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广东省江门市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广东省江门市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广东省江门市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广东省江门市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门市2024年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题。

材料一:

汉服分为古代汉服和现代汉服两个历史阶段。古代汉服源自黄帝创制

衣裳,至清初行“剃发易服”政策而消亡,是自成一体的服饰文化体系;

现代汉服是现代继永古代汉服基本内容而建构的民族传统服饰体系。之

所以划分为古代和现代两个部分,是因为历史造成的中断,不仅有民族

服装属性的消失,还有现代化进程导致的传统断裂,双重断裂导致很多

人对“汉服”这一概念产生误读,特别是在民族性和传统性两个方面。

一方面,社会风俗习惯的力量远远大于历史记忆,汉服在现实和历史

记忆中都消失已久,与其他民族服装的一脉相承形成鲜明对比,使很多

人认为只有其他民族才有民族服装。在多民族的中国社会里,民族服装

是其他民族最重要和醒目的标识之一,往往可以成为少数民族的身份标

识和民族认同的象征,这是汉族所不具有的。

清初的“剃发易服”政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消解了黄帝以

来的“衣冠之治”,也中断了汉服作为汉族唯一服饰的属性。汉族服饰

从生活世界中消失,更不再作为国家公服、仪式礼服,只是在特定人群

和场合中保留了部分结构和元素。与此同时,承载汉服记忆的穿着群体

发生了变化,汉服由“汉民族服饰”解构为“古人的服装”。这也导致

汉服的样式对当代人来说显得陌生,甚至被当作戏服、和尚服等特定群

体的着装,而近日一些韩国网友竟认为“汉服源于韩服”。

另一方面,工业革命后社会向现代转型,非西方文明国家的传统服饰

都经历了应用场景的转换。日本和服与韩国韩服尽管不再是本民族的唯

一服饰,但可以应用在仪式、节日等重要场景。而汉服在三百余年前的

消失,导致它错过了现代演化的可能历程,一些人视之为被现代化、全

球化淘汰的前工业时代产物。

(摘编自杨娜《现代汉服:在重构中传承》)

材料二:

汉服的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现代汉服是现代人继承古代汉服

基本特征而建构的民族传统服饰体系,主流典型特征可以概括为“平中

交右、宽禄合缨”八个字,它不仅是对外观的描述,更蕴含了与中华文

化息息相关的内涵,充分体现中华服饰崇尚含蓄内敛、端庄稳重的气质

与关惑。

第一个“平”字:指汉服运用平面对折剪裁的方式制作而成,前后衣

身裁片肩线相连呈平面结构,整件衣服平铺时呈现出中线对折的形态,

不论服饰的款式如何变化,都坚守“平截对折”这一制衣理念。

第二个,,中”字:指汉服的衣身前后均有中缝,体现了左右均分、守

正执中的民族身姿和文明形态。保持中缝对称的剪裁习惯,与其他民族

服饰形成结构性差异。又因前后中缝与地面垂直,被赋予“刚正、公平、

正直”的含义。

第三个“交”字:指汉服穿着时通过“相交”完成闭合,如交领是左

右襟交叠,裙腰是左右围合,裤腰是两片重叠等。衣裳叠穿、衣身前后

闭合,也被赋予天地交泰、阴阳相合的含义。

第四个“右”字:指左衣襟向右闭合固定后的外观形态和习俗,这一

原则扩展到下装也是向右侧交叠闭合固定。“右”作为汉服的本质特征

之一,蕴含了文明有序的观念。衣襟向右抢视为阳,表示在世的人:衣襟

向左掩视为阴,表示故去的人。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反映的正是当时汉民族服饰“右衽”的特点。

第五个“宽”字:汉服的用料远大于覆盖人体的需要,形成“松格宽

摆”的特征,袖根宽松使腋下能自由运肘,裘或裙摆是腰围的两倍以上,

形成文质彬彬、君子之服的形象,蕴含天人合一的哲学气韵。

第六个“禄”字,读作tuan,字意为衣服缘边,是一种包边工艺。

古人认为衣领若不加缘边则为粗陋之服,称之为“褴”;如又加以缝补,

则称“褛”,成语“衣衫褴褛”形容生活困苦。现代汉服礼服传承《周

礼》之制,保持“续衽钩边”的结构,即前衣襟加接一幅和缘边,遮掩

交叠之处有传承礼义之邦的含义。

第七个“合”宇,即“腹手合袖”,约束袖长和仪态。特别是礼服,

根据《玉藻》和《深衣》篇的记载,“袂之长短反讪之及肘”,指袖长

遮住手外能反折至肘部,双手合拢时袖子褶皱堆积,袖口左右相合,阴

阳互补,蕴含“和合共生”的含义。

第入个“缨”字,字意泛指用于固定的带状部件或穗状饰物,也是衣

襟的围定方式,不同于西式服装的单纽式或拉链固定式,而是采用衣带

或佩绞等部件收束和装饰,若用纽扣则隐藏于不起眼处,形成隐扣系带,

佩绶结缨的衣冠风貌。

总而言之,汉服与西式服饰的差别,在于汉服几乎所有部件和结构都

有相应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即在自然之中子找规律,进而赋予文化的

解释。制衣理念的差异,表现为审美趣味的不同。从结构上看汉服是平

面的,但是穿在人的身上,就会随之呈现不同的曲线,其行云流水般的

外形,给人以随风而动、潇洒飘逸的感党。这一点与崇尚开放性感、强

调人体曲线审美的西方服饰,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服饰类别,表现出中

西方文化的认识差异。

(摘编自杨娜《现代汉服的文化密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族服装属性的消失和现代化进程导致的传统断裂,使一些人对汉服

产生误读,认为汉族没有民族服饰,汉服是“古人的服装”。

B.古代汉服具有汉族的唯一服饰属性,并作为国家公服、仪式礼服而长

期存在,其在生活中的消失意味着汉族的民族认同感在削弱。

C.汉服崇尚含蓄内敛、端庄稳重、潇洒飘逸的美感,表现出与西式服饰

截然不同的审美趣味,就是源于东西方制衣理念的巨大差异。

D.现代汉服星现“平中交右、宽禄合缨”的典型特征,其中外观上的“松

格宽摆”特征,蕴含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古今,汉服都能彰显服饰与礼仪之美,在古代它还是治理因家的

工具之一。

B.古代汉服起源于黄帝,经周朝建制,形成了完备的冠服体系,于清初

消亡。

C.旗袍、中山装、新唐装等服装虽然也具有传统元素,但其本质上都不

是汉服。

D.汉服的结构特征无论最初是何种原因所致,但几乎最终都会赋予文化

的解释。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某大学拍摄“民族大团结”合影照,其他民族的学生都穿着本民族的

传统服装,汉族学生却身着T恤和长裤出场。

B.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黄帝制衣装之后,周公

制周礼而天下治,汉服成为礼仪的载体。

C.今天有些人认为汉人穿的衣服就是汉服,有些人认为汉服的款式一直

在变化,还有些人甚至认为“汉服”这一概念不存在。

D.“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今若轻徇汉人之俗,不亲弓矢,则武备何由而

习乎?”(《清史稿•舆服志》)o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最符合现代汉服主流典型特征的一项是(3

分)

5.现代汉服如何“在重构中传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n(本愿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福贵

赵树理

福贵是好孩子,精干、漂亮,十二三岁就学得锄苗,十六七岁做手头

活就能抵住一个大人,只是担挑上还差一点。村里有自乐班,福贵也学

会了唱戏,唱得很好。

福贵长到二十三,他娘得了病,吃上东西光吐,地自己也知道好不了。

一天,福贵娘跟东屋婶说:“我看我这病也算现成了,恐怕今年冬天就过

不去。死我倒不怕!我就只有一件心事不了:给福贵童养了个媳妇在半坡

上滚,不成一家人。只是咱这小家人,少人没手的,麻烦你到那时候给

我招呼招呼!"东屋婶满口称赞,又问了日期,答应给地尽量帮办。

七月二十六是福贵与银花结婚的日子。银花借东屋婶家里梳妆上轿,

抬在村里转了一图,又抬回本院,下了轿往西屋去,堂屋里坐着送女客,

请族长王老万来陪。

不论好坏吧,事情总昇办过了。将就收罢秋,穰草还没有锄,福贵娘

就死了。银花是小孩子,没有经过事,光会哭。福贵也才二十三岁,比

银花稍强一点,可是只顾央人抬棺木,顾不得照顾家里。幸亏有个东屋

婶,帮着银花缝醍孝帽,挂挂白鞋,坐坐锅,赶赶面,才算把一场丧事

忙乱过去。

连娶她妇带出丧,布匹杂货钱短下王老万十几块,连棺木一共其了三

十块钱,给王老万写了一张文书。

小家人一共四亩地,没有别的指望,怕还不了老万的钱,来年就给老

万住了半个长工。银花从两条小胳膊探不着纺花车时候就学纺花,如今

虽然不过十六岁,却已学成了纺织好手。小两口子每天早上起来,谁也

不用催谁,就各干各的去了。

不幸国为上一年福贵办了婚丧大事,把家里的粮食用完了,这一年一

上工就借粮,一直借到割麦。十月下工的时候,老万按春天的粮价一算,

工钱就完了,净欠那三十块钱的利钱十块家八毛。三十块钱的文书倒成

四十块,老万念其一来是本家,二来是东家伙计,让了入毛利。

福贵从此好像两腿插进沙窝里,越场弹越深,第四年便滚到九十多块

钱了。十月里算账,连工钱带自己四亩地余下的粮食一同抵给老万还不

够。

这年正月初十,银花生了孩子。粮食已经给老万顶了利,过了年就没

吃的。银花才生了孩子,一顿米汤只用一把米,福贵自己不能跟地吃一

锅饭,又不敢把热米汤的升把米做稠饭吃,只好把银花米汤锅里剩下的

米渣子喝两口算一顿。

十五,老领工来找他上工,说今年春浅,掌柜说叫平些上工!晚上,

老万打发领工叫他到家,好好教训了他一番,仍叫他给自己住。他说:

“住也可以,只要能借一年粮。”老万合算了一下:“四亩地打下的粮不

够给自己上利,再借下粮指什么还?不合算,不如另应个人。”

这样一算,便说:“那就其了,不过去年的利还短七块,要不住就得

拿出来!”福i■说:“四亩地干脆缴你吧!我种反正也打得不够给你!”

人混得没了脸,遇事也就不很讲究了:秋头夏季筑得没了法,偷谁个

南瓜找谁个萝卜,有人碰上了,骂几句板着脸受,打几下抱着头挨,不

管脸不脸,能吃上就算。

这年冬天他出去了。这次不论比哪一次也强,不上一个月工夫,回来

衣裳也换了,又给银花送回五决钱来。村里的人见福贵的孩子换了新衣

裳,见银花一向不到别人家里支米,断定福贵一定是做了大案,丢了银

钱的,失了牲口的,都猜疑是他。

来年正月,老万去城里吊丧,听吹鼓手们唱付实戏,老万看见有一个

是福赏,福贵也看见席上有老万,赶紧把脸扭过一边。

这天晚上,老万召集起王家户下有点面子的人来道:“福贵这东西真

是活够了!竟敢在城里当起吹鼓手来!”这地方人,最讲究门第清,认为

吹鼓手、唱付安戏是见不得人的勾当,叫吹鼓手是''忘入”“龟孙子”,

因此一听这句话,都起了火,有的喊“打死”,有的喊“活理”。

人多了做事不密,东屋婶不知道怎么打听着了,悄悄告诉了银花,银

花跟福贵一说,福贵连夜偷跑了。

自那次走后,七八年没音信,银花只守着孩子过。孩子十五了,给邻

家放牛,别的孩子们常骂他是小忘八羔子。

区干部打听清是福贵的来历,便同他说:“老万的账已经算过了,你

也是个受剥削的,我们打算把咱村里庙产给你拨几亩叫你种,你看好不

好?”福贵跳起来道:“那些都是小事!我不要求别的,只要求跟我老万家

长对着大众表诉表诉,出出这一肚子忘八气!”区干部答应了。

晚上,借冬学的时间,区干部报告了开会的意义,有些古脑筋的人们

很不高兴,不愿意跟忘八在一个会上开会。福贵不管这些人您意不屈意,

就发起言来:

“众位老爷们,我从小不能算坏孩子!一直长到二十八岁,没有干过

一点胡事!后来坏了!什么丢人事我都干!我知道我的错,这不是什么光荣

事!我已经在别处反省过了。可是照你当日说的那种好人我实在不能当!

我从二十九岁坏起,坏了六年,挨的打、受的气、流的泪、饿的肚,谁

数得清呀?直到今年,大家还说我是坏人,躲着我走,叫我的孩子是“忘

八羔子”,这都是你老人家的恩典呀!幸而没有叫你把我活理了,我跑到

辽县去讨饭,后来那地方成了八路军的抗日根据地,抗日政府在那里改

造流氓、微汉、小偷,把我组织到难民组里到山里去开地。从这时起,

我又有地种了、有房住了、有饭吃了!这七八年来,虽然也没有攒下什么

家当,也买了一头牛,攒下一窑谷。我这次回来,看见大家也不知道怕

我偷他们,也不知道是怕沾上我这个忘八气,总是不敢跟我说句话。我

想就这样不明不白走了,我这个坏蛋名字,还不知道要传流到几时,因

此我想请你老人家向大家解释解释,看我究竟算一种什么人!看这个坏蛋

责任应该谁负?”

1946年8月31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屋婶是一个热心肠的农村妇女,她帮助福贵娘料理福贵的婚事,在

她得知村里人要处置福贵时,偷偷告知银花,使福贵有时间脱身。

B.银花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纺花,不过十六岁就学成了纺织好手,福贵

走后,她一个人拉扯孩子长大,可见她是一个能干本分的农村妇女。

C.银花生了孩子,家里米不多,一顿米汤只能用一把米,福贵不能和她

吃一锅饭,只能把剩下的米渣子喝两口算一顿,可见生活之艰难。

D.区干部算清了王老万的账,考虑到福贵也是被剥削的对象,决定拨几

亩村里的庙产给他,他认为这都是小事,说明他不在乎财产。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福贵的名字代表着父母对其美好的祝愿,但现实生活中的福贵却忍饥

挨饿,成了人人喊打的“坏人”,这种强烈的反差令人唏嘘。

B.文章开篇便说福贵戏唱得好,这就为后文福贵在城里替大户人家做吹

鼓手唱侍宴戏埋下伏笔,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C.本文乡土气息浓厚,完整而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北方农村的生活世界,

小说的语言有浓厚的方言土味,地域特色突出。

D.文章最后福贵本人的觉醒和新生表明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农民在经济上

翻身的保障,还是农民在政治上、思想上翻身的保障。

8.福贵原本是个好人,却又是如何一步步地走向“堕落”呢?请结合文本

分析。(5分)

9.不少读者在阅读本文时联想到了《乡土中国》•中的“礼治秩序”和

“长老统治”,并认为本文揭露了“族权”的罪恶,请结合文本具体分

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愿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鄢之役,晋伐郑,荆教之。栾武子将上军,范文子将下军。栾武子欲

战,范文子不欲,曰:“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德而服者众,必

自伤也。称晋之德,诸侯皆叛,国可以少安。唯有诸侯,故扰扰焉,凡

诸候,难之本也。且唯圣人能无外患又无内忧,避非圣人,丕有外悲,

必有内此,盍姑释荆与郑以为外患乎!诸臣之内相与,必将辑睦。今我战

又胜荆与郑,吾君将使智而多力,怠教而重效,大共私晦①而益妇人田,

不夺诸大夫田,则焉取以益此?诸臣之委室而徒退者,将与几人?战若不

胜,则晋国之福也:战若胜,乱地之秩者也,其产将害大,盍姑无战乎!”

栾式子不听,遂与荆人战于鄢陵,大胜之。于是乎君伐智而多力,总教

而重敛,大其私晦,杀三郤而尸诸朝,纳其室以分妇人,于是乎国人不

蠲,遂弑诸翼,葬于翼东门之外,以车一乘。厉公之所以死者,唯无德

而功烈多,服者众也。

(选自《国语》,有删改)

材料二:

料敌势强弱,而知师之胜负,此将师之能也。不求一时之功,爱君以

德,而全其宗嗣,此社稷之臣也。鄢陵之役,楚晨压晋师而陈。诸将请

从之,范文子独不欲战。晋卒败楚。楚子②伤目,子反③殒命。范文子

疑若懦而无谋者矣。然不及一年,三郤诛,厉公弑,胥童死,来书、中

行偃几不免于祸,晋国大乱。鄢陵之功,实使之然也。有非常之人,然

后有非常之功。非常之功,圣人所甚惧也。夜光之珠,明月之弦,无因

而至前,匹夫犹或控剑,而况非常之功乎!故圣人必自反日:此天之厚于

我乎?抑天之祸余也?故虽有大功,而不忘戒惧。中常之主,锐于立事,

忽于天戒,日号干戈而残民以逞,天欲全之,则必折其萌芽,挫其锋芒,

使其知所悔。夫欲亡之,则以美利诱之以得志,使之有功以骄士,玩于

寇仇,而侮其人民,至于亡国杀身而不悟者,天绝之也。故兵之胜负,

不足以为国之强弱,而足以为治乱之兆。盖有战胜而亡,有败而兴者矣。

会稽之栖,而勾践以霸。黄池之会,而夫差以亡。有以使之也夫。昔虢

公败戎于桑田晋偃知其必亡日是天夺之鉴而益其疾也。晋果灭虢。此范

文子所以不得不谏。

(节选自苏轼《士燮④论》)

【注】①私瞳(nl):指所亲近、宠爱的人。②楚子:指春秋时楚王。因楚

君始封为子爵,故称。这里专指楚共王。③子反:春秋时期楚国司马,是

是共王的叔父。④士燮:即范文子。祁姓、士氏、封地名为范,名燮,即

范燮。因谥号为“文”,故又称为范文子。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

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昔虢公A败B戌C于桑田D晋偃知E其必亡F曰G是天夺之鉴H而益其

疾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伐,文中是自我夸耀的意思,与《老子•四章》“自伐者无功”的“伐”

的意思完全不同。

B.弑,本意是指子杀父、臣杀君,在古人看来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在

文中指厉公被臣子诛杀。

C.惧,文中是警惕的意思,与《谏太宗十思疏》“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

川”的“,惧”意思不同。

D.按剑,指用手抚剑,是准备击剑之势,与《鸿门宴》“按剑而跟”的

“按剑”意思一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是否出兵攻打楚国的问题上,范文子坚决反对出兵,认为胜楚必然

导致内乱,但是可借无人相信,无人支持。

B.晋国在鄢陵之战中大获全胜,但没多久就大乱,晋人因厉公不减免赋

税,杀害了他的羽翼,并葬之于东门外。

C.范文子不贪求一时的功劳反对出战,表明他有长远的政治眼光,苏轼

对他的评价很高,认为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D.苏轼认为,一场战争的胜败不足以证明一个国家的强弱,但是可以预

示一个国家是否安定,鄢陵之战就是如此。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诅非圣人,不有外患,必有内忧,盍姑释荆与郑以为外患乎!(4分)

(2)故圣人必自反日:此天之厚于我乎?抑天之祸余也?(4分)

14.晋国胜楚而亡,这个深刻的历史教训值得后世警诚。如果你是晋君,

你会如何避免这个悲剧的发生。(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愿,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16题。

夏日过摩诃池①陆游

乌帽翩翩白舒轻,摩诃池上试闲行。

淙潺野水鸣空苑,寂历斜阳下废城。

纵辔迎凉看马影,袖鞭寻句听蝉声。

白头散吏元无事,却为兴亡一怆情。

【注】①摩诃池:又名龙跃池、宣华池,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心。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诗应是陆游的晚年之作,诗人描写了夏日摩诃池闲游的情景,生动

而真实。

B.首联中的“闲”字,总领全诗,既点明出行的原因,又定下全诗闲适

的基调。

C.颔联中最传神的其中一字是“废”字,与“废池乔木”的“废”字意

义相同。

D.此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事中言志,景中见情,三个方面相

得益彰。

16.陆游晚年时依然保持着雄健有力的诗风,对此朱熹评价为“老笔尤健”,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尤健”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充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高适在《燕歌行并序》中用极尽萧条悲凉的秋景来烘托战争惨烈的句

子是:“,"。

(2)“芙蓉”常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李白认为它“天然去雕饰”,屈原则

用它来表达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如“,”。

(3)古人在分析那些原本大有作为的人君出于各种原因使国家破亡时,都

不约而同地批判他们,耻笑他们,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r9题。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日熬夜、周末补觉成为了许多人的生活常态。

可能有人以为,A_,那周末多睡觉补回来就可以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

误的,因为补觉能弥补的“熬夜损害”毕竟有限,而且过度补觉,可能

会给身体造成额外的伤害。

有研究发现,①经常周末补觉的人很容易被窗外的强光、马路上传来

的超标的噪音影响,②会长时间处于碎片化的“浅睡眠”状态,③在清

醒和浅语之间捣摆不定,④因此睡眠质量较差。⑤补觉时,人体的呼吸

循环减弱、新陈代谢加快,⑥这可能导致脑部氧气和能量供应减少。⑦

如果补觉时间太长,⑧就可能出现提不起精种而头晕乏力的情况。

通常情况下,体内褪黑素活性升高,会使人产生困意。而褪黑素活性

降低,就意味着身体正准备清醒。有研究发现,经常补觉的人褪黑素活

跃时间比入睡时间提前了两个多小时,而起床3.5小时之后,褪黑素的

活性才逐渐下降,这说明昼夜节律已经被打乱了。紊乱的昼夜节律,不

仅会影响睡眠质量,还可能导致身体机能出现异常状况,增加患心血管

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B,但分时段地补觉,可以帮助我们在不打乱生物钟的前提下,弥补

睡眠不足带来的影响。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学语意完整连贯,内容

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可以改变语序,

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11(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

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

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

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

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再看水。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

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

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

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

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

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

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

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

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夺味。山影儿

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地吻者。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

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20.文中第三段多处使用儿化音,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遥望山顶上的那座塔……”,语义基本

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22.文中加点处有两个“微微”,一个“微”,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

果。(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很多人认为,少则得,多则惑。持续专注在一个点上,是成事的最

快捷径:选择太多反而会迷失本来的方向。也有人不这么认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B项错在“其在生活中的消失意味着汉族的民族认同感在

削弱”,于文无据;C项错在“这源于东西方制衣理念的巨大差异”,

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形成差异的深层原因应当是东西方文化的认识差

异;D项错在“现代汉服呈现'平中交右、宽禄合缨'的典型特征”,

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主流典型特征”可以概括为“平中交右、宽襟合缨”

可知,这只是汉服的主流典型特征,选项表述不准确。

2.BB项错在“形成了完备的冠服体系”,根据材料二第七段“现

代汉服礼服传承《周礼》之制”,可知周朝建立了冠服制度,但认为其

制度“完备”,于文无据。

3.B材料一的观点是双重断裂导致人们在民族性和传统性两个方

面对汉服概念的误读,B项阐述的是汉服的形成及汉服的礼仪文化内涵。

4.CC项除了“中”这个特征不明显,其它都符合;A项不能很好

地体现“裸”“右”的特征;B项不能很好地体现“中”“交”“右”

“宽”“缨”的特征;D项不能很好地体现“中”“交”“右”“宽”

的特征。

5.①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服饰的制衣理念和共性,对汉服进行现代化

的改造,使之成为现代社会中可以正常穿着的衣物;②将汉服应用在仪

式、节日等重要场景,将其升华为汉族乃至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符号;

③在公众心中重构“汉服是现代中国人传统民族服饰”的集体记忆,并

且获得主流文化和舆论的接受与认可。(每点2分,共6分)

6.D项,不在乎财产错。

7.C项,完整地再现了中国北方农村的生活世界不正确。

8.①因为福贵的婚事和福贵娘的丧事,福贵一家欠了王老万三十块

钱,这是苦难“堕落”的开始。

②慢慢地在王老万的算计下,福贵越陷越深,到了第四年利滚利滚到

了九十块,最后把四亩地都缴给了王老万。

③在生活的重压下,福贵顾不得脸面,在饿得没办法的时候开始偷东

西。

④最后,福贵在城里当吹鼓手,当地最讲究门第清,忌讳这个,所以

大家叫福贵“忘八”,恨不得想“活埋”他,因此福贵在他们看来是个

“坏人”。

(每点1分,答全5分)

9.①乡土社会中通过礼治来维持社会秩序,在人事范围中,长老保持

他们的权力,不容忍反对。

②王老万既是地主也是王姓的族长,他在乡土社会拥有无上的权力,

惹不起也受人尊敬,福贵结婚家里还得请王老万作陪。

③在乡土社会中身为族长的王老万能够名正言顺地剥削族人,这为他

剥削福贵提供了便利,直到把他逼入绝路。

④作为族长的王老万,具有主导舆论的权力,谁违背礼制,就等于丢

了家族的脸,王老万就可以随意教训他,活埋他,福贵的被迫逃走便是

一例。

(第一、二点必答,每点2分)

10.D、F、G

参考原文:昔虢公败戎于桑田,晋偃知其必亡,曰:“是天夺之鉴而

益其疾也。”

11.AA项,“自伐者无功”的“伐”也是自我夸耀的意思;C

项中“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的“惧”字为担忧之意。

12.B“晋人因厉公不减免赋税,杀害了他的羽翼,并葬在东门外”

错,正确理解是:晋人认为厉公卑污,于是在翼城杀了他,把他葬在翼

城的东门之外。

13.(1)如果不是圣人,没有外患,就一定会有内忧,我们何不暂且

放下楚国和郑国,把它们作为外患呢!

(“说”,如果,1分;“盍”,何不,1分;“释”,放下,1分;

句意1分。)

(2)所以圣人面对非常之功必定反省自问:这是老天爷特别优待我

呢?还是祸害我呢?(“反”,反省,1分;“厚”,厚待、优待,1

分;“抑”,抑或是、还是,1分;句意1分)

14.①做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有厚德的晋君;

②注重教化,不敛赋税,不矜功自伐;

③君臣和睦,不乱封乱赏,防止内乱;

④面对非常之功,懂得自省,不忘戒惧。

(共3分:前3点,答出任何2点得2分,第4点得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在鄢陵之战中,晋国讨伐郑国,楚国出兵救郑国。栾武子统率上军,

范文子统率下军。栾武子想出战,范文子不同意,说:“我听说,只有

德行纯厚的人能够享受大福,没有德行但臣服的人众多,一定会对自己

造成伤害。应该采取与晋国的德行相称的措施,如果诸侯都背叛晋国,(晋

国不去讨伐,而是回过整饬内政),(这样)国内才可以稍微获得一点安

宁。只因为有诸侯不听从我们,所以搞得晋国局势纷扰,凡是这些诸侯,

都是祸乱的根源。况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既无外患,又无内忧,如果不

是圣人,没有外患,一定会有内忧,我们何不暂且放下楚国和郑国,把

它们作为外患呢!大臣之间相处(不互相争功),一定会和睦。现在如

果我们出战并且战胜楚国和郑国,那么我们的国君就将会夸耀自己的智

慧和武功,懈怠教化而加重赋税,增加宠臣的俸禄,扩大爱妾的田地,

那么不从大夫的手里夺取田地,又能从哪里获取土地来增封他们呢?能

够放弃田地空自引退的大臣们,能有几个呢?如果战争没打胜,那就是

晋国的福气;如果打胜了,那么(分配)土地的常规就会被打乱了,它

产生的变乱将危害国家,何不暂且不出战呢!"栾武子不听从范文子的

意见,与楚国在鄢陵交战,大获全胜。于是,晋君夸耀自己的智慧和武

功,懈怠教化而加重赋税,增加宠臣的俸禄,杀了三郤并陈尸在朝堂上,

收取了他们的家产分给爱妾。从这以后国人都认为厉公的行为很卑污,

于是在翼城杀了他,把他埋葬在翼城的东门外边,只用一车四马(陪葬)。

晋厉公之所以被杀,就是因为他没有人君的德行却功业卓著,归服的诸

侯太多的缘故。

材料二:

估计敌方势力强弱,就知道军队的胜负,这是将师的能力。不贪求一

时的功劳,用仁德爱护君主,保全国君的宗族后代,这就是能够顾全大

局且使国家长治久安的良臣。鄢陵之战,楚军早晨逼近晋军布阵。各位

将士请求出征迎战,唯独范文子不答应与楚军作战。晋国最终打败了楚

国。楚共王被晋军射中眼睛,楚国司马子反丧命。范文子在这场战争中

看来好像胆小懦弱,没有谋略一样。但是不到一年,三郤被杀,晋厉公

被杀,胥童被杀,栾书、中行偃几乎也不能免于祸乱,整个晋国大乱。

鄢陵之战的功劳,实在是造成晋国大乱的原因。有了异于寻常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