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染料 热迁移性的测定-编制说明_第1页
分散染料 热迁移性的测定-编制说明_第2页
分散染料 热迁移性的测定-编制说明_第3页
分散染料 热迁移性的测定-编制说明_第4页
分散染料 热迁移性的测定-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散染料热迁移性的测定》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1工作简况

1.1任务来源

根据2022年7月19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2022年第二批推荐

性国家标准计划及相关标准外文版计划的通知》(国标委发[2022]22号),《分散

染料热迁移性的测定》标准列入2022年第二批国家标准制定计划,项目编号为

20220446-T-606,项目周期22个月。该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34)归口,由沈化测试技术(南通)有限公

司、沈阳沈化院测试技术有限公司、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等负责标准的起草工

作,要求2024年5月19日前完成报批。

1.2标准制定的意义

分散染料的热迁移性,是指织物经分散染料染色后,在干热(通常在130℃以

上)处理过程中,部分染料由纤维内部向纤维表面迁移的一种现象。

分散染料的热迁移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染色方式、染色温度、热处理温度与时

间、染料的热升华性、表面活性剂、后整理剂、清洗方式以及热定型等都对染料热

迁移性有影响。

分散染料在涤纶纤维上的热迁移性对染色纺织品的质量如色光变化、鲜艳度

减低、色牢度下降、混纺织物不同组分的污染等有着显著的影响。以高温高压染藏

青纯涤纶布及大红涤棉绸为例,染色样品经不同温度干热处理后,其色光变化为:

藏青色纯涤纶织物,随处理温度的提高,色光显著变青;大红色涤棉绸,随处理温

度的提高,色光明显变黄,对棉组分的污染也明显加重。染后布样经不同温度干热

处理后,皂洗牢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在印染厂对纯涤纶织物,涤棉、涤

粘交织物或混纺织物进行染色时,往往会因分散染料的热迁移性以及各种影响因

素造成对染色产品的色光稳定性、色泽鲜艳度和色牢度等无法达到客户的要求而

需要进行复修或降等处理。

由此可见,测定分散染料的热迁移性对印染行业选择合适的分散染料、选择合

适的染色方式、染色温度、热处理温度与时间、表面活性剂和后整理剂、清洗方式

以及热定型方式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避免分散染料和各种处理剂选用以

1

及染色方法和定型方式等选择的盲目性,可把染料的热迁移现象控制在最低限度,

同时对减少浪费、节能减排和残次品的出现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制定《分散染料

热迁移性的测定》国家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2修订工作的简要过程

接到任务后,我们成立了标准起草工作小组,制定了标准起草工作方案,并就

标准制定工作进行了安排和分工。在广泛征求生产厂及用户意见的基础上,收集了

分散染料样品,根据不同类型的分散染料产品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有关试验方法条

件试验和验证工作,确定了试验方法。并按确定的试验方法对部分样品进行了方法

验证和数据的积累,于2022年3月提出了标准征求意见稿,发至各委员及相关生

产单位征求意见。

3采标情况说明

经查,没有查到与本标准对应的国际或国外先进标准。

本标准没有采标。

4标准制定的主要内容和依据

4.1编写格式

本标准在编写格式上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

结构和编写》进行编写。

4.2适用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分散染料热迁移性的测定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分散染料热迁移性的测定。

4.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热迁移性thermalmigration

织物用分散染料染色后,在干热处理的过程中,染料从纤维内部向纤维表面迁

移的一种现象。

4.4试验方法的选择确定

染色织物的选择

分散染料主要用于涤纶及其混纺织物和涤棉、涤粘等交织物的染色和印花,还

可用于锦纶、丙纶、氯纶、腈纶等合成纤维的印染。

2

由此可见,分散染料用途广泛,可用于多种纤维或织物的染色和印花,但是,

为了测定分散染料的热迁移性,方便实验材料的统一,确定选用符合HG/T2608-

1994染料试验用标准漂白涤纶布要求的纯涤纶织物来测定分散染料的热迁移性。

染色方法的选择

用分散染料对涤纶织物染色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常压沸染(95℃-100℃)、

热熔染色、高温高压染色。用分散染料染色的织物,在130℃以上干热处理时,普

遍存在热迁移性现象。但由于染色方法不同,其染料热迁移的方向也有差异。

常压沸染:该方法染色温度低,染料仅渗入纤维表层,透染性差,呈浅色环染

状态,经高温干热处理,纤维表层的染料因存在浓度梯度而向纤维内部迁移或扩散,

几乎没有染料从内向外热迁移的迹象。

热熔染色:染料在纤维内部分布一般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浓度梯度。在高温热处

理时,部分染料分子向内部迁移或扩散,同时也有部分染料分子从纤维内部向纤维

表面迁移或扩散

高温高压染色:该方法的透染性很好,染料在纤维内部的分布几乎不存在浓度

梯度。所以在高温干热处理时,染料只是单方向朝纤维表面迁移,对染色织物色光

和色牢度的影响较大,对深色织物影响更大。

根据上述几种染色方法的染色情况和染料在纤维内部的分布状态,以及在高

温干热处理时热迁移的差异,确定选用高温高压染色法对涤纶织物进行染色,然后

再测定分散染料的热迁移性。

热迁移性试验方法的选择

4.4.3.1沾色评级方法

测定分散染料热迁移性的沾色评级方法拟采用现行国家标准GB/T5718-1997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干热(热压除外)色牢度》进行。

贴衬织物可采用单纤维织物或多纤维织物,将组合试样放于加热装置中,按规

定温度之一(如150℃±2℃、180℃±2℃、210℃±2℃等),如需要亦可使用其它

温度处理30s。取出试验并稳定4h后,按GB/T251的规定评定贴衬织物的沾色级别,

以确定分散染料的热迁移性优劣,贴衬织物沾色级别为1-5级,级别越低表明沾色

越严重,说明分散染料的越容易受热迁移。该测定方法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

下表1为多纤维贴衬织物沾色,染色布样为涤纶针织布。结果显示:低温130℃

各种织物几乎不沾色,高温210℃各种织物沾色明显,其中涤纶沾色最明显,锦纶

次之。

3

表2为多纤维贴衬织物沾色,染色布样为涤纶平布(以下无特别说明即为涤纶

平布)。结果显示:结果:低温180℃各种织物略有沾色,高温210℃各种织物沾色

明显,其中涤纶沾色最明显,锦纶次之。

表3为单纤维贴衬织物,贴衬织物分别为涤纶和棉以及锦纶和棉,染色布样

为涤纶平布。结果显示:结果:涤纶、锦纶、棉三种单纤维织物在210℃的干热温

度下均有较明显的沾色。对比表中涤纶和锦纶的沾色结果,相对来讲涤纶沾色要比

锦纶明显。

由此可见,无论是用单纤维织物还是多纤维织物都可用于分散染料热迁移性

的测定,用户可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选择使用。

4

表1多纤维贴衬织物沾色

干热温度130℃干热温度210℃

序号染料名称染色深度方式

羊毛腈纶涤纶锦纶棉醋脂羊毛腈纶涤纶锦纶棉醋脂

1.0%测色5555553322-333

1C.I.分散黄114

(1/1)目测4-54-54-54-54-54-53322-33-43

测色5555553-43-4233-43-4

2C.I.分散红1671.5%1/1

目测4-54-54-54-54-54-53-43-4233-43-4

测色555555442-3443-4

3C.I.分散蓝792.0%1/1

目测4-54-54-54-54-54-5442-343-43-4

测色5555552-32122-32

4C.I.分散黑ECT4%(浅黑)

目测4-54-54-54-54-54-52-32122-32

表2多纤维贴衬织物沾色

干热温度180℃干热温度210℃

序号染料名称染色深度方式

羊毛腈纶涤纶锦纶棉醋脂羊毛腈纶涤纶锦纶棉醋脂

测色4-54-544-54-54-53-43-42-3343-4

1C.I.分散蓝602%(1/3)

目测4-54-53-444-54-53-43-42-3343-4

测色4-54-554-54-54-52-32-32-32-333-4

2C.I.分散黄820.6%(1/1)

目测4-54-54-54-54-54-52-32-32-32-33-43-4

测色4-54-555553-44444-54-5

3C.I.分散红2771.0%(1/3)

目测4-54-54-54-54-54-53-443-4444

测色4443-444-52-32-32233

4C.I.分散橙291.3%(1/1)

目测4443-4442-32-32233

5

表3单纤维贴衬织物沾色

涤/棉贴衬织物锦/棉贴衬织物

序染色评价

染料名称干热温度210℃干热温度210℃

号深度方法

变色涤沾棉沾变色锦沾棉沾

测色

1.0%4-5344-53-44

1C.I.分散黄114

1/1目测43-444-53-44-5

测色

1.5%42-33-453-44

2C.I.分散红167

1/1目测42-33-44-53-44

测色

2.0%3-4344-544

3C.I.分散蓝79

1/1目测3-434444

测色

4%4-51-22-352-33

4C.I.分散黑ECT

浅黑目测41-22-342-33

测色

2%4-523-44-533-4

5C.I.分散蓝60

1/3目测423433

测色

0.6%2-3233-42-33

6C.I.分散黄82

1/1目测22-33-43-433

测色

1.0%2-33-44-53-444-5

7C.I.分散红277

1/3目测3-43-443-444

测色

1.3%4234-52-33

8C.I.分散橙29

1/1目测4-52342-33

4.4.3.2吸光度测定方法

4.4.3.2.1拟采用吸光度测定方法介绍

为了探寻分散染料热迁移性的测定方法,标准起草组查阅了相关资料并对其

进行了分析研究,有资料介绍了如下方法:准确称取试样(焙烘前、后)各0.3g,

分别置于比色管内(比色管内预先加入化学纯DMF(N,N-二甲基甲酰胺)7mL),立

即在相同条件下室温振荡3min。这时,纤维表层结合不牢固的染料被DMF萃取下来。

将试样取出,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萃取液的吸光度值,并以焙烘前、后萃取液的吸光

度之差来表示染料的相对热迁移量。

6

标准起草组经过讨论认为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该方法没有考虑

到染色布样因为高温焙烘可能引起分散染料的升华造成检验结果不准确等问题?

为此,起草组决定采用测定分散染料升华牢度的“熨烫升华色牢度仪”代替焙烘设

备,并按测定分散染料升华牢度的国家标准GB/T5718-1997《纺织品色牢度试验

耐干热(热压除外)色牢度》制备试样,这样既方便了试验设备和材料的统一,也

将有利于该标准的推广使用。

据此,经标准起草组讨论,拟采用如下方法进行分散染料的热迁移性试验。

(1)按国家标准GB/T5718-1997《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干热(热压除外)

色牢度》制备干热处理的组合试样(含染色试样和贴衬布);

(2)剪取经处理的组合试样和未经处理的染色试样,尺寸约为4.5cm*3.5cm,

分别称取染色试样质量(约为0.2g,因织物厚薄不同而有差异,精确至

0.0001g),再分别将组合试样和未处理的染色试样置于25mL具塞刻度

比色管中,加入10mL选定的溶剂(先加入7mL超声波萃取,其余3mL用于

萃取后冲洗试样和定容),盖上盖子,超声波振荡萃取3min。

(3)然后以选定的溶剂为参比溶液用分光光度计在其最大吸收波长处分别

测定组合试样和未干热处理染色试样的吸光度值A和A0。

(4)热迁移性以组合试样和未干热处理染色试样换算成20g(织物)/L(溶

20푔/퐿20푔/퐿

剂)萃取液,用1cm光程比色皿的吸光度퐸1푐푚和퐸01푐푚之差M(热迁移量)

表示。按式(1)计算:

2푉퐴2푉0퐴0

푀=퐸20푔/퐿−퐸20푔/퐿=−……(1)

1푐푚01푐푚100푚100푚0

式中:

M——热迁移性;

A——组合试样萃取液的吸光度值;

A0——未处理染色试样萃取液的吸光度值;

V——组合试样的萃取溶剂体积;

V0——未处理染色试样的萃取液的体积;

m——组合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m0——未处理染色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7

在此基础之上对萃取用溶剂、萃取方式、萃取时间、贴衬织物、染色织物的染

色深度、干热处理方式、干热处理温度、干热处理时间等对分散染料热迁移性的影

响进行了条件选择,最后确定了分散染料热迁移性的吸光度测定方法。

4.4.3.2.2萃取溶剂和萃取方式的选择

使用溶剂丙酮、DMF和二氯甲烷对沾色较为明显的C.I.分散橙29试样,包括染

色试样(染色标准深度为1/1)、涤纶贴衬沾色试样和棉贴衬沾色试样进行了静态

放置萃取和超声波振荡器萃取试验。

从试验结果来看,使用溶剂DMF的超声波振荡器萃取效果较好,经萃取棉贴衬

沾色布样上几乎无色,沾染的染料几乎全部被萃取下来,而涤纶贴衬织物上仍有可

见的颜色,说明染料没有被完全萃取下来。

据此,选择溶剂DMF作为萃取溶剂,使用超声波振荡器萃取的方式进行织物上

染料的萃取。

4.4.3.2.3贴衬织物的选择

按照国家标准GB/T5718-1997《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干热(热压除外)色

牢度》测定分散染料升华牢度的要求,如果采用单纤维织物作为贴衬则需要使用涤

纶和棉两块不同材质的织物。

从上述“萃取溶剂和萃取方式的选择”试验结果已经知道:经过萃取,棉贴衬

织物上沾染的染料几乎全部被萃取下来,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使用涤纶贴衬织物上

沾染的染料不能被完全萃取下来而造成检验结果偏低的问题。因此,选用两块棉纤

维贴衬织物将染色试样夹在中间按照国家标准GB/T5718-1997进行耐干热处理,

以制备测定分散染料热迁移性的试样。

4.4.3.2.4染色深度的选择

为了解涤纶织物的染色深度对分散染料热迁移性的影响,对不同染色深度的

C.I.分散蓝56、C.I.分散红60、C.I.分散红152、C.I.分散橙29染色试样,按照国

家标准GB/T5718-1997《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干热(热压除外)色牢度》进行

了耐干热处理,上下部贴衬织物均为棉织物。干热处理温度为180℃±2℃,处理时

间为30s。溶剂DMF超声萃取时间为3min。结果见表4、表5、表6和表7。

8

表4C.I.分散蓝56染色深度变化对热迁移性的影响

C.I.分散蓝56干热温度180℃

染色深度2%,1/14%,8%,%,

试样原样干热样原样干热样原样干热样原样干热样

试样质量g0.19890.20920.20060.20950.19590.2152

吸光度A0.01080.23180.01810.29370.03030.3530

20푔/퐿

퐸1푐푚0.01090.22160.01800.28040.03090.3281

迁移性M0.21070.26240.2972

表5C.I.分散红152染色深度变化对热迁移性的影响

C.I.分散红152干热温度180℃

染色深度0.5%,1%,1/12%,3%,

试样原样干热样原样干热样原样干热样原样干热样

试样质量g0.19590.20240.19630.20610.18990.20730.20090.2004

吸光度A0.01650.08710.02270.12110.04280.15040.04760.1584

20푔/퐿

퐸1푐푚0.01680.08610.02310.11750.04510.14510.04740.1581

迁移性M0.06930.09440.10000.1107

表6C.I.分散橙29染色深度变化对热迁移性的影响

C.I.分散橙29干热温度180℃

染色深度1.0%,1.3%,1/12.6%,5.2%,

试样原样干热样原样干热样原样干热样原样干热样

试样质量g0.17500.17460.18090.18650.18070.18580.18480.1790

吸光度A0.01800.07330.02430.08550.03970.12980.04590.1731

20푔/퐿

퐸1푐푚0.02060.08400.02690.09170.04390.13970.04970.1934

迁移性M0.06340.06480.09580.1437

表7C.I.分散红60染色深度变化对热迁移性的影响

C.I.分散红60干热温度180℃

深度3%,1/16%12%%

试样原样干热样原样干热样原样干热样原样干热样

试样质量g0.19800.20550.20580.21380.20380.2137

吸光度A0.01820.28790.03450.41410.04120.5267

20푔/퐿

퐸1푐푚0.01840.28020.03350.38740.04040.4929

迁移性M0.26180.35390.4525

实验结果表明,涤纶织物染色深度的提高与分散染料的热迁移性成正比关系,

即涤纶织物染得越深,经高温干热处理后萃取下来的染料越多,染料的热迁移性越

强。

9

为了方便条件的统一和对比,测定分散染料的热迁移性拟选用1/1、浅藏青、

浅黑等标准染色深度或其他约定的染色深度进行。

4.4.3.2.5干热处理温度的选择

涤纶染色织物干热处理温度对分散染料热迁移性也有影响,按照国家标准

GB/T5718-1997《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干热(热压除外)色牢度》,对C.I.分

散蓝56、C.I.分散红60、C.I.分散黄54、C.I.分散橙25和C.I.分散蓝79共五

个染色试样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的耐干热处理,贴衬织物均为棉织物。织物的染色深

度均为1/1染色标准深度,处理温度分别为110℃±2℃,130℃±2℃,150℃±

2℃,180℃±2℃,210℃±2℃,处理时间为30s。溶剂DMF超声萃取时间为3min。

结果见表8、表9、表10、表11和表12;图1、图2、图3和图4.

表8C.I.分散红60干热处理温度变化对热迁移性的影响

C.I.分散红60干热温度℃

干热温度110130150180210

试样原样干热样干热样干热样干热样干热样

试样质量g0.19040.18950.19110.19150.19560.2059

吸光度A0.02890.04700.07810.09630.25040.4723

20푔/퐿

퐸1푐푚0.03040.04960.08170.10060.25600.4588

迁移性M00.01920.05130.07020.22560.4284

图1C.I.分散红60干热处理温度变化对热迁移性的影响

0.45

0.4

0.35

0.3

M

0.25

0.2

热迁移性0.15

0.1

0.05

0

050100150200250

干热处理温度℃

10

表9C.I.分散黄54干热处理温度变化对热迁移性的影响

C.I.分散黄54干热温度℃

干热温度110130150180210

试样原样干热样干热样干热样干热样干热样

试样质量g0.19640.18490.19120.18810.19730.2033

吸光度A0.03160.06470.08630.12460.25940.5948

20푔/퐿

퐸1푐푚0.03220.07000.09030.13250.26290.5851

迁移性M00.03780.05810.10030.23070.5529

图2C.I.分散黄54干热处理温度变化对热迁移性的影响

0.6

0.5

0.4

M

0.3

热迁移性0.2

0.1

0

050100150200250

干热处理温度℃

表10C.I.分散蓝56干热处理温度变化对热迁移性的影响

C.I.分散蓝56干热温度℃

干热温度110130150180210

试样原样干热样干热样干热样干热样干热样

试样质量g0.20150.18500.18720.19610.18950.2037

吸光度A0.01620.04050.04610.06860.12940.2632

20푔/퐿

퐸1푐푚0.01610.04380.04930.07370.13660.2584

迁移性M00.02770.03320.05760.12050.2423

图3C.I.分散蓝56干热处理温度变化对热迁移性的影响

11

0.3

0.25

0.2

M

0.15

热迁移性0.1

0.05

0

050100150200250

干热处理温度℃

表11C.I.分散橙25干热处理温度变化对热迁移性的影响

C.I.分散橙25干热温度℃

干热温度110130150180210

试样原样干热样干热样干热样干热样干热样

试样质量g0.18830.18610.18720.18330.18780.2048

吸光度A0.01780.06050.06550.06520.10900.2812

20푔/퐿

퐸1푐푚0.01890.06500.07000.07110.11610.2746

迁移性M00.04610.05110.05220.09720.2557

图4C.I.分散橙25干热处理温度变化对热迁移性的影响

0.3

0.25

0.2

M

0.15

热迁移性0.1

0.05

0

050100150200250

干热处理温度℃

12

表12C.I.分散蓝79干热处理温度变化对热迁移性的影响

C.I.分散蓝79干热温度℃

干热温度110130150180210

试样原样干热样干热样干热样干热样干热样

试样质量g0.18170.18450.19060.19460.19000.2045

吸光度A0.01900.03450.04850.07750.08310.0959

20푔/퐿

퐸1푐푚0.02090.03740.05090.07970.08750.0938

迁移性M00.01650.03000.05880.06660.0729

图5C.I.分散蓝79干热处理温度变化对热迁移性的影响

0.08

0.07

0.06

M0.05

0.04

热迁移性0.03

0.02

0.01

0

050100150200250

干热处理温度℃

从实验结果来看,随着干热处理温度的提高,各染料的热迁移性也在增加,并

且因染料品种类型的不同其迁移性变化的程度也有差异,能够反映干热处理温度

越高贴衬织物的沾色越明显。

由于涤纶织物的各种后整理温度大多在180℃左右,如亲水整理:175℃-180℃,

30s;柔软整理:160℃-180℃,30-60s;易去污整理:190℃,30s或170℃,60s;

拒水、拒油整理:170℃-180℃,30-60s。所以拟选择180℃±2℃测定分散染料的

热迁移性,如需要,也可使用其他温度,实验报告中应注明。

4.4.3.2.6干热处理时间的选择

涤纶染色织物干热处理时间对分散染料热迁移性也有影响,按照国家标准

GB/T5718-1997《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干热(热压除外)色牢度》,对C.I.分

散蓝56、C.I.分散红60、C.I.分散黄54、C.I.分散橙25和C.I.分散蓝79共五

个染色试样进行了干热处理时间的影响实验,贴衬织物均为棉织物。织物的染色深

度均为1/1染色标准深度,干热处理温度分别为180℃±2℃,处理时间为20s,

13

30s,40s,50s,60s。溶剂超声萃取时间为3min。结果见表13、表14、表15、表

16和表17;图6、图7、图8、图9和图10。

表13C.I.分散红60干热处理时间对热迁移性的影响

C.I.分散红60干热温度180℃

干热时间s20s30s40s50s60s

试样原样干热样干热样干热样干热样干热样

试样质量g0.19040.15980.19500.19330.19220.1905

吸光度A0.02890.12300.21650.22190.25750.3028

20푔/퐿

퐸1푐푚0.03040.15390.22210.22960.26800.3179

迁移性M00.12350.19170.19920.23760.2875

图6C.I.分散红60干热处理时间对热迁移性的影响

0.4

0.3

M

0.2

热迁移性0.1

0

010203040506070

干热处理时间s

表14C.I.分散黄54干热处理时间对热迁移性的影响

C.I.分散黄54干热温度180℃

干热时间s20s30s40s50s60s

试样原样干热样干热样干热样干热样干热样

试样质量g0.19640.19320.19170.19240.19450.1934

吸光度A0.03160.22880.25710.31850.34600.4023

20푔/퐿

퐸1푐푚0.03220.23690.26820.33110.35580.4160

迁移性M00.20470.23600.29890.32360.3838

14

图7C.I.分散黄54干热处理时间对热迁移性的影响

0.45

0.4

0.35

0.3

M

0.25

0.2

热迁移性0.15

0.1

0.05

0

010203040506070

干热处理时间s

表15C.I.分散蓝56干热处理时间对热迁移性的影响(15ml萃取冲洗定容)

C.I.分散蓝56干热温度180℃

干热时间s10s30s50s70s90s110s130s

试样原样干热样干热样干热样干热样干热样干热样干热样

试样质量g0.20150.21490.20110.19780.19530.21880.21070.2009

吸光度A0.01620.09160.14750.17640.19310.22710.24840.2511

20푔/퐿

퐸1푐푚0.01610.12790.22000.26750.29660.31140.35370.3750

迁移性M00.11180.20390.25140.28050.29530.33760.3589

图8C.I.分散蓝56干热处理时间对热迁移性的影响

0.4

0.35

0.3

M0.25

0.2

0.15

热迁移性

0.1

0.05

0

020406080100120140

干热处理时间s

15

表16C.I.分散橙25干热处理时间对热迁移性的影响

C.I.分散橙25干热温度180℃

干热时间s20s30s40s50s60s

试样原样干热样干热样干热样干热样干热样

试样质量g0.18830.18770.19000.18940.18650.1910

吸光度A0.01780.10310.11830.13730.14480.1698

20푔/퐿

퐸1푐푚0.01890.10990.12450.14500.15530.1778

迁移性M00.09100.10560.12610.13640.1589

图9C.I.分散橙25干热处理时间对热迁移性的影响

0.18

0.16

0.14

0.12

M

0.1

0.08

热迁移性0.06

0.04

0.02

0

010203040506070

干热处理时间s

表17C.I.分散蓝79干热处理时间对热迁移性的影响(15ml萃取冲洗定容)

C.I.分散蓝79干热温度180℃

10s30s50s70s90s110s130s

试样原样干热样干热样干热样干热样干热样干热样干热样

试样质量g0.18170.20460.18180.21510.21780.22250.20000.1880

吸光度A0.01900.04740.04860.06930.07660.08140.08440.0632

20푔/퐿

퐸1푐푚0.02090.06850.08020.09670.10550.10980.12660.1412

迁移性M00.04760.05930.07580.08460.08890.10570.1203

16

图10C.I.分散蓝79干热处理时间对热迁移性的影响

0.16

0.14

0.12

M0.1

0.08

0.06

热迁移性

0.04

0.02

0

020406080100120140

干热处理温度s

从实验结果来看,随着涤纶染色织物干热处理时间的延长,分散染料的热迁移

性也逐渐增强。

由于涤纶织物的后处理时间大多都在30s-60s之间,如亲水整理:175℃-180℃,

30s;柔软整理:160℃-180℃,30-60s;易去污整理:190℃,30s或170℃,60s;

拒水、拒油整理:170℃-180℃,30-60s。同时考虑到用于分散染料耐干热处理色

牢度国家标准GB/T5718-1997《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干热(热压除外)色牢度》

中,在150℃±2℃;180℃±2℃;210℃±2℃三种温度下的处理时间规定为30s。

据此拟确定在180℃±2℃温度下的干热处理时间为30s。如需要,也可选择其他干

处理时间,实验报告中应注明。

4.4.3.2.7萃取时间的选择

涤纶染色织物萃取时间对分散染料热迁移性也有影响,按照国家标准GB/T

5718-1997《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干热(热压除外)色牢度》,用棉贴衬织物沾

色比较明显的C.I.分散黄54染色试样进行了萃取时间对染料热迁移性的影响试验。

贴衬织物均为棉织物,织物的染色深度为1/1染色标准深度,干热处理温度分

别为180℃±2℃,处理时间30s,萃取时间分别为1min、3min、5min、7min、9min、

11min。为减小误差,试验采用同一个组合试样超声振荡处理后进行测定。结果见

表18。

17

从实验结果来看,随着萃取时间的延长,其吸光度值A逐渐增加,折算后的

20푔/퐿

퐸1푐푚值逐渐增大,表明试样上的染料随萃取时间的延长,萃取进入溶剂DMF中的

染料也越多。

从棉贴衬织物看,经过3min萃取,再经溶剂DMF冲洗,棉贴衬织物上已基本看

不到颜色。另据资料介绍超声振荡3min,涤纶纤维表层结合不牢固的染料已被DMF

萃取下来。据此确定萃取时间为超声振荡3min。

表18萃取时间对热迁移性的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