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知识大盘点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期末复习知识大盘点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期末复习知识大盘点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期末复习知识大盘点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期末复习知识大盘点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八年级下学期语文人教部编版期末复习知识大盘点一、学习目标整合篇目作者主要内容写作特色中考链接大自然的语言兰可桢介绍了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题型人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思路清晰,结构分明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阿西莫夫从在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出发,介绍了“板块构造”理论,说明不同科学领域的发下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证据或得出新的结论。逻辑严密,说理充分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被压扁的沙子大雁归来利奥波德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和特性等的介绍,说明不同科学领域的发下可以相互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证据或得出新的结论。语言精练,幽默风趣分析重要语句的含义时间的脚印陶世龙介绍了大雁的鸣叫、觅食、群居、飞行等活动,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呼吁人们尊重生命,保护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谐相处。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概括内容、筛选信息二、思维导图回顾知识三、重难知识易混易错知识点1:分析说明方法及其特点【答题技巧】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类试题的答题技巧:(1)判断语段使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这就要了解并掌握常见说明方法的主要特征,可以找一些语言标志来辨别。如举例子的语言标志有“例如、比如、据说、譬如”等。列数字的语言标志为文章中出现的各种数字,注意与年代的区别。分类别的语言标志有“类(种)……-类(种)……”等。作比较的语言标志有“比、而、相对于、较”等。打比方的语言标志有“像、仿佛”等。下定义的语言标志有“是、乃、叫”等,要注意比喻句、否定句不是下定义。(2)结合句子内容,具体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答题模板】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类试题的答题模板:本段(句)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具体/生动准确地说明了……的……的特点(作用、优势、用途、功能)。【例题】二十四节气:大地的律动赵君鹏①草木枯荣,候鸟来去,中国古人细心观察这些随季节而变的物候现象,读懂了大自然的语言,划分出二十四节气。千百年来,二十四节气一次次轮回,指导人们顺应大地的律动,从事狩猎和耕种。②二十四节气是何时形成的呢?起初,古人根据黄昏时北斗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判断四季:“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西周时期,周公为制定历法、方便生产,先测定洛邑为“天下之中”,然后在此地用主表观测日影的长度,发现影子的长短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日影最短的一天,白昼最长,黑夜最短,预示着炎热的夏季开始,其被命名为夏至;日影最长的一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预示着寒冷的冬季开始,其被命名为冬至;春季的某一天和秋季的某一天日影长度相等,从昼夜时长来说,这两天的白昼和黑夜相等,从季节上讲这两天分别居于春天和秋天的中间,它们分别被命名为春分和秋分。春秋时期,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节气达到八个。战国时期,其他节气也基本形成。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被定名。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布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写入历法。从此以后,历代所用的历法中都有二十四节气,这对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③众所周知,二十四节气是农历的一部分,那么为什么每个节气的日期却和阳历基本对应呢?这需要先了解阳历、阴历和农历的区别。阳历就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公历,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阴历以月亮圆缺的十二个周期为一年。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农历,一方面考虑月相的变化,将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定为一个月;另一方面,又参照回归年,设置“十九年七闰月”,使得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等。这就使得农历兼顾了太阳和月球的运动周期,属于阴阳合历。④据《隋书·天文志》记载:“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天文学家将黄道圆周划成360度,以春分为零度起点,太阳(实际上是地球)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这样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确定,属于阴阳合历中的阳历部分。元代郭守敬主持大规模天文测量,并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观测日形,使二十四节气变得空前精准。⑤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我国的黄河流域,该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从气候的角度来看,二十四节气更多反映的是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的气候特征。我国疆域辽阔,气候多样,某些地区的人们会结合当地的实情变通使用。为方便记忆,有人将二十四节气编成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⑥既然栖息在这片大地上,自然要顺其脉搏而动。二十四节气不仅指导人们春种、夏耘、秋收、冬藏,还以诗情画意表达了东方的自然观和生命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世界对这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和认同。在现代人看来,二十四节气提醒着我们,人与自然密不可分,遵循自然的规律,就是遵循生命的规律。(有删改)选文第③段运用了两种说明方法,请任选其中一种并说明其作用。答案:【示例一】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说明了阳历、阴历和农历的特点及三者的区别,便于读者理解。【示例二】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鲜明突出地说明了阳历、阴历和农历的特点及三者的区别,便于读者理解。知识点2: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1.恰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或数量词。这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全面,增强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分析具有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可以运用作比较的方法,如去掉这些词语,对原文有什么影响;用另外的词语替换这些修饰、限制性成分比较其与原文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2.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严密,使语意更具有层次感。因此,分析关联词语的作用对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具有很大的帮助。3.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还体现在对模糊语言的使用上。模糊语言,就是表猜测、估计的词语。答题时,可以结合词语的含义及其限制作用来理解。【答题模板】“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这类题常见的答题模式:“xx”词表示…(程度、约数、推测等),突出了xx(事物)的……(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培优助手】考查说明文语言准确性时经常出现的词语分类(1)表估计、猜测的词语:大约、大概、左右、上下、可能、也许等。(2)表示限制的词语:①限制范围:全、都、所有、有的、只有、大部分总共、少数等。②限制程度:仅、最、很、非常、格外、比较、几乎相当、尤其、稍微、更加等。③限制数量:很多、几个、很少、有余等。④限制频率:经常、屡次、往往、通常、总是、有时等。⑤限制时间:已经、早已、一向等。(3)表示修饰的词语:一丝、漫长、空前等(4)表明资料来源的词语:据调查、据统计、据资料等。【例题】选文(第一例题文章)第⑥段中的加粗词语“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答案:不能删去。“之一”的意思是其中一个,在句中表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不只一个,还有很多,删去“之一”后,句意改变,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首先表明态度,不能删去。“之一”的意思是一定范围内的数量或事物中的一个。“二十四节气不仅指导人们春种、夏耘、秋收、冬藏,还以诗情画意表达了东方的自然观和生命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句中表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不只一个,还有其他的,如果删去“之一”,就变成“二十四节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与事实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知识点三: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文的说明顺序”类试题在中考中的常见问法有:①第x-x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xx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明。②第x段与第x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③本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分析说明文的说明顺序类试题的答题技巧1.把握说明文说明顺序的方法:(1)明确说明对象,抓住关键说明对象的特点往往决定了说明顺序的选择如介绍事物的各个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建筑物或实体,通常采用空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或事物,多采用逻辑顺序。明确说明对象,可以帮我们快速确定文章采用的是哪种说明顺序。撚I翀K(2)把握语言标志时间顺序多用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语,如“因为”“所以”或“首先”“其次”等。把握这些语言标志,可以很好地帮我们确定说明文的说明顺序。2.常见考查方式及答题技巧:(1)第x段与第x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技巧:先回答不能调换,然后回答不能调换的理由。理由往往是:①原文采用……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②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2)本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题技巧:本文运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等)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培优助手】说明顺序标志性词语概念及特征时间顺序时间名词:年、季节(春、夏、秋、冬)、月、日、时代、朝代。说明事物的制作、发展或演变活成,常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说明空间顺序方位词:东、西、南、北、中;上、下、左、右;内、外、前、后一般用于说明静止的事物,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进行说明逻辑顺序排除法:没有表示具体的时间、空间名词按照说明事理的内部联系或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顺序。常用的逻辑顺序有:现象——本质;原因——结果;一般——特殊;主要——次要;抽象——具体等【例题】以上选文(例题1选文)围绕“二十四节气”,具体说明了二十四节气的___________、起源、___________等;其中第②段主要运用___________顺序,详细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形成;意义;时间;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过程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文章内容和判断说明顺序的能力。由第②段“二十四节气是何时形成的呢”可知,说明了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时间;由第⑥段“二十四节气不仅指导人们春种、夏耘、秋收、冬藏,还以诗情画意表达了东方的自然观和生命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可知,说明了二十四节气的意义。由第②段“起初,古人根据黄昏时北斗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判断四季……西周时期,周公为制定历法、方便生产……春秋时期,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节气达到八个。战国时期,其他节气也基本形成。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被定名。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布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写入历法”可知,主要运用时间顺序,详细说明了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过程。知识四:概括主要内容,筛选信息【答题技巧】说明文筛选信息类试题的答题思路:(1)锁定答题区间。(2)提取要点,寻找相关中心句,勾画重点内容。(3)总结归纳。如果文段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可把几层意思联系起来,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那么这些内容往往是要找的几个要点,对这几个要点进行归纳整合即可。四、核心素养对接中考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B.在一些受到巨大陨石撞击的地方发现斯石英,可以证明斯石英的形成需要巨大压力。C.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事理,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一般采用时间顺序来说明。D.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灭绝,有力地说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的道理。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称谓,例如“加冠”指男子二十岁,人们常说的“不惑之年”“花甲之年”,分别指三十岁、六十岁。B.古诗词中常常可以见到“节气”的身影,比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C.《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竺可桢,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本文选自《科学大众》,是一篇事理说明文。D.我国的戏曲历史悠久,很多地方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安徽的黄梅戏、浙江的越剧、岳阳的巴陵戏等。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大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也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B.每到夏季,学校都会反复向学生发出不要到陌生水域游泳,更不要在没有大人陪同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去游泳。C.中国人民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D.随着歼20、歼10C等新型战机在电影《长空之王》中震撼亮相,让观众感受到了国家主力武器的姿态。4.下列对课文第7段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列数字 举例子 打比方B.举例子 下定义 列数字C.作比较 举例子 引用D.列数字 作比较 举例子①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②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③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④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⑤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5.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6.第②段中画线的“可能”“也许”能否删去?为什么?7.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文本一:①浩瀚的太阳系中,围绕太阳公转的不仅有八大行星,还有千千万万个头不等、形状各异、运行轨道不同的小行星。它们在装点太空的同时,也带来了撞击地球的风险和隐患。或许有人认为担心小行星撞地球是杞人忧天,但只要看一眼月球上大大小小的陨石坑,就知道此类事故在太空中并不是新鲜事。之所以察觉不到,是因为人类可记录的历史还过于短暂。②【A】有大量证据表明,66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北美墨西哥湾。在地球上生存了1.6亿年的恐龙因此灭绝。最近的一次撞击事件发生在2013年,一颗直径约18米的小行星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地区约30千米高空爆炸,等效当量约30颗广岛原子弹,导致近1500人受伤。如果发生在人口稠密地区,后果会更加严重。可见,小行星防御与人类未来息息相关,因此是世界各航天大国都在开展的前沿科学研究。③如果小行星真要撞击地球该怎么办?科学家设计了多种办法。第一招是使用核武器将小行星炸成碎块,但碎块可能还会飞向地球。第二招是用飞行器拖走,不过这对于大尺寸小行星无能为力。第三招是利用激光烧蚀小行星,这一技术尚待发展。第四招是利用万有引力,缓慢牵引改变小行星轨道,不过需要较长预警时间。第五招是目前技术最成熟可行的手段——动能撞击,即利用飞行器撞击小行星,瞬间改变小行星的速度,通过时间积累逐渐偏转小行星轨道。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不久前利用“猎鹰9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这是人类首个小行星防御测试任务,是动能撞击技术在深空环境中的首次验证。所发射航天器重约550千克,将会在2022年10月实验对象“迪迪莫斯”双小行星系统接近地球时,以约6.6公里/秒的高速去撞击这一系统中的“小月亮”。就像地球有月球,有些小行星也有自己的天然卫星。“迪迪莫斯”双小行星系统就由一颗直径约780米的主星和一颗直径约160米的“小月亮”组成。这颗“小月亮”像钟表一样,每11小时55分钟环绕主星运行一圈。预计撞击后,其相对主星的绕转周期将被缩短10分钟左右,届时可以通过地面望远镜观测到绕转周期的改变。⑤这一任务设计得相当巧妙。首先,选择的实验对象无论怎么受到撞击,在未来几百年都不可能撞击地球,防止人类弄巧成拙,把一颗本来无害的小行星导向地球。其次,通过测量子星相对主星的绕转周期改变量来评估撞击效果,规避了直接测量微弱速度改变的难题。再者,撞击窗口选择在2022年这颗小行星距离地球仅1100万千米处,可以利用地面光学和雷达望远镜对撞击过程进行全程监测。与此同时,这一任务还计划开展柔性太阳能帆板、新型电推进系统等多项新技术试验,为未来深空探索积累宝贵的技术经验。⑥小行星撞击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潜在威胁,我国政府和科学家同样高度重视,将论证建设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作为未来重要航天项目之一,并提出了“以石击石”“末级击石”等中国特色的小行星防御方案。期待未来,中国能够为防御小行星撞击、保护地球家园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文本二:①太阳系内的小行星带是一类围绕太阳公转的空间岩石,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它是太阳系形成后的“剩余物质”,几乎所有的小行星都拥有不规则的外观,但也有些是接近球形,比如谷神星。小行星时常相互碰撞或者撞击其他天体,灶神星就有一个巨型撞击坑,直径达到460公里。除了不规则的轨道、外观之外,小行星还有一个奇特的特点,它们可以“相伴而行”。观测发现超过150颗小行星拥有自己的“伴星”。许多小行星被太阳系内行星或者大型卫星的引力所吸引,比如火星的火卫一和火卫二等。②此前的观测统计发现,其中拥有200颗以上直径超过100公里的小行星,而直径较小的空间岩石数量更是高达百万计。其单体质量都非常小,总体上看都低于月球质量。尽管它们块头都很小,但却具有极大的危险性。自从地球在46亿年前诞生后,小行星经常撞击地球,虽然危险级小行星极为罕见,【B】但美国宇航局的研究显示,直径超过四分之一英里宽的小行星可以造成全球性的灾难事件,平均每10万年发生一次大规模撞击事件,每1000至10000年就有一颗足以摧毁一座城市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有删改)8.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本一第③段中加粗的“目前”一词从时间上加以限制,表明到现在为止技术最成熟可行的手段是动能撞击,不排除将来出现更先进成熟的技术的可能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B.文本一第④段两处画线句都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易于读者理解。C.文本一第⑤段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任务设计的巧妙,标志词有“首先”“其次”“再者”“与此同时”。D.太阳系内的小行星都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因为其轨道不规则,所以时常相互碰撞或撞击其他天体。E.文本二第②段中画框的句子在结构上起到了过渡的作用,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对小行星危险性极大的说明。9.文本一第③~⑤段是怎样介绍防御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办法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10.以上两个文本中,A和B两处都谈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情况,但侧重点不同,为什么?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写作目的简要分析。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来说明。故选C。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不惑之年”指四十岁。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B项,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句末加上“的倡议”。C项,缺少谓语,可删除“为”或在句末加上“而奋斗”。D项,缺少主语,可将“随着”或“让”去掉。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阅读第7段,由“二十天”“十天”可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由“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可知,运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故选D。5.答案:说明对象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采用了逻辑顺序。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的能力。第一问,由第①段“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分析,说明对象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第二问,第①段说明科学家们对恐龙灭绝的原因争论不休,第②③④段介绍使恐龙灭绝的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第⑤段说明研究恐龙灭绝原因的巨大意义,分析可知选段采用了逻辑顺序。6.答案:不能删去。这两个词表示推测,因为目前还没有确凿的事实可以进行科学的说明,用“可能”“也许”,突出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在语境中体会画线词语的准确性;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可能”“也许”通常表示猜测,结合第②段“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的语境分析即可。7.答案: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恐龙的灭绝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由第③段“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中的关键词“例如”可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恐龙的灭绝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让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8.答案:B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B项,文本一第④段“就像地球有月球,有些小行星也有自己的天然卫星”运用的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小行星和地球拥有卫星的情况进行比较,说明了这些小行星的特点。D项,从文本二第①段“太阳系内的小行星带是一类围绕太阳公转的空间岩石……几乎所有的小行星都拥有不规则的外观……小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