钱塘人,姓李名诇(音xiòng),字孟言。年轻时师从绍兴人杨廉夫(维桢),凭恃意气,崇尚击节,擅长写诗。在金陵市中卖药为生,他把居室取名“樗亭”,而自称为“樗散生”。金陵市里患病的人到他家买药,没有不有所施与的,所施与的必定是良药,人人谈到樗散生都赞不绝口。有人问樗散生:“现在的人没有谁不想成为有用之材,有一寸就夸耀有一尺,有一尺就夸耀有一寻(八尺为一寻),惟恐别人不了解自己,才能不能被马上使用,又怕不能被委以重任而悲伤。如今你竟然以‘樗散’自命,樗木,是无用之木,你难道是没有才能的人吗?为什么你的嗜好和别人不相同呢?所厌恶的樗木,是因为它没有用处啊。如今你制作良药使患病的人活下来,对百姓的功劳非常大,为什么要用‘樗散’的称号来污辱自己呢?”樗散生说:“我考虑这已是深思熟虑了。美好的名声,我难道不想拥有吗?然而如果没有实际才能来与它相符,那么‘名’只足以是一种祸害。我如果自认为是可用的,那将拿有用的标准来要求我,我或许不足以和所要求的一样,那么我就是无知狂妄的人了。我现在自己认为是“樗木”,我不必担心我的可用之处,然而我的可用之处本来就存在,这对我有什么损害呢?世上受祸害严重的,是追求名声太急切。名声,是有名无实的东西,得到未必对自己有好处,那些和我竞争的人,争论不休想夺取好名声,不也危险吗?我因此心态平和而不敢追求名声。况且我以买药为生,医药的书容易读懂,治病的方法容易掌握,我确实尽心尽力了。内心有怀疑的病不敢勉强给人治疗,对病情作用不大的不敢多收酬劳,即使有不能治愈,大概可以没有愧疚了。我确实愿意凭我的才学而安享升斗的俸禄,难道我的才能都不如别人吗?但是小吏们在我旁边操持着律法,百姓拿着诉状在我前面吵扰,我内心想使事态平息,却没有闲暇的精力,想施展我的才能,情势却不允许,我内心的愧疚无法释怀。哪里比得上从事易于掌握的医术,拥有无用的名声而使自己满足呢!”于是问的人辞谢他,都说樗散生是明白道理的人。我是从建安(建德)府的黄仁云那里听说的。史官说:樗散生的传闻不假啊。樗散生难道果真是明白道理的人吗?君子之道,可贵之处在于谋生要问心无愧。我看世上有愧于心的人很多啊,樗散生难道没有看见吗?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自认为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而不愿做,孔子对此很高兴。樗散生难道是效仿漆雕开的吗?既然这样,那么说樗散生是明白道理的人,难道不对吗?有人说他是羡慕樗木因为不才而长寿。那是庄子的寓言,樗散生大概不会取用。【链接】惠子又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树干却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庄子说:“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天津市2024年高考语文终极押题模拟卷8三、(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天工开物序【明】宋应星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事物而既万矣,必待口授目成而后识之,其与几何?万事万物之中,其无益生人与有益者,各载其半;世有聪明博物者,稠人推焉,乃枣梨之花未赏而臆度楚萍釜鬵之范鲜经而侈谈莒鼎画工好图鬼魅而恶犬马;即郑侨、晋华,岂足为烈哉?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若为士而生东晋之初,南宋之季,其视燕、秦、晋、豫方物,已成夷产;从互市而得裘帽,何殊肃慎之矢(肃慎是殷、周时期在黑龙江流域的一个部落,曾进贡箭给周成王,以示臣服)也?且夫王孙帝子,生长深宫,御厨玉粒正香,而欲观耒耜;尚宫锦衣方剪,而想象机丝。当斯时也,披图一观,如获重宝矣!年来著书一种,名曰《天工开物卷》。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乏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随其孤陋见闻,藏诸方寸而写之,岂有当哉?吾友涂伯聚先生,诚意动天,心灵格物,凡古今一言之嘉,寸长可取,必勤勤恳恳而契合焉。昨岁《画音归正》,繇先生而授梓;兹有后命,复取此卷而继起为之,其亦夙缘之所召哉!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观象》《乐律》二卷,其道太精,自揣非吾事,故临梓删去。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时崇祯丁丑孟夏月,奉新宋应星书于家食之问堂。材料二:乃粒宋子曰:上古神农氏若存若亡,然味其徽号两言,至今存矣。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不然,神农去陶唐,粒食已千年矣,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岂有隐焉?而纷纷嘉种,必待后稷详明,其故何也?纨裤之子,以赭衣视笠蓑;经生之家,以农夫为诟詈。晨炊晚饷,知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夫先农而系之以神,岂人力之所为哉?凡谷无定名。百谷,指成数言。五谷,则麻、菽、麦、稷、黍,独遗稻者,以著书圣贤起自西北也。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而来、牟、黍、稷居什三。麻、菽二者,功用已全入蔬、饵、膏、馔之中,而犹系之谷者,从其朔也。(节选自《天工开物·上篇第一乃粒》)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即郑侨、晋华,岂足为烈哉
烈:功业显赫B.披图一观,如获重宝矣
披:翻开C.其亦夙缘之所召哉
夙:旧有的D.而犹系之谷者,从其朔也
朔:北方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何殊肃慎之矢也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B.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C.五谷,则麻、菽、麦、稷、黍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D.以著书圣贤起自西北也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A.乃枣梨之花/未赏而臆度楚萍/釜鬵之范鲜经/而侈谈莒鼎画工/好图鬼魅/而恶犬马B.乃枣梨之花/未赏而臆度/楚萍釜鬵之范/鲜经而侈谈/莒鼎画工/好图鬼魅而恶犬马C.乃枣梨之花未赏/而臆度楚萍/釜鬵之范鲜经/而侈谈莒鼎/画工好图鬼魅/而恶犬马D.乃枣梨之花未赏/而臆度楚萍/釜鬵之范/鲜经而侈谈/莒鼎画工好/图鬼魅而恶犬马10.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覆地载”语出《礼记·中庸》:“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庄子·天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指天地养育,包容万物。反映了天圆地方的盖天说思想。B.“季”有“最终”之意,“季父”指父亲的兄长,项伯是项羽的伯父;“季”也可指“一个朝代的末了”,“南宋之季”即“南宋末年”。C.“崇祯丁丑孟夏月”,“崇祯丁丑”采取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孟”指四季中的首月,“孟夏”即为夏季第一个月。D.“陈思之馆”指陈思王曹植的客舍;“授梓”指印书;“纨裤”指富家子弟;赭衣,古代罪人穿的赤色衣服,指代罪人。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要了解世上的万物,一般都要通过别人的讲述或自己亲眼见到才能实现,而《天工开物》则为人们了解事物开辟了新的途径。B.作者指出本书是以“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次序编写,且本书讨论的尽是与功名进取毫无关系的事物,表达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不满。C.《天工开物卷》原有《观象》《乐律》二卷,作者后来觉得这两卷学问太深奥,自己研究得也不够深入,于是毅然将这两卷书稿删掉了。D.“乃粒”代指粮食,作者把《乃粒》放在全书第一卷,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儒生把“农夫”当作辱骂别人的代称,作者对此持批评态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世有聪明博物者,稠人推焉。(2)随其孤陋见闻,藏诸方寸而写之,岂有当哉?(3)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13.用自己的话谈一谈《天工开物》成书的目的是什么?在成书过程中,作者克服了哪些困难?(4分)【答案】7.D8.D9.C10.B11.B12.(1)世上聪明通晓众物的人,众人推崇他。(2)只好凭借自己粗浅的见闻、心中的记忆写出来,怎会完全恰当呢/难道会很妥当吗?(3)人不能自己生长,而要靠五谷养活。13.目的:作者认为要了解世上的万物,一般都要通过别人的讲述或自己亲眼见到才能实现,而《天工开物》则用写文章、绘图(书本)这样的方式为人们了解事物开辟了新的途径。克服的困难:①家中贫困,想购买一些奇巧的东西用于考证,却缺乏钱财。②想要召集嗜好相同的朋友,讨论物品的真伪,却没有招待的馆舍。【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能力。D.“朔:北方”错误。“朔”,始,初;句意:依然将它们归入五谷之中,只不过是沿用了古代的说法罢了。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什么/为什么;句意:和古代得到肃慎国进贡的弓矢,又有什么不同呢?/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这是为什么呢?B.介词,对/介词,被;句意:因为这书和求取功名,一点关系也没有。/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C.副词,用于加强判断/连词,于是,就;句意:“五谷”是指麻、菽、麦、稷、黍。/德行怎么样,就可以称王呢?D.都是连词,因为;句意:这是因为著书的先贤是西北人的缘故。/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礼服商业机会挖掘与战略布局策略研究报告
- 化妆用漂白剂脱色剂产品供应链分析
- 腰包商业机会挖掘与战略布局策略研究报告
- 医用软化水产品供应链分析
- 塑料旅行袋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个人资产保险索赔评估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书籍装订用布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编码和解码装置和仪器产品供应链分析
- 产品质量检测服务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电动织毯机市场发展前景分析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
- 《高技术产业(服务业)分类(2018)》
- 组织行为学教案英文版
- 人才测评理论和基础知识-共43页PPT资料课件
- 动物营养与代谢病防治
- PCB板检验记录表格模板
- 非婚生育子女情况声明
- 1500地形图测量技术设计书
- 汽轮机主油箱系统(课堂PPT)
- 数据管理制度
- 减速器拆装实训教案
- 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工作心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