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04(浙江专用)(含解析)_第1页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04(浙江专用)(含解析)_第2页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04(浙江专用)(含解析)_第3页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04(浙江专用)(含解析)_第4页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04(浙江专用)(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浙江专用)黄金卷04(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上,迎宾表演《水润秋辉》,以良渚之光交映秋分之辉。据考古学家们推测,良渚古城城墙土石方约一百二十万立方,莫角山宫殿约三百五十万立方,约需一万人工作四年。据此可知,良渚文化A.是多元文明的核心 B.具备成熟的组织动员机制C.初步形成集权国家 D.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2.有学者将某时期政治制度本身的转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尊王攘夷”与五霸迭兴时期;第二阶段为“弭兵”会盟与民族融合时期;第三阶段为七雄并争与中央集权制度萌芽时期。下列表述属于第三阶段的是①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②“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③“国人暴动”,“共和行政”④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3.钱穆曾有言:“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代提倡文治,必然重视对文官的选拔,而文官绝大部分都是科举出身。有学者统计,唐代,科举共取士6603人;宋代,进士达43000人。宋代共有135位宰相,其中90%以上系科举出身。这表明宋代A.门第观念开始淡化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社会阶层流动加速 D.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4.一条鞭法实行后,一些地区曾出现“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的现象。这反映了一条鞭法A.计亩征银,刺激了商品经济发展 B.一概征银,消除了土地兼并现象C.摊丁入亩,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D.赋役征银,根本上改变了重农抑商的观念5.英国人包令(1849—1859年在华),曾在厦门亲眼看见掠卖华工的情况“几百个苦力(华工)……胸前各自按照准备把他们送去的地方,分别打上‘C’(加利福尼亚)、‘P’(秘鲁)或者‘S’(山德维治群岛,即夏威夷群岛)等印记。”这一批华工A.为提升中国一战后的地位作出贡献 B.赴加利福尼亚从事太平洋铁路建造C.在各地形成唐人街传播着中华文化 D.自愿签署契约出国获取了巨额利润6.从1937年5月至1946年3月,陕甘宁边区共进行了3次民主选举。如图中,一张大桌子上摆着8个碗,桌后站着一队老乡,老乡手里握着粮食豆,大家按顺序投进碗中。由此可知,陕甘宁边区的民主选举A.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B.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C.为建立共和国奠定理论基础 D.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对象7.1980年,中共中央颁布了第一个肯定包产到户的中央文件。198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稳定和完善生产责任制、将土地承包期政策延长15年不变。2004年后,中共颁布一系列文件,对土地承包中的纠纷解决及经营权流转问题采取系统化、科学化的措施应对。这些做法A.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B.一定程度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的形式C.大大降低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 D.利于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8.粮食安全关系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我国对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表现在①1996年发表《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②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③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产量创世界纪录④中国是对外粮食援助的重要力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公元前21世纪左右,两河流域的一部法典规定:“倘奴隶背离其主人,逃往城市境界之外,有人将其带回,则奴隶的主人应以银2舍克勒(重量单位)酬报之。”这一规定表明当时A.法律维护社会公平 B.阶级矛盾异常尖锐C.国家保护私有财产 D.商业贸易有所发展10.亚历山大东征期间,在埃及以阿蒙之子法老自居,在波斯接受威严赫赫的宫廷礼仪、服饰,在中亚娶当地贵族女子为妻,在印度向裸体智者求教,在苏萨举行希腊—马其顿将士与东方女子的集体婚礼。此举旨在A.获得当地民族的政治认同 B.塑造亲民爱民的政治形象C.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 D.推行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11.“从表面上来看,他统治时期共和制的各种政治机构和官职依然存在。但他假共和之名,独揽国家大权,特别是他掌握着军队的领导权,享有崇高的威望,使他凌驾于元老院和其他各种官职之上,成为实际上的最高主宰者。”据此可知,“他”是A.雅典执政官伯里克利 B.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C.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 D.罗马国家元首屋大维12.18世纪美国人的思维中,普遍抱有“权力和自由二元对立”的思想。一方面,权力是一种天生倾向于腐败的因素。另一方面,美国的建国者大多相信人性倾向于恶。基于这样的认识,美国A.形成了两党交替执政的格局 B.完善了国会的立法体系C.强化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D.确立了分权制衡的原则13.“我们革命的先头部队有脱离应由它率领前进的人民大多数,农民大多数的危险,我们就一致地果断退却”。从“以人为本”的立场出发,列宁肯定了农民要求的合理性,并从农民的要求中寻找答案。据此,列宁A.创立了“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理论 B.组建了工农兵联盟C.组织革命武装进行夺取政权的斗争 D.推行了新经济政策14.新加坡独立后,政府对独立前具有种族性质的社区组织进行改造和打击,建设新的社区组织,将多元化的种族平等思想贯彻到民众之中,通过基层组织的改造较好地实现了社会整合。此后,新加坡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创造了平衡的国内政治环境与和谐的种族关系。这说明新加坡A.形成独特的多元文化景观 B.基层治理产生多重功效C.政治独立保障了经济发展 D.构建了和谐的种族关系15.2015年中国倡议成立的某组织,是旨在支持基础设施发展的多边金融机构。它的成立有助于从亚洲域内及域外动员更多得亟需资金,缓解亚洲经济体面临的融资瓶颈,推进亚洲实现持续稳定增长。该组织的成立①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②体现中国在国际金融中影响力的提升③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④表明中国开始推进人民币走向国际化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选择题II(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6.明朝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一变而为唐、虞,以至于周,七国为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下列现象符合“宋其三变”中的“变”的是A.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B.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C.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D.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17.刚刚建立的中国国家版本馆是新时代标志性文化传世工程,将永久保藏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传承价值的各类版本资源,建设目标是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展示大国形象、推进文明对话。十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存是中国历代的一贯做法。下列相关说法,与史实不符的是A.古代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 B.天一阁是古代中国私藏图书的代表C.清朝时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D.现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是北京图书馆18.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领域取得诸多突破,其中不包括A.世界首台单光子量子计算机 B.海洋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C.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D.世界上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19.以下是西欧国家不同时期政治结构前后变化的示意图,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A.图1到图2的结构变化体现了王权的加强B.图1时期庄园法庭审判依据是“日耳曼法”C.图2所处阶段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已经形成D.图1到图2演变过程中出现城市自治现象20.2023年2月,约50万人在英国伦敦参加罢工游行,由于疫情期间政府实施了更加有利于富人的经济政策,同时乌克兰危机使得能源、粮食价格大涨,物价飙升。罢工人员表示,“支付完账单,工资已没有剩余,这让人必须思考怎样才能生存下去”,工人们要求提高工资待遇。下列认识正确的是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导致此次罢工事件发生的总根源②工人能够获得薪酬是因为工人能够占有部分生产资料③工人薪酬与付出不成正比体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④没有疫情和俄乌冲突就不会发生类似的罢工抗议事件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21.“烽火戏诸侯”是《史记》中的一则历史故事。西周末年周幽王无道,为博美人褒姒一笑在骊山点燃烽火谎称犬戎入侵,史称“烽火戏诸侯”。有学者详考历代文献,发现最早记载这一故事的是《吕氏春秋》:周幽王置大鼓进行击鼓传音以备犬戎入侵,后为博得褒姒一笑多次击鼓,以至于犬戎入侵时诸侯无人来救,其中明载“幽王击鼓”而非点烽燧。据考证最早的“烽隧制度”仅见于战国时期《墨子》,迄今发现最早的烽火台遗址为秦代“通权火”祭祀所用,可见司马迁当是根据汉代的预警方式来推知西周时期的情况。这表明(

)A.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重于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史学家的使命B.历史的全部细节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可以弄清C.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D.史学著作是时代的产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非选择题部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2题20分,第23题20分,第24题12分,共52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唐律继承了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唐律疏议》明确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唐律的法律形式也已经相当完备,“凡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止邪,式以轨物程事”。在法律的实施上,唐代统治者强调慎狱恤刑,特别是完善了死刑复核程序,唐太宗就曾说:“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简宽。”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防止了刑罚的滥用。——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利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材料三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律”所具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唐律疏议》的重要历史地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华法系的不同之处。(6分)(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8分)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宋初,在四川地区设立茶场司,陕西秦州建立买马司,负责茶马贸易。后因榷茶和买马的业务迅速发展,遂将二者合并于成都,设茶马司,负责茶叶的征榷、运输、销售及买马事宜……北宋前期,马的货源比较充足,一匹马通常需用50公斤茶叶来换。后来茶叶价格下跌,一匹马的价值等同于125公斤的茶叶。在特殊时期,马匹短缺,单匹的价格可以兑换到500多公斤茶叶……吐蕃是当时贸易的主要参加者,其规模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产品则多为青藏高寒草原地区的牛、羊、兽皮、药材和其他农副土特产品。汉族地区的绸绢、布匹、陶器、食盐和其他手工业品以及农副土特产品也大量流入少数民族地区。甚至远在红海的阿拉伯人也积极参与进来。他们贩运印度、缅甸地区的犀牛角到中国,再将西藏、云南的香料、香药转运到国外,获取利益。——摘编自马巍《宋代丝绸之路新特点》材料二

麦克法兰认为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与茶叶有莫大的关系。人口膨胀,聚集居住,更容易引发各种传播性的疾病,但英国从18世纪中叶开始,许多疾病开始减少或消失,人口死亡率下降,这都归功于英国人的饮茶习惯。另外,饮茶避免了大量谷物被拿去酿酒的风险。……在18世纪20年代英国人广泛饮茶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英国的殖民地不仅囊括了澳大利亚、加拿大,还拥有了非洲的很多地方及南美洲、印度等地。……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垄断中国的茶叶生意,从1760年到1774年,从中国输出了价值近300万两白银的茶叶,每年创造的利润达到150多万英镑。当英国人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帜,力图撕开中国市场时,他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中国不需要外国的物资,但英国人却要中国的茶叶……鸦片、银子与茶叶三者的关系,即魏源所谓:“中国以茶叶、湖丝驭外夷,而外夷以鸦片耗中国,此皆自古未有,而本朝独有之。”……茶、银、鸦片的循环,最终引发了1840年鸦片战争。——摘编自周重林、太俊林《茶叶战争》材料三

英国历史学家艾伦·麦克法兰在《绿色黄金:茶叶帝国》中写道:“只有茶叶成功的征服了全世界”。茶,中国古代三大对外贸易拳头产品之一……公元16世纪茶传入英国,17世纪末进口不到6吨,到18世纪末进口达2万吨,一片小小叶子征服了英国人舌尖,改变了英国人生活方式……茶叶从药用发展到当今世界三大饮料,其价值已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等领域。茶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禅茶一味的最佳草本,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元素。茶叶不仅代表物质财富,而且代表精神财富,茶叶是世界分布最广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摘编自秦花《建设“茶叶江山”需要厚植“家国情怀”》(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茶马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其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说明“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与茶叶有莫大的关系”,并从“茶、银、鸦片的循环”的视角阐释近代中国“以茶叶驭外夷”的失败。(6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史实,阐述“茶叶成功的征服了全世界”。(6分)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在人类文明和历史学研究领域,科技革命可以从两个层次进行观察。在世界科技层次:科技革命是科技范式的转变,关注科技自身的变化。在人类文明层次:科技革命不仅是科技范式的转变,而且是科技与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相互作用的结果。简单地说,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统称,指引发科技范式、人类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革命性转变的科技变迁。——摘编自何传启《第六次科技革命预测及中国的应对之策》等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技革命”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浙江专用) 黄金卷04(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上,迎宾表演《水润秋辉》,以良渚之光交映秋分之辉。据考古学家们推测,良渚古城城墙土石方约一百二十万立方,莫角山宫殿约三百五十万立方,约需一万人工作四年。据此可知,良渚文化A.是多元文明的核心 B.具备成熟的组织动员机制C.初步形成集权国家 D.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答案】D【解析】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可知良渚遗址发现规模宏大的城墙和宫殿,说明当时出现了早期国家特征,得出当时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D项正确;良渚文化属于多元文明的一种,不属于核心,排除A项;良渚文化遗址有可能存在较大的组织动员机制,“成熟”一词夸大了其程度,排除B项;秦朝时期形成了集权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2.有学者将某时期政治制度本身的转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尊王攘夷”与五霸迭兴时期;第二阶段为“弭兵”会盟与民族融合时期;第三阶段为七雄并争与中央集权制度萌芽时期。下列表述属于第三阶段的是①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②“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③“国人暴动”,“共和行政”④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第三阶段为七雄并争与中央集权制度萌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时期是春秋战国时代,而且第三阶段的特征为中央集权制度与兼并战争的加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个阶段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并且各国纷纷掀起了变法运动,其中的代表运动有“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变法,①②正确。“国人暴动”与“共和行政”是西周时期的历史事件,与材料的事件要求不符,③错误;“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是道家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④错误。故选A项。3.钱穆曾有言:“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代提倡文治,必然重视对文官的选拔,而文官绝大部分都是科举出身。有学者统计,唐代,科举共取士6603人;宋代,进士达43000人。宋代共有135位宰相,其中90%以上系科举出身。这表明宋代A.门第观念开始淡化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社会阶层流动加速 D.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宋代提倡文治,必然重视对文官的选拔,而文官绝大部分都是科举出身”与“宋代,进士达43000人。宋代共有135位宰相,其中90%以上系科举出身。”宋代实行文官政治,重视对文官的选拔,强化了科举制度的作用,这使得宋朝文官绝大部分都是科举出身,许多出身底层的知识分子进入北宋政府的高层,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C项正确;“门第观念开始淡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宋朝依然实行封建等级制度,“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本题主旨为“宋代科举制”,“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4.一条鞭法实行后,一些地区曾出现“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的现象。这反映了一条鞭法A.计亩征银,刺激了商品经济发展 B.一概征银,消除了土地兼并现象C.摊丁入亩,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D.赋役征银,根本上改变了重农抑商的观念【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反映了一些地区出现了视农业为陷阱,商人不再对获取土地趋之若鹜,富人转而从事商业经营的现象,体现出一条鞭法实行后刺激了商品经济发展,A项正确;一概征银,消除了土地兼并现象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摊丁入亩是清朝采取的措施,排除C项;材料“从根本上改变了重农抑商的观念”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5.英国人包令(1849—1859年在华),曾在厦门亲眼看见掠卖华工的情况“几百个苦力(华工)……胸前各自按照准备把他们送去的地方,分别打上‘C’(加利福尼亚)、‘P’(秘鲁)或者‘S’(山德维治群岛,即夏威夷群岛)等印记。”这一批华工A.为提升中国一战后的地位作出贡献 B.赴加利福尼亚从事太平洋铁路建造C.在各地形成唐人街传播着中华文化 D.自愿签署契约出国获取了巨额利润【答案】C【解析】据本题材料“英国人包令(1849—1859年在华),曾在厦门亲眼看见掠卖华工的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清政府允许列强招募华工,大量华工被掠卖至世界其他地区,他们在海外聚居并将中国文化传播至异国他乡,C项正确;此时还未开始一战,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及华工被掠卖到加利福尼亚,未体现他们赴加利福尼亚从事太平洋铁路建造,排除B项;部分华工并非自愿且没有获得巨额利润,排除D项。故选C项。6.从1937年5月至1946年3月,陕甘宁边区共进行了3次民主选举。如图中,一张大桌子上摆着8个碗,桌后站着一队老乡,老乡手里握着粮食豆,大家按顺序投进碗中。由此可知,陕甘宁边区的民主选举A.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B.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C.为建立共和国奠定理论基础 D.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对象【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从1937年5月至1946年3月,陕甘宁边区共进行了3次民主选举。”“一张大桌子上摆着8个碗,桌后站着一队老乡,老乡手里握着粮食豆,大家按顺序投进碗中”及所学可知,《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陕甘宁边区区域的人民,年满16岁的,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之区别,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由此可见,民主选举有利于中共在根据地进行抗日民主政权建设,B项正确;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排除A项;《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排除C项;陕甘宁边区的民主选举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革命统一战线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7.1980年,中共中央颁布了第一个肯定包产到户的中央文件。198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稳定和完善生产责任制、将土地承包期政策延长15年不变。2004年后,中共颁布一系列文件,对土地承包中的纠纷解决及经营权流转问题采取系统化、科学化的措施应对。这些做法A.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B.一定程度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的形式C.大大降低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 D.利于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后中共中央发布一系列文件,肯定包产到户、稳定和完善生产责任制、妥善应对土地承包中的纠纷解决及经营权流转问题,这些做法有利于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D项正确;材料所述一系列做法主要针对农业,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未发生改变,排除B项;这些做法有利于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推动农业发展,与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8.粮食安全关系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我国对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表现在①1996年发表《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②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③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产量创世界纪录④中国是对外粮食援助的重要力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对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表现在1996年发表《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产量创世界纪录,中国是对外粮食援助的重要力量。因此,①③④都符合题意,C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关注的是中国国家粮食安全立法,对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作用不大,②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9.公元前21世纪左右,两河流域的一部法典规定:“倘奴隶背离其主人,逃往城市境界之外,有人将其带回,则奴隶的主人应以银2舍克勒(重量单位)酬报之。”这一规定表明当时A.法律维护社会公平 B.阶级矛盾异常尖锐C.国家保护私有财产 D.商业贸易有所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是古代两河流域《乌尔纳木法典》的主要规定,说明在奴隶制社会,奴隶作为奴隶主的私产存在,国家严格保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占有权,即国家保护私有财产,C项正确;材料中奴隶属于奴隶主的私人财产,并不能体现出社会公平,排除A项;材料只有法律规定奴隶是其主人的财产,不涉及阶级矛盾,排除B项;材料只有法典内容,不涉及经济层面,没有提及商业贸易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10.亚历山大东征期间,在埃及以阿蒙之子法老自居,在波斯接受威严赫赫的宫廷礼仪、服饰,在中亚娶当地贵族女子为妻,在印度向裸体智者求教,在苏萨举行希腊—马其顿将士与东方女子的集体婚礼。此举旨在A.获得当地民族的政治认同 B.塑造亲民爱民的政治形象C.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 D.推行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答案】A【解析】据材料,亚历山大尊重和大部分继承了被征服地区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通过通婚等方式促进文化交流,有利于争取当地民族对亚历山大帝国的政治认同,巩固统治,A项正确;塑造亲民爱民形象、推动文明交流交融都只是统御国家的手段,根本目的都是争取当地民族的支持和认同,巩固统治,排除B项、C项;推行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是对材料现象的总结描述,而非其根本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11.“从表面上来看,他统治时期共和制的各种政治机构和官职依然存在。但他假共和之名,独揽国家大权,特别是他掌握着军队的领导权,享有崇高的威望,使他凌驾于元老院和其他各种官职之上,成为实际上的最高主宰者。”据此可知,“他”是A.雅典执政官伯里克利 B.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C.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 D.罗马国家元首屋大维【答案】D【解析】据本题材料“他假共和之名,独揽国家大权,特别是他掌握着军队的领导权,享有崇高的威望,使他凌驾于元老院和其他各种官职之上,成为实际上的最高主宰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实际掌握罗马大全,是披着共和制外衣的君主专制,D项正确;古雅典的伯利克里时期是民主制,没有独揽国家大权,排除A项;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均实行君主专制,并没有“假共和之名”,排除C项。故选D项。12.18世纪美国人的思维中,普遍抱有“权力和自由二元对立”的思想。一方面,权力是一种天生倾向于腐败的因素。另一方面,美国的建国者大多相信人性倾向于恶。基于这样的认识,美国A.形成了两党交替执政的格局 B.完善了国会的立法体系C.强化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D.确立了分权制衡的原则【答案】D【解析】据材料美国人认为“权力是一种天生倾向于腐败的因素”等信息可知,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和集中,美国确立了分权制衡的原则,使得权力得到有效的制约,D项正确;到19世纪50年代,即内战前夕,两大主要政党民主党、共和党对峙的局面最终形成,并延续到今日,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美国确立了分权制衡原则,“国会立法体系得到了完善”“强化联邦政府行政权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C项。故选D项。13.“我们革命的先头部队有脱离应由它率领前进的人民大多数,农民大多数的危险,我们就一致地果断退却”。从“以人为本”的立场出发,列宁肯定了农民要求的合理性,并从农民的要求中寻找答案。据此,列宁A.创立了“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理论 B.组建了工农兵联盟C.组织革命武装进行夺取政权的斗争 D.推行了新经济政策【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以人为本”,列宁“肯定了农民要求的合理性,并从农民的要求中寻找答案”并结合所学,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取代了余粮收集制,保护了农民利益,D项正确;A、C项是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过程中的活动,而材料时间是十月革命后,排除A、C项;应是“工农联盟”,而不是“工农兵联盟”且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践了工农联盟的思想,并非是十月革命后才组建“工农联盟”,排除B项。故选D项。14.新加坡独立后,政府对独立前具有种族性质的社区组织进行改造和打击,建设新的社区组织,将多元化的种族平等思想贯彻到民众之中,通过基层组织的改造较好地实现了社会整合。此后,新加坡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创造了平衡的国内政治环境与和谐的种族关系。这说明新加坡A.形成独特的多元文化景观 B.基层治理产生多重功效C.政治独立保障了经济发展 D.构建了和谐的种族关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将多元化的种族平等思想贯彻到民众之中,……新加坡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创造了平衡的国内政治环境与和谐的种族关系。”可知,新加坡独立后,政府对种族性质明显的社区组织进行了社会化的整合,为此后国内政治的稳定、经济迅速发展、和谐的种族关系奠定了重要基础,说明新加坡基层治理产生了多重功效,B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新加坡多元文化景观的形成,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政治独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构建了和谐的种族关系”属于题干反映的一个方面,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5.2015年中国倡议成立的某组织,是旨在支持基础设施发展的多边金融机构。它的成立有助于从亚洲域内及域外动员更多得亟需资金,缓解亚洲经济体面临的融资瓶颈,推进亚洲实现持续稳定增长。该组织的成立①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②体现中国在国际金融中影响力的提升③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④表明中国开始推进人民币走向国际化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据材料“旨在支持基础设施发展的多边金融机构”和“有助于从亚洲域内及域外动员更多得亟需资金,缓解亚洲经济体面临的融资瓶颈,推进亚洲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可知,该机构为亚投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投行的设立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体现中国在国际金融中影响力的提升,有利于推动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的构建,②③正确,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①错误,排除A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9年中国开始推进人民币走向国际化,④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二、选择题II(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6.明朝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一变而为唐、虞,以至于周,七国为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下列现象符合“宋其三变”中的“变”的是A.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B.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C.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D.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答案】A【解析】材料源自《中外历史纲要》上P64〖学思之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指的是宋朝科举制度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更加强调公平竞争,“田舍郎”经过发愤图强也能够实现功成名就,社会阶层流动加强,A项正确;“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意思是艺妓年长色衰,嫁给商人为妻,反映商人社会地位低下,与宋代婚姻中重财不重身份的社会现象不符,排除B项;“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强调身份等级,与宋朝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不符,排除C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反映的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导致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重现了百姓流离失所、死者相藉的场景,与宋朝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7.刚刚建立的中国国家版本馆是新时代标志性文化传世工程,将永久保藏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传承价值的各类版本资源,建设目标是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展示大国形象、推进文明对话。十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存是中国历代的一贯做法。下列相关说法,与史实不符的是A.古代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 B.天一阁是古代中国私藏图书的代表C.清朝时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D.现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是北京图书馆【答案】C【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此时清朝已经灭亡,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十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存,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阁是古代中国私藏图书的代表,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现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是北京图书馆,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8.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领域取得诸多突破,其中不包括A.世界首台单光子量子计算机 B.海洋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C.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D.世界上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十八大之前我国的海洋技术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ACD项都在其范围内,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19.以下是西欧国家不同时期政治结构前后变化的示意图,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A.图1到图2的结构变化体现了王权的加强B.图1时期庄园法庭审判依据是“日耳曼法”C.图2所处阶段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已经形成D.图1到图2演变过程中出现城市自治现象【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图1为封君封臣制的体现,图2国王权力上升,逐渐形成专制王权国家,但此时尚未形成近代民族国家,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图1为封君封臣制的体现,图2国王权力上升,体现了王权的加强,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庄园法庭审判依据是日耳曼法,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中古时期,伴随着城市兴起,城市从国王或者领主哪里获得特许状,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20.2023年2月,约50万人在英国伦敦参加罢工游行,由于疫情期间政府实施了更加有利于富人的经济政策,同时乌克兰危机使得能源、粮食价格大涨,物价飙升。罢工人员表示,“支付完账单,工资已没有剩余,这让人必须思考怎样才能生存下去”,工人们要求提高工资待遇。下列认识正确的是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导致此次罢工事件发生的总根源②工人能够获得薪酬是因为工人能够占有部分生产资料③工人薪酬与付出不成正比体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④没有疫情和俄乌冲突就不会发生类似的罢工抗议事件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英国伦敦的罢工游行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的反映,①符合题意。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工人获得的薪酬是出卖自己劳动力的价格,②错误。工人薪酬与付出不成正比,这是因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③符合题意。疫情和俄乌冲突不是罢工的根本原因,造成罢工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只要这一矛盾存在,就会发生罢工抗议事件,④错误。据此可知①③正确,故本题选C项。21.“烽火戏诸侯”是《史记》中的一则历史故事。西周末年周幽王无道,为博美人褒姒一笑在骊山点燃烽火谎称犬戎入侵,史称“烽火戏诸侯”。有学者详考历代文献,发现最早记载这一故事的是《吕氏春秋》:周幽王置大鼓进行击鼓传音以备犬戎入侵,后为博得褒姒一笑多次击鼓,以至于犬戎入侵时诸侯无人来救,其中明载“幽王击鼓”而非点烽燧。据考证最早的“烽隧制度”仅见于战国时期《墨子》,迄今发现最早的烽火台遗址为秦代“通权火”祭祀所用,可见司马迁当是根据汉代的预警方式来推知西周时期的情况。这表明(

)A.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重于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史学家的使命B.历史的全部细节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可以弄清C.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D.史学著作是时代的产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答案】D【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烽火戏诸侯”发现最早记载这一故事的是《吕氏春秋》但其中明载“幽王击鼓”而非点烽燧。而迄今发现最早的烽火台遗址为秦代“通权火”祭祀所用,可见司马迁当是根据汉代的预警方式来推知西周时期的情况,因此可以看出《史记》记载的烽火戏诸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史学家所处时代影响,史学著作是时代的产物,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历史真实性于历史价值判断重要性的对比,不能得出“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重于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史学家的使命”的结论,排除A项;受到史料保存数量的局限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不能够把历史的全部细节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弄清,排除B项;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过于绝对,材料中结论为历史学家研究所得,排除C项。故选D项。非选择题部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2题20分,第23题20分,第24题12分,共52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唐律继承了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唐律疏议》明确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唐律的法律形式也已经相当完备,“凡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止邪,式以轨物程事”。在法律的实施上,唐代统治者强调慎狱恤刑,特别是完善了死刑复核程序,唐太宗就曾说:“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简宽。”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防止了刑罚的滥用。——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利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材料三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律”所具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唐律疏议》的重要历史地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华法系的不同之处。(6分)(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8分)【答案】(1)特点:礼法结合;法律形式完备;慎狱恤刑。(3分)历史地位:《唐律疏议》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法律的范例,标志着了中华法系的成熟(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3分)(2)不同:强调法律至上;司法独立;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体现人民主权原则;依法行政。(6分)(3)基本历程: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起草民法典;20世纪80年代, 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我国颁布民法通则;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我国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民法典加快起草,并于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4分)特点: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2分)有利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2分)【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具有礼法结合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凡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止邪,式以轨物程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法律形式完备十分完备;根据材料一“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简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慎狱恤刑的特点。综合以上可知,“唐律”所具有的特点。第二小问历史地位,根据材一“唐律继承了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与“唐律的法律形式也已经相当完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律疏议》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法律的范例,标志着了中华法系的成熟。(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时期的欧洲。根据材料二“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强调法律至上;根据材料二“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利的议会制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体现人民主权原则;根据材料二“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体现依法行政;根据材料二“ 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坚持司法独立;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综合以上可知,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华法系的不同之处。(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第一小问发展历程,根据材料三“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起草民法典;根据材料三“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我国颁布民法通则;根据材料三“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我国制定相应的单行法;根据材料三“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1世纪,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民法典加快起草,并于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综合以上可知,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三“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特点是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第三小问有利因素,根据材料三“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因素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宋初,在四川地区设立茶场司,陕西秦州建立买马司,负责茶马贸易。后因榷茶和买马的业务迅速发展,遂将二者合并于成都,设茶马司,负责茶叶的征榷、运输、销售及买马事宜……北宋前期,马的货源比较充足,一匹马通常需用50公斤茶叶来换。后来茶叶价格下跌,一匹马的价值等同于125公斤的茶叶。在特殊时期,马匹短缺,单匹的价格可以兑换到500多公斤茶叶……吐蕃是当时贸易的主要参加者,其规模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产品则多为青藏高寒草原地区的牛、羊、兽皮、药材和其他农副土特产品。汉族地区的绸绢、布匹、陶器、食盐和其他手工业品以及农副土特产品也大量流入少数民族地区。甚至远在红海的阿拉伯人也积极参与进来。他们贩运印度、缅甸地区的犀牛角到中国,再将西藏、云南的香料、香药转运到国外,获取利益。——摘编自马巍《宋代丝绸之路新特点》材料二

麦克法兰认为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与茶叶有莫大的关系。人口膨胀,聚集居住,更容易引发各种传播性的疾病,但英国从18世纪中叶开始,许多疾病开始减少或消失,人口死亡率下降,这都归功于英国人的饮茶习惯。另外,饮茶避免了大量谷物被拿去酿酒的风险。……在18世纪20年代英国人广泛饮茶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英国的殖民地不仅囊括了澳大利亚、加拿大,还拥有了非洲的很多地方及南美洲、印度等地。……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垄断中国的茶叶生意,从1760年到1774年,从中国输出了价值近300万两白银的茶叶,每年创造的利润达到150多万英镑。当英国人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帜,力图撕开中国市场时,他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中国不需要外国的物资,但英国人却要中国的茶叶……鸦片、银子与茶叶三者的关系,即魏源所谓:“中国以茶叶、湖丝驭外夷,而外夷以鸦片耗中国,此皆自古未有,而本朝独有之。”……茶、银、鸦片的循环,最终引发了1840年鸦片战争。——摘编自周重林、太俊林《茶叶战争》材料三

英国历史学家艾伦·麦克法兰在《绿色黄金:茶叶帝国》中写道:“只有茶叶成功的征服了全世界”。茶,中国古代三大对外贸易拳头产品之一……公元16世纪茶传入英国,17世纪末进口不到6吨,到18世纪末进口达2万吨,一片小小叶子征服了英国人舌尖,改变了英国人生活方式……茶叶从药用发展到当今世界三大饮料,其价值已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等领域。茶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禅茶一味的最佳草本,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元素。茶叶不仅代表物质财富,而且代表精神财富,茶叶是世界分布最广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摘编自秦花《建设“茶叶江山”需要厚植“家国情怀”》(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茶马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其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说明“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与茶叶有莫大的关系”,并从“茶、银、鸦片的循环”的视角阐释近代中国“以茶叶驭外夷”的失败。(6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史实,阐述“茶叶成功的征服了全世界”。(6分)【答案】(1)特点:政府主导;供需关系影响茶马贸易;贸易方式为物物交换;贸易范围扩大;商品种类增多。(任3点3分)影响:对地方:推动了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1分)对中央:加强少数民族和宋朝政府联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加强边疆地区的治理)(1分)对民族关系: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分)对中外关系:促进中外经济发展、文化交流(1分)(2)①茶叶消灭了细菌,减少了疾病,保证了工业革命所需的大量劳动力;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茶叶贸易为英国工业革命开拓了海外市场。饮茶为工业革命提供粮食保障。(任3点3分)阐释:①英国大量进口茶叶导致白银大量流失;②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③中国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开展禁烟运动④英国以禁烟损害了英国利益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或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发动鸦片战争(任3点3分)(3)①中国古代茶叶大量出口海外,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②中国茶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为不少国家人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如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英国茶会上用中国茶和中国的茶具来招待客人成为主人炫耀的方式。荷兰许多富裕家庭都设有专门的“茶室”。③不少国家在接受中国茶文化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在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在英国形成了“下午茶”。④茶叶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是世界分布最广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任3点6分)【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特点:据材料一“茶场司、买马司、茶马司”等信息可得出政府主导;据材料一“北宋前期,马的货源比较充足,一匹马通常需用50公斤茶叶来换。后来茶叶价格下跌,一匹马的价值等同于125公斤的茶叶”可得出供需关系影响茶马贸易;据材料一“茶换马”等信息可得出贸易方式为物物交换;据材料一“甚至远在红海的阿拉伯人也积极参与进来”可得出贸易范围扩大;据材料一“牛、羊、兽皮、药材和其他农副土特产品......绸绢、布匹、陶器、食盐和其他手工业品以及农副土特产品......印度、缅甸地区的犀牛角到中国,再将西藏、云南的香料、香药转运到国外”等信息可得出商品种类增多。影响:对地方而言,茶马贸易推动了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互市由政府主导”可得出对中央而言,有利于加强少数民族和宋朝政府联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加强边疆地区的治理);据材料一“吐蕃是当时贸易的主要参加者,其规模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产品则多为青藏高寒草原地区的牛、羊、兽皮、药材和其他农副土特产品。汉族地区的绸绢、布匹、陶器、食盐和其他手工业品以及农副土特产品也大量流入少数民族地区”可得出,对民族关系而言,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据材料一“甚至远在红海的阿拉伯人也积极参与进来”可得出,对中外关系而言,促进中外经济发展、文化交流。(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和世界。据材料二“许多疾病开始减少或消失,人口死亡率下降,这都归功于英国人的饮茶习惯”可得出茶叶消灭了细菌,减少了疾病,保证了工业革命所需的大量劳动力;据材料二“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垄断中国的茶叶生意,从1760年到1774年,从中国输出了价值近300万两白银的茶叶,每年创造的利润达到150多万英镑”可得出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据材料二“在18世纪20年代英国人广泛饮茶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英国的殖民地不仅囊括了澳大利亚、加拿大,还拥有了非洲的很多地方及南美洲、印度等地”可得出茶叶贸易为英国工业革命开拓了海外市场。据材料二“饮茶避免了大量谷物被拿去酿酒的风险”可得出饮茶为工业革命提供粮食保障。阐释:据材料二“从中国输出了价值近300万两白银的茶叶”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大量进口茶叶导致白银大量流失;据材料二“而外夷以鸦片耗中国”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结合林则徐禁烟的史实可得出中国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开展禁烟运动;据材料二“最终引发了1840年鸦片战争”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英国以禁烟损害了英国利益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或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发动鸦片战争。(3)这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这一题所涉及的最大范围时空是古代近代中国和世界。需从背景、表现、影响等几个角度展开阐述。需结合具体史实,做到史论结合,阐述充分。如“中国古代茶叶大量出口海外,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是背景,可据材料三“公元16世纪茶传入英国,17世纪末进口不到6吨,到18世纪末进口达2万吨”并结合所学得出;“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中国茶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为不少国家人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如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英国茶会上用中国茶和中国的茶具来招待客人成为主人炫耀的方式。荷兰许多富裕家庭都设有专门的‘茶室’。不少国家在接受中国茶文化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在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在英国形成了‘下午茶’”是表现,可据材料三“改变了英国人生活方式……茶叶从药用发展到当今世界三大饮料,其价值已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等领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得出。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如茶叶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是世界分布最广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据材料三“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元素。茶叶不仅代表物质财富,而且代表精神财富,茶叶是世界分布最广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出。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在人类文明和历史学研究领域,科技革命可以从两个层次进行观察。在世界科技层次:科技革命是科技范式的转变,关注科技自身的变化。在人类文明层次:科技革命不仅是科技范式的转变,而且是科技与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相互作用的结果。简单地说,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统称,指引发科技范式、人类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革命性转变的科技变迁。——摘编自何传启《第六次科技革命预测及中国的应对之策》等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技革命”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答案】【示例】论题:科技革命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阐述:在英国工业革命中,瓦特运用牛顿力学原理改进蒸汽机,推动人类步入“蒸汽时代”,开启了人类文明的引擎。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到来,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不仅增加了社会财富,也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城市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随着21世纪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促进科技进步,加速产业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交往的方式。电子商务是信息技术应用的最重要的方面,代表着未来贸易方式的发展方向。计算机互联网的产生与普及,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货物、技术、服务等各种信息都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总之,科技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12分)【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代和近现代(中国)。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