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新教材单科) 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模拟卷(全国卷专用)(解析版)_第1页
04(新教材单科) 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模拟卷(全国卷专用)(解析版)_第2页
04(新教材单科) 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模拟卷(全国卷专用)(解析版)_第3页
04(新教材单科) 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模拟卷(全国卷专用)(解析版)_第4页
04(新教材单科) 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模拟卷(全国卷专用)(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模拟卷(全国卷新教材)黄金卷04(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北宋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描写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生于池塘淤泥之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莲花属于生命系统的组织层次B.池塘中的所有的鱼构成一个种群C.池塘之中的淤泥不参与生命系统的组成D.莲和池塘中的鱼具有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不完全相同【答案】D【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有例外,如植物无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病毒没有结构层次,因为它没有细胞结构,属于非细胞生物,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任何层次。【详解】A、莲叶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因此属于生命系统的器官层次,A错误;B、池塘中的所有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生物群落,B错误;C、池塘之中的淤泥属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的成分,参与生命系统的组成,C错误;D、莲具有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个体,池塘中的鱼具有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二者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不完全相同,D正确。故选D。2.已知①酶、②抗体、③激素、④糖原、⑤脂肪、⑥核酸都是人体内有重要作用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都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B.③④⑤都是生物大分子,都以碳链为骨架C.①②⑥都是由含氮的单体连接成的多聚体D.④⑤⑥都是人体细胞内的主要能源物质【答案】C【分析】1、酶是活细胞合成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2、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其细胞核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DNA。3、动物体内激素的化学成分不完全相同,有的属于蛋白质类,有的属于脂质,有的属于氨基酸衍生物。【详解】A、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激素的化学本质是有机物,如蛋白质、氨基酸的衍生物、脂质等,只有蛋白质才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A错误;B、糖原是生物大分子,脂肪不是生物大分子,且激素不一定是大分子物质,如甲状腺激素是含碘的氨基酸,B错误;C、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抗体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是由氨基酸连接而成的多聚体,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多聚体,氨基酸和核苷酸都含有氮元素,C正确;D、人体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脂肪是机体主要的储能物质,D错误。故选C。3.细胞中的核糖体由大、小2个亚基组成。在真核细胞的核仁中,由核rDNA转录形成的rRNA与相关蛋白组装成核糖体亚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核细胞无核仁,不能合成rRNA B.真核细胞的核糖体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C.r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构成一个密码子 D.细胞在有丝分裂各时期都进行核DNA的转录【答案】B【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粒(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原核细胞无核仁,有核糖体,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因此原核细胞能合成rRNA,A错误;B、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真核细胞的核糖体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B正确;C、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构成一个密码子,C错误;D、细胞在有丝分裂分裂期染色质变成染色体,核DNA无法解旋,无法转录,D错误。故选B。4.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是某些生物细胞响应外界水分变化而发生的渗透调节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施肥过多引起的“烧苗”现象与质壁分离有关B.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膜可局部或全部脱离细胞壁C.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降低D.1mol/LNaCl溶液和1mol/L蔗糖溶液的渗透压大小相等【答案】D【分析】1、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1)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2)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3)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2、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过来,溶液微粒越少即,溶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小。【详解】A、施肥过多使外界溶液浓度过高,大于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导致植物过度失水而死亡,引起“烧苗”现象,A正确;B、发生质壁分离的内因是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而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之间的细胞质,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膜可局部或全部与细胞壁分开,B正确;C、植物细胞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中,因不断吸水导致细胞液的浓度逐渐降低,与外界溶液浓度差减小,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降低,C正确;D、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1mol/L的NaCl溶液和1mol/L的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不相同,因NaCl溶液中含有钠离子和氯离子,故其渗透压高于葡萄糖溶液,D错误。故选D。5.缬氨霉素是一种脂溶性抗生素,可结合在微生物的细胞膜上,将K+运输到细胞外(如图所示),降低细胞内外的K+浓度差,使微生物无法维持细胞内离子的正常浓度而死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缬氨霉素顺浓度梯度运输K+到膜外 B.缬氨霉素为运输K+提供ATPC.缬氨霉素运输K+与质膜的结构无关 D.缬氨霉素可致噬菌体失去侵染能力【答案】A【分析】分析题意:缬氨霉素可结合在微生物的细胞膜上,将K+运输到细胞外,降低细胞内外的K+浓度差,可推测正常微生物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详解】A、结合题意“将K+运输到细胞外,降低细胞内外的K+浓差”和题图中缬氨可霉素运输K+的过程不消耗能量,可推测K+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顺浓度梯度运输,A正确;B、结合A选项分析可知,K+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B错误;C、缬氨霉素是一种脂溶性抗生素,能结合在细胞膜上,能在磷脂双子层间移动,该过程与质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有关,C错误;D、噬菌体为DNA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故缬氨霉素不会影响噬菌体的侵染能力,D错误。故选A。6.关于水稻叶肉细胞内的ATP,说法正确的是(

)A.是细胞内主要的能源物质B.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产生的ATP可为通道蛋白运输物质提供能量C.ATP结构式可以简写成A-P~P~P,其中A-P是构成RNA的单体之一D.许多吸能反应与ATP的合成相联系,许多放能反应与ATP的水解相联系【答案】C【分析】ATP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ATP是绝大多数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是生物体内直接提供可利用能量的物质,是细胞内能量转换的“中转站”,各种形式的能量转换都是以ATP为中心环节的,因此ATP中的能量可以直接转换成其他各种形式的能量,用于各项生命活动。【详解】A、糖类是细胞内主要的能源物质,而ATP是细胞内主要的直接能源物质,A错误;B、光合作用光反应产生的ATP仅用于暗反应阶段C3的还原;且通过通道蛋白运输物质的方式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B错误;C、ATP结构式可以简写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其中A-P是构成RNA的单体之一,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C正确;D、ATP的合成需要消耗能量,故放能反应与ATP的合成相联系;ATP的水解会释放能量,故吸能反应与ATP的水解相联系,D错误。故选C。7.在对照实验中,控制自变量可以采用“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与常态相比,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与常态相比,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阉割的雄鸡将睾丸重新移植回去,利用了“加法原理”B.“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利用了“加法原理”C.在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几个实验组分别添加蛋白酶、酯酶或DNA酶等,利用了“加法原理”D.沃泰默切除通向狗小肠的神经,用稀盐酸刺激小肠探究胰液分泌的实验,利用了“减法原理”【答案】C【分析】1、加法原理是绐研究对象施加自变量进行干预。也就是说,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求某一变量会产生什么结果,即知道自变量,不知道因变量;2、减法原理是排除自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干扰,同时尽量保持被研究对象的稳定。具体而言,结果已知,但不知道此结果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求确切的原因变量。【详解】A、公鸡摘除睾丸后观察其变化,再将睾丸重新移植回去,继续观察其变化,重新移植睾丸属于“加法原理”,A正确;B、“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人为的增加了不同的pH条件,属于“加法原理”,B正确;C、艾弗里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实验组中,添加某种酶的目的是通过酶解去除其中相应的成分,利用了“减法原理”,C错误;D、沃泰默切除通向狗小肠的神经,用稀盐酸刺激小肠探究胰液分泌的实验,去除神经后进行观察,利用了“减法原理”,D正确。故选C。8.果蝇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下列关于果蝇体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间期,DNA进行半保留复制,形成16个DNA分子B.在前期,每条染色体由2条染色单体组成,含2个DNA分子C.在中期,8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易于观察染色体D.在后期,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分开,细胞中有16条染色体【答案】D【分析】1、有丝分裂过程:(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2、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1)染色体数目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2)核DNA含量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3)染色单体数目变化:间期出现(0→4N),前期出现(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详解】A、已知果蝇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共8个DNA分子,在间期,DNA进行半保留复制,形成16个DNA分子,A正确;B、间期染色体已经复制,故在前期每条染色体由2条染色单体组成,含2个DNA分子,B正确;C、在中期,8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此时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易于观察染色体,C正确;D、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由8条变成16条,同源染色体不分离,D错误。故选D。9.下列关于遗传学史上重要探究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孟德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遗传规律B.摩尔根等基于性状与性别的关联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C.赫尔希和蔡斯用对比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沃森和克里克用DNA衍射图谱得出碱基配对方式【答案】D【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2、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3、赫尔希和蔡斯进行了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4、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详解】A、孟德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杂合子自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发现了遗传规律,A正确;B、摩尔根等基于果蝇眼色与性别的关联,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B正确;C、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P和35S标记T2噬菌体DNA和蛋白质,通过对比两组实验结果,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正确;D、沃森和克里克用DNA衍射图谱得出了DNA的螺旋结构,D错误。故选D。10.某同学欲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已准备了足够的相关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制作脱氧核苷酸时,需在磷酸上连接脱氧核糖和碱基B.制作模型时,鸟嘌呤与胞嘧啶之间用2个氢键连接物相连C.制成的模型中,腺嘌呤与胞嘧啶之和等于鸟嘌呤和胸腺嘧啶之和D.制成的模型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位于主链的内侧【答案】C【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A、在制作脱氧核苷酸时,需在脱氧核糖上连接磷酸和碱基,A错误;B、鸟嘌呤和胞嘧啶之间由3个氢键连接,B错误;C、DNA的两条链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C=G,故在制作的模型中A+C=G+T,C正确;D、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D错误。故选C。11.孔雀鱼雄鱼的鱼身具有艳丽的斑点,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关于种群中雄鱼的平均斑点数量,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缺少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增多B.引入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C.天敌存在与否决定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方向D.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答案】C【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详解】A、缺少天敌的环境中,孔雀鱼的斑点数量逐渐增多,原因是由于孔雀鱼群体中斑点数多的雄性个体体色艳丽易吸引雌性个体,从而获得更多的交配机会,导致群体中该类型个体的数量增多,A正确;B、引入天敌的环境中,斑点数量多的雄鱼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数量减少,反而斑点数量少的雄鱼获得更多交配机会,导致群体中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B正确;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故天敌存在与否不能决定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方向,C错误;D、由题干信息可知,“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则斑点少的雄鱼繁殖后代的机会少,但不易被天敌捕食,可知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D正确。故选C。12.白菜型油菜(2n=20)的种子可以榨取食用油(菜籽油)。为了培育高产新品种,科学家诱导该油菜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形成完整植株Bc。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Bc成熟叶肉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B.将Bc作为育种材料,能缩短育种年限C.秋水仙素处理Bc幼苗可以培育出纯合植株D.自然状态下Bc因配子发育异常而高度不育【答案】A【分析】1、根据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可知,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无论含有几个染色体组都为单倍体。2、单倍体往往是由配子发育形成的,无同源染色体,故高度不育,而多倍体含多个染色体组,一般茎秆粗壮,果实种子较大。【详解】A、白菜型油菜(2n=20)的种子,表明白菜型油菜属于二倍体生物,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而Bc是通过卵细胞发育而来的单倍体,其成熟叶肉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A错误;BC、Bc是通过卵细胞发育而来的单倍体,秋水仙素处理Bc幼苗可以培育出纯合植株,此种方法为单倍体育种,能缩短育种年限,BC正确;D、自然状态下,Bc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不能形成正常配子,而高度不育,D正确。故选A。13.考古学家从化石中提取古生物遗骸DNA或蛋白质分子并和现代生物的分子信息库进行比对,作为研究生物进化的证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证据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B.两种生物DNA的碱基序列越接近,亲缘关系越近C.可选择进化过程中分子结构相对稳定的蛋白质进行比对D.生物大分子具有共同点提示当今生物有共同的原始祖先【答案】A【分析】1、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2、胚胎学证据是通过比较不同动物及人的胚胎发育过程,发现有些证据支持人和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3、比较解剖学证据是通过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发现进化的证据。4、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详解】A、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是化石,A错误;B、两种生物DNA的碱基序列越接近,说明两种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反之则亲缘关系越远,B正确;C、可选择进化过程中分子结构相对稳定的蛋白质进行比对,进而为生物进化提供分子水平证据,C正确;D、生物大分子(如DNA、蛋白质)具有共同点提示当今生物有共同的原始祖先,D正确。故选A。14.某同学想从泡菜汁中筛选耐高盐乳酸菌,进行了如下实验:取泡菜汁样品,划线接种于一定NaCl浓度梯度的培养基,经培养得到了单菌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基pH需偏碱性 B.泡菜汁需多次稀释后才能划线接种C.需在无氧条件下培养 D.分离得到的微生物均为乳酸菌【答案】C【分析】泡菜是利用附生在蔬菜表面的植物乳杆菌、短乳杆菌和明串珠菌等发酵制成的。这些微生物一般为厌氧、兼性厌氧或微好氧菌。它们的发酵产物不仅有乳酸,还会有醇、酯等,因而使泡菜具有特殊的风味。【详解】A、因为乳酸菌经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故其生活的环境是酸性,培养基pH需偏酸性,A错误;B、平板划线接种时不需要稀释,B错误;C、乳酸菌是厌氧型微生物,所以需在无氧条件下培养,C正确;D、参与泡菜发酵的微生物有乳杆菌、短乳杆菌和明串珠菌等,所以分离得到的微生物除了乳酸菌,还会有其他耐高盐的微生物,D错误。故选C。15.下图为动物成纤维细胞的培养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步骤①的操作不需要在无菌环境中进行B.步骤②中用盐酸溶解细胞间物质使细胞分离C.步骤③到④的分瓶操作前常用胰蛋白酶处理D.步骤④培养过程中不会发生细胞转化【答案】C【分析】动物细胞培养过程:取动物组织块→剪碎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中(原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用酶分散为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传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详解】A、动物细胞培养过程需要无菌操作,故步骤①的操作需要在无菌环境中进行,A错误;B、动物细胞培养过程需要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B错误;C、传代培养时需要用胰蛋白酶处理贴壁生长的细胞,使之分散成单个细胞,再分瓶培养,C正确;D、步骤④为传代培养过程,该过程中部分细胞可能发生细胞转化,核型改变,D错误。故选C。16.中枢神经系统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B.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和脊髓中含有大量的神经元C.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通常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D.人体脊髓完整而脑部受到损伤时,不能完成膝跳反射【答案】D【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详解】A、调节机体的最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可调控相应的低级中枢,A正确;B、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中的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它们含有大量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组合成许多不同的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B正确;C、脑中的高级中枢可调控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C正确;D、膝跳反射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故脊髓完整时即可完成膝跳反射,D错误。故选D。17.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说法,下列说法有科学依据的是(

)A.食用含有植物生长素的水果,植物生长素会促进儿童性腺过早发育B.酸奶胀袋是乳酸菌发酵产生CO2造成的C.食用没有甜味的面食,不会引起餐后血糖升高D.接种疫苗预防相应传染病,是以减毒或无毒的病原体抗原激活特异性免疫【答案】D【分析】注射疫苗,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详解】A、激素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这种结合具有特异性,生长素是植物激素,在动物细胞表面没有相应的受体,因此不能促进儿童过早的发育,A错误;B、乳酸菌是严格的厌氧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不产生气体,因此酸奶胀袋不是乳酸菌发酵产生CO2造成的,B错误;C、面食的成分只要是淀粉,淀粉也是糖类,经过消化形成葡萄糖被人体吸收,因此食用没有甜味的面食,也会引起餐后血糖升高,C错误;D、疫苗属于抗原,是以减毒或无毒的病原体抗原制成的,因此接种疫苗预防相应传染病,是以减毒或无毒的病原体抗原激活特异性免疫,D正确。故选D。18.关于甲状腺激素(TH)及其受体(TR)的叙述,错误的是()A.机体需不断产生TH才能使其含量维持动态平衡B.TH分泌后通过体液运输,其分泌导管堵塞会导致机体代谢和耗氧下降C.若下丘脑和垂体中的TR不能识别TH,会导致甲状腺机能亢进D.缺碘地区的孕妇需要适量补充碘,以降低新生儿呆小症的发病率【答案】B【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的作用。【详解】A、TH作用后即被灭活,机体需不断产生TH才能使其含量维持动态平衡,A正确;B、TH分泌后通过体液运输,TH是内分泌腺分泌的,没有导管,B错误;C、若下丘脑和垂体中的TR不能识别TH,TH的负反馈调节会受影响,下丘脑和垂体会分泌更多相应的激素,从而促进甲状腺分泌更多的TH,导致甲状腺机能亢进,C正确;D、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甲状腺激素有促进神经系统生长发育的功能,新生儿缺碘容易因为缺乏甲状腺激素而患呆小症,所以缺碘地区的孕妇需要适量补充碘,D正确。故选B。19.大约在1800年,绵羊被引入到塔斯马尼亚岛,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直到1860年才稳定在170万头左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绵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有关,而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无关B.绵羊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倍数不变C.若绵羊种群密度增大,相应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减小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答案】D【分析】“S”型增长曲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详解】A、绵羊种群数量除与环境条件有关外,出生率和死亡率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而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减少,A错误;B、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增长率一直下降,故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倍数一直减小,B错误;C、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会随着绵羊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C错误;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则绵羊的食物来源可能会受影响,故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D正确。故选D。20.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带标记物的动物更易被捕食会导致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小B.某种以大象粪便为食的蜣螂最多获取大象20%的能量C.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降低其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高于农田生态系统【答案】C【分析】1、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2、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3、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详解】A种群中的个体数一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若带标记物的动物更易被捕食,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A错误;B、蜣螂属于分解者,太象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B错误;C、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昆虫,降低其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C正确;D、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弱,D错误。故选C。非选择题:本题共包括5道小题,共60分。21.(12分)细胞膜上存在的多种蛋白质参与细胞的生命活动。回答下列问题。(1)细胞膜上不同的通道蛋白、载体蛋白等膜蛋白,对不同物质的跨膜运输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些膜蛋白能够体现出细胞膜具有的功能特性是。(2)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是水分子进出细胞的重要通道,水分子借助水通道蛋白进出细胞的方式属于。(3)细胞膜上的H+-ATP酶是一种转运H+的载体蛋白,能催化ATP水解,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将H+泵出细胞,导致细胞外的pH;此过程中,H+-ATP酶作为载体蛋白在转运H+时发生的变化是。(4)细胞膜上的受体通常是蛋白质。人体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时,会引起靶细胞产生相应的生理变化,这一过程体现的细胞膜的功能是。(5)植物根细胞借助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逆浓度梯度吸收磷酸盐,不同温度下吸收速率的变化趋势如图。与25℃相比,4℃条件下磷酸盐吸收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答案】(12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1).选择透过性(2).协助扩散(3).降低载体蛋白发生磷酸化,导致其空间结构改变(4).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5).温度降低,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率减慢,为主动运输提供的能量减少【分析】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详解】(1)细胞膜上不同的通道蛋白、载体蛋白等膜蛋白,对不同物质的跨膜运输起着决定性作用,说明细胞膜对物质的运输具有选择透过性。(2)水分子借助水通道蛋白进出细胞的方式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3)细胞膜上的H+-ATP酶是一种转运H+的载体蛋白,能催化ATP水解,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将H+泵出细胞,导致细胞外的H+增加,pH降低,此过程中,H+-ATP酶作为载体蛋白在转运H+时会发生磷酸化,导致其空间结构改变,进而运输H+。(4)人体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时,会引起靶细胞产生相应的生理变化,这一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5)植物根细胞借助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逆浓度梯度吸收磷酸盐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细胞呼吸提供的能量,而温度降低,酶的活性降低,会导致呼吸速率降低,为主动运输提供的能量减少,因此与25℃相比,4℃条件下磷酸盐吸收速率低。22.(13分)由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团队研发的海水稻,也称耐盐碱水稻,适合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生长。海水稻试种、推广成功后,保守计算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多养活约2亿人。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表明,土壤含盐量的增加,会加速水稻叶绿素的降解,同时叶绿素合成受阻,叶绿素含量是叶片衰老程度的指标之一。与普通水稻相比,盐碱地中海水稻的叶绿素合成及抗降解能力,表现为叶片衰老。(2)海水稻进行光合作用时,光反应阶段叶绿体中色素捕获的光能有两方面的用途:一是,二是;暗反应阶段CO2被固定成为,进而产生糖类等有机化合物。栽培海水稻时,应做到合理密植,从光照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3)研究表明,盐碱地的盐浓度会影响气孔开闭程度。若盐碱地的盐浓度过高,会导致海水稻光合速率(填“上升”或“下降”),其可能的原因是。【答案】(13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1).较强(1分)减缓(1分)(2).将水分解成O2和[H]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ATPC3(1分)有利于增加光合作用面积,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强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产量.下降(1分)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海水稻根部细胞细胞液的浓度,导致根细胞失水,进而诱导叶片气孔开度减小,CO2吸收量减少,光合速率下降(3分)【分析】海水稻能够适应盐碱环境与其自身的含盐量有关系,与普通水稻相比,海水稻自身的含盐量高,渗透压大,能够在高渗透压环境中生存;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光合色素,分为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可以吸收和转化光能,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在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暗反应阶段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详解】(1)研究表明,土壤含盐量的增加,会加速水稻叶绿素的降解,同时叶绿素合成受阻,叶绿素含量是叶片衰老程度的指标之一,海水稻能够在盐碱地中正常生长,说明海水稻的叶绿素合成及抗降解能力比普通水稻强,叶片衰老比普通水稻减缓;(2)海水稻进行光合作用时,光反应阶段叶绿体中色素捕获的光能有两方面的用途:一是将水分解成O2和[H],O2供给呼吸作用或者释放出去,[H]用于暗反应阶段,二是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将ADP和Pi合成ATP,ATP为暗反应阶段提供能量;暗反应阶段分为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其中CO2被固定成为C3,再通过C3的还原产生糖类等有机物;栽培海水稻时,应做到合理密植,从光照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可避免叶片遮光,有利于增加光合作用面积,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强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产量;(3)研究表明,盐碱地的盐浓度会影响气孔开闭程度,盐碱地的盐浓度过高,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海水稻根部细胞细胞液的浓度,导致根细胞失水,进而诱导叶片气孔开度减小,CO2吸收量减少,光合速率下降。【点睛】本题结合热点话题海水稻考查光合色素和光合作用相关问题,难度不大,只需要熟练掌握教材中关于色素和光合作用相关知识点就可以顺利解决此题,需要注意的是盐碱地盐浓度过高会使植物根细胞的吸水能力下降甚至失水。23.(11分)研究群落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时;不仅要统计物种数,还要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该群落演替与在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群落演替类型(答出2点区别即可)(2)在研究该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统计丙的相对数量采用了记名计算法。根据记名计算法适用对象的特点分析,丙的特点是。(3)据图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密度的变化是(填“增大”“减小”或“不能确定”),原因是。(4)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答案】(11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1)时间短,速度较快(2)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3).不能确定(1分)由于30-50年丙的相对多度在增加,故无法确定该群落总的植物个体数的变化,相应的,虽然乙植物占比(相对多度)在减小,但无法确定其具体的种群密度在减小,可能只是丙个体数目增加的更快,占比更多,优势取代(3分)(4)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3分)【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详解】(1)退耕农田自然演替是在有一定植被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次生演替,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初生演替比次生演替经历的时间长,速度较缓慢,次生演替的影响因素是要是人类活动,而初生演替的影响因素是自然元素。(2)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3)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的相对多度下降,图中纵坐标为相对多度,是该种植物个体数所占百分比,而不是具体的数目,其变化无法直接反映种群密度的变化。由于30-50年丙的相对多度在增加,故无法确定该群落总的植物个体数的变化,相应的,虽然乙植物占比(相对多度)在减小,但无法确定其具体的种群密度在减小,可能只是丙个体数目增加的更快,占比更多,优势取代。(4)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24.(11分)乙烯是植物果实成熟所需的激素,阻断乙烯的合成可使果实不能正常成熟,这一特点可以用于解决果实不耐储存的问题,以达到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现有某种植物的3个纯合子(甲、乙、丙),其中甲和乙表现为果实不能正常成熟(不成熟),丙表现为果实能正常成熟(成熟),用这3个纯合子进行杂交实验,F1自交得F2,结果见下表。实验杂交组合F1表现型F2表现型及分离比①甲×丙不成熟不成熟:成熟=3:1②乙×丙成熟成熟:不成熟=3:1③甲×乙不成熟不成熟:成熟=13:3回答下列问题。(1)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处理生物,可以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从而获得新的品种。通常,基因突变是指。(2)从实验①和②的结果可知,甲和乙的基因型不同,判断的依据是。(3)已知丙的基因型为aaBB,且B基因控制合成的酶能够催化乙烯的合成,则甲、乙的基因型分别是;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