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物态变化专练(解析版)_第1页
专题04 物态变化专练(解析版)_第2页
专题04 物态变化专练(解析版)_第3页
专题04 物态变化专练(解析版)_第4页
专题04 物态变化专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4物态变化知识要点:温度(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汽化和液化(水沸腾时温度变化规律,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化方式,液化现象),升华和凝华(温度计)如图所示的是四位同学在物理实验室中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几种做法,其中正确的是()A. B. C. D.【答案】D【详解】温度计在使用过程中,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触碰到烧杯底和烧杯壁,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温度计)一位年轻的护士在忙碌中用起始示数为36.5℃的同一支体温计连续测了甲、乙、丙三人的体温,中途只用酒精消毒,但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内,结果三人的体温都是39.5℃,有关三人的真实体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三人体温都是39.5℃ B.甲的体温一定是39.5℃C.乙、丙两人的体温都低于39.5℃ D.三人的体温都不是39.5℃【答案】B【详解】甲的体温等于39.5℃,因为甲测体温前用的是的体温计示数为36.5℃,低于甲的体温,所以结果准确;给乙和丙测量时没甩体温计,结果不一定准确,可能等于、也可能低于甲的体温,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温度)下列温度最接近4℃的是()A.冰箱冷冻室的温度 B.冰箱冷藏室的温度C.刚煮熟鸡蛋的温度 D.刚温好牛奶的温度【答案】B【详解】A.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18℃,故A不符合题意;B.冰箱冷藏室的温度约为2~6℃,故B符合题意;C.刚煮熟鸡蛋的温度与沸水的温度相同,约为100℃,故C不符合题意;D.刚温好牛奶的温度比人的体温略高,约为40℃,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晶体熔化)“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的壳体使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高强、高韧钛合金。金属钛是一种晶体,其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为图中的()A.B.C.D.【答案】B【详解】金属钛是一种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熔化前和熔化后温度要升高,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熔化)铸造青铜器时,工匠将铜料加热化为铜液注入模具,铜液冷却成形,青铜器铸造初步完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铜料化为铜液需要放热 B.铜料化为铜液是熔化C.铜液冷却成形需要吸热 D.铜液冷却成形是凝华【答案】B【详解】AB.熔化是固态变成液态,铜料化为铜液是熔化现象,熔化过程需要吸热,故A错误,B正确;CD.凝固是液态变成固态,铜液冷却成形是凝固现象,凝固过程需要放热,故CD错误。故选B。(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AB段表示该物质温度逐渐升高,它的熔点也在逐渐升高B.该物质在BC段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C.该物质的熔化过程用了16分钟D.该图像可能是石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答案】B【详解】A.从图像可以看出,AB段表示该物质温度逐渐升高,此时该物质没有熔化,且其熔点是不变的,故A错误;B.BC段表示该物质正在熔化,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故B正确;C.由图可知,该物质在第8min时刚开始熔化,到第16min熔化结束,共用了8min,而不是16min,故C错误;D.石蜡是非晶体,该曲线是晶体的熔化图像,所以该曲线不可能是石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故D错误。故选B。(熔化)在冰壶比赛中(如图),运动员用冰壶刷摩擦冰面,使冰面形成一层水膜,以减小冰壶与冰面间的摩擦。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熔化 B.凝固 C.升华 D.凝华【答案】A【详解】运动员用冰壶刷摩擦冰面,对冰做功,冰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熔化成水,减小冰壶与冰面之间的摩擦,过程发生的熔化,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下列是小李同学在劳动实践活动中采取的系列措施,其中为了减缓蒸发的是()①使用酒精灯加热,不使用时盖上灯帽②植树时剪掉多余的枝叶③把洗过的衣服晾晒在通风处④培育玉米苗时盖上地膜⑤将收割的小麦摊开晾晒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答案】D【详解】①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控制了液体的表面积,同时避免了空气流动的影响,可减缓蒸发;②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可减小枝叶蒸腾作用的表面积,从而可减缓蒸发;③将洗过的衣服晾在通风处,加快了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可加快蒸发;④利用地膜培育玉米苗,控制了液体的表面积,同时避免了空气流动的影响,可减缓蒸发;⑤将收割的小麦摊开晾晒,增大了液体的蒸发面积,同时加快了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可加快蒸发。综上所述,各措施中为了减缓蒸发的是①②④,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汽化和液化)“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的形成是属于下列哪种物态变化()A.熔化 B.凝固 C.汽化 D.液化【答案】D【详解】露是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所以露的形成是属于液化,故ABC不符合题意,故D符合题意。故选D。(汽化和液化)“双减”之后,荆州市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某学校开办了“厨艺”兴趣班,学生煮菜后提起锅盖,发现水从锅盖上流下,锅盖上的水经历的物态变化是()A.先升华后凝华 B.先凝固后汽化C.先熔化后液化 D.先汽化后液化【答案】D【详解】学生在煮菜过程中,对水进行加热,液态的水会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这发生的是汽化现象,然后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锅盖,会凝结成液态的小水珠,这是发生了液化现象,所以是先汽化后液化。故选D。(汽化和液化)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十月打了霜,来年粮满仓”,如图甲,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B.“大雾不过响,过响听雨响”,如图乙,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C.“草上露水凝,天气一定晴”,如图丙,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D.“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如图丁,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答案】C【详解】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固态的小冰晶,凝华过程需要放热,故A错误;BC.雾和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液滴,液化过程需要放热,故B错误,C正确;D.物体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冰是水凝固形成的,凝固过程需要放热,故D错误。故选C。(熔化和凝固)约在公元前500年,我国就已经掌握了玻璃制作的工艺。如图是民间艺人制作玻璃工艺品的情景,制作过程中,先将玻璃加热到流体状态后,捏成各种形状,再慢慢晾干变硬。在制作过程中,玻璃()A.先熔化后凝固B.先凝固后熔化C.先升华后凝华 D.先凝华后升华【答案】A【详解】在玻璃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先将玻璃加热到流体状态,即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再慢慢晾干变硬,即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所以在制作过程中玻璃是先熔化后凝固。故选A。(升华和凝华)湖北通山九宫山被列为国家级名胜旅游胜地,下列描述属于凝华现象的是A.春天雨浓铜鼓包

B.夏天雾绕云中湖

C.秋天霜白迎客松

D.冬天冰封十龙沟【答案】C【详解】试题分析:凝华是指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它需要放热.液化是指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它需要放热.凝固是指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它需要放热.根据各个选项中的具体现象,进行分析.解:A、雨是液态,它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B、雾是液态,它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C、霜是固态,它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D、冰是固态,它是由液态的水凝固形成的.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凝华、液化和凝固的区分能力,需要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解释.(温度计)如图所示,体温计的示数是______℃。【答案】38.4℃【详解】如图,先看分度值,分度值为0.1℃,再看是38℃过了4格,故读数为38.4℃。(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中国科兴疫苗需保存在低于8℃的环境中。夏季,运输过程中为监测疫苗温度是否超标,应在冷藏箱内放置图________(选填“甲”或“乙”)所示的温度计。在接收点,为正确读数,验收人员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把温度计从冷藏箱中取出读数。【答案】

液体热胀冷缩

不能【详解】[1]液体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2]由题可知疫苗需保存在低于8℃的环境中,即保存环境温度最高为8℃;甲温度计是普通温度计,乙温度计的构造类似于体温计;根据温度计的构造特点,温度升高后水银柱升高,不会再降下去,可以测定最高温度,所以,应在冷藏箱内放置温度计乙。[3]乙温度计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但外界温度高,温度计示数会升高,所以,验收人员不能把温度计从冷藏箱中取出读数。(熔化和凝固)雨: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云后,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随着气流运动,它们相遇后越聚______,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______;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吸热_____成小水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形成了雨。【答案】

越大

下落

熔化【详解】[1][2][3]雨的形成是由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随着气流运动,它们相遇后越聚越大,达到一定程度后下落,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吸热熔化成小水珠,下落到地面形成的。(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熔化图象,从图中可以得出______物质是晶体,它的熔点是______,这种晶体在90时处于______态,加热6分钟时该晶体处于______状态。【答案】

80

固液共存【详解】[1]由图可知,甲物质在熔化时,没有固液共存态的出现,而乙物质在80℃时出现固液共存状态,故乙为晶体。[2]图中所示的乙物质,在温度达到80℃时,持续加热而温度不变,出现固液共存状态,所以80℃为乙的熔点。[3]乙的熔点为80℃,故图中90℃时物质乙完全熔化为液体。[4]在图中第4min开始熔化,第8min结束,故加热6分钟时乙的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态。(汽化和液化)小明同学几乎每天都要乘公交车上学,善于观察的他发现,无论盛夏还是严冬,在装有空调的公交车玻璃窗上,常常有小水珠附着在上面。那么,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_______表面(选填“内”或“外”);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_______表面(选填“内”或“外”)。两种现象均属于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答案】

液化【详解】[1]夏天,公交车外的空气温度高,公交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公交车玻璃液化成小水珠,所以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2]冬天,公交车内的空气温度高,公交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公交车玻璃液化成小水珠,所以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3]以上的这两种现象,物质都是由气体转化为液体,所以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方式)如图所示实验。向外拉动活塞,拉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几乎全部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为了乙醚蒸气;再向里推动活塞,可以观察到又有液态乙醚出现了,这说明:用_________的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答案】

汽化

压缩体积【详解】[1]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2]向里推动活塞,可以观察到又有液态乙醚出现了,压缩气体,让气态变为了液态,说明压缩体积的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自制温度计)牛牛同学根据教材第47页“想想做做”自制温度计并进行测温实验。在制作过程中,要在小瓶里装______(选填“一些”或“满”)带颜色的水。给小瓶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上插进一根玻璃管,用橡皮塞塞住瓶口,如图所示。将小瓶放入热水中,观察到玻璃管中液柱__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自制温度计是利用液体______的性质工作的。【答案】

升高

热胀冷缩【详解】[1]该自制温度计在制作过程中,要在小瓶里装满带颜色的水,排出瓶内的空气,给小瓶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上插进一根玻璃管,用橡皮塞塞住瓶口。[2][3]将小瓶放入热水中,观察到玻璃管中液柱升高,自制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工作的。(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为了研究冰的熔化过程,小红与小明分别设计了如下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当温度上升到-7℃后,他们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及观察到的现象。(1)实验时,试管里装有等量的______(选填“冰块”或“碎冰”);(2)图乙中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3)小红未对冰进行加热,可是冰仍然熔化了,于是小红认为冰的熔化不需要吸热。她的看法是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4)下表是小明设计的实验记录表格,请你帮小明补全横线所缺内容;时间/min0123…温度/℃______(5)小红和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如图丙、丁所示,则小红同学绘制的图像是______(选填“丙”或“丁”)图。根据图像可知冰的熔点是______℃。【答案】

碎冰

-6

错误

状态

0【详解】(1)[1]实验时,试管里装有等量的碎冰,因为碎冰和试管的接触面积较大,受热均匀。(2)[2][3]图乙中读数方法正确的是②,因为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故示数是-6℃。(3)[4]小红未对冰进行加热,可是冰仍然熔化了,于是小红认为冰的熔化不需要吸热。她的看法是错误的。因为冰放在空气中,空气的温度高于冰块的温度,所以冰块会在空气中吸热,慢慢熔化。(4)[5]实验中,既要记录冰熔化时的温度,也要记录冰块状态的变化。(5)[6][7]小红的冰块没有加热,所以熔化速度相对较慢,则小红同学绘制的图像丙图。根据图像可知冰熔化时温度在0℃不变,故熔点是0℃。(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图甲是用海波和石蜡“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___________;(选填“A”“B”或“C”)(2)开始实验后,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温度为___________℃;(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石蜡是_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海波熔化持续了___________min;(4)由实验可得到晶体熔化特点:___________;(5)由实验可知,晶体的温度是熔点时,可能处于___________态。A.固

B.液

C.固液共存【答案】

C

38

非晶体

6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ABC(或“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详解】(1)[1]由于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需先根据酒精灯应先固定图甲中的C的高度。(2)[2]开始实验后,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零刻度线在30℃下方,故此时温度为38℃。(3)[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石蜡整个熔化过程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故石蜡是非晶体。[4]由图像如图乙所示海波熔化从第4分钟开始熔化到第10分钟熔化结束,故熔化持续了(4)[5]由图甲和图乙知,整个熔化过程持续加热,所以实验可得到晶体熔化特点: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5)[6]由图乙可知,晶体的温度是熔点时,可能没熔化,可能处于熔化过程中,也可能熔化结束,故晶体可能处于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故ABC符合题意。故选ABC。(水沸腾时温度变化规律)如图甲是小明、小红两名同学分别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他们所用的器材规格完全相同。(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______(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2)安装好器材开始实验后,小明按如图甲所示进行读数,其错误之处是: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______;(3)读数时小明发现A点有小水滴影响读数,小水滴的成因是______,而小红按乙图实验可以顺利读数;(4)图丙是两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当时的大气压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5)丁图是烧杯中的水沸腾______(选填“时”或“前”)的情形。【答案】

自下而上

相平

水蒸气液化

99℃

小于

时【详解】(1)[1]实验时,需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先要调整好铁圈的高度,然后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固定好温度计的位置,所以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2)[2]安装好器材开始实验后,小红按如图甲所示进行读数,其错误之处是: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3)[3]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温度计液化为小水珠,附着在温度计上。(4)[4][5]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液体的沸点,由图丙可知,水的沸点是99℃,液体沸点随气压的升高而升高,故此时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5)[6]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丁图是烧杯中的水沸腾时的情形。(水沸腾时温度变化规律)小明在实验室探究几种液体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一: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1)该实验是通过___________的方式增加水的内能。为了缩短加热时间,你建议小明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2)在实验中观察到很多有趣的现象,图乙是水___________(选填“沸腾前”或“沸腾时”)的情况;(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水温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根据图像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___________,该实验地点可能在___________(选填字母序号);A.拉萨

B.威海

C.北京实验二:利用图丁所示装置探究酒精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4)实验中,小明发现当试管内的酒精沸腾时,烧杯中的亚麻仁油却没有沸腾,由此可知亚麻仁油的沸点比酒精___________。【答案】

热传递

见解析

沸腾时

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A

高【详解】(1)[1]在加热的过程中,水吸收热量,内能增大,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2]根据得,水的沸点和比热容不变,为了缩短从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可以采取减少水的质量、提高水的初始温度、加盖减小热量散失等方法。(2)[3]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方式,当水沸腾时,水中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上升时体积变大;沸腾前有少量气泡产生,但在上升时体积变小,所以图乙是水沸腾时的情况。(3)[4]从图乙可以看出,当水温升高到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