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22024年上海高三语文押题冲刺卷1五、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1分)谏
论苏洵①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②夫君之太,天也;其尊,神也;其成,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犹惧其选耎(软)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③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予千金,不然则否。彼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千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④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鲜哉!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傥言而不获,吾不信也。(选自《嘉祐集》有删节)21.概括第②段的意思。(3分)22.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也 B.矣 C.耳 D.欤23.第③段使用了多种论证的手法,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4分)24.根据文章内容,推测本文写作针对的社会现实和希望实现的写作意图。(3分)【答案】21.君主应多任用心性忠诚正直的人,并顺应趋利避害的人之常情,通过建立赏赐和刑罚的手段鼓励或强制臣子们进谏。22.C23.(1)举例论证,列举三人跃谷的例子,阐明人没有勇怯之分,只是需要用某种形势去驱使他们。(2)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封建专制下臣子进谏的危险和促使人进谏时刑罚赏赐所起的积极作用。24.作者针对现在鼓励进谏的赏赐,有时还有;惩治不肯进谏的刑罚,却彻底废除了的情况,提出了如果增加现在所有的赏赐,建立现在所没有的刑罚的疗救办法。表达了自己坚定的信念,启发人们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原文“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可知,君主应多任用心性忠诚正直的人,并顺应趋利避害的人之常情;结合原文“《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犹惧其选耎(软)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可知,通过建立赏赐和刑罚的手段鼓励或强制臣子们进谏。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一般表示判断语气。B.一般表示表示肯定语气。C.一般表示限止语气,与“而已”“罢了”同义。D.一般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结合原文“要在以势驱之”可知,关键在于用形势来驱使他们,表示事实止于这种情况,用“耳”,表示限止语气。故选C。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结合原文“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可知,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三个跳跃渊谷的故事,生动地论证了勇者、勇怯半者、怯者三种人跃谷时的表现,阐明人没有勇怯之分,只是需要用某种形势去驱使他们;结合原文“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可知,运用比喻论证,使得故事中的人事与进谏中的诸色人物条件相互印证,两相对照,使抽象道理形象化、生动化,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进而说明了封建专制下臣子进谏的危险和促使人进谏时刑罚赏赐所起的积极作用。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原文“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可知,作者针对现在鼓励进谏的赏赐,有时还有;惩治不肯进谏的刑罚,却彻底废除了的情况,提出了如果增加现在所有的赏赐,建立现在所没有的刑罚的疗救办法;结合原文“诚如是,欲闻傥言而不获,吾不信也”可知,作者对自己的主张,表示了坚定的信念,启发人们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参考译文:
作为臣子能够做到进谏,可是不能够使君主一定接纳进谏,这还不能称为是真正能够进谏的臣下;作为君主能够接纳进谏,可是不能够使臣下进谏,这还不算真正能够接纳进谏的君主。要让君主一定接纳进谏吗?前面的论说已经详备了。想让臣下一定进谏吗?我来讲讲这个问题。
君主的地位,高如上天;君主的尊贵,犹如神明;君主的威严,犹如雷霆。人不能对抗上天,触犯神明,冲撞雷霆,这是非常明显的。古代圣人知道情况如此,所以用赏赐来勉励他们。史书上说的“兴盛时代,君主赏赐进谏的臣下”,就是说的这个。但是,还是担心人们软弱怯懦,迎合奉承,致使君主们听不见别人指出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和过失,所以制定刑罚来强制他们。《尚书》中说“臣下不能纠正君主的过失,那就处以墨刑”,就是说的这个。
如果现在有三个人:一个勇敢,一个勇敢怯懦各占一半,一个怯懦。有人跟他们三个一起走到深渊边上,并且告诉他们说:“能够跃过深渊的,才叫勇敢,不能就是怯懦。”那勇敢的人羞于落个怯懦的名声,一定跳过去了;那既有些勇敢又有怯懦之心的人和怯懦的人,就不能了。又告诉他们说:“能跳过去的赏给千金;不能,那就不给。”那勇敢怯懦各占一半的人追求赏金,一定跳过去了;那怯懦的,还是没能跳过去。过一会儿,回头看见猛虎突然向他逼近,那么,这时那怯懦的人不等别人告诉,就跳过这条深渊去,好像走过平坦大道那样情况如此。那么人难道真有勇敢怯懦的绝对不同吗?关键在于用形势来驱使他们罢了。君主的难以触犯,犹如深渊难以越过。所谓心性忠诚正直、不喜欢赏赐不畏惧惩治的,是勇敢的人,所以没有什么不肯进谏的。喜欢赏赐的,是那半勇敢又半怯懦的人,所以赏赐在前,进谏在后。害怕惩治的,是怯懦的人,所以刑罚在前,进谏在后。古代的先王知道勇敢的人是不能经常得到的,所以把赏赐当作人们贪求的千金,把刑罚当作人们畏惧的猛虎,使得他们前面有所要追求的,后面有所想躲避的,在这种形势下,自然想尽一切办法来规劝君主的过失。这就是三代所以兴盛的原因呀。将近没落的时代是不会这样的,他完全弄颠倒了,把赏赐授予不进谏的人,把刑罚加给进谏的人。结果当然就变成了臣子都不进谏,什么都不说了,不敢吭声,而动乱灭亡也就随着到来!有时贤明君主想要听到人们议论自己的过失,也不过赏赐一下进谏的人罢了。唉!没有猛虎逼近,那怯懦的肯于越过深谷吗?
三代之后,像霍光以不能规谏的罪名处死昌邑王的臣下的那种事情,不也太少见了吗?现在鼓励进谏的赏赐,有时还有;惩治不肯进谏的刑罚,却彻底废除了。如果增加现在所有的赏赐,建立现在所没有的刑罚,那么,阿谀奉承的臣子也会变得诚实正直,虚伪奸诈的臣子也会变得忠诚,何况本来就忠诚耿直的臣子呢?如果真像这样,想要听到正直的话却办不到,我不相信。2024年上海高三语文押题冲刺卷2五、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1分)上杜中丞论举官书欧阳修①修前伏见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为主薄,近者闻介以上书论被罢,而台(1)中因举他吏代介者主簿于台职最卑,介,一贱士也,用不用,当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②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喜辩是非,真好义之士也。始执事举其材,议者咸曰知人之明,今闻其罢,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以此罪介。皆曰当罢。修独以为不然。主薄于台中,非言事之官,然大抵居台中者,必以正直、刚明、不畏避为称职。今介足未履台门之阙,而已因言事见罢,是执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负执事之知矣。③修尝闻长老说,赵中令相太祖皇帝也,尝为某事择官,中令列二臣姓名以进,太祖不肯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又不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太祖大怒,裂其奏,掷殿阶上。中令色不动,插笏带间徐拾碎纸袖归中书。他日又问,则补缀之,复以进。太祖大悟,终用二臣者。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易也。今执事之举介也,亦先审知其可举邪,是偶举之也?若知而举,则不可遽止:若偶举之,犹宜一请介之所言,辩其是非而后已。④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而执事始举介曰能,朝廷信而将用之,及以为不能,则亦曰不能,是执事自信犹不果。若遂言他事,何敢望天子取信于执事□?故曰主簿虽卑,介虽贱士,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⑤况今斥介而他举,必亦择贤而举也。夫贤者固好辩,若举而入台,又有言,则又斥而他举乎?如此,则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愿无易介而他取也!(选自《文忠集》)【注】(1)台:即御史台,是御史所居官署。宋制,御史台正官有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而主簿只负责收发登记文籍21.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也 B.哉 C.耳 D.矣22.对第②段画线部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石介虽非负责议事的官员,但他因上书议事被罢职,体现其正直、刚毅的性格。B.石介作为主簿品位不高,仍敢于直言进谏,因此被罢免,说明他没有辜负杜中丞的推荐。C.石介因性格正直、刚明,而上书议事被罢职,恰能说明杜中丞能慧眼识才。D.石介敢于逾越权贵上书谏言,尽管被罢免,也不能辜负杜中丞的知遇之恩。23.请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24.本文是欧阳修劝说杜中丞挽回石介官职的书信,请结合全文赏析本文的劝说艺术。(4分)【答案】21.B22.D23.本段列举赵中令不畏避天子、坚持推荐的例子,表明推荐官员当确切了解,明辨是非,不应中途废止。承接前文石介因直言上书被罢免事实,引出下文举荐官员不应迎合天子好恶、附和他人评价,坚持己见,方能取信于人的议论。24.欧阳修站在维护杜中丞的角度,设身处地劝说他对石介罢官施以援手,首先指出石介勇于谏言,尽显杜中丞识人之明;继而援引赵普不畏皇权、反复举荐的例子,表明举荐当坚持立场不动摇,或明辨是非,再作决定;进而强调御史中丞的当坚持方正的立场,不随君臣态度而随意摇摆,方能取信于君;最后指出罢免石介可能导致的后果,最终会损害御史台的官员任用;劝说全面周翔,从个人声誉、官场处境、职分等多角度入手,说理透辟,有理有据直陈利弊,在不急不躁的叙议中透出步步紧逼的气势。【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考生应结合语境,揣摩词义,认真分析。在“何敢望天子取信于执事□”中,整体句意是表示反问,其中只有“哉”有此用法,其余三项都表示陈述语气。故选B。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也不能辜负杜中丞的知遇之恩”说法有误,原文“而介不负执事之知矣”意思是“没有辜负知遇之恩”。故选D。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第③段中,作者以“修尝闻长老说”开头,讲述了赵中令不畏避天子、坚持推荐的例子。而其目的是为了引出“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易也”的道理,即表明推荐官员当确切了解,明辨是非,不应中途废止。这一观点,与上文石介因直言上书被罢免事实形成了鲜明的矛盾,因此能够承接前文石介因直言上书被罢免事实。而同时,也是为了引出后文“若知而举,则不可遽止:若偶举之,犹宜一请介之所言,辩其是非而后已”的讨论,所以也能引出下文举荐官员不应迎合天子好恶、附和他人评价,坚持己见,方能取信于人的议论。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杜中丞”的职责和“石介”才学品行两方面,从个人声誉、官场处境、职分等多方面以及文章的整体思路展开作答。首先,作者先用“介,一贱士也,用不用,当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打消中丞的顾虑,说明自己是站在维护杜中丞的角度,为他考虑,设身处地劝说他对石介罢官施以援手此后,第二段先说“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喜辩是非,真好义之士也”,足见石介为人坦荡,勇于谏言,有真才实学,以此尽显杜中丞识人之明。然后站在杜中丞的立场上,借用赵普的例子加以分析:从杜中丞个人角度来说,举荐人才,辅佐皇帝是他的工作职责,举荐石介绍尽显杜中丞识人之明,不相援则对此有损;如果了解石介才举荐他,就该如赵普一般坚持举荐的立场不动摇;如果对石介还缺乏了解,也应明辨之后再决定是否放弃,这才是贤臣所当为。第四段,则从为官耿直刚正这一角度来看,御史中丞的职位本身要求杜中丞必须坚持方正的立场,不随君臣态度而随意摇摆,否则会失去皇帝的信任。最后一段,作者从对朝廷负责,对皇帝忠诚的角度来看,罢免石介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最终会损害御史台的官员任用,危害朝廷统治,不利于长治久安。厘清了全文的思路,可看出欧阳修的劝说全面周翔,从个人声誉、官场处境、职分等多角度入手,说理透辟,有理有据直陈利弊,在不急不躁的叙议中透出步步紧逼的气势。参考译文:(我)欧阳修从前见到您荐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做主簿,最近又听说石介因为上书谈论赦免的事情被罢官,台中于是举荐其他官员代替石介。石介,不过是一个下层士人,任用他与否都不足以妨碍政务。不过我觉得可惜的,是中丞您的举措。石介为人刚直果敢,颇有气节,勉力治学,喜欢明辨是非,实在是好义之士。当初您举荐石介,谈论的人都说您有知人之明,现在听说他被罢免了,(大家)都认为赦免是皇上已经推行的命令,不是关系疏远地位卑下的人应当议论的,以此来给石介归罪,认为他应当被贬。唯独我认为不是这样。在台中这个官署范围内,主簿并不是专职议事的官员,可是大凡官居台中的,必定要以正直刚强明察无畏才算是称职。现在石介还没踏进台中的门槛,就因为上书议事被罢职。这说明您有知人之明,而石介也没有辜负您的知遇之恩。我曾经听年长的人说,赵中令辅佐太祖皇帝的时候,为了某件事需要选择官员,赵中令列出了两位大臣的姓名举荐,太祖不肯任用。过几天太祖又催问人选,赵中令又推荐他们,太祖还是不肯任用。过几天再次催问,还是推荐他们,太祖十分生气,撕烂他的奏章,扔到大殿的台阶上。中令脸色平静,把笏板插进腰带里,慢慢拾起那些碎纸片,放进袖中返回了官邸。过了一段时间太祖又催问,赵中令就修补好那奏章再次举荐,太祖幡然醒悟,最终任用了那两位大臣。赵中令敢这样做,可能是因为他之前确切知道这两位是可用之人,然后确实如此并且无人可以替代。现在您举荐石介,也是因为深刻了解他才举荐他的,还是偶然举荐他的?如果是深刻了解他才举荐他的,那么就不应该就此停止;如果是偶然举荐他,那就应该听从石介所说,明辩是非对错才作决定。并且杜中丞您是皇上直管的大臣,即使皇上喜欢他,如果这个人没有才干,那么您也应当弹劾他并让他离开;即使皇上厌烦他,如果这个人很有才干,您也应该举荐并使他受到重用。并不是随着皇上的个人喜好或者厌恶,决定被任用者职位的高低。起初您推举石介认为他有才能,朝廷信任并将重用他,现在不任用他却说没有才能,这是您不够自信决断的事啊。如果再说其他事情,还能指望皇帝信任您吗?所以说主簿的官职虽然低微,石介虽然是个下层士人,真正值得可惜的是杜中丞您的举措。况且现在罢黜石介另外举荐别人,也一定要选择贤能的人举荐。贤能的人本来就喜欢辩议,如果将他举荐进入台中,他又有进言,那还将罢黜他而另外举荐别人吗?这样一来,那么最终一定会选择一个愚笨暗弱怯懦缄默的人才会停止。我恳请您不要换掉石介而任用别人。202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临考押题试题1(五)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1分)木假山记(宋)苏洵①木之生,或蘖①而殇,或拱②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③,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②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④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不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所材,以及于斧斤,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③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⑤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选自《嘉祐集》卷十五)【注】①蘖:树木的嫩芽。②拱:两手合围,常用于表示树木粗细。③濆:水边。④数:气数,命运。⑤阿:曲从迎合。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1分)A.而 B.则 C.焉 D.何22.以下关于“幸”或“不幸”的阐述,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A.有“幸”被用作栋梁的树木,仍不免被砍伐,也是“不幸”的。B.被大风拔起的树木是“不幸”的,却有“幸”被人充分地利用。C.被流水飘走的树木,即使有“幸”不破损或腐烂,仍多遭遇“不幸”。D.作者家中“木假山”所用之“木”,符合文中所言“最幸者”的标准。23.关于本文的写作特点,下列说法最不适切的一项是()(2分)A.善用对比突出事物特点。B.善用借喻,含蓄而生动。C.以叙述树木成长过程为主,议论为辅。D.由此而及彼,拓宽了事理的适用范围。24.南宋楼昉评论本文说:“首尾不过四百以下字,而起伏开合,有无限曲折,此老可谓妙于文字者矣。”结合全文,赏析其“无限曲折”的妙处。(5分)【答案】21.A22.B23.C24.答案示例:首段层层推演从“木”到“木假山”的艰难历程,“幸”与“不幸”交替,迂回曲折,巧妙凸显出“木假山”形成之难;次段复写“木假山”的形成过程,却不是叹之前所叹,而是转向对“数”与“理”的思考,在回环往复中越转越深,发人深思;尾段抒发对“木假山”的情感,由爱而感,由感而敬,一句一转,主旨逐步凸显和深化,耐人寻味。纵观全文,可谓“无限曲折”,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首或句中连词,可用于表示递进、顺承、转折等,此处“有斧斤之患”的“则为人之所材”的结果,故可用“而”表顺承。B.可表承接,但前文“则为人之所材”已有“则”字,会导致重复。C.一般用为句末语气词。D.一般用作疑问代词或反问副词,与此处语意不符。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却有‘幸’被人充分地利用”说法有误。原文中说的是“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也就是那些不破折不腐朽的才能有幸为人所用。故选B。【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建设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叙述树木成长过程为主,议论为辅”错误。原文中叙述树木成长过程的内容与议论内容交替使用,并无非常明显的主次之分。故选C。【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文章第一段中,通过对树木“幸”与“不幸”的层层对比,逐步推演出从“木”到“木假山”的艰难历程。作者先是论述小树苗“蘖而殇”“拱而夭”的不幸,然后进一步论述与之相比“幸”者又会遭遇的不幸“伐”“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又再次指出相对“幸”者能够“不破折不腐”的不幸“有斧斤之患”。最终,作者终于引出“其最幸者”——“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在这迂回曲折的过程中,读者能够充分感受到木假山形成之难。若说第一段说的是大部分的现象,作者第二段则先指出“予家有三峰”,拉近木假山与作者的距离,然后进一步说明“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中间复写木假山形成过程的内容“且其孽而不殇……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看似回环往复,却不是叹之前所叹,引出新的议论与思考内容,也就是“则其理似不偶然也”这一对“数”与“理”的思考。最终,作者在最后一段直抒胸臆“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借此进一步生发议论,说明“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所蕴含的气节让自己由爱而感,由感而敬的情绪变化。由此,文章主旨逐步凸显和深化,耐人寻味。由此可见,本文可谓“无限曲折”,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参考译文:树木的生长,有还在幼苗时便死了的,有长到两手合围粗细时而死了的。有幸而长成可以用作栋梁的,也就被砍伐了。不幸而被大风拔起,被流水漂走,有的折断了,有的腐烂了;幸而能够没有折断,没有腐烂,便被人认为是有用之材,于是遭受到斧头砍伐的灾祸。其中最幸运的,在急流和泥沙之中漂流沉埋,不知经过几百年。在水冲虫蛀之后,有形状好似山峰一样的,就被喜欢多事的人拿走,加工做成木假山,从此它就可以脱离泥沙而且避免斧砍刀削的灾难了。但是,在荒野的江边,像这样形状似山峰的树木有多少啊,不被好事的人发现,却被樵夫农民当作木柴的,哪里数得清呢?那么在这最幸运的树木中,又存在着不幸呢!我家有一座三个峰头的木假山。每当我想到它,总觉得在这中间似乎有命运在起作用。况且,它在发芽抽条时没有死,在长成两手合抱粗细时没有死,可用作栋梁而没有被砍伐,被风拔起,在水中漂浮而没有折断,没有腐烂,没有折断腐烂,却未被人当作材料,以至于遭受斧头的砍伐,从急流泥沙之中出来,也没有被樵夫、农民当作木柴,然后才能来到这里,那么这里面的理数似乎不是偶然的啊。然而,我的喜爱木假山,不光是喜爱它的像山,而是还有感慨寄寓其间;不仅喜爱它,而且对它又有敬意。我看到中峰,魁梧奇伟,神情高傲舒展,意态气概端正庄重,好像有什么办法使它旁边二峰倾服似的。旁边的两座山峰,庄重谨慎,威严挺拔,凛然不可侵犯。虽然它们所处的地位是服从于中峰的,但那高耸挺立的神态,绝然没有丝毫奉迎依附的意思,啊!它们是令人敬佩的呀!它们是令人感慨的呀!202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临考押题试题2(五)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1分)游万柳堂记(清)刘大櫆①昔之人贵极富溢,则往往为别馆以自娱,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既成,则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焉。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为之。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②临朐相国冯公,其在廷时,无可訾①,亦无可称,而有园在都城之东南隅。其广三十亩,无杂树,随地势之高下,尽植以柳,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短墙之外,骑行者可望而见其中。径曲而深,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蒹葭,云水萧疏可爱。③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师,则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一至,犹稍有亭榭。再至,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今欹卧于水中矣。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④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然则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贵。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朘②民之膏以为苑囿也□!【注】①訾(zǐ):毁谤、非议。②朘(juān):剥削。21.赏析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22.对第③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三次游历万柳堂,所见与所闻的差异逐次增大。B.作者用笔极简,给人一种江河日下,一落千丈之感。C.与上文描写渲染形成鲜明对照,容易引发读者思考。D.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伤感,同时引出下文的议论。23.可填入第④段方框中的虚词是()(1分)A耳 B.矣 C.哉 D.乎24.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答案】21.运用整散结合,整句如“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与其前后的句子构成了整散结合的句式特点,写出了万柳堂的布局和优美的景致。句式整齐中有错落,读来朗朗上口。22.D23.C24.答案示例:本文通过介绍临朐相国冯公在位时建的“万柳堂”由盛及衰的事例,阐述富贵不可久恃的道理,告诫求仕者不要一味追求富贵,为官者应倾全力以勤劳国事,不要通过搜刮民膏去营建自己的安乐窝。【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整散结合指的是写作语言整句和散句的结合使用,起到增强气势、调节音律的作用。作答时,先指出整散结合的句式特点;再分别指出哪些是整句,如“短墙之外”“径曲而深”的隔句呼应,“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结构精美,表现了万柳堂设计的精巧,读来朗朗上口,哪些是散句,“骑行者可望而见其中”“池旁皆蒹葭,云水萧疏可爱”五、六、九字不等;最后概括整散结合的效果,整齐中有错落,迂回有致。【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能力。D.“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伤感”错误,第三段写“三至”的变化,给人以历史桑沧的震动和感喟,没有“伤感”之情。故选D。【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又何必朘民之膏以为苑囿也□”意思是:又为什么一定要搜刮百姓的脂膏来建造园林呢?本句的“何必”表示反问语气。A.“耳”,用在句末,表示肯定语气,用在此处不当。B.“矣”,用在句末,可表示陈述、感叹、疑问、祈使语气,用在此处不当。C.“哉”,用在句末,表感叹、疑问、反问语气,可搭配“何必”使用,可以用在此处。D.“乎”,用在句末,可表示疑问或反诘,不搭配“何必”使用,用在此处不当。故选C。【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文章虽为游记,但开篇满含愤敌的议论,指出自古以来,官僚们“贵极富溢,则往往为别馆以自娱,穷极上木之工,而无所爱惜”。但真正建成之后,也只是偶然去一次两次,而“不得久居其中”。有的甚至终身没机会去。他们耗费巨资搜刮人民。建筑这些园林别墅,实际上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显示自己的富贵和显赫,“欲以真此震耀乡里之愚”。冯溥之修万柳堂无疑正属此类。转入第二部分则叙冯溥其人与其园,在政绩上,他是位很平庸而义显赫的官吏,“在廷时,无可訾,亦无可称”。但他耗费巨资修筑的万柳堂却是气度恢弘,景致超群,但是这些只是依据自己对衰败园林观察中的想象来记叙。文章第三节便集中笔墨,以简洁而陡峭的笔势直写其破败:“一至犹稍有亭榭。再至,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今欹卧干水中矣。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将三次游历所见集中于一段并置之于最后,就是为了引出自己的议论。第四段开始议论,卒章显志。由原文“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可知,作者认为,学有所成之后左做官的读书入不应去羡慕富贵这样的身外之物,“然则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贵”;而身聘高位者,则应倾全力以勤劳国事,不要“朘民之膏”去营建自己的安乐窝。写万柳堂的美景是为了反衬今日的衰败,而万柳堂的衰败又警怵人们明白富贵不可久恃的道理,归结到劝告求仕者和为官者应将精力放到国计民生上,不去做那种搜刮民脂民膏以供自己无度挥霍的蠢事。参考译文:游万柳堂记(清)刘大櫆过去的人,富贵到了极点,就往往建造别墅来供自己享乐,竭尽建筑艺术的精巧,而不惜一切代价。等到建成以后,却不能常常住在别墅中,偶然去一次罢了,甚至有的终身都没有去过。而能够常住在里面的人,却又无力去建造别墅。其实,贤能的公卿大夫忙于国家的事务,本来就没有时间顾及这种事,而庸俗贪卑的人大都想用建造豪华别墅向家乡那些无知的人夸耀,使他们感到震惊。(康熙朝的宰相)临朐人冯溥,他在朝任职时,(所做过的事)没有可以指责的,也没有什么可以称赞的,却有座别墅园林在城的东南角。园的周围有三十亩,(园中)没有一棵杂树,随着地势的高低,全部种的是柳树,因而题写园中的堂名为“万柳之堂”。在矮墙的外面,骑马经过的人可以望见园中。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深处,利用园中低洼的沼地,建成了池塘,又堆积泥土,造出了假山;池塘边都长满了芦荻,云彩和池水疏落映衬,可爱极了。雍正初年,我刚到京城,喜欢游玩的朋友都对我介绍万柳堂的美景。(我)第一次到(万柳堂),还多少有些亭台水阁。第二次到(那里),以前凌空架在水上的高桥,已斜卧在水中了。第三次去(那里),则凡是园中所种的柳树,都像被斩过的一样,没有一棵留存。人世间富贵的荣耀,它总是随着时间有升有降,大概和这个万柳堂园一样。既然这样,那么士大夫如果能够自己有所领悟的话,就应该不再羡慕富贵这样的身外之物。那些已经置身在富贵之中的人,正应当深忧也来不及,又为什么一定要搜刮百姓的脂膏来建造园林呢?202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临考终极押题试题5(五)阅读下文,完成21-24小题(11分)《陶渊明集》序(南朝梁)萧统①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是以圣人韬光,贤人遁。其故何□?含德之至,莫逾于道;亲己之切,无重于身。故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处百龄之内,居一世之中,比之白驹,寄寓谓之逆旅,宜乎与大块而荣枯,随中和而任放,岂能戚戚劳于忧畏,汲汲役于人间!②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愚夫贪士竞之,若泄尾闾。玉之在山,以见珍而招破;兰之生谷,虽无人而犹芳。故庄周垂钓于濠,伯成躬耕于野。至如子常、宁喜之伦,苏秦、卫鞅之匹,死之而不疑,甘之而不悔。唐尧,四海之主,而有阳之心;子晋天下之储,而有洛滨之志。是以至人达士,因以晦迹。情不在于众事,寄众事以忘情者也。③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④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求,粗为区目。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其笔端?惜哉!无是可也。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⑤尝谓有能读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此亦有助于风教尔。21.第①段方框处填写的语气助词,正确的一项是(
)A.矣 B.也 C.耳 D.哉22.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炫自媒”与“不忮不求”是两种不同的处世方式。作者极力否定前者,肯定后者。B.怀藏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不要超越“道”的规范,爱惜自己最重要的是养生全身。C.陶渊明生来就是一个隐士,他的作品很少涉及留心政局、针砭时事的内容。D.人生稍纵即逝,不应当整日被忧虑畏怯、庸俗杂事驱使。23.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语言特点。24.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对陶渊明文集的评价。【答案】21.B22.C23.①此句运用比喻手法,把有才华者比喻为玉石,把隐士比作兰草;②用“以见珍而招破”和“虽无人而犹芳”对比,写出其不同的命运;③从而生动地阐明一个道理:像陶渊明之类的隐者摒弃世俗的功名利禄,独善其身,虽然当时知音寥寥,终会传名后世,受人敬仰。从而表达了对陶渊明的赞赏和崇敬。24.①“文章不群”、“独超众类”,是萧统对陶渊明作品的总评价;②“辞彩精拔,跌宕昭彰”;“抑扬爽朗,莫之与京”主要是对陶渊明作品风格的评价;③“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是对陶渊明作品断代地位和时代意义十分准确而又崇高的评价;④萧统认为陶渊明的《闲情赋》“卒无讽谏”,是“白璧微瑕”。【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其故何□?”大意是“这是什么原因?”虽然是在问句当中,但也是判断句,因此需要一个表判断的语气词。A.表陈述语气;B.表判断语气;C.表感叹或反问语气;D.表感叹语气。故选B。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生来就是一个隐士”错,陶渊明并非生来就是一个隐士,他有少年的理想,盛年的壮怀,原文说“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愚夫贪士竞之,若泄尾闾”,说明陶渊明是因为当时的时代原因,小心谨慎地保全自己才选择做一个隐士,并非“生来就是一个隐士”;“很少涉及留心政局、针砭时事的内容”错,文中有“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这是萧统对陶渊明作品内容的肯定,萧统认为,陶渊明作品有留心政局、针砭时事的内容。故选C。2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玉之在山,以见珍而招破;兰之生谷,虽无人而犹芳”,意思是“玉石产在山中,因为珍贵最终被开采;兰草生在山谷,就算没人观赏也依然吐出芬芳”。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有才华者比喻为山中的玉石,将贤人隐士比作生长在山谷中的兰草。作者在此即通过自然界的这两种现象说明了深刻的道理。玉虽珍贵,终究被破;兰生幽谷,却能自芳。就像陶渊明之类的隐者,超凡脱俗,质性自然,摒弃世俗的功名利禄,独善其身,虽然当时知音寥寥,终会传名后世,受人敬仰。作者以形象的比喻,从一正一反两个角度表现了对陶洲明的无限崇敬之情,且切中时弊,见识卓著。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态度、概括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办公楼环保装修改造施工方案
- 公路网设计行业相关项目经营管理报告
- 轧花机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电子读卡器项目运营指导方案
- 土地复耕与农田水利建设方案
- 影视拍摄道具吊装方案
- 污泥处理装置产品供应链分析
- 智能制造领域的工程造价咨询实施方案
- 房地产销售合作贷款合同范本(2篇)
- 仓库存储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冬季传染病预防-(课件)-小学主题班会课件
- 2024年安全员A证理论考试1000题及答案
-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 银行保安服务外包采购项目投标方案技术方案(技术方案)
- 社会工作方法 个案工作 个案所需表格
- 小学生家长会课件
- 2024届中国一汽全球校园招聘高频500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至2030年中国大米市场调查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 3.1列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第2课时 列代数式) 课件 2024-2025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 (人教版2024)
- 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技术指南第4部分:医药制造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