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备考
自在·自觉·自强
——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教材、页码内容纲要(上)第一单元单元导读;第1页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了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特魅力。纲要(上)第一课;第3页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纲要(上)最后的活动课;第197页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形成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同意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选择性必修一第四单元单元导读;第61页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选择性必修一第13课;第75页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选择性必修三第1课;第2页中华文明多元起源。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考古发现证明,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选择性必修三第15课;第92页长城位于中国北方,绵延万里,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链接教材】【考情分析】年份考题考点主题2023年全国乙卷42题“民德”的培育文化认同2022年全国乙卷24题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繁荣深化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2021年广东卷1题北方发现南方风格的青铜器南北文化交流;多元一体特征2020年全国Ⅲ卷41题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推动中华文明发展;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天津卷3题古代的地方的管理宗法制下的文化认同2019年全国Ⅲ卷25题孝文帝汉化政策文化认同北京卷37题孝文帝汉化政策祖先认同、文化认同
【学习目标】1、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源起;辩证理解“多元”与“一体”的关系。2、探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因素。3、通过探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构建历史学科素养,增强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4、通过探究习题,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增强国家级民族、文化认同;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拥护祖国统一。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之源起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之流变三、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之影响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入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称为中华民族……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之源起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之源起中国人说“天下一家
”已经几千年了。春秋时代,古人就说: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王者欲一乎天下,以天下为一家
”(《礼记•王制》)。汉高祖统一全国后说“定有天下,以为一家
”(《汉书•高祖纪》)。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多元性:许多元素构成众多族群,各有其发展的历史与文化一体性:把若干民族联合起来,组成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是各族群众相互交往交流交融成为一体的过程。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之源起
材料
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历史的高度浓缩,是对中华文明特征的高度凝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人合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影响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因素有哪些?时间:3分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之源起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外在因素:民族心理:独特的地理环境、自成一体的地理单元(共同地域)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格局(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确立和发展相互依赖、日益紧密的经济关系(各地经济的互补性)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包容性(共同文化)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民族情感上的相互亲近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之流变1、(2分钟)自主探究该问题,并填写导学案上关于不同历史阶段的民族关系的发展特征的表格。2、根据自探情况,在小组内互探互纠。遇到有难度的问题,也可小组内部交流。(3分钟)3、组长认真负责,全力帮扶组内同学,确保人人参与,激情高效,并简要整理答案,为展示与评价做好准备。时间:5分钟【合作探究】结合材料以及不同时期的形势图,概括中国古代不同历史阶段的民族关系发展的特征,体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变历程。材料一
三代1000多年的历史上,夏、商、周三族之间的关系,有联合和归附,又有冲突和征服。联合和归附促进了交融,冲突和征服最后也导致了交融。交融的结果,于西周末期形成了华夏族。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材料二
周人实行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宗法分封,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一族即是一“国”的政治结构,建立起一批以周人为统治族的新型国家。一国之内则是各族混居,这就为未来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从这一时代起,中华民族的先民才第一次具有了“天下一体”的观念,而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和华夏民族的生长聚合,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
——王和著《中国早期国家史话》材料三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材料四
通过孝文帝的改革,北魏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基础完全转变为汉族传统形式的政权,拓跋鲜卑的主体部分也迅速和汉族融为一体,孝文帝本人及北魏政权由此受到汉族士人的拥戴,十六国以来北方的民族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材料五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唐纪十四材料六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材料七
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认为金、宋都是“中国”。
----赵永春《“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材料八
元人的“中国观”完备形成,其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的两大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
——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材料九
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中国古代不同历史阶段的民族关系发展的特征历史时期主要特征先秦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
辽宋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各民族走向交融,华夏认同出现。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并初步发展,边疆治理理念初步形成。加速内迁,制度认同,社会生活变迁,民族交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有很强的吸引力,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多元竞争到中华一体、碰撞交融到边内一体,形成中华民族大交融的顶峰。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版图奠定,多元一体格局的基本定型。历史主流:民族交融趋势: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与巩固
今天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是经历了很多历史阶段才逐渐成为这样的规模。它是多元部族文化和多元区域文化长期交融的结果,是一个动态的长过程。在中国历史上,整个的统一运动非常像滚雪球——现在我们需要稍作修正的是,这种雪球不是一个,而是好多个,东南西北中都有——但相当长时期内,中原始终是最大、最有活力的一个。其中以商周之际、春秋战国之际、魏晋南北朝、宋元之际和清前期为最甚,至少有过五次高潮。作为这种历史运动的总结,统一的民族称谓看起来还是应该称“中华民族”。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之流变
科学地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是现代化国家张扬民族精神,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诉求。材料一秦时,“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新书·过秦》武帝初,“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汉书·匈奴传》英人斯坦因感慨“在这里,汉武帝时那些军事工程专家遇到可怕的天然险阻所表现的坚韧精神以及组织力量又得到显著的证明”《斯坦因西域考古记》16世纪晚期,长城沿线汉族“边人大都五分类夷”,以至有“汉夷”之称;而蒙古族渐习华风,竟至“每于佛前忏悔,求再生当居中华《陈边情及守操战车》《两朝平攘录》材料二
在鸦片战争前,长城在中国主要是作为一种沧桑、悲凉的象征为人们认识,并且具有浓厚的保守和令人畏惧的负面色彩。
鸦片战争后,一些文人志士开始通过长城表达忧国忧民、保家卫国的思想,如林则徐就曾在遣戍伊犁途经凉州时写下“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的诗,长城在这一时期初现国家象征意义的端倪。
1933年开始,在中国先后出现了“血肉长城”“钢铁长城”等词语,特别是之后最流行的救亡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号召国民“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起到凝聚人心、动员全民的作用,此后以长城为题材的歌曲、照片、绘画、诗歌等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万里长城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国国家象征的观念为广大民众普遍认同。
新中国成立前夕,《解放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其中的“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一句展现了强烈的鼓舞力量与乐观精神。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明确指代国家及政权的元素上开始大量使用“长城”符号或形象,如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历套人民币上几乎都有长城的形象,在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中长城元素也大量使用。长城的象征意义也发生了微妙变化。—摘编自王雁《论长城国家象征意义的形成》纵横四千里,跨越两千年17
硝烟散尽,古老城砖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珍视历史,才能更好地开辟未来。因此,作为青年人,我们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无人机OEM研发与市场推广合同3篇
- 年度制冷空调机械竞争策略分析报告
- 二零二五版淀粉行业绿色生产与循环利用合同3篇
- 年度记忆绵枕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分析报告
- 二零二五年度谷壳供应链金融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新型建筑装修工程施工企业信用担保合同范本3篇
- 铁矿粉购销合同模板2025年度2篇
- 二零二五年智能硬件研发项目技术合同登记管理细则3篇
- 2025年度钻井工程地质勘察合同3篇
- 2025年度盆景植物租赁与艺术展览合作合同范本
- 2025年生产主管年度工作计划
- 2025年急诊科护理工作计划
- 高中家长会 高二寒假线上家长会课件
- 违规行为与处罚管理制度
- 个人教师述职报告锦集10篇
- 四川省等八省2025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适应性演练历史试题(含答案)
- 《内部培训师培训》课件
- 《雷达原理》课件-3.3.3教学课件:相控阵雷达
- 西方史学史课件3教学
- 2024年中国医药研发蓝皮书
- 红色中国风蛇年年会邀请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