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南省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_第1页
2024年河南省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_第2页
2024年河南省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_第3页
2024年河南省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_第4页
2024年河南省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河南省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敦煌学兴起百余年来,学界从社会、历史、宗教、考古、艺术等角度对敦煌进行持续

研究,成果卓著;但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层面的内容没有给

予足够重视和系统阐释。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也是东西方各民族相互交流的通道,

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敦煌文化具有其独特的文化性格、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

在敦煌文化的发育过程中,社会变迁十分复杂,有过战争和杀戮、贫穷和饥饿,但是从

敦煌的典籍、壁画中可以看出,敦煌文化一直是崇德向善、从容乐观、积极向上的。不管洞

窟外的自然环境多么单调、严酷,洞窟里总是色彩万千、活力无限。千百年间,这种价值取

向一直得以坚守。

敦煌文化中还处处体现着对现实世界的关怀。例如,唐宋时期的敦煌佛教壁画一直关注

人的生存和生活,以对现世幸福的追寻为最终归宿,通过对“此岸世界”的肯定和重视替代

对“彼岸世界”的幻想,凸显人自身的现实感和现实生活世界的重要性。此外,敦煌的文学

作品和绘画艺术也大多聚焦人的生存和生活问题,在这里,现实的生存和生活是具有头等意

义的内容。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虽偏居一隅,却气度极大,气象极盛。敦煌文化并

不是敦煌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等的简单相加,它融合、吸收各种文化

的营养,成为“美美与共”“和谐共在”的文化整体。它因融而通,因通而盛,因盛而大,

具有大盛融通的精神气象,既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又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和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

敦煌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在新时代,创新敦煌文化研究对

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等时代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黑晓佛《弘扬敦煌文化的精神传统》)

材料二:

敦煌学已经拥有百余年的历史,藏经洞文献几乎全部公布,敦煌石窟的图像也大量数字

化展示,敦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敦煌学的有些研究课题没有新意,甚至有不少重

复劳动的所谓“成果”。因此,面对学术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应探讨敦煌学研究能够提出什

么新问题,要推进新问题的研究需要什么新方法。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文书资料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但按照传统学

术方法从事敦煌学研究的学者,大多数都把敦煌文书看作拾遗、补缺的资料。然而,敦煌材

料最重要的价值是它的原始性。我们要观察一个时代的历史,更好的是用原始材料。敦煌保

存的大量未经人为造作而直接废弃的原始公私文书,可以作为我们观察历史、书写历史的原

始依据。敦煌是一个边缘城镇,敦煌原始文书所涉及的内容往往是当地的一些事件,甚至是

民间的一些琐事,不能取代“编纂史料”所阐述的宏大叙事,但正是这种原始性、边缘性、

民间性的材料,提供给我们观察一个地方社会本来面貌的最好视角。在新的史学观念中,这

些材料往往代表着“长时段”的历史,没有那么多战争、内斗乃至王朝更迭,而是反映历史

长河中占据时间最长的“普通”史,是历史的真相。敦煌学者应利用敦煌提供的原始材料,

利用我们多年来把握的处理原始材料的能力和方法来书写历史。

从文献学的角度来说,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文献,有许多是散佚的古籍,有些甚至是此前

没有见过的古人著作,因此十分珍贵。从敦煌学开始以来,一般都是用传统的观念,把敦煌

写本文献放到中国传统的“四部书”系统当中,以版本学的方法,按照不同的书籍、不同的

作者,分门别类,对一位作者、一部书或一类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产生了很多“补遗”之

作,也有一些分类合集。然而,这样整理出来的敦煌写本文献,显然不是中古时期文献的原

貌,甚至把原本相关联的内容割裂开来。近年来,“书籍史”的研究给敦煌文献的整理提出

了许多新问题。我们必须采用“书籍史”的方法,引入“写本学”的技术手段,来重新整理

敦煌写本文献,重新评估写本文献的特点和价值。

从美术史的角度看,敦煌石窟壁画提供的丰富图像资料,很早就受到美术史学界的重视。

敦煌藏经洞中保留的莫高窟壁画榜题的抄本,将在莫高窟壁画榜题的整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而莫高窟壁画榜题的系统、全面整理,将会对敦煌壁画的内容一定做出贡献。有些千佛图像

的整理,还需要与不同系统的《佛名经》加以对比,厘清其归属的系统。一旦这种文本和图

像对应成立,则可以整体阐明图像的内涵,使石窟壁画满壁生。敦煌无疑是同时保留中古时

期大量图像和抄本的少数地方,应当在图文对照方面给一般的美术史提供更多的方法论例

证。

从学术增长的角度看,敦煌应当对其他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从学术发展的一般逻辑可

知,跨学科研究是推动学术繁荣发展的最好路径。敦煌学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自己

的学科体系,拥有大量的图像和文本资料,应当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进行跨学科研究,

与其他学科实现共赢。敦煌保存的大量美术资料,曾经受到美学家的关注。敦煌学此后的发

展,并没有主动向美学研究者伸出橄榄枝。这方面合作研究的空间应当更大,更加值得期待。

(摘编自荣新江《谈谈敦煌学研究的新问题与新方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肯定了我国敦煌学研究在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指出了当

前研究的缺憾和不足。

B.材料一认为敦煌文化没有受到外部自然环境、社会变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主要原

因在于敦煌偏居一隅。

C.材料二认为,敦煌文书资料中原始性、边缘性、民间性的材料是观察一个时代历史的

最好材料,具有极高的价值。

D.材料二指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敦煌文献资料,涉及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比敦

煌石窟壁画更具有学术价值。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不属于敦煌学研究新方法的一项是

A.利用敦煌资料中记载的有关“玄武门之变”的人物和事件对史实进行补缺。

B.依照敦煌原始公私文书以编年体方式撰写敦煌地方政权“归义军”的历史。

C.与不同系统的《佛名经》对比,厘清一些千佛图像和榜题的归属系统。

D.在整理敦煌写本文献时引入语言学、地理学、民俗学等学科理论方法。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阐述敦煌文化特点时,既有结合地理位置、社会背景进行分析的事理论证,又

有举例论证。

B.材料一“敦者,大也;煌者,盛也”“美美与共”“和谐共在”的引用增添了论证语言

的文化韵味。

C.材料二开宗明义,指出敦煌学需要研究新问题与新方法,接着从历史学、文献学、美

术史等角度进行阐释。

D.材料二的第二段先破后立,在指出按照传统学术方法对敦煌文书材料进行研究的危害

后,提出了新主张。

(4)敦煌文化有哪些独特性?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5)新时代敦煌学应进行哪些方面的创新研究?请结合两则材料提出建议。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玉兰吾妻

乔叶

奶奶说她自己是文盲,我原本是信的。直到在村小上了学,才发现她也能识些字。有一

次,我在写天字,写得马虎,那一撇便往上顶破了横。她路过时看了一眼便站住问,你写的

这是个啥。我说是天。她说我看像是夫。我说就是天。她说天字出头就是夫,我不耐烦地说

夫什么夫,她说丈夫的夫。我翻眼看她,她却突然红了脸,疾步离开了。

再后来我才知道,在同村的老太太里,只有她识些字。她不仅会写自己的名字,这认识

和自己名字相近的字,和玉长得像的王、主,甚至圭,和兰形貌近的羊、美、竺家这个字她

也认识,还知道女和子凑在一起是个好。村里刷标语,她能准确地读出农村形势、建设、贡

献之类的词。我写作业时她常在旁边入迷地看着,尤喜欢听我读出来越大声越好。有时我故

意扯破了喉咙读,然后喊累,让她给我烙鸡蛋饼,要油大的、层多的。她一边骂一边做,骂

时做时都喜滋滋的。

那个初秋的中午,院子里晒满了预备过冬的被褥枕头,屋子里的箱柜也都大敞着口。奶

奶和七娘在院子里说话,我吃完饭,还不到上学时候,有些无聊,也有些好奇,便往箱柜里

翻,忽然翻到一个卷得很紧的包袱,便一层层打开,是一件大红碎花的棉袄,虽是一股子陈

气,颜色却还很艳。抖开来,掉出了个牛皮纸信封,里面是一封信。屋里光线昏暗,我便拿

到堂屋去看,不自觉地读出声来:

玉兰吾妻:

见字如面。我这里都还顺利。勿念。你在家照顾老小,我知十分辛苦,实为不易,这也

是没办法的事。农村很需要建设,你要多参加新社会的学习,要多做贡献。现在形势大好,

我估计最迟到明年春天就能完全胜利,安心等我回来就好。

夫绍功即日

有些字我还不认得,就只能蒙个音儿。正磕磕巴巴地念着,奶奶就跑了进来,边跑边喊,

你个小妮子在那儿干啥哩?我就堂而皇之地回答,认字呢。这是信吧?我念念咋啦?她伸了

伸手,似乎想要夺过来,又缩回去,显然是怕把信扯坏了。瞪了我好一会儿,方才抖着手说,

你给我搁桌上,赶紧爬去上学。

我便搁桌上,爬去上学。她激烈的反应让我越发有兴味,就总想再去偷看,她却换了地

方。我找了又找,终于发现她藏在了枕头里,便故意拿到她跟前抖搂,这回她好像没那么生

气了,温言款语地哄着我,叫我把信还她。然后她再藏起来,我再找。像捉迷藏似的,我们

俩玩了好几个回合。

每到天气转凉,她就会开始泡脚,也让我一起泡。一个晚上,我们俩又泡脚时,她问了

一番我的功课,我的语文刚考了个满分,看她喜悦,便顺势吹牛,说老师夸我在全班识字最

多,普通话最标准。

就知道你精能得很。她摩挛着我的脸。

你把那信拿出来,让我给你念念。我大喇喇地说。

寻思了一会儿,她方才把信从贴身小衣的口袋里拿出来。信纸摸起来己经润润的了。你

爷爷就写了这么一封信,就这一封。她说。你仔细拿着,好好给我念一遍。她说。不要声高。

她又说。

被她的郑重拘着,我便好好念了一遍。也没有声高。念完才看见她满脸的泪。奶奶,你

咋啦?被她的泪吓着,我瞬间也哭起来。

乖啊,不哭。她把我抱过来,却依然无声地哭着,哭着。我在她的怀里,也哭着。不明

白她为什么哭,便哭得茫然。又因她的哭而难过,便也哭得恳切。我们两个就这么哭了好一

会儿,她方止住。拍了一下我的脑袋说,这封信连你爸都没看过,咱家只有你看过,只有你

啊你个小妮子。

小妮子到底是小,她的悲伤对我而言难以理解,那便不去理解。能确凿理解的是我已经

掌握了她的核心机密,这让我越发有恃无恐,恃宠而骄,不知分寸地在作死的边缘反复试探,

时不时地以这封信为把柄戏弄戏弄她。比如我会偶尔冷不丁地喊一声,玉兰吾一一眼看她要

打过来,再接上一个“奶”字,还俄她,咋啦,叫玉兰吾奶不中?玉兰吾奶,玉兰吾奶!

她便又气又笑……

玉兰吾妻,玉兰吾奶一一童年的记忆里,我从来只知道她叫玉兰,其实她还有个名字叫

迎春。

迎春,是她出嫁前的闺名,玉兰应是爷爷在婚后给她起的新名。这两样花开的时令也一

样,相较而言,迎春偏乡土,玉兰偏雅致。在那个年代,给妻子取一个新名,是不是相当于

送上了一件非物质的爱情礼物?

后来我才知道,父亲是新中国成立一年后出生的,他快一岁时,爷爷回家了一趟,住了

几天就跟着队伍又要开拔。爷爷走后两个月,她收到了爷爷寄来的第一封信,也是唯一一封

信。又三个月,消息传来,爷爷在解放大西南的一仗里牺牲了,和几个战友一起被埋在白水

河边的一棵树下。

奶奶哭了两个月……

现在想来,那时的我早已被奶奶当成了小闺蜜,最小最亲的闺蜜,才会和我分享这封信。

只是这个小闺蜜实在是太小了,太糊涂了,以至于多年后才意识到,这封信就是她这辈子唯

一的情书。而这情书对她的意义也早已超越了情书本身,简直就是她的人生指南。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奶奶虽然说自己是文盲,但也识些字,和同村老太太相比,属于有点文化的农村妇女。

B.奶奶最终让“我”念信,既是“我”不断纠缠的结果,也因奶奶自己想知道信的内容。

C.看到奶奶听信时满脸的泪,“我”也跟着哭,但“我”对奶奶的心情并不完全理解。

D.奶奶一直珍藏着爷爷的信,全家只给“我”看过,可见奶奶把“我”当成最亲的闺密。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儿童的视角,写奶奶谈''夫"字的反应,写她喜欢听“我”读书,写祖孙两人

因一封信“捉迷藏”,富有童趣。

B.“我故意扯破了喉咙读,然后喊累,让她给我烙鸡蛋饼”这一句写出了“我”的调皮

可爱和古灵精怪,饶有兴味。

C.插叙奶奶名字的由来和爷爷的事,为文章增添了更真切的背景,这样安排不仅使叙事

变得复杂,也使主题更加多元。

D.作者善于驾驭语言,人物语言多用方言土语,富有乡土味;叙述中又有“温言款语”

“恃宠而骄”等书面语,典雅幽默,

(3)本文于一些看似矛盾的细节中表现奶奶的真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那封信是理解本文内容的一把钥匙,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桓公忧天下诸侯。鲁有夫人、庆父之乱,二君弑死,国绝无嗣。桓公闻之,使高子存之。

天下诸侯称仁焉。于是天下诸侯知桓公之非为己动也,是故诸侯归之。桓公知诸侯之归己也,

故使轻其币而重其礼。故天下诸侯罢马以为币,缕禁以为奉;诸侯之使垂橐而入,租载而归。

故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故天下小国诸侯既许桓公莫之敢背就其利而信其仁畏其

武。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故又大施忠焉。可为动者为之动,可为谋者为之谋,军谭、

遂而不有也,诸侯称宽焉。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本征、以为诸侯利,诸侯称广

焉。救大成,期用以济河而无怵惕焉,文事胜矣。是故大国惭愧、小国附协。唯能用管夷吾、

宁戚、鲍叔牙之后所伯功立。

(节选自《国语•齐语》)

材料二: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钥'弘有贰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所

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家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

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

躬迁摩,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公轻其税敛,

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

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明日,皆朝于太

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

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霸形》)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o

故天下小国A诸侯既许B桓公C莫之D敢背E就其利F而信G其仁H畏其武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服,指穿着朝服,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朝服衣冠”的“朝服”意思不同。

B.属,指类、等,与《琵琶行(并序)》中“名属教坊第一部”的“属”意思不同。

C.有间,指不久,与《庖丁解牛》中“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的“有间”意思相

同。

D.席,指用草或竹篱等编织而成的坐卧用具,与成语“座无虚席”的“席”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国发生夫人和庆父之乱,两位国君相继被杀,没有了继承人,桓公听说这件事后,

帮鲁国渡过危机,天下诸侯都称赞桓公仁义。

B.桓公派军队消灭了谭、遂两国却不占为己有,把齐国的鱼和盐流通到东莱,让关市稽

查并征收赋税,用这些方法为诸侯谋求利益。

C.桓公对管仲非常倚重,在管仲和隰朋拜见时,看到有鸿雁飞过,他感叹自己有了管仲,

就像飞鸿有了羽翼、过河有了船只一样。

D.桓公接受管仲提出的建议,但要敬告先君然后再实行,他命令百官有司削好版牍、备

好笔墨,第二天在太庙朝见,向百官确立了法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桓公知诸侯之归己也,故使轻其币而重其礼。

②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5)为成就霸业,齐桓公对内、对外采取了哪些措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鸿

于谦

相呼相唤过南楼,叫破江南万里秋。有足不传云外信,无端偏惹客中愁。

影横斜月天连塞,梦绕黄芦雪覆洲I。霄汉翱翔应有自,生平不为稻粱谋。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江南秋日,鸿雁相呼相唤,结群而飞,“破”字点出了鸣叫声的响亮。

B.诗人抱怨鸿雁不传“云外信”,无端惹起自己的愁绪,含蓄地表达思乡之情。

C.“影横斜月”和“梦绕黄芦”一实一虚,具有画面感,使得鸿雁形象更加鲜明。

D.“稻粱谋”多用于此喻人谋求衣食生计,诗人用“不为稻粱谋”表明人生态度。

(2)于谦的诗具有“风格遒上,兴象深远”的特点,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两句,指出了志向和使

命的关系,被历代仁人志士引为座右铭。

(2)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怒涛卷霜雪”以雪喻波涛,苏轼《念奴娇•赤壁怀

古》中“,”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3)小刚同学在他的小论文《中国鹿文化探究》中写道,鹿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重要源头之一,古代文人常常引“鹿”入诗文,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1小题,7分)

6.(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刮了一夜大风,我在半夜被风喊醒。风在草棚和麦垛上发出恐怖的怪叫,而那些突兀地

出现在荒野中的草棚麦垛,绊住了风的腿,扯住了风的衣裳,缠住了风的头发,让它追不上

前面的风。它撕扯,哭喊,喊得满天地都是风声。

早晨我看见了被风刮跑的麦捆,在半里外,被几棵铃铛刺草住。

这些一墩一墩长在地边上的铃铛刺,多少次挡住我们的路,挂烂手和衣服,也曾多少次

被我们愤怒的锄头连根挖除,堆在一起一把火烧掉。可是第二年它们又出现在那里。

我们不清楚铃铛刺长在大地上有啥用。它浑身的小小尖刺,让企图吃它的嘴、折它的手

和践它的蹄远离之后,就闲闲地端扎着,刺天空,刺云,刺空气和风。现在它坦隹了我们的

麦捆,没让它在风中跑远,是它留住了风中的麦垛。如果所有粮食在风中跑光,所有的村人,

就会在风停之后远走他乡,留一座空荡荡的村庄。我第一次对铃铛刺深怀感激。

(1)文中加点词语“挡住”“抱住”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2)与“刺天空、云、空气和风”相比,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好在哪里?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3分)

7.(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常在外就餐的人会有用开水烫餐具的习惯,认为这样可以“烫死”一部分细菌。实际

上吃饭前用开水烫餐具,消毒杀菌的效果可能并不明显。高温杀菌要真正有效果必须具备两

个条件:一个是温度,_®,因为引起胃肠道疾病的细菌多数要经100℃高温作用1—3分钟

或80℃持续10分钟才能被杀死。因此,通过高温煮沸的方式使病菌被杀灭,一或用热水浸泡

大约分钟左右,.都比用热水冲洗杀菌效果更显著。当然,烫洗没有坏处,可以冲洗掉一

些残余的洗涤剂或浮尘。不过,如果用的是一次性餐具,金。一次性筷子上的硫磺、纸杯

内壁的石蜡、塑料碗杯中的塑化剂等,遇热都容易融化释放,长期使用对身体健康不利。

除了用热水烫,_®o市面上清洁、抑菌的湿纸巾只能用于皮肤清洁,用来擦餐具不能

起到消毒的作用。另外,一些消毒湿纸巾中的化学成分不能入口,因此也不能用来擦餐具。

(1)下列句子中的“当然”和文中加点的“当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是那些人就是放不开手。

B.钟老师会在吃饭时告诉大家他的译法,当然偶尔会被我们反驳。

C.仅仅根据“想当然”,就在那里发号施令,这是主观主义作风。

D.难道这不是理所当然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

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写到的铃铛刺,看似无用,关键时刻却也能发挥独特的作用。这

种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2024年河南省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敦煌学兴起百余年来,学界从社会、历史、宗教、考古、艺术等角度对敦煌进行持续

研究,成果卓著;但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层面的内容没有给

予足够重视和系统阐释。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也是东西方各民族相互交流的通道,

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敦煌文化具有其独特的文化性格、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

在敦煌文化的发育过程中,社会变迁十分复杂,有过战争和杀戮、贫穷和饥饿,但是从

敦煌的典籍、壁画中可以看出,敦煌文化一直是崇德向善、从容乐观、积极向上的。不管洞

窟外的自然环境多么单调、严酷,洞窟里总是色彩万千、活力无限。千百年间,这种价值取

向一直得以坚守。

敦煌文化中还处处体现着对现实世界的关怀。例如,唐宋时期的敦煌佛教壁画一直关注

人的生存和生活,以对现世幸福的追寻为最终归宿,通过对“此岸世界”的肯定和重视替代

对“彼岸世界”的幻想,凸显人自身的现实感和现实生活世界的重要性。此外,敦煌的文学

作品和绘画艺术也大多聚焦人的生存和生活问题,在这里,现实的生存和生活是具有头等意

义的内容。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虽偏居一隅,却气度极大,气象极盛。敦煌文化并

不是敦煌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等的简单相加,它融合、吸收各种文化

的营养,成为“美美与共”“和谐共在”的文化整体。它因融而通,因通而盛,因盛而大,

具有大盛融通的精神气象,既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又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和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

敦煌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在新时代,创新敦煌文化研究对

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等时代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黑晓佛《弘扬敦煌文化的精神传统》)

材料二:

敦煌学已经拥有百余年的历史,藏经洞文献几乎全部公布,敦煌石窟的图像也大量数字

化展示,敦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敦煌学的有些研究课题没有新意,甚至有不少重

复劳动的所谓“成果”。因此,面对学术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应探讨敦煌学研究能够提出什

么新问题,要推进新问题的研究需要什么新方法。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文书资料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但按照传统学

术方法从事敦煌学研究的学者,大多数都把敦煌文书看作拾遗、补缺的资料。然而,敦煌材

料最重要的价值是它的原始性。我们要观察一个时代的历史,更好的是用原始材料。敦煌保

存的大量未经人为造作而直接废弃的原始公私文书,可以作为我们观察历史、书写历史的原

始依据。敦煌是一个边缘城镇,敦煌原始文书所涉及的内容往往是当地的一些事件,甚至是

民间的一些琐事,不能取代“编纂史料”所阐述的宏大叙事,但正是这种原始性、边缘性、

民间性的材料,提供给我们观察一个地方社会本来面貌的最好视角。在新的史学观念中,这

些材料往往代表着“长时段”的历史,没有那么多战争、内斗乃至王朝更迭,而是反映历史

长河中占据时间最长的“普通”史,是历史的真相。敦煌学者应利用敦煌提供的原始材料,

利用我们多年来把握的处理原始材料的能力和方法来书写历史。

从文献学的角度来说,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文献,有许多是散佚的古籍,有些甚至是此前

没有见过的古人著作,因此十分珍贵。从敦煌学开始以来,一般都是用传统的观念,把敦煌

写本文献放到中国传统的“四部书”系统当中,以版本学的方法,按照不同的书籍、不同的

作者,分门别类,对一位作者、一部书或一类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产生了很多“补遗”之

作,也有一些分类合集。然而,这样整理出来的敦煌写本文献,显然不是中古时期文献的原

貌,甚至把原本相关联的内容割裂开来。近年来,“书籍史”的研究给敦煌文献的整理提出

了许多新问题。我们必须采用“书籍史”的方法,引入“写本学”的技术手段,来重新整理

敦煌写本文献,重新评估写本文献的特点和价值。

从美术史的角度看,敦煌石窟壁画提供的丰富图像资料,很早就受到美术史学界的重视。

敦煌藏经洞中保留的莫高窟壁画榜题的抄本,将在莫高窟壁画榜题的整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而莫高窟壁画榜题的系统、全面整理,将会对敦煌壁画的内容一定做出贡献。有些千佛图像

的整理,还需要与不同系统的《佛名经》加以对比,厘清其归属的系统。一旦这种文本和图

像对应成立,则可以整体阐明图像的内涵,使石窟壁画满壁生。敦煌无疑是同时保留中古时

期大量图像和抄本的少数地方,应当在图文对照方面给一般的美术史提供更多的方法论例

证。

从学术增长的角度看,敦煌应当对其他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从学术发展的一般逻辑可

知,跨学科研究是推动学术繁荣发展的最好路径。敦煌学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自己

的学科体系,拥有大量的图像和文本资料,应当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进行跨学科研究,

与其他学科实现共赢。敦煌保存的大量美术资料,曾经受到美学家的关注。敦煌学此后的发

展,并没有主动向美学研究者伸出橄榄枝。这方面合作研究的空间应当更大,更加值得期待。

(摘编自荣新江《谈谈敦煌学研究的新问题与新方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A.两则材料都肯定了我国敦煌学研究在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指出了当

前研究的缺憾和不足。

B.材料一认为敦煌文化没有受到外部自然环境、社会变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主要原

因在于敦煌偏居一隅。

C.材料二认为,敦煌文书资料中原始性、边缘性、民间性的材料是观察一个时代历史的

最好材料,具有极高的价值。

D.材料二指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敦煌文献资料,涉及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比敦

煌石窟壁画更具有学术价值。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不属于敦煌学研究新方法的一项是A

A.利用敦煌资料中记载的有关“玄武门之变”的人物和事件对史实进行补缺。

B.依照敦煌原始公私文书以编年体方式撰写敦煌地方政权“归义军”的历史。

C.与不同系统的《佛名经》对比,厘清一些千佛图像和榜题的归属系统。

D.在整理敦煌写本文献时引入语言学、地理学、民俗学等学科理论方法。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材料一阐述敦煌文化特点时,既有结合地理位置、社会背景进行分析的事理论证,又

有举例论证。

B.材料一“敦者,大也;煌者,盛也”“美美与共”“和谐共在”的引用增添了论证语言

的文化韵味。

C.材料二开宗明义,指出敦煌学需要研究新问题与新方法,接着从历史学、文献学、美

术史等角度进行阐释。

D.材料二的第二段先破后立,在指出按照传统学术方法对敦煌文书材料进行研究的危害

后,提出了新主张。

(4)敦煌文化有哪些独特性?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5)新时代敦煌学应进行哪些方面的创新研究?请结合两则材料提出建议。

【解答】(1)A.正确。

B."其主要原因在于敦煌偏居一隅”强加因果,依据材料一第二段“不管洞窟外的自然

环境多么单调、严酷,洞窟里总是色彩万千、活力无限。千百年间,这种价值取向一直

得以坚守”和第四段“敦煌虽偏居一隅,却气度极大,气象极盛”可知,这两部分内容

是从两个方面陈述的,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C.“原始性、边缘性、民间性的材料是观察一个时代历史的最好材料”曲解人意,依据

材料二第二段“然而,敦煌材料最重要的价值是它的原始性。我们要观察一个时代的历

史,更好的是用原始材料”可知,应是“敦煌材料的原始性”,没有“边缘性、民间性”;

再者,“最好材料”说法也不严密,应改成“更好材料”。

D.“比敦煌石窟壁画更具有学术价值”无中生有,依据材料二第二段“从历史学的角度

来看,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文书资料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和材料二第四段“而莫高窟壁

画榜题的系统、全面整理,将会对敦煌壁画的内容一定做出贡献”可知,二者都有一定

的价值,没有大小之分。

故选Ao

(2)A.依据材料二第二段“但按照传统学术方法从事敦煌学研究的学者,大多数都把

敦煌文书看作拾遗、补缺的资料”可知,“利用敦煌资料中记载的有关‘玄武门之变’的

人物和事件对史实进行补缺”是传统学术研究方法。

故选Ao

(3)D.“材料二的第二段先破后立,在指出按照传统学术方法用敦煌文书材料进行研究

的危害后”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二段“但按照传统学术方法从事敦煌学研究的学者,

大多数都把敦煌文书看作拾遗、补缺的资料”可知,“指出按照传统学术方法用敦煌文书

材料进行研究”没有提到危害,所以也不是“破”。

故选D。

(4)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在敦煌文化的发育过程中,社会变迁十分复杂,有过战争和杀

戮、贫穷和饥饿,但是从敦煌的典籍、壁画中可以看出,敦煌文化一直是崇德向善、从

容乐观、积极向上的”可知,敦煌文化一直坚守崇德向善、从容乐观、积极向上的价值

取向;

依据材料一第三段“敦煌文化中还处处体现着对现实世界的关怀……此外,敦煌的文学

作品和绘画艺术也大多聚焦人的生存和生活问题”可知,敦煌文化处处体现着对现实世

界的关怀,聚焦人的生存和生活问题;

依据材料一第四段“它融合、吸收各种文化的营养,成为‘美美与共'‘和谐共在’的文

化整体。它因融而通,因通而盛,因盛而大,具有大盛融通的精神气象”可知,敦煌文

化融合、吸收各种文化的营养,因融而通,因通而盛,因盛而大,具有大盛融通的精神

气象。

(5)依据材料一第一段“但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层面的

内容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系统阐释”可知,研究内容方面,重视敦煌文化历史遗存中蕴

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对它要有足够重视和系统阐释;

依据材料二第三段”这样整理出来的敦煌写本文献,显然不是中古时期文献的原貌,甚

至把原本相关联的内容割裂开来。近年来,‘书籍史’的研究给敦煌文献的整理提出了许

多新问题。我们必须采用‘书籍史’的方法,引入'写本学’的技术手段,来重新整理

敦煌写本文献,重新评估写本文献的特点和价值”可知,研究方法方面,采用“书籍史”

的方法,引入“写本学”的技术手段,来重新整理敦煌写本文献,重新评估写本文献的

特点和价值。

答案:

(1)A

(2)A

(3)D

(4)①一直坚守崇德向善、从容乐观、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②处处体现对现实世界

的关怀;③融合吸收了各种文化的营养,具有大盛融通的精神气象。

(5)①研究内容方面,重视敦煌文化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对其进行

系统阐释;②研究方法方面,直接用敦煌原始材料书写历史,引入写“本学”的技术手

段,进行文本和图像的研对应研究,进行跨学科研究。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玉兰吾妻

乔叶

奶奶说她自己是文盲,我原本是信的。直到在村小上了学,才发现她也能识些字。有一

次,我在写天字,写得马虎,那一撇便往上顶破了横。她路过时看了一眼便站住问,你写的

这是个啥。我说是天。她说我看像是夫。我说就是天。她说天字出头就是夫,我不耐烦地说

夫什么夫,她说丈夫的夫。我翻眼看她,她却突然红了脸,疾步离开了。

再后来我才知道,在同村的老太太里,只有她识些字。她不仅会写自己的名字,这认识

和自己名字相近的字,和玉长得像的王、主,甚至圭,和兰形貌近的羊、美、竺家这个字她

也认识,还知道女和子凑在一起是个好。村里刷标语,她能准确地读出农村形势、建设、贡

献之类的词。我写作业时她常在旁边入迷地看着,尤喜欢听我读出来越大声越好。有时我故

意扯破了喉咙读,然后喊累,让她给我烙鸡蛋饼,要油大的、层多的。她一边骂一边做,骂

时做时都喜滋滋的。

那个初秋的中午,院子里晒满了预备过冬的被褥枕头,屋子里的箱柜也都大敞着口。奶

奶和七娘在院子里说话,我吃完饭,还不到上学时候,有些无聊,也有些好奇,便往箱柜里

翻,忽然翻到一个卷得很紧的包袱,便一层层打开,是一件大红碎花的棉袄,虽是一股子陈

气,颜色却还很艳。抖开来,掉出了个牛皮纸信封,里面是一封信。屋里光线昏暗,我便拿

到堂屋去看,不自觉地读出声来:

玉兰吾妻:

见字如面。我这里都还顺利。勿念。你在家照顾老小,我知十分辛苦,实为不易,这也

是没办法的事。农村很需要建设,你要多参加新社会的学习,要多做贡献。现在形势大好,

我估计最迟到明年春天就能完全胜利,安心等我回来就好。

夫绍功即日

有些字我还不认得,就只能蒙个音儿。正磕磕巴巴地念着,奶奶就跑了进来,边跑边喊,

你个小妮子在那儿干啥哩?我就堂而皇之地回答,认字呢。这是信吧?我念念咋啦?她伸了

伸手,似乎想要夺过来,又缩回去,显然是怕把信扯坏了。瞪了我好一会儿,方才抖着手说,

你给我搁桌上,赶紧爬去上学。

我便搁桌上,爬去上学。她激烈的反应让我越发有兴味,就总想再去偷看,她却换了地

方。我找了又找,终于发现她藏在了枕头里,便故意拿到她跟前抖搂,这回她好像没那么生

气了,温言款语地哄着我,叫我把信还她。然后她再藏起来,我再找。像捉迷藏似的,我们

俩玩了好几个回合。

每到天气转凉,她就会开始泡脚,也让我一起泡。一个晚上,我们俩又泡脚时,她问了

一番我的功课,我的语文刚考了个满分,看她喜悦,便顺势吹牛,说老师夸我在全班识字最

多,普通话最标准。

就知道你精能得很。她摩挛着我的脸。

你把那信拿出来,让我给你念念。我大喇喇地说。

寻思了一会儿,她方才把信从贴身小衣的口袋里拿出来。信纸摸起来己经润润的了。你

爷爷就写了这么一封信,就这一封。她说。你仔细拿着,好好给我念一遍。她说。不要声高。

她又说。

被她的郑重拘着,我便好好念了一遍。也没有声高。念完才看见她满脸的泪。奶奶,你

咋啦?被她的泪吓着,我瞬间也哭起来。

乖啊,不哭。她把我抱过来,却依然无声地哭着,哭着。我在她的怀里,也哭着。不明

白她为什么哭,便哭得茫然。又因她的哭而难过,便也哭得恳切。我们两个就这么哭了好一

会儿,她方止住。拍了一下我的脑袋说,这封信连你爸都没看过,咱家只有你看过,只有你

啊你个小妮子。

小妮子到底是小,她的悲伤对我而言难以理解,那便不去理解。能确凿理解的是我已经

掌握了她的核心机密,这让我越发有恃无恐,恃宠而骄,不知分寸地在作死的边缘反复试探,

时不时地以这封信为把柄戏弄戏弄她。比如我会偶尔冷不丁地喊一声,玉兰吾一一眼看她要

打过来,再接上一个“奶”字,还俄她,咋啦,叫玉兰吾奶不中?玉兰吾奶,玉兰吾奶!

她便又气又笑……

玉兰吾妻,玉兰吾奶一一童年的记忆里,我从来只知道她叫玉兰,其实她还有个名字叫

迎春。

迎春,是她出嫁前的闺名,玉兰应是爷爷在婚后给她起的新名。这两样花开的时令也一

样,相较而言,迎春偏乡土,玉兰偏雅致。在那个年代,给妻子取一个新名,是不是相当于

送上了一件非物质的爱情礼物?

后来我才知道,父亲是新中国成立一年后出生的,他快一岁时,爷爷回家了一趟,住了

几天就跟着队伍又要开拔。爷爷走后两个月,她收到了爷爷寄来的第一封信,也是唯一一封

信。又三个月,消息传来,爷爷在解放大西南的一仗里牺牲了,和几个战友一起被埋在白水

河边的一棵树下。

奶奶哭了两个月……

现在想来,那时的我早己被奶奶当成了小闺蜜,最小最亲的闺蜜,才会和我分享这封信。

只是这个小闺蜜实在是太小了,太糊涂了,以至于多年后才意识到,这封信就是她这辈子唯

一的情书。而这情书对她的意义也早已超越了情书本身,简直就是她的人生指南。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奶奶虽然说自己是文盲,但也识些字,和同村老太太相比,属于有点文化的农村妇女。

B.奶奶最终让“我”念信,既是“我”不断纠缠的结果,也因奶奶自己想知道信的内容。

C.看到奶奶听信时满脸的泪,“我”也跟着哭,但“我”对奶奶的心情并不完全理解。

D.奶奶一直珍藏着爷爷的信,全家只给“我”看过,可见奶奶把“我”当成最亲的闺密。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本文从儿童的视角,写奶奶谈“夫”字的反应,写她喜欢听“我”读书,写祖孙两人

因一封信“捉迷藏”,富有童趣。

B.“我故意扯破了喉咙读,然后喊累,让她给我烙鸡蛋饼”这一句写出了“我”的调皮

可爱和古灵精怪,饶有兴味。

C.插叙奶奶名字的由来和爷爷的事,为文章增添了更真切的背景,这样安排不仅使叙事

变得复杂,也使主题更加多元。

D.作者善于驾驭语言,人物语言多用方言土语,富有乡土味;叙述中又有“温言款语”

“恃宠而骄”等书面语,典雅幽默,

(3)本文于一些看似矛盾的细节中表现奶奶的真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那封信是理解本文内容的一把钥匙,请简要分析。

【解答】(1)B.“奶奶自己想知道信的内容”有误,文中提到奶奶识字,信是很多年前

来爷爷牺牲前唯一的一封信,奶奶早已知道信的内容,此处奶奶最终让“我”念信,其

实是一种分享。

故选B。

(2)C.“使叙事变得复杂,也使主题更加多元”有误,文章一直围绕奶奶的信叙事,插

叙奶奶名字的由来和爷爷的事也是由信引起的,叙事没有变复杂,内容还是在表现奶奶

的爱情和爷爷对奶奶的深情的线上,没有使主题多元。

故选C。

(3)“她一边骂一边做,骂时做时都喜滋滋的“,一边骂孙女一边给孙女做烙饼,而且是

喜滋滋地骂,那就不是真骂,而是疼爱,这一细节表现奶奶对孙女的疼爱;

“她伸了伸手,似乎想要夺过来,又缩回去,显然是怕把信扯坏了”,伸手想夺信怕扯坏

又缩回去,可见信在奶奶心中的分量,表现奶奶对信的珍视;

“你仔细拿着,好好给我念一遍。她说。不要声高。她又说”,“声高”既是怕人听见,

表明内心的羞涩;又因为是爷爷写来的信,高声大气的念显得不够尊重。让孙女念信又

不要声高,表现奶奶的羞涩和对爷爷的敬重。

(4)那封信原来是奶奶的“夫绍功”写的,心中提到“你要多参加新社会的学习”,照

应前文“她也能识些字”“她说丈夫的夫。我翻眼看她,她却突然红了脸,疾步离开了”,

解锁了奶奶识字、说到“夫”字会脸红的原因;

信中“你在家照顾老小,我知十分辛苦,实为不易……我估计最迟到明年春天就能完全

胜利”,透露了爷爷从军在外、奶奶辛苦照顾家小的往事;

“我知十分辛苦……农村很需要建设,你要多参加新社会的学习,要多做贡献”,爷爷理

解奶奶的不易并安慰她,同时嘱咐奶奶上进,显示了爷爷的思想境界;

“在同村的老太太里,只有她识些字”,奶奶能识很多字,说明听了爷爷的话在不断学习;

爷爷早已去世,这封信成了奶奶的精神寄托,深藏着奶奶对爷爷的爱与思念,彰显了信

在奶奶生命中的分量,是她的“人生指南”。

答案:

(1)B

(2)C

(3)①一边骂孙女一边给孙女做烙饼,表现奶奶对孙女的疼爱;②伸手想夺信怕扯坏又

缩回去,表现奶奶对信的珍视;③让孙女念信又不要声高,表现奶奶的羞涩和对爷爷的

敬重。

(4)①解锁了奶奶识字、说到“夫”字会脸红的原因;②透露了爷爷从军在外、奶奶辛

苦照顾家小的往事;③爷爷对奶奶的安慰和嘱托,显示了爷爷的思想境界;④彰显了信

在奶奶生命中的分量,是她的“人生指南”。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桓公忧天下诸侯。鲁有夫人、庆父之乱,二君弑死,国绝无嗣。桓公闻之,使高子存之。

天下诸侯称仁焉。于是天下诸侯知桓公之非为己动也,是故诸侯归之。桓公知诸侯之归己也,

故使轻其币而重其礼。故天下诸侯罢马以为币,缕禁以为奉;诸侯之使垂橐而入,租载而归。

故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故天下小国诸侯既许桓公莫之敢背就其利而信其仁畏其

武。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故又大施忠焉。可为动者为之动,可为谋者为之谋,军谭、

遂而不有也,诸侯称宽焉。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本征、以为诸侯利,诸侯称广

焉。救大成,期用以济河而无怵惕焉,文事胜矣。是故大国惭愧、小国附协。唯能用管夷吾、

宁戚、鲍叔牙之扈所伯功立。

(节选自《国语•齐语》)

材料二: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钥'弘有贰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所

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家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

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

躬迁摩,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公轻其税敛,

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

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明日,皆朝于太

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

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霸形》)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o

故天下小国A诸侯既许B桓公C莫之D敢背E就其利F而信G其仁H畏其武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朝服,指穿着朝服,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朝服衣冠”的“朝服”意思不同。

B.属,指类、等,与《琵琶行(并序)》中“名属教坊第一部”的“属”意思不同。

C.有间,指不久,与《庖丁解牛》中“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的“有间”意思相

同。

D.席,指用草或竹篱等编织而成的坐卧用具,与成语“座无虚席”的“席”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鲁国发生夫人和庆父之乱,两位国君相继被杀,没有了继承人,桓公听说这件事后,

帮鲁国渡过危机,天下诸侯都称赞桓公仁义。

B.桓公派军队消灭了谭、遂两国却不占为己有,把齐国的鱼和盐流通到东莱,让关市稽

查并征收赋税,用这些方法为诸侯谋求利益。

C.桓公对管仲非常倚重,在管仲和隰朋拜见时,看到有鸿雁飞过,他感叹自己有了管仲,

就像飞鸿有了羽翼、过河有了船只一样。

D.桓公接受管仲提出的建议,但要敬告先君然后再实行,他命令百官有司削好版牍、备

好笔墨,第二天在太庙朝见,向百官确立了法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桓公知诸侯之归己也,故使轻其币而重其礼。

②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5)为成就霸业,齐桓公对内、对外采取了哪些措施?

【解答】(1)句意:因此天下小国诸侯已经许诺臣服桓公,没有人敢背叛他,接受他给

予的利益而相信他的仁义,畏惧他的武力。

“天下小国诸侯”作主语,“许”作谓语,“桓公”作宾语,故应在C处断开;

“莫之敢背”是宾语前置句,中间不停顿,故应在E处断开;

“信其仁”和“畏其武”对称,应在中间断开,即应在H处断开;

故应在CEH处断开。

(2)A.正确。“朝服”,穿着朝服;早上穿好衣服。句意:穿着朝服渡过黄河与强大的

晋国打交道也无需恐惧警惕。/早晨(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

B.正确。“属”,类、等;隶属。句意:只因为(齐桓公)能任用管夷吾、宁戚、鲍叔牙

等人而霸业确立。/我的名气隶属于教坊里排在第一的部分。

C.错误。“有间”,一会儿、不久;有间隙。句意:站了一会儿。/牛的骨节之间存在空

隙,而刀刃则没有厚度。

D.正确。句意:桓公移动身体离开席位。/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观众、听众或出席的

人很多。

故选C。

(3)B.“并征收赋税”错,原文是“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本征、以为诸侯

利”,可见,他让关市稽查而不征税。

故选B。

(4)①“归”,归附;“币。进奉的礼物;“重”,增加。译文:桓公知道诸侯归附自己,

因此让他们减轻进奉的礼物,而增加给他们的回礼。

②“举”,做成;“本事”,根本的事情。译文:您想要成就霸王之业做成大事吗?那么一

定要从根本的事情做起。

(5)根据“故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概括:对外:施行忠信和礼义,用利益

笼络,用诚信结交,用武力威慑。

根据“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概括:

对内:轻征赋税,宽缓刑法政令,减轻劳役。

答案:

(1)CEH

(2)C

(3)B

(4)①桓公知道诸侯归附自己,因此让他们减轻进奉的礼物,而增加给他们的回礼。

②您想要成就霸王之业做成大事吗?那么一定要从根本的事情做起。

(5)①对外:施行忠信和礼义,用利益笼络,用诚信结交,用武力威慑。②对内:轻征

赋税,宽缓刑法政令,减轻劳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桓公担忧天下诸侯。鲁国发生了国君夫人和庆父的内乱,两位国君先后被杀,鲁国没有

继承人。桓公听到这件事,派高子使鲁国得以保存。天下诸侯称赞他仁义。在这时天下诸侯

知道桓公不是为了自己而行动,因此诸侯都归附他。桓公知道诸侯归附自己,因此让他们减

轻进奉的礼物,而增加给他们的回礼。所以天下诸侯把劣马作为礼物,用麻线织成的粗布作

为托玉器的衬垫;诸侯的使者空着口袋进入,满载而归。桓公用利益笼络他们,用诚信结交

他们,用武力威慑他们,因此天下小国诸侯已经许诺臣服桓公,没有人敢背叛他,接受他给

予的利益,相信他的仁义,畏惧他的武力。桓公知道天下诸侯大多跟随自己,因此又大力施

行忠信。可以为他们行动的就行动,可以为他们谋划的就谋划,派军队消灭了谭、遂二国却

不己有,诸侯称赞他宽厚。把齐国的鱼盐流通到东莱,让关市稽查而不征税,以此为诸侯谋

利,诸侯称赞他广施恩惠。教化大获成功,穿着朝服渡过黄河与强大的晋国打交道也无需恐

惧警惕,这是文德教化的胜利。因此大国感到惭愧,小国纷纷归附。只因为(齐桓公)能任

用管夷吾、宁戚、鲍叔牙等人而霸业确立。

材料二:

齐桓公坐在君位上,管仲、隰朋进见。站了一会儿,有两只鸿雁飞过。桓公感叹说:“仲

父,现在那些鸿雁想要到哪里就到哪里,还不是因为有羽翼的缘故,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

于天下?我有仲父,就像飞鸿有羽翼,像过大河有船只。”管子回答说:“您想要成就霸王之

业做成大事吗?那么一定要从根本的事情做起。”桓公移动身体离开席位,拱手发问:“敢问

什么是根本的事情?”管子回答说:“齐国百姓,是您的根本。您若轻征赋税,那么百姓就

不愁饥饿;宽缓刑法政令,那么百姓就不怕死罪;按照时间兴举大事,那么百姓就不怕劳役。”

桓公说:“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算是接受教导了,我不敢专享这些话,将要敬告先君

于是桓公命令百官有司,削好版牍备好笔墨。第二天,都在太庙的门庭朝见,向百官确立法

令:让纳税者只出百分之一,对孤儿幼女不准处刑,山林水泽按时开放。近处以忠信对待他

们,远处以礼义对待他们。这样做几年后,百姓像流水一样归附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鸿

于谦

相呼相唤过南楼,叫破江南万里秋。有足不传云外信,无端偏惹客中愁。

影横斜月天连塞,梦绕黄芦雪覆洲I。霄汉翱翔应有自,生平不为稻粱谋。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首联写江南秋日,鸿雁相呼相唤,结群而飞,“破”字点出了鸣叫声的响亮。

B.诗人抱怨鸿雁不传“云外信”,无端惹起自己的愁绪,含蓄地表达思乡之情。

C.“影横斜月”和“梦绕黄芦”一实一虚,具有画面感,使得鸿雁形象更加鲜明。

D.“稻粱谋”多用于此喻人谋求衣食生计,诗人用“不为稻粱谋”表明人生态度。

(2)于谦的诗具有“风格遒上,兴象深远”的特点,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解答】(1)B.“含蓄地表达思乡之情”分析错误,应是鸿雁引发了诗人的羁旅之愁。

故选B。

(2)首联中“江南万里秋”勾勒了一幅江南秋日,鸿雁相呼相唤,鸣叫声的响亮的雄浑

壮阔的图景,意象雄浑,意境开阔、辽远深邃;尾联中“霄汉翱翔”“不为稻粱谋”写秋

雁冲破霄汉,不仅仅为寻找事物,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抱负,有着更高的理想和追求,所

以情感豪放热情,志向高远,风格遒上。

本诗托物言志,兴象深远。借写“秋鸿”一生,不仅仅为寻找事物,同时也有气冲霄汉

的志向,从而来表达诗人“不为稻粱谋”的人生态度,内心有抱负,有着更高的理想和

追求。

答案:

⑴B

(2)①“万里秋”“天连塞”等意象雄浑,意境开阔;“霄汉翱翔”“不为稻粱谋”,情感

豪放,志向高远,风格遒上。②明写“秋鸿”,实则借以表达人生志向,不求功名利禄,

志在有所作为,托物言志,兴象深远。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两句,指出了志

向和使命的关系,被历代仁人志士引为座右铭。

(2)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怒涛卷霜雪”以雪喻波涛,苏轼《念奴娇•赤壁怀

古》中“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3)小刚同学在他的小论文《中国鹿文化探究》中写道,鹿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重要源头之一,古代文人常常引“鹿”入诗文,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解答】故答案为: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重点字:弘)

(2)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重点字:涛)

(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

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重点字: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1小题,7分)

6.(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刮了一夜大风,我在半夜被风喊醒。风在草棚和麦垛上发出恐怖的怪叫,而那些突兀地

出现在荒野中的草棚麦垛,绊住了风的腿,扯住了风的衣裳,缠住了风的头发,让它追不上

前面的风。它撕扯,哭喊,喊得满天地都是风声。

早晨我看见了被风刮跑的麦捆,在半里外,被几棵铃铛刺荐住。

这些一墩一墩长在地边上的铃铛刺,多少次挡住我们的路,挂烂手和衣服,也曾多少次

被我们愤怒的锄头连根挖除,堆在一起一把火烧掉。可是第二年它们又出现在那里。

我们不清楚铃铛刺长在大地上有啥用。它浑身的小小尖刺,让企图吃它的嘴、折它的手

和践它的蹄远离之后,就闲闲地端扎着,刺天空,―刺云,一喇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