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2024届高三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惠州市2024届高三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惠州市2024届高三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惠州市2024届高三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惠州市2024届高三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惠州市2024届高三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2024.04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

位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卷

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广5题。

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

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唐代书法

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时代风貌

的是草书,又特别是狂草。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宫

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兰亭在

唐初名高且风行,冯(承素)、虞(世南)、诸(遂良)、陆(束之)和多种兰亭摹本,是这一时期

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

落……这不正是《春江花月夜》那种“当时年少春衫薄”式的风流、潇洒和亭亭玉立么?它

们与刘、张、四杰的诗歌的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共同具有着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

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扬右军而抑大令,但他指出“质

以代兴,妍因俗易”“驰鹫沿革,物理常然”,以历史变化观点,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

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即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

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

天地之心。”这与诗中的陈子昂一样,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它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

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同样预示盛唐

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

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

倾发在笔墨之间。并非偶然,“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韩愈说:“往时张旭善

草书,不治他伎。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

之。观于物,见山水岩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

斗,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表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不只是张旭

狂草,这是当时整个书法的时代风貌。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

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抒发行程……然

而,这不正是音乐么?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其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2024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期。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

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

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慢舞的轻盈,正是

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自破阵舞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

百里,动荡山岳。”“惟庆善乐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恰如当时的

边塞诗派和田园诗派一样。这些音乐歌舞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

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故统称之日盛唐之音,

宜矣。内容前面已说。就是形式,也由这个灵魂支配和决定。绝句和七古乐府所以在盛唐最称横

唱,道理也在这里。它们是能入乐谱,为大家所传唱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与歌、与琵琶、与乐器,己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新声、

音乐是它的形式,绝句、七古是它的内容;或者反过来说也行,绝句、七言是形式,音乐、抒情

是它的内容。总之,它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时人说:“宫掖所传,梨园弟子所歌,旗亭

所唱,边将所进,率当时名士所为绝句。”后人说,“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骚、赋难入乐,

而后有古乐府,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五古从汉魏起,到唐代实已基本做完;

五律则自初唐沈(侄期)、宋(之间)搞定形式化以来,成为终唐之世的考试体裁、正统格式;七

律要到杜甫才真正成熟,宋以后才大流行,所有这些形式都基本是文学的,而不是音乐的。只有

“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即其中夹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等等)才是当时在整个社

会中最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艺术形式,它们恰恰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

如同音乐与诗的关系,舞蹈之于书法亦然。观舞姿而进书法,也是一再流传的著名故事:

“张颠见公孙大娘舞剑,从而笔势益振”。当时舞蹈特征是甚么呢?与音乐一样,它主要也是来自

异域少数民族的急烈跳动的胡旋舞,即所谓“纵横跳动”“旋转如风”。盛唐的草书那如走龙蛇、

刚圆遒劲具有弹性活力的笔墨线条,那奇险万状、绎智遗形、连绵不断、忽轻忽重的结体、布局,

那倏忽之间变化无常、急风骤雨、不可遏制的情感气势,不正是这纸上的强烈舞蹈么?

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它把中

国传统重旋律重感情的“线的艺术”,推上又一个崭新的高峰阶段,反映了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

段的时代精神。而所谓盛唐之音,非他,即此之谓也。

(选自李泽厚《音乐性的美》,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法与诗歌到唐代达到了艺术的顶峰,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时代风貌。

B.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营造的优美意境体现了初唐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C.以张旭为代表的狂草展现了当时整个书法的时代风貌,注重表现和抒情,呈现出一种音

乐性的美。

D.盛唐时期的舞蹈对于书法有着促进作用,草书的线条、布局与情感气势与舞蹈特征一致。

2024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冯、虞、褚、陆各种兰亭摹本风行,成为初唐书法美的典型。

B.孙过庭在书法理论上对传统的继承和大胆的突破,预示着盛唐书法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C.在盛唐,只有绝句和未定形的七言才能进入乐谱,被大家传唱,因其它诗都不具音乐性。

D.反映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的绝句、草书、音乐、舞蹈,构成了“盛唐之

,,

日。

3.以下作品可以作为本文阐述盛唐之音风格特点的例证的一项是(3分)

A.王勃的《滕王阁序》(被称为“古今第一赋”)

B.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C.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D.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

4.请简要说明本文的论证特点。(4分)

5.结合文本,谈谈《蜀道难》如何体现“盛唐诗歌”音乐性的美。(6分)

(二)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永路捏驴

黄兢业

永路把两头驴从牲口屋牵出来,喧哗的会场霎时安静下来。社员们把目光集中到永路脸上,

有的赞叹,有的羡慕,有的嫉妒,有的摇头。

生产队实行“联产承包”,按人头分罢耕地,牲畜也要分。咋分?老队长召开社员大会,众口

一声:“捏蛋儿抓阉!”会计把牲畜名写在纸上,然后团成蛋儿,放在一口坛子里,让大伙

儿捏。

“高音喇叭”早看中那两头驴了,在捏蛋儿前,双手合十,心里祈祷:“老天保佑,让

俺捏着那两头驴,我割六斤‘大刀头'(连皮带骨的猪肉,供品)。就是捏着一头驴,我也割

三斤‘大刀头'!”

两头驴竟都被永路捏走了。

两头驴,一头叫驴,一头草驴,都是六个半牙口,正当出活儿繁育的年龄。两头驴长得也一

模一样,身体紧凑匀称,肌肉丰满,双脊背漆黑油光,白眼圈儿,白嘴头儿,白肚绷儿,四只白

蹄儿。不同的是,草驴两耳中伸出一缕白毛儿,性倔强;叫驴脖子上挂着铜铃铛,一走响得叮

叮当当,很威武。

那头叫驴在众人面前,叮叮当当地摆动两下脖子,停下脚步,扬起长脸,“哇儿一一哇儿”

地叫了几声。

有人说:“永路,叫驴喊你'娃啊一一娃啊‘!”

众人发出一阵哄笑。

永路没有恼,眯着眼笑着说:“它不是喊我,草驴到八月就要下崽了,它是喊肚子里的娃

儿呢!”

人们齐把目光转到草驴肚子上,发现草驴的肚子果真大了。有人说:“永路,一年三头驴,

两年便是五头驴,你发了

2024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3页共8页

这时候,人们才意识到永路捏到两头驴,发了,真的要发了。

永路说:“捏到这两头驴是俺的福,也是俺和它们有缘分。驴给俺拉套,俺要像对待

亲人一样对待它,养得它天天'娃儿一一娃儿’地喊,生个百十头驴娃儿来。”

永路说罢,牵着驴要走,“高音喇叭”上前叉开两腿、张开双臂拦住了。

“高音喇叭”播音了:“永路,你不能牵走!”

“你咋不让俺牵走?”

“我说不让你牵走,你就不能牵走!”

“高音喇叭”一边说着,一边往永路手里去夺驴绳。

永路趟起着身子,一边把驴绳往怀里揽,一边看着老队长喊:“老队长,你说句公道话

啊!这驴俺捏着了,咋不让俺牵回家啊?”

老队长走过来说:“'高音喇叭',你不让永路牵走驴,总得有个说法吧!”

“高音喇叭”说:“那当然有说法,这蛋儿捏得不公!”

老队长说:“咋捏得不公?白纸黑字团的蛋儿,大家都看着哩,布袋里买猫一一凭手气

兴背。”

“高音喇叭”说:“我说不公就不公!这草驴肚子里的娃儿,是公家的,凭啥不让

大家捏?这草驴生下娃儿,就成他永路家里的啦?大家说说,我说得合理不合理?”

有人附和说:“说得有理,这草驴肚里的娃儿,得让大伙儿捏。谁捏着了,这驴娃儿将

来归谁。”

永路把驴绳丢地上,拍拍手,说:“俺不要了,谁要谁牵走吧走

没有人上前牵驴。

“高音喇叭”说:“你不要我要。”说着捡起拴草驴的绳,往自己怀里拉。那草驴攀

着脖子昂着头,一动也不动。“高音喇叭”使劲儿往前拽,草驴使劲儿往后挣。

“高音喇叭”说:“这举驴,还认生哩!”

永路朝草驴的屁股上拍了一下,草驴顺势往前一松,“高音喇叭”摔了个仰面朝天。

人们哄地笑了。老队长说:“‘高音喇叭',你把叫驴、草驴分开,就像让你和‘山猴子'

分开,你愿意吗?”

“山猴子”是“高音喇叭”的男人。

“高音喇叭”从地上爬起来说:“吃的谷草豌豆料一一放驴屁!”

老队长说:“啥事儿得讲理,这对儿驴永路捏着了,就是永路的。至于草驴肚里的娃儿,

怨我考虑不周。既然‘高音喇叭’提出来捏驴娃儿,就得问永路同意不同意。”

“高音喇叭”说:“他不同意也得同意,不然他牵不走驴。”永路说:“老队长,

这对儿驴我捏着了,谁家要是磨面拉碾,牵走请用咧。草驴肚子里的娃儿,捏吧!谁捏着了,

生下来俺先养,养大了他再牵走,俺不为难他

会计又撕纸、团蛋儿,只在一个纸蛋儿上写了“驴娃儿”,放在坛子里,让大伙儿捏。

队长说:“永路高风亮节,让永路先捏。”

永路说:“大家先捏,俺捏最后一个蛋儿。”

“高音喇叭”说:“勒着胡须过河一一谦虚(牵须)过度(渡)。没人先捏,俺可先捏

了。”说着双手合十,对着坛子拜了拜,然后伸手向坛子里捏出一个纸蛋儿,伸开一看是空

白,扔在地上,“呸”了一声,用脚把纸蛋儿踩进土里。

众人排队,一个一个把手伸进坛子里,都没有捏到驴娃儿。

2024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4页共8页

只剩下永路一人了。

永路说:“俺不用捏了。”

“高音喇叭”说:“不行,你必须捏。”

永路把手伸进坛子里,捏出最后一个纸蛋儿,向大家展开,纸蛋儿上写着“驴娃儿”。

“高音喇叭”无可奈何,说:“永路手上抹香油了。”

老队长说:“不是永路手上抹香油了,是永路和驴有缘啊!永路当儿童团团员时,牵着

这对儿驴的祖奶,把信藏在驴的耳朵里,上跑马岭给新四军送情报;金刚寺战役时,永路赶着

这对儿驴的爷爷,给解放军送干粮支前,回来就入了党;新中国成立后,永路当了生产队的饲

养员,让驴一代一代地繁衍,是驴不愿和永路分开啊!”

(选自《百花园》2021年第7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前后一共写到了两次捏驴,每一次都是永路最终捏到了驴,可见永路捏到驴是命中

注定,体现了宿命的主题。

B.叫驴发出“哇儿一一哇儿”,被众人起哄看作是叫驴喊永路“娃啊一一娃啊",反映了

大家没有捏到驴而不甘的心理。

C.当“高音喇叭”看到永路捏出最后一个纸蛋上写着“驴”娃儿时说“永路手上抹香油

了”,说明她输得心服口服。

D.老队长面对“高音喇叭”的刁难和群众的质疑,出于息事宁人的心理听从了重新捏蛋儿

的提议,随后众人抓阉。

7.下列对小说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捏驴”为中心事件,展示了“联产承包”时期农村的生活风貌,塑造了社会转

型时期复杂的农村群像。

B.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多用短句,句式灵活多变错落有致,多用口语化的村言土语和歇后

语,生活气息扑面,艺术表现力强。

C.小说结尾通过老队长的一番话,再现永路在不同时期和驴的故事,让读者对永路有了进

一步了解,为的是说明永路和驴有缘。

D.小说叙事一波三折,永路捏驴的过程充满了刺激、紧张的感觉,两次捏驴都能顺利捏到

的大团圆结局,符合读者的心理期待。

8.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小说划线部分揭示了永路和众人怎样的心理。(4分)

9.“山药蛋”派代表作家赵树理有“走进农民,也让农民走进自己的文学”的文学观点。本篇

小说很好地体现了这种主张,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士之可贵者,在气节不在才智。天下未尝无材智之士,而世之乱也,恒以用才骋智者驰鹫太

过,钓奇窃名以悦其君,卒致无穷之祸,而气节之士不与焉。气节者偃蹇可畏,而才智者聪慧可

喜。可喜者,易以成功,亦易以致乱;欲制祸乱于未萌之先,非得可畏者而任之,不可也。

汉汲长孺、吴张子布辈,皆负气自高,昌言倨色,不少屈抑以取合当世,视人君之尊不为之

动,遇事辄面争其短,无所忌。此皆流俗所谓慈人也,而朝廷恒倚之以为重,狐鼠

2024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5页共8页

之盗洞其进退以为恭肆,彼岂用区区之才智以服人哉!人望而惮之,以其节之足尚也。国家可使

数十年无材智之士,而不可一日无气节之臣。譬彼甘脆之味,虽累时月不食,未足为病;而姜桂

之和,不可斯须无之。人君无可畏者在其侧,欲无危败难矣。

余少慕古之慈者,欲起长孺、子布与之交而不可得,则思博交海内之士以观其所存。谓余为

慧者有笑而慕乎慧者未始或见岂节义之士独少于令之时平抑遇合之术囿有丕同也。今也天子惩近

代之弊,立谏i争,风厉在位,俾得言事,诚得慧者出以应其求,则治道可冀矣。

同邑潘君伯理甫,年七十余,而以慧名其窝,岂慕长孺辈者乎?于其名可从而知其志,惜其老

而不获见于用也。然有志者不累乎用舍,居乎家、行乎乡,与用邦国奚异焉?使长孺、子布为布衣,

亦将闻于时、传于后,其肯泯然与庸众人等乎!君居其名、师其道,言论事为必有卓乎越于世者,

是亦余之所慕者也,愿造君之窝而相与论之。

(方孝孺《慈窝记》)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

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谓余为慧者A有矣B而慕乎慧者C未始D或见E岂节义之士F独少于今之时乎G抑遇合之术

H固有不同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意为亲附,与“与嬴而不助五国”的“与"意思相同。

B.“负”,意为依仗,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的“负”意思不同。

C.“区区”,意为小、少,与“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区区”意思不同。

D.“见。表示第一人称“我”,与“信而见疑”的“见”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社会秩序混乱的时候,有一些人会运用才智讨好君王,最终招致无穷的祸患。

B.汲长孺和张子布都是很有气节的人,不为君王的权势所动,有时遇事当面争论。

C.作者很仰慕“慈”人,很希望有这样的人出来响应天子的请求,实现国家的大治。

D.作者认为潘理甫谈论事情有超越一般人的地方,所以希望能够去拜访他与他交谈。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昌言倨色,不少屈抑以取合当世。

(2)然有志者不累乎用舍,居乎家、行乎乡,与用邦国奚异焉?

14.方孝孺认为“士之可贵者,在气节不在才智”的理由有哪些?(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战城南

唐•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2024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6页共8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战争的环境,正面叙写战斗的艰苦,为全诗奠定了悲伤的感情基调。

B.颔联运用比喻表现激烈的战斗场面,和李贺的“甲光向日金鳞开”异曲同工。

C.颈联自然转入抒情性的叙述,真实反映了恶劣环境下艰苦作战的将士的情绪。

D.全诗格调雄浑高昂,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诗意丰厚。

16.本诗的感情是复杂的,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燕国与赵国的灭亡虽然不是因为以地赂秦,但也与用土

地去贿赂秦国的国家有关,因为:“,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指出屈原创作离骚是因为正直的人不被

世人所容;屈原在《离骚》中写道“”,认为他的正直与生俱来,出生时

间的特别可以证明。

(3)我们在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想起古人常常用荷花的别名“芙蓉”来

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情感,会不由吟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似乎在一夜之间,大家都在讨论一款名为ChatGPT的人工智能聊天程序。根据多

家媒体引述的调查结果,89%的美国大学生在用ChatGPT写作业一一这个数据恐怕是(1)

T,但至少说明该程序在解答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对此,一些行业的从业者不乏“本领康虐”。有人让ChatGPT写一篇时评,它洋洋

洒洒写了几百字,用户评价称“虽然不算特别出彩,但也(2)有自媒体

运营者试图让ChatGPT分析某国产车品牌能否打败国外竞品,结果程序输出了一篇有观

点和简要论述的分析短文。对于一些大学课程的作业,ChatGPT也能应对自如。①它的

出现不得不让人承认:②人工智能虽然能够回答“客观题”,③还可以有模有样地回答

一些“主观题”了。

但是,大可不必就此认定ChatGPT是某些行业的“终结者”。目前,机器对于各类

问题的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基于海量素材的整理归纳。例如,有人用杜撰的

学术概念”镜像等离子规范场”提问,结果发现人工智能不懂装懂地卖弄“学识”。④而

在回答一些社会问题时,⑤尽管人工智能输出了看似结构完整的文章,⑥但不少答案充

满了“驴唇不对马嘴”,⑦或者充满了“正确的废话”。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下列句子中引号用法与文中加点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场全方位大考,是对新时代中国的一次全面“体检”。(《在民族复兴的历

史丰碑上》)

B.兰考人民的除“三害”斗争达到了高潮。(《县委书记的榜样一焦裕禄》)

C.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中国建筑的特征》)

D.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包身工》)

20.文段中划线的七个句子中有三处语病,请找出来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不得改变原意。(6分)

2024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7页共8页

(-)语言文字运用11(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8月是艾蒿开花时节,一串串细碎的小白花,破絮似的挂拉在叶片上,不好闻,也不好看的。

之前我没有注意过艾蒿的花,就像种萝卜的时候,很少能看到清明节前萝卜开出的淡紫花串,

只关心它什么时候能吃;8月桂花开了,也很少去关心它结出的黑墨的种子,只关心它的香味。

我们这些又实用又势利的家伙,观花赏叶,闻香吃果,哪里会去管植物的生生死死,春夏秋冬

的细微变化。所以,可以吃的萝卜是''家”的,开花的萝卜是野的,所谓家与野,就是我们这

些“多情”的人一点自私的移情罢了,有移情是“家”,无移情是“野”,多么的爱憎分明。回

到艾蒿林,我们还不如蜻蜓呢,我们去渡河堤上散步,黄昏里,蒿草离离,薄翅蜻蜓在河堤上

下的蚊柱里纷飞,吞食这一批同样刚刚离开水面的蚊子,累了就休息在艾蒿林里,两个月前,

艾亦柔止时,是这样,现在,艾蒿开花老迈,头发斑白,秋意初生,也不弃不离,并不介意它

们浓烈而刚强的气味。秋风吹起来,艾蒿林枯黄,蜻蜓会卷飞去哪里?这个已经离题了,还是说

回艾蒿吧。

21.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加点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

出来呢?(《怜悯是人的天性》)

B.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

洁白的云彩上。(《荷花淀》)

C.首先来说研究现状。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虽则对于国内和国际的现状的研究有了

某些成绩,但是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改造我们的学习》)

D.她望望我,望望孩子,像是对我说,又像自言自语似的说:“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

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党费》)

22.本段文字对乡村景象的描写深深吸引了同学们,大家准备把这一场面拍摄成一个短视频,

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根据文本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6分)

分镜头脚本(20秒)

①音乐特点(1分)

黄昏的河堤,旁边一大片艾蒿林在夕阳下摇曳,

远镜头

有人在悠闲地散步。

②特写镜头(1分)

③视频解说(不超过50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里谈到了“气节与才智”,请你以“气节与才智”为话题,写一篇文

早。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8页共8页

惠州市2024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材料第一段“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时代风貌的是草书,又特别是

狂草。”说明体现出盛唐风貌的不是所有的书法艺术,而是书法中的草书,特别是狂草。所以A错

误。

2.【答案】D

【解析】A项原文”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

并没有说明兰亭摹本的风行是因为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B项孙过庭的书法理论的突破才预示盛

唐书法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对传统的继承没有起到预示作用。C项过于绝对。D项与原文一致,

正确。所以选D。

3.【答案】B

【解析】A项王勃是初唐诗人,《滕王阁序》是一篇赋,“骚、赋难入乐”,显然并非作者所

说具有音乐性的诗歌:C项杜甫虽然是盛唐后期诗人,但《登高》是律诗,也不在本文侧重讲的

绝句与七言之列;D项王维虽是盛唐诗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是绝句,但缺乏本文提

到的盛唐浪漫、创造、天才的特点。只有B项王昌龄的《出塞》无论从诗人所在时代,还是诗歌

特点都符合盛唐之音的特点,所以选B。

4.【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特点的把握。

【答案】(1)在论证结构上,采取分总的形式,分别阐述了书法、音乐、诗歌、舞蹈在盛唐的

发展及特色,总结出盛唐之音的意蕴,结构清晰,论证严密。

(2)在论证方法上,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对盛唐时

期的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分析阐释,形式多样,说理充分。(点明方法,结合具体例子阐释也行,各

1分)。

(3)在论证语言上,本文显得精美深隽,生动典雅,情感浓厚,很有感染力。大量形容词和反问

句的运用,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诗文的引用,让文章显得精美典雅。它们的综合运用增强了

论证的说服力。(结合具体例子阐释也行,但必须先有观点,后具体分析)。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到任意两点可得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酌情给分。)

5.【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以及对所学课文内容的把握,体现了教考衔接。

【答案】(1)音乐性的美指的是“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

的物质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抒发行程”,无拘无束的表现形式和强烈的抒情性是基本特征。

(1分)

(2)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再现了蜀道的神秘、高耸、危险、难行的特

点,体现了音乐不可遏制的情感气势。(2分)

(3)以反复的咏叹和直接的抒情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对蜀道的赞叹、对友人的担忧、对时局的忧

心,体现了音乐强烈的抒情性(2分)。

(4)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至十一言,在语言形式上充分体现了灵活多变、洒脱自由的特点,与音

乐无拘无束的表现形式相契合。(2分)

(5)全诗从形式到内容到情感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充分体现出音乐性的美。(1分)

(评分标准:第一点解释什么是音乐性的美,是总启,第五点作总结;第二、三、四点任意

一点2分,其答案构成应是“特点”+“分析”,各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给分。本

题最多6分。教师在讲解时要强调答题的完整性。)

6.【答案】B

【解析】A本文并不是为了宣扬宿命论,而在于利用这一看似奇妙的情节来表现永路与驴之间的

“缘分”,赞扬永路的奉献精神。C“高音喇叭”是无可奈何,不是心服口服;D丑化了老队长

的形象,老队长并非想要息事宁人,而是尊重永路的意见。所以答案为B。

7.【答案】C

【解析】不是为了说明永路和驴有缘,而是丰富永路的形象。

8.【答案】

①永路原本捏到了驴却因“高音喇叭”的无理取闹无法牵走驴的无奈和无意与众人争抢,但又不

愉快的负气心理;

②众人虽内心遗憾自己没捏到驴但也认可抓阉结果,认为驴是属于永路的,又不好意思(答犹豫、

羞愧也是可以的)。(本题4分,每一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需要紧密结合上下文和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情节演进进

行分析。

小说中原本永路捏到了两头驴,“高音喇叭”因自己没有捏到而蛮横地不让永路牵走,并

以不公平为理由,要为草驴肚子里的崽重新捏蛋,这看似公平,其实是“高音喇叭”撒泼耍赖、

不讲道理,可永路又不愿再跟她继续纠缠下去,不愿与大家故意争抢,可见此时永路是无可奈何

的,闹出不愉快;但按抓阉的公平结果,两头驴又是自己捏的,心里是有点不愉快的,有些负气。

“没有人上前牵驴”说明大家尽管都羡慕永路捏到了两头驴,但也知道这是抓阉的公平结果,

所以尽管心有不甘,但最多也只能跟着“高音喇叭”起哄,反映了他们想牵又不好意思的心理。

真正的始作俑者还是“高音喇叭”,这里是为了凸显“高音喇叭”的无赖与蛮横。

9.【解析】

本题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风格的分析鉴赏能力。

【答案】(1)主题选择上,本文从农村普通日常生活现象“捏驴”出发,以小见大地展示“联

产承包”这样重大的社会主题,反映了农村生活。(2分)

(2)人物形象塑造上,本文作者热情讴歌永路这样高风亮节、为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牺牲小我顾

全大局的新农民,也对“高音喇叭”等稍落后的农民进行善意的讽刺,塑造了典型的农民形象。

(2分)

(3)叙述语言上,如本文“会计把牲畜名写在纸上,然后团成蛋儿,放在一口坛子里,让大伙儿

捏。”语言通俗,口语化,具有乡土气息。(2分)

(4)人物语言上,如本文当中常常使用“勒着胡须过河一一谦虚(牵须)过度(渡)”等歇后语,

朴实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把农民说话时的口气和精神生动呈现出来。(2分)

(评分标准:每点2分,任意3点即可得满分6分。答案要点:举例1分,分析1分。其它

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如从环境角度作答,描写了典型的农村环境;从情节角度作答,叙写了有关

农民的典型事件也可。)

10.【答案】BEG

【解析】谓余为^者有矣,而慕乎生前者未始或见,岂节义之士独少于今之时乎?抑遇合之术固有

不同也。

11.【答案】D

【解析】用法相同,都是“被”的意思,表示被动。

12.【答案】B

【解析】原文“遇事辄面争其短,无所忌。”“辄”是“就”的意思,表明只要是遇到事,就当

面争论,不是有时当面争论。

13.【答案】(1)直言说出自己的看法并且理直气壮地面对对方,没有一点为了迎合当世而屈

服、退让的意思。

【解析】给分点:“倨”,傲慢,理直气壮,1分:“少”,通“稍”,稍微,1分:“抑”,退让,

1分;语意1分。

(2)然而有志向的人不在乎被任用与否,待在家里,在当地行走,与被国家任用有什么不同呢?

【解析】给分点:“累。局限,在意,牵累,连累1分;用,被任用,1分;奚,什么,1

分;语意1分。

14.【答案】

(1)有气节的人不亲附君王,可敬可畏,还能制止纷乱:有才智的人会讨取君王的欢心,最终

往往招致无穷的祸患。

(2)国家可以十年没有有才智的人,但不能一天没有有气节的人。或者说,有气节的人在君王

身边,国家平安;有才智的人在身边,国家危险。

(评分标准:答对一点得2分,答案要有对比,否则,不能给全分,答对两点给3分。)

【参考译文】

君子的可贵之处在于气节的伟大而并非才智的出众。天下不曾缺少有才智的人,但当社会秩

序混乱的时候,常常有一些运用才智的人奔跑追逐得太快了,寻求新鲜奇异的事儿,编出花言巧

语以讨取君王的欢心,最终往往招致无穷的祸患,可是有气节的人却不这么做(不亲附君王)。有

气节的人傲气风发,让人可敬可畏(疏远),而有才智的人灵活聪慧,让人可喜可佩(亲近)。让人

可喜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也容易引起纷乱,所以要想在祸乱还未发生之前制止它,就必须得让

有气节的人来做不可。

汉武帝时的汲长孺,吴国的张子布等人,都依仗意气,自负正直,直言说出自己的看法并且

理直气壮地面对对方,没有一点为了迎合当世而屈服、退让的意思。对于君王的威严、权势不为

所动,遇到事儿总是毫不留情地当面劝谏或争论(不好的地方)。这就是俗说的“慈人”(迂愚而刚

直的人,在一般人看来是傻),但是朝廷依然委其以重任,狐鼠之盗一类的小人往往通过观察对方

的行动是进是退来决定应该对其恭敬还是侵犯,故又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