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考试指南》课程教案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考试指南授课内容网络协议和网络体系结构授课对象中职二年级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授课课时2授课地点多媒体机房授课类型对分课堂授课时间授课教师一、教学分析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单元3计算机网络体系统结构中第一节的网络协议和网络体系结构,理解网络协议的概念、掌握网络协议的三要素和工作原理,为组网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理解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清晰构建网络体系结构框架。理解实体、对等实体、协议、协议数据单元、接口、接口数据单元之间的关系。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中职二年级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以及较强的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他们对计算机学科的新知识非常关注,思维比较活跃,愿意尝试新事物。他们已经学习了网络的基础知识,能自主进行网络相关参数的设置。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网络协议的概念。2.理解网络协议三要素概念和工作原理。3.理解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能力目标1.能够区别实体、对等实体、协议、协议数据单元、接口、接口数据单元之间的关系素质目标学会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梳理课堂重难点内容;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协助在案例制作中建立自信,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教学重点1.网络协议的概念及三要素。2.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3.理解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教学难点实体、对等实体、协议、协议数据单元、接口、接口数据单元之间的关系二、教学策略依据课程标准,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点并强化学科素养为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内容及情境案例,运用对分课堂模式,教师精讲理论内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并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重点难点整理,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融入教学过程。一方面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学习氛围。在学习过程中采用问题探究法,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习中的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小组汇报,突破教学重难点。三、教学流程学习通平台学习通平台推送资源自主学习初步获知拓展任务单元测试整理学习思维导图学以致用知识评估总结提高课前发布任务,微课导学教学环节教师学生观看微课,自主建构知识延伸课中创设情境,播放案例。观看案例。教师根据课前线上测试情况,精讲网络协议的概念和网络体系结构概念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听取精讲内容,并完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对网络协议工作原理的探究学生在自主探究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组织引导学生讨论并区别实体、对等实体、协议、协议数据单元、接口、接口数据单元之间的关系之处。针对实体、对等实体、协议、协议数据单元、接口、接口数据单元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和小结。引导学生针对课上内容进行梳理,形成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点内容,并提交思维导图至平台。导入精讲内化合作交流实践拓展四、教学过程(一)课前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技术应用及设计意图1.推送资源了解网络协议和网络体系结构(1)发放课前学习任务表;(2)教学在平台上提供微课视频,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网络协议和网络体系结构。根据课前学习任务表,阅读教材,观看微课视频,完成线上测试。(1)信息化手段:微课视频、线上测试;(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完成本课学习内容进行知识体系的预建构。2.自主学习3.初步获知(二)课中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技术应用及设计意图任务导入网络协议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观看微课视频了解协议在整个网络的重要性。播放案例视频。观看案例视频。(1)信息化手段:案例视频(2)通过案例讨论,引出主题。精讲内容网络体系结构是层次和协议的集合。协议三要素:语法、语义和交换规则(时序、定时);(3)网络协议是通信双方在通信中必须遵守的规则,用来描述进程之间信息交换过程的一组术语。根据课前学生线上测试的完成情况,精讲网络协议和网络体系结构的理论知识。(1)听取教师精讲内容;完成经典例题。(1)信息化手段:线上测试;(2)教师通过重点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3)通过线上测试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内化操作学生探究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了解通信的双方彼此之间怎样交流、交流什么及交互顺序等问题,人们形象地描述为:语法——怎么讲?语义——讲什么?时序——何时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针对操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解答。通过对网络协议工作原理的内化吸收,能掌握协议在网络体系结构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探究与合作区别实体、对等实体、协议、协议数据单元、接口、接口数据单元之间的关系。(2)怎么分层?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正确认识分层结构。协议、接口、服务关系:1)只有本层协议的实现才能保证向上一层提供服务2)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即下面的协议对上层的服3)务用户是透明的。4)协议是水平的,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5)服务是垂直的,是由下层通过层间接口向上提供的小组内部积极讨论并发言,每位学生提交本环节的小结至平台。(1)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通过学生的讨论,进行头脑风暴,完善讨论结果。交流总结汇报实践操作小结情况。(实体、对等实体、协议、协议数据单元、接口、接口数据单元之间的关系)(1)组织小组代表上台汇报;(2)记录学生汇报情况,发现问题。学生上台汇报实践操作完成以及小结情况。(1)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智能白板;(2)通过学生汇报分享,让学生听取汇报的同时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汇报能力。学生与教师共同评价各组汇报成果。教师依据学生汇报的情况对其进行点评。学生对自己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总结与反思,主要总结自己在小组讨论与自己完成实操任务过程中的收获,并对各小组上台汇报情况评分。(1)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2)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有更客观的认识。小结提升:理解网络协议的概念。掌握网络协议三要素概念和工作原理。理解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清晰构建网络体系结构框架。理解实体、对等实体、协议、协议数据单元、接口、接口数据单元之间的关系。教师总结各组的讨论结果,点评在讨论和分享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小组和个人,对于讨论结果进行正向引导,并针对学生分享情况进行总结提升,结合课后习题进行易错点讲解。分享在本次学习任务中的感想、感悟与体会,总结收获与不足。(1)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2)在学生分享后进行及时总结,归纳本节课知识重难点,并将教学内容进行提升和延展,帮助学生巩固教学内容。(三)知识延展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技术应用及设计意图个性化辅导课后学生根据评价修改、完善汇报成果,并上传教学平台。教师再次评价并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1)提供意见和建议。(2)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与教师进行线上深入交流,进一步查缺补漏。(1)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2)针对性帮扶,确保学生不掉队。技能训练单元测试(网络协议和网络体系结构概述)(1)布置单元测试任务。(2)答疑解惑。完成单元测试任务(1)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2)学生完成任务,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五、教学反思教学成效教学不足整改措施1.以对分课堂方式授课,学生通过教师讲授、自主探究、小组内部沟通协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团队合作意识。2.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对难点知识进行理解。1.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面对突发状况和临时提问时,缺乏应变能力,主动性不够强。2.在小组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学生未能全程参与到教学活动中。1.教师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教师应优化教学活动的设计,以提高所有同学的主动参与性。《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考试指南》课程教案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考试指南授课内容OSI参考模型授课对象中职二年级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授课课时6授课地点多媒体机房授课类型对分课堂授课时间授课教师一、教学分析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单元3计算机网络体系统结构中第二节的OSI参考模型,理解网络体系结构标准化建设历程、思考OSI参考模型的层次划分原则,为今后的网络搭建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了解网络体系结构标准化建设历程、掌握OSI参考模型的层次划分原则和OSI参考模型7层的功能及其关系,并理解OSI参考模型数据传输过程。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中职二年级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以及较强的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他们对计算机学科的新知识非常关注,思维比较活跃,愿意尝试新事物。他们已经学习了网络的基础知识,能自主进行网络相关参数的设置。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网络协议的概念。2.理解网络协议三要素概念和工作原理。3.理解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能力目标1.能够掌握OSI参考模型7层的功能特点;2.能够区分OSI参考模型7层之间的关系素质目标学会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梳理课堂重难点内容;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协助在案例制作中建立自信,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教学重点1.掌握网络体系结构标准化建设历程。2.熟练掌握OSI参考模型的层次划分原则。3.掌握OSI参考模型7层的功能及其关系。4.理解OSI参考模型数据传输过程。教学难点1.为什么要将OSI参考模型分层。2.OSI参考模型7层的功能及其关系二、教学策略依据课程标准,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点并强化学科素养为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内容及情境案例,运用对分课堂模式,教师精讲理论内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并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重点难点整理,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融入教学过程。一方面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学习氛围。在学习过程中采用问题探究法,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习中的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小组汇报,突破教学重难点。三、教学流程学习通平台学习通平台推送资源自主学习初步获知拓展任务单元测试整理学习思维导图学以致用知识评估总结提高课前发布任务,微课导学教学环节教师学生观看微课,自主建构知识延伸课中创设情境,播放案例。观看案例。教师根据课前线上测试情况,精讲OSI参考模型的层次划分原则,OSI参考模型数据传输过程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听取精讲内容,并完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探究OSI参考模型为什么要分层学生在自主探究OSI参考模型分层的优点。组织引导学生讨论并区别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的功能特点。针对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的功能特点进行讨论和小结。引导学生针对课上内容进行梳理,形成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点内容,并提交思维导图至平台。导入精讲内化合作交流实践拓展四、教学过程(一)课前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技术应用及设计意图1.推送资源了解网络体系结构标准化建设历程,了解OSI参考模型的体系结构。(1)发放课前学习任务表;(2)教学在平台上提供微课视频,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了解OSI参考模型每一层的功能特点。根据课前学习任务表,阅读教材,观看微课视频,完成线上测试。(1)信息化手段:微课视频、线上测试;(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完成本课学习内容进行知识体系的预建构。2.自主学习3.初步获知(二)课中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技术应用及设计意图任务导入OSI参考模型是一个具有7层协议结构的开放系统互连模型。观看微课视频了解OSI参考模型的特性。播放案例视频。观看案例视频。(1)信息化手段:案例视频(2)通过案例讨论,引出主题。精讲内容OSI是分层的体系结构,每一层是一个模块,用于完成某种功能,并具有自己的通信协议。ISO将整个OSI划分成七个层次,划分层次依据五个原则。数据传输过程:数据由传送端的最上层(通常是指应用程序)产生,由上层往下层传送。每经过一层,都在前端增加一些该层专用的信息,这些信息称为报头,然后才传给下一层,可将加上报头想象为套上一层信封。因此到了最底层时,原本的数据已经套上了七层信封,而后通过网线、电话线、光纤等介质,传送到接收端;根据课前学生线上测试的完成情况,精讲OSI参考模型的分层原则和数据在OSI参考模型的传输过程的理论知识。(1)听取教师精讲内容;理解OSI参考模型划分的原则:网络中所有节点都划分为相同的层次结构、不同节点的相同层次都有相同的功能、同一节点内相邻层之间通过接口进行通信、不同节点的对等层之间通过协议进行通信、相邻层之间,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同时上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完成经典例题。(1)信息化手段:线上测试;(2)教师通过重点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3)通过线上测试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内化操作学生探究OSI参考模型的优点?为什么要分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针对操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解答。通过对OSI参考模型优点的内化吸收,能更好理解OSI参考模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探究与合作区别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的功能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内部积极讨论并发言,每位学生提交本环节的小结至平台。(1)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通过学生的讨论,进行头脑风暴,完善讨论结果。交流总结汇报实践操作小结情况。(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的功能特点)(1)组织小组代表上台汇报;(2)记录学生汇报情况,发现问题。学生上台汇报实践操作完成以及小结情况。(1)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智能白板;(2)通过学生汇报分享,让学生听取汇报的同时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汇报能力。学生与教师共同评价各组汇报成果。教师依据学生汇报的情况对其进行点评。学生对自己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总结与反思,主要总结自己在小组讨论与自己完成实操任务过程中的收获,并对各小组上台汇报情况评分。(1)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2)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有更客观的认识。小结提升:掌握网络体系结构标准化建设历程。熟练掌握OSI参考模型的层次划分原则。掌握OSI参考模型7层的功能及其关系。理解OSI参考模型数据传输过程。教师总结各组的讨论结果,点评在讨论和分享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小组和个人,对于讨论结果进行正向引导,并针对学生分享情况进行总结提升,结合课后习题进行易错点讲解。分享在本次学习任务中的感想、感悟与体会,总结收获与不足。(1)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2)在学生分享后进行及时总结,归纳本节课知识重难点,并将教学内容进行提升和延展,帮助学生巩固教学内容。(三)知识延展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技术应用及设计意图个性化辅导课后学生根据评价修改、完善汇报成果,并上传教学平台。教师再次评价并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1)提供意见和建议。(2)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与教师进行线上深入交流,进一步查缺补漏。(1)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2)针对性帮扶,确保学生不掉队。技能训练单元测试(OSI参考模型)(1)布置单元测试任务。(2)答疑解惑。完成单元测试任务(1)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2)学生完成任务,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五、教学反思教学成效教学不足整改措施1.以对分课堂方式授课,学生通过教师讲授、自主探究、小组内部沟通协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团队合作意识。2.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对难点知识进行理解。1.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面对突发状况和临时提问时,缺乏应变能力,主动性不够强。2.在小组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学生未能全程参与到教学活动中。1.教师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教师应优化教学活动的设计,以提高所有同学的主动参与性。《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考试指南》课程教案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考试指南授课内容TCP/IP参考模型授课对象中职二年级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授课课时4授课地点多媒体机房授课类型对分课堂授课时间授课教师一、教学分析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单元3计算机网络体系统结构中第三节的TCP/IP参考模型,理解TCP/IP协议、规程特性及其功能,为今后的网络搭建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熟悉TCP/IP协议数据流传输过程;理解TCP/IP与OSI参考模型的层次对应关系。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中职二年级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以及较强的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他们对计算机学科的新知识非常关注,思维比较活跃,愿意尝试新事物。他们已经学习了网络的基础知识,能自主进行网络相关参数的设置。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TCP/IP协议、规程特性及其功能。2.熟悉TCP/IP协议数据流传输过程。能力目标1.能正确区分TCP/IP与OSI参考模型的层次对应关系;素质目标学会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梳理课堂重难点内容;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协助在案例制作中建立自信,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教学重点1.理解TCP/IP协议、规程特性。2.理解TCP/IP与OSI参考模型的层次对应关系。教学难点1.TCP/IP协议的特点和每一层的功能。二、教学策略依据课程标准,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点并强化学科素养为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内容及情境案例,运用对分课堂模式,教师精讲理论内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并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重点难点整理,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融入教学过程。一方面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学习氛围。在学习过程中采用问题探究法,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习中的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小组汇报,突破教学重难点。三、教学流程学习通平台学习通平台推送资源自主学习初步获知拓展任务单元测试整理学习思维导图学以致用知识评估总结提高课前发布任务,微课导学教学环节教师学生观看微课,自主建构知识延伸课中创设情境,播放案例。观看案例。教师根据课前线上测试情况,精讲TCP/IP协议分为哪几层?以及数据流传输过程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听取精讲内容,并完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探究TCP/IP与OSI参考模型的层次对应关系学生在自主探究TCP/IP与OSI参考模型的层次对应关系。组织引导学生讨论并区别TCP/IP(网络接口层、网际层、传输层、应用层)协议、规程特性及其功能。针对TCP/IP(网络接口层、网际层、传输层、应用层)协议、规程特性及其功能特点进行讨论和小结。引导学生针对课上内容进行梳理,形成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点内容,并提交思维导图至平台。导入精讲内化合作交流实践拓展四、教学过程(一)课前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技术应用及设计意图1.推送资源了解网络体系结构标准化建设历程,了解TCP/IP参考模型的体系结构。(1)发放课前学习任务表;(2)教学在平台上提供微课视频,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了解TCP/IP参考模型每一层的功能特点。根据课前学习任务表,阅读教材,观看微课视频,完成线上测试。(1)信息化手段:微课视频、线上测试;(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完成本课学习内容进行知识体系的预建构。2.自主学习3.初步获知(二)课中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技术应用及设计意图任务导入TCP/IP传输协议对互联网中各部分进行通信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了规定。观看微课视频了解TCP/IP参考模型的特性。播放案例视频。引导学生通过案例视频思考tcp/ip与OSI参考模型有和区别,数据在TCP/IP怎么传送?观看案例视频。(1)信息化手段:案例视频(2)通过案例讨论,引出主题。精讲内容TCP/IP传输协议,即传输控制/网络协议,也叫作网络通讯协议。它是在网络的使用中的最基本的通信协议。TCP/IP传输协议对互联网中各部分进行通信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了规定。并且,TCP/IP传输协议是保证网络数据信息及时、完整传输的两个重要的协议。TCP/IP传输协议是严格来说是一个四层的体系结构,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都包含其中。根据课前学生线上测试的完成情况,精讲TCP/IP传输协议和数据在TCP/IP参考模型的传输过程的理论知识。(1)听取教师精讲内容;理解TCP/IP传输协议完成经典例题。(1)信息化手段:线上测试;(2)教师通过重点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3)通过线上测试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内化操作学生探究TCP/IP参考模型和OSI参考模型的对应关系;并探究两者在层次结构、名称定义、功能细节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TCP/IP参考模型和OSI参考模型的对应关系;并探究两者在层次结构、名称定义、功能细节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并针对操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解答。理解TCP/IP与OSI参考模型的层次对应关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探究与合作区别网络接口层、网际层、传输层、应用层的功能特点引导学生对网络接口层、网际层、传输层、应用层的功能特点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内部积极讨论并发言,每位学生提交本环节的小结至平台。(1)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通过学生的讨论,进行头脑风暴,完善讨论结果。交流总结汇报实践操作小结情况。(区别网络接口层、网际层、传输层、应用层的功能特点)(1)组织小组代表上台汇报;(2)记录学生汇报情况,发现问题。学生上台汇报实践操作完成以及小结情况。(1)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智能白板;(2)通过学生汇报分享,让学生听取汇报的同时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汇报能力。学生与教师共同评价各组汇报成果。教师依据学生汇报的情况对其进行点评。学生对自己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总结与反思,主要总结自己在小组讨论与自己完成实操任务过程中的收获,并对各小组上台汇报情况评分。(1)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2)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有更客观的认识。小结提升:理解TCP/IP协议、规程特性及其功能。熟悉TCP/IP协议数据流传输过程。理解TCP/IP与OSI参考模型的层次对应关系。教师总结各组的讨论结果,点评在讨论和分享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小组和个人,对于讨论结果进行正向引导,并针对学生分享情况进行总结提升,结合课后习题进行易错点讲解。分享在本次学习任务中的感想、感悟与体会,总结收获与不足。(1)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2)在学生分享后进行及时总结,归纳本节课知识重难点,并将教学内容进行提升和延展,帮助学生巩固教学内容。(三)知识延展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技术应用及设计意图个性化辅导课后学生根据评价修改、完善汇报成果,并上传教学平台。教师再次评价并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1)提供意见和建议。(2)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与教师进行线上深入交流,进一步查缺补漏。(1)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2)针对性帮扶,确保学生不掉队。技能训练单元测试(TCP/IP参考模型)(1)布置单元测试任务。(2)答疑解惑。完成单元测试任务(1)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2)学生完成任务,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五、教学反思教学成效教学不足整改措施1.以对分课堂方式授课,学生通过教师讲授、自主探究、小组内部沟通协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团队合作意识。2.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对难点知识进行理解。1.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面对突发状况和临时提问时,缺乏应变能力,主动性不够强。2.在小组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学生未能全程参与到教学活动中。1.教师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教师应优化教学活动的设计,以提高所有同学的主动参与性。《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考试指南》课程教案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考试指南授课内容常用网络协议授课对象中职二年级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授课课时2授课地点多媒体机房授课类型对分课堂授课时间授课教师一、教学分析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单元3计算机网络体系统结构中第四节的常用网络协议,理解常用网络协议的特性,为今后的网络搭建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掌握IP、TCP、HTTP、FTP、TELNET、SMTP、POP3、DNS、DHCP、RAP和RARP等协议作用与功能及其应用场合;掌握TCP/IP连接“三次握手”的建立过程。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中职二年级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以及较强的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他们对计算机学科的新知识非常关注,思维比较活跃,愿意尝试新事物。他们已经学习了网络的基础知识,能自主进行网络相关参数的设置。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IP、TCP、HTTP、FTP、TELNET、SMTP、POP3、DNS、DHCP、RAP和RARP等协议作用与功能。2.掌握TCP/IP连接“三次握手”的建立过程。能力目标1.能正确掌握IP、TCP、HTTP、FTP、TELNET、SMTP、POP3、DNS、DHCP、RAP和RARP等协议的应用场合;素质目标学会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梳理课堂重难点内容;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协助在案例制作中建立自信,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教学重点1.掌握IP、TCP、HTTP、FTP、TELNET、SMTP、POP3、DNS、DHCP、RAP和RARP等协议作用与功能。2.理解常用网络协议的端口号和应用领域。教学难点掌握TCP/IP连接“三次握手”的建立过程。二、教学策略依据课程标准,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点并强化学科素养为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内容及情境案例,运用对分课堂模式,教师精讲理论内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并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重点难点整理,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融入教学过程。一方面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学习氛围。在学习过程中采用问题探究法,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习中的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小组汇报,突破教学重难点。三、教学流程学习通平台学习通平台推送资源自主学习初步获知拓展任务单元测试整理学习思维导图学以致用知识评估总结提高课前发布任务,微课导学教学环节教师学生观看微课,自主建构知识延伸课中创设情境,播放案例。观看案例。教师根据课前线上测试情况,精讲IP、TCP、HTTP、FTP、TELNET、SMTP、POP3、DNS、DHCP、RAP和RARP等协议作用与功能及其应用场合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听取精讲内容,并完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探究TCP/IP参考模型每一层都有哪些协议。学生在自主探究TCP/IP参考模型每一层都有哪些协议。。组织引导学生讨论TCP/IP连接“三次握手”的建立过程。针对TCP/IP连接“三次握手”的建立过程进行讨论和小结。引导学生针对课上内容进行梳理,形成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点内容,并提交思维导图至平台。导入精讲内化合作交流实践拓展四、教学过程(一)课前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技术应用及设计意图1.推送资源了解网络体系结构标准化建设历程,了解常用网络协议有哪些。(1)发放课前学习任务表;(2)教学在平台上提供微课视频,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常用的网络协议。根据课前学习任务表,阅读教材,观看微课视频,完成线上测试。(1)信息化手段:微课视频、线上测试;(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完成本课学习内容进行知识体系的预建构。2.自主学习3.初步获知(二)课中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技术应用及设计意图任务导入IP、TCP、HTTP、FTP、TELNET、SMTP、POP3、DNS、DHCP、RAP和RARP等协议。观看微课视频了解TCP/IP参考模型常用的网络协议。播放案例视频。观看案例视频。(1)信息化手段:案例视频(2)通过案例讨论,引出主题。精讲内容TCP/IP协议不仅仅指的是TCP和IP两个协议,而是指一个由FTP、SMTP、TCP、UDP、IP等协议构成的协议簇,只是因为在TCP/IP协议中TCP协议和IP协议最具代表性,所以被称为TCP/IP协议。根据课前学生线上测试的完成情况,精讲精讲IP、TCP、HTTP、FTP、TELNET、SMTP、POP3、DNS、DHCP、RAP和RARP等协议作用与功能及其应用场合理论知识。(1)听取教师精讲内容;理解TCP/IP常用网络协议完成经典例题。(1)信息化手段:线上测试;(2)教师通过重点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3)通过线上测试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内化操作引导学生探究TCP/IP参考模型每一层都有哪些协议。引导学生对TCP/IP参考模型每一层都有哪些协议进行自主探究,并针对操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解答。理解探究TCP/IP参考模型每一层都有哪些协议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探究与合作讨论探究TCP/IP连接“三次握手”的建立过程三次握手的作用:1、确认双方的接受能力、发送能力是否正常。2、指定自己的初始化序列号,为后面的可靠传送做准备。3.为了保证能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连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为什么是三次握手?而不是两次握手?原因1:两次握手只能保证单向连接是畅通的。因为TCP是一个双向传输协议,只有经过第三次握手,才能确保双向都可以接收到对方的发送的数据。小组内部积极讨论并发言,每位学生提交本环节的小结至平台。(1)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通过学生的讨论,进行头脑风暴,完善讨论结果。交流总结汇报实践操作小结情况。(三次握手的过程,以及为何是三次而不是两次?)(1)组织小组代表上台汇报;(2)记录学生汇报情况,发现问题。学生上台汇报实践操作完成以及小结情况。(1)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智能白板;(2)通过学生汇报分享,让学生听取汇报的同时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汇报能力。学生与教师共同评价各组汇报成果。教师依据学生汇报的情况对其进行点评。学生对自己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总结与反思,主要总结自己在小组讨论与自己完成实操任务过程中的收获,并对各小组上台汇报情况评分。(1)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2)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有更客观的认识。小结提升教师总结各组的讨论结果,点评在讨论和分享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小组和个人,对于讨论结果进行正向引导,并针对学生分享情况进行总结提升,结合课后习题进行易错点讲解。分享在本次学习任务中的感想、感悟与体会,总结收获与不足。(1)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2)在学生分享后进行及时总结,归纳本节课知识重难点,并将教学内容进行提升和延展,帮助学生巩固教学内容。(三)知识延展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技术应用及设计意图个性化辅导课后学生根据评价修改、完善汇报成果,并上传教学平台。教师再次评价并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1)提供意见和建议。(2)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与教师进行线上深入交流,进一步查缺补漏。(1)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2)针对性帮扶,确保学生不掉队。技能训练单元测试(常用网络协议)(1)布置单元测试任务。(2)答疑解惑。完成单元测试任务(1)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2)学生完成任务,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五、教学反思教学成效教学不足整改措施1.以对分课堂方式授课,学生通过教师讲授、自主探究、小组内部沟通协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团队合作意识。2.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对难点知识进行理解。1.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面对突发状况和临时提问时,缺乏应变能力,主动性不够强。2.在小组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学生未能全程参与到教学活动中。1.教师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教师应优化教学活动的设计,以提高所有同学的主动参与性。《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考试指南》课程教案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考试指南授课内容IP地址授课对象中职二年级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授课课时4授课地点多媒体机房授课类型对分课堂授课时间授课教师一、教学分析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单元3计算机网络体系统结构中第五节的IP地址,掌握IP地址,为今后的网络搭建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理解IP地址的含义;熟悉IP地址的分类;掌握特殊的IP地址。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中职二年级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以及较强的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他们对计算机学科的新知识非常关注,思维比较活跃,愿意尝试新事物。他们已经学习了网络的基础知识,能自主进行网络相关参数的设置。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IP地址的含义及IP地址的组成。2.熟悉IP地址的分类及每一类IP地址的取值范围。3.掌握特殊的IP地址能力目标1.能正确对IP地址进行分类,并计算出主机数和网络数;素质目标学会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梳理课堂重难点内容;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协助在案例制作中建立自信,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教学重点1.理解IP地址的含义及IP地址的组成。2.熟悉IP地址的分类及每一类IP地址的取值范围。3.掌握特殊的IP地址教学难点能正确对IP地址进行分类,并计算出主机数和网络数。二、教学策略依据课程标准,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点并强化学科素养为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内容及情境案例,运用对分课堂模式,教师精讲理论内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并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重点难点整理,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融入教学过程。一方面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学习氛围。在学习过程中采用问题探究法,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习中的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小组汇报,突破教学重难点。三、教学流程学习通平台学习通平台推送资源自主学习初步获知拓展任务单元测试整理学习思维导图学以致用知识评估总结提高课前发布任务,微课导学教学环节教师学生观看微课,自主建构知识延伸课中创设情境,播放案例。观看案例。教师根据课前线上测试情况,精讲IP地址的含义,IP地址的分类及特殊的IP地址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听取精讲内容,并完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探究IP地址每一类的取值范围是怎么计算的?学生在自主探究IP地址每一类的取值范围是怎么计算的。组织引导学生讨论A/B/C三类IP地址的主机数和网络数的计算。A/B/C三类IP地址的主机数和网络数的计算进行讨论和小结。引导学生针对课上内容进行梳理,形成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点内容,并提交思维导图至平台。导入精讲内化合作交流实践拓展四、教学过程(一)课前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技术应用及设计意图1.推送资源了解IP地址。(1)发放课前学习任务表;(2)教学在平台上提供微课视频,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初步了解IP地址。根据课前学习任务表,阅读教材,观看微课视频,完成线上测试。(1)信息化手段:微课视频、线上测试;(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完成本课学习内容进行知识体系的预建构。2.自主学习3.初步获知(二)课中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技术应用及设计意图任务导入IP地址是IP协议提供的一种统一的地址格式,它为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网络和每一台主机分配一个逻辑地址,以此来屏蔽物理地址的差异。观看微课视频了解IP地址的特性。播放案例视频。引导学生思考IP地址的组成方式,以及每一类的地址范围。观看案例视频。(1)信息化手段:案例视频(2)通过案例讨论,引出主题。精讲内容IPV432位;IPV6128位。IP地址=网络号+主机号,网络号标志主机所连接到的网络,即网络的编号;主机号标志网络内的不同计算机,即计算机的编号。IP地址分为A/B/C/D/E五大类以下列出留用的内部私有地址A类--55B类--55C类--55根据课前学生线上测试的完成情况,精讲精讲IP地址理论知识。(1)听取教师精讲内容;理解TCP/IP常用网络协议完成经典例题。(1)信息化手段:线上测试;(2)教师通过重点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3)通过线上测试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内化操作引导学生探究IP地址每一类取值范围的计算方式。(以A类为例:一个A类IP地址是指,在IP地址的四段号码中,第一段号码为网络号码,剩下的三段号码为本地计算机的号码。如果用二进制表示IP地址的话,A类IP地址就由1字节的网络地址和3字节主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0”。A类IP地址中网络的标识长度为8位,主机标识的长度为24位,A类网络地址数量较少,有126个网络,每个网络可以容纳主机数达1600多万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以A类为例:A类IP地址地址范围到54(二进制表示为:00000001000000000000000000000001-0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最后一个是广播地址。))并针对操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解答。理解探究IP地址每一类取值范围的计算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探究与合作讨论探究IP地址A、B、C三类网络数和主机数的计算(举例:网络数=2的X次方(X是子网掩码中,借的1的个数)。主机数=2的Y次方-2(Y是子网掩码中0的个数)-2是掐头去尾,头是网络号,尾是广播地址。)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内部积极讨论并发言,每位学生提交本环节的小结至平台。(1)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通过学生的讨论,进行头脑风暴,完善讨论结果。交流总结汇报实践操作小结情况。(IP地址A、B、C三类网络数和主机数的计算)(1)组织小组代表上台汇报;(2)记录学生汇报情况,发现问题。学生上台汇报实践操作完成以及小结情况。(1)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智能白板;(2)通过学生汇报分享,让学生听取汇报的同时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汇报能力。学生与教师共同评价各组汇报成果。教师依据学生汇报的情况对其进行点评。学生对自己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总结与反思,主要总结自己在小组讨论与自己完成实操任务过程中的收获,并对各小组上台汇报情况评分。(1)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2)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有更客观的认识。小结提升:理解IP地址的含义。熟悉IP地址的分类。掌握特殊的IP地址。教师总结各组的讨论结果,点评在讨论和分享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小组和个人,对于讨论结果进行正向引导,并针对学生分享情况进行总结提升,结合课后习题进行易错点讲解。分享在本次学习任务中的感想、感悟与体会,总结收获与不足。(1)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2)在学生分享后进行及时总结,归纳本节课知识重难点,并将教学内容进行提升和延展,帮助学生巩固教学内容。(三)知识延展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技术应用及设计意图个性化辅导课后学生根据评价修改、完善汇报成果,并上传教学平台。教师再次评价并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1)提供意见和建议。(2)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与教师进行线上深入交流,进一步查缺补漏。(1)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2)针对性帮扶,确保学生不掉队。技能训练单元测试(IP地址)(1)布置单元测试任务。(2)答疑解惑。完成单元测试任务(1)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2)学生完成任务,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五、教学反思教学成效教学不足整改措施1.以对分课堂方式授课,学生通过教师讲授、自主探究、小组内部沟通协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团队合作意识。2.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对难点知识进行理解。1.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面对突发状况和临时提问时,缺乏应变能力,主动性不够强。2.在小组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学生未能全程参与到教学活动中。1.教师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教师应优化教学活动的设计,以提高所有同学的主动参与性。《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考试指南》课程教案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考试指南授课内容子网配置授课对象中职二年级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授课课时4授课地点多媒体机房授课类型对分课堂授课时间授课教师一、教学分析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单元3计算机网络体系统结构中第五节的IP地址,掌握子网的划分,为网络配置实验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理解子网的概念及作用;熟悉A、B、C三类默认的子网掩码;掌握子网掩码的划分,并计算主机数和子网数以及每个子网可用的IP地址范围。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中职二年级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以及较强的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他们对计算机学科的新知识非常关注,思维比较活跃,愿意尝试新事物。他们已经学习了网络的基础知识,能自主进行网络相关参数的设置。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子网的概念及作用。2.熟悉子网掩码。能力目标1.能正确对子网掩码进行划分;2.能正确计算主机数和子网数以及每个子网可用的IP地址范围。素质目标学会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梳理课堂重难点内容;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协助在案例制作中建立自信,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教学重点1.理解子网的概念及作用。2.熟悉A、B、C三类默认的子网掩码。教学难点1.能正确对子网掩码进行划分;2.能正确计算主机数和子网数以及每个子网可用的IP地址范围。二、教学策略依据课程标准,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点并强化学科素养为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内容及情境案例,运用对分课堂模式,教师精讲理论内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并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重点难点整理,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融入教学过程。一方面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学习氛围。在学习过程中采用问题探究法,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习中的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小组汇报,突破教学重难点。三、教学流程学习通平台学习通平台推送资源自主学习初步获知拓展任务单元测试整理学习思维导图学以致用知识评估总结提高课前发布任务,微课导学教学环节教师学生观看微课,自主建构知识延伸课中创设情境,播放案例。观看案例。教师根据课前线上测试情况,精讲子网掩码的概述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听取精讲内容,并完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探究A、B、C三类IP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表以及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的计算?学生在自主探究引导学生探究A、B、C三类IP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表以及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的计算?组织引导学生根据(可划分子网数计算公式、可容纳主机数计算公式)讨论并计算主机数和子网数以及每个子网可用的IP地址范围。学生根据(可划分子网数计算公式、可容纳主机数计算公式)讨论并计算主机数和子网数以及每个子网可用的IP地址范围。引导学生针对课上内容进行梳理,形成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点内容,并提交思维导图至平台。导入精讲内化合作交流实践拓展四、教学过程(一)课前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技术应用及设计意图1.推送资源了解子网掩码的概述以及子网的划分。(1)发放课前学习任务表;(2)教学在平台上提供微课视频,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子网掩码的概述及其划分。根据课前学习任务表,阅读教材,观看微课视频,完成线上测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景区场地租赁合同撰写要点
- 房屋装饰合同样本
- 2024年项目管理公司合同管理制度
- 10 爬山虎的脚 第二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管路滑脱的预防及护理
- 活动复盘总结
- 双宫丝加工项目招商计划书
- 年产xx全铝合金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说明)
- 年产xxx杏罐头项目投资分析报告
- 年产xx插座和插头等配电电器项目建议书
-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教材解读+解学设计课件
-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专项训练题(含答案)
- 电动剪刀式升降车安全培训
- IEC60335-1-2020中文版-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中文翻译稿)
- 妇幼健康状况分析报告
- 有机物脱水反应的规律及类型
- 骨科患者的护理评估课件
-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7.1 百分数的认识 ︳青岛版 (共17张PPT)
- 云教版七年级上册劳技第一章第二节衣服的洗涤与熨烫课件
- 足球竞赛规则裁判法(共56张PPT)
- 监理平行检查记录表格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