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芜湖市中学教学质量监控
高二年级生物学试题卷
本试题卷共10页,45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考场/座位号、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
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卷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
内;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
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共50分。其中130题每小题1分,共30分;3140题每小题2
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人在进行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后,手掌或脚掌上可能会磨出水疱。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一段时
间后水疱可自行消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疱的成分中蛋白质的含量最高
B.水疱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
C.水疱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
D.水疱的形成和消失说明内环境中物质是不断更新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
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详解】A、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含量最高的成分是水,蛋白质含量比血浆低,A错误;
B、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而形成,B正确;
C、组织液可以回流血浆,也能流向淋巴,因此水疱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
淋巴管,C正确;
D、水疱能够形成,且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消失,原因是组织液与血浆及淋巴之间存在物质交换,这说明内
环境中物质是不断更新的,D正确。
故选A„
2.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
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来自晶体渗透压
B.与组织液相比,血浆的胶体渗透压更高
C.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水分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可引
起组织水肿
D.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加,从而使血浆晶
体渗透压降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1、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从而导致水分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引
起组织水肿;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多,从而使血浆晶
体渗透压下降;
3、内环境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体内细胞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维持细胞渗透压,给细胞提供
氧气和营养物质,并及时将细胞代谢终产物运走。
【详解】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其中溶质微粒的数目,即主要与晶体渗透压有关,A正确;
B、与组织液相比,血浆含有更多的血浆蛋白,所以胶体渗透压更高,B正确;
C、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水分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可引
起组织水肿,C错误;
D、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相对而言血浆渗透压较高,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
水量会增加,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D正确。
故选C。
3.某学习小组分别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
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清水组和缓冲液组起对照作用
B.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
C.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
D.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做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
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
量称为无关变量.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要注意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内环境的
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
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
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详解】A、本实验探究的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血浆组为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
组为对照组,其中清水组属于空白对照,缓冲液组属于条件准对照,A正确;
B、加入HC1后,清水组的pH应该降低,所以图中清水组的结果不合理,B正确;
C、从坐标曲线可以看出,当加入的HC1达到一定量后,无论是血浆组还是缓冲液组,都不能继续维持pH
的相对稳定,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C正确;
D、据图可知,缓冲液组的曲线比血浆组先下降,说明血浆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缓冲液组,D错
误。
故选D。
4.中枢神经系统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反射弧结构完整,给予适宜的刺激,不一定出现反射活动
B.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都是学习的过程,都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C.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通常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
D.自主神经系统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答案】D
【解析】
【分析】外周神经系统的组成:
(1)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传
出神经又可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其中内
脏运动神经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2)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
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
动减弱;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
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详解】A、即使反射弧结构完整,给予适当刺激后也不一定出现反射活动,如直接刺激神经中枢,效应
器应答,没有经过完成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A正确;
B、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都是动物学习的过程,都需大脑皮层的参与,B正确;
C、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通常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C正确;
D、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属于外周神经系统,D错误。
故选D。
5.当某人突然处在非常危险的环境时,其体内的激素与神经调控情况应该是()
A.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B.副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C.交感神经兴奋,支气管收缩减缓空气的刺激
D.副交感神经兴奋,肠胃蠕动增强以促进营养吸收应对紧张环境
【答案】A
【解析】
【分析】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
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
【详解】A、当人体突然处在非常危险的环境时,交感神经兴奋,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有利于提高机体
应对不良环境的能力,A正确;
B、当人体突然处在非常危险的环境时,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处于抑制状态,B错误;
C、当人体突然处在非常危险的环境时,交感神经兴奋,支气管扩张,呼吸急促,肺通气量增加,C错
误;
D、当人体突然处在非常危险的环境时,交感神经兴奋,胃肠的蠕动受到抑制,D错误。
故选A„
6.如图为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甲、乙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传出神经和骨
骼肌;丙是连接在传出神经表面的电流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时的电位变化;a为神经肌肉接头,是一种
特殊的突触。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通过电极甲刺激传出神经,骨骼肌不收缩,可以确定是a处的神经肌肉接头受损
B.通过电极乙刺激骨骼肌,放置于传出神经上的电流计丙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
C.通过电极甲刺激传出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不属于反射
D.a处释放的神经递质会被迅速降解或回收,以免持续发挥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活动的发生需具备完整的反射
弧和适宜的刺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
2、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
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
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是单向的,原因:神经递质只存
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
作用后,会被迅速灭活或移除,以免持续发挥作用。
【详解】A、通过电极甲刺激传出神经,骨骼肌不收缩,可能是a处的神经肌肉接头受损,也可能是骨骼
肌细胞受损,A错误;
B、通过电极乙刺激骨骼肌,神经和骨骼肌细胞之间存在突触结构,只能单向传递,原因:神经递质只存
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放置于传出神经上的电流计丙不能
记录到电位变化,B正确;
C、通过电极甲刺激传出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不属于反射,因为反射活动的发生需具
备完整的反射弧和适宜的刺激,而该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C正确;
D、a为突触结构,a处释放到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会被迅速灭活或
移除,以免持续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A„
7.短期记忆与脑内海马区神经元的环状联系有关,如图表示相关结构。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
活动的时间延长。下列有关此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共有3个突触,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
B.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
C.兴奋在环路中的传递顺序是①一②—①
D.图中①③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答案】A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的类型包括轴突树突
型和轴突细胞体型。
【详解】A、图中由三个神经元形成了三个突触,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A正
确;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不进入突触后膜内,B错误;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为轴突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则图中兴奋在环路中的传递顺
序是①一②T③一②,C错误;
D、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
的肌肉或腺体构成的,图中缺少效应器,因此①③②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D错误。
故选A„
8.科学家研究发现,当神经冲动传导到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前神经元在动作电位的刺激下打开电压依赖型
Ca2+通道,Ca2+内流,引起了细胞内钙浓度的升高,促进神经递质通过胞吐作用向突触间隙的释放。在正
常生理状态下,细胞外钙浓度是细胞内的1万倍左右。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神经元的细胞膜上应存在不同的运输Ca2+的膜蛋白
B.静息状态时,电压依赖型Ca2+通道应处于关闭状态
C.在动作电位的刺激下Ca2+内流的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D.突触前膜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突触前神经元细胞膜上存在电压依赖型Ca2+通道,而内外的钙浓度差异很大,在
突触前神经元的细胞膜上必然存在载体蛋白主动运输将Ca2+运出细胞。
【详解】A、Ca2+经Ca2+通道进入神经元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只有主动运输才能维持细胞内外如此大
的Ca2+浓度差,可见细胞膜上还有将Ca2+运出细胞的载体蛋白,A正确;
B、根据题干信息“在动作电位的刺激下打开电压依赖型Ca2+通道”,由此说明,静息状态下,电压依赖型
Ca2+通道应处于关闭状态,B正确;
C、在动作电位的刺激下打开电压依赖型Ca2+通道,Ca2+内流的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C错误;
D、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D正确。
故选C。
9.热射病通常由于持续暴露于高温环境引起,会出现体液丢失严重、高热、意识障碍甚至器官损伤等症
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患者表现高热是由于持续高温,机体不能及时散热导致产热大于散热
B.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可能是由于高温引起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
C.患者体内位于脑干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出现障碍
D.患者体液丢失造成机体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当局部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时,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传递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
枢,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再使有关神经兴奋,进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皮肤的血流量减少,散热量也
相应减少。同时,汗腺的分泌量减少,蒸发散热也随之减少。同时,机体还会主动增加产热。寒冷刺激使
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后,可引起骨骼肌战栗,使产热增加。与此同时,相关神经兴奋后可促进甲状
腺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的释放,使肝和其他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增强,增加产热。
【详解】A、机体体温维持稳定是产热量=散热量,由于持续高温,机体不能及时散热导致产热大于散热,
患者体温升高,A正确;
B、热射病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可能是由于高温引起神经系统的损害,造成神经系统功能紊乱,B正确;
C、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C错误;
D、体液丢失导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造成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
管,促进了对水的重吸收作用,使尿量减少,D正确"
故选C。
10.在19世纪,学术界普遍认为,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而沃泰
默通过实验具备了提出这种刺激是化学物质的条件,但却因太相信“权威”认定,所以未进一步探究。斯
他林和贝利斯先后进行了两个与促胰液素有关的研究。第一个研究是把狗的一段小肠剪下,刮下黏膜,将
稀盐酸加入黏膜,磨碎,并制成提取液,将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发现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第二个研究是把一条狗的小肠黏膜刮下来,过滤后注射给另一条狗,后者在胰腺分泌明显增加的同时,血
压还骤然下降。下列推测或说法不合理的是()
A.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第一个研究发现了一种激素——促胰液素
B.斯他林和贝利斯的第二个研究说明促胰液素具有降血压的作用
C.第一个研究提取液中发挥作用的物质是小肠黏膜分泌的促胰液素
D.促胰液素的发现表明科学研究不能囿于定论,要具有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答案】B
【解析】
【分析】1、沃泰默通过实验发现: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若直接将
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则不会引起胰液的分泌。他进而切除了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再向小
肠内注入稀盐酸,发现这样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他对这一结果的解释是:这是一个十分顽固的反射。之所
以说它顽固,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
2、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研究发现了促胰液素的存在。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它的发现不仅
使人类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学物质,更重要的是,这使人们认识到,机体除了神经调节,还存在由内分泌器
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一激素进行调节的方式,就是激素调节。
【详解】A、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第一个研究,证明了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细胞可能产生了一种化
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他们把小肠黏膜分泌的这种化学物质
称作促胰液素,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A正确;
B、斯他林和贝利斯的第二个研究只能说明从黏膜刮下来的物质具有降血压的作用,没有证明刮下来的物
质中发挥降压效果的成分是促胰液素,B错误;
C、第一个研究提取液中发挥作用的物质是小肠黏膜分泌的促胰液素,可以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
液,C正确;
D、沃泰默由于太相信“权威”认定,未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斯他林和贝利斯却大胆质疑“权威”,发
现了促胰液素,并提出激素调节。促胰液素的发现表明科学研究不能囿于定论,要具有勇于探索和创新的
精神,D正确。
故选Bo
11.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以维持血糖平衡
B.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以治疗过敏性鼻炎
C.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产热增加,汗液分泌增多
D.严重脱水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醛固酮分泌减少,维持血钠平衡
【答案】D
【解析】
【分析】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
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相反,当血钠含量升高时,则醛固酮的分泌量减少,
其结果也是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调节
尿量和尿的成分实现的。
【详解】A、饥饿时血糖浓度较低,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提高血糖水平以维持血糖平衡,A正确;
B、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能够有效控制过敏性鼻炎的炎症反应和过敏反应,B正确;
C、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产热增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维持体温稳定,C正确;
D、醛固酮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因此严重脱水以及血钠含量降
低时,醛固酮分泌增加,维持血钠平衡,D错误。
故选D。
12.人体在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因口渴而大量饮水。关于此间发生的内环境变化及调节过程,下列推
断正确的是()
A.口渴时血浆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
B.饮水后血浆渗透压降低、渗透压感受器抑制、抗利尿激素增加
C.出汗时体温增高、冷觉感受器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
D.出汗后体温下降、热觉感受器兴奋、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
【答案】A
【解析】
【分析】1、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一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T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
激T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一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一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一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T
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一尿量增加。
2、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
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
血管舒张。
【详解】A、口渴是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的结果,此时血浆渗透压增高、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A正
确;
B、饮水后血浆渗透压下降、渗透压感受器被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B错误;
C、出汗时,增加散热,体温保持稳定,冷觉感受器抑制,此时,由于运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较
多,C错误;
D、出汗后体温保持稳定、热觉感受器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D错误;
故选A„
13.选取同种、年龄与生长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若干只,实施切除手术,一段时间后随机等分成四组,分
别注射激素及生理盐水,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实验中注射生理盐水组为对照组
B.实验结果表明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均能促进大鼠的生长
C.该实验需要切除大鼠的胰腺和下丘脑以排除干扰
D.实验结果表明胰岛素与生长激素共同作用的效应大于它们单独作用的效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对大鼠注射不同的激素,因变量是大鼠平均体重的变化,故该探究
的是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对大鼠生长的影响。为避免自身产生的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对实验的影响,应切除大
鼠的胰腺和垂体。
【详解】A、由图分析可知,该实验探究的是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对大鼠生长的影响,其中实施切除手术
后,注射生理盐水组为对照组,其他各组为实验组,A正确;
B、注射胰岛素的大鼠的体重和注射生长激素组大鼠的体重均大于注射生理盐水的大鼠的体重,说明胰岛
素和生长激素都具有促进大鼠生长的作用,B正确;
C、为避免自身产生的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对实验的影响,应切除大鼠的胰腺和垂体,C错误;
D、据图可知,注射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的大鼠的体重大于注射生长激素的大鼠的体重,也大于注射胰岛素
的大鼠的体重,说明胰岛素与生长激素共同作用的效应大于它们单独作用之和,D正确。
故选Co
14.高等动物性腺分泌活动的调节机制与甲状腺分泌的调节机制相类似,其过程如下图所示,图中①②③
代表有关激素,I、II代表相关生理作用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分析图示可知激素③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
B.激素③一经靶细胞接受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C.①②③只能定向运输并作用于相关受体的细胞
D.LII过程体现了激素③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下丘脑通过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则可以促进
性腺的生长发育,并合成和释放性激素。在正常情况下,性激素要维持在一定浓度内,不能持续升高当性
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从而使性激素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这就是反馈调
-++*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激素③的分泌既存在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也存在负反馈调节,A正确;
B、激素一与靶细胞结合后就会被灭活,B正确;
C、①②③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定向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C错误;
D、I、II过程体现了激素③可以负反馈调节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激素,D正确。
故选C。
15.过敏体质者会比普通人更容易发生一些常见的过敏症状。过敏体质者容易对常见过敏原产生过敏反
应,如花粉、柳絮和粉尘等。过敏反应发生的部分机制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抗体与过敏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B.许多过敏反应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C.组胺等可能使毛细血管舒张,导致过敏者出现皮肤红肿等症状
D.机体初次接触花粉、柳絮和粉尘等过敏原引起的过敏反应较弱
【答案】D
【解析】
【分析】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这
样的免疫反应称为过敏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叫作过敏原,有些人在接触过敏原时,在过敏原的
刺激下,B细胞会活化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如肥
大细胞)的表面,当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
释放出组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最终导致过敏
者出现皮肤红肿、发疹、流涕、打喷嚏、哮喘、呼吸困难等。
【详解】A、抗体具有专一性,过敏原属于抗原,抗体只能识别并结合特定的过敏原,A正确;
B、许多过敏反应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同样的抗原对于一部分人是过敏原,对于另外一些人
不是过敏原,B正确;
C、组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最终导致过敏者
出现皮肤红肿、发疹、流涕、打喷嚏、哮喘、呼吸困难等,C正确;
D、己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这样的
免疫反应称为过敏反应,初次接触过敏原不会发生过敏反应,D错误。
故选D。
16.下图表示巨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原体并呈递抗原的过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中细胞①只能特异性识别、吞噬特定的细菌
B.图中a能被浆细胞特异性识别
C.图中②可能是辅助性T细胞
D.MHCII分子需要经过高尔基体的合成、加工和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中①表示巨噬细胞,该细胞能对抗原进行摄取、处理和加工,并将抗原呈递到细胞表面,而后
与图中的②辅助性T细胞识别,进而引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为激活B淋巴细胞创造
条件。
【详解】A、图中细胞①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能识别抗原,并对抗原进行处理、加工,但巨噬细胞不具
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所以不能特异性识别、吞噬特定的细菌,A错误;
B、图中a是巨噬细胞摄取、加工的抗原,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所以a不能被浆细胞特异性识别,B错
误;
C、细胞①(巨噬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抗原呈递细胞可以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
给辅助性T细胞,所以图中细胞②可能是辅助性T细胞,C正确;
D、MHCII分子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需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包装和运输,该过程需要消耗的能
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D错误。
故选Co
17.人乳头瘤病毒(HPV)为DNA病毒,分低危型和高危型,子宫颈癌主要由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所
致,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宫颈癌疫苗可以防止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机体产生的抗病毒抗体可特异性地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结合并直接使其降解
B.免疫系统消灭侵入机体的HPV的过程表明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的功能
C.消灭侵入人体的HPV,需要B细胞、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参与
D.宫颈癌疫苗属于抗体,能够很好的预防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答案】C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的功能:①免疫防御:这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
免疫防护作用。如人体三道防线。②免疫自稳: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
稳态的功能。③免疫监视: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
【详解】A、机体产生的抗病毒抗体可特异性地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结合使病毒失去繁殖以及对人体细胞
黏附的功能,并不能直接降解病毒,A错误;
B、免疫监视是针对体内癌变的细胞等,免疫系统对侵入机体的HPV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
能,B错误;
C、免疫细胞包括B细胞、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和吞噬细胞,HPV进入人体,会引起体液免疫
和细胞免疫,需要B细胞、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吞噬细胞等细胞的参与,C正确;
D、宫颈癌疫苗属于抗原,D错误。
故选C。
18.机体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
条件。结合图示(图中A、B、C、D表示器官或细胞;①②③表示物质)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③分泌过程既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又体现了反馈调节
B.图中器官A是机体内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
C.细胞C可产生抗体,其原因是细胞C识别抗原后迅速增殖分化
D.长期焦虑和紧张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原因是细胞D活性下降使细胞因子的分泌减少,影响了特异
性免疫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图可知:A为下丘脑,B为甲状腺,C为浆细胞,D为辅助性T细胞,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
释放激素,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③表示甲状腺激素。
【详解】A、图中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②促甲状腺激素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
甲状腺,促进③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反过来影响下丘脑和垂体的
分泌功能体现了激素的负反馈调节,A正确;
B、A为下丘脑,下丘脑的内分泌细胞参与体液调节,神经部分参与神经调节,是体内神经调节和体液调
节的枢纽,B正确;
C、C为浆细胞,其来源于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的增殖分化,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也不具有分裂和分化的
能力,C错误;
D、由图可知,长期焦虑和紧张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原因是辅助性T细胞活性下降使细胞因子的分泌
减少,影响了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C。
19.植物生长过程中既受环境影响,还受多种激素调节,各激素之间相互协调,共同作用。下列与植物激
素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促进植物某一器官生长的某浓度的生长素可能会抑制该植物另一器官的生长
B.植物体内一种激素浓度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另一种激素浓度的变化
C.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而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二者在促进细胞分裂完成中表
现出的效应相抗衡
D.植物顶端优势的形成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运输方式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一
般情况下,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
2、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某种激素的含量会发生变化;同时,各种植物激素并不
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共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
【详解】A、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生长素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
特点,因此促进某植物某一器官生长的某浓度的生长素可能会抑制该植物另一器官的生长,A正确;
B、植物体内一种激素浓度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另一种激素浓度的变化,如当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
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B正确;
C、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而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二者协调促进细胞分裂的完
成,表现出协同作用,C错误;
D、植物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逐渐向下运输至侧芽,枝条上部的侧芽处
生长素浓度较高,侧芽的发育受到抑制,顶芽浓度低,生长较快,植株因而表现出顶端优势。所以植物顶
端优势的形成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运输方式有关,D正确。
故选C。
20.在生产实践中,植物生长调节剂通常不能被应用于()
A.水果催熟B.农田间除去某些种类的杂草
C.改变植物的基因型D.延长植物种子的储藏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指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如生长素类似物就是
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用乙烯利催熟、用生长素类似物培育
无籽果实等。
【详解】A、乙烯利可应用于水果催熟,A正确;
B、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除去农田间某些双子
叶杂草,B正确;
C、植物生长调节剂能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但不能改变植物的基因型,C错误;
D、青鲜素可以延长马铃薯、大蒜、洋葱储藏期,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识记五大类植物激素的功能,明确植物激素只能调节生命活动,不能改变生物
的遗传物质;掌握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1.光敏色素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改变
B.光敏色素可以将光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
C.光敏色素与光合色素主要吸收光谱相同
D.光敏色素与光合色素分布的位置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在自然界中,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衰老等都会受到光的调控。植物的向光性生长,实际
上也是植物对光刺激的反应。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
【详解】A、受到光照射,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改变,以传递信息,A正确;
B、光敏色素只能接受信息,不能将光能转化成活跃的化学能,B错误;
C、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外光,光合色素只能吸收可见光,C错误;
D、光敏色素主要分布在细胞膜上,光合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二者的分布位置不同,D错误。
故选A„
22.调查法是生态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下列关于调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记名计算法常用于个体较小、种群数量较多的物种
C.样方法和黑光灯诱捕方法均可用于调查农田中小动物的种群密度
D.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可用标记重捕法精确统计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
度时适宜用标记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
是样方法。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详解】A、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稀释的菌悬液中吸取样液,通过血细胞计数板统计酵母菌的数
量,A错误;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记名计算法常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B错误;
C、样方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小动物,黑光灯诱捕的方法适用于容易被光吸引的小动物,C
正确;
D、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可用标记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C。
23.秦岭国家植物园蝴蝶共有5科76属134种,随着植被丰富度的增加,蝴蝶多样性指数上升。下列有关
某蝴蝶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蝴蝶的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B.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蝴蝶种群,将来种群数量一定会增多
C.该地区某蝴蝶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与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无关
D.蝴蝶的种群数量可能会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种群密度的直接影响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
种群密度。
【详解】A、蝴蝶的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A正确;
B、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蝴蝶种群,将来种群数量不一定会增多,还有考虑迁入、迁出率等其他因素的影
响,B错误;
C、环境容纳量是指在有限的环境资源条件下,能够达到的最大种群密度,受环境资源影响,与该种群的
年龄组成无关,C正确;
D、蝴蝶的种群数量可能会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重大变化,D正确。
故选B。
24.科研人员对某草原一种野生动物的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
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野生动物的种群增长曲线为“J”型
B.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固定不变的
C.将种群密度始终控制在D点值,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D.保护濒危野生生物的根本措施是提高环境容纳量,如建立自然保护区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图中曲线,B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在增大,说明种群数量
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加快;B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说明此时种群数量增长
率最大,种群数量增长最快;BD段,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在减小,说明种群数
量增长率逐渐减小,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减慢。D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种
群数量不再增长,达到最大值,即K值。
【详解】A、种群的增长速率=出生率死亡率,图示曲线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说明种群呈“S”型
(形)增长,A错误;
B、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
境容纳量(即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K值上下波动,B错误;
C、要合理地利用该动物资源,应将该种群的密度控制在B点时的水平,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恢复比
较快,C错误;
D、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保护濒危野生生物的根本
措施是提高环境容纳量,如建立自然保护区,D正确。
故选D。
25.在华南某地的防护林中,适度砍伐成树有利于林下植物丰富度增加,阳生植物增多。受到重度干扰的
防护林,比自然林更容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防护林中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而无水平结构
B.砍伐成树降低了种内斗争有利于植物丰富度增加
C.受到重度干扰的防护林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增强
D.人工干扰可能会改变防护林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为抵
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详解】A、防护林中不同生物的生存具有空间特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错误;
B、砍伐成树有助于林下植物的生长,主要是影响了林下植物和树的竞争关系,砍伐树后,林下植物接受
的光照强度增强,更有利于林下阳生植物的生长,所以阳生植物会增多,有利于植物丰富度增加,B错
误;
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对生态系统重度干扰会适得其反,重度干扰会降低防护林的物种
多样性,使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C错误;
D、适度的人工干扰可以增加防护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因此适度人工干扰可以加速群落演替和速度,D
正确。
故选D。
26.我国北方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三年后,对该地区蜘蛛类群的研究表明,地面蜘蛛丰富度增加,但原来
分布于农田的蜘蛛种类部分消失了。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退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
B.部分农田蜘蛛消失说明退耕还林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C.退耕还林后群落总体上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
D,蜘蛛类群的变化说明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是动态变化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
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一地衣阶段一苔群阶段-草本植物阶段一灌木阶段
一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
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弃耕农田一一年生杂草一多年生杂草一灌木一乔
木。
【详解】A、退耕农田还存在土壤等基本条件,因此退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A正确;
BC、退耕还林后,该处的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弃耕农田一一年生杂草一多年生杂草一灌木-乔木,演
替过程中,个别原有的物种可能消失(部分农田蜘蛛消失),但群落总体朝着物种增多(地面蜘蛛丰富度
增加)、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B错误,C正确;
D、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过程,该地区地面蜘蛛丰富度增加,但原来分布于农田的蜘
蛛种类部分消失了,说明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是动态变化的,D正确。
故选B。
27.生物群落内的生物是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乔木冬季落叶夏季形成郁闭林冠,季相变化明显
B.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仙人掌在夜间气孔开放吸收C02,有助于减少水分散失
C.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可以抵抗干旱
D.森林生物群落中的阴生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叶绿体体积小数量多,适合弱光生存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
型。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群落中的生物也都有适应其环境的
特征。
【详解】A、温带落叶阔叶林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其分布区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乔木夏季枝叶茂密,呈绿色,形成郁闭林冠,冬季则树叶枯落,A正确;
B、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仙人掌在白天气孔关闭、夜间气孔开放吸收C02,有助于减
少水分散失,B正确;
C、在草原生物群落中,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草原上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
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C正确;
D、森林生物群落中阴生植物的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机械组织不发达,但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
色,因此,这类植物适应在弱光条件下生存,D错误。
故选D。
28.无为市的稻蟹共生农田是一种高效的立体生态农业,河蟹能除去稻田中的害虫、杂草,还能松动田
泥,稻田能为河蟹提供饵料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河蟹和水稻之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
B.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更强
C.稻田高矮不一的水稻提高了光能利用率,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模式能调整能量流动关系,加快了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1、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
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垂直结构是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2、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3、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
【详解】A、水稻、稻田中的害虫和河蟹构成一条食物链,它们之间是捕食关系,水稻和河蟹之间互惠互
利,属于种间互助,但不属于互利共生关系,A错误;
B、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强,B正确;
C、群落的垂直结构指不同种群个体在垂直方向上明显分层的现象,稻田高矮不一的水稻属于同一种群,
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
D、该模式能调整能量流动关系,加快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利用,但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D错
误。
故选B。
29.研究发现,雄虫和雌虫释放的性外激素可以协同调节该种昆虫的两性行为。下列有关信息传递的叙
述,正确的是()
A,昆虫释放的性外激素属于一种物理信息
B.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虫来防治农业害虫属于生物防治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是由生物发出并相互传递而发挥其作用
D.该研究可证明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
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
的稳定。
【详解】A、昆虫释放的性外激素属于一种化学信息,A错误;
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利用了生物学原理,属于生物防治,B正确;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不都是由生物发出的,还可以由环境发出,C错误;
D、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该过程发生在同种生物内部,可证明信息传递对种群的繁衍具有调节作
用,D错误。
故选B
30.下列关于生物富集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富集会使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高于环境中的浓度
B.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而生物富集现象不具有全球性
C.在生物体内积蓄的有害物质可能是难降解的化合物
D.生物富集可使有害物质浓度沿食物链递增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
过环境浓度的现象,这些难以降解的化合物可被植物吸收,然后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会
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
【详解】AD、生物富集可能会使有害物质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导致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高
于环境中的浓度,AD正确;
B、物质循环和生物富集现象都涉及到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都具有全球性,B错误;
C、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
境浓度的现象,故在生物体内积蓄的有害物质可能是难降解的化合物,C正确。
故选B。
31.脑脊液充满于各脑室和脊髓的中央管内,主要由脑室的脉络丛上皮细胞分泌形成。它向脑细胞供应一
定的营养,并带走脑组织的代谢产物,调节着中枢神经系统的酸碱平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脑脊液可能含有葡萄糖、氨基酸和激素等物质
B.脑细胞通过脑脊液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C.大脑深度思考时细胞呼吸释放的CO2不会使脑脊液pH明显降低
D.脑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依赖于脑脊液,也参与脑脊液的形成与维持
【答案】B
【解析】
【分析】内环境指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以区别于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因为人体摄入
的各种营养物质和氧气,必须通过细胞外液才能进入细胞,而细胞的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也都是先排送到
细胞外液中,最后排出体外。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
液、淋巴液、脑脊液等。
【详解】A、脑脊液是脑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属于细胞外液,属于组织液,其中可能含有葡萄糖、氨基
酸和激素等物质,A正确;
B、脑脊液是脑细胞和脊髓中的神经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脑细胞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B错
误;
C、大脑深度思考时呼吸作用释放的CO2不会使脑脊液pH明显降低,因为其中含有缓冲物质,C正确;
D、脑脊液向脑细胞供应一定的营养,并带走脑组织的代谢产物,脑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依赖于脑脊液,
也参与脑脊液的形成与维持,D正确。
故选B。
32.已知一个神经细胞在小白鼠体内生活在组织液中,其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剁激而友生的一伙动作电L
如图甲所示。将这一完整的神经细胞分离并置于某溶液E中(溶液中的成分能确保神经元正常生活),其
静息电位和因同一适宜刺激而发生的一次电位变化可能如乙、丙、丁图所示。只考虑K+、Na+两种离子的
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组织液中K+浓度比细胞内的高,Na+浓度比细胞内的低
B.乙图:E液中Na+、K+两种离子的浓度都比组织液中的高
C.丙图:E液中K+浓度与组织液相同,Na+浓度比组织液中的低
D.丁图:E液中K+浓度比组织液高,Na+浓度与组织液中的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胞外K+浓度升高-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K+浓度降低-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胞外Na+浓度升高
一动作电位峰值升高,Na+浓度降低-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详解】A、静息电位是K+外流形成的内负外正,一般情况下,规定膜外电位为零,则膜内电位为负值,
甲图的静息电位为70,说明K+外流形成的内负外正,细胞内K+浓度比组织液中高,动作电位是Na+内流
造成内正外负,为正值,甲图的动作电位为+50,说明组织液中Na+浓度比细胞内高,Na+内流形成了动作
电位,A错误;
B、乙图中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比甲图的高,静息电位和甲图相同,说明溶液中进入神经细
胞的钠离子多,即E液中Na+浓度更高,但是E液中K+的浓度和组织液中一样,B错误;
C、丙图中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比甲图的低,说明溶液中进入神经细胞的钠离子少,即E液
中Na+浓度更低,丙图中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与甲图中的相同,说明E液K+浓度与组织液相同,C正确;
D、丁图中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与甲图中的低,说明神经细胞外流的钾离子更多,即E液K+浓度更低,甲
和丁图的动作电位相同,说明丁图Na+浓度与组织液相同,D错误。
故选C。
33.垂体被称为“内分泌王国”,包括垂体前叶、垂体中间叶和垂体后叶三部分。垂体前叶又称为“腺垂
体”,能合成多种激素;垂体后叶又称为“脑垂体”,它本身并不合成激素,主要储存和释放由下丘脑神
经内分泌细胞运送到其内的激素。以下关于垂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储存在垂体后叶中
B.哺乳动物的垂体损伤会引起体温调节紊乱
C.抗利尿激素由垂体后叶释放到内环境中并作用于集合管等靶器官
D,下丘脑与垂体功能上的联系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联系的重要环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1、垂体能接受下丘脑分泌的激素的调节,从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
激素等,分别调节相应的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垂体还能分泌生长激素,调节生长发育等。
2、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寒冷时,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
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
【详解】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并释放,作用于垂体前叶,促进垂体前叶合成并释放促
甲状腺激素,A错误;
B、垂体前叶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够调节体内的有机物代
谢,促进机体产热,在体温调节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因此哺乳动物的垂体损伤会引起体温调节紊乱,B正
确;
C、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运送到垂体后叶储存,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垂体后叶会释放抗利尿
激素到内环境中,作用于肾小管、集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社区医生培训
- 交通事故协商赔偿协议书3篇
- 神内科护理疑难病例
- 端午节音乐活动教案
- 河南科技大学《日语中级听力》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版工程建筑外架施工安全合同2篇
- 花家湖学校年度办公用品购货合同
- 2024年装载机买卖合同技术更新服务合同2篇
- 女方哺乳期2024年离婚协议书参考
- 《抗菌药物合理运用》课件
- (高清版)DZT 0217-2020 石油天然气储量估算规范
- 国投集团笔试测评题
- (高清版)DZT 0214-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铜、铅、锌、银、镍、钼
- 2023年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考试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试真题及答案
- 六西格玛项目定义
- 职业生涯规划主题班会1
- 【川教版】《生态 生命 安全》四年级上册第10课《认识传染病》课件
- DB35T 2061-2022 村庄规划编制规程
- 创新实践组织创新成功的案例分享
- 谈谈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的家乡的变化
- 2024年上海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一写人记事散文(原卷版 +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