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欣赏图片,感受文化的魅力。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儒学(1)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呈现繁盛之势。(2)魏晋南北朝: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3)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4)唐朝中期:儒学复兴运动①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②提出: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③内容: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自主学习,落实基础2.道教

(1)兴起:东汉末,是中国本土宗教。(2)发展①魏晋南北朝: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②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3.佛教

(1)传入:两汉之际。(2)发展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②武则天时,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的修行比较简单,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3)反佛斗争①原因:佛教盛行,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②概况: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是最杰出的反佛代表;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③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拓展提升

1.

观察地图,分析与汉代相比魏晋南北朝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这对社会思想会有什么影响?社会的分裂、少数民族的南下冲击了传统的大一统政治以及儒家思想的一尊地位。2.儒学地位C儒学地位虽然受到冲击但是并未失去,政治地位一直稳固。3.佛教被统治者打击的原因是什么?

“ 天下多虞,王役尤甚,于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狠滥之极。”——《魏书·释老志》“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致使兵挫于行间,丈空与官府,粟馨于惰游,货殚于土木。”——《梁书·范缜》寺院经济阻碍国家的赋税徭役;出世态度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9

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这一哲学思潮把《老子》、《庄子》、《周易》三部书称“三玄”,尊奉为最高经典,把老庄思想和儒家经义相融合,构造出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思辨性的理论体系,以取代汉代的神学体系。玄学家多是所谓名士,他们畏惧政治斗争,逃避现实,谈论空虚玄远之学,形成风气。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嵇康、阮籍、向秀、郭象等。4.魏晋玄学与三教合一——不营营于利——不汲汲于名——不困囿于礼——不留恋于生图片解读——《高逸图》反应了唐代人眼中的竹林七贤,山涛(中间坐者)身披宽襟大袍,上身袒露完全不顾礼仪形态,一副率性洒脱的精神状态。王羲之曲水流觞的故事流传后世,其《兰亭序》云:“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魏晋玄学实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与追求逍遥洒脱的避世心相结合,体现儒道互补的多元文化。二,文学艺术与科技

自主学习,落实基础1.文学(1)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2)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2.艺术项目成就书法东晋王羲之世称“书圣”、唐代的颜真卿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最为有名绘画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其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雕塑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3.科技

1.诗歌欣赏

从军行【唐·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短歌行【东汉末·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将进酒【唐·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拓展提升2、书法—方正平直,体系规范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柳公权《玄秘塔碑》唐朝楷书尤为盛行,字体规范,实用性强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怀素狂草初唐:阎立本,代表作《步辇图》中唐:吴道子,吴带当风,精于佛道,壁画,称为“画圣”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代表作《洛神赋图》特点:受外来文化影响;山水画突出;士人在美术中作用突出;艺术自觉3、绘画17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4、雕塑

博大的内容,恢宏的气势,雍容华贵的风度,昂扬向上的、坚定执着的进取精神,生动自然、兼容并蓄的开放性格,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和艳丽明快的色彩而具有其独特的魅力。特点: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1.课本44页思考点: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结合下列材料和前面几课所学内容,从政治、经济、以及民族交融角度分析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

魏晋南北朝文化结构呈现出多元激荡的态势,然而,文化不仅具有排他性,而且还具有整合性。所谓整合性,即以不同群体意识与价值观念为内核的不同文化,在相互冲突和颉颃中,相互吸收,相互融化,逐渐趋于一体化。魏晋南北朝的多元文化激荡,终至推出气度恢弘,史诗般壮丽的隋唐文化时代。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魏晋南北朝时代,是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却是精神上极度自由、解放,最富于智慧、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宗白华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化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1)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物质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继续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隋唐时期,大运河沟通南北,社会经济繁荣。(2)选官制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人才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与成熟,官僚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最主要人才群体,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3)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社会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隋唐统一后政治稳定,带来了全国的社会安定。(4)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础。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印度、中亚文化传入,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在文艺领域以绘画和雕塑较为显著。2.回顾该表,分析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自主学习科技1、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农学、医药学和地理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果。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1)在科技内容上,重实用,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轻规律探究,缺少实验。(3)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进一步转化为生产力。(4)在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药学等方面。(5)从成就上看,全面繁荣,多种科技成就领先世界。三、中外文化交流

自主学习,落实基础1.佛教(1)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2)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3)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天竺取经。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唐朝高僧鉴真曾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日本空海来长安求法,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2.其他(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1.有人说丝绸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请用唐代的史实进行说明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有哪些?(课本46页思考点)材料一:唐代交通图(课本46页图片)拓展提升日本孝谦女皇仿王羲之、王献之的字体所书来自中国的松树、桂花、牡丹、芍药鉴真乾漆夹造的坐像具有中国盛唐建筑风格的建筑材料二、唐招提寺(日本)中国文化对周边的影响文字方面:日本文字的创制受到了汉字的影响,汉字在朝鲜广泛使用。思想与宗教方面:佛教经过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中国的儒学也传入朝鲜、日本,产生深远的影响。社会与习俗方面:饮茶与围棋在隋唐时期由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朝鲜贵族宽衣博带的服饰和妇女的发式多是模仿南朝,日本的和服深受唐朝影响。城市与建筑方面:新罗都城平壤,日本飞鸟、奈良时代的都城藤原京、平城京都是模仿隋唐的长安、洛阳建造起来的;日本寺院建筑也往往仿唐,如奈良法隆寺、唐招提寺,是由鉴真大师及其弟子依据唐朝寺院的风格式样建造的。科技方面:造纸术、印刷术传入朝鲜,漏刻、测影等仪器,印刷、水车制造、瓷器烧制、铜镜铸造等技术,均在唐朝传入日本;在农业上,中国茶种传入日本。制度方面:日本仿照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颁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观察材料三图片,结合材料四,谈谈唐朝所受域外文化影响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具体表现。材料三:龙门石窟佛像、雕版印刷《金刚经》图、吴道子《天王送子图》材料四: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

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唐朝收域外文化影响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具体表现书法绘画和雕塑:受传自印度的佛教影响,佛教经典成为书法的内容,佛像画是唐人绘画和雕塑的重要题材;服饰:唐中宗之时,中亚粟特人的男装,被改造为唐朝妇女的时髦服装。乐舞:唐朝流行的胡旋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龟兹乐在唐朝广泛流行。工艺美术:金银玉石器的形制和纹样多吸收印度、中亚和西亚地区的样式。

23对外中印中日佛学传递对外交往形式多样OPTION01OPTION02OPTION04道释冲击三教鼎立相互借鉴三教合一建安风骨唐朝诗歌书法艺术绘画雕塑宗教文艺

OPTION03科技领域广泛世界超前偏重实用服务农耕继承发展的文化;多元交流的文化;佛教启迪的文化巩固练习1.秦汉时期,中原地区鲜有饮酪者,但《齐民要术》中却记载了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乳酪的生产加工技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外文化沟通的密切

B.南北经济联系的扩大C.古代农副牧业的发展

D.北方民族交流的加强【答案】D【解析】《齐民要术》约成书于北魏时期,此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融合加强,因此导致材料中现象的出现,故选D项;这一变化是我国境内各民族融合的结果,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A项;中原地区和黄河流域都属于北方,无法体现南北经济联系的扩大,排除B项;古代农副牧业的发展只是这一变化的次要原因,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2.唐诗有丰富的地方风物意象。通过检索全唐诗库四万多首唐诗,发现包含“江”字的诗有6447条,包含“舟”“船”的诗共3313条,包含“渔”“鱼”的诗共2784条,包含“莲”“荷”的诗共1827条。这反映了唐代(

)A.农业经济发展较快

B.水陆交通比较发达C.江南经济文化兴盛

D.现实主义诗歌盛行【答案】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