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荷泽市2024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窗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文化现象,文化与审美意义丰富而强烈。
窗的开设,加强了内外空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气韵的流动。人住在四合围墙与由上屋
顶、下地坪所构成的封闭空间之内,自然是比较安全的,但人又必须在围墙之内实现与自然
界的情感交流,于是,便诞生了精神文化意义丰富的窗。虽然窗具有一定的通风、采光作
用,但这不是人们在墙上开窗的全部文化原因,因为门也具有这同样的实用功能。为求通
风、采光,多开几道门即可达到目的。问题是,人们在设门之外,又须开窗,因为在文化功
能上,门与窗不能互相替代。二者的区别在于,门主要供人出入,窗却不是。
窗的“高贵”在于视线的通过,它是供人向外眺望的“器具”。人若长期生活在暗室里面,势必导
致身心的极大伤害,所以,窗的开设为的是“透气”。这种透气可喻之为居室生命的“呼吸”,要
加强建筑内外空间气韵的流动,窗这一吐故纳新的“呼吸器官”是不可缺少的。它在实墙上所
形成的虚空,塑造了建筑内外立面虚实相谐的韵律。
窗的文化审美功能,表达了人对自然的依恋与回归。人站在旷野之中欣赏自然,与站在室内
通过窗户眺望外界景观,所激起的美感不尽相同。前者的审美机制,是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
为一体,有一种人消融于自然,使人“合”于“天”(自然)的美好感受。然而,由于人在欣赏大自
然时无所庇护,在潜意识层次上,可能难于排除自然信息所添加的压力和紧张感。在室内通
过窗户远眺大自然,此时人的身心处于建筑物的庇护之中,在潜意识上免除了上述不自在的
因素,使之化作一种令人宽松自如、从容不迫的心理感受。窗户,是一种人工对大自然和空
间的“剪裁”,它使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显得更“艺术”,更有选择,具有天人合一的另一番妙趣。
另外在审美上,不仅通过窗户对大自然进行观赏有一种特殊的美的享受,花窗之类的造型,
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如江南文人园林中窗的艺术,打破了大片实墙的冗长与沉闷感,创
造了园墙通透、秀逸的氛围。漏窗本身的种种花式,具有千姿百态的均衡美,人在游园时,
视线不时穿越漏窗,步移景生,造成动观的意境,丰富了园林景观奇趣诱人的生动画面。
明代著名造园家、《园冶》一书的作者计成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
时之烂漫。”中国的窗,由于它是观景的出发点,所以窗的美,往往是与一定的自然景观、自
然美联系在一起的。清代才女叶令仪所言“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大抵如此。帆
影虽是人文景观,但帆影的背景,总是碧水、远山之类的自然景观。
(摘编自王振复《建筑中国:半片砖瓦到十里楼台》)
材料二:
在古典园林艺术中,漏窗本身就是景,而窗内窗外之景又互为借用,隔墙的山水亭台、花草
树木,透过漏窗,或隐约可见,或明朗入目,画面变化多端,令人目不暇接。因此,漏窗主
要的艺术功能有:隔景和借景。古典园林地域范围狭小,为了丰富景观加强园林视觉的纵深
感,母体园林总要分割成若干带有主题的子园,其分隔物一般采用粉墙、廊洗,而粉墙、廊
洗总伴随着漏窗,收到隔而不塞、实中有虚的效果。至于借景,乃是更重要的艺术功能。从
漏窗一侧去欣赏另一侧的风景,或小桥流水,或假山盆栽,或亭台轩榭,在附有艺术感的窗
框内,好似精美画卷,让人赏心悦目,正所谓“景中有画,画中有景",达至『'步移景异”的艺术
效果。
景致的虚实相映,空间结构的多重复合,是古典园林漏窗艺术的又一审美特征。漏窗装饰了
墙面、廊壁,山石树木又装饰了漏窗,使游园者领略到了不同的美感,更赋予了漏窗虚实互
补的审美效果。“小中见大,咫尺山林”,在园林这个空间相对狭小的世界里,除去植物、山
石、水体以及建筑等实体元素外,漏窗的位置也是重要元素,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使原本狭
小的空间变大变深,使整体景观有了变化无穷的审美效果。如苏州狮子林西南隅空间,在三
面墙体上分别开设了三个透漏口,透过这些小小的窗体透望,见到的是一幅别有洞天的图
画。
一方面,漏窗为主体提供了一个特定的审美视角,使主体进入某种特定的审美情境之中,用
一种审美态度去观赏。另一方面,漏窗为客体划出一个特定的范围,使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相
对独立出来,成为可以进行审美观赏的对象。或曲径通幽,或一览无遗,在这一隔一通之
中,漏窗为审美主体提供了一个特定的审美角度,营造了一处又一处美丽景观。
(摘编自罗一凡《浅析古典园林漏窗艺术的特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居住在房屋之内,为了满足采光、通风的生活需要,在墙上开设窗,这也加强了屋内
屋外空间的交流。
B.窗的开设实现了在围墙之内人与自然界的情感交流,使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仿佛
消融于自然之中。
C.在古典园林里,人们借助漏窗实现隔景和借景功能,窗内外之景互为借用,隔墙的景物透
过漏窗供人欣赏。
D.“小中见大,咫尺山林”,古典园林空间小,多分割成几个主题的子园,以丰富景观加强园林
视觉的纵深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假如人们长期生活在暗室里面,在潜意识层次上,可能难于排除自然信息所添加的压力和
紧张感,导致身心受到伤害。
B,由于门主要供人出入,窗却不能,同时门也具有通风、采光的功能,因此在生活及文化中
的功能方面门要比窗大得多。
C.中国人在设计窗的时候,以观景为出发点,因此窗内的美大多与窗外的自然美景相联系,
可以“收四时之烂漫”。
D.在古典园林里,漏窗的存在可以构成多层次的空间,这就把狭小的园林空间变大变深,使
得园林的景观变化无穷。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结尾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B.窗前远岫悬生碧,帘外残霞挂熟红。——罗虬
C.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归有光
D.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曾公亮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片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足(3分)
A.此图中窗装饰了墙面,草木又装饰了窗,产生了虚实互补的审美效果。
B.透过此窗欣赏窗外的风景,可以看到一幅隔而不塞、别有洞天的图画。
C.此窗为借景,窗外有窗,加强了园林视觉的纵深感,使景观变化多端。
D.此窗为审美主体划出特定范围,使花草树木成为相对独立的观赏对象。
5.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古窗的文化与审美意义。(6分)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摩崖石刻
(俄)康・巴乌斯托夫斯基
我住在里加海滨沙丘上的一幢小屋里。整个海滨都被白雪淹没了。积雪不断从参天的松树上
一长缕一长缕地坠落下来,散为雪尘。
积雪坠落下来,有时是因为吹过一阵风,有时是因为松鼠在枝头跳来跳去。每当万颖俱寂的
时候,可以听到松鼠毕毕剥剥咬开松球的声音。
小屋就在大海边上。但要看到大海,还得出栅栏的小门,顺着一条在雪地上踏出的小径走上
一小段路,途中还要绕过一幢门窗都已钉死了的别墅。
海水没有结冰。漫漫的白雪覆盖了海岸,直达水边。积雪上可以看到兔子的脚印。每当海上
涌起波浪的时候,听到的不是拍岸的涛声,而是冰层的拆裂声和积雪沉陷的窸窣声。
冬日的波罗的海是荒凉的、阴郁的。
地平线上终日堆满层层叠叠的浓重的阴霾,遮蔽了低低的海岸的轮廓。只有在大海上空,阴
霾中有些地方垂下好些毛茸茸的白练一那里正在下雪。
这一年,鸿雁北归得过于早了,不时落到海面上鸣叫。焦灼的鸣声在海岸上远远地传开去,
但是没有引起一声应和,因为冬天海滨的树林里是几乎没有鸟的。
在我住的那幢小屋里,白天过的是我久已熟稔的生活。木柴在彩色瓷砖的壁炉里毕毕剥剥地
燃烧,打字机发出低沉的嗒嗒声,沉默寡言的女服务员莉莉娅坐在舒适的门厅里编织花边。
一切都那么平常,那么自然。
可是一到晚上,无边的黑暗便团团围住了小屋,松林仿佛移到了屋子的紧跟前。当你离开灯
光明亮的门厅,走到屋外,子然一身面对着寒冬、大海和黑夜的时候,一种强烈的孤独感便
会油然而生。
大海伸展到千百里外的黑沉沉的远方。海上看不到一星灯火,也听不到一息涛声。小屋像是
世间最后一座灯塔,孑立在雾茫茫的深渊边上。大地到此就猝然断裂了。可是小屋里却仍然
若无其事地亮着灯光,收音机播送着乐曲,柔软的地毯使人走起路来连声音都没有,桌上摊
开着书本和手稿,这种恬静的氛围不能不使人感到惊讶。
由此往西,隔着浓重的阴难,在文茨皮尔斯那边,有一座小小的渔村。这是个普通的小渔
村,矮矮的房子,袅袅的炊烟,一张张渔网张在风中晾干,一艘艘黑糊糊的小汽艇拉到了沙
滩上,一条条易于受骗的毛茸茸的狗在各处窜来窜去。
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拉脱维亚渔民居住在这个村子里。有多少目光羞涩、嗓音清脆、淡色
头发的少女变成了皮肤粗糙的矮墩墩的老妇人,终日裹着厚实的围巾。又有多少两颊红润、
戴着漂亮鸭舌帽的小伙子变成了满脸刚须的老头儿,睁着一双双与世无争的眼睛。
可渔夫还是和几百年前一样,出海去捕捞稣鱼。而且和几百年前一样,并非所有的渔夫都能
生还。尤其秋天,当风暴在波罗的海中卷起狂澜,寒冷的浪花像开了锅一般沸腾的时候,更
是如此了。
然而尽管发生过不知多少次海难,尽管曾不知多少次摘下帽子以悼念葬身鱼腹的伙伴,渔民
们却仍然继续他们的事业——那充满了风险的、繁重的、由祖辈和父辈传下来的事业。人不
应当向大海低头。
在村旁的海中兀立着一座高大的花岗石岩礁。很久很久以前,渔夫们在岩壁上刻下了一行铭
文:“悼念所有死于海上和将要死于海上的人。”这行铭文远远就能望见。
我知道这行铭文后,觉得它跟一切墓志铭一样,不免有些忧伤。但是把这件事讲给我听的那
位拉脱维亚作家,却不同意我的看法,他说:“恰恰相反。这是一行极有英雄气概的铭文。它
说明人是永远不会屈服的,不管风险有多大,也要继续自己的事业。我倒想把这行铭文作为
卷首语,题在每一本描写人类的劳动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的书本上去。对我来说,这行铭文可
以读作:”悼念所有曾经征服和将要征服这个大海的人”
我同意他的说法,并且认为这行卷首语也适用于叙述作家劳动的书。
作家一分钟也不应屈服于苦难,不应在障碍面前退却。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作家都必须
不间断他们的事业,这事业是先辈们传给他们,同时代人托付给他们的。萨尔蒂科夫・谢德林
说得好,要是文学沉寂了,即使只沉寂一分钟,其后果的严重不下于人民的死亡。
作家的写作不是一种墨守成规的手艺,也不是一种行当。作家的写作是一种使命。我们查考
一下某些字眼,研究一下这些字眼的发音,就会发现它们最初的含意,譬如“使命”这个字在
俄语中源出于“召唤”。
任何时候都不会召唤人们去做一个墨守成规的匠人,只会召唤人们去履行天职,完成艰巨的
任务。
是什么促使作家去从事他那种虽然有时令他痛苦,但却是美好的劳动的呢?
首先是他自己心灵的召唤。良心的声音和对未来的信念不允许一个真正的作家像一朵不结实
的花那样在世上度过一生,而不把充满他内心的巨大、丰富的思想和感情,慷慨地、毫无保
留地奉献给人们。
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作家,并不仅仅由于心灵的召唤。除了自己心灵的召唤声外,我们还能清
晰地听到另一种强有力的召唤,那就是自己时代的召唤,自己人民的召唤,人类的召唤。
使命感和内在的动力激励着一个人去经受磨难,创造出奇迹。
(节选自《金蔷薇》)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通过“我”的观察,从多个角度描写了里加海滨冬日白雪茫茫的景象,烘托了“我”平
和惬意的心境。
B.几百年来,一代一代的渔民从不向大海低头,继续他们与大海搏斗的事业,这种精神正是
石刻铭文的真实写照。
C.从文中看,“有时令他痛苦,但却是美好的劳动”中的“痛苦”指的是作家必须直面现实生活中
的苦难和不幸。
D.作者认为写作不是一门手艺,也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为响应自己心灵、时代和人民召
唤而进行的创造活动。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用大量的文字描写渔民恶劣的生存环境及其苦难的生活,为下文写花岗石岩壁上的铭
文做了铺垫。
B.松鼠“咬开松果的声音”、积雪上“兔子的脚印”两处细节描写,给里加海滨的冬日环境增添了
亮色。
C.夜晚小屋内明亮的灯光、恬静的氛围,与屋外的黑暗沉寂形成反差,衬托出小屋周围环境
的萧瑟荒汉o
D.本文写法灵活,组织巧妙,“我同意他的说法”一句由上文的叙写过渡到议论,进而揭示了
文章的主题。
8.请从词语运用和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9.文章从拉脱维亚的渔民写到作家的创作,这两者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皇宋处士唐异,字子正,人之秀也。之才之艺,揭乎清名。西京故留台李公建中,时谓善
画,为士大夫之所尚。而子正之笔,实左右焉。江东林君复神于墨妙,一见而叹曰:“唐公之
笔,老而弥壮!”东宫故谕德崔公遵度,时谓善琴,为士大夫之所重。而子正之音,尝唱和
焉。高平范仲淹师其弦歌尝贻之书曰崔公既没琴不在兹乎!处士二妙之外,嗜于风雅,探幽索
奇,不知其老之将至。一日以集相示,俾为序焉。
嘻!诗之为意也,范围乎一气,出入乎万物,卷舒变化,其体甚大。故夫喜焉如春,悲焉如
秋,徘徊如云,峥蝶如山,高乎如日星,远乎如神仙。上以德于君,下以风于民。不然,何
以动天地而感鬼神哉!而诗家者流,厥情非一。失志之人其辞苦,得意之人其辞逸,乐天之人
其辞达,觐闵之人其辞怒。如孟东野之清苦,薛许昌之英逸,白乐天之明达,罗江东之愤
怒,此皆与时消息,不失其正者也。
五代以还,斯文大剥,悲哀为主,风流不归。吟咏性情而不顾其分,风赋比兴而不观其时。
故有非穷途而悲,非乱世而怨。观乎处士之作也,孑然弗伦,洗然无尘。意必以淳,语必以
真。无虚美,无苟怨。骚雅之际,此无愧焉。览之者有以知诗道之艰,国风之正也。
(节选自范仲淹《唐异诗序》)
材料二
我谓作诗者,亦必先有诗之基焉。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悬
聪明才辨以出。千古诗人推杜甫,其诗随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其思君王、忧祸
乱、悲时日、念友朋、吊古人、怀远道。凡欢愉幽愁离合今肯之感,一一触类而起,因遇得
题,因题达情,因情敷句,皆因甫有其胸襟以为基,如星宿之海,万源从出,如钻燧之火,
无处不发,如肥土沃壤,时雨一过,天乔百物,随类而兴,生意各别,而无不具足。
(节选自叶燮《原诗•内篇上》)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每填对一处给1
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高平A范仲淹师B共弦歌C尝贻之D书曰E推公F既没G琴H不在放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足(3分)
A.厥,指他的、他们的,与《六国论》“思厥先祖父”中的“厥”词义相同。
B.息,指滋长、增长,与《苏武传》“武气绝,半日复息”中的“息”词义相同。
C.风流,指遗风,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千古风流人物’中的“风流”词义不同。
D.吊,指凭吊(古人),与《陈情表》“形影相吊”中的“吊”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异擅长绘画,与当时著名画家李建中不相上下,同时还精于操琴,赢得了当时士大夫们
的普遍推崇。
B.范仲淹认为,诗歌创作因作家的失志、得意、乐天、遭遇不幸等不同境遇,而呈现出各种
不同的风格。
C.范仲淹认为唐异诗作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他的作品体现出诗歌创作的艰难和
雅正的诗风。
D.杜甫诗中思念君王、忧虑祸乱、悲悯时世、想念朋友、凭吊古人等内容,都是由他丰富的
经历生发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江东林君复神于墨妙,一见而叹曰:“唐公之笔,老而弥壮!”(4分)
(2)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聪明才辨以出。(4分)
14.材料中对诗人创作诗歌提出了哪些要求?(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岳阳楼
(南宋)黄公度
后乐先忧记饱观,兹楼今始得凭栏。
吐吞五水波涛阔,出纳三光境界宽。
黄帝乐声喧广宙①,湘君山影浸晴澜。
江山何独助张说②,收拾清晖上笔端。
【注】①传说黄帝南巡时在洞庭湖之野演奏《咸池》之乐,广施教化于百姓。②张说:唐朝
宰相,诗文兼擅,有“大手笔”之称,曾任岳州刺史,期间建造岳阳楼。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费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通过引用范仲淹的名育,不仅点出自己登岳阳楼的缘由,也隐含着这首诗的主顾。
B.制联描绘出洞庭湖吞吐五江之水,融入日月星三光的壮阔景色,呈现出高远辽阔的境界。
C.颈联展开联想,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岳阳楼历史文化的厚重以及山光水色之美。
D.“收拾清晖上笔端”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写作才华的自信,也暗含对张说的轻视,
16、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吟咏岳阳楼的住作,但两诗抒发的感情有同有异,请简
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列传》从文辞和举例两个角度高度概括了《离骚》的艺术特色,这两句是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描写了诗人迷恋山景不觉天色
已晚的情景,充满了奇幻色彩。
(3)“桂”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夜静春山空,人闲桂花落",又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过去,在通勤的公交、地铁上,在远行的高铁、飞机上,总有很多人()地捧着书、拿着报,
时常有人看得太着迷而误了点、过了站。如今,这样的画面已经很难见到。取而代之的是,
满车厢、满大厅的人都在低头刷手机、看平板,人们将这种现象统称为“读屏”。
“读屏"时代,①碎片化阅读、轻阅读、浅阅读成为典型特征。相关调查显示,A人们阅读电
子书的种类主重看文娱类、生活类和资讯类图书上,这类内容更适合进行碎片化阅读。另
外,B电子产品的迭代升级,屏上的内容不再限于静态文字,C还涌现出图片、长短视频等
不同形式的内容,D让人们可选择的信息量更加丰富。
阅读是复杂的过程。我们读纸质书,②文字是抽象的符号系统,从眼睛看到文字到神经传
输信号再到大脑分析处理相关信息,整个过程十分复杂。相较于读文字,读屏更轻松。在传
统阅读中,很多人面对大部头的书籍(),啃不动,也读不懂;还有些人因为文化程度不高,想
阅读却有心无力。而听书软件的发展、讲书视频的出现,让这些人看到了希望。
以数字阅读为代表的读屏与以纸质阅读为代表的读书并存的局面早已形成。选择哪种阅读方
式要视情况而定,比如,需要深入探究的内容,就选择传统的纸质阅读,而有些了解即可
的,③。总之,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坚持阅读。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从第二段划线句子中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3分)
A.人们阅读电子书的种类主要有文娱类、生活类和资讯类图书上
B.电子产品的迭代升级,屏上的内容不再限于静态文字
C.还涌现出图片、长短视频等不同形式的内容
D.让人们可选择的信息量更加丰富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提到太行,总让人联想到北方那座有名的太行山,而我是冲着太行女儿茶去的。汉江北岸重
重青山环抱中有一个茶村,村里产的茶叫太行女儿茶。
太行村,在陕西汉阴县北的秦岭中,青山如围,村在半山,山名即是村名。此山并不巍峨,
但连绵起伏,有山有岭有谷,有水有林有人家。站在山顶上,看群山向北渐次展开,满眼是
绿的大海、绿的波涛、绿的海滩、绿的港湾,连阳光都被过滤成了绿色,绿色的光芒,在天
地间闪耀。
太行茶,像是大山的女儿,它展开的过程,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一点点从量变到质变,端
庄、热烈又娇憨。茶汤入口,一股强劲的清凉之气,充满口腔,入喉,有薄荷味,再回味,
则变成兰草香气,低首细闻杯中茶气,那兰草般的气息越发浓烈。
我们绕着千亩茶园走了一圈。茶垄如绿墙向远处延伸,在茶垄间,植有兰草,细小的花蕾已
然在开放。回到合作社的大院子里,女社员为我们新沏了茶水。一路走得细汗满脸,我们端
茶即牛饮之,随后小口细品,在登山之后的松弛中,既解着渴,也品味着茶的几分雅意。天
地安静,山间只闻鸟声,那是斑鸠的鸣叫,鸟儿清越的叫声,让茶园之美尽显。
21.下列句子中的“着”与文中第四段加点的“着”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趁着春暖花开时,穿梭到明黄色的花海中去欣赏吧。
B.伫立山上,尽情地沐浴着温柔的阳光所带来的舒适。
C.那如铁的树干,又仿佛有着直冲云天而不倒之坚毅。
D.那块从舅妈家带来的包装精美的面包留着晚上再吃。
22.请以“美在”为共同语写一组排比句,依次概括第二、三、四段的内容。要求内容准确,句
式整齐,语气流畅。(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联合国第二任秘书长道格•哈马绍说:“绝不测量山的高度——除非你已到达顶峰,那时你就
会知道山有多低。”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使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不是窗给人带来的感受)
2.D(A项“在潜意识层次上,可能难于排除自然信息所添加的压力和紧张感”是“人站在旷野之
中欣赏自然’的感受。B项“门在生活及文化中的功能要比窗大得多”于文无据。C项,与原文
不符,原文说的是“窗是观景的出发点”“所以窗的美……”)
3.C(“前辟四窗”是为了采光)
4.D(“为审美主体划出特定的范围”错,应是“为客体划出一个特定范围”)
5.①中国古窗在围墙之内实现了与自然界的情感交流;②加强了建筑内外空间气韵的流动,
产生虚实相生的效果;③使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显得更“艺术”,具有天人合一的另一番妙
趣;④同时,花窗和漏窗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丰富了园林景观的艺术效果。
(共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6.A(“平和惬意的心境”表述不当)
7.B(“给里加海滨的冬日环境增添了亮色”表述不当)
8.①善用叠词。“层层叠叠”写出了阴霾密布的层次感,突出了视觉效果;“毛茸茸”写出雪花的
密集,突出了雪的质感。(2分)②动词富有变现力。如“堆满”突出了阴霾的厚重浓密。(1
分)③比喻新奇。把阴霾下的雪幕比作“白练”,突出雪花在阴霾背景下的色彩,贴切形象。
(2分)
(共5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9.①渔民的劳作和精神与作家的创作有相似性,作者正是从渔民的精神中,感悟并引出对作
家创作的认识。②渔民生活艰难,但永远不屈服于苦难,永远继续着自己的事业,在磨难中
创造生命的奇迹;③作家也像渔民一样,不间断自己的事业,直面生活的苦难,把写作当成
自己的使命,在磨难中创作出美好的作品,把内心巨大、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奉献给人类。
(共6分,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10.CEG(参考标点:高平范仲淹师其弦歌,尝贻之书曰:“崔公既没,琴不在兹乎!”)
11.B(“半日复息"中的‘'息''是"呼吸''的意思)
12.A(当时士大夫们推崇的是李建中)
13.(1)江东的林君复精于绘画,一见到唐异的画就赞叹道:“唐公的笔力,越来越雄健
T!”
(2)有了胸襟,然后才能通过诗歌把诗人的性情、智慧、聪明、才辨表现出来。
14.①要重视诗歌创作的意义,上以德于君,下以风于民。②表达上要有真情实感,无虚美,
无苟怨。③诗人创作要有胸襟。(共3分,每点1分)
15.D.(“暗含对张说的轻视”表述不当)
16.同:都赞美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都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如杜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
流”、黄诗“后乐先忧记饱观”。
异:①杜诗表达了漂泊天涯的不幸遭遇,抒发凄苦忧伤之情,如“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
舟”;②黄诗表达出对国家强盛和时局清明的渴盼,流露出自信与豪情,如“黄帝乐声喧广
宙”“收拾清晖上笔端”。
(共6分,相同点2分,相异点4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17.(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3)示例: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8.如醉如痴(专心致志、心无旁鹫)望而生畏(望而却步)
19.C[A句“有……上”句式杂糅,应采用其中一种说法。可修改为:人们阅读电子书的种类主
要有文娱类、生活类和资讯类图书;或:人们阅读电子书的种类主要集中在文娱类、生活类
和资讯类图书上。B句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出现了两个主语“电子产品的迭代升级”和“屏
上的内容”,应消除其中一个主语。可修改为:随着电子产品的迭代升级,屏上的内容不再限
于静态文字;或:电子产品的迭代升级,使屏上的内容不再限于静态文字。D句搭配不当,
“信息量”与“丰富”不搭配。可修改为:让人们可选择的信息更加丰富;或:让人们可选择的信
息量更大]
20.①阅读方式发生了改变(阅读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
②看(读)的主要是文字
③则可用数字阅读(可以选择数字阅读)
(共6分,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21.B(A.用在介词之后,构成介宾短语;B.表示动作正在进行;C.表示状态的持续;D.用在
两个动词之间构成连动句式,表示行为的目的)
22.示例:太行村之美,美在青山环绕,绿意盎然;太行茶之美,美在清凉可口,香气浓烈;
太行茶园之美,美在宁静优雅,令人惬意。
(共6分;内容概括准确3分,形式符合要求3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联合国第二任秘书长道格・哈马绍说:“绝不测量山的高度——除非你已到达顶峰,那时你就
会知道山有多低。”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登顶见山低,志在千里远
古人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联合国第二任秘书长道格•哈马绍的箴言,犹如一盏明灯,照亮
我们前行的道路,引导我们攀登人生的高峰。他告诉我们:“绝不测量山的高度——除非你已到达顶
峰,那时你就会知道山有多低。”此语启示我们,只有不断攀登,才能领略到山的低矮,才能明了自
身的潜力与力量。
人生如同登山,我们总是被山的高度所困扰,畏惧其陡峭,忧虑其漫长。然而,哈马绍的话提醒我
们,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束缚,要勇敢地面对,不断地挑战自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渐接近山
顶,才能逐渐发现,那些曾经让我们望而生畏的高峰,其实不过是我们脚下的石子。
登顶的过程,既是一种磨砺,也是一种提升。在攀登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正是
这些困难和挑战,锻炼了我们的意志,提升了我们的能力。每一次的跌倒,都让我们更加坚韧;每一
次的挫折,都让我们更加成熟。当我们最终登上山顶,回望来路,我们会发现,那些曾经的艰难困
苦,都变成了我们成长的阶梯。
登顶之后,我们会发现,山的高度其实并非那么难以逾越。在攀登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超越了自我,
逐渐发现了自身的潜力。我们会明白,山的高度并非无法逾越,而是我们自身的勇气和毅力尚未达
到。只有不断地挑战自我,不断地提升自我,我们才能真正地登上人生的高峰。
然而,登顶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当我们站在山顶,俯瞰群山,我们会发现,前方还有更多的高
峰等待我们去攀登。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而满足,不能因为一时的胜利而停步。我们要保持谦虚
和敬畏,继续前行,去攀登更高更远的山峰。
因此,我们要像哈马绍所说,绝不测量山的高度,除非我们已经到达顶峰。在攀登的过程中,我们要
保持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我们要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勇往直
前,就一定能够登上人生的高峰,领略到山的低矮,明了自身的潜力与力量。
最后,我想借用古人的诗句来表达我对人生攀登的理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中国微型透视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定型烘干小样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园区管理服务系统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芳纶四氟混编盘根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硝酸铈铵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3中心对称第2课时中心对称图形习题课件鲁教版五四制
- 2024年新疆2024年客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
- 2024年合作c1客运资格证模拟考试题下载
- 校园欺凌处理制度及措施
- 赵作海与杜培武案件
- 服务员的礼仪礼节礼貌培训
- 2023年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英语作业优化设计PPT
- GB/T 34474.1-2017钢中带状组织的评定第1部分:标准评级图法
- 核医学在血液与淋巴系统中的应用
- 第一章 符号的世界和符号学方法
- GB/T 12807-2021实验室玻璃仪器分度吸量管
- GB/T 10362-2008粮油检验玉米水分测定
- Ch1数值分析与科学计算引论
- XX省大型医院巡查领导班子民主测评表
- 学情分析方案《王戎不取道旁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