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2024届高三质量监测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湖南省岳阳市2024届高三质量监测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湖南省岳阳市2024届高三质量监测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湖南省岳阳市2024届高三质量监测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湖南省岳阳市2024届高三质量监测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岳阳市2024届高三质量监测考试一模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班级:___________考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新石器时代如果按考古学文化的特征进行综合考察,可以划分为许多较小的

文化区,它们的范围虽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动,但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最著名的是中原文化区,它以渭河流域和晋陕豫三省邻接地区为中心,范围几乎

遍及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全境。根据古史传说,这一带曾是黄帝和炎帝为代表的

部落集团活动的地域,以后在这里形成华夏各族。

黄土高原西头的甘肃和青海东北部地区,这里的新石器文化应是往后戎羌各族的

史前文化。山东丘陵及其附近的平原地区,是传说中以太吴和少吴为代表的两吴部落

集团活动的区域。那里较早为北辛文化,继之而起的大汶口文化在分布范围上有相当

的扩大,大汶口文化以后发展为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等应是东夷诸族的

史前文化。辽河和大凌河流域较早有兴隆洼文化,继之而起的有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

化。其后在这个地区兴起的早期青铜文化是夏家店下层文化,一般认为它与燕文化虽

有距离,但也有可能是其一个重栗渊源。

中国南方也可分为若干文化区。长江中游即是重要的一个。根据古史传说,那里

曾是三苗部落活动的地区,著名的楚文化应是从这里孕育起来的。长江下游也是一个

文化区,那里较早有河姆渡文化,其后有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这些都应是古越族

的史前文化。

这五个文化区都紧邻和围绕着中原文化区,很像一个巨大的花朵,五个文化区是

花瓣,而中原文化区是花心。各文化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联系,

中原文化区更起着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

假如我们把中原文化区看成是第一个层次,它周围的五个文化区是第二个层次,

那么最外层也还有许多别的文化区,可以算作第三个层次。它们同第二个层次的关系

较同第一个层次更为直接也更为密切,好像是第二重的花瓣。而整个中国的新石器文

化就像一个巨大的重瓣花朵。

(此为作者参加1986年6月在美国弗吉尼亚州艾尔莱召开的“中国古代史与社会

科学一般法则”国际讨论会时提交并宣读的论文)

(摘编自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材料二:

2023年7月14日上午,纪录片《何以中国》主创组来到北京,对纪录片总顾

问、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先生进行采访,提问者干超为纪录片总导演。

干超:严先生,有关“最早的中国”,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

严文明:最早的中国是在什么时候呢?是在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现在从考古来

看,可能尧都就在山西的陶寺。尧老了要找个继承人,找谁呢?他要传给舜。舜在哪

里呢?在河南。舜要到尧都去,也就是说到陶唐氏那去,那要从南面往北面跑。传说

中,舜到尧那儿去,叫“至中国”,这是最早有“中国”两个字出现的时候,是“中

国”最早的记录。

晚一些到西周的时候,出来一个青铜器叫何尊。何尊上面正儿八经就有“中国”

两个字。后来一般认为“中国”应该是在洛阳。西周东迁到了成周,成周是天下之

中,那就是洛阳。但是不管怎样转来转去,山西、陕西、河南交界的地方,就是“中

国”的中心。

中国有那么一个大中心,然后又有几个大的文化区。山东就是东边了,就是齐、

鲁。河北和东北的南部,就是燕国。南方就是楚国。陕西在周以后就是秦。山西就是

晋,晋文公很厉害啊。所以春秋时候,“五霸”就是中国的五个中心地方。

那么我研究新石器时代,也是有个中心,然后有五个文化区围绕这个大中心,从

新石器时代开始就这样了。为什么?这与中国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的地理

环境就是有中心、有主体、有外围。外围,西北和西南都是高山,喜马拉雅山、昆仑

山;北面是沙漠;南面也是一些山;东边就是大海。所以中国的周围,是一个很大的

地理单元。你把世界地图拿起来看,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地方、第二个文明像中国这样

持续发展、生生不息。为什么?因为跟中国这个地理环境有关系。

那么文化本身,也是有中心、有主体、有外围,它就是非常稳固地发展,没有任

何外力可以把中国文明推倒,不可能。所以中国文明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到后

面,包括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始皇大统一,然后汉武帝统一中国,一直下来就没

有中断。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是这样的。我从考古学的角度看出来,这是实实在在

的,不是想象出来的,与中国的环境和中国文化本身的特质都很有关系。为什么孔子

的儒家学说传下来以后,一直就没有中断?我们中国人讲家国情怀,世界上没有第二

个国家有这样的。

干超:严先生,您讲那个重瓣花朵理论,文明有一个花心,这个花心是以中原为

中心。中华文明在这样的地理空间当中诞生孕育,它保持一种持续发展的态势。不

过,在这个空间当中,它仍然有南方和北方的区别。按照南北方,或者黄河流域和长

江流域来分的话,您觉得它们各自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和差异呢?

严文明:黄河流域主要是旱地农业,主要种小米。旱地农业对于土地的要求不

高,这个地方长了一段时间以后,地里肥力递减了,他就必须换一个地方。所以在黄

河流域,聚落搬迁得比较频繁。但在长江流域主要是水稻。水田旱了你要灌溉,水多

了你又要排,所以就必须有一块一块的田块。好不容易弄出一块田块来,就不容易搬

迁,所以长江流域史前的居民是很稳定的。黄河流域再往北,就是游牧民族。到了冬

季缺草,牲畜没得吃了,那怎么办呢?他就往南跑,抢黄河流域的农业民族。黄河流

域的农业民族抵不住北方的游牧民族,就再往南跑,长江流域的农业比较发达。再往

南,还有广东、广西。长江流域有的人也往南迁。南迁以后,那边的人往哪跑呢?往

海上跑。所以中国的华南地区是百越民族,百越民族是海上民族。

中国就是这么联系到一起,使得内部的变化比较大,但是整体来讲却很稳定,发

展到后面一个朝代一个朝代下来。我不是为讲历史而讲历史,是要古为今用,要为我

们民族的发展,找出究竟往哪儿去。

干超:严先生,我们的片子名称叫《何以中国》,中国考古的根本使命,是不是

就在探索这个命题?

严文明:对对对。中国何以成为中国,对对对对。

我是讲考古,讲历史,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们中国人认识了自己的历史,应

该对下面的持续发展充满信心。文化的自信是有一个深厚的来源的,它不是空中楼

阁,也不是古人写的神话故事,它是通过考古能够实实在在看到的,对,实实在在

的。

干超:我们这部纪录片《何以中国》,从新石器一直讲到夏商周秦汉,从一开始

这个脚本和分集就是您亲自把关的,两年多以后,我们终于快拍完了。

严文明:节目的文本我看了,写得非常好,我改了一些地方,供你们参考。你们

是做了一件好事,立了一功啊。这样,让考古的成果可以普及到老百姓,他们都可以

看。我们挖出来的,一般人哪看得见呢?你们这样做,老百姓都可以看得出来,看得

出我们的中国确实有悠久的历史,有高度发达的文化,这样对于建设现代的中国就会

更加增强信心。我觉得意义就是这个。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两则材料可以看出,考古学家严文明教授的研究重点是新石器时代,突出理论成

就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重瓣花朵”理论。

B.材料一划横线的“这五个文化区”指的是中国南方的若干文化区,包括长江中游文

化、长江下游文化等,紧邻和围绕着中原文化区。

C.材料二中,严文明教授谈对“中国”的理解时,考证尧都可能的位置,提到叫‘'何

尊”的青铜器,都体现出考古学的专业角度。

D.材料二中,黄河流域的农业民族南迁,根本原因是黄河流域主要是旱地农业,旱地

农业对于土地的要求不高。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新石器时代如果按考古学文化的特征进行综合考察,可以划分为许多较小的

文化区”,意味着以不同标准还能有其它区域划分。

B.由于中原地区处在核心位置,易于受到周围文化的激荡和影响,能够从各方面吸收

有利于本身发展的先进因素,因而有条件最早进入文明社会。

C.一般认为,夏家店下层文化是在辽河和大凌河流域这个地区兴起的早期青铜文化,

它与燕文化虽有距离,但很有可能发源于燕文化。

D.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中原核心结构,为文明时期发展成以华夏族为主体,同周围许多

民族、部族或部落保持不同程度关系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新石器时代文明“重瓣花朵”论断本身就是一个美妙且富有诗意的理论,反映

了提出者为了清晰说明观点,在表达上下的功夫。

B.材料二提问者开门见山,抓住负责拍摄的纪录片主题关键词“中国”提问,从简单

问题入手,使被访问者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C.材料二访谈中,严文明教授从地理环境特点角度谈“中国”的中心时,用了对比论

证的方式,言谈中满含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D.在论述第一层文化区都有自己的特色时,材料一重在突出各文化区之间的联系和变

动,材料二重在展现各文化区的独立和相对稳定。

4.由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

探源工程”)最新进展成果发布会将要举行,如果你是主持人,你会怎么介绍此次考古

成果发布会的意义?请根据材料二思考概括,拟写发言要点。

5.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严文明教授都阐述了他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重瓣花朵”理

论,但论说风格有差异,请分析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礼拜二午睡时刻(节选)㈤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神父打量了她一眼。那个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住神父。神父的脸喇地一

下子红了。他低下头准备填一张表。一边填表一边询问那个女人的姓名、住址等情

况,她毫不迟疑地、详尽准确地做了回答,仿佛是在念一份写好的材料。神父头上开

始冒汗了。女孩子解开左脚上的鞋扣,把鞋褪下一半,用脚后跟踩在鞋后帮上。然后

把右脚的鞋扣解开,也用脚跟拉着鞋。

事情发生在上礼拜一凌晨三点钟,离开这里几条街的地方。寡妇雷薇卡太太孤身

一人住在一所堆满东西的房子里。那一天,在细雨的淅沥声中雷薇卡太太听见有人从

外边撬临街的门。她慌忙起来,摸着黑从衣箱里拿出一支老式手枪。这支枪自从奥雷

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那时候起就没有人用过。雷薇卡太太没有开灯,就朝大厅走

去。她不是凭门锁的响声来辨认方向的。二十八年的独身生活在她身上产生的恐惧感

使她不但能够想象出门在哪里,而且能够准确地知道门锁的高度。她两手举起枪,闭

上眼睛,猛一扣扳机。这是她生平第一次打枪。枪响之后,周围立刻又寂然无声了,

只有细雨落在锌皮屋顶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她随即听到在门廊的水泥地上响起了

金属的碰击声和一个低哑的、有气无力的、极度疲惫的呻吟声:“哎哟!我的妈!”

清晨,在雷薇卡太太家的门前倒卧着一具男尸。死者的鼻子被打得粉碎,他穿着一件

花条的法兰绒上衣,一条普通的裤子,腰中没有系皮带,而是系着一根麻绳,光着

脚。镇上没有人认识他是谁。

“这么说他叫卡洛斯•森特诺。”神父填完表,嘴里咕咕哝哝地说。

“卡洛斯•森特诺,”那个女人说,“是我唯一的儿子”。

神父又走到柜子跟前。在柜门里钉子上挂着两把大钥匙,上面长满了锈。在小女

孩的想象中公墓的钥匙就是这个样子:女孩子的妈妈在小的时候也这么想过。神父本

人大概也曾经设想过圣彼得的钥匙就是这么个样子。神父把钥匙摘下来,放在栏杆上

那本打开的笔记本上,用食指指着写了字的那一页上的一处地方,眼睛瞧着那个女

人,说:

“在这儿签个字吧!”

女人把皮包夹在腋下,胡乱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小姑娘拿起鲜花,蹑拉着鞋走

到栏杆前,两眼凝视着妈妈,

神父呼了一■口气:

“您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他引上正道吗?”

女人签完字回答说:

“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

神父看看那个女人,又看看那个女孩子。看到她们根本没有要哭的意思,感到颇

为惊异。那个女人还是神色自如地继续说:

“我告诉过他不要偷人家的东西吃,他很听我的话。过去他当拳击手,有时候叫

人打得三天起不来床。”

“他没有办法,把牙全都拔掉了。"女孩子插嘴说。

“是的,”母亲证实说,“那时候,我每吃一口饭,都好像看到礼拜六晚上他们

打我儿子的那个样子。”

“哎!上帝的意志是难以捉摸的。”神父说。

神父本人也觉得这句话没有多大的说服力,一则是因为人生经验已经多少把他变

成一个怀疑主义者了,再则是因为天气实在太热。神父叮嘱她们把头包好,免得中

暑。他连连打着哈欠,几乎就要睡着了。他睡意朦胧地指点母女俩怎样才能找到卡洛

斯•森特诺的墓地。还说回来的时候不要叫门,把钥匙从门缝下塞进来就行了。要是

对教堂有什么施舍,也放在那里。那个女人注意地谛听着神父的讲话,然后向他道了

谢,脸上没有丝毫的笑容。

在临街的大门打开之前,神父就觉察到有人把鼻子贴在纱门上往里瞧。那是一群

孩子。大门敞开后,孩子们立刻一哄而散。在这个钟点,大街上通常是没有人的。可

是现在不光是孩子们在街上,在杏树下面还聚集着一群群的大人。神父一看大街上乱

哄哄的反常样子,心里顿时就明白了。他悄悄地把大门关上。

“等一会儿走吧,”他说。说话的时候,他没有看那个女人。

神父的妹妹从里面的门里出来。她在睡衣外面又披上了一件黑色的上衣,头发散

披在肩上。她一声不响地瞅了瞅神父。

“怎么样?”他问。

“人们都知道了。”神父的妹妹喃喃地说。

“那最好还是从院子的门出去。”神父说。

“那也一样,”他妹妹说,“窗子外面净是人!”

直到这个时候,那个女人好像还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她透过纱门朝大街上看了

看,然后从女孩子的手里把鲜花夺过去,就向大门走去。女孩子跟在她的后面。

“等到太阳落山再去吧!”神父说。

“会把你们晒坏的,”神父的妹妹在客厅深处一动也不动地说,“等一等,我借

给你们一把阳伞。”

“谢谢!”那个妇女回答说,“我们这样很好。”

她挽着小姑娘的手朝大街走去。

(节选自加西亚•马尔克斯《礼拜二午睡时刻》)

【注】本文讲述了一位母亲,在一个闷热的夏日下午,穿着黑色丧服带着女儿坐

火车去一座陌生小镇的教堂公墓,祭奠上周因被视作小偷而遭枪杀的儿子。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表面平静,面对丧子的苦难命运,她表现出一种非凡的忍受能力,内心却隐藏

着无比的悲痛和宽广的爱。

B.神父本来是以普通人对小偷的态度来看待“小偷”家属的,但面对眼前的母女俩,

神父还是逐渐改变了看法。

C.第二段在叙述方式上采用补叙,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丰富,人物形象更加

丰满。

D.文中贫穷、愚昧、麻木的“小镇”只是散布在原野上无数普通小镇的一个缩影,管

理上几近瘫痪状态。

7.下列对小说结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母女直接走向墓地为结尾更突出了这位母亲的从容坦然,表现出其强忍着丧

子的巨大悲痛,直面人生超常的勇气。

B.大人和孩子都聚集在街上,等着看这位母亲的笑话。此处作者用克制的笔调,表达

了对卡洛斯•森特诺母子遭遇的深切同情。

C.《礼拜二午睡时刻》与《百年孤独》都以哥伦比亚为背景,作者都力图写出人们内

心麻木昏昧并为民族寻找出路。

D.《礼拜二午睡时刻》的人物除儿子和杀人者外都没名字,这个小镇与其他小镇也无

区别,这是作者特意模糊的表达,其深层用意是证明看客的特殊性。

8.在一次小说阅读体验分享会上,王同学指出,小说标题应改为“祭奠”,你是否支

持他的看法?请说明理由。

9.校刊向大家征集一篇与本文相关的文学短评,关键词包括“母亲形象”“悲悯情

怀”“零度写作”。请你任选一个关键词,完成文学短评提纲。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闻今之宗室,古之侯王,其所好尚,皆百姓之观瞻,风俗之移易所系。臣伏睹

祖训,观国朝之所以待宗室者,亲礼甚隆,而防范亦密。乃今一、二宗藩,不思师法

祖训,制节谨度,以承天休,而舍侯王之尊,竞求真人之号,招集方术通逃之人,惑

民耳目。斯皆外求亲媚于主上,以张其势,而内实奸贪淫虐,陵栋①有司,以纵其欲。

不早少创之,使屡得志,则尾大之势成。所谓宗室骄恣者此也。

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养之素则不乏,使之器则得宜。今国家于人

材,素未尝留意以蓄养之,而使之又不当其器。今朝廷济济,虽不可谓无人,然亦岂

无抱异才而隐伏者乎?亦岂无罹玷用而永废者乎?臣愚以为诸非贪婪至无行者,尽可

随才任使。况又有卓卓可录者,而皆使之槁项黄谶②,以终其身,甚可惜也,吏安得不

乏!所谓庶官庶③旷者此也。

守令者亲民之吏也,守令之贤否,监司廉之,监司之取舍,钱衡参之。迩来考课

不严,守令之于监司,奔走承顺而已。簿书期会为急务,承望风旨为精敏,贿多者阶

崇,巧宦者秩进。以此成风,正直之道塞,势利之俗成,民之利病,俗之污隆,孰有

留意于此者乎?所谓吏治因循者此也。

夷狄之患,虽自古有之,然守备素具,外侮不能侵也。今虏骄日久,还来尤甚。

或当宣大,或入内地。小入则小利,大人则大利。顷者陛下赫然发奋,激厉将士,云

中之战,遂大克捷,此振作之效也。然法日:“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所谓

边备未修者此也。

天地生财自有定数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今大

官之供,岁累巨万,中贵征索,溪壑难盈,司农屡屡告乏。语曰:“三寸之管而无

当,不可满也。”今天下非特三寸而已。所谓财用大匮者此也。

五者之弊非一日矣,伏愿陛下览否泰之原,通上下之志,广开献纳之门,然后以

此五者分职而责成之,则人人思效其所长,而积弊除矣,何五者之足患乎?

(节选自张居正《论时政疏》,有删改)

材料二:

夫委大臣以大体,责小臣以小事,为国之常也,为理之道也。今委之以职,则重

大臣而轻小臣,至于有事,则信小臣而疑大臣,信其所轻,疑其所重,将以致理,其

可得乎?又政贵有恒,不求屡易。大臣或以小过获罪,小臣或以大体受罚,职非其

位,罚非其罪,欲其无私,求其尽力,不亦难乎?小臣不可委以大事,大臣不可责以

小罪。任以大官,求其细过,刀笔之吏,顺旨承风,舞文弄法,曲成其罪。自陈也,

则以为心不伏辜;不言也,则以为所犯皆实。进退惟谷,莫能自明。委任大臣,欲其

尽力。每官有所避忌不言,则为不尽力;若举得其人,何嫌于故旧?待之不尽诚信,

何以责其忠恕哉!臣虽或有失之,君亦未为得也。夫上之不信于下,必以为下无可

信。若必下无可信,则上亦有可疑矣。《礼》云:”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

君长劳。”夫以四海之广,士庶之众,岂无一二可信之人哉?盖信之则无不可,疑之

则无可信者,岂独臣之过乎?夫以一介愚夫,结为交友,以身相许,死且不渝,况君

臣契合,实同鱼水。若君为尧舜,则臣为稷契,岂有遇小事则变志,见小利则易心

哉?此虽下之立忠,未能明著,亦由上怀不信、待之过薄之所致也。此岂君使臣以

礼,臣事君以忠乎?以陛下之圣明,以当今之功业,诚能博求时俊,上下同心,则三

皇可追而四,五帝可俯而六矣。夏殷周汉,夫何足数焉?

(节选自魏征《论治道疏》,有删改)

【注】①陵栋:欺压。②藏:耳朵。③庶:荒废。

10.材料一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勾选相应位置。

天地A生财B自有定C数D取之E有制F用之G有节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分条陈述,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自己对某件事情的意见的一种文体。与《谏

太宗十思疏》的“疏”含义相同。

B.夷狄,古代中原王朝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称谓,亦泛指除中原统治中心的其他部族。

夷,一般指我国古代东南方的少数民族;狄,一般指的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C.“曲成其罪”与“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曲”字含义相

同。

D.“死且不渝”与“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两句中的“且”字含义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居正认为朝廷应该唯才是举,不问人才的出身、经历以及品行,这样才不至于使

人才衣衫单薄,孤苦终老。

B.张居正认为当朝官僚之风盛行,监督机制流于形式,为官者趋炎附势不务正业,致

使世风日下,危害极大。

C.魏征认为让大臣负责国家大事,让小臣负责具体小事,这是治国的普遍道理;不要

让小臣做难以胜任的大事,不能因为小过错就治大臣的罪。

D.魏征认为君臣不能因小事变志,见小利易心;君王礼待臣,臣忠于君,君王延揽人

才,上下同心,就会超越夏商周汉,直追三皇五帝。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今朝廷济济,虽不可谓无人,然亦岂无抱异才而隐伏者乎?

⑵自陈也,则以为心不伏辜;不言也,则以为所犯皆实。

14.在中国社科院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材料一中的一句话,借此希望广大学者

专家关心和培养青年人才,为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机会。请据此推断习近平总书记

引用的是哪一句话,魏征有哪些观点与之相呼应。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过小孤山

宋•秦观①

长江滚滚,东流去,激浪飞珠溅雪。独见一峰青萃洋②,当住中流万折。应是天

公,恐他澜倒,特向江心设。屹然今古,舟郎指点争说。

岸边无数青山,萦回紫翠,掩映云千叠。都让洪涛恣汹涌,却把此峰孤绝。薄暮

烟扉,高空日焕,谙历阴晴彻。行人过此,为君几度击楫。

【注】①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②萃律:

zulU,高峻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见一峰青翠崔,当住中流万折”运用拟人修辞,将小孤山置于汹涌的江流中,

衬托出其高峻挺拔之姿。

B.“应是天公,恐他澜倒,特向江心设”,表明小孤山是大自然造化的杰作,以此表

现小孤山所处环境的凶险,

C.“都让洪涛恣汹涌,却把此峰孤绝”句既是写小孤山的超然独立,也是暗示词人的

处境。

D.“行人过此,为君几度击楫”用典,小孤山昂然屹立,连过往的行人也为之驻足,

并为之喝彩。

16.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师从苏轼,试分析此词所受到的《念奴娇•赤壁怀

古》的影响。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在写景抒情类作品中,“江”与“月”是一对常见的意象。《春江花月夜》中,张

若虚通过“,”两句,以“江”为场景,以“月”为主体营造出

一个清明澄澈的纯净世界。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通过“,”两句,以大小、远近

两组反义词强调了《离骚》的言简意深,含蓄隽永。

⑶六国为秦所灭,秦历二世而亡,这一段历史历来深受关注。探讨六国、秦朝灭亡的

诗文很多,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苏洵在《六国

论》中认为:六国的破灭,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根本原因在于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杭州,从来就是一座不缺关注“流量”的城市。A,白居易、苏东坡等

大文豪曾倾情为它“代言”;论自然禀赋,西湖、西溪让多少游人(①);论城市建

设,斑马线让行的文明礼仪、移动支付的便捷生活,都被人(②)……在”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的(③)中,这座被国人青睐了千余年的城市,越发拥有打造国际化大都市

的实力和决心,而这场亚运会,就是杭州“时”与“势”的重要交汇。在这场“国际

化”的关键考试里,我们有理由期待杭州呈现出的精彩答卷,

如果说赛事的“尽头”是生活,B,就是对一场体育赛事的最好准备。

全民健身日前夕,在浙江省黄龙体育中心东广场上,一场千人排舞展演把全民迎亚运

的浓厚氛围拉满,展现出了体育的无穷魅力。全民共享、全民参与是全民健身的理念

宗旨,也是亚运盛会的目标导向。而办好亚运会,不仅仅是提升杭州这一座城:|¥¥|

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浙江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8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

数占比达43.4%左右,国民体质合格率达94.2%,|这些数据均位居全国前列——有了这

样的群众基础作“塔基”,杭州亚运会就更能在“塔尖”上闪耀光芒。

(摘自未来网评《呈现一场精彩的亚运会,杭州准备好了》)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写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

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

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仰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

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

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

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氤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

起豆腐,——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够

着吃力,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

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

豆腐。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

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似

乎很远,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

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

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

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

AT

(摘自朱自清《冬天》)

21.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22.文中画框的句子看似重复累赘,但极具艺术表现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认识事物时,我们的判断常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笃信古人、权威和书

本,听信大多数人的意见等。“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大多数人

认为”等常见说法,就体现了这些影响。

请根据以上材料,联系当下生活实际,延伸思考,选取合适的角度,写一篇不少

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O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指的是中国南方的若干文化区”错,从材料一第二、三、四段来看,“这五个文

化区”应该除了选项中列举的长江中游和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还包括北方黄河流域

的甘青、山东、燕辽文化区。

故选Bo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但很有可能发源于燕文化”错,从材料一第三段的最后一句看,“一般认为它与

燕文化虽有距离,但也有可能是其一个重要渊源”,选项主客体颠倒,应该是夏家店

文化是燕文化的渊源。

故选Co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材料一重在突出各文化区之间的联系和变动,材料二重在展现各文化区的独立和

相对稳定”错。从材料一第一段“它们的范围虽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动,但也具有相对

的稳定性”和第二、三、四段整体内容,材料二的“中国就是这么联系到一起,使得

内部的变化比较大”看出材料一重在展现各文化区的独立和相对稳定,材料二重在突

出各文化区之间的联系和变动。

故选Do

4.答案:①让文物走向公众,让考古的成果可以普及到老百姓。②通过考古增强文化

自信,让中国人明白中国何以成为中国,真真实实地看到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有高度

发达的文化。③古为今用,为我们民族的发展找出究竟往哪儿走,增强建设现代中国

的信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相关信息在材料二最后面,从严文明的回答中去筛选相关句子加以概括。

①由“让考古的成果可以普及到老百姓,他们都可以看”可知,让文物走向公众,让

考古的成果可以普及到老百姓。

②由“我是讲考古,讲历史,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们中国人认识了自己的历史,

应该对下面的持续发展充满信心”“你们这样做,老百姓都可以看得出来,看得出我

们的中国确实有悠久的历史,有高度发达的文化,这样对于建设现代的中国就会更加

增强信心”可知,通过考古增强文化自信,让中国人明白中国何以成为中国,真真实

实地看到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有高度发达的文化。

③由“我不是为讲历史而讲历史,是要古为今用,要为我们民族的发展,找出究竟往

哪儿去”可知,古为今用,为我们民族的发展找出究竟往哪儿走,增强建设现代中国

的信心。

5.答案:论说风格:材料一专业严谨,使用考古专业术语表述。如各文化区都是使用

考古学定义的区域名称,比如有名的考古遗址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

等。材料二口语化表达,自然平实。谈论的虽然是文明、文化的内容,但都是一般性

常识,分别从历史、地理、文化等层面解读自己的专业观点。原因:对象和场合不

同,所使用的文体不同。材料一是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的论文,与会的基本是世界各

地的考古专家。材料二是节目组的公开访谈,对象是纪录片导演,也面向所有观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体裁特征和写作风格的能力。

论说风格:

材料一专业严谨,使用考古专业术语表述。如各文化区都是使用考古学定义的区域名

称,像“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等;比如“大汶口文化以后发展

为龙山文化”“长江下游也是一个文化区,那里较早有河姆渡文化,其后有马家浜文

化和良渚文化”,有名的考古遗址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等。

材料二口语化表达,自然平实。谈论的虽然是文明、文化的内容,但都是一般性常

识。如谈到尧舜之间的禅让历史时“尧老了要找个继承人,找谁呢?他要传给舜。舜

在哪里呢?在河南”;谈到地理、文化时“中国有那么一个大中心,然后又有几个大

的文化区。山东就是东边了,就是齐、鲁。河北和东北的南部,就是燕国。南方就是

楚国。陕西在周以后就是秦。山西就是晋”,分别从历史、地理、文化等层面解读自

己的专业观点。

原因:

对象和场合不同,所使用的文体不同。

材料一,由“此为作者参加1986年6月在美国弗吉尼亚州艾尔莱召开的“中国古代史

与社会科学一般法则”国际讨论会时提交并宣读的论文”可知,是专业学术会议上宣

读的论文,与会的基本是世界各地的考古专家。

材料二由“2023年7月14日上午,纪录片《何以中国》主创组来到北京,对纪录片

总顾问、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先生进行采访,提问者干超为纪录片总导演”可知,是节

目组的公开访谈,对象是纪录片导演,也面向所有观众。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第二段在叙述方式上采用补叙”表述错误,节选部分第二段的相关叙述为“事情

发生在上礼拜一凌晨三点钟,离开这里几条街的地方……”,这种叙事方式属于插

叙。

故选Co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D.“其深层用意是证明看客的特殊性”说法有误。小说中其他人都没有名字,是作者

想要说明每一个人可能都是这镇上的看客,其深层用意是证明看客的普遍性。

故选Do

8.答案:示例一:不支持。

①“礼拜二”和“午睡时刻”表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②“礼拜二午睡时刻”具有象征含义:小镇人在“午睡时刻”处于昏睡的混沌和麻木

状态;昏睡的不仅仅是人的身体,更是人的同情心、悲悯之心,是人性;

③从小说要表达的主旨来看,“午睡时刻”小镇人的麻木和母亲的清醒形成强烈对

比,母女的行为将唤醒这里沉睡的人们,从而反映了作者对人民觉醒的渴盼和一个伟

大作家的良心。

示例二:支持。

①情节上:故事的主线是母亲去祭奠儿子,小说都是围绕祭奠展开。

②人物上:在母亲去祭奠儿子的过程中,母亲的形象得以凸显。

③主旨上:母亲去祭奠儿子,得以和神父交谈,神父态度的转变,显示出作者的悲悯

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解答本题,无论是否定或肯定皆可,重点是要能结合文章分析出能够以此为标题的意

义和作用。

比如,若选择认同“礼拜二午睡时刻”作为标题,就要挖掘出这一环境与时间对文章

情节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其背后的深刻内涵。比如,从小说基本要素来说,“礼拜

二”和“午睡时刻”点明了日期与一天中的时间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除了这一表层意义之外,作者以此为标题,显然还在其中寄寓了更深层的含义。“他

连连打着哈欠,几乎就要睡着了。他睡意朦胧地指点母女俩怎样才能找到卡洛斯•森

特诺的墓地”等可以看出,母亲冒着炎热的天气前来扫墓,神父一开始却毫无同情、

怜悯之心,只想要午睡不想被打扰,不想让母亲回来后再敲他家的门。昏睡的不仅仅

是人的身体,更是人的同情心、悲悯之心,是人性。

围绕“午睡”这一行为,作者在文中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连连打着哈欠,

几乎就要睡着了”“睡意朦胧”的神父,代表的是小镇人的麻木。一个小偷被打死,

被草草埋葬,在他们心里翻泛不起一点涟漪,他们对生与死并不真正地关心,只是惯

性地活着。而此处无比清醒的母亲,显然是作者想要讴歌、赞扬的对象。作者通过这

一强烈对比,意在表现母女的行为将唤醒这里沉睡的人们。从主旨情感上,作者以此

为题,反映了作者对人民觉醒的渴盼和一个伟大作家的良心。

若认同以“祭奠”为题,则可围绕这一事件行为对于文章的作用。结合整篇文章的情

节发展来看,母亲出现在小镇,是为了“祭奠”自己被打死的儿子;文章的主体部分

也是叙述母亲找到神父去祭奠的内容。可见,故事的主线是母亲去祭奠儿子,小说都

是围绕祭奠展开。

从人物形象来看,进行祭奠这一行为的,主要是死者的母亲。而作者想要表现的主人

公也是母亲这一形象。因此,以“祭奠”为题,可以突出母亲去祭奠儿子这一过程,

并使得母亲的形象加以凸显。

从文章主旨来看,原先人们对死者的态度是认为他是一个小偷。但正是通过前去祭奠

的母亲之口,神父开始冒汗,甚至劝母女两人过会儿再走,态度开始转变。这其中,

也借助神父的反应,显示了作者的悲悯情怀。

9.答案:示例一:“母亲形象”:母亲是一个慈爱、坚强、自尊、坚忍,有抗争精神

的伟大女性。

①慈爱:对儿女慈爱,理解儿子做小偷的无奈,维护儿子的尊严。

②自尊:不被贫穷所打垮,不被世俗的眼光所击倒。

③坚忍:面对贫穷和丧子的苦难命运,她表现出一种非凡的忍受能力。

④抗争精神:当众人围观的时候,她“夺”过鲜花,走向大街,显示出无所畏惧的母

爱和对冷漠的人们的有力抗争。

示例二:“悲悯情怀”:

①悲悯情怀是人类最高尚的一种胸怀,对世间苦难有一种博大的爱的眼光,使人们关

注那些苦难中的同类,关怀和同情弱者。

②神父由起先的不关心、冷漠、而后变为不安、愧疚,最后变为感慨、同情。

③母亲的镇定坦然与神父的关切之语,显示出宽容和慈悲,超越了世俗与道德的藩

篱,令我们在冷酷的现实面前感到一丝暖意。

示例三:“零度写作”:

①在人称视角上,叙述者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客观地描述母亲的和神父的动作、语

言,展现其心理。

②在语言(叙述腔调上)上,很少使用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词语,多是客观、冷

静、克制、平实地叙述。

③在主旨呈现方式上,在故事的讲述中呈现主旨,没有结论式的评价,而是在平静的

叙述中表现小镇居民精神上的愚昧、麻木,体现作者对拉美人民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的关注。

④在情节安排上,叙述过程克制审慎,开放式结尾意味深长,给读者多种想象的可

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文学短评提纲的能力。

示例一:“母亲形象”:

由文中母亲劝诫儿子、挽着女儿的手等内容可看出,母亲对于儿女关怀备至。而对于

被误解的儿子,母亲也能毫不犹豫地说出“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可知,母亲对儿

女慈爱,理解儿子做小偷的无奈,维护儿子的尊严。

从文中可以看出,死者一家并不富裕,尽管如此,母亲还是劝告儿子,“我告诉过他

不要偷人家的东西吃,他很听我的话。过去他当拳击手,有时候叫人打得三天起不来

床”。由此可见,母亲不被贫穷所打垮,仍然保持尊严,更没有被世俗的眼光所击

倒,就放弃对儿子的爱。

面对丧子之痛这一巨大的打击,母亲仍能坚持到小镇上来祭奠儿子,并且在面对神父

的询问时,还能“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住神父”“她毫不迟疑地、详尽准确地做

了回答”。可知,母亲面对丧子的苦难命运,她表现出一种非凡的忍受能力。

文章最后,面对围观的小镇居民,以及神父、神父妹妹待会再走的劝告,母亲并没有

畏惧、妥协,而是“从女孩子的手里把鲜花夺过去,就向大门走去”“挽着小姑娘的

手朝大街走去”。从中可以显示出母亲无所畏惧的母爱和对冷漠的人们的有力抗争。

示例二:“悲悯情怀”:

“悲悯情怀”是人类的一种伟大情怀,也是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告诉、引导读者的

真理。因此,若选择此点,答题时首先可以解释“悲悯情怀”这一伟大情感的意义,

然后分析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悲悯情怀”。比如,从文章的另一主人公神父身上,

我们可以从他一开始“您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他引上正道吗?”心怀质疑和“他睡意朦

胧地指点母女俩怎样才能找到卡洛斯•森特诺的墓地。还说回来的时候不要叫门,把

钥匙从门缝下塞进来就行了”的冷漠,到后来“哎!上帝的意志是难以捉摸的”的感

慨,以及最后劝告他们”等一会儿走吧”“等到太阳落山再去吧!”的同情的变化,

感受到他作为旁观者对母女两人逐渐产生悲悯情怀。

文中虽然出现了诸多看热闹的冷漠的小镇看客,但作者全副精力,仍然放在那个面对

一个当小偷而被打死的儿子,始终保持尊严的母亲形象;以及面对一个罪犯的母亲,

逐渐开始产生宽容慈悲之情,并关怀起她的神父形象。这一切,超越了世俗与道德的

藩篱,让我们在冷酷的现实面前感到一丝暖意。

示例三:“零度写作”:

若选择这一点,则首先要阐释这一写作手法的内涵,如何在叙述人称、语言、情节等

方面体现“零度”。从叙述人称的角度,可以看出作品通篇采用第三人称旁观叙述者

的角度,几乎是一种纯客观的摄像式的描写。对于母亲、神父这两个主人公,作者也

并没有直接用心理描写,而是通过诸如对母亲“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住神

父”“她毫不迟疑地、详尽准确地做了回答”的外貌、行为描写,以及对神父多次问

话以及最后劝告母女两人晚点再走的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

从文章语言的角度,可以看出全文语言非常节制、冷漠、淡然,对于母亲只是写其

“毫不迟疑地、详尽准确地”,不直接显露同情之意;对于看客只是说“那是一群孩

子”“一群群的大人”,而不通过一些负面形容词来表现批判之意。这和作品内在的

激情形成极大的反差,具有强烈的陌生化效果和透视作用。

在主旨呈现方面,文章从头到尾都只是在叙述故事,重点表现母亲、神父这两个主人

公的语言、行动,而从不出现任何议论成分。但正是通过人们的言行举止,我们可以

看出小镇居民精神上的愚昧、麻木,也能充分感受到作者对拉美人民生存状态和精神

世界的关注。

在情节安排上,文章选取的只是母亲找神父要钥匙这一看似普通的情节,而不直接选

用看似能够表现更多情感激荡的祭奠环节。而且,当门口、街上全是看客时,母亲毅

然决然地“夺”过鲜花,走向大街。那么,她们走向大街之后,看客们会有怎样的表

现,母女两人会有怎样的遭遇?文章只给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开放式结尾,给读者多

种想象的可能。

10.答案:BD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

句意:天地供给的财物,都有一定的数目,取用它们有节制。

“天地生财”和“自有定数”之间是主谓宾的关系,前者是主语,后者“自有”和

“定数”分别是谓语和宾语,主语和谓语之间可断开,即BD处可断开;

“取之有制”和“用之有节”之间是并举的关系,中间可断开,即F处。

故选BDFo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

A.说法正确。

B.说法正确。

C.说法错误,两个“曲”的含义分别是:曲引,不公正/理屈。句意:捏造他们的罪

状。/宁可答应秦国“以城易璧”的请求,而让秦国背负理屈的舆论罪名。

D.说法正确。两个“且”的含义分别是:尚且/将。句意:即使是死也不改变。/你们

都将成为俘虏了。

故选Co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认为朝廷应该唯才是举,不问人才的出身、经历以及品行”错,作者认为朝廷选

拔人才要看品行,文中“臣愚以为诸非贪婪至无行者,尽可随才任使”是说只要不是

贪婪到无德行的人,都可以根据他的才能安排职位;另外“槁项黄融”的意思是面黄

肌瘦,面容憔悴,不是“衣衫单薄”,文中也没有提到“孤苦终老”。

故选Ao

13.答案:(1)现在朝廷里人才济济,虽然不可以说无人才,但是天下难道没有有特别

才能而隐于民间的人吗?

⑵大臣为自己陈诉(辩解),就认为他不肯服罪;不辩解,就认为他犯的错都是事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济济”,人才济济;“无人”,没有人才;“岂”,难道;“抱异才”,拥有特

殊才能。

(2)“陈”,陈诉,辩解;“伏辜”,服罪;“实”,事实。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我听说现在的宗室,古代的王侯,他们所崇尚的都是百姓所观望效仿的,也是改

变风气习俗的根本所在。我恭谨地翻查祖辈遗训,发现朝廷用来对待宗室的行为制

度,亲近礼遇之制隆重,但是对他们的提防也很多。然而现在的一些宗室,不想着效

法祖辈遗训,生活节制、慎行法度来接受天赐的福佑,却丢掉王侯的尊贵身份,争着

去求得修道之人的名号,招纳占卜炼丹之人来迷惑百姓。这都是朝堂上想要对君主谄

媚示好,来扩张自己的权势,私下里其实邪恶贪财多行暴虐之事,欺压官员,来放纵

自己的欲望。如果不早点稍微削弱他们,假使他们屡屡得志后,就会势力太大,难以

驾驭,所说的宗室骄纵就是这样的情况。

人才像木材一样,培养他们关键在于平时,任用他们要发挥他们的特长。平时注

重培养他们就不会人才匮乏,人尽其才就可以任用得当。现在国家对于人才,平时未

曾留意培养他们,而使用他们又不能让他们发挥各自所长。现在朝廷里人才济济,虽

然不可以说无人才,但是天下难道没有有特别才能而隐于民间的人吗?难道也没有遇

到一点过失就永远废黜的官员吗?我认为那些只栗不是贪婪到无德行的人,都可以根

据他的才能安排职位。况且还有能力出众可录用的人,却让他们面容憔悴终此一生,

实在是太可惜了,怎么可能不缺乏官员呢?所说的百官荒废不尽职就是这些情况。

各地地方官是治理百姓的官员,地方官员贤能与否,有监察考察他们,监察的取

舍,由选拔官吏的部门长官来决断。近来对地方官考核不严,地方官对于监察来说,

只是一味奉承趋附的人罢了。他们把上传下达,处理文书、政令等公务当作首要实

务,把迎合君主意愿当作精明能干,送财物多的官员成为高官,善于谄媚的官员平步

青云。按这样形成风气,公正刚直之路堵塞,依照权势的多寡而有不同态度的风气逐

渐形成,百姓的利弊,世道的盛衰,有谁会对这些留意呢?所说的官员作风沿袭不变

就是这些情况。

少数民族的祸患,虽然自古就有,然而防御完备,外族就不能侵入。现在少数民

族骄横已久,近来尤为严重,有时攻击宣府镇和大同镇,有时深入内地,小入就获小

利,大入就获大利。近来皇上奋然向上,激励将士,云中之战于是能够打胜仗,这是

振作昂扬的效果啊。然而兵法上说:“不要侥幸依靠敌人不来侵犯,而要依靠自己有

应付敌人入侵的充分准备。”所说的边防没有整治就是这样的。

天地供给的财物,都有一定的数目,取用它们有节制,那么就有丰裕;如果取用

它们没有节制,那么就会匮乏。现在供养大官的财物,每年数额巨大,皇帝近臣征派

勒索,贪欲难以填满,主管农耕的官员多次上奏国库空虚。有句话说得好:“粗不过

三寸的管子如果没有底,永远也填不满。”现在天下不是只有三寸而已。所说的财物

严重不够用就是这样的。

五种弊端由来已久,并非一日之功,恭请皇上考察国家兴衰的源头,联合国中上

下之力,大开纳谏之门,然后按这五种弊端来责令整改,那么人人都会想着发挥自己

的特长,而长久以来的弊端就可以根除了,这五种弊端又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

文本二:

让大臣负责国家大事,让小臣负责具体的小事,这是治国的普遍道理,也是处理

政务的正确法则。现在委任他们职权时,却是重视大臣而轻视小臣,遇到事情时,又

轻信小臣而怀疑大臣,这是信任自己所轻视的而怀疑自己所重视的,这种做法怎么能

实现天下大治呢?再者,朝政贵在有稳定的规范,不能经常变化。大臣或者因为小过

错而获罪,小臣或者因为大事故而受罚,职责和职位不相符,所惩罚的事情,不属于

他们各自的职责,要求他们没有私心,竭尽全力,岂不是很难吗?小臣不可以让他们

做大事,对大臣不能因为小过错就治罪。给予很高的职位,追究细小的罪过,于是那

些掌文案的小官吏就会顺着陛下的旨意,捕风捉影,故意曲引法律条文,捏造他们的

罪状。大臣为自己陈诉(辩解),就认为他不肯服罪:不辩解,就认为他犯的错都是事

实。真是进退两难,不能自己分辨。朝廷任命大臣,都是想让他们竭尽全力。而大臣

却有所避讳不敢讲话,这就叫未尽全力。如果选拔的官员得当,即使是故人又有什么

关系。自己不给予别人充分的信任,又怎能要求别人忠恕呢?臣子虽然有时会犯过

错,可是国君如此对待也不算得当!皇上既然对臣下不信任,那么必然认为臣下无可

信之处。如果臣下都不值得信任,那么皇上必然也有让人可疑的地方。《礼记》上写

道:“君上多疑,那么百姓就感到无所适从。臣子言行莫测,那么国君就会不放

心。”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难道连一两个值得信赖的人都没有吗?用信任的态

度去选择人,就没有绝对不能用的人,用怀疑的态度去选择人,就选不到信得过的

人,难道这只是臣子的过失吗?即使普通人,一旦结为朋友,都可以用生命来报答,

纵然死尚且不会改变,更何况君臣之间默契得如同鱼和水的关系呢?如果国君像尧、

舜那样,臣子像稷、契一样,怎么会有遇到小的事情就改变志向,碰到小的利益就变

心的道理呢?这虽然是由于臣下的忠心不够鲜明显著,也是由国君心怀不信任、对待

下属过于刻薄导致的。这怎么谈得上君以礼待臣,臣以忠事君呢?凭陛下的聪明才智

和现在的成就,要是能诚恳广泛地寻求贤能的人,君臣同心同德,就会天下大治,就

可以与三皇五帝相提并论了。夏、商、周、汉,又算得了什么呢?

14.答案:(1)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2)①让大才负责国家大事,让小才

负责具体的小事。②对人才贵在有稳定的规范,不能经常变化。职责和职位要相符。

③给予人才充分的信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可知,问题一要求推断筛选出的相关语句应是与教育、培养人才有关的内

容。而材料一中,“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意思是人才像木材一样,培养

他们关键在于平时,任用他们要发挥他们的特长。“才”与青年人才对应,

“养”“使”与培养、提供机会呼应,故应选这一句。

而在材料二中,与教育、培养、关心人才有关的语句,从“使之贵器”这一角度来

看,可以找出“夫委大臣以大体,责小臣以小事”这一用人方式;从“又政贵有恒,

不求屡易”这一角度,可以看出任用人才应有稳定规范,职权相符的用人原则;从

“待之不尽诚信,何以责其忠恕哉!”这一点,也可看出给予人才充分信任这一对待

人才的态度要求。

1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本词四五句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只是表现作者的所见所想。“应是天公,恐他澜

倒,特向江心设”运用了拟人修辞。

故选Ao

16.答案:(1)写景方面,都是从大处着笔,写景大气磅礴,境界宏阔,都有豪放词

风。(2)炼句方面,秦词“激浪飞珠溅雪”,苏词“卷起千堆雪”都运用了比喻,以浪

花比作雪,形象生动。(3)情感表达,两词都借阔大之景抒发旷达之情,将写景、抒情

融为一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景物形象及写作手法的鉴赏能力。

写景都是从大处着笔,写得大气磅礴,境界宏阔。

本词壮思逸飞,境界开阔,是秦观词中少有的豪放之作。上阕第一句,先写长江的水

势,“滚滚”“激浪”来形容水流湍急,第二句奇峰突现,一座高峻的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