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辽宁省锦州市高考语文质检试卷_第1页
2024年辽宁省锦州市高考语文质检试卷_第2页
2024年辽宁省锦州市高考语文质检试卷_第3页
2024年辽宁省锦州市高考语文质检试卷_第4页
2024年辽宁省锦州市高考语文质检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辽宁省锦州市高考语文质检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194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提出“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并在其组织法中提到

国际理解教育的使命:“既然战争是起始于人的思想的,以谋求全球和平发展。在这个过程

中,承认、理解和包容差异,成为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原则。

②但21世纪伴随着国际局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国际理解教育原则受到前所未有的冲

击与挑战,原因在于:其一,使以传播共同价值为核心内容的国际理解教育模式显示出局限

性,需要重新寻找以承认“多样性”为前提的共生模式,全球化范围内人员急剧流动,拥有

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异质的他者”间相互影响、渗透和冲突,成为国际理解教育的新课题;

其三,各国将提高全球竞争力、应对全球化对策等课题纳入国际理解教育,不稳定的全球政

治局势也促使各国更加注重“合格国民”的培养。

③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新的国际理解教育理念悄然兴起,强调在承认他文化的不可理

解性和国家间利益冲突的前提下,而用“‘异己'间共生”的理念强调在全球化时代人与人

之间、国家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情形下,培养学生与价值观相悖的不同文化背景群体一

“异己”共生的能力和态度。

④“异己”在《后汉书》中已有记载,现代汉语中“异己”概念也并不陌生,主要指政

治上对立或意见相左的政治派别、势力、利益集团。“异己”虽然与“己”对立,它所具有

的辩证性特点恰恰可以说明目前不同文化和价值群体并存的状况。首先“异己”具有集团性。

异己特指对立团体间对彼此的称谓。如果只是个人恩怨,很少归类为“异己”,则说明他们

代表不同的政治利益和主张。其次,互为“异己”的状态指同一集团内部小团体之间的对立,

却区别于“外敌”,“敌人”,“异己”互为存在条件。在相互冲突的争斗过程中,“异己”完

全被铲除意味着对立、冲突势力的消失,因为没有敌对势力的绝对统治不可长久。

⑤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理解教育语境中的“异质性他者”正呈现出“异己”之特点:

首先,人们将与越来越多的“异质性他者”共享生活空间与生存资源。人们处处看到获得国

籍成为新国民的外国人、具有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非法滞留劳工、难民、留学生、观光客

等“异质性他者”,“异质性他者”间的共存成为常态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存在冲突。这种

冲突源自文化差异和价值对立的时候,在“他者的异质性”与由此导致的“冲突”无法回避

的情况下,合作与共生却势在必行。全球的连带性和人类的相互依赖性凸显,寻找与“异质

性他者”和谐共生的模式成为摆在每个人面前的课题。总之,今天的“异己”不再是铲除对

象,必须与之合作共生的对象,这也是国际理解教育语境下的“异己”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异己”概念最大的区别。

⑥“‘异己'间共生”教育是近年来国际理解教育模式的新探索,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

学习与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相悖的人们进行交流和合作的方法,培养全球公民的素养。例

如,分别于2003-2005年、2006-2008年间实施的对话项目,该项目选定四个国家的代表

性电影,以此讨论其中的文化因素;更有中央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在2007-2009

年所进行的、以“共有”“赠与”为主题长达三年的对话项目等。王荣曾用“错位沟通理论”

分析中日两国研究生对“不可理解的文化现象”进行对话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参

与者对异质文化的理解,更有利于将自身文化放在文化融合背景下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⑦“‘异己’间共生”不是通过理解异质文化和价值观达到接纳和内化的目的,而是在

承认理解的有限性基础上探索合作、共生模式,即理解差异的不可调和性和共生的必然性,

由于不少相关实践尚处于摸索阶段,有必要进一步积累经验和个案

(摘编自姜英敏《从“和而不同”到“‘异己’间共生”一一全球化时代国际理解教育模

式的新探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承认、理解和包容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是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

原则

B.“异己”在古代业已出现,现代汉语中“异己”的概念也并不陌生,指利益上对立或

意见相左的派别、势力与各种集团。

C.人们与“异质性他者”共享生活空间与生存资源,不可避免地存在冲突,产生隔阂已

是常态

D.“‘异己'间共生”既利于对异质文化的理解,更利于在文化融合背景下更深地理解自

身文化,以达到接纳和内化的目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4年颁布《关于教育促进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及教育与人

权和基本自由相联系的建议》,有利于“共同价值”传播。

B.“971”事件令世界震惊,正如日本学者永田佳之所说,国际理解教育开始由“可理

解”为前提转向“无法理解”为前提。

C.在校内举办“**文化节”,介绍国外的食物、服饰与节日,就可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

与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相悖的人们进行交流的能力。

D.早稻田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生围绕“私有”和“共有”关系进行价值观差异的

讨论,体现了国际理解教育模式的新探索。

(3)下列对本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从不同层面论证“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的国际理解教育原则受到冲击与挑战。

B.第⑥段的论证方法很有代表性,举例论证典型、确凿,引用论证提升了内容的理论高

度。

C.第⑦段廓清模糊认识,进一步突出正确观点;也指出目前的实践状况与未来发展前景。

D.本文论证结构十分清晰严谨,采用了“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并列式论证结构。

(4)请围绕“异己”概括第④段和第⑤段的主要内容。

(5)请结合材料,从不同方面介绍下“‘异己'间共生”国际理解教育模式。(诸如其产

生背景、实践前提、目的意义、现状前景等)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杨头的大老黑

魏永贵

大老黑在春天的一个夜晚莫名其妙地不见了,或者说飞走了。

老杨家的孩子们都觉得这是一个不祥之兆。

大老黑是一只八哥,一身羽毛油黑发亮,嗓音清亮,擅与人对话。对老杨头来说,那可

是他的宝啊!眼下

多年前老杨头老伴走的时候,孩子们把母亲送上了山,突然觉得老杨头矮了许多,话也

不多说了。孩子们提议轮番接他去家里住,老杨头对墙上的遗像说:“我得守着你们的妈。”

大家只好默许了。过了很久,邻居们开始着手给老杨头介绍老伴了。

大女儿一个电话把兄弟姊妹召集回来了。大家委婉的说笑明确表达了一个中心意思:老

杨头找老伴是万万不可的。大女儿转天买了一对绿色金刚鹦鹉,配了一个金色笼子。鹦鹉叽

叽喳喳热闹不已,老杨头的脸上却什么表情也没有。精明的二女儿第三天就把鹦鹉送了人。

二女儿说:“大姐你什么脑子!你不是故意刺激爹吗?你咋不干脆买一对小鸳鸯再配一曲《天

仙配》循环播放呢?”

二女儿很快去花鸟市场买了一只八哥。卖鸟的老板说:“这个品种的八哥,稍微调教调

教就能说会唱。”老板让旁边的一只八哥现场演示。可是,一周下来,几乎还不吃不喝。一

边枯坐的老杨头说:“你把人家单个儿弄来了,人家没准还惦记着老婆孩子呢!”二女儿一听,

依旧没有啥动静。老杨头又说:“它俩本来就不是一家的,你硬把它俩凑在一起,第二只八

哥在一个夜晚没了一一死了。二女儿问:“咋就没了呢?”老杨头望着安了栅栏的窗户外,

说:“你问我,一个不用被关着了,一个落了个清净。”

八哥到底还是只剩原先那一只了。老杨头对二女儿摆摆手:“你不用瞎操心了。”老杨头

开始自己伺候八哥了。他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大老黑。

老杨头说:“你好大老黑,咱俩都单身了,咱谁都别嫌弃谁了。”

老杨头说:“你好大老黑,咱都不找老伴了,不给别人惹麻烦了。”

老杨头说:“你好大老黑,咱先把饭吃了,咱往后的日子还得过下去。”

老杨头说:“你好大老黑,咱下去遛遛弯,晒晒太阳

老杨头吃饭前要先喂大老黑,喝茶前要给大老黑喂水,洗澡前也要先给大老黑刷一刷。

老杨头还拿出以前老伴留下的梳子给大老黑划拉划拉,你看你的头发多么黑多么密多么亮。”

那天老杨头刚刷完鸟笼子坐着喝茶,突然听到一声:“你好!”老杨头一愣,以为产生了

幻觉或者谁在卧室里,还带着他的几分南方口音。

这一次,老杨头明确听到一一准确说是看到一一声音来自大老黑。老杨头急忙上前:“大

老黑你好。”大老黑随即回应:“你好你好!”

老杨头哈哈笑了,手舞足蹈。

很快,大老黑会说的短句越来越多了,比如“拜拜”“恭喜发财”“回来回来”……一般

四字的口语偏多。后来有一天,嘎嘎嘎的,猛一听就是老杨头自己在笑。孩子们偶尔回来的

时候,好不热闹。

那天是老伴的忌日,送走回来聚的孩子们,老杨头给自己倒了一杯酒。老杨头很久没有

喝酒了。他举起酒杯瞅着墙上老伴的照片,大老黑却先说了:

“别喝酒。”

老杨头愣住了,举酒杯的手停在了半空。老杨头缓过神来,急忙问:“大老黑

大老黑又一次清晰地回应:“别喝酒。”

老杨头彻底蒙了。不是因为大老黑说了他从来没教过的这几个字,而是因为,大老黑说

话的腔调、语气

自此之后,大老黑似乎无师自通了。老杨头出门的时候,大老黑会说:“带钥匙。”老杨

头吃饭的时候,大老黑会说:“喝药药。”一一都是老伴的语调,都是老伴生前爱说的那些话,

这样的话,大老黑只给单独在场的老杨头说。

老杨头好多次泪眼婆娑。

时光不居。这个春天,儿女们频频聚在老杨头的家里,老杨头病入膏肓了。

儿女们在客厅背着老杨头商量墓地的事,大家意见不统一,声音有些大。突然

儿女几个在疑惑且有几分恐慌中匆忙下楼走了。

第二天他们再来的时候,大老黑不见了,笼子空空的。老杨头躺在床上

“大老黑怎么就没了呢?奇了怪了。笼子好好的,窗户也是关闭的。”眼下,大家不知

道该不该告诉老杨头。不祥之兆啊!

最后,二女儿拿了主意:不告诉他。二女儿说:“爹已经这样了,哪还有心思管这个邪

乎的八哥?”

两天后,老杨头走了。

后来的一天,物业的老李碰到老杨头的大儿子,犹豫了一下,干了一件事。”大儿子很

警惕地问:“你什么意思?”

老李就把老杨头大儿子拽到物业监控室,让他看一个回放的画面:深夜里,老杨头费力

地推开窗户,然后把手中的一个黑东西往外一抛。那个被抛的东西没有落下去,而是在窗前

悬停了一会儿

老杨头大儿子看清楚了:那是大老黑。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杨头因为妻子的离去而感到十分失落。但随着年月的流逝,老杨头渐渐开始重拾生

活的信心。

B.天生聪明的八哥来到老杨头家一周后仍然不开口说话,是因为老杨头在家并没有调教

它的兴致。

C.老杨头对大老黑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起初觉得彼此处境相似而心生悲悯,后来则把它

视为老伴。

D.大老黑说话,将在老杨头的家中商量墓地的儿女们赶走,是希望给老杨头最后阶段独

处的宁静。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倒叙起笔,将飞走的大老黑作为故事的开头,既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写老杨头与大老黑的对话时,多次用到相似的句式,使得文章叙述节奏张弛有度

C.文章中不仅灵活运用动作、心理描写,还使用了丰富的语言描写来展现主次人物间的

对话,使得画面更加形象生动。

D.文章最后借物业的老李这个次要人物来揭示事情的真相,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增添了

文本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3)老杨头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老杨头的儿女们并非真正关心他,只是在寻求自我安慰。请结合文本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逐长焉。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

子九人,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

“解狐非子之跳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锥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平公又问

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

“君问可,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摊,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巨子腹,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先生之以此听寡

人也。”腹醇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

者赐,而令吏弗诛,腹醇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

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材料二:

夫子行说七十诸侯,无定处,意欲使天下之民各得其所,采亳韦之善,贬纤介之恶,人

事浜,精和圣制,上通于天而麟至,是故贤圣说于世而不得行其道,故灾异并作也。夫子曰: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故孔子行说,非欲私身,运德于一城,而建之于群生者耳。

(节选自《说苑•至公》)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

子A人之所B私也C忍所私D以行E大义F巨子G可谓公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覆,指覆盖,与成语“覆水难收”“覆巢无完卵”中的“覆”意思不同。

B.遂,文中是“于是,就”的意思

C.赐,文中指赐予的恩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的“赐”意思

相同。

D.毫毛,人或鸟兽身上的细毛,多用于比喻极细微的事物。如《鸿门宴》中“毫毛不敢

有所近”中的“毫毛”就是这个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举荐人才时,祁黄羊向晋平公举荐解狐担任南阳令、推举祁午做军尉,晋平公采纳

了他的建议。

B.墨家巨子腹醇的儿子杀人,秦王已免其死罪。但腹醇坚持执行墨子之法,最终他的儿

子被杀死。

C.孔子游说了七十个诸侯国君却未能得志,只好隐退而修订《春秋》。他在著史时,微

小的善也要采纳

D.《吕氏春秋》中认为天地无私,日月四时普遍运行,因而万物得以生长。孔子却认为

天和地也会被遮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外举不避豌,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②夫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5)“至公”的境界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龙门画

宋陈与义

不到龙门十载强,断崖依旧挂斜阳。

金银佛寺浮佳气,花木禅房接上方。

羸马暂来还径去,流莺多处最难忘。

老僧不作留人意,看水看山白发长。

【注】此诗作于宣和四年(1122年),龙门,又名伊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概说未到龙门有多长时间,再叙述龙门的破败冷清,“依旧”突出和往日一样

B.颔联写龙门有众多的佛寺凝聚祥光瑞气,禅房和内室均掩映在花木丛中,格外清幽

C.诗中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独具特色,诗人曾经驻足于此观游、作诗、参禅,羸马、

流莺等给诗人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D.诗中运用了寥寥数语,将自然景色、人物形象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给人以深深的

思考和意境的享受。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深深地刻进中华民族的文

化基因,

(2)在《春江花月夜》一文中,“"中的“谁家”和“”

中的“何处”互文见义,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曲折有致。

(3)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意思与

之相近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7分)

6.(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有一次我碰上巩乃斯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

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竟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一瞬间打得烟尘滚滚。就在那场暴雨的

豪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

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这不肯安分的生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

山洪奔泻似地在这原野上汇聚了,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

团冲锋!争先恐后,披头散发,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

回奔跑;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要求写出两个满足要求的成语)

(2)上文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请简要分析它的语言特点。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3分)

7.(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如果有人问,?北方人的答案绝对是一一任何节日。没有什么节日、重要的日子,

是一顿饺子解决不了的,就再来一顿。

北方人对饺子可能有一种特殊的刻在基因里的执念:逢年过节要吃饺子,出远门要吃饺

子,冬至要吃饺子,越吃越有;舒服不如倒着;吃了饺子汤,胜似开药方,就不配叫做节日。

这在许多南方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为什么总是饺子?

饺子之所以能深刻影响北方人的饮食文化和饮食习惯的原因,.与历史和现实史的农业生

产密不可分,且深刻地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中国的饮食版图中,南米北面、南甜北咸

是最常见的格局:秦岭一一淮河线以北降水相对较少,主要种植粟、麦等旱地作物,主要种

植水稻等水田作物。

更有意思的是,吃饭经常是一项集体活动,,饺子还可以是维系情感的纽带。梁

实秋在《饺子》里描述的“小康之家要吃顿饺子,要动员全家老少,忙成一团,然而亦趣在

其中”

(1)下列句子中的“要”和“小康之家要吃顿饺子”中的“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

项是_______

A.要动员全家老少,和面、擀皮、剁馅、包捏、煮,忙成一团。

B.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我要是老待在家里,结果会更糟。

C.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D.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味。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

过15个字。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

词语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句曾经广为流传的名言:“最重要的一个词是‘我们‘,最不重要的一个词是‘我

然而当代作家毕淑敏却说:“我很重要。”

对于“我”和“我们”,人们着眼点不同,因而强调的对象也就不同。“我”和“我们”,

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24年辽宁省锦州市高考语文质检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194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提出“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并在其组织法中提到

国际理解教育的使命:“既然战争是起始于人的思想的,以谋求全球和平发展。在这个过程

中,承认、理解和包容差异,成为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原则。

②但21世纪伴随着国际局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国际理解教育原则受到前所未有的冲

击与挑战,原因在于:其一,使以传播共同价值为核心内容的国际理解教育模式显示出局限

性,需要重新寻找以承认“多样性”为前提的共生模式,全球化范围内人员急剧流动,拥有

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异质的他者”间相互影响、渗透和冲突,成为国际理解教育的新课题;

其三,各国将提高全球竞争力、应对全球化对策等课题纳入国际理解教育,不稳定的全球政

治局势也促使各国更加注重“合格国民”的培养。

③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新的国际理解教育理念悄然兴起,强调在承认他文化的不可理

解性和国家间利益冲突的前提下,而用“‘异己'间共生”的理念强调在全球化时代人与人

之间、国家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情形下,培养学生与价值观相悖的不同文化背景群体一一

“异己”共生的能力和态度。

④“异己”在《后汉书》中已有记载,现代汉语中“异己”概念也并不陌生,主要指政

治上对立或意见相左的政治派别、势力、利益集团。“异己”虽然与“己”对立,它所具有

的辩证性特点恰恰可以说明目前不同文化和价值群体并存的状况。首先“异己”具有集团性。

异己特指对立团体间对彼此的称谓。如果只是个人恩怨,很少归类为“异己”,则说明他们

代表不同的政治利益和主张。其次,互为“异己”的状态指同一集团内部小团体之间的对立,

却区别于“外敌”,“敌人”,“异己”互为存在条件。在相互冲突的争斗过程中,“异己”完

全被铲除意味着对立、冲突势力的消失,因为没有敌对势力的绝对统治不可长久。

⑤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理解教育语境中的“异质性他者”正呈现出“异己”之特点:

首先,人们将与越来越多的“异质性他者”共享生活空间与生存资源。人们处处看到获得国

籍成为新国民的外国人、具有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非法滞留劳工、难民、留学生、观光客

等“异质性他者”,“异质性他者”间的共存成为常态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存在冲突。这种

冲突源自文化差异和价值对立的时候,在“他者的异质性”与由此导致的“冲突”无法回避

的情况下,合作与共生却势在必行。全球的连带性和人类的相互依赖性凸显,寻找与“异质

性他者”和谐共生的模式成为摆在每个人面前的课题。总之,今天的“异己”不再是铲除对

象,必须与之合作共生的对象,这也是国际理解教育语境下的“异己”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异己”概念最大的区别。

⑥“‘异己'间共生”教育是近年来国际理解教育模式的新探索,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

学习与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相悖的人们进行交流和合作的方法,培养全球公民的素养。例

如,分别于2003-2005年、2006-2008年间实施的对话项目,该项目选定四个国家的代表

性电影,以此讨论其中的文化因素;更有中央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在2007-2009

年所进行的、以“共有”“赠与”为主题长达三年的对话项目等。王荣曾用“错位沟通理论”

分析中日两国研究生对“不可理解的文化现象”进行对话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参

与者对异质文化的理解,更有利于将自身文化放在文化融合背景下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⑦“‘异己'间共生”不是通过理解异质文化和价值观达到接纳和内化的目的,而是在

承认理解的有限性基础上探索合作、共生模式,即理解差异的不可调和性和共生的必然性,

由于不少相关实践尚处于摸索阶段,有必要进一步积累经验和个案

(摘编自姜英敏《从“和而不同”到“‘异己’间共生”一一全球化时代国际理解教育模

式的新探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A.承认、理解和包容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是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

原则

B.“异己”在古代业已出现,现代汉语中“异己”的概念也并不陌生,指利益上对立或

意见相左的派别、势力与各种集团。

C.人们与“异质性他者”共享生活空间与生存资源,不可避免地存在冲突,产生隔阂已

是常态

D.异己’间共生”既利于对异质文化的理解,更利于在文化融合背景下更深地理解自

身文化,以达到接纳和内化的目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4年颁布《关于教育促进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及教育与人

权和基本自由相联系的建议》,有利于“共同价值”传播。

B.“971”事件令世界震惊,正如日本学者永田佳之所说,国际理解教育开始由“可理

解”为前提转向“无法理解”为前提。

C.在校内举办“**文化节”,介绍国外的食物、服饰与节日,就可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

与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相悖的人们进行交流的能力。

D.早稻田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生围绕“私有”和“共有”关系进行价值观差异的

讨论,体现了国际理解教育模式的新探索。

(3)下列对本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第②段从不同层面论证“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的国际理解教育原则受到冲击与挑战。

B.第⑥段的论证方法很有代表性,举例论证典型、确凿,引用论证提升了内容的理论高

度。

C.第⑦段廓清模糊认识,进一步突出正确观点;也指出目前的实践状况与未来发展前景。

D.本文论证结构十分清晰严谨,采用了“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并列式论证结构。

(4)请围绕“异己”概括第④段和第⑤段的主要内容。

(5)请结合材料,从不同方面介绍下“‘异己'间共生”国际理解教育模式。(诸如其产

生背景、实践前提、目的意义、现状前景等)

【解答】(1)A.正确,见于原文第①段、势力与各种集团”错误,现代汉语中‘异己’

概念也并不陌生、势力。C.“人们与‘异质性他者'共享生活空间与生存资源,见于原

文第⑤段”这种冲突源自文化差异和价值对立的时候。D.”以达到接纳和内化的目的”

错误,而是在承认理解的有限性基础上探索合作。

故选Ao

(2)A.符合原文,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并一直致力于“人权、自由,以谋求全球

和平发展,文中第②段“21世纪伴随着国际局势的巨大变革。”及“全球化时代多样化的

世界格局以及在此基础上凸显出的不同宗教,使以传播共同价值为核心内容的国际理解

教育模式显示出局限性。C.不符合原文,完成固定知识的学习、价值观相悖的人们进行

交流的能力”,“'异己'间共生”教育是近年来国际理解教育模式的新探索、价值观相悖

的人们进行交流和合作的方法。

故选C。

(3)D.“并列式论证结构”错误,本文采用了“为什么、怎么办”的递进论证结构。

故选D。

(4)结合“主要指政治上对立或意见相左的政治派别、势力,第④段。

结合“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理解教育语境中的‘异质性他者’正呈现出‘异己’之特

点……”可知,国际理解教育视野下。(或:通过分析当今国际理解教育语境中“异质性

他者”所呈现出的“异己”的特点,说明今天的“异己”是合作共生的对象。)

(5)①结合“但21世纪伴随着国际局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国际理解教育原则受到前

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产生背景:产生于以“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为核心的国际理解

教育原则受到冲击与挑战的背景下。

②结合“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新的国际理解教育理念悄然兴起,探索与‘冲突的他者'

沟通合作的途径与方法”可知,探索与“冲突的他者”沟通合作的途径与方法。

③结合异己”间共生'教育是近年来国际理解教育模式的新探索,目的在于使学生

通过学习与文化背景不同,培养全球公民的素养”可知、价值观相悖的人们进行交流和

合作的方法。

④结合”而是在承认理解的有限性基础上探索合作、共生模式,以在将来的生活中实践

这样的能力”可知、共生模式,以在将来的生活中实践这样的能力。

⑤结合“当然,由于不少相关实践尚处于摸索阶段,但其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是显而易见

的”可知,有必要进一步积累经验和个案。

答案:

(1)A

(2)C

(3)D

(4)第④段,主要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异己”的概念及辩证性特点。

第⑤段,国际理解教育视野下。(或:通过分析当今国际理解教育语境中“异质性他者”

所呈现出的“异己”的特点,说明今天的“异己”是合作共生的对象。)

(5)①产生背景:产生于以“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为核心的国际理解教育原则受到冲

击与挑战的背景下。

②实践前提:在承认他文化的不可理解性和国家间利益冲突的前提下,探索与“冲突的

他者”沟通合作的途径与方法。

③培养目标:“‘异己’间共生”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与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相悖

的人们进行交流和合作的方法。

④最终意义:在承认理解的有限性基础上探索合作、共生模式,以在将来的生活中实践

这样的能力。

⑤现状与前景:不少相关实践尚处于摸索阶段,有必要进一步积累经验和个案。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杨头的大老黑

魏永贵

大老黑在春天的一个夜晚莫名其妙地不见了,或者说飞走了。

老杨家的孩子们都觉得这是一个不祥之兆。

大老黑是一只八哥,一身羽毛油黑发亮,嗓音清亮,擅与人对话。对老杨头来说,那可

是他的宝啊!眼下

多年前老杨头老伴走的时候,孩子们把母亲送上了山,突然觉得老杨头矮了许多,话也

不多说了。孩子们提议轮番接他去家里住,老杨头对墙上的遗像说:“我得守着你们的妈。”

大家只好默许了。过了很久,邻居们开始着手给老杨头介绍老伴了。

大女儿一个电话把兄弟姊妹召集回来了。大家委婉的说笑明确表达了一个中心意思:老

杨头找老伴是万万不可的。大女儿转天买了一对绿色金刚鹦鹉,配了一个金色笼子。鹦鹉叽

叽喳喳热闹不已,老杨头的脸上却什么表情也没有。精明的二女儿第三天就把鹦鹉送了人。

二女儿说:“大姐你什么脑子!你不是故意刺激爹吗?你咋不干脆买一对小鸳鸯再配一曲《天

仙配》循环播放呢?”

二女儿很快去花鸟市场买了一只八哥。卖鸟的老板说:“这个品种的八哥,稍微调教调

教就能说会唱。”老板让旁边的一只八哥现场演示。可是,一周下来,几乎还不吃不喝。一

边枯坐的老杨头说:“你把人家单个儿弄来了,人家没准还惦记着老婆孩子呢!”二女儿一听,

依旧没有啥动静。老杨头又说:“它俩本来就不是一家的,你硬把它俩凑在一起,第二只八

哥在一个夜晚没了一一死了。二女儿问:“咋就没了呢?”老杨头望着安了栅栏的窗户外,

说:“你问我,一个不用被关着了,一个落了个清净。”

八哥到底还是只剩原先那一只了。老杨头对二女儿摆摆手:“你不用瞎操心了。”老杨头

开始自己伺候八哥了。他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大老黑。

老杨头说:“你好大老黑,咱俩都单身了,咱谁都别嫌弃谁了。”

老杨头说:“你好大老黑,咱都不找老伴了,不给别人惹麻烦了。”

老杨头说:“你好大老黑,咱先把饭吃了,咱往后的日子还得过下去。”

老杨头说:“你好大老黑,咱下去遛遛弯,晒晒太阳

老杨头吃饭前要先喂大老黑,喝茶前要给大老黑喂水,洗澡前也要先给大老黑刷一刷。

老杨头还拿出以前老伴留下的梳子给大老黑划拉划拉,你看你的头发多么黑多么密多么亮。”

那天老杨头刚刷完鸟笼子坐着喝茶,突然听到一声:“你好!”老杨头一愣,以为产生了

幻觉或者谁在卧室里,还带着他的几分南方口音。

这一次,老杨头明确听到一一准确说是看到一一声音来自大老黑。老杨头急忙上前:“大

老黑你好。”大老黑随即回应:“你好你好!”

老杨头哈哈笑了,手舞足蹈。

很快,大老黑会说的短句越来越多了,比如“拜拜”“恭喜发财”“回来回来”……一般

四字的口语偏多。后来有一天,嘎嘎嘎的,猛一听就是老杨头自己在笑。孩子们偶尔回来的

时候,好不热闹。

那天是老伴的忌日,送走回来聚的孩子们,老杨头给自己倒了一杯酒。老杨头很久没有

喝酒了。他举起酒杯瞅着墙上老伴的照片,大老黑却先说了:

“别喝酒。”

老杨头愣住了,举酒杯的手停在了半空。老杨头缓过神来,急忙问:“大老黑

大老黑又一次清晰地回应:“别喝酒。”

老杨头彻底蒙了。不是因为大老黑说了他从来没教过的这几个字,而是因为,大老黑说

话的腔调、语气

自此之后,大老黑似乎无师自通了。老杨头出门的时候,大老黑会说:“带钥匙。”老杨

头吃饭的时候,大老黑会说:“喝药药。”一一都是老伴的语调,都是老伴生前爱说的那些话,

这样的话,大老黑只给单独在场的老杨头说。

老杨头好多次泪眼婆娑。

时光不居。这个春天,儿女们频频聚在老杨头的家里,老杨头病入膏肓了。

儿女们在客厅背着老杨头商量墓地的事,大家意见不统一,声音有些大。突然

儿女几个在疑惑且有几分恐慌中匆忙下楼走了。

第二天他们再来的时候,大老黑不见了,笼子空空的。老杨头躺在床上

“大老黑怎么就没了呢?奇了怪了。笼子好好的,窗户也是关闭的。”眼下,大家不知

道该不该告诉老杨头。不祥之兆啊!

最后,二女儿拿了主意:不告诉他。二女儿说:“爹已经这样了,哪还有心思管这个邪

乎的八哥?”

两天后,老杨头走了。

后来的一天,物业的老李碰到老杨头的大儿子,犹豫了一下,干了一件事大儿子很

警惕地问:“你什么意思?”

老李就把老杨头大儿子拽到物业监控室,让他看一个回放的画面:深夜里,老杨头费力

地推开窗户,然后把手中的一个黑东西往外一抛。那个被抛的东西没有落下去,而是在窗前

悬停了一会儿

老杨头大儿子看清楚了:那是大老黑。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老杨头因为妻子的离去而感到十分失落。但随着年月的流逝,老杨头渐渐开始重拾生

活的信心。

B.天生聪明的八哥来到老杨头家一周后仍然不开口说话,是因为老杨头在家并没有调教

它的兴致。

C.老杨头对大老黑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起初觉得彼此处境相似而心生悲悯,后来则把它

视为老伴。

D.大老黑说话,将在老杨头的家中商量墓地的儿女们赶走,是希望给老杨头最后阶段独

处的宁静。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文章以倒叙起笔,将飞走的大老黑作为故事的开头,既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写老杨头与大老黑的对话时,多次用到相似的句式,使得文章叙述节奏张弛有度

C.文章中不仅灵活运用动作、心理描写,还使用了丰富的语言描写来展现主次人物间的

对话,使得画面更加形象生动。

D.文章最后借物业的老李这个次要人物来揭示事情的真相,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增添了

文本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3)老杨头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老杨头的儿女们并非真正关心他,只是在寻求自我安慰。请结合文本

【解答】(1)B.“是因为老杨头在家并没有调教它的兴致”原因不全面。原文”一周下

来,几乎还不吃不喝”,和老杨头一样感到孤独。

故选B。

(2)C.“还使用了丰富的语言描写来展现主次人物间的对话”错,文章的语言描写主要

是老杨头与大老黑之间的对话,这使画面形象生动。

故选C。

(3)①念旧、重感情,孩子们提议轮番接他去家里住,他看着老伴的遗像说“我得守着

你们的妈”,很重感情,“吃饭前要先喂大老黑,洗澡前也要先给大老黑刷一刷”,都体现

老杨头内心的重感情。

②内心孤独,渴望陪伴,孩子们感觉老杨头“矮了许多,话也不多说了",可见他感觉孤

独;后来“孩子们发现老杨头开始偶尔下楼跟邻居们聊天了"、陪伴,开始老杨头不接受

它。他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大老黑”。

③具有积极生活的态度:老伴去世对老杨头打击很大,他一度变得不爱说话,但后来他

也试着改变,尝试着从伤痛中走出来,告诉自己“咱往后的日子还得过下去”。

(4)①儿女们发现邻居开始给老杨头介绍对象了,“大女儿一个电话把兄弟姊妹召集回

来了,他们反对老杨头寻找新伴侣,但他们没有相关老杨头的情感需求和精神上的孤独。

②为了阻止老杨头找老板,“大女儿转天买了一对绿色金刚鹦鹉,他们以为让叽叽喳喳的

鹦鹉陪伴父亲就可以了;大老黑和老杨头相依为命,但是大老黑失踪时,表明他们忽视

老杨头的内心情感与真实想法;

③儿女平时不常回来,“孩子们偶尔回来的时候,好不热闹”,不关心老杨头的生活;

④老杨头已经处在弥留之际了,“儿女们在客厅背着老杨头商量墓地的事

答案:

(1)B

(2)C

(3)①念旧、重感情,坚持独自生活;后文中精心伺候大老黑。

②内心孤独,渴望陪伴,后来与他人交流,表明老杨头孤独又渴望陪伴。

③具有积极生活的态度:虽然老伴去世,但还是从伤痛中走出,与大老黑相伴。

(4)①反对老杨头寻找新伴侣,儿女们更关心维护家庭的传统形象;

②给老杨头买鹦鹉;大老黑失踪时,表明他们忽视老杨头的内心情感与真实想法;

③儿女平时不常回来,偶尔回来只是逗鸟;

④临终时只是争吵墓地的问题,不关心老杨头的身体状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逢长焉。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

子九人,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

“解狐非子之豌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豌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平公又问

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

“君问可,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雕,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巨子腹,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先生之以此听寡

人也。”腹醇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

者赐,而令吏弗诛,腹醇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

以行之义巨子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材料二:

夫子行说七十诸侯,无定处,意欲使天下之民各得其所,采奉韦之善,贬纤介之恶,人

事泱,精和圣制,上通于天而麟至,是故贤圣说于世而不得行其道,故灾异并作也。夫子曰: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故孔子行说,非欲私身,运德于一城,而建之于群生者耳。

(节选自《说苑•至公》)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

子A人之所B私也C忍所私D以行E大义F巨子G可谓公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覆,指覆盖,与成语“覆水难收”“覆巢无完卵”中的“覆”意思不同。

B.遂,文中是“于是,就”的意思

C.赐,文中指赐予的恩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的“赐”意思

相同。

D.毫毛,人或鸟兽身上的细毛,多用于比喻极细微的事物。如《鸿门宴》中“毫毛不敢

有所近”中的“毫毛”就是这个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在举荐人才时,祁黄羊向晋平公举荐解狐担任南阳令、推举祁午做军尉,晋平公采纳

了他的建议。

B.墨家巨子腹醇的儿子杀人,秦王己免其死罪。但腹醇坚持执行墨子之法,最终他的儿

子被杀死。

C.孔子游说了七十个诸侯国君却未能得志,只好隐退而修订《春秋》。他在著史时,微

小的善也要采纳

D.《吕氏春秋》中认为天地无私,日月四时普遍运行,因而万物得以生长。孔子却认为

天和地也会被遮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外举不避虢,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②夫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5)“至公”的境界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解答】(1)“子,人之所私也”,主语“子”单列表强调。“忍所私以行大义”,联系紧

密,其后断开。故在ACF三处断开,忍心割去自己所偏爱的而推行大义。

(2)A.正确。“覆水难收”中的“覆”;“覆巢无完卵”中的“覆”,翻;倒在地上的水难

以收回,难以挽回。

B.“意思相同”错误。“遂而鸡豚”的“遂”是“喂养”的意思,于是万物才得以生长。

C.正确。句意:君王虽然为这事加以照顾。

D.正确。句意:表彰很细微的善事。

故选B。

(3)D.“孔子却认为天和地也会被遮蔽,导致灾难发生”错误,大地会震动,选项中表

述有缺失,选项与原文逻辑不同,更何况行道,就会有灾祸和异常的现象同时发生。

故选D。

(4)①“外举”,举荐外人,举荐自家的人,公正无私,推荐自家的人不回避自己的儿

子。

②“尤”,抱怨;“上达”;“其”,大概,不责怪他人,了解我的大概是上天吧!”

(5)由“外举不避傩,内举不避子,选拔人才方面:不顾个人恩怨;由“子;忍所私以

行大义,坚守规则方面:坚持原则;由“夫子曰:'不怨天,下学而上达!'”可知,尽己

所能。

答案:

(1)ACF

(2)B

(3)D

(4)①推荐外人不回避仇人,推荐自家的人不回避自己的儿子。

②孔子说:“不怨恨上天,不责怪他人,了解我的大概是上天吧!”

(5)①选拔人才方面:不顾个人恩怨,唯贤是举,大公无私,尽己所能。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天的覆盖没有偏私,日月照耀四方没有偏私。它们各自施行它们的恩德。尧有十个儿子;

舜有九个儿子。

晋平公向祁黄羊问道:“南阳没有县令?”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担任?”祁黄羊回

答说:“君王问的是可以做地方官的。”晋平公说:“好啊,国人都很称赞,晋平公又问祁黄

羊说:“国家没有管军事的官?”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担任?”祁黄羊回答说:“君王

问的是谁可以担任管军事的官。”晋平公说:“好啊,国人都很称赞!推荐外人不回避仇人。”

祁黄羊可以称得上公正了。

墨家有个大师腹罅。秦惠王说:“先生的年岁大了,我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他了!”腹罅回

答说:“墨家的法规规定:'杀人的人要处死。'这是用来禁绝杀人伤人的。君王虽然为这事

加以照顾,我不能不施行墨家的法规,就杀掉了自己的儿子,忍心割去自己所偏爱的而推行

大义。

材料二:

孔子游说了七十个诸侯国君,他想要使天下的百姓都有各自的归宿。只好退隐修订《春

秋》,贬斥极细小的恶行,王者治天下之道完备,向上让上天了解那么祥瑞就会降临。孔子

于是长叹说:“上天因为最光明而不能被掩蔽吧?大地因为最安稳而不可动摇吧?”天地都

还有被掩蔽和震动的时候,就会有灾祸和异常的现象同时发生,不责怪他人,了解我的大概

是上天吧,不是为了自身名利,而是想要把他的学说推广到天下。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龙门闰

宋陈与义

不到龙门十载强,断崖依旧挂斜阳。

金银佛寺浮佳气,花木禅房接上方。

羸马暂来还径去,流莺多处最难忘。

老僧不作留人意,看水看山白发长。

【注】此诗作于宣和四年(1122年),龙门,又名伊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首联先概说未到龙门有多长时间,再叙述龙门的破败冷清,“依旧”突出和往日一样

B.颔联写龙门有众多的佛寺凝聚祥光瑞气,禅房和内室均掩映在花木丛中,格外清幽

C.诗中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独具特色,诗人曾经驻足于此观游、作诗、参禅,羸马、

流莺等给诗人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D.诗中运用了寥寥数语,将自然景色、人物形象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给人以深深的

思考和意境的享受。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解答】(1)A.“龙门的破败冷清”错误。此句中的断崖,并未突出破败冷清。

故选Ao

(2)①对自然恒久不变的感叹。“不到龙门十载强,首联写已有十多年没有到龙门来了,

夕阳笼罩断崖。十年时间人事更迭,而自然似乎永恒不变,诗人抒发了对自然永恒的感

叹。

②对龙门景色的喜爱和留恋。中间两联描绘此地风景绝佳,花木禅房接上方”,镀金带银

的寺庙给人幽深宁静安详之感,而寺内禅房寂静,更给人远离尘世之感,流莺多处最难

忘”,走来走去。这两联描写龙门的景色,引人驻足。

③对人世超脱的感悟。尾联中“老僧不作留人意,老僧仿若远离尘世的隐者,而是自顾

悠然地看山看水。老僧悠闲看山赏水,寓有深邃的禅机。

答案:

(1)A

(2)①对自然恒久不变的感叹。诗中写到无论岁月如何更迭,与时间对比。②对龙门景

色的喜爱和留恋,山寺幽静、难忘。

③对人世超脱的感悟。尾联中老僧悠闲看山赏水,寓有深邃的禅机。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深深地刻进中华民族的文

化基因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2)在《春江花月夜》一文中,“谁家今夜扁舟子”中的“谁家”和“何处相思

明月楼”中的“何处”互文见义,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曲折有致。

(3)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意思与

之相近的两句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解答】故答案为: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黄河远上白云间黄河入海流(重点字:渡)

(2)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重点字:扁)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重点字:豫)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7分)

6.(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有一次我碰上巩乃斯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

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竟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一瞬间打得烟尘滚滚。就在那场暴雨的

豪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

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这不肯安分的生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

山洪奔泻似地在这原野上汇聚了,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

团冲锋!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