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

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移情作用”,指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一个对象自然或艺术作曲时,由物我两忘达

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

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最明显的事例是观照自然景物以

及由此产生的文艺作品。

我国诗词里咏物警句大半都显出移情作用。例如下列名句: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姜夔)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

都是把物写成人,静的写成动的,无情写成有情,于是山可以看人而不厌,柳絮可以颠

狂,桃花可以轻薄,山峰可以清苦,领略黄昏雨的滋味。从此可见,诗中的“比”和“兴”

大半起于移情作用,上例有些是显喻,有些是隐喻。上举各例也说明移情作用和形象思维也

有密切关系。

移情说的一个重要代表立普斯反对从生理学观点来解释移情现象,主张要专用心理学观

点,运用英国经验主义派的“观念联想”特别是其中的“类似联想”来解释。他举希腊建筑

中的道芮式石柱为例。这种石柱支持上面的沉重的平顶,本应使人感到它受重压而下垂,而

我们实际看到的是它仿佛在耸立上腾,出力抵抗。立普斯把这种印象叫做“空间意象”,认

为它起于类似联想,石柱的姿态引起人在类似情况中耸立上腾、出力抵抗的观念或意象,在

聚精会神中就把这种意象移到石柱上,于是石柱就仿佛耸立上腾、奋力抵抗了。立普斯的这

种看法偏重移情作用的由我及物的一方面,唯心色彩较浓。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材料二:

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

说山鸣谷应。在说云飞泉跃、山鸣谷应时,我们比说花红石头重更进一层了。原来我们只把

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现在我们却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做

我们的同类,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这两种说话的方法虽不同,道理却

是一样,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

个极普遍的经验。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

凝愁。陶渊明何以爱菊呢?因为他在傲霜列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呢?因为

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

从这几个实例看,我们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

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

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

趣往复回流而已。

比如我在观赏一棵古松,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古松本身的形象上,古松的形象引起清

风亮节的类似联想,我心中便隐约觉到清风亮节所常伴着的情感。因为我忘记古松和我是两

件事,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清风亮节的气概移置到古松上面去。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地受古

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一副苍老劲拔的姿态。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

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古松。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我们

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

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

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

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材料三:

王羲之在《兰亭序》里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

听之娱,信可乐也。”这是东晋大书法家在寻找美的踪迹。他的书法传达了自然的美和精神

的美。

达到这样深入的美感,发现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我

们的感情是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了小己的私欲和利害计较的。矿石商人仅看到矿石的货币

价值,而看不见矿石的美的特性。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

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

达出来,才成为艺术。中国古代曾有人把这个过程唤做“移人之情”或“移我情”。琴曲《伯

牙水仙操〉序上说:

“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而成。至于精神寂寞,情之专一,未能得也。成连日:'吾之

学不能移人之情,吾师有方子春在东海中。'乃赍粮从之,至蓬莱山,留伯牙日:’吾将迎

吾师!'划船而去,旬日不返。伯牙心悲,延颈四望,但闻海水汩波,山林窗冥,群鸟悲号。

仰天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操而作歌云:‘翳洞庭兮流斯护,舟楫逝兮仙不还,移

形素兮蓬莱山,歇钦伤宫仙不还。’”

伯牙由于在孤寂中受到大自然强烈的震撼,生活上的异常遭遇,整个心境受了洗涤和改

造,才达到艺术的最深体会,把握到音乐的创造性的旋律,完成他的美的感受和创造。这个

“移情说”比起德国美学家栗卜斯的“情感移入论”似乎还要深刻些,因为它说出现实生活

中的体验和改造是“移情”的基础呀!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美从何处寻?》)

L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情现象也被称作“宇宙的人情化”,移情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形成人的一

种错觉,是一种神秘主义。

B.“移情作用”是一种心理活动,指人在观照外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

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C.材料一秦观词移情于物,写孤馆春寒,杜鹃啼血,残阳日暮,隐喻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生命

将暮,仕途将暮的孤苦凄凉。

D.艺术和宗教的产生离不开移情作用,因为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缩小,都是要

借助于移情作用的。

2.根据材料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立普斯主张用心理学观点来解释移情现象,唯心色彩较浓,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

了审美对象的客观性。

B.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仅表现在把人的情感外射或移注到外物上去,而且表现在人也

会受到物的影响。

C.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密切相关,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移情作用却是产生美感

经验的必要条件。

D.立普斯对移情说的解释里,认为移情作用产生的原因是由我及物,这一方面与朱光潜的移

情说完全不一致。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移情作用观点的一项是()

A.“子非鱼,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B.“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C.“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D.“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随行而应人。”

4.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如何体现移情作用的,请结合材料观点分析。

5.人如何借助移情作用实现美感经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K答案U1.A2.B3.D

4.①李白饱尝世态炎凉,深受排挤打击,他把由此产生的寂寞孤独移注到敬亭山上去。

②鸟飞了,云去了,只有山不离去,敬亭山好像懂得诗人的孤寂,诗人也懂得山的孤寂。山

似乎就是诗人,诗人似乎就是山,物我合一。

5.①人在观照外物时,把人的生命和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使物具有人情,由人及物。

②把物的姿态吸收于人,人受到物的影响,模仿物的姿态,由物及人。

③人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物我合一。

④需要人的情感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和改造。

(解析》

【1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是一种神秘主义”错误。结合材料二最后一段“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

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

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分析可知,原文没有说是一种神秘主义,

无中生有。

【2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

A.“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了审美对象的客观性”错误。材料一原文应为“强调了人

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审美对象的客观性”。

C.”而移情作用却是产生美感经验的必要条件”错误。材料三原文为:”达到这样深入的美

感,发现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并不能推断出移情作用

是产生美感经验的必要条件。

D.“认为移情作用产生的原因是由我及物,这一方面与朱光潜的移情说完全不一致”错误。

材料一,立普斯认为移情作用产生的原因是由我及物,这一点与朱光潜一致,朱光潜在此基

础上有所超越,提出移情还包括由物及人,物我合一。

【3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移情作用观点指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一个对象自然或艺术作曲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

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

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

D.出自王充《论衡•明雪篇》,人不能用行为感动天,天也不会随从人的行为来感召人,与

材料移情说观点不一致。

A.出自《庄子•秋水》,庄子将自己游玩时的快乐心情移置到鱼的身上,觉得它们也是快乐

的、这是在审美欣赏中典型的移情现象。

B项和C项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都是移情于物。

【4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材料一中“移情作用”,指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一个对象自然或艺术作曲时,由物我两忘达

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

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因此我们应了解李白写“相看两

不厌,只有敬亭山”时的个人境遇,李白饱尝世态炎凉,深受排挤打击,他把由此产生的寂

寞孤独移注到敬亭山上去。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拟人手法,把敬亭山人格化,鸟飞了,云去了,只有山不

离去,敬亭山好像懂得诗人的孤寂,诗人也懂得山的孤寂,作者与山似乎是两个惺惺相惜的

老朋友,彼此对视,相看不厌。山似乎就是诗人,诗人似乎就是山,物我合一。

【5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

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中国

古代曾有人把这个过程唤做‘移人之情’或‘移我情'”分析可知,人在观照外物时,把人

的生命和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使物具有人情,由人及物。

结合“伯牙由于在孤寂中受到大自然强烈的震撼,生活上的异常遭遇,整个心境受了洗涤和

改造,才达到艺术的最深体会,把握到音乐的创造性的旋律,完成他的美的感受和创造”分

析可知,把物的姿态吸收于人,人受到物的影响,模仿物的姿态,由物及人。

结合“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

才成为艺术”“伯牙由于在孤寂中受到大自然强烈的震撼,生活上的异常遭遇,整个心境受

了洗涤和改造,才达到艺术的最深体会,把握到音乐的创造性的旋律,完成他的美的感受和

创造”分析可知,人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物我合一。

结合“它说出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和改造是‘移情'的基础”分析可知,需要人的情感在现实

生活中的体验和改造。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团圆(节选)

巴金

晚会结束,小刘打手电给我照路,走原路回去。一路上我很兴奋。不仅是王芳的演唱,

所有的节目都使我激动。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

我离开军政治部的那天,到王主任的房里辞了行回来,小刘给我打好了铺盖卷,在住室

里等我。他要回到原来那个连队去。他向我表示了歉意。他虽然高兴回连队,可是他的讲话

和举动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感情。我也不愿意这么匆匆地跟他分别。最后我同他约定过两个

月到那个连队去看他。

我并不曾失信。可是我去晚了些,已经是好几个月以后了。这中间我到过几个部队。我

常常怀念小刘,因为我一直没有得到他的消息。我后来忽然听说小刘在的那个连队打了胜仗,

把敌人占据的一个无名高地拿下来了。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三周年,为了欢迎第二届祖国

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到处都听得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

迎接亲人。”我听到了许多捷报以后,再得到那个连队的胜利消息,我很难制止想会见小刘

的欲望。过了国庆节,我便动身到那个连队去。我们在坑道里见到了连长。他已经得到了通

知,又热情又亲切地接待我。我和他交谈了半个钟头的光景,便提起小刘的名字,还说我想

见见小刘。

“对,对,刘正清,是个好战士!”连长点头说。

我连忙说明我跟刘正清很熟,并且把那次分别的情形也讲了。

“不凑巧,他回国去了。“连长略略皱起眉毛说。

我诧异地问道:“他回国去干什么呢?"我自己马上兴奋地接下去说:“参加国庆节观

礼吗?”

连长摇摇头说:“他挂了花,送回去了。”

“他挂了花?伤重不重?”我愣了一下,惊问道。

连长看了我一眼,声音低沉地答道:”两条腿都断了。”我变了脸色,着急地追问:“危

险吗?”

连长昂起头说:“这个小青年还嚷着要回朝鲜来打美国鬼子呢!”

“他能回来吗?"我顺口问了这一句。话出口我才觉察到它是多余的了。

连长看了我一眼,激动地说:“要是真依他的话,他一定要回来。那天他跟着我上战场,

打到最后,主峰上还有个敌人的大母堡攻不下来,火力猛得很,我们牺牲了几个同志。我十

分着急,拿起一包炸药,打算自己冲上去炸掉它。刘正清拉住我的衣服,要求我把任务交给

他。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他还

说‘我要坚持,我要打‘。我后来去看他,他皱着眉头,脸上没有一点血色,我却没听见他

哼过一声。我告诉他要给他请功,他还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应当检讨。”

小刘虽然回国,但是我总算践了约,我在这个连队住下来了。

头两三天我睡在炕上,半夜里好像总听见小刘在讲梦话,其实全是我自己在做梦。我本

来打算在这里多住些时候,可是忽然接到王主任的电话,说是祖国来的慰问团就要到了,叫

我马上回到军政治部去。

到了政治部,还是住在从前住过的地方。走了一段路,见到好些熟人,还隐约听见文工

团同志们的歌声。我放好行李就去见王主任。

王主任在房里眼王芳谈话,一面在看手里的几张稿纸。他见我进去,跟我握了手,就把

纸塞到我手里让帮忙修改。我摊开稿纸一看,原来是她写的一首欢迎慰问团的《献诗》。我

还看到王主任修改的句子。她看见我不提什么意见,便挑出几个她自己认为不大妥当的句子

让我替她解决。这次我总算给她帮了一点忙。她满意地拿回诗稿就向我告辞。我要留住她,

她却笑着说:“我还要准备节目,再不回去,我们陈团长可要急死了。下次来吧。”

我就说:“那么我陪你走一段吧。”她还要推辞,我却跟着她走出了洞子。

出得洞来,我一开口就问起小刘的事情。她听到小刘的名字,马上说:“小鬼有个东西

要我交给你!"我连忙问:“什么东西?”她侧过头看了我一眼,脸色马上变了,压低声音

说:“笔记本。小鬼还说"

“他怎么说?"我打断了她的话。

“他说他等了你几个月,他还以为你回国去了呢!"她答道,埋下头往前走,也不再看

我了。我过了半晌,才再问一句:“他伤得怎样?"我心里不好过,我好像又看到小刘那张

皮球似的脸,他笑得那么高兴地说:“我一定等着你!”

王芳一面走,一面说,好像在自言自语:“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

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

她一直不讲话,我后来实在忍不住又问一句:“他没有危险吧?”

她忽然抬起头,提高声音说:“他一定会活下去,比我们还活得久。他没有腿,也能做

许多、许多好事情。”她很激动,不过声音很坚决。但是这以后她又不作声了。

我们默默地走到了文工团的住室。我拿到笔记本,马上打开翻看,在第一页上,我看见

小刘亲笔写的字:“忠于团,就要忠于自己的工作;爱祖国,就要爱自己的同志。”

我郑重地放好了笔记本,跟王芳紧紧地握一次手,一个人慢慢地走回去。

(有删改)

文本二:

巴金的小说理论是他大量小说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他视创作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

需要,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主张创作面向读者,“把心交给读者”,和读者进行诚挚的情

感交流;同时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肯定情感是创作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技巧

只是它的附庸。

(摘编自许德《论巴金的小说理论与批评》)

(备注力952年3月,以巴金为团长由文学艺术家组成的17人访朝代表团奔赴朝鲜前线,

慰问志愿军战士,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度过了300多天;1961年,巴金根据在朝鲜的真实经

历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写“我”向连长了解小刘的情况和夜里做梦两件事,表现了“我”对小刘的思念

之深,也有对他受伤之后的牵挂,更有未能按时赴约的愧疚。

B.为迎接国庆三周年和欢迎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捷报频传,“争取立功,迎接

亲人”的口号彰显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革命豪情。

C.当“我”离开军政治部时,小刘作为通讯员的种种表现透露出对“我”这个祖国来的客人

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依依不舍的深厚情谊。

D.从写王芳创作欢迎慰问团的《献诗》和请人反复修改稿件的情节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富

有才情、做事认真、具有革命热情的文工团青年。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采用侧面描写,通过连长和王芳的讲述和“我”的回忆,塑造了小刘的好战士形

象。

B.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王芳的坚忍顽强衬托出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

畏。

C.小刘两条腿都锯掉了,还是坚信自己能回到前线去,表现出勇敢执着、坚强乐观的人物特

征。

D.小说中“我”的形象带有一定的作家自我抒发的色彩,读者可以从中窥测到作家的家国情

怀。

8.文本一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请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9.文本二中巴金的小说创作理论在《团圆》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K答案U6.A7.B

8.①增强故事的真实感。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讲述发生在朝鲜

战场上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感染力更强。

②有利于故事的展开。小说以“我”对小刘的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更加集中连贯。

③有利于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形象。通过“我”的视角,直接感受到他们崇高的精神品质,表

现我对志愿军战士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

9.①在战场的真实经历感染了作者,给了他强烈的创作冲动,让他有了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

需要;②作者把与志愿军的真挚情谊和对志愿军的由衷赞美通过小说诉诸读者,体现了“把

心文给读者”;③小说叙述故事时以顺叙娓娓道来,语言质朴,情感自然,体现了“艺术的

最高境界是无技巧”。

(解析》

【6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更有未能按时赴约的愧疚”说法错误。愧疚之情是在向王芳询问小刘的情况,得知他等

了自己几个月后。

【7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用王芳的坚忍顽强衬托出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说法有误。原文只是说“王芳一面走,

一面说,好像在自言自语:‘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

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并没有说王芳坚忍顽强,而

是通过王芳的赞扬之语衬托小刘的英勇。

【8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叙述第一人称作用的能力。

“一路上我很兴奋。不仅是王芳的演唱,所有的节目都使我激动。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

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讲述发生在朝

鲜战场上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感染力更强。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我也不愿意这么匆匆地跟他分别o最后我同他约定过两个月到那个连队去看他”“头两三

天我睡在炕上,半夜里好像总听见小刘在讲梦话,其实全是我自己在做梦”“出得洞来,我

一开口就问起小刘的事情”“我心里不好过,我好像又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脸,他笑得那

么高兴地说:'我一定等着你!我郑重地放好了笔记本,跟王芳紧紧地握一次手,一

个人慢慢地走回去”,小说以“我”对小刘的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更加集中连贯

有利于故事的展开。

“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刘正清拉住我的衣服,要求我把任务

交给他。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

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我后来去看他,他皱着眉头,脸上没有一点血色,我却没听

见他哼过一声”“我告诉他要给他请功,他还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应当检讨”“小鬼

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

到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通过“我”的视角,直接感受到他们崇高的精神品质,表现

“我”对志愿军战士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有利于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形象。

[9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由文本二“他视创作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可知,在战场的真

实经历感染了作者,给了他强烈的创作冲动,让他有了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这也可以

从注释“1952年3月,以巴金为团长由文学艺术家组成的17人访朝代表团奔赴朝鲜前线,

慰问志愿军战士,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度过了300多天;1961年,巴金根据在朝鲜的真实经

历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得到证明。

由文本二“‘把心交给读者’,和读者进行诚挚的情感交流”可知,作者把与志愿军的真挚

情谊和对志愿军的由衷赞美通过小说诉诸读者,体现了“把心交给读者”。

由文本二“同时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肯定情感是创作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技

巧只是它的附庸”可知,小说《团圆》叙述故事时以顺叙娓娓道来,语言质朴,情感自然,

体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靖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

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穆棘矜,非钻于钩戟长钱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

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

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害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不乘之势,序

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亦育为家,靖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疆,身死人手,

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上篇》)

【乙】

秦王怀贪负鄙之心行自避之智丕信功臣不亲土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

而后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

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

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

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桓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

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缩素

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帑污秽

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縻,散财币,以标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

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威德与天

下,天下集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唯恐有变,最有较之民,无离上之心,

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止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篇》,有删改)

【丙】

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呆而守之。然陈涉以戍卒散乱之众数

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攥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

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

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信,可见于

此矣。子婴立,遂不悟。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

庙之祀未当绝也。

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

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

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

足而立,拊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

岂不哀哉!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下篇》,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

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B.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

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C.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

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D.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

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乘,指一万辆兵车。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以“万乘”指天子、帝王。

B.振孤独穷困之士"中“振”是救助的意思,与“振长策而御宇内”中的“振”意思不同。

C.“六合”指天地四方,泛指天下,与《孔雀东南飞)“六合正相应”中“六合”意义相同。

D.“修甲兵”中的“兵”是兵器的意思,与“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秦与大国、秦与陈涉、陈涉与山东诸国进行对比,指出双方实力悬殊,为抒发“仁义不

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了有力的铺垫。

B.假设秦王够考虑古代的情况,比较商,周兴亡的往事,来控制治理国家,么后代即使出现

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枫想。

C.秦朝吞并了流过诸侯以后,修筑渡口关隘,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治武器,守护着这些地方。

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缺所向无敌。

D.因为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备,又选取了中等以下的辅佐之臣,所以虽然有险固的

工事,沃野千里的观众之地,也难免秦朝的败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14.贾谊在《过秦论•下篇》中为什么说秦“亡,不亦宜乎”?请简要概括。

K答案』10.B11.C12.D

13.①然而他们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的原因,就是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

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

②假使拿东方诸国(靖山以东的诸侯国)跟陈涉量量长短,比比大小,比比权势,衡量实力,

则不可以相提并论了。

14.①秦王自满,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

②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

③子婴孤立无亲,危弱而没有人辅佐。三位君主昏惑而终身不觉悟。

K解析工

【10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

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焚烧典籍,施行严刑酷法,以诈力为先,以仁义为后,把残暴苛虐

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

“不信功臣”“不亲士民”结构对称,各自断开,排除ACD;

“废王道”“立私权”结构对称,各自断开,排除CD。

【11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以及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振长策而御宇内”中“振”,挥动,抖动。句意:以救助孤独穷困的士人/以武力来统

治各国。

C.“意义相同”错误。“六合正相应”中“六合”,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

酉合,巳与申合,午与未合;句意: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

D.句意:修治武器。/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

【12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的能力。

D.“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备,又选取了中等以下的辅佐之臣”错误。原文“藉使子

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是作者假设的情况。

【13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所以”,……的原因;“为”,表被动;“戮没”,杀戮;

②“试使”,假使;“度长繁大”,量量长短,比比大小;“比权量力”,比比权势,衡量

实力。

【14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可知,秦王自满,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

由“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可知,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

重了祸患;

由“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可知,子婴孤立无亲,危弱而没有人辅

佐。

参考译文:

【甲】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峭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

陈涉的地位,没有尊贵于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宋国、卫国、中山的国君;

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

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

完全相反,这是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

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

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靖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

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

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乙】

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

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焚烧典籍,施行严刑酷法,以诈力为先,以仁义为后,把残暴苛虐作

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实行兼并,要重视欺诈和武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应形势,这就是说

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秦结束战国纷争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它的政令

没有变,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秦王集权力于一身而占有天下,所以他的

灭亡很快就到来了。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比较商、周兴亡的往事,来控制治理国

家,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禹、商汤、周武

王建立了国家,名号卓著,功业长久。

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的。挨冻的人穿

上粗布衣服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

执政的资本。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

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丧服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割地分民,封赏功臣

的后代,封国立君,施礼于天下,把牢狱里的犯人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没收犯罪者妻子

儿女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救

助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轻刑罚,给犯

人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改正过失,有新的追求,改进修整自己的立身准则和行

为,各自修德向善,满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如果天下

到处都欢欢喜喜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

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

【丙】

秦朝兼并了诸侯,山东有三十多个郡,修筑渡口关隘,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治武器,守

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戌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武器,光靠锄

把和木棍,虽然没有给养,但只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饭,纵横驰骋天下,所向无

敌。秦朝险阻之地防守不住了,关卡和桥梁来不及关闭,长戟刺不了,强弩射不了。楚军很

快深入境内,鸿门一战,竟然连像篱笆那样的阻拦都没有遇到。于是山东大乱,诸侯纷纷起

事,豪杰相继立王。秦王派章邯率兵东征,章邯得此机会,就凭着三军的众多兵力,在外面

跟诸侯相约,做交易,图谋他的主上。大臣们不可信用,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了。子婴登

位,最终也不曾觉悟,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山东地区虽

然混乱,秦国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

秦王自满,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

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危弱而没有人辅佐。三位君主昏惑而终身不觉悟,秦朝灭亡,

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啊,然而他们之所

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因为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

己就被杀掉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双脚紧靠着站着,闭上嘴巴不敢说话。

因此,三位君主迷失正道,忠臣不敢进谏,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坏消息不让皇

上知道,这难道不可悲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起书怀®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②。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K备注工①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诗人在被免去参议官之后,移居成都

城西南的浣花村,一病就是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②和銮:同“和鸾”。古代车上的

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飘首或车架上称“銮”。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点题,“病骨”“纱帽宽”“孤臣”生动地塑造出了一个病体瘦弱、客居江边

的诗人形象。

B.颔联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其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

思相近。

C.颈联中“庙社”和“和銮”皆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喻国家,“和

銮”喻南宋皇帝。

D.本诗和《书愤》均作于陆游闲居之时,本诗从衰病起笔,《书愤》紧扣“愤”字,抒发自

身感怀。

16.本诗和《书愤》尾联都化用了《出师表》的典故,但借以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均有不同,

请简要分析。

K答案』15.C

16.①《病起书怀》尾联的意思是,诸葛亮北定中原之志的《出师表》古今传诵,诗人夜半

时分依然挑灯细读。蕴含诗人即便生病远谪依然渴盼收复山河,使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②《书愤》尾联的意思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名传后世,千年以来有谁能跟诸葛亮相提并

论呢?表达诗人渴望自己能像诸葛亮一样率军北伐、报效国家的希冀与壮志难酬的悲愤。

K解析H

【15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颈联中‘庙社'和‘和銮'皆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错,是借代。“庙社”指宗庙社稷,

借代国家、朝廷。“和銮”同“和鸾”,诗中代指君主御驾亲征,收复祖国河山的景象。

【16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名传后世,千

年以来有谁能跟诸葛亮相提并论呢?诸葛亮坚持北伐,名满天宇,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

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

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

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

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病起书怀》“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意思是,表达诸葛亮北定中原之志的

《出师表》古今传诵,诗人夜半时分依然挑灯细读。采用典故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可收

复河山对于诗人来说毫无办法,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希望皇帝能早日

悟出“出师一表通古今”的道理。“夜半挑灯更细看”的细节描写,蕴含诗人即便生病远谪

依然渴盼收复山河使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用“,”细致描摹了行人步履艰难、神情惶悚的状

o

(2)高适《燕歌行》中,“,”两句一实一虚,既写出了战士们打

仗的辛苦,又写出了家中妻子对远征战士的思念之情。

(3)《离骚》中屈原借佩戴香花美草来表示保持自己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答案』(1)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2)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

离后(3)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酷夏,心不静,气不顺,①之余,除了听听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以外,

唯靠读书静心。

鲁迅的《故事新编》共八篇小说,是鲁迅辗转京、厦、广、沪四地而做。用时竞达十四

年。在给友人的信中,他一再强调自己不太爱惜身体……在我看来,他并非厌世,而是身不

由己O

一个读透古书的人,写起拟古之作,可谓②。巧妙的架构,灵气飞溅的对话

体,每读一遍,便激赏一次,让人③。

《故事新编》的脉络,分明是鲁迅的心迹。他写…《补天》,…契合着欲补苍天的志向;.写

大禹的《理水》篇他精神的务实趋真得以践行;表现“隐”与“退”的是《采薇》对于威

权《铸剑》则是轻蔑与挑战;《非攻》篇,借墨子这潭深水,倒映出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

再然后,以《出关》《起死》,涂抹出人生与社会的苍凉。

调皮的文笔、始终蓬勃着的少年气及沉浸式的浪漫,让这个故去八十六年的、也曾壮怀

激烈过的人,依然是我们的恩师和益友。如今,我们读他的书,就当是吹一吹空调,仰仗他

的冷峻和深远,让酷热笼罩的心头又一次享受清凉。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着结构混乱、语句不通、标点不妥等问题,请加以修改,变成

结构整齐、表达流畅的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1答案》18.①心浮气躁②驾轻就熟(信手拈来、垂手可得、唾手可得、易如反掌、水

到渠成、得心应手)③爱不释手(爱不忍释、叹为观止)

19.《补天》篇,契合着他欲补苍天的志向;《理水》篇,践行了他务实趋真的精神;《采薇》

篇,表现了他对“隐”与“退”的思考;《铸剑》篇,饱含着他对威权的轻蔑与挑战。

20.构成:将阅读鲁迅先生《故事新编》的感受比作在酷热的天气里吹空调。

效果:①与开头“酷夏,心不静,气不顺……唯靠读书静心”相呼应。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鲁迅的冷峻和深远给予浮躁的自己精神上的镇静与愉悦。

(解析》

【18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语境“心不静,气不顺”强调酷夏人容易心气浮躁,可用“心浮气躁”。心浮气躁:

形容人性情浮躁,做事不踏实。

②处,语境形容鲁迅读透古书,写拟古之作就非常容易,可用“驾轻就熟(信手拈来、垂手

可得、唾手可得、易如反掌、水到渠成、得心应手)"。驾轻就熟:比喻对某事有经验,很

熟悉,做起来容易。信手拈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垂手可得、唾手可得:比喻极容易得到。易如反掌:比喻事情很简单,非常容易完成。水到

渠成:比喻条件成熟,事情就会自然成功。得心应手: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

③处,语境形容读鲁迅的《故事新编》的人对书的喜爱之态,爱不释手(爱不忍释、叹为观

止)。爱不释手、爱不忍释:喜欢得舍不得放手。叹为观止:形容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19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散句变整句,首先选定一个句式作为基准句式,做到句式整齐,同时修改原句中的结构混乱、

语句不通、标点不妥等问题。

如以“《补天》篇,契合着欲补苍天的志向”作为基准句式。

然后按照基准句式进行变换,把“写大禹的《理水》篇他精神的务实趋真得以践行”改为

“《理水》篇,践行了他务实趋真的精神”;“表现“隐”与“退”的是《采薇》”改为“《采

薇》篇,表现了他对“隐”与“退”的思考”;“对于威权《铸剑》则是轻蔑与挑战”改为

“《铸剑》篇,饱含着他对威权的轻蔑与挑战”。

【20题详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比喻的构成,要指出比喻句的本体、喻体,“我们读他的书,就当是吹一吹空调”,本体是

“阅读鲁迅先生《故事新编》的感受”,喻体是“就当是吹一吹空调”。

比喻的表达效果主要是使语言形象生动。这里将阅读鲁迅先生《故事新编》的感受比作在酷

热的天气里吹空调,形式上呼应了开头“唯靠读书静心”,内容上,吹空调在酷热夏季带给

人的愉悦是每个人都能准确感受到的,而读鲁迅的作品也能让浮躁的内心沉静下来,带来精

神上的愉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