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广西贵港市示范高中高考语文联考试卷(3月份)
一、现代文阅读I(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o它是中华民族数
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
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中国建筑体系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叫作中国
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
用的惯例,成了法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
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
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
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
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与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
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门、窗、墙、瓦、槛、阶、
栏杆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
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
有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
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
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
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
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
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
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西方建筑,大都以超乎寻常的尺度夸张,高耸入云,直指神秘的苍穹,极力营造神的空
间和氛围,使人产生对神的恐惧感和敬畏感,以实现宗教对人心灵的威慑。而中国古典建筑,
则以人的尺度来设计建造,即使高大壮丽的宫殿、寺观,尺度虽有扩大,但也有所节制,给
人的是一种亲和感。中国人对于宗教的这种天生的“淡泊”,即便是佛寺或佛塔建筑,也充
满着理性逻辑的建筑构图,比起欧洲教堂来并不过分巨大的建筑尺度,使得即使身居其内,
人们也不至于过分陷入宗教的迷狂,在这里洋溢着佛国净土般的宁静、平和与自然,充满着
儒家提倡的人本主义的理性精神。
在建筑语汇上,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对重生知礼向度的精神追求。建筑作为一门象征
型空间艺术,并不是砖瓦石块的简单拼凑,而是以自身的面、体形、体量、群体、空间、环
境等丰富的艺术语言,组合成华美的乐章,传达出深刻的寓意,就如同“诗意”“画意”一
样。早在1932年,梁思成、林徽音在《平郊建筑杂录》中就写到:“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
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到一种‘建筑
意’的愉快。……无论哪一个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
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分析颇有见地。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神韵,正在于迥异于西方的文化观念。西方以神为中心,把为侍奉
上帝而建筑的教堂,视为最高等级的建筑。神是永恒的、超验的,采用坚固耐久的石材建造
庞巨的神庙和教堂,永恒的神灵与永恒的建筑同在,一部西方古代建筑史就是一部神庙和教
堂的“石头建筑史”。而中国古人则认为,人是此在的万物的中心,人乃万物之灵长、宇宙
之精华,现世的君主是人间的最高主宰,为人世君王建筑的宫殿,是所有建筑中等级最高的。
而人生又充满着变易,淡于宗教而重于现世的文化观念,使得中国人从来没有把建筑看作是
永恒的东西,建筑似乎也就没有必要用坚固耐久的石头来建造,因而一部中国古代建筑史其
实也就是一部宫殿和坛庙的“木头建筑史”。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言:“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
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之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
马,时得而更,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
(摘编自刘月《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神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建筑中梁、柱、门、窗、墙等“词汇”,成为一座或一组建筑的构件和因素。
B.中国传统建筑虽有较多文法要遵守,但也可根据特定的具体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C.在中国,即使佛寺或佛塔建筑,也充满着理性逻辑和儒家提倡的人本主义的理性精神。
D.中国古人淡于宗教而重于现世,认为人是此在的万物的中心,人应该成为建筑的中心。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体系独特,历史悠久,水平高超,成就辉煌,凝聚着千万劳动人民的智慧。
B.中国建筑之所以自成体系,在于一代又一代的匠师们严格遵守了中国建筑的“文法”。
C.中国古典建筑多以人的尺度来设计建造,一旦超过人的尺度,建筑就会失去亲和感。
D.中国人认为建筑不可能永久不灭,和自然万物一样新陈代谢,故建筑材料绝不用石头。
(3)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支撑“中国古典建筑给人一种亲和感”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建筑因地制宜,力求与基址地形、地势、地貌结合,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B.中国的古典建筑,由造型到色彩,从室外铺陈设置到室内的摆设,都被赋予了秩序感。
C.中国古典建筑在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上力求活泼富于变化,一切都是表现得柔和交融。
D.古人将铃铛用于民居建筑,在室内门廊悬铃,利用风吹铃铛鸣“好韵”以示“好运”。
(4)请列举材料二使用的两种论证方法。
(5)有人认为,中国传统建筑既有永恒的东西,又没有永恒的东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
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II(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需要一把雪亮的锄头刮骨疗伤
邓建华
我的乡愁,是被一把锈死的锄头给咬伤的。现在,我需要一把雪亮的锄头刮骨疗伤。
父亲破天荒回得早,我有点惊讶,照例去给他打洗脚水。等我找来他的拖鞋,他一声不
响侧卧在床。我没有再去喊他。
他总是被人叫去做调解,帮崽多的人家分家,给不和的人家劝架,为受委屈的人家撑腰,
就因为他有一个改变不了的身份一一老支书。他一出去,一般是三更半夜回。他常常是喝了
点小酒回的,一边将辙裂的双脚泡在我给打的洗脚水里,一边给我说道他调解的事,说得眉
飞色舞,有鼻子有眼。
这天,他没有讲什么,也没有洗脚。第二天天刚亮,就匆匆出门了。
我问母亲,爹怎么了?
母亲说,不就是昨晚在肖家,没讨到一句好话。
我不解,望着母亲。
母亲就说了肖家三个崽不养爹娘的事,说我爹讲了一通直话,老肖家的大崽不开心了,
就说,老书记,你现在在我们家砍斧头,算够狠的了,你们家也有三个崽,但愿以后你家不
要别人来做工作。
母亲说,谁家能够保证不出报应崽?
母亲盯着我说这话,或许,她在期待某一种铿锵的表态。然而,我没有。我收拾书包,
逃也似的往学校赶。
父亲从凉薯屋场回来,像打了鸡血。
我看见他在菜园子里,钉下了16根木桩,行距、间距都有两米五左右。我估计他要干
什么大事,就小心翼翼问了一声。
他说,我到春生爹家取经了。
春生爹是个名人了。一个70岁的单身老头,不要村里的“五保”。自己喂一头土杂猪,
种植10棵早熟橘子树。树下种萝卜菜喂猪,猪鼻养树。猪大了,杀了腌着吃一年。橘子红
了,附近的罐头厂抢着要。每到过年,有崽有女的人家为这愁为那烦,这个光棍老头,却乐
滋滋地烤着莞根火,喜滋滋地数钱。
父亲是瞄准春生爹的目标了。
他不管白天黑夜,开挖着树洞。每一个洞子一米长,一米宽,一米深。晚上,我忙完作
业,还没见他收工,就去菜园子叫他进屋洗脚,他还在一铲一铲从洞子里往外送土。一把杉
木把锄头丢在旁边,估计是挖到坚硬的石头子了,锄刃上有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缺口。新送上
来的黄土上,已经落下了一层寡白的霜。
我扯父亲上来,满头大汗的他,捡起地上的锄头和铁铲,理直气壮地说,老了我就靠它
们了。是的,父亲说的是它们,没有说你们。
父亲的橘树栽下了。
不是他一个人栽了,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村子里的人都栽下了。
父亲的时间缠绕在橘树上了。他殷勤地给树剪枝、捉虫、浇水、施肥、除草,毫不留情
地砍去二十多棵遮住橘林阳光的老杉树。锄头,跟着他出入橘林,缺口越来越宽,锄把越磨
越光。
父亲自始至终,将橘树当了亲生崽。
三年过后,父亲和左邻右舍得到了丰厚回报。
良种柑橘满满地挂果了。父亲采摘橘子,仿佛在接受他16个崽的供奉。那么神圣,小
心翼翼,只差没先沐手,再拿剪刀了。几天的起起落落,搭梯扶架、提篮抬筐、装袋灌篓,
柑橘堆满了一堂屋。
来了一台手扶拖拉机,下来一位戴墨镜、提黑色皮包的小胡子,开了一个价。父亲不答
白。手扶拖拉机就去了另一家。不一会,拖拉机就拉了满满一车橘子走了。
过了几天,手扶拖拉机又来了,还是小胡子,开了一个价,比前几天少了5角钱一斤。
父亲一句话不说,端着酒杯往菜园子里走。
小胡子付款走人,邻居就围拢了。有人笑道,高价不卖低价售,老书记就是风格高啊。
父亲将缺口的锄头咚地敲在地上,回应道,我看大家伙要细细想好,怎么统一定价,要不然,
以后就会被这些人吊起来耍。
那时候,还没有谁倡导成立产业协会、合作社什么的,父亲看出了销售环节的端倪。
是的,接下来的几年,每年都是丰收年。可是,最近几年,每一个橙黄的橘子,都成了
父亲和左邻右舍悬着的心。谁都知道,集镇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各式各样的水果堆积如
山了,最不受待见的就是橘子。
满山橘子,挂在树上,慢慢连采摘的兴趣都没有了。秋后,橘子在树上;严冬,橘子在
树上。父亲病倒的那年,一场冰雪将满园的橘树扫荡得呜呼哀哉。
父亲的伤口从脖子到胸口到腹部,那道疤痕,像一棵枯萎的橘树。
在那些日子,我们兄弟姐妹苦苦守候着父亲,给了他最大的慰藉。他在遗书里,表达了
他对儿女的满意。这个老早就指望16棵橘树养老的围执的人,被橘树榨干最后一点激情后,
还是接受了儿女的孝敬。
父亲是患食管癌去世的,我一直遗憾的是,没有在他还能进一点流食的时候,给他榨一
杯橘子汁。
父亲走后的第二年,我回老家的菜园子寻找,想看看那年冰冻后的橘树,是否还有一两
个树莞发了抽,如果有,我就要做个盆景,搬回来,好好养着,像接回失散多年的兄弟。
我家的菜园子,杂草丛生,发孤的橘树免却没有一个。当我转身离开的时候,我突然发
现父亲那把锄头还挖在草丛里。锄头已经锈死,锄头把也腐朽得不成形了。我跪下来,将锄
头周边的杂草除尽。我那瘦得不成人形的父亲啊,最后没能拔出这把锄头,居然让这把锄头
至今还咬在菜园子的肩头。
我拍了一张照片。
在某次乡村振兴座谈会上,我传给许多同仁看。
我说,我的乡愁,是被一把锈死的锄头给咬伤的。现在,我需要一把雪亮的锄头刮骨疗
伤。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没有向母亲表态会孝顺而是逃走了,因为“我”不知该如何回答,这为下文“我
们”兄弟姐妹苦苦守候父亲做了暗示。
B.文章运用了正、侧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了父亲呵护橘树的殷勤,如锄头“缺口越来越宽”
“锄把越磨越光”就是侧面描写。
C.“像接回失散多年的兄弟”这句话照应了前文中父亲将橘树看作亲生崽的情节,表现
T“我”对父亲深深的思念。
D.文章标题充满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标题中“刮骨疗伤”一语表现了“我”
深重的乡愁,有强烈的感染力。
(2)关于文中“春生爹”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生爹的故事表现了农民身上勤劳能干、自食其力、不依赖他人的精神。
B.父亲从春生爹家取了经,得到启示,春生爹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春生爹养老的事和肖家养老的事形成对比,意在批判农村普遍养老难的问题。
D.春生爹的形象和父亲的形象相得益彰,互相衬托,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3)橘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这篇文章主要内容是讲述父亲的故事,但在结尾处谈到了“我”自己的乡愁,文章
这样安排有怎样的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19分)
3.(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
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
团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音境不藏盗殖丛之春厦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
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苜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彳曾,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
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日:“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可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
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
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
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
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
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
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
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
/殆从者之鹿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
/殆从者之瘦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
/殆从者之度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
/殆从者之厘耳/索之/果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
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
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
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
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②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5)曾公亮因为哪几件事名声在外?
四、古代诗歌阅读(10分)
4.(10分)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各题。
驻马听♦吹
白朴
裂石穿云,玉管且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鹏鹃风里欲偏斜。
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1)下面对作品的理解或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描绘了戍边将士吹箫抒怀的情景和自己听闻乐声时产生的丰富想象。
B.起句别致,先以比喻描绘其声,再言其声缘于何物,作品基调奇特、浓烈。
C.以“霜天沙漠,鹏鹃风里欲偏斜”比喻乐声的意境及其使闻者动情的魅力。
D.“一声吹落江楼月”,以夸张手法引出想象的世界,曲终而意韵不绝,妙笔!
(2)为什么说“梅花惊作黄昏雪”形象地显现了乐声的艺术魅力?
五、名篇名句默写(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他哂笑子路的原因是:“,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两句体现了
公西华谦虚好学的本性。
(3)古代,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中,能够与家人书信交流是一件幸福的事。“书”作为
思乡之情的象征,也濒繁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中,如“,
六、语言文字运用I(11分)
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
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①的文学艺术家。那么,文艺工作者如何贯彻落
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呢?
我年轻时曾下乡务农。寒冬腊月的池塘边,见老农从刺骨的水中摸出一条鱼,一会儿又
是一条……我好生奇怪,也学着摸。胳膊伸入水中,缓慢移动,碰到成群的鱼儿,它们并不
逃跑,而是围着散发热度的手掌打转。此时,你只需和鱼不断接触亲近,逐渐拿捏到鲤后的
恰当位置,慢慢上提,快出水时用力抓紧,全不费工夫。文艺创作就如这水中摸鱼。
前些天我翻阅乔叶的长篇小说《宝水》。这是二部对乡村转型走文旅路线的每一个脚步,‘
对用传统与新生活的每二次纠缠,.对本村人与外来客面对新农村巨变产生的种种心理波动都
.有深切体察、…深刻感悟和生动描绘的展示乡村振兴的出彩之作?
何以能如此?乔叶说:“对乡村的架空判断很像是②的论文,只有走到乡村内部去仔细
端详,你才会知道,它蕴藏的其实是一部怎样丰沛丰满的小说。”总之,与山河大地相依相
偎,与人民大众同心同行,创造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力作,这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本质
要求,也是广大文艺工作者③的努力方向。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
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七、语言文字运用II(9分)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于人类而言,蚊子是令人讨厌的存在。被蚊子叮咬一口,①,重则感染疾病。
仅中国有记录的此类生物,就有5200种以上,即便是令人闻风丧胆,可以传播疟疾的
按蚊也有超过450种。同时,蚊子当中还有一些形态或习性特殊的群体。比如量大体长超过
3Q多厘米的巨蚊,一再比如在聚集飞行的公园河边灯光下的小飞虫一一搔蚊,.它们或多或少
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人们不禁会问这么大的蚊子吸血么?其实和我们的固有认知不同:②
。在诸多蚊子中,只有蚊科昆虫的雌虫才会吸食人类血液。而这些吸食血液的蚊子
也都可以作为媒介传播疾病,这么说起来,被蚊子咬实在是太可怕了。需要注意的是,蚊子
作为传播媒介,意味着它们必须③,再叮咬别人时才有几率传播疾病,因此对于没
有此类病例的国家或地区,这些蚊子并不能传播疾病。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比如最大体长超过30多厘米的巨蚊,再比如在公园河边灯光下聚集飞行的小飞虫-
摇蚊,它们或多或少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B.比如最大体长超过30厘米的巨蚊,再比如在聚集飞行的公园河边灯光下的小飞虫-
摇蚊,它们或多或少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C.比如最大体长超过30厘米的巨蚊,再比如在公园河边灯光下聚集飞行的小飞虫-摇
蚊,它们或多或少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D.比如最大体长超过30多厘米的巨蚊,再比如在聚集飞行的公园河边灯光下的小飞虫
-摇蚊,它们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一定影响。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八、作文(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据相关专业人士预测:未来二三十年,现在世界上60%的职业岗位将消失。三到五年
内,洗衣店店员、速记员、播音员将失业;五到十年内,驾驶员、售货员、专业翻译将失业;
三十年以内,作家、医生、大学教授甚至也将失业;时间越往后,传统职业消失的也将越来
越多。
职业的兴衰,诉说着时代变迁,预示着未来社会生活状态,也挑战着当今人才培养模式
和一代人的知识素养结构。
你对上述未来职业预测是否完全认同?团市委拟举办以“面向未来,青年何为"为主题
的演讲大赛,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内容,写一篇演讲稿,表达你对未来
职业变化的认识以及即将面临的志愿选择的思考和建议。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广西贵港市示范高中高考语文联考试卷(3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I(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
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
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中国建筑体系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叫作中国
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
用的惯例,成了法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
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
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
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
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与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
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门、窗、墙、瓦、槛、阶、
栏杆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
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
有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
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
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
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
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
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
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西方建筑,大都以超乎寻常的尺度夸张,高耸入云,直指神秘的苍穹,极力营造神的空
间和氛围,使人产生对神的恐惧感和敬畏感,以实现宗教对人心灵的威慑。而中国古典建筑,
则以人的尺度来设计建造,即使高大壮丽的宫殿、寺观,尺度虽有扩大,但也有所节制,给
人的是一种亲和感。中国人对于宗教的这种天生的“淡泊”,即便是佛寺或佛塔建筑,也充
满着理性逻辑的建筑构图,比起欧洲教堂来并不过分巨大的建筑尺度,使得即使身居其内,
人们也不至于过分陷入宗教的迷狂,在这里洋溢着佛国净土般的宁静、平和与自然,充满着
儒家提倡的人本主义的理性精神。
在建筑语汇上,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对重生知礼向度的精神追求。建筑作为一门象征
型空间艺术,并不是砖瓦石块的简单拼凑,而是以自身的面、体形、体量、群体、空间、环
境等丰富的艺术语言,组合成华美的乐章,传达出深刻的寓意,就如同“诗意”“画意”一
样。早在1932年,梁思成、林徽音在《平郊建筑杂录》中就写到:“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
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到一种‘建筑
意’的愉快。……无论哪一个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
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分析颇有见地。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神韵,正在于迥异于西方的文化观念。西方以神为中心,把为侍奉
上帝而建筑的教堂,视为最高等级的建筑。神是永恒的、超验的,采用坚固耐久的石材建造
庞巨的神庙和教堂,永恒的神灵与永恒的建筑同在,一部西方古代建筑史就是一部神庙和教
堂的“石头建筑史”。而中国古人则认为,人是此在的万物的中心,人乃万物之灵长、宇宙
之精华,现世的君主是人间的最高主宰,为人世君王建筑的宫殿,是所有建筑中等级最高的。
而人生又充满着变易,淡于宗教而重于现世的文化观念,使得中国人从来没有把建筑看作是
永恒的东西,建筑似乎也就没有必要用坚固耐久的石头来建造,因而一部中国古代建筑史其
实也就是一部宫殿和坛庙的“木头建筑史”。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言:“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
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之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
马,时得而更,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
(摘编自刘月《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神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中国传统建筑中梁、柱、门、窗、墙等“词汇”,成为一座或一组建筑的构件和因素。
B.中国传统建筑虽有较多文法要遵守,但也可根据特定的具体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C.在中国,即使佛寺或佛塔建筑,也充满着理性逻辑和儒家提倡的人本主义的理性精神。
D.中国古人淡于宗教而重于现世,认为人是此在的万物的中心,人应该成为建筑的中心。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A.中国建筑体系独特,历史悠久,水平高超,成就辉煌,凝聚着千万劳动人民的智慧。
B.中国建筑之所以自成体系,在于一代又一代的匠师们严格遵守了中国建筑的“文法”。
C.中国古典建筑多以人的尺度来设计建造,一旦超过人的尺度,建筑就会失去亲和感。
D.中国人认为建筑不可能永久不灭,和自然万物一样新陈代谢,故建筑材料绝不用石头。
(3)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支撑“中国古典建筑给人一种亲和感”观点的一项是B
A.中国古典建筑因地制宜,力求与基址地形、地势、地貌结合,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B.中国的古典建筑,由造型到色彩,从室外铺陈设置到室内的摆设,都被赋予了秩序感。
C.中国古典建筑在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上力求活泼富于变化,■切都是表现得柔和交融。
D.古人将铃铛用于民居建筑,在室内门廊悬铃,利用风吹铃铛鸣“好韵”以示“好运”。
(4)请列举材料二使用的两种论证方法。
(5)有人认为,中国传统建筑既有永恒的东西,又没有永恒的东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
的看法。
【答案】(1)D
(2)A
(3)B
(4)对比论证:西方建筑,大都以超乎寻常的尺度夸张,使人产生对神的恐惧感和敬畏
感。而中国古典建筑,则以人的尺度来设计建造,尺度虽有扩大,但也有所节制,给人
的是一种亲和感。
引用论证:梁思成、林徽音在《平郊建筑杂录》中就写到:“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审美
者的眼里……无论哪一个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
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5)没有永恒的东西,是指没有像西方那样采用石材,而是用木头,不坚固耐久,没有
永恒;中国传统建筑可以根据需要创造。
有永恒的东西:永恒的理念,符合自然变化之理,体现人们对重生知礼向度的精神追求;
永恒的规则,中国传统建筑都遵循一定的法式(文法、规则)。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
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
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
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
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
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
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
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
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解答】(1)D.“人应该成为建筑的中心”无中生有。
故选D。
(2)B.由材料一第二段可知是强加因果,C.由材料二第一段“尺度虽有扩大,但也有所
节制,给人一种亲和感”可知,并非一旦超过人的尺度,就会失去亲和感。D.由材料二
第三段”似乎没必要用石头建造”可知,并非“建筑材料绝不用石头”。
故选Ao
(3)B.“秩序感”缺乏亲和感。
故选B。
(4)结合“西方建筑,大都以超乎寻常的尺度夸张……使人产生对神的恐惧感和敬畏
感……而中国古典建筑,则以人的尺度来设计建造……尺度虽有扩大,但也有所节制,
给人的是一种亲和感”可知,对比论证。
结合“梁思成、林徽音在《平郊建筑杂录》中就写到:'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审美者的
眼里……无论哪一个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
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可知,引用论证。
(5)结合“而人生又充满着变易,淡于宗教而重于现世的文化观念,使得中国人从来没
有把建筑看作是永恒的东西,建筑似乎也就没有必要用坚固耐久的石头来建造……”可
知,没有永恒的东西,是指没有像西方那样采用石材,而是用木头,不坚固耐久,没有
永恒;中国传统建筑可以根据需要创造。
结合“中国建筑体系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叫
作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
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可知,有永恒的东西:永恒的理念,符合自然变化之理,
体现人们对重生知礼向度的精神追求;永恒的规则,中国传统建筑都遵循一定的法式(文
法、规则)。
答案:
(1)D
(2)A
(3)B
(4)对比论证:西方建筑,大都以超乎寻常的尺度夸张,使人产生对神的恐惧感和敬畏
感。而中国古典建筑,则以人的尺度来设计建造,尺度虽有扩大,但也有所节制,给人
的是一种亲和感。
引用论证:梁思成、林徽音在《平郊建筑杂录》中就写到:“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审美
者的眼里……无论哪一个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
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5)没有永恒的东西,是指没有像西方那样采用石材,而是用木头,不坚固耐久,没有
永恒;中国传统建筑可以根据需要创造。
有永恒的东西:永恒的理念,符合自然变化之理,体现人们对重生知礼向度的精神追求;
永恒的规则,中国传统建筑都遵循一定的法式(文法、规则)。
【点评】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
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
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
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
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
二、现代文阅读II(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需要一把雪亮的锄头刮骨疗伤
邓建华
我的乡愁,是被一把锈死的锄头给咬伤的。现在,我需要一把雪亮的锄头刮骨疗伤。
父亲破天荒回得早,我有点惊讶,照例去给他打洗脚水。等我找来他的拖鞋,他一声不
响侧卧在床。我没有再去喊他。
他总是被人叫去做调解,帮崽多的人家分家,给不和的人家劝架,为受委屈的人家撑腰,
就因为他有一个改变不了的身份一一老支书。他一出去,一般是三更半夜回。他常常是喝了
点小酒回的,一边将皴裂的双脚泡在我给打的洗脚水里,一边给我说道他调解的事,说得眉
飞色舞,有鼻子有眼。
这天,他没有讲什么,也没有洗脚。第二天天刚亮,就匆匆出门了。
我问母亲,爹怎么了?
母亲说,不就是昨晚在肖家,没讨到一句好话。
我不解,望着母亲。
母亲就说了肖家三个崽不养爹娘的事,说我爹讲了一通直话,老肖家的大崽不开心了,
就说,老书记,你现在在我们家砍斧头,算够狠的了,你们家也有三个崽,但愿以后你家不
要别人来做工作。
母亲说,谁家能够保证不出报应崽?
母亲盯着我说这话,或许,她在期待某一种铿锵的表态。然而,我没有。我收拾书包,
逃也似的往学校赶。
父亲从凉薯屋场回来,像打了鸡血。
我看见他在菜园子里,钉下了16根木桩,行距、间距都有两米五左右。我估计他要干
什么大事,就小心翼翼问了一声。
他说,我到春生爹家取经了。
春生爹是个名人了。一个70岁的单身老头,不要村里的“五保”。自己喂一头土杂猪,
种植10棵早熟橘子树。树下种萝卜菜喂猪,猪鼻养树。猪大了,杀了腌着吃一年。橘子红
了,附近的罐头厂抢着要。每到过年,有崽有女的人家为这愁为那烦,这个光棍老头,却乐
滋滋地烤着莞根火,喜滋滋地数钱。
父亲是瞄准春生爹的目标了。
他不管白天黑夜,开挖着树洞。每一个洞子一米长,一米宽,一米深。晚上,我忙完作
业,还没见他收工,就去菜园子叫他进屋洗脚,他还在一铲一铲从洞子里往外送土。一把杉
木把锄头丢在旁边,估计是挖到坚硬的石头子了,锄刃上有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缺口。新送上
来的黄土上,已经落下了一层寡白的霜。
我扯父亲上来,满头大汗的他,捡起地上的锄头和铁铲,理直气壮地说,老了我就靠它
们了。是的,父亲说的是它们,没有说你们。
父亲的橘树栽下了。
不是他一个人栽了,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村子里的人都栽下了。
父亲的时间缠绕在橘树上了。他殷勤地给树剪枝、捉虫、浇水、施肥、除草,毫不留情
地砍去二十多棵遮住橘林阳光的老杉树。锄头,跟着他出入橘林,缺口越来越宽,锄把越磨
越光。
父亲自始至终,将橘树当了亲生崽。
三年过后,父亲和左邻右舍得到了丰厚回报。
良种柑橘满满地挂果了。父亲采摘橘子,仿佛在接受他16个崽的供奉。那么神圣,小
心翼翼,只差没先沐手,再拿剪刀了。几天的起起落落,搭梯扶架、提篮抬筐、装袋灌篓,
柑橘堆满了一堂屋。
来了一台手扶拖拉机,下来一位戴墨镜、提黑色皮包的小胡子,开了一个价。父亲不答
白。手扶拖拉机就去了另一家。不一会,拖拉机就拉了满满一车橘子走了。
过了几天,手扶拖拉机又来了,还是小胡子,开了一个价,比前几天少了5角钱一斤。
父亲一句话不说,端着酒杯往菜园子里走。
小胡子付款走人,邻居就围拢了。有人笑道,高价不卖低价售,老书记就是风格高啊。
父亲将缺口的锄头咚地敲在地上,回应道,我看大家伙要细细想好,怎么统一定价,要不然,
以后就会被这些人吊起来耍。
那时候,还没有谁倡导成立产业协会、合作社什么的,父亲看出了销售环节的端倪。
是的,接下来的几年,每年都是丰收年。可是,最近几年,每一个橙黄的橘子,都成了
父亲和左邻右舍悬着的心。谁都知道,集镇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各式各样的水果堆积如
山了,最不受待见的就是橘子。
满山橘子,挂在树上,慢慢连采摘的兴趣都没有了。秋后,橘子在树上;严冬,橘子在
树上。父亲病倒的那年,一场冰雪将满园的橘树扫荡得呜呼哀哉。
父亲的伤口从脖子到胸口到腹部,那道疤痕,像一棵枯萎的橘树。
在那些日子,我们兄弟姐妹苦苦守候着父亲,给了他最大的慰藉。他在遗书里,表达了
他对儿女的满意。这个老早就指望16棵橘树养老的围执的人,被橘树榨干最后一点激情后,
还是接受了儿女的孝敬。
父亲是患食管癌去世的,我一直遗憾的是,没有在他还能进一点流食的时候,给他榨一
杯橘子汁。
父亲走后的第二年,我回老家的菜园子寻找,想看看那年冰冻后的橘树,是否还有一两
个树莞发了游,如果有,我就要做个盆景,搬回来,好好养着,像接回失散多年的兄弟。
我家的菜园子,杂草丛生,发药的橘树免却没有一个。当我转身离开的时候,我突然发
现父亲那把锄头还挖在草丛里。锄头已经锈死,锄头把也腐朽得不成形了。我跪下来,将锄
头周边的杂草除尽。我那瘦得不成人形的父亲啊,最后没能拔出这把锄头,居然让这把锄头
至今还咬在菜园子的肩头。
我拍了一张照片。
在某次乡村振兴座谈会上,我传给许多同仁看。
我说,我的乡愁,是被一把锈死的锄头给咬伤的。现在,我需要一把雪亮的锄头刮骨疗
伤。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我”没有向母亲表态会孝顺而是逃走了,因为“我”不知该如何回答,这为下文“我
们”兄弟姐妹苦苦守候父亲做了暗示。
B.文章运用了正、侧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了父亲呵护橘树的殷勤,如锄头“缺口越来越宽”
“锄把越磨越光”就是侧面描写。
C.“像接回失散多年的兄弟”这句话照应了前文中父亲将橘树看作亲生崽的情节,表现
了“我”对父亲深深的思念。
D.文章标题充满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标题中“刮骨疗伤”一语表现了“我”
深重的乡愁,有强烈的感染力。
(2)关于文中“春生爹”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春生爹的故事表现了农民身上勤劳能干、自食其力、不依赖他人的精神。
B.父亲从春生爹家取了经,得到启示,春生爹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春生爹养老的事和肖家养老的事形成对比,意在批判农村普遍养老难的问题。
D.春生爹的形象和父亲的形象相得益彰,互相衬托,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3)橘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这篇文章主要内容是讲述父亲的故事,但在结尾处谈到了“我”自己的乡愁,文章
这样安排有怎样的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
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
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
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人物的基本能力。可以借助人物身份、故事情节、人物描写、作
者议论和文中评价来分析。
(3)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物象作用的能力。可以从充当线索、寄托感情、刻画人物、推动
情节、揭示主题等方面分析。
(4)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结尾安排的基本能力。可以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文章线索、
思想主旨和表现手法等角度来分析。
【解答】(1)A.“这为下文‘我们'兄弟姐妹苦苦守候父亲做了暗示”错误,并没有暗
示的作用,后文'‘我"家兄弟姐妹的孝顺是对“我”没有反应的■个交代,是故事情节
发展的必然,是交代父亲结局的一部分。
(2)C.“意在批判农村普遍养老难的问题”错误,文中肖家养老难的事件是个别事件,
不能代表农村普遍现象;另外,本文主题是为了赞美父亲的形象,此处分析背离了小说
主题。
(3)首先,橘树串联文章的内容。文章通过“他不管白天黑夜。开挖着树洞。每一个洞
子一米长,一米宽,一米深”“父亲的时间缠绕在橘树上了。他殷勤地给树剪枝、捉虫、
浇水、施肥、除草,毫不留情地砍去二十多棵遮住橘林阳光的老杉树”“是的,接下来的
几年,每年都是丰收年。可是,最近几年,每一个橙黄的橘子,都成了父亲和左邻右舍
悬着的心”等内容重点叙述了父亲种橘树、卖橘子等内容。
其次,橘树的兴衰烘托了小说的氛围。橘树的繁茂烘托了父亲劳动有得的喜悦,如文中
写道“那么神圣,小心翼翼,只差没先沐手,再拿剪刀了。几天的起起落落,搭梯扶架、
提篮抬筐、装袋灌篓,柑橘堆满了一堂屋”,又写道橘树的衰落、死亡,如“满山橘子,
挂在树上,慢慢连采摘的兴趣都没有了。秋后,橘子在树上;严冬,橘子在树上”,烘托
了父亲衰老、死亡的悲伤,文中用“父亲的伤口从脖子到胸口到腹部,那道疤痕,像一
棵枯萎的橘树”来表达父亲随橘树的衰落、死亡而衰老、死亡审问状态。
最后,橘树表现了人物的形象。从父亲种橘树、卖橘子中看到了他的独立自强、勤劳能
干、看重尊严、有远见的性格特点,文中用橘树形象生动地体现了父亲这些形象特征。
(4)文章结尾用“我说,我的乡愁,是被一把锈死的锄头给咬伤的。现在,我需要一把
雪亮的锄头刮骨疗伤”来体现“我”的乡愁,但“我”的乡愁是来自父亲那把锈死的锄
头,如文中写道“锄头已经锈死,锄头把也腐朽得不成形了。我跪下来,将锄头周边的
杂草除尽。我那瘦得不成人形的父亲啊,最后没能拔出这把锄头,居然让这把锄头至今
还咬在菜园子的肩头”,可见,父亲的锄头带给“我”了深深的触动,强化了父亲独立自
强、勤劳能干、看重尊严、有远见的形象。
这段内容虽然是在说“我”的乡愁,但表达了“我”对父亲劳动不辍、努力进取精神的
感动,父亲在种橘树、卖橘子的过程中所呈现的精神品质深深打动着“我”,也正是这种
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在父亲去世后更加地思念他。
从文章结构上看,这段内容呼应标题“需要一把雪亮的锄头刮骨疗伤”和首段“我的乡
愁,是被一把锈死的锄头给咬伤的。现在,我需要一把雪亮的锄头刮骨疗伤”的内容。“是
被一把锈死的锄头给咬伤的”一句使用了比拟修辞,赋予“锄头”动作,使小说语言形
象生动,富有意蕴,抒情浓烈而深沉,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并能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
答案:
(1)A
(2)C
(3)①橘树串联文章的内容。文章重点叙述了父亲种橘树、卖橘子等内容。②橘树的兴
衰烘托了小说的氛围。橘树的繁茂烘托了父亲劳动有得的喜悦,橘树的衰落、死亡烘托
了父亲衰老、死亡的悲伤。③橘树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种橘树、卖橘子表现了父亲独立
自强、勤劳能干、看重尊严、有远见的形象特点。
(4)①虽然这段内容是在说“我”的乡愁,但“我”的乡愁是来自父亲那把锈死的锄头,
父亲的锄头带给“我”的触动强化了父亲的形象。②这段内容虽然是在说“我”的乡愁,
但表达了“我”对父亲劳动不辍、努力进取精神的感动和对父亲的深深的思念之情。③
这段内容呼应标题和首段,并使用了比拟修辞,使小说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意蕴,抒情
浓烈而深沉,引人深思。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三、文言文阅读(19分)
3.(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
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
.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请盗公亮报音境不藏盗箱从之者度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
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苜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彳那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
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可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
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
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
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
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
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
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
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
/殆从者之厘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
/殆从者之鹿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
/殆从者之庾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
/殆从者之瘦耳/索之/果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
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
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
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
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②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5)曾公亮因为哪几件事名声在外?
【答案】(1)B
⑵C
(3)C
(4)①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
的事能心安吗?
②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5)①治理水患成功;②擒拿匪盗;③外交处理使者不敷衍。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
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
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
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
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
【解答】(1)句意:治政有能干的名声,盗贼都流窜到外地,以至百姓都夜不闭户。曾
经有使者丢失袋中东西,下公文追问盗贼,公亮上报:“我们境内没有窝藏盗贼,大概是
随从之人偷藏的。”(对随从)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他境”作“悉窜”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排除CD;
“橐中物”作“亡”的宾语,意思是丢失了囊中之物,应在其后断开,排除AC;
故选B。
(2)C.“有司”在文中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而不是指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故选C。
(3)C.“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表述不当。原文”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派
赵滋前去的是皇上而不是曾公亮;另外,派使者去告诉赵滋,并没说让使者偕同。
故选C。
(4)①锡:是通假字,通“赐”,赐予。虔:恭敬。必:一定。是不虔君命也:是判断
句,而必使(之)亲临:是省略句。译文: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
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②尝:曾,曾经。救正:指纠正弊病。讥:讥讽。固宠:加固宠幸。译文:苏轼曾从容
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5)①由“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可知,治
理水患成功;
②由“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
'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嚏耳。'索之,果然”可知,擒拿匪盗;
③由“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日:‘锡宴不赴,
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可知,外交处理使
者不敷衍。
答案:
(1)B
(2)C
(3)C
(4)①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
的事能心安吗?
②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o
(5)①治理水患成功;②擒拿匪盗;③外交处理使者不敷衍。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是泉州晋江人。考中进士甲科,做了会稽县的县令。百姓的农田在镜
湖旁,常常担心湖水泛溢。公亮立起闸门,将水排入曹娥江,百姓受益。以端明殿学士的身
份管理郑州,治政有能干的名声,盗贼都流窜到外地,以至百姓都夜不闭户。曾经有使者丢
失袋中东西,下公文追问盗贼,公亮上报:“我们境内没有窝藏盗贼,大概是随从之人偷藏
的。”(对随从)进行搜查,果然如此。公亮清楚熟习公文法令,经历处事久了,熟知朝廷台
阁的典章制度,位居首位的宰相韩琦常常咨询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确立储君,与公亮等
一起共商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将其当强盗论处。公亮说:“这
是禁物,获得它虽是强行盗取,却与盗窃民家有所不同了坚持争论,于是(皇帝)交付
给有司讨论,依照劫取禁物的法令,盗贼得以不死。契丹听任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通行盐
船,官吏不敢制止,都说:与他们较量,将要生出事端。公亮说:“事情刚开始不加制止,
以后将怎么办?雄州赵滋勇猛有计谋,可以任用。”朝廷派人前去向赵滋传达皇上的旨意,
边境的危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东省东营消防管道安装合同2024
- 2024年沙漠沙子销售合同3篇
- 2024年智慧校园软件系统定制购销与技术支持合同
- 商场2024年度电子商务平台运营合同2篇
-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系统研发与销售合同2024年度8篇
- 二零二四年度光伏发电项目合作投资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业绩挂钩协议:人力资源部经理绩效合同2篇
- 2024年度高速公路建设与维护合同
- 2024年汽车清洗设备租赁合同示例3篇
- 2024年汽车销售顾问专属合同5篇
- 广东省深圳市两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 高一新生学习方法指导课件
- 参加美术教师培训心得体会(30篇)
- 国开电大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实训形考任务1实训报告
- 2024领导力培训课程ppt完整版含内容
- 森林火灾中的自救与互救课件
- 数据新闻可视化
- 中学生应急救护知识讲座
-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培训教材
- 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及现代技术研究
- 前庭周围性眩晕个案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