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古诗词题材之送别怀人诗解析与突破性专练_第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古诗词题材之送别怀人诗解析与突破性专练_第2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古诗词题材之送别怀人诗解析与突破性专练_第3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古诗词题材之送别怀人诗解析与突破性专练_第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古诗词题材之送别怀人诗解析与突破性专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届高考复习:高考古诗词题材之送别怀人诗解析与突破性专练考点:1.[明代]王守仁《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其一)》2.陈师道《别黄徐州》3.贾岛《送邹明府游灵武》4.李白《江夏别宋之悌》5.王昌龄《留别武陵袁丞》6.杜甫《送灵州李判官》7.(唐)贾至《巴陵夜别王八员外》与(唐)许浑《谢亭送别》【考点解读】一、送别怀人诗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游历、游学、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戍、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设亭送别、摆酒饯别、吟诗话别,因此送别成了古典诗歌中的一个永恒主题。诗人通过托物寓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深深的惜别和伤感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常见标题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眼。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具体可分为4类。①空间意象:长亭、灞陵桥(亭)、南浦、渡口、古道。②时间意象:日暮、月夜、清晨、秋。③环境意象: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夕阳、西风、美酒、春草、残笛、烟波、浮云、鸿雁。④乐曲意象:《阳关曲》《骊歌》。常见情感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常用技法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手法。语言特点语深情切,缠绵哀伤,洒脱狂放。二、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环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可以是一个动作、一种情景、一个特点或一种景物等。通过特写镜头把事物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示例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问题】这两首诗都抒发了离别之情,请结合原诗分析这两首诗主要表现手法的异同。【答案】相同点:都运用了细节描写(或白描)来表达情感。白诗通过送别时“看”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分别时的悲楚,李诗则通过自己和表弟由“惊初见”到“语罢暮天钟”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不同点:白诗以景衬情,用萧瑟的秋景渲染浓厚的离情别绪。李诗通过想象表弟登程远去的画面,表达伤别情怀和为弟担忧之情。【解析】回答此题,要注意分析两首诗歌写作手法的异同,具体可以从人物的情态、景与情的关系以及诗人的情感等角度入手。如两首诗都使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白诗描写了“看”的场面,李诗描写了“惊初见”“语罢暮天钟”等场面;不同方面,可以分析白诗的以景衬情和李诗的想象等。译诗南浦别在西风袅袅萧瑟的秋天里,到南面的水滨旁心情凄凉地分别。回头看一次就肝肠寸断,放心前去不要再回头。喜见外弟又言别在社会动乱中离别了十年后,竟然在长大成人时意外相逢。初见不相识还惊问名和姓,称名后才想起旧时的面容。说不完别离后世事的变化,畅谈停止时已听到黄昏寺院的鸣钟。明日你又要登上巴陵古道,秋山添忧愁不知又隔几重。【考题对接】一、[明代]王守仁《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其一)》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①(其一)[明代]王守仁蹊路高低入乱山,诸贤相送愧间关。溪云压帽兼愁重,风雪吹衣着鬓斑。花烛夜堂还共语,桂枝秋殿听跻攀②。相思不作勤书礼,别后吾言在订顽。【注释】①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王守仁谪贵州龙场驿驿丞,与诸生讲学不辍,三年期满离开。②桂枝句:秋殿,朝廷在秋天举行的殿试。跻攀,上升。旧时把登科及第喻为折桂。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开篇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蹊路”照应“道中”,“诸贤相送”照应“诸门人送”。B.首联通过“蹊路高低”“乱山”“间关”等词语,写出了分别时行走的道路艰难和漫长。C.全诗紧扣一个“愁”字,借溪云、风雪等景物,抒发诗人边地谪居的压抑感和失落感。D.送别之际,诗人叮嘱学生们不必勤写书信来问候,要把时间和精力多放在钻研学问上。2.这首诗展现出诗人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一、[明代]王守仁《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其一)》【答案】1.C【解析】C.“抒发诗人边地谪居的压抑感和失落感”错,这首送别诗写得哀而不伤。对门下弟子学有所成的期望是全诗情感的中心。2.①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心地仁厚、重学善教的形象;②首、颔两联,重在表达诗人在离别时对学生们的感激、难舍之情,展现诗人关爱学生、重情重义的一面;③颈、尾两联,重在表达对学生们的殷殷期望和要求,展现诗人重学善教的一面。【解析】《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二首》是明代诗人王守仁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这组诗写离别的愁绪,但意境开阔,伤别而不哀怨。诗人把希望离开龙场却又舍不得与诸子分离的茫然情愫如实写来,词情深婉,依依惜别之情通过山路、溪云、风雪的衬托,勾勒出一种苍凉的氛围。从诗中可以看出王守仁与学生感情之凝重。前两联写高低不平的小路穿行于乱山之间,诸位贤人相送这么远真令我不安。小溪上空乌云压头更增添了离别的愁绪,风吹动着衣服雪花沾满了鬓发。面对学生依依不舍的送别,王守仁心怀感激,他称学生为“诸贤”,描写他们在乱山高低不平的小路上相送,用“愧”字表达自己的感情,展现诗人关爱学生、重情重义的一面;后两联写什么时候还能在燃着花烛的草堂上共叙情谊,我等着听你们登科及弟的喜讯。只要互相思念也用不着太多的书信问候,分别之后我希望你们更深入的研究学问。一方面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重要的是勉励学生,“桂枝秋殿听跻攀”,期望学生能在科举中蟾宫折桂;“别后吾言在订顽”,勉励学生要努力研究学问。表达对学生们的殷殷期望和要求,展现诗人重学善教的一面。【注释】蹊:小路。间关:这里指诸贤相送走了很远的路。

桂枝句:秋殿,朝庭在秋天举行的殿试。跻攀,上升。旧时把登科及弟喻为折桂。等着听登科及弟的喜讯。

订顽:订正愚顽。【译文】高低不平的小路穿行于乱山之间,诸位贤人相送这么远真令我不安。

小溪上空乌云压头更增添了离别的愁绪,风吹动着衣服雪花沾满了鬓发。

什么时候还能在燃着花烛的草堂上共叙情谊,我呀等着听你们登科及弟的喜讯。

只要互相思念也用不着太多的书信问侯,分别之后我希望你们更深入的研究学问。【赏析】这组诗写离别的愁绪,但意境开阔,伤别而不哀怨。诗人把希望离开龙场却又舍不得与诸子分离的茫然情愫如实写来,词情深婉,依依惜别之情通过山路、溪云、风雪的衬托,勾勒出一种苍凉的氛围。从诗中可以看出王守仁与学生感情之凝重。二、陈师道《别黄徐州》别黄徐州①陈师道姓名曾落荐书中,刻画无盐②自不工。一日虚声满天下,十年从事得途穷。白头未觉功名晚,青眼③常蒙今昔同。衰疾又为今日别,数行老泪洒西风。【注释】①本诗写于诗人四十三岁,前一年他在颍州州学因党事牵连而被罢职之后,家居徐州,后为生活所迫,寄食曹州知州郭概处。诗人离徐州时,写了此诗向朋友黄徐州告别。②刻画无盐:《晋书·周觊传》中“庾亮谓觊曰:‘诸人咸以君方乐广’。觊曰:‘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③青眼:正视则见青处,斜视则见白处。晋阮籍不拘礼教,能为青自眼。见凡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嵇康携酒挟琴来访,籍大悦,乃对以青眼。(《世说新语》)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在首句说自己的姓名曾落在当时名流的荐书之中:三、四句,回忆自己自得来名声发迹以来,一晃过了十年,而现在却落得个因党事牵连被罢职的下场、令人感慨。B.“白头未觉功名晚”一句实写自己此时虽生白发,年过不惑,但还是不觉得自己获得功名有什么晚来之感。C.尾联收结到话别,直抒胸臆。诗人感叹时光不肯饶人,自己年衰多病,又逢多悲的秋天,所以临行告别,面对秋风,老泪难禁,凄然泪下。D.全诗写诗人进退之间,难以由人,受到政治上的牵连被罢职,生活在贫穷中,不由得悲叹,做到了情感真挚,尽情倾吐。2.本诗运用“刻画无盐”“青眼”两个典故旨在表达什么?请简要分析。

二、陈师道《别黄徐州》【答案】1.C【解析】C.“尾联收结到话别,直抒胸臆”错误。“衰疾又为今日别,数行老泪洒西风”,拖着病躯我今日向您道别,成串的泪珠悲洒在西风中。尾联前句直抒胸臆,后句中“洒西风”寓情于景。最后一句用西风表示季节已是秋天,而人们在秋天多悲,作者在秋天之中遇到境遇困穷,于是就有老泪难禁之叹。这两句从诗人的境况落笔,点明诗为告别而作。2.①“刻画无盐”说的是周觊自惭不如乐广,别人称誉太过,犹如刻画无盐,而以西施的形貌相加,就显得唐突了。②诗人以此表明自己的诗作尚未全工,有愧所得称誉。③“青眼”表对人重视。诗人写自己过去深蒙黄徐州器重,而现在更寄希望朋友黄徐州的引荐恢复自己的功名。【解析】“刻画无盐自不工”,自愧才浅学疏作诗尚未工。结合注释②分析,说的是他自惭不如乐广,别人称誉太过。用《晋书•周觊传》“刻画无盐,唐突西施”的典故,表示作诗尚未全工,有愧所得的称誉。“青眼”,重视。眼睛青色,其旁白色。正视则见青处,斜视则见白处。晋阮籍不拘礼教,能为青自眼。见凡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嵇康携酒挟琴来访,籍大悦,乃对以青眼(见《世说新语》)。后因谓对人重视日青眼,对入轻视日自眼。因受到黄徐州的称赏和延誉,所以自己的事情,不久还可以寄望于黄徐州的引荐,而未觉功名之晚。而顾念今昔,深蒙黄徐州以青眼相加,这知己之情,尤为可贵。【注释】①黄徐州:作者之友,时任徐州知州。

②“姓名”句:神宗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曾巩主修五朝国史,准其自选属员,曾巩荐陈师道,因师道乃一布衣,未准。哲宗元禧二年,苏轼等人荐师道,奏状有云:“伏见徐州布衣陈师道,文词高古,度越流辈,安贫守道,若将终身。苟非其人,义不往见。过壮未仕,实为遗才。欲望圣慈,特赐录用,以奖士类。”(《东坡奏议卷三》)晁补之荐陈师道状云:“伏见徐州陈师道,年三十五,孝弟忠信闻于乡闾。文知圣人之意,文有作者之风。怀其所能,深耻自售,恬淡寡欲,不干有司。亲随京师,身给劳事,蛙生其釜,愠不见色。方朝廷振起滞才,风劝多士。谓如师道一介,亦当褒采不遗。”(《鸡肋集》卷三五)

③刻画无盐:《晋书·周觊传》:“庾亮谓觊曰:‘诸人咸以君方乐广。’觊曰:‘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说的是他自惭不如乐广,别人称誉太过,犹如刻画无盐,而以西施的形貌相加,就显得唐突了。

④虚声:指虚名。

⑤十年从事得途穷:陈师道元韦占二年始入仕任徐州教授,后移颍州教授。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轼、庭坚等遭贬逐,师道亦被罢职。他生计无着,携家投靠任澶州知州的岳父郭概。途中母亲去世,师道虽又接到彭泽令的任命,却因母丧未赴任。回徐州葬母后,往依改任曹州知州的岳父。四年(公元1097年),岳父去世,师道仍回徐州,生活极其贫困,有时竟至断炊。途穷:《晋书·阮籍传》:“(阮籍)率意独驾不由路径,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

⑥青眼:重视。眼睛青色,其旁白色。正视则见青处,斜视则见白处。晋阮籍不拘礼教,能为青自眼。见凡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嵇康携酒挟琴来访,籍大悦,乃对以青眼(见《世说新语》)。后因谓对人重视日青眼,对入轻视日自眼。此指作者虽穷途,顾念今昔,深蒙黄徐州以青眼相加,这知己之情,尤为可贵。

【译文】名流曾经推荐我入仕,自愧才浅学疏作诗尚未工。顷刻间虚假盼名声传天下,却不料十年来薄宦叹途穷。头发虽白自觉功业心还在,感谢太守您始终器重。拖着病躯我今日向您道别,成串的泪珠悲洒在西风中。【赏析】《别黄徐州》是北宋诗人陈师道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作者临离徐州时告别州守黄氏之作,表述了他的境遇,抒发了惜别的情谊。起联言自身曾蒙时贤推荐,次联谓身负虚名,十年从事学政,落得个落职的处境。三联说到当今,表明虽鬓有白发,还想有所作为,感谢对方青眼相看,一贯如此。末联收结到话别,面对秋风,凄然泪下。全诗向友人直倾襟府,感慨沉挚。

诗开头“姓名曾落荐书中”两句,是说他自己的姓名,曾落在当时名流的荐书之中,而他学诗有年,还未能做到恰如其分,因而有“自不工”之感。首句运用元稹诗“名落公卿口”和杜甫诗“名玷荐贤中”的句意。次句用《晋书·周觊传》“刻画无盐,唐突西施”的典故,表示作诗尚未全工,有愧所得的称誉。接着三四两句:“一日虚声满天下,十年从事得途穷。”前句是说:一朝得有虚名,由苏轼、傅尧俞、孙觉诸贤的推荐,自己以布衣而被任为徐州教授。从元祐二年(1086年)到写诗这一年,恰好从事学政已有十年了,但仍然抱有途穷之感。“途穷”是指绍圣元年(1094年)因党事牵连而被罢职,在诗句中表明他的出处和被罢黜的无辜。

下面“白头未觉功名晚”两句,表明他此时虽然已生白发,但因受到黄徐州的称赏和延誉,所以自己的事情,不久还可以寄望于黄徐州的引荐,而未觉功名之晚。而顾念今昔,深蒙黄徐州以青眼相加,这知己之情,尤为可贵。范讽诗说:“惟有南山与君眼,相逢不改旧时青。”黄徐州正是这样的人。

结尾两句:“衰病又为今日别,数行老泪洒西风。”作者感叹时光不肯饶人,自己年事渐衰,而又多病,所以临歧告别,泪洒西风。西风表示节季已是秋天,人们在秋天多悲,作者境遇困穷,于是就有老泪难禁之叹。这两句纯从他个人的境况着笔,点明诗为告别而作的主旨。

全诗说的是作者在进退之间,难以由人。他本无心于政治斗争、却是受到政治上牵连,连一个州学教授也被罢职,在贫穷的生活之中,为此产生浩叹。另一方面,诗中表示他刻苦力学,也还有志于功名,即使功名较晚,但遇有知音,将来仍可达成此愿。杜甫诗《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说:“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所以诗中对徐州黄守的始终以青眼相加,表示感激。

陈师道的诗作,往往要求无一字无来历,刻意求工求简,但有时反为工简所累,而显得有些局促。但此诗虽为途穷之言,却能做到尽情倾诉,情真之下,反倒流畅自然。三、贾岛《送邹明府游灵武》送邹明府①游灵武②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注释】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②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颈联一“藏”字运用拟人手法,包含了雪大、路艰、人稀多种意蕴。B.诗人以雪藏行径、风透卧衣的描写暗示邹明府前程艰难、仕途终结。C.尾联写诗人想象邹明府到达灵武之后的生活场景,与前文形成照应。D.全诗语言质朴,没有一句正面描写,却塑造了一个高洁的清官形象。2.诗中哪些地方能够看出邹明府为官清廉、两袖清风的高洁品格?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贾岛《送邹明府游灵武》【答案】1.B【解析】B.“仕途终结”错。“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是说这一路狂风暴雪,路上都看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了其前程的艰险。大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衣裳,说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所以,诗中并不能看出邹明府“仕途终结”之意。2.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瘦衣单,宝剑偿债,唯载书归,这些都表明邹明府为官清廉,两袖清风的高洁品格。【解析】首联,说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说明人没有贪污腐败,非常清廉。颔联,是说邹明府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这句目的是为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满载而归的仅有一车诗书。这说明了他的志向。颈联中的“林风透卧衣”,是说大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衣裳,“卧衣”表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尾联,是说他到了灵州,每天早上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家里的人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这也是为了说明他深居简出,向往宁静,清远脱俗。此诗所刻画的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高洁形象。【注释】明府:唐人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

宰:主管。西畿县:唐长安西边的一个县。

“三年”句:这句说,邹明府为官清廉,在任三年连骑的马都没有吃肥。

“债多”句:这句说,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

“官满”句:这句说,官满卸任后,只有书籍了。

晓角:古代军中报晓的号角。【译文】你曾经就任西畿县县令,三年下来,马不生膘。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满还乡时,也仅仅是满载车书而归。现在冒着边关风雪远游朔方,衣衫单薄,难御寒风。此去就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平时也没有什么客人来往。【赏析】此诗前两联刻画作者友人邹明府的形象。首联说,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说明人没有贪污腐败,非常清廉。颔联是说,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这句目的是为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满载而归的仅有一车诗书。这说明了他的志向。后两联是作者的推测与想象。颈联说,如今他冒着边关风雪雪远游朔方,这一路狂风暴雪,路上都看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了其前程的艰险。大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说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尾联是说,他到了灵州,每天早上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家里的人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这也是为了说明他深居简出,向往宁静,清远脱俗。此诗所刻画的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贾岛注重用字推敲,此诗也体现了这个特点。颈联的“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四、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江夏别宋之悌李白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注释】宋之悌:初唐时著名诗人宋之问之弟,李白友人。此诗是开元二十年(734年)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汉武昌)与贬赴交趾(今越南河内)的宋之悌分别时所作。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地点,写楚地之水清澈见底似若空无,与远处的大海相连,想象丰富,境界阔大,奠定了豪迈的基调。B.颔联点题,并巧妙运用数量词“千里”与“一杯”,将丰富深厚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颇耐咀嚼。C.颈联写景,由“晴日”到“晚风”,暗示时间推移;“谷鸟吟”“江猿啸”,皆以乐景写哀情,更令人感动。D.整首诗意象鲜明,艺术构思巧妙,跳跃性很大。前三联写景叙事,尾联直抒胸臆,给读者留下极大的遐想空间。2.诗人为什么会“于此泣无穷”?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李白《江夏别宋之悌》【答案】1.C【解析】C.“‘江猿啸’,皆以乐景写哀情”错误,江猿的啼声本来就是很悲凉的,在作者与友人离别的时刻,听见这声音,更是断人肠。“江猿啸”是“以哀衬哀”,不是“以乐衬哀”。2.①依依惜别之情令人泣下;②深厚的友情也只能寄托在临行的杯酒上,无奈之情令人泣下;③友人被贬,贬所远在千里之外,值得同情,令人伤悲;④江猿哀啸,令我断肠;谷鸟吟睛的美景,更加重诗人的悲哀,令人泣下。【解析】题目是“诗人为什么会‘于此泣无穷’?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表达的感情”。“于此泣无穷”是诗歌尾联的对句,所以答题区域为整首诗歌。解答此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分析诗歌情感要结合全诗,逐联分析,才不会遗漏要点。首联“楚水清若空”交代送别地点,“遥将碧海通”交代友人将要去往被贬的地方,路途遥远,惜别难舍,据此可以概括出友人被贬,贬所远在千里之外,值得同情,令人伤悲。而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令人泣下。颔联“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此点题,又由对方将往之处回到眼前分别之处。千里之别原是悲哀的,此处不言“悲”而言“兴”,并用“一杯”与“千里”相对,既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派,又含有无可奈何的情绪。据此可以概括出诗人与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也只能寄托在临行的杯酒上,无奈之情令人泣下。颈联“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上句点出了送别时的天气。天气晴朗,但是作者心里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美景却衬出了作者内心的悲凉,这样更能感动读者。下句写江猿的啸声。江猿的啼声本来就是很悲凉的,在作者与友人离别的时刻,听见这声音,更是断人肠。据此可以概括出江猿哀啸,令诗人断肠;谷鸟吟睛的美景,更加重诗人的悲哀,令人泣下。【注释】江夏:唐县名,治所在今湖北武汉武昌。宋之悌:为初唐时著名诗人宋之问之弟,李白友人。

楚水:指汉水汇入之后的一段长江水。

将:与。碧海:指朱鸢(今属越南),宋之悌贬所。朱鸢在唐代属安南都护府交趾郡,当时有朱鸢江经此入海。

千里:据《旧唐书·地理志四》:交趾“至京师七千二百五十三里”,则朱鸢至江夏亦相距数千里。

兴:兴会,兴致。

谷鸟:山间或水间的鸟。

泣:眼泪。【译文】楚水清澈见底似若空无,直与远处的大海相连。

你我将远别于千里之外,兴致却同在眼前的杯酒之中。

天晴时山间的鸟不停地鸣叫,两岸林中的猿猴却在晚风中哀号。

我的一生从未流过泪,现在却在这里泣涕不止。【赏析】这首诗首联点明地点,说眼前江水与碧海相通,暗示宋之悌的贬所;颔联点题,写人在千里之外,而情义却在眼前杯酒之中;颈联上句点出了送别时晴朗的天气,下句写晚风中的猿啸声;尾联表现对友人的深挚感情。前三联写得豪逸洒脱,最后却已悲怆沉郁作结。全诗大开大合,跳跃跌宕,情调悲切,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宋之悌以垂暮之年远谪交趾的同情。“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是说,眼前清澄的江水,遥遥地与碧海相通。若空,极言楚水之澄澈。李白另有“江月照还空”(《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其一)、“玉壶美酒清若空”(《前有一樽酒行》),亦是此意。宋之悌的贬所靠近海域,故下句暗示其将往之处。“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此点题,又由对方将往之处回到眼前分别之处。千里之别原是悲哀的,此处不言“悲”而言“兴”,并用“一杯”与“千里”相对,既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派,又含有无可奈何的情绪。这两句与初唐庾抱“悲生万里外,恨起一杯中”(《别蔡参军》)、盛唐高适“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送李侍御赴安西》),语略同而味各异,庾抱句沉,高适句厚,而李白句逸,即所谓貌似而神异也。不可以蹈袭论,亦不可以优劣评,盖诗人运思或偶然相似而终不能不乖异也。人在千里之外,而情义却在这浅浅的一杯酒中,酒少,但情义丝毫不轻,下肚的不仅是酒,还有对友人浓浓的友情。李白的诗句将这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堪称味外有味,颇耐咀嚼。“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上句点出了送别时的天气。天气晴朗,但是作者心里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美景却衬出了作者内心的悲凉,这样更能感动读者。下句写江猿的啸声。江猿的啼声本来就是很悲凉的,在作者与友人离别的时刻,听见这声音,更是断人肠。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完美地表达出自己内心对友人的不舍。首、颔两联,先由近及远,复由远及近,均大开大阖。颈联则写眼前景,由“晴日”到“晚风”,用景象变换暗示时间推移,也是大开大阖。依依惜别之情不言而喻。此即所谓言在意外。上句写乐景,与颔联“兴”字相呼应。下句写哀景,以引发尾联的抒情。“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真情爆发,陡起陡落,给读者留下极大的遐想余地。诗人如此动情,可能是出于对宋之悌以垂暮之年远谪交趾的同情。颈联中“鸟吟”与“猿啸”,似已含有宋氏仕途显达而老境悲凉的隐喻。诗人虽然年纪尚轻,毕竟也经历了一些人生坎坷,宋氏的遭遇或许引起他自己的壮志难酬之感慨。此诗艺术构思上有个重要特点就是跳跃性很大,从前三联的上下句之间的转折都能明显看出。而从诗歌的感情色调上看,前三联飘洒有势,基调豪迈;尾联顿折,其情悲怆,其调沉结。正是这种跳跃式的跌宕,使此诗具有测之无端、玩之无尽之妙。五、王昌龄《留别武陵袁丞》留别武陵①袁丞王昌龄皇恩暂迁谪,待罪②逢知己。从此武陵溪,孤舟二千里。桃花遗古岸,金涧流春水。谁识马将军③,忠贞抱生死。【注释】①武陵:今湖南常德市。②待罪:官吏常怕因失职获罪,故以待罪为供职之谦辞。时昌龄再贬龙标尉,诗即作于赴任途中。③马将军:东汉马援曾击湘地“五溪蛮”,故诗人临其地而思其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迁谪”“待罪”之词既点明了诗人的遭遇,又写出了与朋友相逢时的背景。B.颔联首句借武陵溪事,表惜别之意,也抒发了诗人留恋风景忘却被贬烦恼的心情。C.颈联用《桃花源记》中的典故,描绘了武陵溪口“古岸桃花”“春水流涧”的美好景象。D.尾联以马援自喻,既表达自己的愤懑不平,也表明自己对忠贞操守的无比珍视。2.诗中“孤舟”一词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王昌龄《留别武陵袁丞》【答案】1.B【解析】B.“也抒发了诗人留恋风景忘却波贬烦恼的心情”分析错误,从后面的“孤舟二千里”和末联的语意可知,这里只是表明自己向往桃源生活,没有体现“留恋风景忘却被贬烦恼的心情”。2.①诗人屡屡遭谗被贬,身处蛮荒之地,形单影只,孤独寂寞,此其形之孤。②胸中饱含治国大志和建功立业的理想,位卑无权,满腔热忱无人能识,此其心之孤。③不论道路多么坎坷,环境多么艰难,虽鲜有人同行,但忠贞之志、高洁之操不变,此其意之孤。④表面上实写所乘之舟,船只极少,其实是虚写诗人漂泊、孤寂、悲凄的心境,虚实结合,别具特色。【解析】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首联“皇恩暂迁谪,待罪逢知己”可知,诗人屡屡遭谗被贬,身处蛮荒之地;颔联“从此武陵溪,孤舟二千里”可知,诗人再贬龙标尉,在赴任途中,形单影只,孤独寂寞,因此诗中“孤舟”在这里就是形之孤;再加之诗人屡屡遭谗被贬,不受重用,胸中虽饱含治国大志和建功立业的理想,但位卑无权,满腔热忱无人能识,因此诗中“孤舟”在这里就又为心之孤了。尾联“谁识马将军,忠贞抱生死”借用马将军的典故写出了不论道路多么坎坷,环境多么艰难,虽鲜有人同行,但忠贞之志、高洁之操不变,此其意之孤。整首诗表面上实写所乘之舟,船只极少,其实是虚写诗人漂泊、孤寂、悲凄的心境,虚实结合,别具特色。六、杜甫《送灵州李判官》送灵州李判官①杜甫犬戎腥四海,回首一茫茫。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将军②专策略,慕府盛材良③。近贺中兴主④,神兵动朔方。【注释】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②将军,指平叛主将郭子仪。③材良,指李判官这样的有才之人。④中兴主,指唐肃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海”“茫茫”写叛军占地之广,“腥”字则流露出作者对叛军的强烈憎恶。B.颔联描写唐王朝军队与叛军交战情形,“血战”“氛迷”侧面烘托战事的惨烈。C.诗歌前四句记述时局之乱,交代送别的背景,也为此次送别平添了几分沉重。D.诗人赞美将军长谋略、幕府多良才,诗意陡然一转,洋溢着乐观昂扬的情绪。2.同为送别诗,本诗与《送元二使安西》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六、杜甫《送灵州李判官》【答案】1.B【解析】B.“侧面烘托战事的惨烈”是错误的。“血战”“氛迷”是直接描写唐王朝军队与叛军交战情形,并非侧面烘托,而是正面描写。2.①《送元二使安西》抒发了对友人强烈而深沉的惜别之情;②本诗借送别友人李判官写出了战争中的乱象,表达了对国运的担忧和尽快平定叛乱的渴望;借对郭子仪、李判官等人的赞美,表达了平叛必胜的信念。【解析】《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抒发了对友人强烈而深沉的惜别之情。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前四句写出了当时为叛军所占的整个北方腥风四起,唐王朝军队与叛军交战的惨烈,从而写出了战争中的乱象,表达了对国运的担忧和尽快平定叛乱的渴望。颈联赞美将军长谋略、幕府多良才,而尾联写出了唐肃宗大举兴复,表达了平叛必胜的信念。【注释】1.犬戎:这里指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腥:腥气。指当时为叛军所占的整个北方腥风四起。2.茫茫:旷远貌。此指安史叛军占地之广。3.乾坤:指天地。4.氛迷:指到处弥漫着战争的凶气。以上两句言唐王军与叛军交战激烈,血染河山,厮杀得天昏地暗。5.“将军”句:将军,指平叛主将郭子仪,此时为朔方节度使。李当时为郭子仪幕府的判官。6.幕府:将帅的衙门,出征将军办公的地方。材良:指李判官这样的有才干之人。7.中兴主:人们把平乱中兴的希望寄托在唐肃宗李亨的身上。中兴,复兴。8.朔方:即朔方郡。【赏析】《送灵州李判官》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之一。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借送别李判官以表达诗人对唐肃宗李亨和平叛主将郭子仪的期望。该诗借送别李判官写出了战争中的乱象,表达了诗人对尽快平定叛乱的渴望。诗的前四句记述当时之乱,后四句写作者希望唐肃宗李亨和平叛主将郭子仪乘时建功。“血战”、“氛迷”,正面描述四海腥膻的局面。“策略”称其主将郭子仪,“材良”赞美李判官。“兵动朔方”,是说将大举兴复。按《唐书》:“禄山反,以郭子仪为灵武太守,充朔方军节度使。陈涛斜之败,帝惟倚朔方军为根本。”此诗言“专策略”,又言“动朔方”,当指郭子仪。七、(唐)贾至《巴陵夜别王八员外》与(唐)许浑《谢亭送别》巴陵①夜别王八员外(唐)贾至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②。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谢亭送别(唐)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注释】①巴陵,即岳州。当时贾至因事被贬为岳州司马,又逢当地友人王八员外被贬赴长沙。②三湘,泛指湘江流域、洞庭湖南北一带。1.两诗的第二句都写景。贾诗以“梅花发”对首句的“柳絮飞”,以物候的变化写出

的变化;许诗采用的

手法,表达别离之悲。2.这两首唐诗都写了水边送友,你认为哪首诗的结尾更胜一筹?请结合全诗探究赏析。

七、(唐)贾至《巴陵夜别王八员外》与(唐)许浑《谢亭送别》【答案】1.季节(时间);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解析】贾至诗歌第二句,以“梅花发”对首句的“柳絮飞”,以物候的变化写季节的变化,首句“柳絮飞”是典型的春天的景物,“梅花发”是冬天的典型景物,写出了由春天到冬天的物候变化,故第一个空填写“季节”或“时序”。许浑诗歌的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故第二个空应填写“反衬”或“以乐景写哀情”。2.答案示例一:许诗结尾更胜一筹。①从结尾方式来看,许诗采用了以景作结的手法,比贾诗的直抒胸臆更为含蓄蕴藉。②从结构上看,许诗注重前后照应,以“日暮”“酒醒”对“劳歌”,“下”对“急”,以时间、环境的变化写尽诗人的不舍与牵挂,与贾诗先景后情的传统写法相比,表意更周密。③笔法更富变化。许诗前二句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二句以风雨凄凄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与贾诗一以贯之的以哀景写离情相比,笔法更灵活。答案示例二:贾诗结尾更胜一筹。①从结尾方式来看,既直抒胸臆,又以江水喻离愁形象作结,比许诗的以景作结,更增惆怅伤感;②从表现手法来看,贾诗运用比喻与夸张,以浮云喻世情,以江水状离愁,比许诗直接描写显得更别致贴切;③从情感来看,贾诗以世情之淡衬离愁之长,有“同为天涯沦落人”之感,比许诗叙写离愁更深一层。【解析】这是比较鉴赏题,可以从诗句的内容、情感、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进行鉴赏。考生可以根据下面的分析进行比较:贾诗结尾句运用比喻,把“离恨”比作“江水”,形象生动,“空随”二字似写诗人的心随行舟远去,也仿佛王八员外载满船的离恨而去。一个“空”字,委婉地表达出一种无可奈何而又恋恋不舍的深情。结尾句直接点出“离恨”,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直接表达出自己和友人的离愁别绪。许诗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以景结情。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注释】(唐)贾至《巴陵夜别王八员外》巴陵:即岳州。

三湘:一说潇湘、资湘、沅湘。这里泛指湘江流域,洞庭湖南北一带。

逐:随,跟随。【译文】(唐)贾至《巴陵夜别王八员外》在一个柳絮纷飞的时节,我告别了故乡洛阳,经过千里跋涉,在梅花开放的寒冬到了三湘。

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盛衰荣辱,如同浮云一样,都是过眼云烟;可是,依依离情,却像那悠长的江水一样,绵绵不绝。【赏析】(唐)贾至《巴陵夜别王八员外》这是一首情韵别致的送别诗,一首贬谪者之歌。王八员外被贬长沙,因事谪守巴陵的作者给他送行。两人“同是天涯沦落人”,在政治上都怀才不遇,彼此在巴陵夜别,更增添了缠绵悱恻之情。这首诗首先从诗人告别洛阳时写起:“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暮春时节,柳絮纷纷扬扬,诗人怀着被贬的失意心情离开故乡洛阳,在梅花盛开的隆冬时分,来到三湘。这里以物候的变化暗示时间的变换,深得《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遗韵。开头两句洒脱灵动,情景交融,既点明季节、地点,又渲染气氛,给人一种人生飘忽、离合无常的感觉。回想当初被贬的情景,诗人不胜感慨,此时友人王八员外也遭逢相同的命运,远谪长沙,临别依依,感慨万端:“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第三句所说“世情”,可包括人世间的盛衰兴败,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