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完整版题完整版练(16-18)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完整版题完整版练(16-18)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完整版题完整版练(16-18)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完整版题完整版练(16-18)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完整版题完整版练(16-1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6练古诗词鉴赏(一)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中吕]朝天曲张养浩柳堤,竹溪,日影筛金翠。杖藜徐步近钓矶。看鸥鹭闲游戏。农父渔翁,贪营活计,不知他在图画里。对这般景致,坐的,便无酒也令人醉。本曲写景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答:答案本曲写景主要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一幅闲适、悠远的乡村图画。体现了诗人轻松闲适之情,表现了作者对寄情山水的隐逸生活的喜爱之情。2.阅读下面一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小园黎简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幽竹如人静,寒花[注]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注寒花:菊花。(1)你认为这首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答:(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答:答案(1)“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深”:深树本谓茂密的树林,从水中倒影能看出树林茂密的深浅层次,更突出了水之深、之清。“窥”:①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②拟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与王安石的“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任选其一赏析即可)(2)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3.(2009·大庆实验中学高三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子夜吴歌李白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1)从《秋歌》前四句看,诗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诗人又是如何营造这种意境的?答:(2)两首诗主题相同,但写法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加以阐释。答:答案(1)①孤寂(悲凉、凄凉、凄苦);②情景交融(或融情、景、声、色于一体);③“感觉联通”或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化)(要注意“吹”的特殊用法);④营造出浑然天成的意境之美。(2)①《秋歌》写景抒情,《冬歌》写人叙事;②《秋歌》中有场景描写,《冬歌》则着力刻画一个生活片断(细节描写);③《秋歌》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则着力于个体形象的刻画。4.(2009·南京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秋晓行南谷①经荒村柳宗元杪秋②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③久已忘,何事惊麋鹿?注①南谷:在柳宗元贬谪之地永州城南郊。②杪秋:即深秋。③机心:机巧的心计。语出《庄子·天地》。(1)此诗写景,处处紧扣“秋”字。请作简要分析。答:(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又是怎样表达的?答:答案(1)霜露浓重,黄叶满地,寒花疏落,幽泉断续,无不体现了深秋景物的特点。(2)①落寞、孤愤(或“旷达”“无奈”等)。②前六句借景抒情,后两句化用典故,直抒胸臆。5.(2009·陕西西工大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贺铸①紫府②东风放夜③时,步莲秾李④伴人归。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香冉冉,梦依依。天涯寒尽减春衣。凤凰城阙知何处,寥落星河一雁飞。注①作者在青年以后,长期辗转在偏僻之地任一些微小官职,本词作于此间。②紫府:紫色象征华贵,此处代指整个东京。③放夜:解除夜禁。古代,正十五前后几日解除夜禁,让人们尽情观灯游赏。④秾李:形容女子容貌美如浓艳的桃李。(1)这首词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答:(2)本词上片忆旧,下片写实。请从今昔对比的角度,简要赏析作者抒发的情感。答:答案(1)运用了对偶(对仗)的手法。“五更钟动”对“十里月明”,“五更”句暗示笙歌彻夜,喧闹时间之长;“十里”句点出东京处处繁华,欢度佳节范围之广。(2)昔日是笙歌阵阵,灯火璀璨,场面热闹,眼前是炉香袅袅,处境孤凄;往昔居于繁华的京城,如今独处暮春时节的天涯;昔日凤凰城阙佳人相伴,如今犹如一只孤雁,在稀疏的晨星中鸣叫飞过。通过这些含蓄地表达了一种有志难展,郁闷孤独,怀才不遇的情感。6.(2009·天津南开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南乡子[唐]李珣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1)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析写景的作用。答:(2)“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意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答:答案(1)借景抒情,通过“烟”“雨”“落花”“鹧鸪”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渲染了思乡之情。(2)潮退了,天晚了,词人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7.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金山寺①王令万顷清江浸碧山,乾坤都向此中宽。楼台影落鱼龙骇,钟磬声来水石寒。日暮海门②飞白鸟,潮回瓜步③见黄滩。当时户外风波恶,只得高僧静处看。注①金山寺:著名的佛寺,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位于今江苏镇江北金山上。当时金山立于江中,现在已与陆地相连。②海门:指焦山和象山相对之处,就像一道天然的门户。③瓜步:山名。在今江苏六合东南。(1)诗的颔联写景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答:(2)诗的最后一联包含着什么深刻含意?答:答案(1)出句诗人不直接写楼台如何宏伟,却另辟蹊径,从侧面写楼台的倒影映于江水之上,用一个动态的“落”字写楼影在江上的浮动,竟使水底的鱼龙惊骇起来。楼台影落是视觉的直观感受,鱼龙惊骇则是作者奇异的想像,由静而动,虚实相合,变化多端,诗境也跌宕多姿。对句钟磬之声、浪拍巨石之声交相重奏,顿挫抑扬,是听到的;而水石之“寒”却是象由心生,心灵所感而发,此又是一个虚实相生,与上句相称而体味,以绘影绘声之笔给人身临其境之妙。(2)这一联是作者放眼远望之后,发自内心的感慨:像这样江水平静、鱼跃鸟飞的和谐而宁谧的景象毕竟是少见的,大自然常常风云骤起、变幻无常,所以作为这里的过客所见到的只是一时的景色,只有山寺里不染尘俗的高僧,才能充分领略到金山寺周围的真正风光。这两句寄托着作者的无限感叹:人世间也和大自然一样,常常会风云突起,人生之路充满起伏,只有淡泊宁静之人,才能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8.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冷冷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1)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试作简要分析。答:(2)第三联写景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简要分析。答:答案(1)这首诗通过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等意象,生动地勾画出了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营造了凄清、寂寞的意境。(2)以动(声)衬静。用越远越清晰的泉水声和偶尔一喧的鸟鸣,反衬环境的清远、幽静和空旷,渲染了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孤独愁苦的心情。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忆江上吴处士贾岛闽国扬帆去,蟾蜍①亏复圆。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兰桡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注①蟾蜍:此指月亮。②兰桡:木兰桨,这里代指船。(1)第二联历来为后人所推崇,原因何在?答:(2)第三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答案(1)第二联是两个描写秋景的句子,自然而工整,既描写出了深秋一派萧瑟的典型景物,又写出了秋天气势苍凉,景象广阔的特点,句句写景,句句融情,流露出诗人思念友人之情,成为历代传诵的名句。(2)第三联的意思是说:想起在长安这地方聚会谈心的那个晚上,忽然雷电交加,下了一场大雨,虽然是夏天,当时心里也不禁感到一阵寒意。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殷殷忆念之情。第17练古诗词鉴赏(二)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和子由①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②已死成新塔,坏壁③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注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②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③坏壁:是残破的墙壁。(1)这首诗的首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颔联表达了诗人何种人生态度?答:(2)颈联“和”了子由所怀的“旧”,“旧”具体指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答案(1)首句使用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到处”比作飞鸿踩踏雪泥。颔联表明了诗人面对飘忽不定(具有某种偶然性)的人生经历、不计较得失的达观态度。(2)往日见过的老僧,同题诗的墙壁。回想往日的艰难困苦,而今更应牢记兄弟情谊,共勉奋进。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文后问题。春思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1)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答:(2)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你认为是这样吗?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答案(1)明媚动人,生机盎然。(2)不是,全诗侧重表现诗人内心的愁思。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歌前两句,诗人选取春天的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三、四句抒情,转写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面咏的美好之景,全成了春恨的铺垫。用美好景物反衬内心的愁恨(以乐景写哀情),情感表达婉曲深刻。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出塞马戴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1)第二句“马头冲雪过临洮”中的“冲”字如果换成“冒”字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答:(2)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的人物形象。答:答案(1)不好。“冲”字描绘出战士们在雪夜冲锋前行的生动画面,更表现出将士们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使诗歌充满了一种高昂激扬的情绪。“冒”字也能表现冒雪前进的情形,但在力度上没有“冲”字强烈。(2)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行动描写,为我们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的形象。诗歌通过衣着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用“金带连环”束“战袍”,刻画出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马头冲雪过临洮”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卷旗夜劫单于帐”以“卷旗”的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乱斫胡兵”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孤雁[注]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注作者写此诗时正值安史之乱,社会动荡不安。(1)诗的前三联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生活境遇?答:(2)诗人为什么要写野鸦这一形象?答:答案(1)诗人以孤雁自喻,反映了他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杳无音信,可他无时无刻不在渴望重逢。(2)诗人用野鸦这一形象比喻当时社会的一些无聊的俗客庸夫,也更突出了诗人当时的悲哀凄苦。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暮春浐水送别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答:(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答:答案(1)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韩诗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2)这首诗将友情、人世沧桑之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闽中秋思杜荀鹤[注]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作,后人对其评价极高。(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简析。答:(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答:答案(1)上联当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两词用叠字,增强了韵律感,朗朗上口,余味无穷。(2)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无北国秋天之萧瑟。末一句两个“堪”字,则构成心绪的对比。作者客居福建,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藉思乡之苦,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思乡之情却表现得淋漓尽致。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试题。山行项斯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1)诗的颈联写出了怎样一种情景?你从其间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答:(2)请你用文字描画出诗的尾联画面,并说说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答:答案(1)茅舍里飘出的炒茶叶的清香,竹篱外传来的缲丝的声音,将山里人家劳动的和谐快乐的场面自然推出,体现了诗人愉快的心情。(2)诗人正在享受着农家和谐快乐的劳动协奏曲,不期遇到卖药归来的客人,便毫不犹豫地跟随着一起步入深山岛云中去。透露出诗人喜欢隐逸山林的情怀。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水调歌头黄庭坚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①。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祗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②。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注①武陵溪:在今湖南常德。此处代指世外桃源。②拂金徽:指弹瑶琴。(1)有诗家评“红露湿人衣”句中的“红露”一词贴切恰当,请作简要分析。答:(2)下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下阕共四句,每一句都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请任选一句,进行评点赏析。答:答案(1)一是写出了花丛中仙露之晶莹欲滴;二是间接写出了桃花丛色彩之美艳夺目。二者互为映衬,相得益彰,突出了环境之美。(2)①写了词人超脱世俗的人生观和孤芳自赏、不肯媚世求荣的品格,体现了词人超逸绝俗,游于物外的审美理想。②示例:“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词人以丰富的想像,用“玉石”“玉枕”“金徽”等高洁的事物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不与世俗合污,也寄寓了词人高洁的人生理想。“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言外之意是倾慕李白的飘逸旷放,感叹缺少这样的人生知音,他不以今人为知音,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我为灵芝仙草,……长啸亦何为”——以比喻和象征的语言,写自己的志趣品格:愿为超尘的仙草,不做悦人趋时的妾妇(桃花),也不必去为得不到的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不仅描写词人酒醉后摇摇晃晃、东倒西歪及其下山翩翩起舞的形象,尤其表现他想逃避现实而又不甘心如此的矛盾心理。(任选其中一句进行评点即可)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点绛唇呈络滨、筠溪[注]二老张元斡清夜沉沉,暗蛩啼处檐花落。乍凉帘幕,香绕屏山角。堪恨归鸿,情似秋云薄。书难托,尽交寂寞,忘了前时约。注络滨,北宋宰相富弼之孙。靖康初年赐进士出身。后因坚持抗金为秦桧所忌,不久便被罢职。晚年游览于山水之间,与张元斡等一块游玩吟唱。筠溪,徽宗大观三年进士。南渡后因反对秦桧议和,不久被落职。归隐福建连江西山,与张元斡、富直柔等吟唱游玩。(1)这首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请结合词句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秋夜景物的。答:(2)这首词表达了仕途的险恶与中原未复的怅惘情绪,结合全词简析作者是如何抒发这种情感的。答:答案(1)按照由户外到户内,由远及近的顺序,描绘了秋景的幽静;蛩啼、檐花落、乍凉帘幕、香等意象从听觉、嗅觉、视觉等角度写景,有声有色,蛩啼写寒蝉嘶鸣,以动衬静,更写出了秋夜之静。(2)上片主要是寓情于景,通过描写幽静的秋夜景色,渲染秋夜冷清的气氛,衬托内心的愁绪;下片将征鸿的情意比作秋云一样淡薄,词人埋怨征鸿情薄,曲折地表达出仕途的险恶和中原未恢复的惆怅。第18练古诗词鉴赏(三)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秋夜曲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1)诗的前两句运用叠字形成了独特的韵味,试简析之。答:(2)第三句中的“逼”字用得神妙,请问妙在何处?答:答案(1)“丁丁”摹状漏壶滴水声,“漫漫”描摹秋云的无边无际与缓慢移动之状。这两词为勾勒秋夜秋声秋色图增添了形象感和时间感,更好地表现了夜中人的寂寞孤独与百无聊赖。(2)一个“逼”字,把秋虫被逼无奈叫声的悲凉传神地显示出来,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与惆怅。也正是这逼近岁暮、易生悲情的秋,逼得思妇夜不成眠,想起寒衣。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秦州杂诗(其七)杜甫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从诗的颔联出发,简要判断这首诗的语言风格。答:答案诗的颔联所写为自然情景,质朴平实,但是,这样的诗句与整首诗放在一起,在背景的烘托下,就传递出紧张、诡奇、异常、惊心的信息。可见其语言风格是平实中含丰富,质朴里藏深厚。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试题。江亭夜月送别(其二)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1)这首诗以景写情,巧妙用词,历来为人所称道。黄叔灿曾在《唐诗笺注》中评价说“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里“此字”是指哪个字?请你再从一、二两句中找出两个抒发送别之情的巧妙字眼。答:(2)以巧妙用词为例,简析这首诗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答:答案(1)“此字”指“寒”字,一、二句中抒发送别之情的巧妙字眼为“乱”字和“飞”字。(2)一个“寒”字,既写自然之寒,更是心理之寒的映射;一个“乱”字,既写烟云缭绕之乱,更写诗人心情之乱;一个“飞”字,既写时间匆匆,更写心理感受的人生聚散匆匆。写景的词语,均是心情色彩的点染,情入景中,两相融合,营造了空灵蕴藉之美。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读长恨辞李觏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诗人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答案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李隆基在前往四川的路上遇到夜雨,听到铃声,触景伤情,苦苦思念杨玉环与其对军中战死的士兵毫不感到难受的心理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5.下面是一首宋人七言绝句诗,次序已经打乱。请仔细揣摩诗歌脉络,进行重新排列。三衢[注]道中曾几①绿阴不减来时路,②小溪泛尽却山行。③梅子黄时日日晴,④添得黄鹂四五声。【注】三衢:三衢山,在今浙江省衢县。答:答案③②①④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①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注】①淮山:淮河一带的远山。②淀:即靛,深蓝色染料。这首元曲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其中“长江万里白如练”和“塞鸿一字来如线”两句在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答:答案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比喻。“长江万里白如练”一句主要从颜色(也有形状)的角度运用比喻,将远望长江如同白色绸带的景色写得形象而有气势;“塞鸿一字来如线”一句从形状的角度运用比喻,描写了秋天南归的大雁如线一样排成“一”字,掠过江天的景象,这既点明时令,又引人遐想。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长信秋词五首(其四)王昌龄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此诗巧妙地运用多重对比,揭示了失宠宫嫔在目睹西宫夜饮的灯光火景时内心的复杂情感。试分析诗中含有哪几重对比。答:答案一重是失宠者与新承宠者的对比;一重是失宠者过去“复道奉恩”的欢乐和目前独处冷宫的凄凉的对比;还有一重,是新承宠者的现在和她将来可能遇到的厄运之间的对比。“动与静”关系的角度赏析下面一首宋诗。暮春即事叶采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答:答案这首诗用动静相生的手法描写了封建时代读书人埋头书案、苦心研读的情景。开头两句写麻雀慢行的影子映落到书桌上,杨花轻轻飘入砚池。这是动景,为后面两句“小窗读周易”的静景作铺垫映衬。这里以静意观动景,以动景达静意,给人一种悠闲喜悦之感。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浣溪沙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1)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在不同时代都表现了不同形式,如唐诗宋词元曲。以宋词为例,又显示出不同的风格,苏轼开创了派词风,这首词的风格属于。(2)此词历来为人赞颂,有人说上片写得跌宕起伏,有动态感;有人说下片融情入景,耐人寻味;有人说整首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你针对这三种观点中的一种,作出简析。答:答案(1)豪放派婉约词(2)①有人说上片写得跌宕起伏,有动态感,其理由应该是:首句连用三个动词“压”“贴”“飞”,构成连动句式,振动起整个画面。次句把时空交互在一起写由燕争泥推知是春天,天气是初晴,地点在池馆内外。这两句色彩明快。第三句点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泄,整幅画面顿时从明快变为阴郁。这一喜一忧,一扬一抑,产生了跌宕的审美效果,增加了动态美。②有人说下片融情入景,耐人寻味,其依据应该是:“此情惟有落花知”一句,落花本无知,但是由于作者的移情作用,竟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产生“韵外之致”,耐人寻味。③有人说整首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其理由应该是:全词上片头两句写景,第三句抒情,用的是先实后虚的手法;下片虚实结合,情中见景。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①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答:(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答: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一句写群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答“雁别秋江去”更妙,言之成理即可)(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