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AHIEM - 2023《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设技术标准》_第1页
TNAHIEM - 2023《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设技术标准》_第2页
TNAHIEM - 2023《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设技术标准》_第3页
TNAHIEM - 2023《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设技术标准》_第4页
TNAHIEM - 2023《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设技术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11.100.01

团体标准

T/NAHIEM-2023

《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设技术标准》

(征求意见稿)

2023-00-00发布2023-00-00实施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发布

1.总则

1.1为顺应实际工作需要,规范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设、使用、管理,制订本文件。

1.2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维修和装修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的设计、施工和

运行管理。

1.3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除应符合本文件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

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2.术语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文件。

2.1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enhancedbiosafetylevel2laboratory

在普通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机械通风、个人防护和安全管理等措施,

提升对环境、操作者的安全防护水平,并满足质量控制要求的实验室。

2.2移动式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mobileenhancedbiosafetylevel2laboratory

达到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安全要求,可通过载具运输变换地点使用的实验室。一般分

为移动式方舱实验室、车载方舱实验室和帐篷实验室。

2.3气溶胶aerosols

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的粒径一般为0.001μm〜100μm的固态或液态微小粒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

分散体系。

2.4实验室防护区laboratorycontainmentarea

实验室的物理分区,该区域内生物风险相对较大,需对实验室的平面设计、围护结构的密闭性、

气流,以及人员进入、个体防护等进行控制的区域。

2.5主实验室mainroom

是生物安全实验室中污染风险最高的房间,包括主实验室、动物饲养间、动物解剖间等。

2.6实验室辅助工作区non-contaiminationzone

指生物安全实验室中生物风险相对较小的区域,也指生物安全实验室中防护区以外的区域。

2.7生物安全柜biologicalsafetycabinet;BSC

是能防止实验操作处理过程中某些含有危险性或未知性生物微粒发生气溶胶散逸的箱型空气

净化负压安全装置。是一级防护屏障中最基本的安全防护设备。

2.8缓冲间bufferroom

设置在被污染概率不同实验室的区域间的密闭室,需要时,可设置机械通风系统,其门具有互

锁功能,不能同时处于开启状态。

2.9定向气流directionalairflow

从污染概率小区域流向污染概率大区域的受控制的气流。

2.10高效空气过滤器highefficiencyparticulateairfilter;HEPA

在额定风量下,对粒径≥0.3μm粒子的捕集效率在99.9%以上的空气过滤器。

3

2.11设计工作年限designworkinglife

设计规定的结构或结构构件不需进行大修即可按预定目的使用的年限。

2.12抗震设防分类seismicfortificationcategoryforstructures

根据建筑遭遇地震破坏后,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社会影响的程度及其在

抗震救灾中的作用等因素,对各类建筑所做的设防类别划分。

2.13独立通风笼具individuallyventilatedcage(IVC)

一种以饲养盒为单位的独立通风的屏障设备,洁净空气分别送入各独立笼盒使饲养环境保持一定

压力和洁净度,用以避免环境污染动物(正压)或动物污染环境(负压),一切实验操作均需要在生

物安全柜等设备中进行。该设备用于饲养清洁、无特定病原体或感染(负压)动物。

4

3.风险评估

3.1一般规定

3.1.1实验室建设前应根据拟从事的实验活动、规模、设备配置,实验室性质(固定式、车载式或

方舱式)等,开展风险评估。以便确定设计施工方案。

3.1.2风险评估应由实验室建设方或建设方委托授权的单位主持。由其与设计、施工、供应商等相

关方专业人员共同对实验室建设的风险、需求、资源、可行性、适用性等进行综合评估。

3.1.3实验室项目建设前的设计图纸论证可作为风险评估工作的部分内容,或者作为风险评估工作

的输入。

3.1.4风险评估过程应记录并纳入实验室档案管理。记录内容包括评估时间、地点、评估目的、评

估范围、参加人员以及所依据的资料信息等。

3.1.5当存在环境影响风险评估等多项评估需求时,可以与建设风险评估统筹综合考虑。

3.2风险评估准备

3.2.1咨询与沟通

风险评估活动主持方应建立风险评估活动程序,以及技术咨询与相关方沟通机制。

在开始风险评估前,应确定拟开展实验活动所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包括安全设备(如生

物安全柜、高压蒸汽灭菌器)、检验检测设备(如全自动核酸提取、检测设备等)以及实验动物饲

养笼具(如IVC、隔离罩)等。

咨询与沟通应贯穿于实验室设计、建设和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的全过程。

3.2.2信息资料收集

实验室相关方应根据风险评估工作程序规定的职责,收集风险评估活动所需相关的资料,

实验室建设方侧重收集实验活动相关资料、承建方侧重收集建筑施工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

梳理,作为风险评估信息输入。

用于风险评估参阅的信息资料应以国家、主管部门和行业权威部门发布的标准、规章、指

南等为依据。适用时,可以参照国际组织或发达国家发布的实验室建设指南,但须经过充分论证。

必要时,还应得到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

3.2.3确定风险准则

开展风险评估前应根据拟建设的实验室性质、风险预期等要素制定风险准则。制定风险准则时,

应充分考虑实验室用途、资源情况、未来拟开展的实验活动、风险可接受程度等内容,针对危害程

度分级、事件发生可能性以及后果严重程度等方面制定判定标准。

5

3.2.4制定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应涵盖人员组成、职责分工、时间安排等内容,应保存的记录以及其它相关内容。当

风险评估由建设方委托授权单位主持实施时,风险评估方案应得到实验室建设方同意。

3.3风险评估实施

3.3.1风险识别

应考虑实验室设计方案中对实验室防护能力预期,与拟从事实验活动(包括病原体种类、

研究内容、检测项目等)的需求是否匹配。

应根据拟建设实验室的性质不同,事先对因实验室建设可能带来的所有生物安全相关风险

进行识别,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实验室设计阶段的风险,如设计参数、压力梯度、满足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程度等;

b.建设施工过程中的风险;

c.设施、设备相关的风险,如设备选购与设计施工不匹配;

d.人员相关的风险,如施工人员素质、监理人员责任心等;

e.意外事件、事故带来的风险;

f.人为恶意的风险;

g.验收检测的风险,如人员素质能力低、检测设备不准确等。

应识别实验室拟配置的所有安全设备可能带来的风险,如:动物饲养独立通风笼具(IVC)、

生物安全柜、离心机、高压蒸汽灭菌设备、动物残体处理设备等。适用时,还应考虑拟配置的其它

科研设备的风险,如全自动核酸提取仪、全自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工作站等。

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应定期对建筑施工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识别,或者对风险评估结果报

告进行复评审。

施工过程中要改变设计方案或者变更重要设备(如双扉高压灭菌器)时,应事先或重新进

行风险识别。

3.3.2风险分析

应针对识别出的风险点,对比设计方案、拟开展实验活动等要素分析风险发生可能的范围、

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并做出风险等级评价。风险发生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赋值以及风

险等级定性评价结果判定,可以参阅RB/T040-2020《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管理指南》

附录B进行。

应对实验室建设投入与风险可接受程度进行分析。适用时,宜从经济、节能的角度进行实

验室设计建设,并考虑后续实验室运行中的能耗、管理等因素。

6

3.3.3风险控制

应有风险控制措施的政策和程序。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应符合国家和地方对实验室建设

规定/规范的要求。

实验室应根据风险分析结果,制定实验室建设施工风险控制措施。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

应考虑但不限于以下因素:

a.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标准规范等方面的要求;

b.风险控制措施实施成本与预期效果;

c.实验室建设投入经费。

实验室建设方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应知悉在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后的衍生风险性质和程度。

3.4风险评估结果的管理与使用

3.4.1实验室建设方在以下情况下(但不限于)应组织对风险评估结果进行重新审查:

a.建设施工过程中发生事件、事故等时;

b.实验室相关法规、建设标准等发生改变时;

c.设备安装完毕后需要移动位置。

3.4.2风险评估结果应作为实验室设计及图纸优化、承建方制定建设管理规程、监理方制定监管制

度以及实验室启用前实验活动风险评估、实验室运行中再评估等的依据。

3.4.3实验室建设方应有机制确保基于风险评估结果的要求得以有效实施。

7

4.工艺

4.1实验室应区分辅助工作区和防护区,防护区应包含主实验室和缓冲间,辅助区包括洗消间、准

备间、淋浴间等。必要时淋浴间可设在防护区。

4.2实验室应有足够的空间和台柜等摆放实验设备和物品。主实验室外应有存放备用物品的条件。

4.3实验室的门应可锁闭,所有门应能自动关闭,不涉及条件限制(如隐私)的应设可视窗。缓冲

间的门应能互锁,带有门禁控制系统的,火灾时能自动解锁。

4.4实验室宜在出口处设置非手动洗手装置或手消毒装置。

4.5必要时设紧急喷淋、洗眼装置。

4.6机械通风系统,送风口和排风口应釆取防雨、防风、防杂物、防动物等措施。送风口应远离污

染源和排风口,排风经髙效过滤后排放。排风口宜高于所在建筑屋面的2.5m以上,有措施保证排

出气体向上空排放。动物实验室排风口应设置在主导风的下风向,与新风口的直线距离不小于12m,

必要时设置实验室异味去除装置。

4.7必要时送风应经高效过滤器过滤后进入实验室。

4.8主实验室内送风口和排风口的布置应符合定向气流的原则,尽量减少房间内的涡流和气流死

角。

4.9实验室的排风应与送风连锁,排风机先于送风机开启,后于送风机关闭。

4.10动物实验室分为能有效利用安全隔离装置控制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和不能有效利用安全隔离

装置控制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

4.11主实验室气压相对于室外大气压应为负压,与相邻缓冲间的压差值不低于10Pa。能有效利用

安全隔离装置控制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动物饲养间和动物实验主实验室相对于室外大气压的压

差值不低于15Pa。不能有效利用安全隔离装置控制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主实验室相对于室外大

气压的压差值不低于30Pa。在主实验室和缓冲间入口的显著位置,应安装显示房间负压状况的压

力显示装置。

4.12应通过自动控制措施保证实验室压力及压力梯度的稳定性,并设置异常情况报警装置。

4.13实验室应有措施防止异常压力,围护结构应能承受送风机或排风机异常时导致的空气压力载

荷。

4.14主实验室应配备生物安全柜,若操作有毒、剌激性、放射性挥发物质,应在风险评估的基础

上,配备二级B型生物安全柜,排风经独立管道排出建筑物。

4.15根据风险评估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若使用高毒性、放射性等物质,应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

设备和个体防护装备,并应符合国家、地方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8

4.16实验室台柜和座椅等应稳固,边角应圆滑,耐酸、耐碱、耐腐蚀。

4.17应根据工作性质和流程合理摆放实验设备、台柜、物品等,避免相互干扰、交叉污染、便于清

洁,并应不妨碍逃生和急救。仪器设备的摆放应留有维护空间,其间距不小于300mm。

4.18应在实验室辅助工作区配备高压蒸汽灭菌器。

4.19实验室应配备对含病原微生物的污水(包括污物)进行消毒灭菌处理的设备,并应对消毒灭

菌效果进行监测,以确保达到排放要求。

4.20实验室应设洗手装置,并宜设置在靠近实验室的出入口处。洗手装置应采用非手动开关。

4.21应配备适用的应急器材,如消防器材、意外事故处理器材、急救器材等。

4.22应配备适用的通讯设备。

4.23动物实验室围护结构的强度和气密性应与所饲养动物的种类和饲养方式相适应,根据具体情

况设置实验动物饲养笼具或护栏。

4.24动物饲养间,在满足安全要求的同时,还应满足动物福利和质量控制的要求。

4.25动物实验室有空间和措施对动物笼具清洗和消毒灭菌。

4.26动物实验室应配备双扉压力蒸汽灭菌器。必要时,配备动物残体处理设备。

4.27开展节肢动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根据风险评估,应配备防止节肢动物逃逸的措施。

9

5.建筑结构装修

5.1一般规定

5.1.1实验室设计应充分考虑安全性、人性化、实用性和预见性,符合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

要求,适应实验室工作流程和实验室发展变化的需要。

5.1.2主实验室不应设置可开启外窗。

5.1.3实验室净高不低于2.60m。

5.2平面布局

5.2.1实验室平面布局应考虑工作流程、样品流转、生物安全和消防逃生等因素。

5.2.2实验室应包含缓冲间和主实验室。缓冲间可兼做防护服更换间。必要时,可设置准备间和洗

消间等。

5.3结构要求(包括建筑结构和二次结构)

5.3.1实验室建筑的安全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的有

关规定。

5.3.2实验室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

的有关规定。

5.3.3实验室建筑的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

的有关规定。

5.3.4实验室建筑的荷载取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的有关规定,还

应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应考虑设备吊挂和技术维修的荷载。

5.3.5实验室内的设备对振动有要求时,应进行隔振设计。

5.3.6既有建筑改变用途为实验室建筑,改建、扩建、维修和装修的实验室建筑均应进行鉴定,鉴

定程序和内容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GB55021的规定。

5.3.7各种结构类型的实验室和经结构改造加固的实验室在设计工作年限内均应根据《既有建筑维

护与改造通用规范》GB55022的要求进行检查、修缮和改造,按照设计要求使用。

5.3.8实验室应有措施防止产生对人员有害的异常压力,围护结构应能承受送风机或排风机异常时

导致的空气压力载荷。

5.4装修

5.4.1实验室围护结构材料应采用环保、阻燃、耐腐蚀、强度高的专业材料,表面应光滑、不开裂、

防水,所有缝隙和贯穿处的接缝皆应可靠密封,易于清洁和消毒。

10

5.4.2实验室地面应采用耐磨、不起尘、易清洁、有良好的耐久性、缓冲性和抗腐蚀性的无缝防滑

材料。

5.4.3实验室墙面、顶棚的材料应易于清洁和消毒、耐腐蚀、不起尘、不开裂、光滑防水,表面涂

层宜具有抗静电性能。污染区的顶棚上不宜设置检修口。

5.4.4实验室的设计应充分考虑生物安全柜、高压蒸汽灭菌器等设备的尺寸、重量、配电等要求,

必要时应留有足够的搬运孔洞,以及设置局部隔离、防震、排热、排温设施。

5.4.5实验室主入口的门应有进入控制措施,应有生物危害标识,明确标示出生物防护级别、操作

的致病性生物因子、实验室负责人姓名、紧急联络方式等,并应标示出国际通用生物危险符号。

5.4.6实验室应设计并明确标识紧急撤离路线,紧急出口应有明显的标识。标识应能在黑暗中清晰

可辨。

5.4.7实验室内的门应可自动关闭,实验室门应设置观察窗,并应设置门锁。实验室的门宜开向相

对压力高的房间侧。

5.4.8主实验室与相邻房间如设置传递窗,其安装要保证围护结构的完整性和密封性,传递窗双门

不得同时打开,传递窗内宜设物理消毒装置。若相邻房间存在净化级别差异时,应选择层流洁净传

递窗,感染性材料经可靠密闭包装后,方可通过传递窗传递。

5.4.9生物安全柜的安装位置应远离主实验室入口,避开工作人员频繁走动的区域,且利于气流由

“清洁”区域流向“污染”区域。

11

6.空调、通风

6.1一般规定

6.1.1实验室通风空调系统划分应根据实验室所处气候区域,操作对象的危害程度,平面布置、风

险评估结果等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通风空调系统的划分应有利于实验室消毒灭菌、自动控

制系统的设置和节能运行。

6.1.2主实验室应设计成相对负压,有负压要求的房间应采用机械通风系统。应避免气流流向导致

的实验室污染和不同区域间的交叉污染。

6.1.3实验室不同区域应设置各自独立的通风系统。主实验室的通风空调系统应独立于所在建筑的

通风空调系统,以防止空气传播的感染因子、气态污染物或者气味向其他工作区扩散。

6.1.4实验室机械通风系统的设计应保障生物安全柜、IVC、动物隔离罩等设备的通风参数要求。

6.1.5实验室根据实验对象的质量控制要求,确定是否采用空气净化系统。

6.1.6主实验室宜采用全新风系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采用室内循环风实现净化目的。

6.1.7主实验室送风、排风支管和排风机前应安装耐腐蚀的密闭阀,阀门严密性应与所在管道严密

性要求相适应。

6.1.8通风空调系统的风机应选用风压变化较大时,风量变化较小的类型。

6.2室内环境参数

区域项目标准值

洁净度级别8

最小换气次数12次/h

静压差≥10Pa(与室外方向上相邻相通房间的最小压差)

主实验室

温度18~27℃

相对湿度30~70%

噪声≤60dB(A)

洁净度级别-

换气次数-

实验室辅助工作

温度18~27℃

相对湿度30~70%

噪声≤60dB(A)

注:主实验室洁净度级别和温湿度值,可根据具体实验活动的质量控制要求和实验动物生理需要设

定;噪声不包括生物安全柜、通风柜等的设备噪声,当生物安全柜、通风柜等设备开启时,最大不

应超过68dB(A)。

6.3送风系统

6.3.1若设置高效过滤送风装置,系统宜设置粗、中、高三级空气过滤,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2

粗效过滤器,全新风系统的粗效过滤器可设在空调箱内;对于带回风的空调系统,粗效过

滤器宜设置在新风口或紧靠新风口处。

中效过滤器,宜设置设置在表冷器前端。

高效过滤器,应设置在系统的末端或紧靠末端,不应设在空调箱内。

6.3.2宜在新风口设置方便清洁的过滤网,以滤除空气中絮状物。

6.3.3实验室送风系统新风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新风口应采取有效的防雨、防绒絮措施。防绒絮装置应便于拆装,便于清洁。

新风口应高于室外地面2.5m以上,且附近不应设置排风口,远离其它污染源。

6.3.4空调机房宜靠近主实验室设置。

6.4排风系统

6.4.1主实验室排风应经高效空气过滤器过滤后排出。

6.4.2不同级别、种类生物安全柜与排风系统的连接方式应按表选用。A型生物安全柜宜对准实验

室排风口(上排风)安装。

表6.4.2不同级别、种类生物安全柜与排风系统的连接方式

工作口平均进风速度循环风比例排风比例

生物安全柜级别连接方式

(m/s)(%)(%)

Ⅰ级0.380100密闭连接

A10.38~0.507030可排到房间

A20.507030可排到房间

II级

B10.503070密闭连接

B20.500100密闭连接

III级—0100密闭连接

6.4.3排风机宜设置于室外排风口附近,应设平衡基座,并应采取有效的减震降噪措施。

6.5控制系统。

6.5.1应有能够调节排风或送风以维持室内压力和压差梯度稳定的控制系统。

6.6气流组织

6.6.1实验室内气流组织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避免对生物安全柜等设备的窗口气流流向产生干扰。在生物安全柜操作面或其他有气溶

胶产生点应远离门窗、实验人员活动区域和其他可能干扰气流组织或实验活动的位置,

实验室防护区内送风口和排风口的布置应符合定向气流的原则,减少房间内的涡流、回流

和气流死角。排风口应设在室内被污染风险最高的区域,不应有障碍。采用上送下排方式时,排风

口下边沿高地面不应低于0.1m,且不宜高于0.15m;上边沿高度不宜超过地面之上0.6m。排风口

13

排风速度不宜大于1m/s。

6.6.2送风口和排风口布置应利于室内可能被污染空气的排出。

6.6.3在生物安全柜操作面或其他有气溶胶产生地点的上方附近不应设送风口。

6.7通风空调净化系统部件和材料

6.7.1空调系统的部件与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实验室通风空调系统所使用送、排风过滤器均不应使用木制框架。

实验室通风空调系统中需要消毒的通风管道应采用耐腐蚀、耐老化、不吸水、易消毒灭菌

的材料制作。

6.7.2空调设备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不应采用淋水式空气处理机组。当采用表面冷却器时,通过盘管所在截面的气流速度不宜

大于2.0m/s。

各级空气过滤器前后应安装压差计,测量接管应通畅,安装严密。

宜选用干蒸汽加湿器。

加湿设备与其后的过滤段之间应有足够的距离。

在空调机组内保持1000Pa的静压时,箱体漏风率不应大于2%。

消声器或消声部件的材料应能耐腐蚀、不产尘和不易附着灰尘。

送、排风系统中的中效、高效过滤器不应重复使用。

14

7.给水排水、气体供应

7.1一般规定

7.1.1给水排水管道穿越实验室防护区围护结构处应采用可靠的密封装置。

7.1.2进出实验室防护区的给水排水和气体管道应不渗漏、耐压、耐温、耐腐蚀。实验室内应有足

够的清洁、维护和维修明露管道的空间。

7.1.3实验室使用的高压气体或可燃气体,应有相应的防爆、防泄漏的安全措施。

7.1.4实验室管道外表面可能结露时,应采取有效的防结露措施。

7.2给水

7.2.1实验室给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要求。

7.2.2实验室防护区的给水管道,应采取设置倒流防止器或其他有效的防止回流污染的装置,这些

装置应设置在辅助工作区。

7.2.3需要对笼具、架进行冲洗的动物实验室,应设必要的冲洗设备。

7.2.4实验室的给水管路应标有流向指示标识,同时有区别于一般水管的醒目颜色。

7.2.5实验室给水管宜采用不锈钢、铜或无毒塑料等材质,管道应可靠连接。

7.3排水

7.3.1实验室防护区可在有排水功能要求的地面设置地漏。

7.3.2实验室的排水应根据风险评估确定处理措施,实验室防护区排水需要进行灭菌处理时,可采

用化学消毒或高温灭菌方式,应在适当位置预留采样口和采样操作空间,其排水系统的通气管口也

应设高效过滤器或其他可靠的消毒装置进行灭菌处理。

7.3.4实验室防护区的排水管道采用的管材、管件应满足强度、温度、耐腐蚀等性能要求。

7.4气体供应

7.4.1实验室的专用气体宜由高压气瓶供给,气瓶宜设置在辅助工作区,通过管道输送到各个用气

点,并应对供气系统进行监测。

7.4.2所有供气管穿越防护区处应安装防回流装置,用气点应进行监测。根据工艺要求设置过滤器。

7.4.3实验室防护区设置的真空装置,应有防止真空装置内部被污染的措施。

15

8电气及智能化

8.1一般规定

8.1.1电气装置应能满足实验室的运行要求,其智能化程度应与实验室的规模和复杂程度相匹配。

8.1.2各项电气及智能化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50346的有

关规定。

8.1.3宜对相关设备、装置进行网络覆盖,其智能化集成系统应符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

的要求。

8.2配电

8.2.1应保证用电的可靠性,用电负荷不低于二级。配电形式宜为TN-S220V/380V配电系统,并

宜采用专用馈线供电。

8.2.2应设置备用配电箱,专用配电箱应设置于辅助工作区内。

8.2.3应设置足够的固定电源插座,避免各台设备使用共同的电源插座。应有可靠的接地系统,重

要设备应单独回路配电,且应设置漏电保护装置,当环境温度15℃~35℃,相对湿度45%~75%时,

电气回路间及对地的冷态绝缘电阻不应小于2МΩ。

8.2.4需要持续供电维持功能的温湿度监控设备、培养箱、生物安全柜、冰箱、通风系统设备等应

设置备用电源,且电源转换期间的电力供应宜平稳过渡。长时间运行且无断电记忆的检测设备应设

置UPS不间断电源,电力供应不宜低于30min。当应急电源采用不间断电源加自备发电机的方式时,

不间断电源应能确保自备发电设备启动前的电力供应。

8.2.5管线密封措施应满足生物安全实验室严密性要求。

8.3照明

8.3.1实验室内的采光或人工照明应保证室内人员安全工作,其照度应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要求,避免不必要的强光、反光和闪光。

8.3.2主实验室照明灯具应采用吸顶式密闭洁净灯,并宜具有防水功能,工作面照度不低于500lx。

实验室辅助工作区照明灯具宜采用吸顶式密闭洁净灯,并宜具有防水功能,照度不低于150lx。

8.3.3实验室应设置备用照明。宜利用正常照明的部分或全灯具。主实验室不宜低于正常工作照度,

且不低于100lx。备用照明转换时间不大于1.5秒,持续供电时间需满足处置工作所需时间,且不

少于30分钟。

8.4智能化

8.4.1通信网络

16

实验室应配备适用的通讯系统,当安装对讲系统时,宜采用向内通话受控、向外通话非受

控的选择性通话方式。

通信网络功能应满足《智能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功能要求》GB/T40343的要求,应具备

与仪器设备和上层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数据通信的功能,与实验室内外部系统进行数据通信的功能,

以及有效监控接口运行情况等功能。

通信网络安全方面应满足《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GB/T27025中关于数据控

制和信息管理的要求,为实验室网络及系统提供完善的信息安全机制,保障数据的安全性,网络安

全防护等级不宜低于二级。包括但不限于部署工业安全网关,确保网络及数据库的独立性和安全性;

配置防护系统,对服务器进行全面安全管理、检测、防御,以及建立防火墙屏障,防护各种已知和

未知工控网络攻击行为等方式。

通信网络方式可为有线或无线,内部或外部系统包括但不限于ERP、MES、CRMS、OA等。

其与仪器设备的数据通信,拉取和推送的命令格式应符合《智能实验室仪器设备通信要求》GB/T

39556的要求。

8.4.2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实验室应设置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可配备实时监视系统并录制实验室内部活动情况和外部

情况。系统宜具备自动识别重点监控位置异常情况、向安全管理负责人员实时传送信息及远程移动

监控等功能。

实验室应设置出入口控制系统及入侵报警系统,进入实验室应仅限于获得授权的人员。缓

冲间和主实验室之间的门应设置互锁措施,并有可手动解除互锁的紧急措施。关键门禁的访问数据

宜在后台存储,存储时间不宜少于30天。宜引入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智能门禁技术,

并对关键设备以及磁介质实施电磁屏蔽。如系统识别到非法访问或门禁失效现象,应具备向安全管

理负责人员报告并通过物理手段阻止后续深入访问等功能。实验室工控系统机房所在建筑应采用有

效防水、防潮、防火、防静电、防雷击、防盗窃、防破坏措施,应配置电子门禁系统以加强物理访

问控制,并且对关键设备以及磁介质实施电磁屏蔽。

8.4.3配套设备管理系统

实验室空调净化自动控制系统应可对异常情况报警,必要时可转入相应处理程序。每套空

调系统宜采用独立的控制器进行控制,不建议多套系统共用控制器。

送风及排风系统的控制系统应具有通风设备连锁功能、就地报警和控制中心声光报警功

能。

送排风系统应设置正常运转标志,当排风机运转不正常时应报警,并自动投入备用排风机。

送排风高效过滤器应设置压差传感器监测阻力,压阻过大时应报警。

17

当空调机组设置电加热装置时,应设置送风机有风检测装置及电加热段温度传感器,有风

信号及温度信号应与电加热连锁。

实验室有对温湿度敏感的设备时,应设置监测温湿度的传感器,温湿度信号应与空调控制

系统连锁。

自控系统应具有主实验室温湿度、压力、相邻房间压差、报警等参数的历史数据存储及显

示功能。系统控制终端除控制室电脑外,可在实验室内入口位置安装可编制触摸屏,实现系统运行

状态和参数的就地控制。自控系统报警信号建议划分为重要参数报警和一般参数报警,重要参数报

警可做声光报警提示,一般参数报警可做灯光报警提示,建议在现场和控制室内同时进行报警提示。

集中供气系统可对气路系统中气瓶和气路压力实时监控,并宜具备数据回传、异常识别及

实时报警等功能。

排水自控系统可对水路系统重点阀门流量实时监测,并宜具备数据回传、异常识别及实时

报警等功能。

实验室可设置智能能耗管理系统,实时采集计算电量、能量、风量数据并显示房间或区域

能耗分布,在终端控制室可转入节能模式。

8.4.4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宜具备业务管理和数据管理等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功能模块。

业务管理模块应具备与操作人员交互功能,可对实验室操作人员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管

理,并提供咨询、报检、电子报告下载等功能。

18

9.消防

9.1建筑

9.1.1对限制人员进入的区域应设置显著的警示装置或标识。危险化学品的存放和使用区域应有显

著的标识,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GB13690的规定。

9.1.2实验室建筑内使用和储存的危险化学品的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易燃和可燃液体防火规范》SY/T6344、《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B15603等的规定。

9.1.3甲、乙类危险物品不应储存在实验建筑的地下室和半地下室内。

9.1.4当易发生火灾、爆炸、极低温和其他危险化学品引发事故的实验室与其他用房相邻时,必须

形成独立的防护单元,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防护单元的围护结构,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5h的板和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隔墙与

其他用房分隔。

门、窗应采用甲级防火门、窗,并应有防盗功能。

易发生火灾、爆炸或缺氧危险的实验室应设置独立的通风系统。

有爆炸危险的实验室应设置泄压设施。

9.1.5易发生火灾、爆炸、缺氧、极低温和其他危险化学品引发事故的实验室,其房间的门必须向

疏散方向开启,并应设置监测报警及合适的自动灭火系统。

9.1.6实验室建筑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火灾危险性类别为甲、乙类的实验室建筑应按厂房或仓

库进行防火设计。

9.2给排水

9.2.1实验室的消火栓宜设置在辅助工作区的楼梯出口附近或走廊,不应设置在防护区内。

9.2.2实验室内不宜设置自动洒水喷头,若必须设置,宜采用预作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9.3暖通

9.3.1实验室通风空调系统设计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

标准》GB51251以及其他地方性消防规范规程的相关规定。

9.3.2为满足无需设置排烟的条件,核心实验室面积不宜大于50m2,确实需要设置机械排烟时,应

进行风险评估,必要时宜征询消防部门的意见。

9.3.3通风空调系统风管上应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设置防火阀;送、排风管道宜设

置电动式防火阀。

9.3.4通风空调系统的风管应采用不燃材料制作,但接触腐蚀性介质的风管和柔性接头可采用难燃

19

防腐材料制作。

9.4电气自控

9.4.1实验室应设置应急照明。主实验室地面照度不低于10lx,持续供电时间不少于30分钟。应

急照明灯具宜安装在疏散出口等合适位置,以保证人员安全离开实验室。

9.4.2实验室内宜设疏散照明。疏散照明指示灯不应采用蓄光型。房间内设置的疏散照明指示灯应

在消防控制内可以手动、自动控制。

20

10.节能

10.1建筑

10.1.1实验室宜采用模块化、装配式方式设计、建造。

10.1.2建筑节能设计应遵循被动节能措施优先的原则,除实验室的主实验室以及其他不应设置可

开启外窗的房间外,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并根据项目所在地域的气候特点,结合围护

结构保温隔热和遮阳措施,降低建筑的用能需求。

10.1.3建筑总平面设计及平面布置应合理确定能源设备机房的位置,缩短能源供应输送距离。同

一公共建筑的冷热源机房宜位于或靠近冷热负荷中心位置集中设置。

10.1.4建筑体形宜规整紧凑,避免过多的凹凸变化。

10.1.5合理控制建筑窗墙比不宜过大,并满足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

GB55015的相关要求。

10.1.6建筑外门、外窗的热工性能以及气密性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

规范》GB55015、《建筑幕墙、门窗通用技术条件》GB/T31433以及其他项目属地相关标准的要

求。

10.1.7合理选用建筑保温材料及保温形式,建筑外保温材料除满足节能要求外,还应满足国家标

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以及其他项目属地消防及推荐、禁止使用保温材料的相关要求。

10.2给排水

10.2.1实验室除有特殊要求的用水设备外,其它用水点处供水压力不应大于0.2MPa。

10.3暖通

10.3.1实验室所在建筑的建筑节能设计应满足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

GB55015的相关要求。

10.3.2在经济技术比较合理的情况下,合理选用热回收装置,热回收装置应采用显热型。回收的

废热主要用于预热(冷)新风或再热送风。

10.3.3在有效避免交叉污染、确保回风安全的前提下,经风险评估,实验室可以参照二级生物安

全柜通风模式采用循环风,但仅限在本实验室循环。

10.3.4在保证使用要求和生物安全的前提下,合理选择新风换气次数。

10.3.5宜采用变风量系统,随使用工况调整空调系统风量和换气次数。

10.3.6空调通风系统应进行检测和控制,其内容宜包括参数检测、参数与设备状态显示、自动调

节与控制、工况自动转换、能量计量,以及中央监控与管理等,具体内容应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确定。

21

10.4电气

10.4.1电气系统的设计在满足实验室用电需求的前提下,应经济合理、高效节能。

10.4.2电气系统宜结合实验用电设备类型选用技术先进、成熟、可靠,损耗低、谐波发射量少、

能效高、经济合理的节能产品。

10.4.3建筑设备管理系统能够充分保证用电设备采用最有利的节能运行模式。

10.5行为

10.5.1实验室环境参数设置应采用冬季和夏季不同模式,冬季设最高温度限值(例如22℃),夏

季设置最低温度限值(例如24℃)。

10.5.2实验室尽量选用A2型生物安全柜。

10.5.3实验室通风系统的换气次数和湿度控制,相对于正常运行状态,应设置低能耗模式,在夜

间无人工作情况下可进行切换运行。实验室也可根据自身特点,采用无通风的夜间模式。

10.5.4实验室科研设备应分为持续运行生物安全设备(冰箱、培养箱等)和非持续运行科研设备

(生物安全柜、离心机、水浴锅、金属浴、真空泵、PCR仪等)两类,非持续运行设备挂载的供电

线路可设置节能控制开关,方便在实验室空闲时一键关闭。

10.5.5实验室的管理规范中,应在良好行为规范以及实验室人员培训过程中,对科研操作人员应

履行的节能操作要求予以明确。管理人员采用定期、不定期的方式检查实验室节能良好行为规范执

行情况。

10.5.6实验室的活动管理应建立良好预约机制,活动时间合理衔接,降低实验室高耗能运行连续

时长。

22

11.设备与配置

11.1生物安全柜

11.1.1工作窗口进风的平均风速≥0.5m/s。

11.1.2生物安全柜内表面宜使用300系列不锈钢制作。板材厚度应满足强度要求,不宜小于1.2mm。

安全柜裸露在工作区的内表面的三面壁板应作一体结构,内表面应光滑,拼接处应密封,所有的两

平面交接处的内侧曲率半径不应小于3mm。

11.1.3生物安全柜应设压差计,显示送排风过滤器的压力损失,并且在超过设定值后具有压差的声、

光报警功能。

11.1.4生物安全柜应为垂直气流线,不得有死角和回流。

11.1.5送风和排风过滤器均采用高效过滤器,对0.12μm颗粒过滤效率≥99.99%。

11.2负压防护隔离器

11.2.1负压防护隔离器腔体内、外表应便于清洁。应采用不锈钢材质制作,架体应稳定、牢固、耐

腐蚀、不脱落。风机与架体采用管道链接,架体应无明显振动。

11.2.2隔离器内表面应平整光洁、无明显清晰和消毒死角,四周边角应圆角过渡,表面粗糙度值

Ra≤0.8。

11.2.3进入和排出隔离器的空气应经过高效过滤器,空气过滤器应符合《高校空气过滤器》GB/T

13554规定,并通过完整性检测。

11.2.4隔离器应设置温度、相对湿度及腔体内外压差实时显示。

11.2.5隔离器内部照度不应低于300lx,噪声小于75dB。

11.2.6隔离器手套检漏应符合《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第1部分:隔离装置》GB25915.7规定。

11.2.7隔离器腔体内外压差应≥12.5Pa。

11.3生物安全型负压IVC系统

11.3.1生物安全型主机进、排风高效前后应预留原位检漏口,对进排风高效进行原位检漏。

11.3.2生物安全型笼盒内小鼠生活区域的气流速度应不大于0.2m/s。

11.3.3生物安全型IVC笼盒应满足IVC笼盒内压力由-100Pa衰减至0Pa的时间宜不少于5min。

11.3.4生物安全型IVC系统笼盒内换气次数宜不低于20次/h。

11.3.5正常运行时生物安全型IVC系统笼盒内应有不低于所在实验室20Pa的负压,压差应单独可

调节。

11.3.6生物安全型IVC主机应采用双风机结构,一备一用。

11.3.7生物安全型IVC主机应自带UPS电源,断电持续运行8h以上。

23

11.4二氧化碳培养箱

11.4.1内腔及附件应采用不锈钢。

11.4.2培养箱采用全自动180℃高温干热灭菌,灭菌时间≤2h,整个灭菌周期的时间≤12h。

11.4.3腔体内配备大尺寸HEPA级高效空气过滤器(非进气口的小HEPA过滤器),提高培养箱腔

体内的洁净环境,有效控制工作腔的污染,更换简单。

11.4.4腔内具有强制对流风道设计,非自然对流,循环气流经过底部直热式蓄水池,有效提高湿度

恢复功能,并保证温度、湿度、CO2浓度的均一性。

11.5高压蒸汽灭菌器

11.5.1控制系统的使用权限应实行多级管理。

11.5.2应对灭菌器外排冷凝水进行灭菌处理,灭菌器外排冷凝水应无菌。

11.5.3每12个月至少进行一次生物效果监测(生物指示剂:嗜热脂肪杆菌芽孢)。

11.5.4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灭菌器外排气体是否使用除菌装置。若需要,灭菌器外排气体应

至少经过一级除菌装置,灭菌器外排气体应无菌。

11.5.5双门灭菌器应装有双门互锁装置,在正常使用时,双门不能同时解除密封。防护区一侧的门

解除密封以后,应经过一个有效的灭菌循环后,辅助工作区一侧的门才能解除密封。

11.5.6双门灭菌器的辅助工作区侧应有能够显示周期运行状况的显示装置。

11.5.7双门灭菌器应配备以下生物密封结构或者装置:

双门灭菌器应有生物密封结构,应安装在靠近防护区一侧;

双门灭菌器应配备仪表管线穿墙密封装置;

双门灭菌器应配备控制系统线缆穿墙密封装置。

11.6活毒废水处理设备

11.6.1灭活装置控制系统应具有分级权限设置。

11.6.2凡与生物废水或有要求的工艺介质直接接触的零部件材质均应耐腐蚀、不脱落、耐高温,不

与生物废水或有要求的工艺介质发生化学反应、吸附。

11.6.3与生物废水或有要求的工艺介质直接接触的表面应光洁、平整,所有转角应圆滑过渡,表面

粗糙度值应Ra≤0.8µm。

11.6.4储液罐和灭活罐的液位应能显示和控制,超过最高液位或低于最低液位均应报警。

11.6.5灭活罐应有验证口,管道末端应有取样口及无菌取样阀。

11.6.6储液罐和灭活罐均应设呼吸器,呼吸器过滤精度应不小于0.2μm;

11.6.7灭活罐排放的液体温度不应超50℃。

24

11.6.8灭活装置灭菌温度、压力、时间应实时控制、显示、记录,可打印可追溯。

11.6.9灭活质量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1421“灭菌法”中湿热灭菌规定的

无菌保证值应为PNSU≤10-6。

11.6.10灭活装置应有便于操作的急停按钮,并应符合《机械电气安全机械电气设备第1部分:

通用技术条件》GB5226.1中10.7的规定。

11.6.11每12个月至少进行一次生物效果监测(生物指示剂:嗜热脂肪杆菌芽孢)。

11.7动物残体处理设备

11.7.1灭菌温度应在121℃~138℃可选。

11.7.2应是一种全封闭的动物残体无害化自动化处理系统。

11.7.3应最大限度地使操作人员不接触动物残体,确保操作人员身体无伤害。

11.7.4应有危废排放无害化处理系统,保证设备的外排无害化。

11.7.5灭菌效果应满足每次运行采用蒸汽灭菌化学指示卡检测灭菌型效果。每12个月至少进行一

次生物效果监测(生物指示剂:嗜热脂肪杆菌芽孢)。

11.7.6安全阀和压力表检定应按照国家相关计量检定规定。

11.7.7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校准应按照国家相关计量检定规定。

11.7.8排放标准应按照《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表2中的综合医疗机构和其他医

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

25

12.移动式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

12.1一般规定

12.1.1设施设备的布局、作业空间、设备操作方式等应合理,以保证工作流程顺畅并符合人机工

效学及安全操作的原则和要求。

12.1.2应根据实验室拟工作场景,设定其对道路和自然条件等适应性的要求,且不低于国家相关

标准的的规定。

12.2结构和运输要求

12.2.1实验室维护结构应满足移动、运输震动环境下的强度及密闭性要求。开展实验前应检查评

估维护结构的完整性和气密性。

12.2.2移动式方舱实验室,其方舱宜选用国际海运同规格集装箱或具工信部公告备案的车辆同等

规格尺寸。

12.2.3车载式方舱实验室,应满足长途运输及非特种车辆转运的要求。其载具的载重、行驶、制

动、排放等性能参数应能满足国家相关规范要求。

12.2.4帐篷实验室,支撑结构其刚度、强度及稳定性应满足4.11压差要求和室外使用时风荷载、

雪荷载等环境因素;应设置防风绳等固定措施;宜采用双层结构并增加保温隔热措施。

12.3给排水要求

12.3.1如实验活动需要,应配置供水储水箱或外接供水接口,供水量应能保证至少4小时或一个

实验操作流程的用水量需求。

12.3.2实验活动有废水排放的,需设置污水储水箱或污水处理装置。

12.3.3给排水系统应有防冻措施。

12.4机电系统要求

12.4.1应根据实验活动或场景配置相应的外接供电、发电机供电或UPS供电等多种供电方式和供

电接口。

12.4.2应配备接地、漏电保护、防雷、应急报警灯装置。

12.4.3空调系统和送排风系统应能满足拟工作地区不同环境条件下实验室内温湿度、换气次数及

压差等设计参数,满足人员及仪器设备工作环境的要求。

12.4.4空调新风口应远离排风口。

12.4.5实验室新风口应远离载具或发电机废气排放口。

12.4.6应配置移动通信、卫星、GPS、北斗等无线通信方式及有线通讯接口,应能满足数据传输、

26

应急救援的需要。

12.4.7应配置门禁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

12.4.8移动方舱应配置烟雾报警器和灭火器,并设置应急逃生出口。

12.4.9充气帐篷应至少配备两套可自动切换的充气装置,以维持气膜结构强度。充气装置应具备

气压监测、显示及声光报警功能。

12.5配套仪器设备要求

12.5.1仪器设备应适应拟工作地区实验室内温度、湿度、气压等环境要求。

12.5.2仪器设备在移动中和移动后产生的附加影响量应能完全消除或减少到仪器设备的最大允许

误差范围。

12.5.3应有保证设施设备可靠固定的设计和措施。非固定安装的设施设备采用专用包装或其它保

护措施固定存放。

27

13.运行维护

13.1一般规定

13.1.1实验室运行中设施设备性能指标应达到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和实验室使用的要求。

13.1.2实验室的运行与维护应配备专业人员,接受生物安全委员会和实验室管理层的指导。制定

运行与维护计划,对设施设备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13.1.3实验室应有设施设备运行与维护标准作业程序,包括并不限于日常巡检、设施设备定期维

护保养、事故应急预案等。运行与维护应做好书面记录并存档。

13.2日常性运行维护

运行与维护专业人员,应每天进行设施设备的巡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置,以保证:

13.2.1实验室建筑、装饰、结构

实验室结构的安全性和严密性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

门、观察窗应使用正常。

各功能性标识应无损坏且清晰可辨。

13.2.2空调、通风系统

送排风系统应确保气流由低风险区向高风险区流动。

各房间的静压差、温度、湿度应符合标准与设计要求。

各级空气过滤器阻力应符合标准与设计要求。

13.2.3给排水与气体供应系统

给排水管道、阀门、洗眼装置、洗手装置应满足实验室正常运行需要。

供气管道、阀门、供气瓶(如果有)应满足实验室正常运行需要。

13.2.4电气系统

应保证实验室专用配电箱、各配电回路、电源插座、开关用电的可靠性。

实验室运行时照度应符合标准与设计要求。

13.2.5智能化系统

自动控制系统应保证实验室压力和压力梯度的稳定。

压力显示装置(如果有)、温湿度显示装置(如果有)应使用正常。

互锁装置、紧急解锁装置应使用正常。

门禁系统、监控系统、通信与网路系统、广播系统(如果有)应使用正常。

13.2.6环境监测系统

28

保证环境监测仪正常运行,并能将采集到的环境数据(PM0.3、PM0.5、PM1.0、PM2.5、

PM5.0、PM10、甲醛、TVOC、CO2等)实时上传至后台监控管理平台。

后台监控管理平台应能实时监控各实验室环境空气质量,出现异常要及时预警,并能将

实时数据存储到服务器中,便于随时查看和分析。

后台监控管理平台应定期输出各实验室的空气质量运行报告。

13.2.7消防系统

消防疏散指示标志、灭火器材、火灾自动报警装置、消防应急照明装置等均应保证使用正常。

13.2.8设备

应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和维护。

应保证生物安全柜、生物安全柜、负压IVC系统、高压蒸汽灭菌器、传递窗等生物安全

设备的正常使用。

应按设备制造商的建议和设备使用说明书进行,设备使用说明书应便于查阅。

所有设备未经实验室管理层允许不得擅自移动。

13.2.9移动式实验室除按上述要求进行各项巡检外,还应对实验室的设施设备牢固性进行检查。

13.3定期性运行维护

根据实验室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使用频率、投入使用年限和运营状况等不同情况,选

择具备相关技术能力的专业人员,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定期维护,对实验室设施设备进行测试、保养

与更换。

13.3.1实验室建筑、装饰、结构

应定期做严密性测试。

13.3.2空调、通风系统

应定期清理新风口、排风口保护网。

应定期更换初效过滤器、中效过滤器、亚高效过滤器、高效过滤器。

13.3.3给排水与气体供应系统

应定期对给排水和供气管道、阀门检漏测试。

13.3.4电气系统

应定期对不间断备用电源进行切换试验(如果有),电力供应应至少维持30min。

13.3.5智能化系统

应定期对实验室压力显示装置、温湿度显示装置校准(如果有)。

应定期实验室自动控制系统的密闭阀、传感器、电动执行机构检查与调试。

13.3.6消防

29

应定期组织消防演练。

灭火器材到达有效期前应及时更换。

13.3.7设备

生物安全柜内的高效过滤器应定期更换。

高压灭菌器应定期进行效果监测与验证。

13.3.8检测

实验室的检测工作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完成。

应定期对实验室进行综合性能全面检测,必测项目包括维护结构的严密性、静压差、换

气次数、洁净度级别、温度、相对湿度、噪声、照度等。

应定期对实验室内生物安全设备进行现场检测。

13.4特殊情况运行维护

实验室设施设备发生故障时,应立即查找原因并评估后果,根据风险评估报告进行处置。

13.4.1实验室运行中设施设备出现严重故障,必要时应停止实验工作,进行全面检查与维修。

13.4.2实验室运行中设施设备出现一般故障,根据故障性质可暂停实验工作,修复完成后恢复实

验工作。

13.4.3应定期组织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演练。

13.5移动式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的特殊规定

实验室设置的场地应尽量避开人员密集场所,方便环境通风和卫生消毒。应保障水电供应,启

用前对各类设备进行调试以保证正常的运行状态。完成现场实验后,及时做好设备装箱,以及实验

废弃物的集中收集、处置和终末消毒,并做好环境消毒的效果评价。

30

14检测与验收

14.1一般要求

14.1.1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对加强型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综合性能全面检测:

竣工后,投入使用前。

停止使用半年以上重新投入使用。

进行大修或更换高效过滤器后。

一年一度的常规检测

14.1.2如果实验室有生物安全柜、隔离器等关键生物安全设备,应先进行设备现场检测,确认性

能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实验室性能检测。

14.1.3检测前应对实验室全部送、排风管道的严密性进行确认。

14.2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检测项目

No.项目名称检测工况

1维护结构严密性送、排风系统正常运行或将被测房间封闭

2防护区排风过滤器原位检漏自然沉或人工尘

3送风过滤器检漏所有房门关闭,送、排风系统正常运行

4静压差所有房门关闭,送、排风系统正常运行

5气流流型所有房门关闭,送、排风系统正常运行

6室内送风量所有房门关闭,送、排风系统正常运行

7洁净度级别(尘埃粒子浓度)所有房门关闭,送、排风系统正常运行

8温度、相对湿度所有房门关闭,送、排风系统正常运行

9噪声所有房门关闭,送、排风系统正常运行

10照度无自然光下

11浮游菌、沉降菌所有房门关闭,送、排风系统正常运行

14.3检测方法

14.3.1维护结构严密性检测

在实验室通风空调系统正常运行的条件下,在需要检检测位置的附近,通过人工烟源(如发烟

管、水雾发生器等)造成可视化流场,根据烟雾流动的方向判断所检测位置的严密性。检测时避免

检测位置附近有其他干扰气流或障碍物。宜采用冷烟源,发烟量适当,检测位置包含维护结构的接

缝、门窗缝隙、插座、所有穿墙设备与墙的连接处等。

31

14.3.2防护区排风过滤器原位检漏

设备要求

气溶胶光度计,测量范围(0~100)μg/L,仪器应满足JJF1800校准规范要求;

尘埃粒子计数器,仪器应满足JJF1190或GB/T29024的技术要求。

检测方法

⑴光度法

使用气溶胶发生器在排风高效过滤器上游发生PAO或其他类型气溶胶,控制上游浓度(10~8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