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季中考语文复习:《小石潭记》知识点及中考真题_第1页
2024年春季中考语文复习:《小石潭记》知识点及中考真题_第2页
2024年春季中考语文复习:《小石潭记》知识点及中考真题_第3页
2024年春季中考语文复习:《小石潭记》知识点及中考真题_第4页
2024年春季中考语文复习:《小石潭记》知识点及中考真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石潭记》知识点及中考真题

—"、彳乍者*简夕*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

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政治

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文学作品语言朴素自然、

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代表作有《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及绝句《江

雪》等。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一韩

一柳一欧阳,三苏曾巩带一王。)

二、文体知识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

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

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如《岳阳楼记》。

三、文言知识整理

1.一词多义

道:伐竹取道(道路,名词)不足为外人道也(说,动词)

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不可久居(能够,动词)

环:如鸣佩环(玉环,名词)竹树环合(环绕,动词)

以:全石以为底(把,介词)以其境过清(因为,介词)

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隶而从者(跟从,动词)

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词)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动词)

为:全石以为底(作为,动词)为垠(成为,动词)

游: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动词)似与游者相乐(游玩,出游,动词)

若:皆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动词)曾不若孀妻弱子(如,比得上,动词)

若屈伸呼吸(你,代词)

乃:乃记之而去(于是,就,副词)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副词)

而: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乃记之而去(连词,表顺承)

隶而从者(连词,表并列关系)

2.古今异义

闻水声古义:听见今义:用鼻子嗅

全石以为底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潭中鱼可百许头古义:表示约数今义:允许,许可

不可久居古义:停留;今义:住

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往

崔氏二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下见小潭(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日光下澈(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潭西南而望(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

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

心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

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近岸(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4.文言句式

(1)倒装句

如鸣琳I环。(谓语前置,即“如珊I环鸣”)

卷石底以出。(主谓倒装,即"石底卷以出",意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

出水面”。)

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即"以全石为底",意为"以整块石头为底"。)

(2)省略句

影布石上。(“布"后省略介词"于",即"影布于石上"。)

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即"溪水斗折蛇行"。)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即"(余)以其境过清,不

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修辞手法:

闻水声,如鸣珊I环。(比喻)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拟人)来来往往轻快迅疾,好像在和游人互相取

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不能探知溪水的源头。

6.成语积累

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形容道路、水流等曲折蜿

蜒。

犬牙差互:形容地形交界处像狗的牙齿一样互相交错。

四、内容理解

1.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

则变换为定点特写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比喻修辞,摹形状貌,

形象逼真。"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了潭水溪流的

曲折、蜿蜒、绵长特点。

2.第二段中写潭中游鱼静态游姿的句子是“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写游鱼动态游

姿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最能衬托出潭水清澈透明的语句是"皆若空

游无所依"。(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全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描写了小石潭凄清幽美的环境,也抒写了作者由愉

悦(乐)到忧伤(凄)的感情变化,抒发了作者被贬官后无法排遣的凄苦忧伤的

感情。

4.请你根据选文第①②段的描述,说说“小石潭”的特点。(1)水尤清洌一一潭

水非常清澈(或:水声清脆);(2)全石为底一一潭底和潭边都是石头的。(3)

四面竹树环合一一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5.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①全石以为底。②皆若空游无所依。③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全石、游鱼、阳光、

影子)

6.文中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

忽,似与游者相乐。

7.文中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

可知其源。

五、课文分析

1.本文主旨: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

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和贬

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

潭的感受是什么?

本文按游踪顺序来写:发现小潭一一潭中景物一一小潭源流一一潭中气氛一一记

录同游者。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

环境凄清的特点。感受:①发现小潭一一"心乐之",愉悦的心情。②观鱼时一一"似

与游者相乐",愉悦的心情。③观鱼后一一"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忧伤的

心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最终又无法解脱的痛苦。他寄情山水,

也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的情感。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

怎样的心情吗?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

"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

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

"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

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的环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

露出来,心中无比悲痛。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中可以看出。

4.作者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

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及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

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

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

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5.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

鱼静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6.本文在写作上最突出的特色,是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绘。

如第②段对潭水的描写,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没有一处不在写水。请

你分析一下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出潭水的特点的?

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正面写鱼,侧面烘托水清,明写鱼,暗写水。分别从游鱼、

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点染。先写鱼"空游"突出水之清,继而写鱼影,借光来

写水清,"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鱼、石、影全都清清楚楚,足见水的清澈。

7.作者初闻小石潭水声时心情是"乐",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乐",而离去之前的

感受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水清鱼乐、环境优美,是理想的旅游胜地,

而柳宗元却说“不可久居"。请结合你对柳宗元的了解谈一谈看法?

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政治失意生活中的抑郁心情,因此当他听到水声

时,当看到鱼儿"往来翕忽”的游态时,他感到欢快,但是小石潭幽静寂寥的景色,

无人欣赏的命运,让他想起了自己被贬谪到地方,孤独寂寞的悲苦。

8.文章最后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其境过清"体现在哪里?请用原文回答。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9."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小石潭的秀丽景色却使作者

产生如此旷世凄情,是什么造成的?假如现在让你去观赏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

你会作何感想?

(1)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

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2)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

摆脱他政治失意生活中的抑郁心情,因此当他听到水声时,当看到鱼儿"往来翕

忽”的游态时,他感到欢快,但是小石潭幽静寂寥的景色,无人欣赏的命运,让

他想起了自己被贬谪到地方,孤独寂寞的悲苦。(3)欣赏到自然的景色的幽静

美丽,但是只能在小石潭记中体会那种凄苦,因为我们的人生际遇并不相同。(言

之成理即可)

10.本文是作者被贬以后写的山水游记,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蕴含在景物描写中,

请结合课文,评论一下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

柳宗元在游记中,并非纯客观地描绘自然景物,而是在景物描写中渗透被贬后的

心情,借景抒情,反映他心情寂寞、心境凄怆,因而在欣赏小石潭优美景致后,

便认为“不可久居",这是由于他身世遭遇造成的复杂变异的心理反映。

11.文章第一段"全为岩”句有什么作用?

交代小石潭”全石以为底〃的特点,说明小石潭命名的缘由。

12.文章开篇落笔不凡,未见其景先闻其声,把水声写得清脆悦耳,不同凡响,

文中哪一句清楚地表明了产生了这种效果的原因?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垠,为屿,为堪,为岩。"因其结构全为石

质,水中、水边无泥土杂质,所以清水流入小潭,水流冲击硬石,才会“如鸣佩

环”。

13作者由“闻水声"到"伐竹取道",才"下见小潭",其中的"闻""伐""见"几个动词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既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又表现了作者探幽、访奇的情趣。

14."伐竹取道"说明什么?

一方面说明作者的游兴之盛,另一方面说明小石潭环境寂静,人迹罕至。

15.作者写小石潭的水"清"笔法达到了超妙的艺术境界。请结合原文内容分析作者

是如何写水"清”的特点的?你还能联想到哪些与此有关的古诗文?

以水底的形貌清晰可见来写水的清澈;借游鱼写水清,"皆若空游无所依","日

光下澈"时,鱼"影布石上",都很好地突出了水清的特点。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16.二段写潭中的游鱼生活灵动,情趣盎然,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既表现河水的清澈,更传达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17.作者游览西山,在西山之巅观赏自然景物时曾有“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体验,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你认为作者在游小石潭时是否有物我两忘的体验?为什

么他在这里匆匆记之而去?

欣赏潭中游鱼时有过。想到自己寂寞的处境,渺茫的前途,忍受不了眼前这份空

寂,故匆匆记之而去。

18.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

方法?有什么好处?

A抓住了溪流的斗折、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B比喻。C形象写出小溪流的曲

折,岸势参差不齐的特点,展现出小潭源的神秘和莫测。

19.怎样理解文中小溪的“明灭可见”的?

小溪曲折,可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写出来了看到的小溪特征。

20.”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写出了潭水源头的神秘莫测,结合作者当时受

贬谪的处境来理解,作者这样写可能有怎样的寄寓?

作者回首自己的人生境遇,面对前途和未来,恰如这“不可知其源”的小溪,令人

迷茫,看不到尽头。

21.文中写游鱼,用"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有何作用?又说鱼"似与游者相乐",表

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怀?

衬托水的清澈。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乐而忘忧的情怀。

22.本文写作特色之一是情景交融,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观鱼时心情与游览到最后

心情有何不同?

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作者产生与鱼同乐,融与自然的愉悦情感,观

鱼者坐潭上,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感,也表达作者被贬后抑郁忧伤的心情。

23.作者初发现小石潭时,先写“心乐之",久坐潭上,又感觉"悄怆幽邃","以其

境过清,不可久居”。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先写"乐”是初见小石潭时的心情,"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作者是借游

历山水寄托自己被贬谪的抑郁情怀,乍见小石潭的乐,是一种暂时的解脱;小石

潭环境优美秀丽而遭人遗弃和冷落,加上小石潭凄清的环境,自然勾起作者对自

己仕途坎坷的联想,悲伤苦闷之情和幽清的环境相契合,以致最后不得不离开。

2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难形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

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

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25.作者离开小石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小石潭源头的"不可知其源"与"明灭可见”使作者联想到前途的渺茫,潭的寂静又

勾起了他遭贬的苦闷寂寞,因而游兴大失。

26.作者写景如画,又寄情于景,对小石潭描写中已写出了作者个人情感和遭遇,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谈谈你的理解。

作者初入小石潭,"闻水声,如鸣佩环",被景物所吸引,心情愉悦,所以在他眼

中游鱼"空游无所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而小石潭源头"斗折蛇行"、"不

可知其源”正是作者对前途艰险的忧虑,使他感到前途渺茫,此时的小石潭在他

眼中则是"悄怆幽邃。凄神寒骨"。这恰好是作者心中孤单寂寞的投影,所以“一

切景语皆情语"。

27.综观全文作者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清幽冷寂景色和气氛。透露出作者贬谪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28.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

感受是什么?

按作者游览的顺序即移步换景来描写的: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

中气氛。小石潭特点:幽静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9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概括小石潭的独特之处并分析作者为它作记的原因。

小石潭景色美丽而凄清,这与作者被贬后郁闷而又故作解脱的闲情意趣和谐一致。

这正是作者为小石潭作记的原因。

六、选择题

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1段,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描写了小石潭的概貌。

B.本文第2段,观赏小石潭的游鱼,写出了鱼儿的活泼。

C.本文第3段,远望小石潭的西南,写出了岸势的曲折。

D.本文第4段,感受小石潭的气氛,抒发了内心的忧思。

2.下列对文章第5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游者中既有作者的亲戚,也有随从,还有朋友。

B.因为是游记,所以有必要交代同游者,以便读者了解。

C.虽然同游者关系亲近,但作者还是难以排解内心忧郁。

D.由于同游者人数众多,所以大家游玩的兴致很高。

3.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B.第@段写了小石潭中的鱼。没一句写水,却句句有水。

C.第⑥段写小石潭的源头一一小溪和岸势。

D.第④段写了小石潭周围寂静和清幽的环境。

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自然段写潭中游鱼的姿态和情趣。B.第三自然段写小石潭险峻的岸

势和源头。

C.第四自然段写潭的四周环境和作者感受。D.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

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

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6.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

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7.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仅高度概括了潭的氛围,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

悲凉的心境,是点睛之笔。

B.作者观察景物立足点是潭的西岸,依据是"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

C."全石以为底"一句既写出小石潭极为罕见,又侧面反映水的清洌。

D.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用鱼在水中游动的姿态,贴切地写出潭水的清澈透明。

七、中考真题

(一)(2022河南中考)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共11分)

【甲】《小石潭记》一至四段

【乙】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央道,怪石奇花,不可

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四顾气

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幕,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

阁。(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

【注释】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晡(bU):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尤清冽"中"清冽"是清凉的意思,写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寒凉。

B."斗折蛇行"中的"斗""蛇"指像北斗星、像蛇一样,表现溪流的曲折蜿蜒。

C."明灭可见"中的"明灭"指忽明忽暗,写出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

D.“坐石弄泉"中的"弄"在这里有玩赏的意思,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愉悦之情。

2.把甲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3.甲文段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由"乐"到"忧"的变化,"乐"和"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4.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

空。

甲文段以“定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和进行了描

绘。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早上从林虑出发,,后

来途径槐林,,夜宿于连云阁。

(二)(2022湖南,益阳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7分)

【甲】《小石潭记》一至四段

【乙】黄州①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日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②,得

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

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新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③洗笔泉,水极甘,

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

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④。"是日剧饮

而归。(苏轼《游沙湖》)

【注释】①黄州,今湖北黄冈,当年作者被贬此地。②相(xi3ng)田:察看田

地的好坏。③王逸少:指王羲之,字逸少,相传他在此临池学习书法,池水尽

黑。④黄鸡,报晓的公鸡。该句意思是不要因为时光易逝,年华老大而悲伤。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门前流水尚能西B.全石以为底黄州东南

三十里为沙湖

C.潭中鱼可百许头寺在靳水郭门外二里许D.以其境过清余以手为

6.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B.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C.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D.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7.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作者柳宗元、苏轼均为唐宋八大家重要成员,"唐宋八大家"指八大散文

家。

B.两文的写作背景基本相同,分别为作者被贬湖南永州和湖北黄州后出行记游

之作。

C.两文语言均很优美。【甲】文善用比喻且句式灵活;【乙】文风趣幽默,简

练生动。

D.两文主旨相同,皆表达了作者虽遭朝廷放逐,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旷达

情怀。

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三)(2022重庆中考A卷)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面小题。(15分)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隔篁竹"中的"篁",根据其偏旁是―,可推测其意与"竹"相关。

B."空游无所依"中的"依",运用组词法,可解释为“依傍〃。

C."不可知其源"中的"源",以成语"源远流长"来印证,可知其意为“源头"。

D."隶而从者"中的"从",通过勾连“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从",可理解为“学习"。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作者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

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

B.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如"蒙络摇缀"一句,连用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树枝藤

蔓的各种姿态。

C.作者停留潭上,"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让他感觉闲适宁静。

D.本文写景善用比喻,"斗折蛇行"写岸势,"犬牙差互"写溪身,巧妙而贴切。

12.下面的链接材料表明了对游记写作及游览的一种观点,请简要概括。你是否

赞同链接材料中画线部分对《小石遭记》的分析?请简要评析。

【链接材料】古人游记,写尽妙景,不如不写尽为更佳;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

为更高。盖写尽游尽,早已境味索然,不写尽不游尽,便见余兴无穷。篇中遥望

潭西南一段,便是不写尽妙景;潭上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尽妙境。(节

选自清代孙琮《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卷二)

概括:

评析:

(四)(2020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第5-9题。(共

10分)

【甲】从小丘…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下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

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

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

既奇,思亦变幻。(节选自《观第五泄①记》)

【注释】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境内。②罅:缝隙,裂隙。③掉:摇

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

斜靠。

13.请解释句中加点的字。(2分)

(1)悄怆幽邃邃:(2)而犹不忍去去:

14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15.请划分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划两处。(2分)

游人坐欹岩下望

16.甲、乙两文写水,突出了水的不同特点,其中甲文突出了水的,乙文突出了

水的(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两文在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2分)

17.请比较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2分)

答案:

六、选择题

1.B(主要写水的清澈透明,写鱼是为了衬托水的特点)2.D(人数不多,才

会感觉冷清)

3.A(经过和概貌)4.B(原文说不知道它的源头)5.C(目的是为了侧面

表现水的清澈)

6.D(描绘小石潭的石、水、光影、游鱼、树木,着力渲染出凄寒幽邃的神韵,

抒发了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7.B(立足点是潭的东北方)

七、中考真题

1.C【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C.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潭

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可知,"明灭可见”的是流入小石潭的溪水的身影,而非表

现"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故选C。

2.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解析】本题考查文言

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

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下,向下

照射。澈:透过。布:照映,分布。

3."乐"的原因是:小石潭的美景;"忧"的原因是:环境凄清,不能久留。【解析】本

题考查内容和理解。根据【甲】"隔算竹,闻水声,如鸣现环,心乐之青树翠

蔓,蒙络摇级,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

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等景物描写可知,作

者"乐〃的原因是:小石潭的美景;根据【甲】"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

寒骨,悄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等景物描写可知,作者"忧"的原因是:

环境凄清,不能久留;结合作者经历可知,引发了作者的贬谪之忧。

4.①潭周围环境②到桃林村③环翠亭④明教院【解析】(1)根据题干"甲文

段以‘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找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

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

人,凄神寒骨,悄幽邃”可知,此处应填:潭周围环境;(2)根据题干"乙文段

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和"早上从林虑出发",找到"亭午抵桃林村",

可提炼出游踪是:桃林村;(3)根据题干"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

踪是"和"早上从林虑出发",以及上一游踪是“桃林村",找到"憩环翠亭”可提炼出

游踪是:环翠亭(4)根据题干"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和"早

上从林虑出发",以及上一游踪是“环翠亭",找至『'薄幕,至明教院"可提炼出游踪

是:明教院。

【译文】第二天,在林虑吃早饭,正午是抵达桃林村,原来这里才是山脚。山泉

声在道路两旁叮咚作响,路边奇形怪状的石头和珍奇花草,数不胜数。山回路转,

有一块几丈大的平地,叫槐林。我坐在石头上,摆弄着山泉,不知不觉到了下午

申时,在环翠亭上休息,环顾四周,景色清新脱俗,忽然怀疑自己在人世之外,

我留连美景,慢慢前行。傍晚时,到了明教院,当晚住宿在连云阁。

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

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西:向西/西:向西流淌;B.为:作为/为:是;C.许:大约/许:大约;D.以:

因为/以:用。

6.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

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用纸

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故断为:安常虽聋/而颖悟绝

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故选:Bo

7.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ABC.正确;D.有误,【甲】

文借写小石潭的幽深寂静和清丽之景色,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

自己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心情。故选:Do

8.①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时隐时现。②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

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册h调、换、

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

充完整。①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

蜒前行,时隐时现。②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

【译文】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叫螺蛔店。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因

为去看田地好坏,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

里请他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

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

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

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寺在新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

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一首诗歌:“山下短

短的兰芽浸在溪水中,松林里沙子路土干净没有污泥。晚间萧萧细雨里子规啼鸣。

谁说是人老了不再年青,你看那流水还能向西,白发的老人还能作报晓的公鸡。"

这一天,喝得大醉了回去。

9.D【解析】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的理解。D.”通过勾连,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从,,

可理解为‘学习'”表述有误,"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从",可理解为"学习",而"隶

而从者"意思是跟着同去的人,"从"为"跟从、跟随";故选D。

10.(1)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2)(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走。【解析】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1)句重点词语: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见,看见;下,向下;尤,格

外,特别;清冽,清凉。(2)句重点词语:怡然,静止不动的样子;俶尔,忽

然。

11.B【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A."文中作者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

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表述有

误,联系文章内容可知,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定

点观察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让

他感觉闲适宁静"表述有误,作者观鱼后坐潭上,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

境中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反映了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D」"斗折蛇行’

写岸势,‘犬牙差互’写溪身〃表述有误,联系文中"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

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的内容可知,"斗折蛇行"写溪身,"犬牙差

互''写岸势;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