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5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学习任务群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单元人文主题百家争鸣学科素养目标1.通过学习本单元课文,深入了解先秦诸子百家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解先秦诸子散文的思想价值和人文内涵,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2.了解六篇经典文本的基本内涵,把握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特点,学习儒家、道家、墨家的言说方式,结合现实生活,学习古人智慧,培养理性思辨精神。学科素养目标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利用工具书查阅资料,适当扩大阅读面,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掌握重点句法、词法现象,培养文言语感,探索文言文学习规律,提高语文读写水平。4.认识先秦诸子著作的文化价值,从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培育人格,将其转化成为人为事的准则,如培养善良的人格,学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等。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能够准确翻译浅易文言文。2.把握说理的逻辑思路,学习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感受思辨的力量。3.理解文中观点的内涵及价值意义,认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道德培养的关键。《论语》十二章单篇文本研读课学习活动一知人论世文本助读人物简介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晚年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核心是“仁”。其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极深远的影响,孔子也位于“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列。作品《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二十篇,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文化常识诸子百家

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各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术流派。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法家、道家、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许多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广阔的基础。语录体

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行。因其偏重只言片语的记录,多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不能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与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其中《论语》简明深刻,语约义丰,往往在一两句话里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经验,在后世流传甚广,有些内容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和格言。相关评价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

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内斯·阿尔文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

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李零《我读论语》相关链接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被颠覆,礼崩乐坏,诸侯割据,互相征伐,周王得不到重视。孔子对社会的动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仪,重新建立统治秩序,所以他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他反对暴政,强调“仁者爱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孔子见自己的抱负难以施展,被迫离开鲁国,与弟子们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国,开始了十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其间他们常遭困厄,其学说在各国都不受重视。最后孔子只得返回鲁国,专心整理修订文献,教授弟子。学习活动二精研课文理解鉴赏阅读:解释加点的词语。

思考:回答相应的问题。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

,

。”

勤勉

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匡正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阅读:解释加点的词语。

思考:回答相应的问题。

如果取道道路主张策略谈论道理阅读:解释加点的词语。

思考:回答相应的问题。

3.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含意?真理领悟了生活的真谛、宇宙中的真理,纵然朝闻夕死,亦会觉得心满意足,不虚此生,否则纵然高寿八百年,不得闻道,亦枉为人。阅读:解释加点的词语。

思考:回答相应的问题。

4.《<论语>十二章》中,“

,

”两句阐述了君子和小人的义利观,指出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知晓,明白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阅读:解释加点的词语。

思考:回答相应的问题。

5.孔子提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

,

。”

反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阅读:解释加点的词语。

思考:回答相应的问题。

6.“质胜文”与“文胜质”的含义各是什么?质朴、朴实华美、文采粗野,鄙俗虚饰,浮夸“质胜文”,就是缺少后天的修饰、装点,人就会显得粗野、鄙俗。“文胜质”则是矫枉过正,即装点太多就显得浮夸、虚伪。阅读:解释加点的词语。

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停止思考:回答相应的问题。

7.下列句子中“道”的含义是否相同?哪个“道”才是孔子心中的“道”?(1)朝闻道,夕死可矣。(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3)就有道而正焉。第一个“道”是道理、真理。第二个“道”是路。第三个“道”是道德,侧重指品德、学问。第一个“道”才是孔子心中的“道”。因为这句话是孔子追求真理的誓言。生命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但是,有了生命的我们应懂得人生的真理,知道怎样活着才是有价值的。阅读:解释加点的词语。

停下来填平同“智”,聪明

思考:回答相应的问题。

8.第8章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比喻论证。这句话用了两个比喻来说明做人、做学问、做事情要靠自己坚持,不能半途而废。第一个比喻是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成功了,如果这时候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其咎在己);第二个比喻是填平洼地,即使只是刚刚倒下第一筐土有志于前进,也是我自己前进的(进益在己)。孔子强调,人与人境遇不同、机会不等、时运有别,但个人的主观努力决定自己的一生。阅读:解释加点的词语。

一旦称赞,称许条目,细则实践,从事思考:回答相应的问题。

9.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

”解释了颜渊对什么是“仁”的疑惑,并强调一旦做到这一点,就能达到“

”的效果。

10.如何理解“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的含意?克己复礼为仁

天下归仁焉“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串于《论语》一书的始终。思考:回答相应的问题。

一个字阅读:解释加点的词语。

11.《<论语>十二章》中“

,

”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了更强的自我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

12.你是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为人处世的人生道理?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做事情应顾及他人的感受。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自己不喜欢的、不希望得到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与人交往时,要做到换位思考,其实质是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等。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活于世,要学会相互理解,要设身处地地看待问题,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有多替别人考虑,别人才会把你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有这样做了,人际关系才会和谐。阅读:解释加点的词语。

激发人的感情讽刺时政近思考:回答相应的问题。

13.《<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多学《诗》,因为学《诗》可以激发感情,可以观察政治得失,还“

,

”,意思是可以提高交往能力,也可以讽刺时政。

可以群

可以怨

14.孔子为什么特别重视读《诗》?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他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导弟子要学习《诗经》。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指出学习《诗经》的重要意义。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社会价值。“《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学习《诗经》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各种能力和精神。在家则孝,在外则忠,忠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其他品德的基础,而学习《诗经》就是培养人们这种品德的最佳方法。“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从知识的获取上说的。古代获取知识的渠道并不像现代这么多,信息也没有现在这么集中,获取起来也没有这么方便。而《诗经》中恰恰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知识,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方便。所以孔子特别提倡学习《诗经》。学习活动三梳理知识探究疑难知识梳理1.辨识通假

“知”同“

”,意义:

智慧,聪明2.一词多义

形容词,同“智”,明智,聪明

动词,了解

动词,知道、懂得连词,表并列关系,并且

连词,表假设,如果

连词,表顺承关系,就

连词,表顺承关系

名词,道路

动词,取道

名词,治国之道,好的政治主张和措施

动词,讲述

形容词,重大、重要

动词,重视、看重

量词,层

副词,再次、重新

动词,归复

副词,再、又

形容词,重复

动词,恢复

3.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动词,匡正、端正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形容词作名词,贤人

名词作动词,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名词作动词,侍奉

名词做动词,实践、从事

4.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填平洼地

平坦的地方

老师对学生的称呼男孩子或表示轻蔑的称呼古义:

今义:

这样以后

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5.特殊句式(1)敏于事而慎于言

(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3)如礼何

(

)(4)小子何莫学夫《诗》

(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事敏而于言慎”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自也”

固定句式,“如……何”译为“对……怎么样”固定句式,“何莫……”表反问的句式,译为“为什么不……呢”6.文化常识(1)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人,是孔子的弟子。他以孝著称,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2)子贡:姓端木,名赐,春秋末期卫国人,孔子的弟子,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3)《诗》:《诗经》,又称作“诗三百”。汉武帝时期,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故改称《诗经》。(4)颜渊:名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他贫居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7.成语积累(1)食无求饱: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有节制,对生活要求不高。(2)居无求安:居住不要求舒适。指不追求物质方面的享受。(3)见贤思齐:见到贤能的人,就想向他看齐。(4)文质彬彬: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5)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6)克己复礼:严格约束自己,使一言一行都合于礼。(7)朝闻夕死:早上明白了道理,哪怕当晚就死去,也是值得的。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或不愿意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现多指应该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多为别人着想。关于“责任”的成语(1)分内之事:本分之内的事情。指自己应负责任的事情。(2)引咎自责:把过失归在自己身上并作自我批评。(3)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5)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问题探究1.本课所选的《论语》章节,阐述了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一些观点,请根据文本内容完成下列表格。语

句基本观点敏于事而慎于言谨言慎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义轻利文质彬彬,然后君子②朝闻道,夕死可矣追求真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③自我反省

文质兼备勇于担当语

句基本观点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虽覆一篑,进,吾往也④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有智仁勇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锲而不舍,进止由己

自我约束

2.下面的句子都带有“仁”字,说说它们分别是从哪些角度阐释“仁”的。①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③仁者不忧。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点拨

第①句是说“仁”与“礼”“乐”的关系。“仁”是“礼”“乐”的根本要求,“礼”“乐”是“仁”的外在表现。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就根本谈不上如何对待礼、乐的问题。第②句是说践行仁德是一个人的使命担当和沉重责任。士人应用一生乃至生命去践行它。第③句是说评判一个人是不是“仁”,“不忧”是其重要标准。一个人如果真正明白何为仁,他会坦然面对人生的喜乐,不庸人自扰。第④句讲践行仁德完全取决于自己,不能由别人强制。强调践行仁德的主动性和内在性。3.《<论语>十二章》在说理上运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分析。

点拨

①运用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如“譬如为山,未成一篑”等。②运用对比,使语义更加鲜明。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③运用对偶、排比的句式,使语言整饬,朗朗上口。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思路整合主题归纳《<论语>十二章》主要阐述了孔子关于贫富、义利、自我要求等方面的观点,体现了孔子重视《诗》的教化作用,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大学之道单篇文本研读课学习活动一知人论世文本助读作者简介“小戴学”的开创者——戴圣简介戴圣,西汉官员、学者,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字次君,世称小戴。戴圣一生学习儒家经典,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立为博士,参加石渠阁议。作品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作品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西周宗法制度的日趋瓦解和礼乐制度的逐步崩坏,“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文化垄断发生了改变,一批旧贵族由于战乱和亡国等原因,其身份由贵族转变成士民和庶人,其所掌握的贵族文化也随之流传到民间。在这种情况下,原先在贵族社会中广为流传的“礼”(主要是维持家庭成员关系的各种礼节)逐渐下移并为普通家庭所接受。这便是当时的社会现实。

所以,《礼记》是时代与现实生活风雨催生的学术之花,是儒家在“礼崩乐坏”时代反思重建政治秩序和价值观念的产物。它承载了儒家在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焕发出的学术激情和文化精神。相关常识各科论文丛集——《礼记》

《礼记》,亦称《小戴礼记》或《小戴记》,是一部以儒家礼论为主的论文汇编。相传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由西汉戴圣编纂而成,共四十九篇,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内容驳杂,其篇目编次也无义例。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的可读性提高。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书五经”翔实地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文化视野“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学》《庸》《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

最初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才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摘编自朱自清《经典常谈》)相关评价

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意识形态影响最大的书是儒家的书,从所起作用的大小来估计,《礼记》仅次于《论语》,比肩于《孟子》,而远远超过《荀子》。

——清·王文锦学习活动二精研课文理解鉴赏阅读:解释加点的词语。

彰明

心不妄动性情安和思虑精详处事合宜获得推究事物的原理一概,一律思考:回答相应的问题。

1.《大学之道》中写道:“

,

。”也就是说在通往“至善”之路上,需心不妄动后方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

2.阅读第一段,明确“三纲”的具体内容,以及“三纲”之间的关系。3.在《大学之道》中,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表达同样道理的句子是:“

,

。”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1)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彰显美德,亲近爱抚民众,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2)层层递进。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

5.《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

6.“八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读书人的理想,《大学之道》认为想要“齐家”,必须要做到“

”,想要“修身”,必须要做到“

”。先修其身

先正其心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安人。学习活动三梳理知识探究疑难知识梳理1.一词多义

动词,知道

名词,知识

形容词,同“智”,明智、聪明

动词,了解

动词,知道、懂得

动词,使真诚

名词,诚心

副词,确实、实在

动词,处事合宜

动词,具备

形容词,正确、合适

动词,修养

动词,修建

形容词,长

形容词,高

2.词类活用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彰明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接近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真诚

名词活用为动词,推究

3.成语积累

关于“修身”的成语(1)独善自养:只求自我完善,修身养性。(2)谨身节用:修身饬行,节省其用。(3)谦卑自牧:谦虚谨慎,修身养性。(4)日省月修:天天反省,月月修身。(5)修己安人:提高自身修养,使人民安乐。(6)修身养性:泛指通过自我修养,使身心人格达到完美境界。问题探究1.结合《大学之道》,明确“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

点拨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三纲”是“八目”的指导思想。“八目”是对“三纲”的补充和发挥,“八目”的目的是实现“三纲”。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者的关系如何?点拨

“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庭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3.《大学之道》是如何做到深邃隽永、哲理深刻的?点拨

①大量凝练而意蕴深刻的语句,使文章呈现出深邃隽永的审美特征。本文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用语凝练,言简义丰。这些凝练而意蕴深刻的语句是博学的儒者对思想加工锤炼的精神产品,也是他们艺术思维的智慧结晶。②顶真的使用,使文章逻辑更加严密。《大学之道》属于议论文,说理时使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使逻辑推理性强,论证条理清晰,表达周密准确。如文章在阐述治国平天下与修身正心之理时,先连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从“天下”“国”“家”到“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由社会治理到个人修养,层层深入、句句推进、环环相扣,周详严密地论证了深刻的治国之理。句与句首尾蝉联,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和不容置疑的说理气势。思路整合主题归纳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单篇文本研读课学习活动一知人论世文本助读人物简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在人性问题上,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作品《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等增强说服力,极富特色。作品背景

孟子所处的时期,各诸侯国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也针对社会现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便是其中的一篇。名家点评孔子在中国历史的地位如苏格拉底在西洋史,孟子在中国历史地位如柏拉图在西洋史。

——冯友兰文化视野

孟子有英气,英气勃发,那是丈夫初长成时的阳刚之气、浩然之气。孟子有圭角,凛然难犯,那是男儿的铮铮傲骨,无一丝邪媚之态。这正是孟子最了不起的地方。

我以为,在先秦,有五种主要的人格理想,其中一种就是孟子式人格,孟子式人格是什么?就是大丈夫!富贵不能使他的心智惑乱,贫贱不能使他的节操改变,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是大丈夫!

孔子是“畏大人”的,而孟子则越是在“大人”面前,越是昂扬一丈夫。孟子说:饮酒作乐,驰骋打猎,跟随的车子上千辆,我即使得志,也不屑这样做。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我不屑于干的;而我的所作所为,都合乎古代的制度。

真正是“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种正大光明,这种浩然正气,使得一切蝇营狗苟者都黯然失色。(摘编自鲍鹏山《孟子:王者师与大丈夫》)学习活动二精研课文理解鉴赏阅读:解释加点的词语。

运转,转动

惊骇,恐惧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求取谦逊推让萌芽,发端伤害同“燃”,燃烧安定侍奉思考:回答相应的问题。

1.选文是如何提出观点的?2.“怵惕恻隐之心”有什么含义?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确,言简意赅,并提纲挈领地引起下文的论证。“怵惕恻隐之心”即“悲悯之心”,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它促使人关注身边的人、事、物,乃至世界,从而关注人生的意义。3.为证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

,

”形象地说明其于人的重要性。

用“孺子将入于井”来举例论证,说明“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是人良心的本能反应,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并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6.孟子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中善于运用比喻说理,“

,

”采用喻证法将“扩而充之”的意义深入浅出地进行了阐述。

5.为强调扩充“四端”的重要性,孟子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①比喻论证:“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用火由开始燃烧到成为熊熊大火,泉水由开始流出到汇集成江河,来比喻把仁、义、礼、智的发端扩大充实开来的气象,鲜明生动,言简意赅。②假设论证:“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通过假设,论证后天扩充发展“四端”的重要性。③对比论证:通过是否“充之”的对比,突出拥有“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意义。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达

学习活动三梳理知识探究疑难知识梳理1.辨识通假

“内”同“

”,意义:

“然”同“

”,意义:

结交燃燃烧2.一词多义

动词,推让名词,借口,理由动词,告别结构助词,的人称代词,它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指示代词,这样形容词,对,正确连词,表转折,但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通假字,同“燃”,燃烧动词,好像形容词,相同,差不多人称代词,你3.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伤害

名词作动词,侍奉

4.特殊句式(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3)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

)(4)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

)判断句,“非”表示否定判断

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非所以于孺子之父母内交也”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非所以于乡党朋友要誉也”

5.文化常识(1)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2)孺子:儿童,幼儿。(3)乡党:周制以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后因以“乡党”泛指乡里。6.成语积累

关于“悲悯同情”的成语(1)恻隐之心: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2)悲天悯人: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3)大发慈悲:比喻起善心,做好事。(4)矜贫救厄:怜悯救济遭受贫穷苦难的人。(5)畏天悯人:敬畏天命,怜悯世人的困苦。问题探究1.请简要分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行文思路。

点拨

①首先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指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很容易了;②接着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证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③然后指出人要有“四心”,并说明“四心”与“四端”的关系;④最后强调了扩充“四端”的重要性。2.《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是如何进行说理的?点拨

①比喻说理,生动启发。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用大家熟悉的事例“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进行设喻,启发人们,使人们更容易接受自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将“四端”比作四肢,生动形象地说明人拥有“四端”如同人生来就有四肢一样。②排偶句式,气势磅礴。孟子善于运用排偶句式充分透彻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在阐明“四心”“四端”时,运用两个排偶句,使文章气势磅礴,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极富雄辩色彩。3.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体现了他的“性善论”思想,即主张人性向善,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而儒家另外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却提出了“性恶论”,即主张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你认为哪种说法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呢?点拨

观点一:孟子的“性善论”是从正面激励人奋发向上、自觉向善的,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孟子把道德观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性,强调了人性本善;在主体的道德修养中,孟子又强调了“为仁由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个人扬善弃恶、积极向上,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观点二:荀子的“性恶论”强调借助礼仪规范来加强人的道德修养,重视利用客观条件进行教育和学习,更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存在粗陋之处,所以要加强后天的学习和改造,从而造就完善的人格。观点三:二者各有长短,二者互补更利于道德的发展。清代学者钱大昕说:“孟言性善,欲人之尽性而乐于善;荀言性恶,欲人之化性而勉于善。立言虽殊,其教人以善则一也。”即两种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去恶向善。其中,孟子提供了人性善的内在依据,认为人天生具有修己的可能性和主动性,却忽视了人加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被动性;荀子强调道德修养的被动性,却忽视了主体向善的主动性和可能性。二者相互补充,既能鼓励人注重自我道德修养,又能加强对人外在的道德约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道德。思路整合主题归纳

本文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文章在强调后天扩充四端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复合文本比较鉴赏课综合探究任务探究一

比较文章的思想内容1.比较阅读《<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分别概括提炼这三篇课文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文

章核心概念主要观点《<论语>十二章》①②《大学之道》③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⑤⑥仁、义、礼

“君子”之德、修身养性等

“三纲”“八目”

强调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不忍人之心”“四端”

人都有“四端”,“四端”要靠教化修养

2.三篇选文都强调“修身”,但具体要求有区别。请简单概括。

3.三篇选文对“君子”提出了怎样的要求?点拨

《<论语>十二章》认为修身首先要从自身做起,要从仁义礼做起,要从学习做起;《大学之道》认为修身要按照“八目”的顺序做起;《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认为修身要从拥有四端做起。点拨

《<论语>十二章》认为君子要好学、要仁爱、要求道、要求义、要自省、要文质彬彬、要有理想、要有责任、要有毅力、要勇敢、要约束克制自己、要尊重他人;《大学之道》认为君子要穷理、正心、修身、治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认为人要有四端,并扩而充之,君子更应如此。任务探究二

比较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说理艺术4.三篇选文的语言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文

章语言风格《<论语>十二章》①《大学之道》②《<论语>十二章》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语言接近口语,浅近易懂。《大学之道》语言平实浅近,不事雕琢,明白晓畅,干净利落,给人以朴素自然的美感。文辞简约,但内涵深刻;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文

章语言风格《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③相同点三篇文章的语言都简练平实,内涵深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语言掷地有声,论证缜密,长于修辞,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运用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运用排比,精练整齐。5.《大学之道》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说理上有什么特点?点拨

《大学之道》说理透彻,深邃隽永。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本文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阐明了“治国”“平天下”和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②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突出气势。本文语言气势充沛,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等语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气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逻辑严密,论证灵活。①文章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本文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了“不忍人之心”存在的合理性,并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全篇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层层推进。②文章善于运用论证手法。本文虽然篇幅较短,但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强调了人性本善及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形象生动,论证灵活。如文章列举的“孺子将入于井”的例子,以及文中由“犹”“若”引出的比喻论证,使整篇文章逻辑严谨,一气呵成。主题阅读孔子——大道人心,卓然自立

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体认当世政教,心系人心惟危,渴盼社会安宁。他沉潜生命思考,入化心灵塑造,探索人间正道。孔子思想充满人文精神,理想境界昭然显著。可以说,作为一个特定时代的“孤勇者”,孔子难能可贵地将伟大的仁义思想留给中华文明,成为激励中华民族执着追求向善、向学、向上的精神动力。梁启超评价说:“孔子之道虽当乱世而不衰,数千年之社会赖以维持,所谓乾坤不息也。”尼山的月光——说孔子

刘汉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尼山静卧在山东曲阜城外约30千米处,朴素得像真理一样。虽然奇不过三山,险不过五岳,高不过340多米,却是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景观的制高点。因为尼山,诞生了孔子。尼山脚下,默默地淌着古老的泗水。泗水波澜不兴,却声震长河。因为孔子的临川一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与古希腊先哲赫拉克里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深邃,使潺潺小河泛起了哲学的波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孔子选择了这片神山圣水。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51年到前479年的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也是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史学家和文学家。自汉以来,历代帝王仕儒向他敬奉了无数桂冠,如“大成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堪当此誉的,中国历史上仅此一人。有一种存在,叫隽永。譬如,尼山冬夜的月光。穿越2

560年风云的华光,如浴如洗,纤尘不染,圣洁、高贵地悬在我的额顶,宁静而温婉。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孔子如月,辉映着中华民族思想的耿耿长河。孔子是为思想而生的。他建筑了一座思想的宫殿,嵯峨雄伟,金碧辉煌,思维廊腰缦回,灵感流光溢彩。他以仁、义、礼、智、信为基,以忠、德、宽、恕、勇为栋,以孝、廉、恭、俭、敏为梁,以和合、中庸、教化、六艺为檩,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椽,以畏天命、明天理、敬天道为脊,高耸起中华民族最初的人文精神大厦。一部《论语》,大道至简,要言不烦,是天下最好的教科书。中华民族一读2

000余年,百读不厌,百思不尽。孔子是为政治而生的。从思想者走向实践者,从政治家走向思想家,他是有抱负的文化人、有思想的官员。他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的国家观、社会观、人民观建立在国富民强、长治久安的目标基础上。春秋以降的400多位帝王,大多是孔子思想的践行者和注释者,得之者治,不得者乱。孔子是中国古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缔造者。他的政治主张、国家政策、文化观念、哲学思想、社会理论、道德倡议,从国家、社会、个体三个层面,锤炼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特质,以强大的内聚力、稳固性和认同感,奠定了中华文化最初的基因,引领了中华民族最早的梦想。孔子,是雄踞古代中国思想皇宫的帝王。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孔子如月,辉映着中华民族思想的耿耿长河。月在月光中走,风在风天里行。孔子如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光。孔子是一位勤勉而孤独的摆渡人。他奔忙于两个社会之间。奴隶社会寿终正寝,封建社会方兴未艾,孔子见证了新旧制度的更替。旧有的被摧毁,新生的还稚嫩;传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