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湖南省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1页
2024年湖南省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2页
2024年湖南省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3页
2024年湖南省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4页
2024年湖南省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湖南省永州一中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194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提出“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并在其组织法中提到

国际理解教育的使命:“既然战争是起始于人的思想的,以谋求全球和平发展。在这个过程

中,承认、理解和包容差异,成为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原则。

②但21世纪伴随着国际局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国际理解教育原则受到前所未有的冲

击与挑战,原因在于:其一,使以传播共同价值为核心内容的国际理解教育模式显示出局限

性,需要重新寻找以承认“多样性”为前提的共生模式,全球化范围内人员急剧流动,拥有

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异质的他者”间相互影响、渗透和冲突,成为国际理解教育的新课题;

其三,各国将提高全球竞争力、应对全球化对策等课题纳入国际理解教育,不稳定的全球政

治局势也促使各国更加注重“合格国民”的培养。

③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新的国际理解教育理念悄然兴起,强调在承认他文化的不可理

解性和国家间利益冲突的前提下,而用“‘异己'间共生”的理念强调在全球化时代人与人

之间、国家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情形下,培养学生与价值观相悖的不同文化背景群体一一

“异己”共生的能力和态度。

④“异己”在《后汉书》中已有记载,现代汉语中“异己”概念也并不陌生,主要指政

治上对立或意见相左的政治派别、势力、利益集团。“异己”虽然与“己”对立,它所具有

的辩证性特点恰恰可以说明目前不同文化和价值群体并存的状况。首先“异己”具有集团性。

异己特指对立团体间对彼此的称谓。如果只是个人恩怨,很少归类为“异己”,则说明他们

代表不同的政治利益和主张。其次,互为“异己”的状态指同一集团内部小团体之间的对立,

却区别于“外敌”,“敌人”,“异己”互为存在条件。在相互冲突的争斗过程中,“异己”完

全被铲除意味着对立、冲突势力的消失,因为没有敌对势力的绝对统治不可长久。

⑤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理解教育语境中的“异质性他者”正呈现出“异己”之特点:

首先,人们将与越来越多的“异质性他者”共享生活空间与生存资源。人们处处看到获得国

籍成为新国民的外国人、具有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非法滞留劳工、难民、留学生、观光客

等“异质性他者”,“异质性他者”间的共存成为常态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存在冲突。这种

冲突源自文化差异和价值对立的时候,在“他者的异质性”与由此导致的“冲突”无法回避

的情况下,合作与共生却势在必行。全球的连带性和人类的相互依赖性凸显,寻找与“异质

性他者”和谐共生的模式成为摆在每个人面前的课题。总之,今天的“异己”不再是铲除对

象,必须与之合作共生的对象,这也是国际理解教育语境下的“异己”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异己”概念最大的区别。

⑥“‘异己’间共生”教育是近年来国际理解教育模式的新探索,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

学习与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相悖的人们进行交流和合作的方法,培养全球公民的素养。例

如,分别于2003-2005年、2006-2008年间实施的对话项目,该项目选定四个国家的代表

性电影,以此讨论其中的文化因素;更有中央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在2007-2009

年所进行的、以“共有”“赠与”为主题长达三年的对话项目等。王荣曾用“错位沟通理论”

分析中日两国研究生对“不可理解的文化现象”进行对话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参

与者对异质文化的理解,更有利于将自身文化放在文化融合背景下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⑦“‘异己'间共生”不是通过理解异质文化和价值观达到接纳和内化的目的,而是在

承认理解的有限性基础上探索合作、共生模式,即理解差异的不可调和性和共生的必然性,

由于不少相关实践尚处于摸索阶段,有必要进一步积累经验和个案

(摘编自姜英敏《从“和而不同”到“‘异己’间共生”一一全球化时代国际理解教育模

式的新探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承认、理解和包容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是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

原则

B.“异己”在古代业已出现,现代汉语中“异己”的概念也并不陌生,指利益上对立或

意见相左的派别、势力与各种集团。

C.人们与“异质性他者”共享生活空间与生存资源,不可避免地存在冲突,产生隔阂已

是常态

D.“‘异己'间共生”既利于对异质文化的理解,更利于在文化融合背景下更深地理解自

身文化,以达到接纳和内化的目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4年颁布《关于教育促进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及教育与人

权和基本自由相联系的建议》,有利于“共同价值”传播。

B.“971”事件令世界震惊,正如日本学者永田佳之所说,国际理解教育开始由“可理

解”为前提转向“无法理解”为前提。

C.在校内举办“**文化节”,介绍国外的食物、服饰与节日,就可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

与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相悖的人们进行交流的能力。

D.早稻田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生围绕“私有”和“共有”关系进行价值观差异的

讨论,体现了国际理解教育模式的新探索。

(3)下列对本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从不同层面论证“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的国际理解教育原则受到冲击与挑战。

B.第⑥段的论证方法很有代表性,举例论证典型、确凿,引用论证提升了内容的理论高

度。

C.第⑦段廓清模糊认识,进一步突出正确观点;也指出目前的实践状况与未来发展前景。

D.本文论证结构十分清晰严谨,采用了“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并列式论证结构。

(4)请围绕“异己”概括第④段和第⑤段的主要内容。

(5)请结合材料,从不同方面介绍下“‘异己'间共生”国际理解教育模式。(诸如其产

生背景、实践前提、目的意义、现状前景等)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1小题,*分)

2.(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孩子的礼赞

——赠组维女孩小鸠子

李长之

我从孩子们那里得的是太多了,可是我常对不起孩子。在孩子们的群里,我得着解放,

可是我常不知不觉,露出多于他们的心眼儿,事后想想,这胜利都是可耻的

前几天吧,有几个孩子,是不相识的,来的是同好,我当然欢迎。可是界限也是有的,

太大的牺牲,我是舍不得。我先把极其喜欢的画片藏着,抽屉里的都翻出来了,孩子们嬉笑

着,这时我就说画片上有故事,得我讲才行

不多时候,我却发觉我失败了,因为他们并不对我那顺口瞎溜的故事感兴趣,也没听我

的指挥,我以为狗猫是他们喜欢的,我便大夸其好,以便他们要,倒把目前的放过了似的,

我在这里说狗猫,翻着牛了,他们却说要看马,我那张是法国画家画的拿破仑骑着的一匹马,

一向是爱着的,可又怕被孩子们要了去,战战兢兢地给他们看了,其中的一个孩子却向我提

出进一步的要求了,他说画上一匹马的他不要,接连着就有一个孩子要三匹的,于是四匹的,

我才知道他们并不是死死地要占有一张画,他们却是有理想的,他们实在是高尚多了,我在

惭愧中,要多少匹,画多少匹。他们于是跳着,就跳着去了。

这回我在孩子们那里不是得到的很多了么?我知道孩子们如何的爱美,又如何的纯洁,

更如何的近于纯粹的审美的观照,却是如何的狭小,如何的不及他们光明都证明出了。

我常对不起孩子们的,可是孩子们并不冷淡我。我每每感到在孩子们前头而惭愧的,孩

子们却依然对我加以原宥。孩子们依然是给了我许多许多知识和德性。正如歌德说

现在在一起的孩子们中,我得益最多的,又彼此知道姓名的,大眼睛,我没想到这小鸠

子会那么对我有好感,连孩子的语言也很不熟悉,可是她是可以把故事讲给我听的,有次我

看见她画的画,是画人,两个耳朵挂在头皮上,像茶壶盖的鼻子,脚和手没有分别。我看她

是画的那么用心,我想起来了,一般的孩子,在会使用笔以后,人类对于艺术竟是这么根本

而且普遍的呢?这发现,就是从小鸠子得来的。

我那时继而想,孩子的爱艺术的好倾向,是一切孩子共同的。在反面,却是决不一律,

这个会偷钱,便决不是共同的,就可见人是善的,孩子、艺术、善,是三而一、一而三的宝

贝了

从孩子们那里,我们才减少了对人类的失望,我们才更坚决了社会新建设的急需与志愿。

最近,我却真的对她不起了。那是晚上,在路上碰见她父母和她三人了。请他们在屋里

坐了坐以后,我问她:“为什么没见你哭?为什么没见你闹?”她说:“我不哭,我不闹。”

在嬉笑里持着正经的作答。我向来是反抗的,成人的教育,不过是想把孩子弄驯,奴性才罢

休。所以我一有机会,便想煽动孩子,和成人示示威。当时我就说:“不好。好孩子没有不

哭不闹的。你的同学,也不哭不闹吗?”“也不。”她笑了。“不好!”我说。“怎么没有哭的,”

她说:“金国良闹来,挨打,好,那是好孩子!”我们都笑了。在她听了我的论调后,还有种

新奇的表情,我可以看出来。她说她要把我拖到她家里去,我说:“我不能去的。你爸爸妈

妈都不让。你不信,你爸爸就说请回,把我请回来了。”她又表情新奇地笑着了。我说:“你

听,她还拼命地拖着我,组细果然说着“请回”,就打算回来了,小鸠子不让了,上去就打

起爸爸来了,也哭也闹,还听见哭声和闹声。

我正感激那纯真的可敬爱的珍贵的泪之余,我觉得我只惹起反抗的情绪,并没有进一步

的积极的长远的办法

1934年5月(有删改)

[注]李长之,中国现代作家,与组细(即吴组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欢迎孩子登门来索要画片,但又不想作太大牺牲,就事先将喜欢的画片藏起来。

B.“不要画上一匹马的”“要两匹的”,不断增加的数量,让我见识了孩子的贫心。

C.小鸠子用“孩子的语言”把故事讲给我听,她对我的这种好感实在出乎我的意料。

D.小鸠子用心画画让我想起一般孩子的情况,发现人类对于艺术是根本且普遍的。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在这里说狗猫,他们却说要看牛,翻着牛了,使用反复手法,突出了“我”战战

兢兢的心理。

B.“我”和小鸠子关于“哭闹”的对话以及她的表情、动作等细节,再现了孩子在“我”

的诱导下流露纯真天性的过程。

C.“正如歌德说,我们当以他们为师”,在引用名言表明自己观点的同时,过渡自然。

D.结尾一段将议论和抒情相融合,表达自己观点和反思时,包含了感激、自责等复杂心

(3)文中多处写到“对不起”孩子或小鸠子,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作者说“从孩子们那里,我们才减少了对人类的失望。我们才更坚决了社会新建设

的急需与志愿”。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智伯又求蔡、皋狼之

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三家以国人国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智伯行水,韩康子

修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附(魏国都城),

绛水可以灌平阳(韩国都城)也。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

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口,入臣

之耳,为之期日而遗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提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大败智

伯之众,遂杀智伯

臣光日: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熊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

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船之金,然而不熔范,不砥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

谓之“君子”,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铁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

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譬如乳狗搏人,人得

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产,而才者人

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

败子,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

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减)

材料二:

悼之四年,晋荀瑶(智伯)帅师围郑,郑驷弘曰:“智伯愎而好胜,早下之,门于桔秩

之门。郑人俘鄢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将门,智伯谓赵孟(赵襄子):“入之。”

对曰:“主在此。”智伯曰:“恶而无勇驻,庶无害赵宗乎!”智伯不惨,赵襄子由是基(憎恨)

智伯,故韩、魏反而丧之。

(节选自《左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上打“V

夫A才B与C德D异E而F世G俗H莫I之J能K辨L通M谓N之O贤P此Q其R

所S以T失U人V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挟,指怀有,与《赤壁赋》中“挟飞仙以遗游”的“挟”字意思不相同。

B.严,指敬重、尊敬,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虽董之以严刑”的“严”字意思不相同。

C.审,指清楚,与《归去来兮辞》中“审容膝之易安”的“审”字意思不相同。

D.耻,指耻辱,与《师说》中“而耻学于师”的“耻”字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恰当一项是

A.赵襄子派张孟谈去离间韩、魏和智氏的关系。“唇亡齿寒”的道理使这两家很快就和

赵氏联合了起来,结果三家袭击并灭掉了智氏。

B.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智伯。

C.司马光认为,才胜德是智伯失败的根本原因。贪得无厌、刚腹自用、估恶不俊是《左

传》中智伯失败的原因。

D.《左传》中这一段记叙了智伯在与赵襄子联合伐郑时,侮辱赵襄子貌丑而胆怯,于是

二人交恶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②郑人俘鄢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

(5)司马光的“取人之术”认为: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请简述其理由。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感梅忆王久立[tt,

晁冲之

王子已仙去,梅花空自新。

江山余此物,海岱失斯人。

宾客他乡老,园林几度春。

城南载酒地,生死一沾巾。

【注】王久立,作者友人。王氏卜居京城之南,其园以梅花驰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开篇直言朋友的离世,表达内心的痛苦,也流露对朋友的悼念之情。

B.颔联紧承上联,在“江山”“海岱”阔大的空间背景衬托下,情感更加深挚。

C.“宾客”是作者自指,至此诗人由悼念友人而转入到对自身命运的喟叹。

D.诗人在尾联才点明和友人的共游之地,使读者对诗歌内涵有更深的理解。

(2)有人认为本诗“梅花空自新”一句与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

好音”两句中的“空”和“自”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年肩负着时代使命,责任重大,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自勉。

(2)《阿房宫赋》用“六王毕,四海一”描写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过秦论》中

“,”也表达类似之意。

(3)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也成为古代诗歌中

常见的意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0分)

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听到电话铃声,你会紧张吗?

根据一项七千多人参与的投票结果显示,85.7%的人会从突如其来的电话铃声产生紧

张。铃声一响便会开始不自觉各种脑补。“电话恐惧症”引起广泛共鸣。

电话恐惧症”,恐的是什么?有人嫌电话耽误时间,有人怕尴尬、怕沉默,还有人怕

诈骗骚扰……实质上,电话恐惧症,而是来电背后的人和事所带来的压力。铃声一响,电话

里的内容,是不可掌控的。正是“电话盲盒”的不可预测性,令人(①),而那些“玩不转”

社交软件的老年人,拨响老友的号码,还是会被温暖到。作为社会性动物,大部分人喜欢并

习惯于游走在各种社交场合,任何状态的出现都是(②)的。因此,不必赋予其过多的价值

评判。我们剖析这一现象,去了解当代人的社交心理,穿梭于电波之中的信息(③),堪称

海量。今天,有太多方式去和一个人建立连接。无迨媒介如何更新,声音构筑的对话桥梁依

然坚韧。人们在一些时刻仍需要电话,需要通话时那一对一的专注沟通,更需要某个听到会

瞬间心安的声音。

(1)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写恰当的成语。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关联词的使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是”与“不是”相呼应,在前文否定的基础上肯定来电背后压力的实质。

B.“因此”承上表明“电话恐惧症”是社交正常反应,不必进行过多价值评判。

C.“无论”指任何条件下的结果都不会改变,强调媒介更新背景下要多元交流。

D.“更”表示前后句子之间的层进关系,突出电话沟通时心与心交流的重要性。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四处表述不当,请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1小题,io分)

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称,美奉行对华接触政策,希望中方对外开放市场,推动军民经济

和技术融合;美不寻求对华“脱钩”,提升供应链韧性,以应对中国的“经济胁迫”。

对此,我外交部发言人作出如下回答。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前不久,中方

就扩大外资流入、稳定外商投资规模提出15条政策措施,这些都充分展示了中国对外开放

的坚定决心。

与中国相对比,美国为了维护霸权私利,将对华贸易投资和科技问题政治化、武器化、

意识形态化。蓄意抹黑中国军民融合战略,胁迫盟友组建各种排华产业链、供应链。差

国为了一己私利不顾黑白大放厥词使中国利益受到损害的做法不利于世界经济复苏。

我们敦促美方端正对华认知,将拜登总统无意寻求同中国“脱钩”、无意阻挠中国经济

发展、无意围堵中国的承诺落到实处,停止滥用国家力量无理打压中国企业,停止为了一己

之私利裹挟世界经济,不要一条道走到黑。

(1)请将文中画横线部分改成四个连贯的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

改变原意。

(2)请简要分析我外交部发言人是如何驳斥美方所谓的中国“经济胁迫”的。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知所先后”出自《大学之道》,可理解为做人做事知道什么为先,什么为后。这句话

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给我们以启迪。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4年湖南省永州一中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194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提出“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并在其组织法中提到

国际理解教育的使命:“既然战争是起始于人的思想的,以谋求全球和平发展。在这个过程

中,承认、理解和包容差异,成为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原则。

②但21世纪伴随着国际局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国际理解教育原则受到前所未有的冲

击与挑战,原因在于:其一,使以传播共同价值为核心内容的国际理解教育模式显示出局限

性,需要重新寻找以承认“多样性”为前提的共生模式,全球化范围内人员急剧流动,拥有

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异质的他者”间相互影响、渗透和冲突,成为国际理解教育的新课题;

其三,各国将提高全球竞争力、应对全球化对策等课题纳入国际理解教育,不稳定的全球政

治局势也促使各国更加注重“合格国民”的培养。

③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新的国际理解教育理念悄然兴起,强调在承认他文化的不可理

解性和国家间利益冲突的前提下,而用异己'间共生”的理念强调在全球化时代人与人

之间、国家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情形下,培养学生与价值观相悖的不同文化背景群体一一

“异己”共生的能力和态度。

④“异己”在《后汉书》中已有记载,现代汉语中“异己”概念也并不陌生,主要指政

治上对立或意见相左的政治派别、势力、利益集团。“异己”虽然与“己”对立,它所具有

的辩证性特点恰恰可以说明目前不同文化和价值群体并存的状况。首先“异己”具有集团性。

异己特指对立团体间对彼此的称谓。如果只是个人恩怨,很少归类为“异己”,则说明他们

代表不同的政治利益和主张。其次,互为“异己”的状态指同一集团内部小团体之间的对立,

却区别于“外敌”,“敌人”,“异己”互为存在条件。在相互冲突的争斗过程中,“异己”完

全被铲除意味着对立、冲突势力的消失,因为没有敌对势力的绝对统治不可长久。

⑤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理解教育语境中的“异质性他者”正呈现出“异己”之特点:

首先,人们将与越来越多的“异质性他者”共享生活空间与生存资源。人们处处看到获得国

籍成为新国民的外国人、具有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非法滞留劳工、难民、留学生、观光客

等“异质性他者”,“异质性他者”间的共存成为常态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存在冲突。这种

冲突源自文化差异和价值对立的时候,在“他者的异质性”与由此导致的“冲突”无法回避

的情况下,合作与共生却势在必行。全球的连带性和人类的相互依赖性凸显,寻找与“异质

性他者”和谐共生的模式成为摆在每个人面前的课题。总之,今天的“异己”不再是铲除对

象,必须与之合作共生的对象,这也是国际理解教育语境下的“异己”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异己”概念最大的区别。

⑥“‘异己’间共生”教育是近年来国际理解教育模式的新探索,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

学习与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相悖的人们进行交流和合作的方法,培养全球公民的素养。例

如,分别于2003-2005年、2006-2008年间实施的对话项目,该项目选定四个国家的代表

性电影,以此讨论其中的文化因素;更有中央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在2007-2009

年所进行的、以“共有”“赠与”为主题长达三年的对话项目等。王荣曾用“错位沟通理论”

分析中日两国研究生对“不可理解的文化现象”进行对话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参

与者对异质文化的理解,更有利于将自身文化放在文化融合背景下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⑦“‘异己'间共生”不是通过理解异质文化和价值观达到接纳和内化的目的,而是在

承认理解的有限性基础上探索合作、共生模式,即理解差异的不可调和性和共生的必然性,

由于不少相关实践尚处于摸索阶段,有必要进一步积累经验和个案

(摘编自姜英敏《从“和而不同”到“‘异己’间共生”一一全球化时代国际理解教育模

式的新探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A.承认、理解和包容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是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

原则

B.“异己”在古代业已出现,现代汉语中“异己”的概念也并不陌生,指利益上对立或

意见相左的派别、势力与各种集团。

C.人们与“异质性他者”共享生活空间与生存资源,不可避免地存在冲突,产生隔阂已

是常态

D.异己’间共生”既利于对异质文化的理解,更利于在文化融合背景下更深地理解自

身文化,以达到接纳和内化的目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4年颁布《关于教育促进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及教育与人

权和基本自由相联系的建议》,有利于“共同价值”传播。

B.“971”事件令世界震惊,正如日本学者永田佳之所说,国际理解教育开始由“可理

解”为前提转向“无法理解”为前提。

C.在校内举办“**文化节”,介绍国外的食物、服饰与节日,就可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

与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相悖的人们进行交流的能力。

D.早稻田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生围绕“私有”和“共有”关系进行价值观差异的

讨论,体现了国际理解教育模式的新探索。

(3)下列对本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第②段从不同层面论证“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的国际理解教育原则受到冲击与挑战。

B.第⑥段的论证方法很有代表性,举例论证典型、确凿,引用论证提升了内容的理论高

度。

C.第⑦段廓清模糊认识,进一步突出正确观点;也指出目前的实践状况与未来发展前景。

D.本文论证结构十分清晰严谨,采用了“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并列式论证结构。

(4)请围绕“异己”概括第④段和第⑤段的主要内容。

(5)请结合材料,从不同方面介绍下“‘异己'间共生”国际理解教育模式。(诸如其产

生背景、实践前提、目的意义、现状前景等)

【解答】(1)A.正确,见于原文第①段、势力与各种集团”错误,现代汉语中‘异己’

概念也并不陌生、势力。C.“人们与‘异质性他者’共享生活空间与生存资源,见于原

文第⑤段“这种冲突源自文化差异和价值对立的时候。D.”以达到接纳和内化的目的”

错误,而是在承认理解的有限性基础上探索合作。

故选Ao

(2)A.符合原文,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并一直致力于“人权、自由,以谋求全球

和平发展,文中第②段“21世纪伴随着国际局势的巨大变革。”及“全球化时代多样化的

世界格局以及在此基础上凸显出的不同宗教,使以传播共同价值为核心内容的国际理解

教育模式显示出局限性。C.不符合原文,完成固定知识的学习、价值观相悖的人们进行

交流的能力”,“‘异己’间共生”教育是近年来国际理解教育模式的新探索、价值观相悖

的人们进行交流和合作的方法。

故选C。

(3)D.“并列式论证结构”错误,本文采用了“为什么、怎么办”的递进论证结构。

故选D。

(4)结合“主要指政治上对立或意见相左的政治派别、势力,第④段。

结合”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理解教育语境中的'异质性他者'正呈现出‘异己’之特

点……”可知,国际理解教育视野下。(或:通过分析当今国际理解教育语境中“异质性

他者”所呈现出的“异己”的特点,说明今天的“异己”是合作共生的对象。)

(5)①结合“但21世纪伴随着国际局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国际理解教育原则受到前

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产生背景:产生于以“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为核心的国际理解

教育原则受到冲击与挑战的背景下。

②结合“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新的国际理解教育理念悄然兴起,探索与'冲突的他者'

沟通合作的途径与方法”可知,探索与“冲突的他者”沟通合作的途径与方法。

③结合异己”间共生’教育是近年来国际理解教育模式的新探索,目的在于使学生

通过学习与文化背景不同,培养全球公民的素养”可知、价值观相悖的人们进行交流和

合作的方法。

④结合”而是在承认理解的有限性基础上探索合作、共生模式,以在将来的生活中实践

这样的能力”可知、共生模式,以在将来的生活中实践这样的能力。

⑤结合“当然,由于不少相关实践尚处于摸索阶段,但其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是显而易见

的”可知,有必要进一步积累经验和个案。

答案:

(1)A

(2)C

(3)D

(4)第④段,主要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异己”的概念及辩证性特点。

第⑤段,国际理解教育视野下。(或:通过分析当今国际理解教育语境中“异质性他者”

所呈现出的“异己”的特点,说明今天的“异己”是合作共生的对象。)

(5)①产生背景:产生于以“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为核心的国际理解教育原则受到冲

击与挑战的背景下。

②实践前提:在承认他文化的不可理解性和国家间利益冲突的前提下,探索与“冲突的

他者”沟通合作的途径与方法。

③培养目标:“‘异己'间共生”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与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相悖

的人们进行交流和合作的方法。

④最终意义:在承认理解的有限性基础上探索合作、共生模式,以在将来的生活中实践

这样的能力。

⑤现状与前景:不少相关实践尚处于摸索阶段,有必要进一步积累经验和个案。

(-)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1小题,"分)

2.(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孩子的礼赞

——赠组绑女孩小鸠子

李长之

我从孩子们那里得的是太多了,可是我常对不起孩子。在孩子们的群里,我得着解放,

可是我常不知不觉,露出多于他们的心眼儿,事后想想,这胜利都是可耻的

前几天吧,有几个孩子,是不相识的,来的是同好,我当然欢迎。可是界限也是有的,

太大的牺牲,我是舍不得。我先把极其喜欢的画片藏着,抽屉里的都翻出来了,孩子们嬉笑

着,这时我就说画片上有故事,得我讲才行

不多时候,我却发觉我失败了,因为他们并不对我那顺口瞎溜的故事感兴趣,也没听我

的指挥,我以为狗猫是他们喜欢的,我便大夸其好,以便他们要,倒把目前的放过了似的,

我在这里说狗猫,翻着牛了,他们却说要看马,我那张是法国画家画的拿破仑骑着的一匹马,

一向是爱着的,可又怕被孩子们要了去,战战兢兢地给他们看了,其中的一个孩子却向我提

出进一步的要求了,他说画上一匹马的他不要,接连着就有一个孩子要三匹的,于是四匹的,

我才知道他们并不是死死地要占有一张画,他们却是有理想的,他们实在是高尚多了,我在

惭愧中,要多少匹,画多少匹。他们于是跳着,就跳着去了。

这回我在孩子们那里不是得到的很多了么?我知道孩子们如何的爱美,又如何的纯洁,

更如何的近于纯粹的审美的观照,却是如何的狭小,如何的不及他们光明都证明出了。

我常对不起孩子们的,可是孩子们并不冷淡我。我每每感到在孩子们前头而惭愧的,孩

子们却依然对我加以原宥。孩子们依然是给了我许多许多知识和德性。正如歌德说

现在在一起的孩子们中,我得益最多的,又彼此知道姓名的,大眼睛,我没想到这小鸠

子会那么对我有好感,连孩子的语言也很不熟悉,可是她是可以把故事讲给我听的,有次我

看见她画的画,是画人,两个耳朵挂在头皮上,像茶壶盖的鼻子,脚和手没有分别。我看她

是画的那么用心,我想起来了,一般的孩子,在会使用笔以后,人类对于艺术竟是这么根本

而且普遍的呢?这发现,就是从小鸠子得来的。

我那时继而想,孩子的爱艺术的好倾向,是一切孩子共同的。在反面,却是决不一律,

这个会偷钱,便决不是共同的,就可见人是善的,孩子、艺术、善,是三而一、一而三的宝

贝了

从孩子们那里,我们才减少了对人类的失望,我们才更坚决了社会新建设的急需与志愿。

最近,我却真的对她不起了。那是晚上,在路上碰见她父母和她三人了。请他们在屋里

坐了坐以后,我问她:“为什么没见你哭?为什么没见你闹?”她说:“我不哭,我不闹。”

在嬉笑里持着正经的作答。我向来是反抗的,成人的教育,不过是想把孩子弄驯,奴性才罢

休。所以我一有机会,便想煽动孩子,和成人示示威。当时我就说:“不好。好孩子没有不

哭不闹的。你的同学,也不哭不闹吗?”“也不。”她笑了。“不好!”我说。“怎么没有哭的,”

她说:“金国良闹来,挨打,好,那是好孩子!”我们都笑了。在她听了我的论调后,还有种

新奇的表情,我可以看出来。她说她要把我拖到她家里去,我说:“我不能去的。你爸爸妈

妈都不让。你不信,你爸爸就说请回,把我请回来了。”她又表情新奇地笑着了。我说:“你

听,她还拼命地拖着我,组细果然说着“请回”,就打算回来了,小鸠子不让了,上去就打

起爸爸来了,也哭也闹,还听见哭声和闹声。

我正感激那纯真的可敬爱的珍贵的泪之余,我觉得我只惹起反抗的情绪,并没有进一步

的积极的长远的办法

1934年5月(有删改)

[注]李长之,中国现代作家,与组细(即吴组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我欢迎孩子登门来索要画片,但又不想作太大牺牲,就事先将喜欢的画片藏起来。

B.“不要画上一匹马的”“要两匹的”,不断增加的数量,让我见识了孩子的贫心。

C.小鸠子用“孩子的语言”把故事讲给我听,她对我的这种好感实在出乎我的意料。

D.小鸠子用心画画让我想起一般孩子的情况,发现人类对于艺术是根本且普遍的。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我在这里说狗猫,他们却说要看牛,翻着牛了,使用反复手法,突出了“我”战战

兢兢的心理。

B.“我”和小鸠子关于“哭闹”的对话以及她的表情、动作等细节,再现了孩子在“我”

的诱导下流露纯真天性的过程。

C.“正如歌德说,我们当以他们为师”,在引用名言表明自己观点的同时,过渡自然。

D.结尾一段将议论和抒情相融合,表达自己观点和反思时,包含了感激、自责等复杂心

(3)文中多处写到“对不起”孩子或小鸠子,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作者说“从孩子们那里,我们才减少了对人类的失望。我们才更坚决了社会新建设

的急需与志愿”。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解答】(1)B."让'我’见识了孩子的贪心”错,孩子们不断增加数量,而不是“贪

心”。

故选:Bo

(2)A.“突出了‘我’战战兢兢的心理”错,这时候“我”颇感无奈。

故选:Ao

(3)结构上,开篇即指出“对不起孩子”,可是我常对不起孩子”,具体讲述了孩子们来

要“画片”的经过,又提到“我常对不起孩子们”。这么反复写到“对不起孩子们”,并

且强化了“我每每感到在孩子们前头而惭愧的”这一感情。

内容上,文章主要记叙了“孩子们要画片”和“小鸠子画的画”“小鸠子要我去她家”这

几个重要片段,突出孩子的善良天真,突出了“我”的歉意。

(4)这句话是“我”从孩子那里得到的启发和感悟,直接来源是观看孩子们索要“画片”

的言行和反应,“我看她是画的那么用心,不光她,在会使用笔以后,引发“我”的感想,

是一切孩子共同的”,理解这句话的直接的意思就是:孩子与艺术,这让我们对人类抱有

希望。

接着,“我”进一步感慨,却是决不一律,那个会撒谎,就可见人是善的,所以作为成人,

因为人为了适应不好的环境才会变坏。

文章最后讲述了“我”在路上遇见小鸠子一家,最后小鸠子要“我”去她家,以“我”

没去她家。“我”对她的哭闹,并觉得这是:孩子教给我们的知识和德性。这是这句话的

第三层含义。

答案:

(1)B

(2)A

(3)①强化“我”的愧疚心理,并贯串文章。

②以“我”的歉意表达对孩子的礼赞,突出文章主题。

(4)①孩子与艺术、善是一体的。

②人为了适应不好的环境才会变坏,我们急需为孩子建设良好的环境。

③孩子会教给我们许多知识和德性,我们愿意谋求他们的解放和福利。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智伯又求蔡、皋狼之

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三家以国人国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智伯行水,韩康子

修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附(魏国都城),

绛水可以灌平阳(韩国都城)也。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

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口,入臣

之耳,为之期日而遗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提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大败智

伯之众,遂杀智伯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

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船之金,然而不熔范,不砥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

谓之“君子”,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接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

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譬如乳狗搏人,人得

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产,而才者人

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

败子,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

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减)

材料二:

悼之四年,晋荀瑶(智伯)帅师围郑,郑驷弘曰:“智伯愎而好胜,早下之,门于桔秩

之门。郑人俘鄢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将门,智伯谓赵孟(赵襄子):“入之。”

对曰:“主在此。”智伯曰:“恶而无勇耻,庶无害赵宗乎!”智伯不惨,赵襄子由是基(憎恨)

智伯,故韩、魏反而丧之。

(节选自《左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上打“V

夫A才B与C德D异E而F世G俗H莫I之J能K辨L通M谓N之。贤P此Q其R

所S以T失U人V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挟,指怀有,与《赤壁赋》中“挟飞仙以遗游”的“挟”字意思不相同。

B.严,指敬重、尊敬,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虽董之以严刑”的“严”字意思不相同。

C.审,指清楚,与《归去来兮辞》中“审容膝之易安”的“审”字意思不相同。

D.耻,指耻辱,与《师说》中“而耻学于师”的“耻”字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恰当一项是D

A.赵襄子派张孟谈去离间韩、魏和智氏的关系。“唇亡齿寒”的道理使这两家很快就和

赵氏联合了起来,结果三家袭击并灭掉了智氏。

B.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智伯。

C.司马光认为,才胜德是智伯失败的根本原因。贪得无厌、刚腹自用、估恶不俊是《左

传》中智伯失败的原因。

D.《左传》中这一段记叙了智伯在与赵襄子联合伐郑时,侮辱赵襄子貌丑而胆怯,于是

二人交恶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②郑人俘鄢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

(5)司马光的“取人之术”认为: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请简述其理由。

【解答】(1)句意:才与德不同,然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它,这就是世人看错人的原因。

“才与德异”是主谓结构,意思是才与德不同,因此选E;

“莫之能辨”是主谓宾结构,且为宾语前置句,应在“辨”后断开;

“通谓之贤”意思是一概而论为贤明,句意完整,以“此……也”为标志,故选P。

故选ELPo

(2)A.正确。挟,怀有;/携带。句意:君子借助才来做好事。

B.正确。严,敬重;/严酷;/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

C.",审’字意思不相同”错。审,都是“清楚。句意:如果能明白才与德的区别。

D.正确。耻,耻辱。句意:因为我能够忍受耻辱。

故选C。

(3)D.“此事导致韩、赵、魏三家灭智伯”错,故韩,意思是知伯贪婪而刚慎自用、魏

反过来与赵氏合谋灭亡了他。

故选D。

(4)①“爱”,喜欢,敬重,被蒙蔽,疏忽,敬重的人容易疏远,而对人的德行有所疏

忽。

②“赂之以知政”,状语后置句,用卿的地位来引诱他投降,塞住,使……死。译文:郑

国人俘虏了鄢魁垒,不答应就把他的嘴塞住而杀死。

(5)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的理由:

根据“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可知,小人借助才来做坏事。

根据“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恶亦无不至矣”可知,做好事无处不到,做坏事也

无处不到。

根据“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譬如乳狗搏人。小人智足以遂其奸,是虎而翼者也,

愚人虽然想做坏事,人能够制服它,勇足够用来决定他的凶暴。

答案:

(1)ELP

(2)C

⑶D

(4)①喜欢的人容易亲近,敬重的人容易疏远,而对人的德行有所疏忽。

②郑国人俘虏了鄢魁垒,用卿的地位来引诱他投降。

(5)①君子借助才来做好事,小人借助才来做坏事,做好事无处不到,做坏事也无处不

至IJ,可是智力不够力未能超过。小人的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危害更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感梅忆王久立,注】

晁冲之

王子已仙去,梅花空自新。

江山余此物,海岱失斯人。

宾客他乡老,园林几度春。

城南载酒地,生死一沾巾。

【注】王久立,作者友人。王氏卜居京城之南,其园以梅花驰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诗人开篇直言朋友的离世,表达内心的痛苦,也流露对朋友的悼念之情。

B.颔联紧承上联,在“江山”“海岱”阔大的空间背景衬托下,情感更加深挚。

C.“宾客”是作者自指,至此诗人由悼念友人而转入到对自身命运的喟叹。

D.诗人在尾联才点明和友人的共游之地,使读者对诗歌内涵有更深的理解。

(2)有人认为本诗“梅花空自新”一句与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

好音”两句中的“空”和“自”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解答】(1)C.”至此诗人由悼念友人而转入到对自身命运的喟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