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特训卷高频考点10地壳物质循环内力作用与地貌作业(人教版)_第1页
高考地理复习特训卷高频考点10地壳物质循环内力作用与地貌作业(人教版)_第2页
高考地理复习特训卷高频考点10地壳物质循环内力作用与地貌作业(人教版)_第3页
高考地理复习特训卷高频考点10地壳物质循环内力作用与地貌作业(人教版)_第4页
高考地理复习特训卷高频考点10地壳物质循环内力作用与地貌作业(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频考点10__地壳物质循环、内力作用与地貌一、选择题[2022·河北邢台月考]下图分别为某地地层分布图(图a)和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b)。读图,完成1~3题。1.图a中岩层Ⅰ、Ⅱ、Ⅲ、Ⅳ形成由早到晚的顺序是()A.Ⅰ→Ⅱ→Ⅲ→ⅣB.Ⅱ→Ⅰ→Ⅲ→ⅣC.Ⅱ→Ⅲ→Ⅳ→ⅠD.Ⅳ→Ⅱ→Ⅲ→Ⅰ2.图a中的Ⅲ,其岩石类型属于图b中的()A.甲B.乙C.丙D.丁3.图b中地质作用相同的是()A.①与②B.③与④C.⑤与⑥D.⑦与⑧[2022·辽宁月考]薄饼岩又称千层饼岩,是一种水状的薄层沉积岩。它的形成过程是:大陆上冲下来的泥土掩埋大量近海海洋生物使其形成石灰岩;上层这些泥土经过压实固结后形成泥页岩。之后,海洋生物可能再次繁盛,又经历以上的过程不断重复,最终使得石灰岩与泥页岩层层叠加。左图是新西兰海岸边的薄饼岩景观,右图为薄饼岩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4.薄饼岩形成的过程中,内力作用表现为()A.地壳水平挤压B.地壳相对稳定C.岩浆活动频繁D.变质作用强烈5.左图景观的形成过程是()A.内力抬升—海水侵蚀—固结成岩B.内力抬升—冷却凝固—海水侵蚀C.固结成岩—海水侵蚀—内力抬升D.固结成岩—内力抬升—海水侵蚀[2022·宁夏海原县月考]下图中1~5表示不同的沉积岩地层。读图,完成6~7题。6.据图推测,该地经历的内力作用一定有()A.变质作用B.地壳运动C.岩浆活动D.沉积作用7.甲处缺失3、4地层,主要原因是()A.形成3、4地层时期,甲地地势太低B.形成3、4地层时期,甲地地势较高C.形成3、4地层后,甲地地壳抬升,被外力侵蚀D.侵蚀作用的结果[2022·喀什期中]下图为40°N纬线海平面以下地壳部分岩层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8.图中a、b分别代表()A.大西洋、亚欧大陆B.亚欧大陆、北美大陆C.太平洋、亚欧大陆D.大西洋、太平洋9.图中显示()A.大陆地壳较大洋地壳薄B.c、d两处均位于板块内部C.c处岩石年龄较d处新D.c处玄武岩埋藏深度较d处深[2022·河北邢台月考]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和岩层分布图,完成10~11题。10.图示区域地貌为()A.向斜谷B.背斜谷C.向斜山D.背斜山11.图中地表花岗岩的形成过程是()A.火山喷发→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B.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地壳抬升形成C.石灰岩变质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形成D.岩浆上升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侵蚀形成[2022·湖南省邵东市月考]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常见的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之间没有发生过长时期沉积中断或地层缺失;不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下图为某地地层分布俯视图。据此完成12~13题。12.图示河流西岸地层接触关系及地壳运动情况描述合理的是()A.整合接触,地壳持续下降B.整合接触,地壳持续上升C.不整合接触,地壳持续下降D.不整合接触,地壳持续上升13.若地层年龄T1>T2>T3,则该地有可能是()A.向斜谷B.背斜山C.背斜谷D.向斜山[2022·浙江模拟]下列左图示意海底平顶山的形成过程,其中箭头表示板块的移动方向,右图示意太平洋火山群岛分布图。它们是在太平洋板块漂移时,由一个静止不动的岩浆喷发点依次形成的,其岛屿边缘的数字表示其形成的距今时间(百万年)。据此完成14~15题。14.影响左图中火山顶部平坦最主要的地质作用是()A.风化B.侵蚀C.沉积D.岩浆活动15.根据右图信息判断,图中的太平洋板块()A.向东南移动B.向西北移动C.移动速度逐渐加快D.移动速度逐渐减慢[2022·河南月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图什市哈拉峻乡的北部山区有一座含有铅锌矿的“飞来峰”。地质考证,“飞来峰”及其下部岩层属于海相沉积。铅锌矿质来源于地壳内部,通过喷气流和沉积形式聚集在海洋洼地。“飞来峰”上部岩石年龄大于下部,属于逆地层。下图示意“飞来峰”岩石年龄分布。据此完成16~17题。16.“飞来峰”逆地层的成因是()A.岩层弯曲上拱B.岩层弯曲凹陷C.岩层断裂,垂直上升D.岩层发生水平位移17.推测铅锌矿品位由喷气通道向四周变化的规律是()A.高—低—高B.逐渐升高C.低—高—低D.逐渐降低[2022·湖北麻城市月考]为了调查东南丘陵某地地质构造状况,地质工作者钻孔获得了该地某岩层顶部的埋藏深度数据,下图为该地等高线地形和部分钻孔位置分布图。读图,完成18~19题。18.该地地貌是()A.背斜谷B.向斜谷C.背斜山D.向斜山19.能正确表示图中剖面线地形(细线)和钻孔探测岩层形态(粗线)的是()二、非选择题20.[2022·全国专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地球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和改造着地表形态,其相对强弱制约着地貌的发展方向。实地调查研究表明,下图剖面所在地区的地貌形成演化过程中,内力作用明显强于外力作用。(1)该构造区富含油气资源,指出甲、乙、丙、丁中最有利的钻探部位,并说明理由。(10分)(2)简要说明丁处山体高耸的原因。(12分)21.[2022·全国专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位于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东南部的埃亚菲亚徳拉冰盖火山是一个成层火山,历史上多次喷发。该火山由碎屑物质与熔岩混合组成,因剖面上成层构造明显,故称成层火山。2010年3月20日,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喷发,这次喷发形成了一条长达500m的裂缝,并产生了壮观的熔岩喷涌,熔岩喷涌沿着火山口堆积起数座充满泡沫的火山岩小山。2010年3月以来,冰岛南部冰川附近火山多次大规模喷发。下图为冰岛冰原与火山分布示意图。(1)分析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及其裂缝的成因。(6分)(2)简述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口充满泡沫的火山岩的形成过程。(6分)(3)分析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成层构造的形成过程。(6分)(4)说出冰川附近火山喷发对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6分)高频考点10地壳物质循环、内力作用与地貌1~3.答案:解析:第1题,一般情况下,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位置越偏下,形成时间越早;后发生的地质事件会覆盖或切断先发生的地质事件。在图中先形成沉积岩Ⅱ,其次形成沉积岩Ⅰ,再岩浆侵入Ⅱ和Ⅰ形成岩浆岩Ⅲ,最后在岩浆岩与沉积岩接触地带形成变质岩Ⅳ。B正确,A、C、D错误。第2题,由上题解析可知,图a中Ⅰ、Ⅱ具有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Ⅲ岩层属于侵入型岩浆岩;Ⅳ位于岩浆岩与沉积岩接触位置,为变质岩。根据图b中沉积岩及箭头指向可以判断甲为变质岩,乙为岩浆,丙为岩浆岩,丁为风化侵蚀的产物,戊为沉积物,C正确,A、B、D错误。第3题,根据上题解析,由图b中的地质作用过程可知,①为固结成岩作用,②为变质作用,二者不相同,A错误;③为重熔再生作用,④为冷却凝固作用,二者不相同,B错误;⑤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⑥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二者相同,C正确;⑦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⑧为沉积作用,二者不相同,D错误。4~5.答案:解析:第4题,薄饼岩的水平形态保持很完整,形成过程中地壳相对稳定,没有水平挤压,A错误、B正确;根据材料信息“薄饼岩……泥页岩层层叠加”可知,薄饼岩是沉积岩,其形成与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无关,C、D错误。第5题,根据材料信息“薄饼岩……泥页岩层层叠加”可知,先在海下形成沉积岩,再出露水平,经海边的海水侵蚀外力作用而成,D正确,A、B、C错误。6~7.答案:解析:第6题,沉积作用属于外力作用,D错误。据图可知,沉积岩层发生弯曲变形,且有位移,可判断该地一定发生了地壳运动,B正确。图中无法显示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A、C错误。第7题,据图可知,图中1、2、3、4岩层自下而上分布,形成由早到晚,沉积形成后,甲处沉积岩层上拱,可判断为背斜部位,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C正确。甲处背斜构造是在3、4岩层沉积完之后才形成的,A、B错误。单纯解释为侵蚀作用形成甲处3、4缺失不完整,D错误。8~9.答案:解析:第8题,根据所学知识,大陆地壳比大洋地壳厚。结合世界海陆分布大势可知,40°N处,最宽广的大陆是亚欧大陆,是b,亚欧大陆西侧为大西洋a,东侧为太平洋,因此,A正确,B、C、D错误。第9题,结合上题,大陆地壳比大洋地壳厚,A错误;读图可知,d位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交界处,为板块交界处,B错误;图中c处位于大西洋中脊部位,这里由于岩浆上涌强烈,是新的岩浆的诞生地,所以c处岩石年龄最新,C正确;喷涌而出的岩浆冷却成玄武岩类岩石,由于喷涌力度大,故这里的玄武岩埋藏深度浅,D错误。10~11.答案:解析:第10题,由图中岩层的新老关系可知,该区域岩层中间老两翼新,由此可以判断该地地质构造为背斜;由等高线的分布可知,该地地形内低外高,为谷地地形,因此,该地的地貌为背斜谷,B正确,A、C、D错误。第11题,花岗岩属侵入岩,因此该地首先发生了岩浆侵入作用形成了花岗岩,然后随着地壳抬升作用到达地表,最后经过风化侵蚀作用出露地表,D正确,A、B、C错误。12~13.答案:解析:第12题,根据材料“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之间没有发生过长时期沉积中断或地层缺失;不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再结合图示可知,图示河流西岸地层没有缺失,因此地层之间是整合接触。依次沉积了各岩层,沉积没有中断,因此地壳持续下降。A正确,B、C、D错误。第13题,若地层年龄T1>T2>T3,河流两侧地层年龄结构是中间老,两翼新,是背斜构造。再由中部是河流流过,河流发源于谷地,因此该处是背斜谷,A、B、D错误,C正确。14~15.答案:解析:第14题,海底岩浆喷出形成火山锥,新形成的火山顶部坡度较大,不易接受沉积,C、D错误;火山形成后,长期受海水的侵蚀,顶部变得平坦,B正确;海底的火山各部位均会发生风化,风化不能造成火山顶部平坦,A错误。第15题,由图中形成的距今时间可推测,西北方向的岛屿形成最早,故板块向西北移动,A错误、B正确;根据各岛屿的时间间隔和相距远近,可推测板块移动速度在波动变化,C、D错误。16~17.答案:解析:第16题,由图可知,“飞来峰”岩石年龄上部老,下部新,是由于地壳断裂后,岩层上下错动,年龄老的岩层垂直上升,之后移动并覆盖在年龄较新的岩层上,再遭外力侵蚀,形成了图示景观,C正确、D错误;“飞来峰”岩层没有明显弯曲,A、B错误。第17题,铅锌矿质来源于地壳内部,通过喷气通道,以喷流和沉积的形式聚集在洼地底部。喷气通道中心受高温高压的岩浆影响,铅锌元素沉积量小;由中心向外,随喷涌力由大变小,沉积量也会由多变少,当距离喷气通道达到一定距离时,铅锌矿品位又会下降,所以铅锌矿品位由喷气通道向四周的变化规律为低—高—低。18~19.答案:解析:第18题,由等高线分布可知,等高线凸向高处,故地形为山谷,C、D错误;XY方向为山谷,由山谷向两侧,该同一岩层的埋藏深度变浅,说明岩层在山谷处向下弯曲,为向斜谷,A错误、B正确。第19题,由等高线分布可知,由X到Y方向,地势升高,同一岩层的埋藏深度增加,说明同一岩层海拔降低,D错误、C正确;由M到N,经过山谷,最低处更接近M一些,B错误;结合上题判断,该山谷为向斜谷,同一岩层应呈向下弯曲形态,A错误。20.答案:(1)甲处。理由:甲处为背斜,属于天然的储油储气构造,有利于钻探;乙、丁为向斜,丙为断层,其储存的油气资源少。(2)丁处所在岩层断裂上升,地势较高;丁为向斜构造,岩层坚硬,且区域内力作用占主导,外力作用较弱,丁处不易被外力侵蚀,山体高耸。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背斜构造为天然拱形构造,是天然的储气储油构造,而向斜是天然的储水构造,断层处可能有地下水出露,但断层处油气资源易泄漏,不易储存。图中甲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构造,最有利于钻探,乙、丁两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丙处为断层构造。所以只有甲处最有利于钻探。第(2)题,注意材料信息“该地区地貌形成演化过程中,内力明显强于外力作用”。丁处岩层受内力挤压形成向斜,结合丙处断层可知,丁处所在岩层相对上升,加之外力作用较弱,向斜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所以丁处山体高耸。21.答案:(1)冰岛处在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附近,位于板块的张裂边界;岩浆不断上涌,导致表层岩石开裂,形成巨大裂缝。(2)地球内部的岩浆处于高压条件下,岩浆内含有大量气体;岩浆喷出地表以后,内部的气体释放,产生大量的气泡;伴随着岩浆的迅速冷凝,形成充满泡沫的火山岩。(3)火山较平静喷发时,岩浆会形成大面积的火山岩;火山在猛烈喷发时,碎屑物会形成火山渣;火山岩与火山碎屑物在喷出口附近堆积,两者交互成层形成成层构造。(4)火山熔岩融化部分冰川,会导致山洪暴发、道路桥梁被毁;腾空而起的火山灰影响当地的航空运输;火山喷发出的大量有害气体威胁当地的动植物生长;散落地表的火山灰为当地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困扰。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冰岛地处北大西洋,处在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生长交界附近,板块发生张裂运动,岩浆不断上涌,导致表层岩石开裂,形成巨大裂缝。第(2)题,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强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涌出地表的现象;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