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南省郑州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河南省郑州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河南省郑州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河南省郑州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河南省郑州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河南省郑州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

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宋代以来,对于上古金石碑铭的审美,成为中国文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人们将这种借助器具追怀历史的审

美趣味称为古雅。可以认为,()。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借助器物,将遥远的历史拉入人生现场,为空间性的当下生

活,了历史和时间。或者说,我们通过古雅,不仅仅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是让它给自己的生活打

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古器物的存在,使抽象的往昔历史变得坚实,变得可感,变得,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

因此前所未有地富有O

中国金石学于证经补史,这提供给了我们一个审视古器物的基本原则,就是认知先于审美。没有认知基础的

审美,是盲目的审美,是假装在审美。就此而论,如何在追求古雅生活趣味的同时激活历史,是我们目前需要思考的

问题。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古雅是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表现,辅以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

B.古雅是人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表现

C.人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表现就是古雅

D.人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是古雅,它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表现

2.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植入金碧辉煌立体感发祥

B.移入金碧辉煌立体感发端

C.移入琳琅满目纵深感发祥

D.植入琳琅满目纵深感发端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通过古雅,不仅仅我们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且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B.通过古雅,我们不只是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是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C.通过古雅,我们不仅仅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且让它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D.通过古雅,我们不仅仅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且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2、中国画注重“透视”或“想象”的艺术效果,只画一叶轻舟,却能表现出浩瀚大海,让人有无穷尽的视觉体验。下

列各选项中,最能体现出中国画特点的诗句是()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B.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C.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拱,字清叔,济南人。九岁能属文,深于《电》学。宋末登进士第,调广济军曹,权邦彦辟为书记,摄学事。

刘豫镇东平,拱撰那勾文,豫奇之,深加赏识。齐国建,累擢中书舍人。豫以什一税民,名为古法,其实裒敛,而刑

法严急,吏簧缘为暴。民久罹兵革,益穷困,陷罪者众,境内苦之。右丞相张孝纯及拱兄侍郎巽.极言其弊,请仍因

履亩之法,豫不从。巽坐贬官,自是无复敢言者。拱曰:“吾言之则为党兄,不言则百姓困弊。吾执政也,宁为百姓言

之。“乃上疏,其大略以为围家惩亡宋重敛弊什一税民本务优恤更奉行太急驱民犯禁非长久计也豫虽未即从而亦不加

谴一拱令刑部条上诸畛以税抵罪者凡千余人,豫见其多,乃更为五等税法,民犹以为重也。齐废,梁王宗弼领行台省

事,拱为官属。宗弼访求百姓利病拱以减税为请,宗弼丛之,减旧三分之一,民始苏息。拱慎许可,而推栽上,李南、

张辅、刘长言皆拱荐也。长言自汝州郑城酒监擢省郎,人不知其所以进,拱亦不自言也。以久病乞近郡,除淄州刺史。

皇统四年,以疾求退,以通议大夫致仕,斋居读书。世宗在济南闻其名。大定初,拱上封事。七年,召赴阙,除太常

卿。议郊祀。或有言前代都长安及汴、洛,以太、华等山列为不等,今既都燕,当别议五岳名。拱以为非是,议略目:“轩

辕居上谷,在恒山之西,舜居蒲坂,在华山之北。以此言之,未尝据所都而改岳祀也。”后遂不改。拱尝言:“礼官当

守礼,法官当守法,若汉张释之可谓能守法矣。”九年,复致仕,卒于家,年七十四。

(选自《金史•列传四十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大略以为/国家惩亡宋重敛弊/什一税民/本务优恤/官吏奉行太急/驱民犯禁/非长久计/也豫虽未即/从而亦不加

谴/

B.其大略以为/国家惩亡宋重敛弊/什一税民/本务优恤/官吏奉行太急/驱民犯禁/非长久计也/豫虽未即从/而亦不加

谴/

C.其大略以为/国家惩亡宋重敛弊/什一税民/本务优恤官吏/奉行太急/驱民犯禁/非长久计也/豫虽未即从/而亦不加

谴/

D.其大略以为/国家惩亡宋重敛弊/什一税民/本务优恤官吏/奉行太急/驱民犯禁/非长久计也/豫像虽未即/从而亦不

加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也称《易经》,是一部辩证法哲学著作,为诸经之一,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B.庙,指宗庙、祖庙。古代皇帝或皇后等遇有大事,按照惯例须祭告祖庙,称“谒庙”。

C.路,非指道路,是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域名,金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承袭北宋的体例。

D.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恒山、北岳衡山、中岳嵩山,帝王封禅祭祀之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拱富有才华。九岁时就能写文章,尤其精通《易》学;曾被权邦彦任用为书记,管理学校方面事务,后凭借一

篇谒庙的文章为刘豫所赏识。

B.范拱心系百姓。为缓解繁重赋税给百姓带来的困扰,他上疏劝谏,刘豫才修改了税法;宗弼执政时他又再次进言,

最终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C.范拱推举贤才。他虽不随意称赞别人,但向朝廷举荐了多名贤士,又从不对外张扬,因此被提升为行台省郎的刘

长言对升迁内情一无所知。

D.范拱直言不讳。在兄长范巽贬官、百官不敢为百姓发声时,他敢于劝谏刘豫:在其他人主张另行确定五岳时,他据

理力争,最终没有改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久罹兵革,益穷困,陷罪者众,境内苦之。

(2)宗弼访求百姓利病,拱以减税为请,宗弼从之。

4、下列语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中国是报纸文艺副刊的大国,副刊一开始就起着文艺摇篮的作用,发掘新人和新作一直是副刊的优良传统。

B.硅谷正处于互联网第一轮经济泡沫期,常有公司上市后人们一夜暴富的传说。

C.拉辛汗在最后留给阿米尔的信中说,“你父亲是一个被拉扯成两半的男人,亲爱的阿米尔,被你和哈桑。”

D.“五四”女性在时代浪潮中,勇敢地走出闺门,冲决藩篱,以青春的激情踏上寻求自我解放、追求女性独立的漫

漫旅程。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中守岁在柳家庄

白居易

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

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

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开篇点题,点明时间是除夕夜。同时表现作者在外生活窘迫,连酒也没有;因极度思念家乡,泪水把衣襟

都沾湿了。

B.颔联,作者知道家里生活也贫困,但是与之相比,在外更加的艰辛,因为贫困之外,又加上了刻骨的思念。

C.颈联,“畏老偏惊节",一“惊”字,不仅表现出作者因年老而感觉到时光匆匆,更表现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D.这首五言律诗用语平淡朴实,但感情真切,表现出流落在外的作者逢佳节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畏老情绪。

2.这首古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加以简析。

6、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

2019年10月27日晚,武汉两江四岸灯火璀璨,武汉体育中心体育馆内万众欢腾。一名中国军人将火种保留在“和

平尊”中,主火炬塔缓缓熄灭,在上万名观众、运动员的注视下,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湖北省会武汉圆满闭幕。

本届军运会,中国人民解放竿体育代表团以顽强的毅力挑战极限、攀越新高,共夺得133枚金牌,位列金牌榜第一。

此外,中国代表团的健儿还摘取了64枚银牌和42枚铜牌,以239枚奖牌位列奖牌榜第一。其中的军事五项竞赛,这

个项目被视为“捍卫军旗之战”,是衙量各国单兵战斗力的一种标志。中国队屡破世界纪录,先后打破男子障碍、女

子障碍、男子团体、女子团体和女子个人全能等5个项目上的世界纪录。

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话周小平: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

近来,一本名为“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的书悄然热销,8月15日面世后,两周内,首印的2万册就销售一空,

出版社紧急加印。

早在2013年6月,一篇名为“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的长篇博文被网民广为传播。至今转发量、访问量已超过

3000万次。该文针对网上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一些违背基本常识的谣言,通过大量的案例举证一一批驳,洋溢着浓

浓的爱国心、民族情,体现了青年人的责任、担当。

这篇博文的作者就是周小平。看到博文受到网友关注,周小平决定将博客中的部分篇目以及十余篇首次发表的文

章集结成书,于是有了这本《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全书分“梦想始发站”“追梦赤子心”“帝国的骄傲”及“尾声”

四个部分,从文化、素质、工业、环保及物价等五个方面重新解读了当下社会现象,被誉为“中国新锐观察文集”。

记者:您能给我们讲讲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吗?创作这本书的起因是什么?

周小平:我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提供一些另外的角度,给年轻人看看外国不如中国的方面,看看中国几十年

来真正的进步和光明。中国人不应妄自尊大,但更不应妄自菲薄。在互联网上,痛骂中国社会一片黑暗,同时吹捧西

方是天堂的帖子多如牛毛,但实际上这些看法是片面的。

这本书中的大多数案例,都是来自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官方网站、白宫官方网站,以及一些海外的纪录片

等。热爱中国并不需要刻意宣传,只要还原事实就可以了。今天的中国在任何方面,都不怕和外国比。

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目睹着翻天覆地的变革。这个特殊的时代赋予了我们必须完成的特殊使命:接

过父辈的旗帜,为我们这个饱受了百年污蔑的国家和民族正本清源。作为一名80后,我有责任告诉大家真相是什么,

我们该做什么,让大家不辜负这个时代,这就是我创作这本书的目的。

记者:您在书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案例,这些案例是否遭到过质疑?

周小平:其中确实有一些案例被反驳了。但我的看法是,真理不应低头。我看过一篇反驳我的文章说:“周小平

说美国炸弹导致防空洞里的水被烧开,把那些妇女儿童活活烫死了,科幻电影都不敢这样拍啊,造谣不打草稿。”但

实际上,这就是著名的“阿米里亚防空洞惨案”,被炸弹温度烧开的水是原来设计的消防系统喷出的水,设计这个炸

弹的美国工程师被良心折磨,至死都无法原谅自己。那篇反驳我的文章还说:“周小平造谣称,印度贫民窟约2平方

公里的地区居住着100万人口,居然可以这样造谣啊,人难道是蚂蚁吗?敢不敢这样没有常识?”但这个数据是印度

官方统计提供的,在国外纪录片《国家地理频道:真实的贫民窟》中就有详细的描述和实地拍摄。

记者:这本书中体现了您什么样的观点?

周小平:我阐述了一个中国必然崛起的观点。这个观点来自方方面面的观察,有军事的、历史的、文化的、经济

的。中国古话说:月盈则亏,亏则盈。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民族和国家可以绕开这个规律,没有不落的太阳。当

下美国经济衰退,美元霸权日益动荡。世界将迎来新时代,而未来是中国的时代。

这些内容引发关注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这样的声音太少了。我未必是在这方面写得最好的人,主要是由于很多声

音都是批评中国赞美西方,而反过来,批评西方认同中国的声音,大家就会觉得很新鲜。

我写这本书的最大目的,是希望大家都要相信自己的国家,相信自己的民族,相信身边的亲朋好友,相信自己的

双手,勇敢、自信地面对世界,从心理上做好当新世纪强国人民的准备。

(节选自2014年第十二期《时代邮刊》,祝丹妮、李苑《周小平:一位朝气蓬勃80后的青春担当》)

(相关链接)

①草根网络作家周小平(1981年4月出生,四川自贡人)和花千芳出席2014年10月15日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并

获得总书记的鼓励:“希望你们创作更多具有正能量的作品。”

2013年6月14日,周小平在新浪博客发表文章《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文章从年轻人的视角出发,对目前的社

会状况进行批评讨论,指出“美国不是天堂,中国也不是地狱”,呼吁网民说实话,客观看待问题。

②六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已经有六亿人走向了小康。有许多和我一样的农村娃都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城市里的新

青年,这种规模的沧桑巨变就已知的人类历史而言,绝无仅有,如果这还不能证明我们的政治体制更优秀,还不能证

明我们的民族和种族更优秀,那请问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去信仰?

----周小平语录

③中国的未来决定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手上,我们今天用这双手做下的一切,最终将累积而成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

——周小平语录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迤确的一项是()

A.《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之所以能热销,是因为该书作者周小平对一些社会上不负责任的言论,举证批驳,洋溢着

浓浓的爱国心、民族情。

B.周小平写这本书就是为了给年轻人提供一些另外的角度,看看中国几十年来真正的进步和光明,让年轻人明白中

国人不应妄自菲薄,但更不应妄自尊大。

C.周小平的这本书虽然有些案例不够真实,如印度贫民窟约2平方公里的地区居住着100万人口等,但整体是可信

的,真理不应低头。

D.周小平在这本书中要表达的观点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民族和国家可以绕开“月盈则亏,月亏则盈”这个

规律。当下美国经济衰退,而未来是中国的时代。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段为合理的两项是()()

A.前三段交代了访谈的背景、被访者的相关信息,并对被访者的著作《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做了简单介绍,从而

自然引出下文的访谈内容。

B.周小平创作《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的缘由是当前的许多中国人不能客观准确地评价这个发生着翻天覆地变革的

时代,希望此书的出版能增强人们的民族自信心。

C.周小平在书中阐述了今天的中国已有六亿人走向了小康,已经崛起,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D.访谈的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条理清晰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E.周小平著作《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中的大多数案例均来自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官方网站、白宫官方网站,

以及一些海外的纪录片等,包括著名的“阿米里亚防空洞惨案”。

3.本文的标题“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言简意赅,请结合材料及你的认识谈谈怎样才能不辜负这个时代。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春心态:“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素描

这个概括来源于徐志摩,《默境》中他写道:但见玫瑰丛中,青春的舞蹈与欢容,只闻歌颂青春的谐乐与欢踪。轻

捷的步履,你永向前领;欢乐的光明,你永向前引,我是个崇拜青春、欢乐与光明的灵魂。

这里青春、欢乐、光明是三位一体的,“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五

四”作家不是将欢乐当成是一种消费和闲暇来对待的,“五四”作家不是简单地将光明当作外在于个人的目标来认识

的,他们是将欢乐、光明融合在个体的人的生命形态——“青春”之中,“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

正因如此,“五四”文学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

心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杂志(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在其发刊词《敬告青年》中竭力赞美青年。《新青年》杂志

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自己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2卷1号上发表《青春》一文,

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成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

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由此“五

四”文学运动在这一背景中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新文学的创作主体这一角度来说,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

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陈独秀、鲁迅两人算是比较大一些,其余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

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8岁,沈伊默35岁,胡适27岁,都是很年轻的,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

冯沅君、庐隐、石评梅、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许多人只20出头。他们的出现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

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以哪些作家为主体往往会决定一种文学的性质,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

常是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

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梁氏文章“雷鸣

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

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前文提到的李大钊《青春》一文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也说,“五四”以

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是“年轻的祖国”,“五四”作家的青春气息是如此地富

有感染力量,主体的气息投掷于对象的身上,使得对象也变成青春勃发的了。祖国在更生,是年轻的祖国;时代在变

化,是年轻的时代。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在“五四”时代的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地看出,《新青年》《新潮流》

《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

自明的。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将欢乐与光明融合在个体生命形态之中,这是“五四”文学作家“青春教”的宗教信仰。

B.“五四”文学运动实现了封建文学向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青春型文学的转向。

C.“五四”新文学作家除了陈独秀、鲁迅、梁启超年龄稍大,其余都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

D.“五四”文学的审美心理特征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浓重的时代气息,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创作宗旨、作家群体等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五四”文学的青春型特征。

B.文章开头引用徐志摩的诗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了文章要论述的中心论点。

C.文章举李大钊《青春》一文为例,证明了青年人是建设“五四”文化的关键。

D.文章主体段落内部的论证思路清晰严整,先提出论点,再列举事实加以佐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文学以“青春、欢乐、光明”的心态为宗旨,其本质就是在与“老年、自虐、黑暗”的封建落后文学做

斗争。

B.中国封建时代的作家群以年长的士大夫为主体,体现出一种老年心态,因此李大钊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

历史。

C.《新青年》杂志赞美青年人,主张“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这体现了“五四”新文化是一种青春型

文化。

D.“五四”新文学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相应和,给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带来了青春的气息,影响是深远

的。

9、材料概括分析,完成下列小题。

无景有马,因景失马

耳聆

以鞭代马,是戏曲的一个创造,尽管只是“无法之法”,但它的艺术价值在于既避开了不可能策马上台,又采用

(或曰创制)种种程式化身段美化了表演。近世曾经有过使用动物以“求真”,例如端阳演《白蛇传》,真蛇出现于舞

台;七夕演《牛郎织女》,水牛被牵着登场;真蛇的凶相破坏了白娘子的形象,水牛则在台上似因惊恐而驱之艰难,由

几个人助拉才得下场,台上尴尬万状,台下笑声一片。真马曾否牵上舞台“入戏”?好像没有人试过。

以鞭代马,比之“真牛赶着上台”、“真蛇挂于砌末(传统戏曲对布景道具的统称)”的“生活化”,艺术性的

高下真有天壤之别。

但戏曲中的趟马,仍不离生活真实。钱金福演《连环套•盗马》,上马、乘骑,是经过认真观察实在的骑马情状,

得之于真而显示其美,程式也就有生命力,所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也。

今之趟马演出,固然大都仍在素幕前展示,一概不用布景,必要时放一点砌末(例如《挑滑车》的山形物),却还

有满布山景景片者,演员在原地(舞台)打圈,景不转而人转,倒像是发疯。以鞭代马,本来可以启观众之思,由想

象而若见驰马,一旦用景,就限定了空间范围,无法想见其驰,又因以景示境,见境而不见马,关于马的想象反而难

以取得,这样“求真”得假,令人感到有失无得。

(选自2010年12月6日《文汇报》)

1.“以鞭代马”的好处有哪些?作者为什么又说它是“无法之法”?

2.文章结尾处说“一旦用景”反倒“'求真'得假"。从文中看,“假”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概括。

3.“无景有马,因景失马”说明了戏曲表演怎样的艺术原则?请作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岑文本,字景仁,邓州棘阳人。贞观元年,除秘书郎,兼直中书省。太宗既密用,又不目朝群臣,文本奏《藉田》

《三元颂》二篇,文致华赡。李靖荐于帝,擢中书舍人。时颜师古为侍郎,自式德必来诏造或大事皆所草定及得文本

号善物而敏速过之或篥今丛遽枚更木土△遇等待今口占接或无遗意乃授文本侍郎,专典机要。是时,魏王泰有宠,侈

第舍,冠诸王。文本上疏,劝崇节俭,陈嫡唇分,宜有抑损。帝善之,赐帛三百段。始,文本贵,常自以兴孤生,居

处卑,室无茵褥帏帘。事母以孝显,抚弟侄笃恩义。生平故人,虽羁贱必钧礼。帝每称其忠谨。晋王为皇太子,大臣

多兼宫官,帝欲文本兼摄,辞日:“臣守一职,犹惧其盈,不愿希恩东宫,请一心以事陛下。”帝乃止,但诏五日一

参车内。每进见,太子答拜。始为中书令,有忧色,母问之,答曰:“非勋非旧,责重位高,所以忧也。”有来庆者,

辄目:“今日受吊不受贺。”或劝其营产业,文本叹目:“吾汉南一布衣,徒步入关,所望不过秘书郎、县令耳。仝

无汗马劳,以文墨位宰相,奉稍已重,尚何殖产业邪?”故口未尝言家事。弟文昭任校书郎,多交轻薄,帝不悦,谓

文本日:“卿弟多过,朕将出之。”文本目:“臣少孤,母所钟念者弟也,不欲离左右。今若外出,母必忧,无此弟,

是无老母也!”泣下呜咽。从伐辽东,事一委倚,至粮漕最目、甲兵凡要、料配差序,筹不废手,由是神用顿耗,容

止不常。帝忧日:“文本今与我同行,恐不与同返矣!”至幽州暴病,帝临视流涕。卒,年五十一。是夕,帝闻夜严,

目:“文本死,所不忍闻。”命罢之。赠侍中、广州都督,谥日宪,陪葬昭陵。

(节选自《新唐书•岑文本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武德以来/诏诰或大事皆所草定及得/文本号善职/而敏速过之/或策令丛遽/敕吏六七人/泄;笔待分口占授/成无遗

B.自武德以来/诏诰或大事皆所草定/及得文本/号善职/而敏速过之/或策令丛遽/敕吏六七人讹笔待/分口占授/成无

遗意

C.自武德以来/诏诰或大事/皆所草定及得/文本号善职/而敏速过之/或策令丛遽/敕吏六七人/玳笔待/分口占授/成无

遗意。

D.自武德以来/诏诰或大事/皆所草定/及得文本/号善职/而敏速过之/或策令丛遽/敕吏六七人泄:笔待/分口占授/成无

遗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藉田,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地。每逢春耕前,天子、诸侯躬耕藉田,以示对农业的重视。

B.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和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合称

“三元”。

C.嫡是指正妻及其所生子女,庶指姬妾及其所生子女。文中的“嫡庶”指嫡子与庶子。嫡庶的差别经元明清而逐代

减弱。

D.东宫,中国古代宫殿名称,因方位得名。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太子)。又称“春宫”“青宫”“储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岑文本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出众。他上的两道奏章均文辞华丽;在草拟诏令时能口述给多人记录而不遗漏意思。

B.岑文本贵而不奢,注重孝悌忠义。他身份显贵后,住所依然简陋;他孝顺母亲,善待弟侄,待人谦和,得到皇上

称赞。

C.岑文本不攀权贵,始终心怀忧惧。他拒绝东宫太子让他兼任的官职,做了中书令后不喜反忧,不接受他人的贺礼。

D.岑文本鞠躬尽瘁,操劳过度病故。在征讨辽东时,他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最终精力耗费过度,在幽州暴病而亡。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母以孝显,抚弟侄笃恩义。生平故人,虽羁贱必钧礼。

(2)今无汗马劳,以文墨位宰相,奉稍已重,尚何殖产业邪?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①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②。

此时③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①裴迪寄了一首题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给杜甫,表示对杜甫的思念。杜甫深受感动,便写此诗作

答。②何逊在扬州:何逊在扬州见梅花盛开,作有《咏早梅》一诗,何逊是杜甫所喜爱的南朝梁代的诗人。③此时:

指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末、二年(761年)初,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唐朝发可危、万方多难之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将裴迪与何逊相比以赞美裴迪的咏早梅诗,以此来表达对裴迪和他所赠之诗的推崇。

B.“此时对雪遥相忆”是说裴迪送客时雪中遇梅,突出梅之洁白,衬托装迪的高洁情操。

C.额联承“动诗兴”而来,遥想装迪对自己的相忆,突出了诗人与友人心心相印的情谊。

D.颈联表达庆幸之意,庆幸裴迪没有折梅寄来,要不然诗人面对折梅一定会感慨万千的。

2.诗歌尾联中说“朝夕催人自白头”,是什么催诗人“白头”的?请结合全诗分析。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汉语中,“格”字意蕴丰厚,常见的义项有:①规格、格式,如不拘一格;②阻碍、限制,如格于成例;③品格、格

调,如格调高雅;④推究、研究,如格物致知。

请你选择“格”的一个义项,联系实际,以“说格”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参考答案

1、1.B

2.D

3.D

【解析】

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

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

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按前后语境推测,本处应是给“古雅”作诠释,承接前文,括号内容宜为“古雅是……”句式,排除C、D两项。A项,

“辅以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改变了原文意思。

故选B。

2.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

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

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

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

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植入”是指像植树那样把一物安放到另一物巾;“移入”指放人。此处应用“植入”,更准确生动形象。“金碧辉

煌”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T艺品。此处应用“琳

琅满目”。“立体感”是指某件物品或艺术品的造型效果看上去好像就站在你的面前;“纵深感”就是根据透视原理

在画面中表现出的空间深度。从语境“往昔历史”“人生和世界”看,应该强调“纵深”。“发祥”指兴起、发生,

多指发生吉祥的事,侧重地域;“发端”指开始、起头。此处应用“发端”。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

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

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画横线的

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A项,“因为”一词,强加因果,语序不当,“我们”应在“不仅仅”前。B项,关联词“不只是〜…而是”搭配不当,

改变原意。C项,重复赘余,“让它”与“通过古雅”重复。

故选D。

【点睛】

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

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

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

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

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表达应用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应该审读题干,理解中国画的特点,抓住关键词“透视”和“想象”,

再结合选项的诗句逐一进行分析。

A项,出自杜甫的《登高》一诗,意思是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林木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

息,表现的画面比较直接,不能体现“透视”或者“想象”的艺术特点。

B项,出自杜甫的《蜀相》一诗,意思是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鹏隔枝空对婉转鸣唱。也不能体现“透

视”或者“想象”的艺术特点。

C项,出自杜牧的《山行》一诗,通过“石径”“白云”可以想象深处的“人家”,突出了一种“透视”或者“想象”

的关系。

D项,出自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意思是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不能体现“透视”或者“想象”的艺术特点。

故选C。

3、1.B

2.D

3.B

4.(1)百姓长久遭受战争的灾祸,更加困苦,被判罪入狱的人很多,境内百姓以此为苦。

(2)宗弼访查寻求对民众有利和有害的事情,范拱请求减少百姓的赋税,宗弼听从了他的建议。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

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

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大意是说:“国家以宋朝因重敛而亡作为教训,采用什一税法,本意在于优待抚恤(百姓),

而官吏们实行得过于严急,使民众违犯禁令,这不是国家长久实行的良策。”刘豫虽然没有立即听从,也并不处罚他。

“官吏奉行太急”,“官吏”是“奉行太急”的主语,所以排除C、D两项;

“从而亦不加谴”,“从而”不能按现代词语理解,“从”,听从之意,“而”表转折,之间断开,故排除AD。

故选B。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

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D项,“南岳恒山、北岳衡山”错误,南岳为衡山,北岳为恒山。

故选D。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

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

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B项,“为缓解繁重赋税给百姓带来的困扰,他上疏劝谏,刘豫才修改了税法……”错误,范拱虽进言刘豫,但是刘豫

没有立即听从,而是在发现各路以税抵罪的总人数多达一千多人以后,才更改为五等税法。

故选B。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

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

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

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

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罹”,遭受;“兵革”,战争的灾祸;“苦”,以此为苦;“陷罪

者”,被判罪入狱的人。(2)“访求”,访查寻求;“利病”,有利和有害;“请”,请求。

【点睛】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一一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

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

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

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

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

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

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范拱,字清叔,济南人。九岁就能写文章,尤其精通《易》学。北宋末年考取进士,任广济军曹,权邦彦征召他

为书记,管理学校方面事务。刘豫镇守东平时,范拱撰写了一篇谒庙的文章,刘豫认为他有奇才,十分赏识他。齐国

建立后,范拱多次升迁担任了中书舍人。刘豫对百姓实行收取什一税的方法,名义上为效法古代,实际上是搜刮民众,

加上刑法严厉峻急,官吏们循依而行暴虐之事。百姓长久遭受战争的灾祸,更加困苦,被判罪入狱的人很多,境内百

姓以此为苦。右丞相张孝纯和范拱的哥哥侍郎范巽,竭力进言说明这些办法的弊端,请求仍实行履亩而税的方法,刘

豫不肯听从。范巽还因此被贬官,从此以后没有人敢进言。范拱说:“我如果进言的话就会被认为和哥哥是同党,不

进言百姓就会困苦不堪。我既然参与朝政,就要为百姓而进谏。”于是,他便上疏向刘豫进谏,大意是说:“国家以

宋朝因重敛而亡作为教训,采用什一税法,本意在于优待抚恤(百姓),而官吏们实行得过于严急,使民众违犯禁令,

这不是国家长久实行的良策。”刘豫虽然没有立即听从,也并不处罚他。范拱便让刑部上奏各路以税抵罪的总人数,

居然多达一千多人。刘豫见人数太多,便更改为五等税法,但民众仍然认为赋税过重。齐国被废以后,梁王宗弼主管

行台省事,范拱是他的属官。宗弼访查寻求对民众有利和有害的事情,范拱请求减少百姓的赋税,宗弼听从了他的建

议,减去了原来赋税的三分之一,民众才得以休养生息。范拱不轻易赞誉别人,但对有才干的人都加以举荐,李南、

张辅、刘长言都是范拱举荐的。刘长言从汝州的郑城酒监被提升为行台省郎,没有人知道他是怎样提升的,范拱自己

也绝口不谈。后来,他因久病而请求到近郡任职,被任命为淄州刺史。皇统四年,范拱以疾病为由请求退职,于是以

通议大夫名义退休,在家里安心读书。金世宗在济南时就听说了他的声名。大定初年,范拱上疏奏事。七年朝廷征召

他入朝,任命为太常卿。朝堂讨论郊祀的事务。有人进言说,过去历代建都于长安和汴京、洛阳,所以确定泰山、华

山等为五岳,如今既然定都燕京,应当另行确定五岳的山名。范拱认为不对,他在奏议中说:“轩辕皇帝居于上谷,

在恒山之西,舜帝居于蒲坂,在华山之北。以此而论,并没有根据所定居的都城而改变五岳的祭祀山名。”后来就没

有改变祭祀的山岳。范拱曾经说:“礼官应当遵守礼法,法官应当遵守法,像汉代的张释之可以说是能够真正守法的

人了。”大定九年,他又再次退休,死在家中,享年七十四岁。

4、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平时考生要能准确判断各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并能区别几种易混的修辞手法,比

如,借代和借喻。A项,”副刊一开始就起着文艺摇篮的作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副刊比作文艺摇篮。B项,

“硅谷正处于互联网第一轮经济泡沫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经济失衡的情况比作泡沫。C项,“你父亲是一

个被拉扯成两半的男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D项,“冲决藩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封建制度比作藩篱。

故选C项。

5、1.D

2.①直抒胸臆,诗人一开篇就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极度思念家乡,泪水把衣襟都沾湿了,看似平淡,却是平淡处

见真情。②对比,用在外漂泊的艰辛与家中生活的贫苦做对比,抒发了对家乡的刻骨思念。③曲笔,最后一联转换抒

写角度,不写自己思念家人,而是从家人思念自己的角度来写,不仅表现出一种浓浓的亲情,更强化了作者对家乡的

思念之情。

【解析】

1.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

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

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D项,“畏老情绪”错误,诗句中表现作者人到老年,

思乡之情更重了,并不是真正的“畏老”,所谓“畏老”情绪只是为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服务的。故选D。

2.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

题从抒情手法的角度看,“思乡泪满巾"直抒胸臆;从表现手法看,“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是对比,“故园今

夜里,应念未归人”是曲笔,答题时注意结合诗歌的情感分析效果。

【点睛】

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

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

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

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6、①2019年10月27日晚;②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武汉网满闭幕;③中国代表团位列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一;④

中国队屡破军事五项竞赛世界纪录。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有较强的语言转换能力,这段属于叙述类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对

文段进行压缩,压缩语段的过程中要保留主要信息,也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在压缩信息的过程中要

在字数允许的范围内保留更多的信息。本文段主要围绕第七届军人运动会闭幕式来说的,材料中说到闭幕会的时间为

2019年10月27日晚,地点为武汉体育中心体育馆,然后又说到中国代表团取得的成就:中国代表团位列金牌榜和奖

牌榜第一,中国队屡破军事五项竞赛世界纪录。

7、1.D

2.AB

3.①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要妄自菲薄,不要总是吹捧西方,从而做出对不起自己祖国的事情。②我们亲眼目睹了中国

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特殊的时代,我们必须完成特殊的使命:为这个饱受百年污蔑的国家和民族正本清源,对目

前中国的社会状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③中国的未来决定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手上,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终将累积

而成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迎来中国崭新的时代。

【解析】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题前要通读材料,读懂材料内容,对文章的内

容、观点、结构思路等充分理解。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

A项,”是因为该书作者周小平对一些社会上不负责任的言论”错误,“社会上”应为“网上”。

B项,“让年轻人明白中国人不应妄自菲薄,但更不应妄自尊大”错误,“妄自菲薄"与‘'妄自尊大”位置应互换。

C项,”有些案例不够真实”错误,印度平民窟的案例并非不真实。

故选D。

2.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

结合语境。

C项,“已经崛起”错误,原文相关表述是“我阐述了一个中国必然崛起的观点”,是对未来的预测。

D项,”表明了作者的观点”错误,分析不准确,访谈征询的是受访者的观点。

E项,“周小平著作《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中的大多数案例均来自……包括著名的‘阿米里亚防空洞惨案'”错误,

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明确说明“阿米里亚防空洞惨案”就出自以上网站或纪录片。

故选AB»

3.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

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不可空发议论。思路是:首先明确提出观点,然

后结合文本内容分层思考,分条作答。“中国人不应妄自尊大,但更不应妄自菲薄。在互联网上,痛骂中国社会一片

黑暗,同时吹捧西方是天堂的帖子多如牛毛,但实际上这些看法是片面的”,即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要妄自菲薄,不

要总是吹捧西方,从而做出对不起自己祖国的事情;“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目睹着翻天覆地的变革。这

个特殊的时代赋予了我们必须完成的特殊使命:接过父辈的旗帜,为我们这个饱受了百年污蔑的国家和民族正本清

源”,即我们亲眼目睹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特殊的时代,我们必须完成特殊的使命;“我写这本书的最大

目的,是希望大家都要相信自己的国家,相信自己的民族,相信身边的亲朋好友,相信自己的双手,勇敢、自信地面

对世界,从心理上做好当新世纪强国人民的准备”,即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迎来中国崭新的时代。

【点睛】

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

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

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8、1.B

2.B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

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

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这是‘五四'文学作家‘青春教'的宗教信仰”错误,由原文五四’作家不是简单地将光明当作外在于

个人的目标来认识的,他们是将欢乐、光明融合在个体的人的生命形态——‘青春'之中,'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

是光明教和欢乐教”可知,“青春教”只是表达一种文学创作上追求,而不是“宗教信仰”。A错误。

C项,“'五四’新文学作家除了陈独秀、鲁迅、梁启超年龄稍大”错误,其中梁启超不属于“五四”新文学作家。C

错误。

D项,“'五四’文学的审美心理特征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错误,由原文“'五四’作家的青春气息是如此地富有

感染力量,主体的气息投掷于对象的身上,使得对象也变成青春勃发的了。祖国在更生,是年轻的祖国;时代在变化,

是年轻的时代"可知,“五四”文学的审美心理特征具有浓重的时代气息,而不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D错误。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

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

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直接点明了文章要论述的中心论点”错误,引用徐志摩的诗句并没有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由诗句“欢乐的

光明,你永向前引,我是个崇拜青春、欢乐与光明的灵魂”可知,只是引出了一个话题。B错误。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

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B项,“中国封建时代的作家群以年长的士大夫为主体”无从推断,同时这也不是“李大钊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

首之历史”的原因,强加因果。

【点睛】

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

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

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

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

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

者最恰当的一项。

9、1.好处:①避开了策真马上台可能造成的麻烦;②运用程式化身段美化了表演;③可开启观众的想象。

原因:“以鞭代马”本是舞台表演不能完全“生活化”的无奈之举,却又是戏曲的一个创造。

2.①演员围绕景片转给人发疯之感;②用景限制了对驰马的想象;③用景使人因景失马(或“无法想象到马”)

3.①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②要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要有艺术美感。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以及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首先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分析,从中得

出好处是什么,然后找出关于作者情感倾向的句子,分析作者的主观态度。

从文中第一段“以鞭代马,是戏曲的一个创造,尽管只是“无法之法”,但它的艺术价值在于既避开了不可能策马上

台,又采用(或曰创制)种种程式化身段美化了表演”可以看出它的好处避开了策真马上台可能造成的麻烦,并且运

用程式化身段美化了表演。

从文中第四段“以鞭代马,本来可以启观众之思,由想象而若见驰马”可以看出它可以开启观众的想象。

原因:从文中第一段“以鞭代马,是戏曲的一个创造,尽管只是‘无法之法’”和第二段“以鞭代马,比之'真牛赶

着上台'、'真蛇挂于砌末(传统戏曲对布景道具的统称)'的‘生活化',艺术性的高下真有天壤之别”,第三段

“但戏曲中的趟马,仍不离生活真实"、“所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也”可以看出说它是“无法之法”的原因

是“以鞭代马”本是舞台表演不能完全“生活化”的无奈之举,却又是戏曲的一个创造。

2.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概括对文章信息的把握能力。认真审题,找出题目涉及的相关位置,然后进行认真筛选。本题问

结尾处“假”的体现,要求考生认真阅读最后一段,读懂文意,找出“用景”与“假”相关的内容。

从文中最后一段”今之趟马演出,固然大都仍在素幕前展示,一概不用布景,必要时放一点砌末(例如《挑滑车》的

山形物),却还有满布山景景片者,演员在原地(舞台)打圈,景不转而人转,倒像是发疯”可以看出演员围绕景片转

给人发疯之感。

从文中最后一段“一旦用景,就限定了空间范围,无法想见其驰”可以看出是因为用景限制了观众对驰马的想象。

从文中最后一段“又因以景示境,见境而不见马,关于马的想象反而难以取得,这样‘求真'得假,令人感到有失无

得”可以看出用景使人因景失马。

3.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理解概括能力。通读全文,弄懂文意,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本题要求找出“无

景有马,因景失马”说明了戏曲表演怎样的艺术原则,首先要找到关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