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南省益阳市南县高三(上)10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益阳市南县高三(上)10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益阳市南县高三(上)10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益阳市南县高三(上)10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益阳市南县高三(上)10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湖南省益阳市南县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嘉会寄诗以亲,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可见钟嵘所认识的诗歌,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如杜甫写在天宝乱世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难道不会去关心吗?所以,作诗的真正动机和兴起诗歌的吟诵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所以诗词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中国的语言有四声——平、上、去、入。这种单音独体是我们中国语言的特色。因此,有一种独特的声调。而这个平仄的结构和声调,不是古人生编硬派给我们的,就是因为我们独体单音的语言,四个字一句才能够表现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声调和节奏。《诗经》里的第一首是:“关关雎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两字一停顿,而这个节奏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的基本节奏。所以,不管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如“国破山河在”,是二二一的停顿。“相见时难别亦难”,是诗词最基本的节奏。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一个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但它却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因此,我认为中国的传统吟诵很重要。读词背诗,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我们来欣赏一首李白的作品《忆秦娥》。这首词写于唐朝由盛而衰的时候——天宝之乱。中国的诗词讲究出处,字字有来历。“秦娥”出自汉朝的一首乐府诗:“日出东南隅,自名为罗敷。”因此秦楼上的女子秦娥就代表着美丽的女子。李白的这首词看起来是一首寻常的描写相思怨别的词,可是它写在天宝的安史之乱之时,秦娥梦断秦楼月”,你听到那吹箫的声音,那楼上的女子,每当月明的夜晚,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灞陵是首都长安送别人的地方,就到灞陵道别。可是这首词中让人怀念的人,可能不是指爱人,乐游原是长安郊外的一处草原,乐游原到了凄清冷落的秋季,在咸阳古道远行的那个人,一直没有回来。玄宗到了四川,留在长安的诗人或百姓心断望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在凄清冷落的秋天,一阵秋风吹过。“汉家陵阙”,是我们大唐汉民族的陵墓,这不是普通的描写男女相思怨别的词。在这首词里,有诗人对国家危乱的无尽悲哀和无限感慨。所以,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你要知道那首诗写作的时代、写作的背景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中国古典诗歌重视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无穷,“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国古人作诗,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诗作,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摘编自叶嘉莹《传统诗词到底美在哪儿》)材料二: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孔门四科中“德行”科注重弟子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孔子大约从30岁开始收授弟子,诗礼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被视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如何进行道德修养?《论语•泰伯》中记载:“兴于诗,成于乐。”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礼乐文明的创立者是周公姬旦,“礼乐”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社会秩序和谐的标志。春秋时期,礼乐文化无法适应变革时代的社会要求,礼坏乐崩的局面开始出现,也是先秦百家争鸣的议题。孔子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也崇尚诗,他甚至把诗与礼乐并立,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孔子认为首要的关键是学“诗”。他说“不学《诗》,无以言”,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视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在道德修养层面,《诗经》为何受到孔子的重视?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予怀明德,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强调天命降福,修德配命,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得天下,修德应以爱民为根,今闻不已,矢其文德,君主要实行德政,非暴力强制,对人的道德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和感染;“既有君子,令德寿岂”,“迩之事父,出则忠,入则孝,方能成为道德楷模。孔子授徒讲学,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提到,无以言”。《诗经》确实承载了道德修养的积极意义,孔子的“诗教”观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源远流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为有志之士的人生理想。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誓言,余华、陈忠实、莫言等优秀的作家仍然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在生动再现历史现实的同时,表达着自己对国家、对民众、对个体深沉的人文关怀。孔子论“诗”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奠定了儒家文化影响之下的中国文学的精神文化内核,对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的创作和中国文学思想的传承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摘编自房莹《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诗学观述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典诗歌从诞生开始就以给人直接的感发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这感发力量都来源于外界的自然景物或人世间的生离死别。B.中华诗词有平仄和结构的特殊要求,这是中华民族诗词所独有的,这种平仄和结构的要求是中国传统诗词吟诵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C.如何对待周代礼乐文明是先秦百家争鸣的议题,但孔子依然崇尚诗礼乐,他认为在道德修养方面D.《诗经》蕴含了许多倡导加强道德修养的内容,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读诗背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把诗歌所隐藏的深厚内涵和深刻感情读出来。B.叶嘉莹认为李白的《忆秦娥》可能不是描写男女相思怨别,而是诗人或百姓在思念玄宗。这种深层解读,未必是定论。C.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道德,源于孔子对道德人格的重视,孔子认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是学习诗礼乐。D.孔子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他认为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3)下列各项中,与上述两则材料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A.辛弃疾有两句词:“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意思是,每一棵松树、每一根竹子都是我的朋友B.阅读杜甫的诗《春夜喜雨》之后,我们不但感受到了顺应时节下得恰到好处的春雨,还可能了解到杜甫对于老百姓的关怀。C.普希金《致大海》中辽阔而又自由、深沉而又有力、骄傲而又倔强的大海,正是诗人反抗意志的象征,其中体现出诗人在重重束缚下迸发出的斗争激情。D.《论语•阳货》篇记载:“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可见孔子十分重视《诗》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上的共同点。(5)孔子主张“不学《诗》,无以言”,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本一:父亲的遗产金狐梁燕是我固定的“麻友”,她是个有钱的主儿,从头到脚都花钱倒饬过,她自己从不承认这回事。她老公常年在江浙沪一带做生意,聚少离多,我们就都知道他回来了。这样的女人,如果不吃点苦头没想到第一个让梁燕吃足苦头的是她父亲。那天,她牌运特别差,连输了几把,特烦人,瞎操心,要我出去找工作。”哪知,这几个电话都是保姆打来的,她父亲病危了。等到打完麻将赶到医院时,老人的遗嘱里,十几万的存款和老屋全部留给了保姆。简直是晴天霹雳。梁燕曾经的家,怎么舍得拱手让人?院子里的桂花树,那是父亲在她十岁生日的时候亲手种植的,有一侧的枝条一直伸展到房间的窗子跟前,每到秋天,阵阵清香弥漫着整个庭院。梁燕无法想象,伴随着青春记忆的这座房子、这棵树会不再属于她。梁燕母亲去世得早,独自把她拉扯大,尽自己所能供她衣食住行,正是这样一位慈父,竟然剥夺了她的继承权。我们几个“麻友”陪着梁燕去把保姆的东西一样一样扔在地上,用脚踩着、踢着。我们教她在网上发帖子“缺德保姆骗光老人所有家产”。她老公倒好,老人一下葬他就溜之大吉了,还怒冲冲打来电话责问她:“发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保姆上网吗?有本事你打官司去。”我拍拍梁燕的肩膀安抚她:“不怕,有我们呢。”可是,不久我就为自己说了这样的大话而羞愧了。打官司需要钱,我推说手头紧,一分都没借给她。俗话说人倒霉的时候喝凉水都塞牙,继承权的问题还没解决,老公又和她闹起了离婚。“麻友”小芳消息灵通,有一天在路上遇见我,非把我拖到附近的咖啡厅里去,律师看了梁燕提供的安装在她家老房子的监控,不帮她了。奇怪,我之前听说那个律师对这个官司很感兴趣,主动找上门来要帮梁燕。小芳看我满脸疑惑,结果发现保姆很尽责,梁燕很不孝。”再怎么不孝也是他女儿呀?总该留一点儿给梁燕吧?“是有一个信封留给梁燕的,但不知道里面装了什么。”“肯定是一封信,也可能是一张存折。”我猜测。小芳摇摇头说:“绝对不会这么简单。”我的好奇心被勾起来,很想跟梁燕问个究竟,不好意思问。十年后,再次见到梁燕。久别重逢,难免,亲情、爱情、友情相继失去。犯罪学有个理论叫破窗效应,当你弱的时候,坏人闻风而至,随意朝你扔石头。梁燕的话使我感到不安,脸蛋莫名发烧。我开玩笑说:“我可没朝你扔过石头。”她点点头,嘴角分明闪过一抹嘲讽的微笑,他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打开了一扇窗。我从贩菜、贩卖服装开始,你们几个都能赶来捧场,我很高兴。今晚我请客,看她眉飞色舞的样子,从前的亲切感在我们心头复苏。我趁机问:“听说你父亲当年还给你留下一个信封?”“是呀。”梁燕说,“正是信封里的东西使我放弃了那场官司。”梁燕把我们引进大厅,停在一处玻璃展柜跟前。展柜内,金黄的绸缎托着精致的相框,下面还有一行钢笔字:我留给你一块钱,因为你的孝心只值一块钱。难怪梁燕要创办这样一所养老院。“真想不到,”我说,“你老爹也怪狠的。”梁燕却坦然一笑:“我相信这是父亲的良苦用心,还有你们更想不到的。”她指着远处大厅的一角说:“那是我的贵人!”一位大妈蹲在地上,细心而又娴熟地擦拭着花盆里沁出的水渍。哦,是那个保姆!窗外(选自2020年8月上半月《小小说月刊》,有删改)文本二:好的小说建构丰富而温暖的人性空间。小说人性空间的容纳,并不拘泥于生命活动的客观真实,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状态中揣摩复杂的人性。作家在构建人性大厦的过程中,又将其超拔出来,在聆听人性的多种声音中感受内在的张力。(摘编自江腊生《好的小说以有温度的方式与现实生活相遇》)(1)下列对文本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的“我”既是讲述者,又是参与者,这样不但使作品更加真实B.父亲用“一元钱”为女儿的孝心估价,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无奈、悲哀、绝望,以及对女儿的鄙视。C.谈及亲情、爱情、友情相继失去的过往,梁燕自言身陷“破窗效应”,可见她当年的窘迫境况。D.生活的沉重打击,迫使梁燕反思自己的行为,进而艰苦创业(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样的女人,如果不吃点苦头,别人心里是很难平衡的”,也为下文梁燕的遭遇作铺垫。B.这篇小说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作者善于借助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体现人性之复杂。C.这篇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富有戏剧性;结尾更是出人意料;语言平实自然,又不乏含蓄典雅。D.作者曾说“一元钱遗产的故事其实来源于现实事件”,这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作家创作是离不开生活的源头活水的。(3)简要概括桂花树这一物象在文中的作用。(4)请结合文本二的观点,试分析文本一带给你哪些“丰富而温暖的人性空间”。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乎?(节选自《韩非子•奸劫弑臣》《韩非子•六反》)材料二:苏代为公仲谓向寿曰①:“禽困覆车。公破韩②,辱公仲,公仲收国复事秦,自以为必可以封。今公与楚解口地③以杜阳。秦、楚合,复攻韩,韩必亡。公仲躬率其私徒以斗于秦,愿公之熟计之也。”向寿曰:“吾合秦、楚,非以当韩也,子为我谒之公仲曰:‘秦、韩之交可合也。’”对曰:“愿有复于公。谚曰:‘贵其所以贵者贵。’今王之爱习公也④;其知能公也,不如甘茂。今二人者,皆不得亲于秦事矣国者,彼有以失之也。公孙郝党于韩,而甘茂党于魏,而公党于楚,是与公孙郝、甘茂同道也。公何以异之?人皆言楚之多变也,而公必亡之,是自为责也。公不如与王谋其变也,若此则无祸矣。韩氏先以国从公孙郝,而后委国于甘茂,公之仇也。今公言善韩以备楚,是外举不辟仇也。”向寿曰:“吾甚欲韩合。”对曰:“甘茂许公仲以武遂,反宜阳之民,今公徒令收之,甚难。”向寿曰:“然则奈何?武遂终不可得也?”对曰:“公奚不以秦为韩求颖川于楚此乃韩之寄地也公求而得之是令行于楚而以其地德韩也。公求而弗得,是韩、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也。秦、楚争强,此利于秦。”向寿曰:“奈何?”对曰:“此善事也。甘茂欲以魏取齐,公孙郝欲以韩取齐,收楚、韩以安之,而诛齐、魏之罪(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有改动)【注】①公仲为韩相,向寿为秦将,苏代为韩使者。②《史记•甘茂列传》“秦使向寿平宜阳”,官名,战国楚置。④公孙郝,皆为秦臣。(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公奚不以秦A为B韩C求D颖E川F于G楚H此I乃J韩K之L寄M地N也O公P求Q而R得S之T是U令V行W于X楚(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禽困覆车,以禽兽困急可撞翻猎者之车来比喻人陷入绝境会拼命,与“困兽犹斗”意思相近。B.国,可以指国都、古代王侯的封地等,“而公独与王主断于国者”中的“国”是指“国事”。C.异,文中指“有区别”,与《齐桓晋文之事》“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的“异”意思相同。D.古代地名的命名不少与方位、水文等相关,由此可推断宜阳在宜水之北,颖川则因颖水而得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国大败韩国之后,将秦地解口赠予楚国,又将秦城杜阳封给楚国令尹,形势对韩国不利。B.苏代认为秦王虽然对向寿的宠幸和赏识不及对公孙郝和甘茂,但特别信任向寿,是因为公孙郝和甘茂亲附其他诸侯国。C.苏代指出向寿在秦楚争强时联合楚国非明智之举,不如与秦王共同谋划,防备楚国,否则将有祸患。D.向寿如果凭借攻取宜阳之功,拉拢楚、韩,使之安定,就能为公孙郝与甘茂分忧。(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②公仲躬率其私徒以斗于秦,愿公之熟计之也。(5)请从韩非子义利观的角度分析苏代建议的秦国大将向寿弃楚亲韩的具体原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张秘校知分宁①司马光百里大夫官不轻,莫嗟领上发垂星。人生谷禄偏宜晚,世路艰难不厌经。数曲秋江萦县白,几峰霁色入帘青。于公②向日多阴德,已有鹓雏③在帝庭。【注】①秘校;官职名。原指秘书省校书郎,后沿用指新擢第者。分宁;西汉循吏于定国之父。《汉书•于定国传》“始定国父于公,其阊门坏,令容驷马高盖车。我治狱多阴德,未尝有所冤,用为御史大夫,封侯传世云。”③鹓(yuān)(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安慰友人,掌管一县,官责不轻,两鬓苍白。B.颔联议论,诗人认为,官职得来晚一些,其实是好事。C.七句用典,将友人比作于公,也蕴含着期待友人到任后尽心职事的意思。D.八句将友人之子比作凤雏,意谓他已为朝官,正面颂扬了老友教子有方。(2)本诗颈联写景甚美,试简要赏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两句表达了君子的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的观点。(2)“巷”常出现在古诗词中,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写“”,以表现田园生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则描绘了刘裕曾经生活的地方。(3)小刚很喜欢画画,“鸟”是他画中的常见意象,他的画可能让我们想到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也可能想到“,”。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近来,苏东坡又火了。苏东坡早已不仅仅是个古代的文学人物、政治人物,而且成为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符号。苏东坡从众多文人中①,除了他具有传奇丰富的人生故事、儒释道于一体的人生观和诗文书画俱佳的才华,还因为他塑造了令人神往的文化人格。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有何特别?首先,苏东坡虽“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的立世准则。朝堂上,他能在王安石变法时直陈得失,丝毫不计个人之利害,他并不灰心丧气,更未就此躺平,每到一地,他总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力求造福一方百姓。其次,苏东坡有着超然物外、②的人格魅力。纵览苏东坡的一生,他虽也曾深受恩宠,名头大,但也曾饱受贬谪之苦,人生起伏更大。他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能够“一蓑烟雨任平生”,让生活在苦难中开出花来。其实,苏东坡的热度从未消减,历朝历代谈论、研究、追随他的人多得③。今天,我们在各种文艺作品中讲述苏东坡、吟咏苏东坡,也是在呼唤苏东坡身上的那种文化人格。(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另选一位古人,仿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其文化人格。要求语意连贯(3)在论述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时,文中使用了“躺平”“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地鸡毛”等词句,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当你路过街角的面包店时,可能会被店铺门前飘荡着的香味所吸引。人类会依此做出购买决定,这不仅会发生在你身上,从而使得销售额大幅飙升。研究指出,人们是否会在路过一家面包店时停下来购买甜点,②_____。研究者们发现,③_____。例如,如果你在路过这家店之前吃过同事给的烘焙零食食物摄入和嗅觉系统之间的反馈可能有着有利的进化意义。试想一下:我们的祖先在森林中漫游寻找食物,他们发现并吃掉浆果,随后就会对浆果的气味不再那么敏感。但也许他们对蘑菇的气味仍然很敏感,所以理论上这有利于食物和营养摄入的多样性。(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2)请以“浆果”作开头,重组横线处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本题共1小题,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王小波说:“有的事情一下子过去了,有的事情很久也过不去。”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9分)1.【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两篇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解答】(1)A.“这感发力量都来源于外界的自然景物或人世间的生离死别”错误。材料一第一段“使人心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只是列举一二,选项表述绝对。B.“这种平仄和结构的要求是中国传统诗词吟诵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错误。从材料一第二段看,平仄和结构要求是中华诗词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C.正确。D.“《诗经》……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思想资源”错误。根据材料二“孔子的‘诗教’观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可知,不是《诗经》。故选C。(2)D.“孔子……认为敬德、爱民、忠孝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错误,敬德、德政,不是“孔子认为”“敬德、德政,张冠李戴。故选D。(3)C.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外国诗歌,与两则材料谈论的中国传统诗词。故选C。(4)从第一段“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可知,材料一先总论中国诗词之美在于给人的感发作用、三段“诗词是一种美文、音、义等几个方面,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可知;从第四段“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物之间的兴发感动……”可知,再一次指出重视感发作用是中国诗词的生命;从第一段“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材料二先总说孔子关于道德修养与诗礼乐的关系的论述、三、四段“‘礼乐’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敬德、德政,再从学诗能促进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孔子诗教观对后世文学创作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等方面进行阐释,奠定了儒家文化影响之下的中国文学的精神文化内核,最后总结孔子诗教观的意义。可见,两则材料都采用了总分总结构。从材料一“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嘉会寄诗以亲……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其本质乃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可知;从“读词背诗。我们来欣赏一首李白的作品《忆秦娥》……”可知。从材料二“如何进行道德修养?《论语•泰伯》中记载:‘兴于诗,成于乐,运用了引用论证,余华、莫言等优秀的作家仍然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对民众,运用了举例论证。可见,两则材料都综合运用了引用论证,论证有力。从材料一“《诗经》里的第一首是:‘关关雎鸠……’两字一停顿,才有节奏,歌诗合为事而作’,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切感怀,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誓言”可知,材料一和材料二引经据典;文辞优美,绝不晦涩。(5)从“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可知,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从“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德政,入则孝,方能成为道德楷模”可知,敬德、德政,孔子认为;从“孔子授徒讲学,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不学诗,孔子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无以言”。答案:(1)C(2)D(3)C(4)①两则材料都采用了总分总结构,思路清晰:材料一先总论中国诗词之美在于给人的感发作用,最后总结上文;材料二先总说孔子关于道德修养与诗礼乐的关系的论述、《诗经》的篇章内容与道德修养的关系,最后总结孔子诗教观的意义。②两则材料都综合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③语言风格上:引经据典,分析透彻,平实易懂。(5)①因为孔子认为促进人们加强道德修养,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②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德政,孔子认为;③孔子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提到“不学《诗》。【点评】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6分)2.【分析】(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在仔细阅读本文的基础上辨析正误。(2)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3)本题考查对作品事物形象作用的解读能力。对于事物形象作用题,考生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分析作答。1.从对人物形象上:烘托突出主人公性格(性格上对比差异)。2.从对主题上:深化主题(次要人物性格与主题间联系)。3.从对情节上: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贯穿全文的线索。4.烘托气氛的作用。考生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思考作答。(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解答】(1)B.“鄙视”错误,父亲用“一元钱”遗产的方式是对女儿不孝的失望。故选B。(2)C.“典雅”错误,小说的语言总体风格是质朴。故选C。(3)结合“院子里的桂花树,那是父亲在她十岁生日的时候亲手种植的,有一侧的枝条一直伸展到房间的窗子跟前,金黄的花瓣时时掉落下来。梁燕无法想象、这棵树会不再属于她”可知,是父女亲情的载体,是遗产的重要部分,见证着女儿在父亲的呵护下成长,一方面照应文题“父亲的遗产”,丰富了文章内容,蕴含了含蓄的美感。(4)首先理解文本二“丰富而温暖的人性空间”的含义,它主要指主人公梁燕和她的父亲身上所体现的人性之美。结合“燕母亲去世得早,父亲怕她受委屈没再续弦,尽自己所能供她衣食住行,因为你的孝心只值一块钱”可知,为女儿不思进取而担忧,告诫女儿自立自强的苦心,亲情可贵。结合“我并不埋怨任何人。上帝是公平的,打开了一扇窗、贩卖服装开始,金黄的绸缎托着精致的相框,还有你们更想不到的”“她指着远处大厅的一角说:‘那是我的贵人,主人公梁燕在经历了家产旁落、婚姻破裂等一系列人生的变故后,勇于改过,回报社会,作一个对社会。这些都是梁燕身上闪光的美德。答案:(1)B(2)C(3)①照应文题“父亲的遗产”。②意蕴丰富,凝聚着父亲对女儿的爱与期待(或:是父爱的象征)。③意象化的叙述,孕育了美感。(4)①父爱深沉,亲情可贵,回馈社会,自立自强,提升自我,宽厚有爱。【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3.【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有时也需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判断。(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加以概括。【解答】(1)句意:您为什么不凭借秦国的力量替韩国向楚国求取颍川?这本是韩国暂时交由楚国代为管理的地方,这就使您的命令能在楚国得以执行。“此乃韩之寄地也”是一个语意完整的判断句,在其前后即HO处断开。“公求而得之”中“之”作“得”的宾语,语意完整。故在HOT处断句。(2)A.说法正确。“困兽犹斗”。比喻陷于绝境的失败者还要顽抗。B.说法正确。句意:而惟独您能同秦王决断国事。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中的“异”,意为“感到奇怪”?/大王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吝啬感到奇怪,判断错误。D.说法正确。故选C。(3)D.“就能为公孙郝与甘茂分忧”表述有误,文中“无事”是“无所作为”的意思、甘茂就将无所作为了。故选D。(4)①“就”,靠近;“危害”;“舍”,避开,判断句式,危险有害的就舍弃(避开)它。②“躬”,亲自,状语后置句;“愿”;“熟”。译文:公仲亲自率领自己的私家奴仆(部属)来和秦国争斗(拼命)。(5)结合文本一原文“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韩非子的义利观是重利轻义。因此。根据原文“公仲躬率其私徒以斗于秦,愿公之熟计之也”可知,韩国必定拼死一搏。根据原文“今二人者,皆不得亲于事矣,彼有以失之也……人皆言楚之多变也,是自为责也”可知,与其他两位重臣相比,于己不利。根据原文“公不如与王谋其变也,善韩以备之,是外举不辟仇也”可知,能让向寿在秦王面前显示出“外举不避仇”的气度。根据原文“公求而得之,是令行于楚,公求而弗得,而交走秦也,而公过楚以收韩,秦楚两国争强,拉拢韩国。根据原文“甘茂欲以魏取齐,公孙郝欲以韩取齐,收楚,而诛齐,是以公孙郝,弃楚亲韩、魏之机、甘茂失势。(1)HOT(2)C(3)D(4)①安全有利的就靠近(追求)它,危险有害的就舍弃(避开)它。②公仲亲自率领自己的私家奴仆(部属)来和秦国争斗(拼命),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5)具体原因:①向寿如果联合楚国攻打韩国,韩国必定拼死一搏;②向寿如果在秦楚争霸之时亲附楚国,在秦王面前将失去决断国事的优势;③弃楚亲韩,于已有利;,指责楚国,于秦有利;,可借谴责齐,让公孙郝,于已有利。参考译文:材料一:安全有利的就去靠近(追求)它,这是人之常情。况且父母对于子女,生了女孩就把她杀了,然而是男孩就受到祝贺,是考虑到今后的利益。所以父母对于子女,何况是对于没有父子间恩泽的人呢?材料二:苏代替公仲对向寿说:“野兽被围困也能撞翻猎人的车,侮辱了公仲,他自认为一定可以得到秦国的封赏,又把秦地杜阳封赏给楚令尹、楚国联合起来,韩国一定会灭亡了,希望您仔细考虑一下、楚国联合起来,您替我告诉公仲、韩两国是可以联合的。谚语说:‘尊贵者珍视自己的言行。’现在秦王亲近宠幸您;秦王赏识您的智慧才能。如今这两个人都不能执掌国事,这是因为他们有所偏失,而甘茂亲附魏国。当今秦,而您却亲附楚国、甘茂走的是同一条道路?人们都说楚国多变,这是在秦王面前自找责备,善待韩国,这样就没有祸患了,而后又把国家政事委托给了甘茂。现在您声言亲善韩国来防备楚国。”向寿说:“我很想同韩国联合,让宜阳的百姓返回韩国,这很难啊。”向寿说:“那么怎么办呢。”(苏代)回答说:“您为什么不凭借秦国的力量替韩国向楚国求取颍川,您一旦求得,并且用楚国的土地使韩国感激您的恩德,这样韩国,它们就会竞相投靠秦国、楚国争霸,拉拢韩国。”向寿说:“怎么办呢。甘茂想依靠魏国攻取齐地,现在您把夺取宜阳作为战功、韩国使之安定、魏国的罪过、甘茂就将无所作为了。”【点评】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D.“正面颂扬”错,由“已有鹓雏在帝庭”可以判断出,已然成为青年才俊。这是从侧面颂扬友人教子有方。故选D。(2)颈联“数曲秋江萦县白,几峰霁色入帘青”意思是,萦绕着县城缓缓流去,远处几座青色的山峰就映入了眼帘,“入”字化静为动。“入帘青”化用了“草色入帘青”的名句,出自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想象丰富。“青”与“白”都是颜色词,色彩对比鲜明;数词“数”“几”对举,远景画面。答案:(1)D(2)①颈联运用想象、用典,描写数条清澈的江水;在县衙中打开窗户。②“入帘青”化用了“草色入帘青”的名句,内涵丰富。③运用表示色彩的形容词“青”“白”和数词“数”“几”,互相映衬。【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重点字:生)(2)狗吠深巷中寻常巷陌(重点字:巷)(3)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鸷鸟之不群兮鸟倦飞而知还/风急天高猿啸哀池鱼思故渊)(重点字:雌【点评】《劝学》名句辑录:1.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一句常用成语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韩愈在《师说》篇中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与《劝学》篇中指出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是相同的。3.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荀子在《劝学》中,以走路为喻体,从反面设喻强调积累重要性的句子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6.【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含义,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2)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要明确句子的结构和内容,按要求作答。(3)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要明确词语含义,结合语境进行分析。【解答】(1)①语境是苏东坡在众多文人中凸显出来,可填“脱颖而出”,超越众人。②语境是苏东坡在深受恩宠和遭受贬谪时能够超然物外,乐观洒脱。宠辱不惊:受宠或受辱都不为所动。③根据“苏东坡的热度从未消减”可知追随他的人很多,可填“不计其数”,形容极多。(2)划线句子中先引用诗句,再通过诗句分析其人格,分析杜甫的人格,心系天下。(3)“躺平”写出了苏轼面对贬谪的乐观扩大的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写出了苏轼不受自身遭遇的影响。“一地鸡毛”写出了苏轼不幸的经历,让读者更明白苏轼的经历和精神,也写出了苏轼在不幸的生活经历中积极乐观的精神。答案:(1)①脱颖而出②宠辱不惊③不计其数/数不胜数(2)杜甫虽“艰难苦恨繁霜鬓”,但一生始终抱有忧国忧民。(3)①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②使苏东坡积极乐观的形象更为鲜活。【点评】成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是有整体性的,而且多数成语有一定的典故或来历,加上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理解成语意义的困难。考生如果对成语意义辨析不仔细,一瞥而过,就极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10分)7.【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句子补写的能力。解答时,先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然后根据上下语境,进行合理推导。(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解答时,要了解重组句式要求,再分析作答。【解答】(1)第一处,根据横线前的破折号和“这一点”可知,即面包的香味吸引人、面包)的香味”之类的内容。第二处,根据横线后“如果你在路过这家店之前吃过同事给的烘焙零食,此处是说“人们是否会在路过一家面包店时停下来购买甜点”跟之前吃过的食物有关。第三处,根据横线前“人们会因先前吃过这些食物”可知,再结合横线后“那么你就不太可能会光顾那家散发着甜味的面包店”可知。(2)本题要求以“浆果”作开头,首先要明确“浆果”在句中所做的成分,原句三个分句的主语都是“我们的祖先”,在第二,其中,第三个分句中修饰宾语“气味”。要以“浆果”作开头,把一二分句合并成一个句子,让“浆果”作主语,宾语是“我们”。第二,按照主语一致性的原则,但注意此处的主语是“浆果的气味”,可把主语表述为“它的气味”,即“我们的祖先”。答案:(1)①让店里充盈着烘焙(或甜品、面包)的香味②可能会受到之前吃过的食物的影响③面对它们气味的敏感度降低(2)浆果被我们在森林中漫游寻找事物的祖先发现并吃掉,随后它的气味对于我们祖先来说就不再那么敏感。【点评】语段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