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莫言小说专练(解析版)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莫言小说专练(解析版)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莫言小说专练(解析版)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莫言小说专练(解析版)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莫言小说专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莫言小说专练莫言作品:《蛙》《红高粱家族》《奇死》《诗人金希普》《儿子的敌人》《放鸭》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蛙(节选)莫言我们那地方,曾有一个古老的风气,生下孩子,好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譬如陈鼻、赵眼、吴大肠、孙肩……这风气如今已不流行,年轻的父母们,都不愿意以那样古怪的名字来称谓自己的孩子。我们是1960年秋季进入大羊栏小学的。那是饥饿的年代,留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事件,大都与吃有关。那是一吨龙口煤矿生产的优质煤块,亮晶晶的,断面处能照清人影。我后来再也没见过那么亮的煤。村里的车把式王脚,赶着马车,把那吨煤从县城运回。王脚方头、粗颈、口吃,讲话时,目放精光,脸憋得通红。他儿子王肝,女儿王胆,都是我的同学。王肝与王胆是异卵双胎。王脚脖子上有汗,解下腰间那块蓝布擦拭。擦汗时看到儿子王肝和女儿王胆,便大声喝斥:回家割草去!王肝身体高大,但王胆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袖珍姑娘——说得难听点吧,是个侏儒。王胆转头就跑——她跑起来身体摇摇摆摆,重心不稳,像个初学走路的婴孩,很是可爱——王肝往后缩缩,但不走。王肝为父亲的职业感到荣耀。现在的小学生,即便父亲是开飞机的,也体会不到王肝那时的荣耀。村子里有很多人羡慕这职业,但都望骡却步。这骡子已经咬伤过两个儿童:第一个是袁脸的儿子袁腮,第二个是王胆。马车停在她家门前时,她到骡前去玩,被骡子咬着脑袋叼起来。我们都很敬畏王脚。他身高一米九,双肩宽阔,力大如牛,二百斤重的石碌磕,双手抓起,胳膊一挺,便举过头顶。尤其让我们敬佩的,是他的神鞭。疯骡咬破袁腮头颅那次,他拉上车闸,双腿叉开,站在车辕两边,挥舞鞭子,抽打疯骡屁股。那真是一鞭一道血痕,一鞭一声脆响。疯骡起初还尥蹶子,但一会儿工夫便浑身颤抖,前腿跪在地上,脑袋低垂,嘴巴啃着泥土,撅着屁股承揍。后来还是袁腮的爹袁脸说,老王,饶了它吧!王脚才悻悻地罢休。袁脸是党支部书记,村里最大的官。他的话王脚不敢不听,疯骡把王胆咬伤后,我们都期待着再看一场好戏,但王脚一鞭也没打。他从路边石灰堆上抓起一把石灰,掩在王胆头上,把她提回家去。他没打骡子,却抽了老婆一鞭,踢了王肝一脚。我们指指点点地议论着那头棕色的疯骡。它瘦骨伶仃,眼睛上方有两个深得可放进一枚鸡卵的凹陷。它的目光忧伤,似乎随时都会放声大哭。我们无法想象这样一匹瘦骡子怎会爆发出那样大的力量。当我们一边议论一边向那骡子靠近时,王脚便停止铲煤,用凌厉的目光逼视我们,吓得我们连连倒退。堆在学校伙房前的煤堆渐渐高起来,车上的煤渐渐少了。我们不约而同地抽鼻子,因为我们嗅到了一种奇异的香味。仿佛是燃烧松香的味儿,又仿佛是烧烤土豆的味儿。我们的嗅觉把我们的目光吸引到那一堆亮晶晶的煤块上。我们站在煤堆前,低头弯腰,像地质爱好者发现了奇异矿石;我们抽动鼻子,像从废墟中寻找食物的狗。说到这里,首先要感谢陈鼻,其次要感谢王胆。是陈鼻首先捡起一块煤,放在鼻边嗅,皱着眉,仿佛在思索什么重大问题。他的鼻子又高又大,是我们取笑的对象。思索了一会,他将手中那块煤,猛地砸在一块大煤上。煤块应声而碎,那股香气猛地散发出来。他拣起一小块,王胆也拣起一小块;他用舌头舔舔,品咂着,眼睛转着圈儿,看看我们;她也跟着学样儿,舔煤,看我们。后来,他们俩互相看看,微微笑笑,不约而同地,小心翼翼地,用门牙啃下一点煤,咀嚼着,然后又咬下一块,猛烈地咀嚼着。兴奋的表情,在他们脸上洋溢。陈鼻的大鼻子发红,上边布满汗珠。王胆的小鼻子发黑,上面沾满煤灰。我们痴迷地听着他们咀嚼煤块时发出的声音。我们惊讶地看到他们吞咽。他们竟然把煤咽下去了。他压低声音说:伙计们,好吃!她尖声喊叫:哥呀,快来吃啊!他又抓起一块煤,更猛地咀嚼起来。她用小手拣起一块大煤,递给王肝。我们学着他们的样子,把煤块砸碎,捡起来,用门牙先啃下一点,品尝滋味,虽有些牙碜,但滋味不错。陈鼻大公无私,举起一块煤告诉我们:伙计们,吃这样的,这样的好吃。他指着煤块中那半透明的、浅黄色的,像琥珀一样的东西说,这种带松香的好吃。我们班三十五个学生,除了几个女生不在,其余都在。我们每人攥着一块煤,咯咯崩崩地啃,咯咯嚓嚓地嚼,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兴奋的、神秘的表情。我们仿佛在进行一场即兴表演,我们仿佛在玩一种古怪游戏。肖下唇拿着一块煤,翻来覆去地看,不吃,脸上带着蔑视的神情。他不吃煤因为他不饿,他不饿因为他爹是公社粮库保管员。伙夫老王惊呆了。他手上沾着面粉跑出来。天哪,他手上沾着面粉!当时在学校伙房就餐的除了我们的校长和我们的教导主任之外,还有两个在乡下驻点的公社干部。老王惊呼:孩子们,你们干什么?你们……吃煤?煤也能吃?王胆用小小的手举着一块大煤,细声细气地说:大叔,太好吃了,给你一块尝尝。老王摇着头,道:王胆,你这小女孩,也跟着这帮野小子胡闹。王胆咬了一口煤,说:真的好吃嘢,大叔。这时已是傍晚,红日西沉。那两个在这里搭伙就餐的公社干部骑着车子来了。他们也被我们吸引住了。老王挥舞着扁担轰赶我们。那个姓严的公社干部——好像是个副主任——制止了老王。他的脸色很难看,挥了一下手,转身钻进了伙房。(节选自莫言小说《蛙》,有删改)文本二在莫言看来,想象力就是一个作家的灵魂。在《生死疲劳》中,他透过充满想象力的动物视角,为读者讲述了一个被冤杀的地主经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等牲畜的故事。“故事有些荒诞,但其中情节我是早就构思好的。想到用‘六道轮回’来布局整篇小说后,我就一气呵成写完了《生死疲劳》这部作品。”对于莫言,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给予的评价是:“他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节选自《莫言谈文学:最疯的想象,最真的现实》,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用身体部位和器官给孩子取名,这种古怪的风气隐喻了特殊年代里人们对身体对生命的重视。B.车夫从县城运来煤块,他身材魁梧,性格豪迈,在饥饿年代里,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记忆。C.王脚擦汗时看到孩子王肝和王胆,大声喝斥他们回家割草去,可见因饥饿,人们亲情淡漠。D.肖下唇和其他孩子对煤块的态度完全不同,因为他爹工作特殊他不饿,可“我们”饥饿至极。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读《蛙》时我们会感觉到残酷:一是来自情节和人物命运,一是莫言客观冷静地书写他人灵魂深处极致痛苦的残酷。B.小说运用儿童视角,笔触细腻,貌似平静追忆,细细咀嚼则苦涩难耐,展现了特定历史背景下人民生活的艰难。C.小说极富荒诞色彩,融合了诙谐、戏谑风格,看似诡异,脱离现实,实则亦虚亦实,亦幻亦真,匠心独运而富有张力。D.小说的细节富于表现力,比如结尾,看到我们吃煤后,姓严的干部“脸色很难看”,这个细节暗示了干群关系的疏离。8.文本一中关于吃煤细节描写一直为人称道,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细节的?(4分)9.马尔克斯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曾宣称:“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一个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结合这句话,联系本文和教材的《百年孤独(节选)》,谈谈“魔幻”与“现实”的关系。(6分)【答案】6.C7.D8.①采用了儿童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展现了饥饿给人带来的切肤之痛;

②动作描写,多次写道抽动鼻子,咀嚼煤块,猛烈的咀嚼等,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由于极度饥饿而完全分不清何物可食的可怜的众生图;

③运用对比的手法,将肖下唇拿着煤块左看右看翻来覆去地看以及其蔑视的神情与大家对煤块啧啧称赞其香的表现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饥饿对于人身心的极度伤害。9.①魔幻的故事情节有现实根据。比如,《百年孤独(节选)》中丽贝卡吃土的情节,源于拉丁美洲当地穷苦人民饿极了吃土的现实。而文本中孩子们吃煤的情节,也源于饥饿的现实;

②魔幻般的想象与夸张,不失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让读者如临其境。比如文中写孩子们吃煤的细节,闻气味,尝味道,微笑,然后大口咀嚼,非常生动,如见其人其事。《百年孤独(节选)》中丽贝卡失眠的细节描写,睁大的眼睛,恐惧的心理,也非常逼真;

③用魔幻的手法反映、象征现实。如文本中“吃煤”这个荒诞的情节,反映了特殊年代人们极其饥饿、艰难的现实处境。而《百年孤独(节选)》中失眠、失忆,则隐喻外来文明的入侵使印第安人失去自己的文化之根、失去历史记忆的现实。【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人们亲情淡漠”错误。依据“这骡子已经咬伤过两个儿童:第一个是袁脸的儿子袁腮,第二个是王胆。马车停在她家门前时,她到骡前去玩,被骡子咬着脑袋叼起来”可知王脚擦汗时看到孩子王肝和王胆,大声喝斥他们回家割草去,不是因为亲情淡漠,而是因为骡子曾伤过王胆,他是再用粗鲁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关爱。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暗示了干群关系的疏离”错误。依据“王胆用小小的手举着一块大煤,细声细气地说:大叔,太好吃了,给你一块尝尝。……他们也被我们吸引住了。老王挥舞着扁担轰赶我们。那个姓严的公社干部——好像是个副主任——制止了老王”可知干部脸色难看,不能推出干群关系的疏离,因为当伙夫赶“我们”走时,姓严的干部制止了他。他脸色难看,是因为看到了孩子们的饥饿。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①依据“我们站在煤堆前,低头弯腰,像地质爱好者发现了奇异矿石;我们抽动鼻子,像从废墟中寻找食物的狗……兴奋的表情,在他们脸上洋溢”可知采用了儿童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展现了饥饿给人带来的切肤之痛;②依据“我们站在煤堆前,低头弯腰,像地质爱好者发现了奇异矿石;我们抽动鼻子,像从废墟中寻找食物的狗……他用舌头舔舔,品咂着,眼睛转着圈儿,看看我们;她也跟着学样儿,舔煤,看我们。后来,他们俩互相看看,微微笑笑,不约而同地,小心翼翼地,用门牙啃下一点煤,咀嚼着,然后又咬下一块,猛烈地咀嚼着”中的抽动鼻子,舔舔,咀嚼煤块,猛烈的咀嚼等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由于极度饥饿而完全分不清何物可食的可怜的众生图;③依据“肖下唇拿着一块煤,翻来覆去地看,不吃,脸上带着蔑视的神情”“王胆用小小的手举着一块大煤,细声细气地说:大叔,太好吃了,给你一块尝尝。……真的好吃嘢,大叔。”可知运用对比的手法,将肖下唇拿着煤块左看右看翻来覆去地看以及其蔑视的神情,与大家对煤块啧啧称赞其香的表现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饥饿对于人身心的极度伤害。【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①魔幻的故事情节有现实根据。比如,《百年孤独(节选)》中“丽贝卡又开始吃土。她第一次这么做多半出于好奇,以为讨厌的味道将是对付诱惑力的良药。……把一撮撮泥土吃掉了。……在她心中留下了慰藉”丽贝卡吃土的情节,源于拉丁美洲当地穷苦人民饿极了吃土的现实。而文本中孩子们吃煤的情节,也源于饥饿的现实;②魔幻般的想象与夸张,不失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让读者如临其境。比如文中“他拣起一小块,王胆也拣起一小块;……,猛烈地咀嚼着”写孩子们吃煤的细节,闻气味,尝味道,微笑,然后大口咀嚼,非常生动,如见其人其事。《百年孤独(节选)》中“她一走进屋子,马上坐在自己的摇椅里,开始咂吮指头,两只惊骇的大眼睛望着大家,根本不明白人家问她什么”“每过半小时响起钟声的时候,她都惊骇地四面张望,仿佛想在空中发现这种声音似的”等描写丽贝卡睁大的眼睛,恐惧的心理,失眠的细节描写也非常逼真;③用魔幻的手法反映、象征现实。如文本中“他拣起一小块,王胆也拣起一小块;……用门牙啃下一点煤,咀嚼着,然后又咬下一块,猛烈地咀嚼着”“用门牙先啃下一点,品尝滋味,虽有些牙碜,但滋味不错”这个“吃煤”荒诞的情节,反映了特殊年代人们极其饥饿、艰难的现实处境。而《百年孤独(节选)》“她发现了某种疾病的征状,这种疾病的威胁曾使她和弟弟永远离开了那个古老的王国,他俩还是那儿的王位继承人咧。这儿也出现了失眠症……病人经常处于失眠状态,开头会忘掉童年时代的事儿,然后会忘记东西的名称和用途,最后再也认不得别人,甚至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跟往日的一切联系,陷入一种白痴似的状态”中对失眠、失忆的描写,则隐喻外来文明的入侵使印第安人失去自己的文化之根、失去历史记忆的现实。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高粱家族(节选)①莫言父亲手提勃朗宁枪,气喘吁吁,一头皮高粱上的白粉红尘。奶奶走到父亲面前。奶奶刚过三十岁,扎着盘头髻,刘海五绺,像稀疏的珠帘遮着光洁的额头。奶奶的眼睛里永远秋水汪汪,有人说是被高粱酒熏的。奶奶问:“怎么啦?”父亲呼呼喘着气,把勃朗宁枪插进腰带。“鬼子没来?”奶奶问。父亲说:“冷支队,哼!我们饶不了他!”“怎么回事?”奶奶问。父亲说:“擀拤饼。”“没听到打呀!”奶奶说。父亲说:“擀拤饼,多卷鸡蛋大葱。”奶奶问:“鬼子没有来?”“余司令让擀拤饼,要你亲自送去!”奶奶说:“乡亲们,回去凑面擀拤饼吧。”父亲转身要跑,被奶奶伸手拉住,奶奶说:“豆官,告诉娘,冷支队是怎么回事?”父亲挣开奶奶的手,气汹汹地说:“冷支队没见影,余司令饶不了他们。”父亲跑了。奶奶追着父亲瘦小的身影,叹了一口气……奶奶挑着一担拤饼,王文义的妻子挑着两桶绿豆汤,匆匆地往墨水河大桥赶。她们本来想斜穿高粱地,直插东南方向,但走进高粱地后,才发现挑着担子寸步难行。奶奶说:“嫂子,走直路吧,慢就是快。”奶奶和王文义的妻子,像两只飞翔的大鸟,在非常空虚的大气里,极端充实地移动。奶奶换上了一件深红上衣,她们走上弯弯曲曲的墨水河堤,顾不上看堤坡盛开着的黄花和堤外密密匝匝的血红高粱,一个劲儿地往东赶。父亲早就跑回桥头。父亲向余司令报告,说拤饼一会就到,余司令满意地在他头上打了一巴掌。队员们多半躺在高粱地里,对着太阳晒鼻孔。父亲又跳到公路上来,公路黄中透出白来,疲惫不堪。后来父亲就到河堤上坐着了。他看一会东,看一会西,看一会河中流水,看一会野鸭子。河里的景色很美,每一棵水草都活着,每一朵小小的浪花里,都隐藏着秘密。日头正晌了,河里泛起热哄哄的腥气,到处都闪烁光亮,到处都滋滋地响。父亲觉得,天地之间弥漫着高粱的红色粉末,弥漫着高粱酒的香气。父亲一仰身子躺在堤上,就在这一瞬间,他心里一阵猛跳,后来他才明白,原来一切等待都会有结果的,这结果出现时,是那么普通平常,随便自然。“汽车。”我父亲含含糊糊地说了一句,没有人理他。“鬼子的汽车!”我父亲跳起来,怔怔地望着那些像流星一样射过来的汽车。汽车的尾部拖着一条长长的焦黄的尾巴,车头上劈劈叭叭地晃动着白炽的光芒。“汽车来啦!”父亲的话像一把刀,仿佛把所有的人斩了似的,高粱地里笼罩着痴呆呆的平静。余司令高兴地吼一声:“小舅子们,到底来了,弟兄们,准备好,我说开火就开火。”路西边,哑巴拍着屁股跳高。几十个队员,都哈着腰,提着武器,趴到河堤墁坡上。已经听到了汽车嗡嗡的吼叫声。父亲伏在余司令身边,擎着沉重的勃郎宁手枪,手腕灼热酸麻,手掌汗水粘湿,手虎口那儿有一块肉突然跳了一下,接着便突突地乱跳起来。父亲惊讶地看着那块杏核大的皮肉有节奏地跳动,好像里边藏着一只破壳欲出的小鸟。汽车飞快地驶近,增大,车头前那两只马蹄大的眼睛射出一道道白光。父亲是平生第一次看到汽车,父亲猜想着这种怪物是吃草还是吃料,是喝水还是喝血,它们比我家那两头年轻力壮的细腿骡子跑得还要快。月亮般的车轮飞速旋转,黄尘飞腾。临近石桥时,汽车慢慢减速,黄烟从车后漫过车头。父亲把头使劲缩着,一种从未有过的冰冷从脚底上升到腹部,在腹部集合成团,产生强大压力,父亲感到尿急,他用力扭动着臀部。余司令严厉地说:“兔崽子,别动!”这时,汗透红罗衫的我奶奶和气喘吁吁的王文义妻子出现在蜿蜒的墨水河堤上。我奶奶挑着一担拤饼,王文义妻子挑着一担绿豆汤,轻松地望见了墨水河中凄惨的大石桥。奶奶欣慰地对王文义妻子说:“嫂子,总算挨到了。”奶奶出嫁之后,一直养尊处优,这一担沉重的拤饼,把她柔嫩的肩膀压出了一道深深的紫印。这道紫印,是我奶奶英勇抗日的光荣的标志。还是我父亲最先发现我奶奶,我父亲靠着某种神秘力量的启示,在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缓缓逼近的汽车时,他往西一歪头,看到奶奶像鲜红的大蝴蝶一样款款地飞过来。父亲高叫一声:“娘——”父亲的叫声,像下达了一道命令,从日本人的汽车上,射出了一阵密集的子弹。枪声沉闷,像雨夜中阴沉的狗叫。父亲眼见着我奶奶胸膛上的衣服啪啪裂开两个洞。奶奶欢快地叫了一声,就一头栽倒,扁担落地。两笆斗拤饼,一笆斗滚到堤南,一笆斗滚到堤北。那些雪白的大饼,葱绿的大葱,揉碎的鸡蛋,散在绿草茵茵的草坡上。王文义妻子挑来的那担绿豆汤一桶倾倒,另一桶也倾倒,汤汁淋漓,如同英雄血。“娘——”我父亲撕肝裂胆地高叫一声,身体弹到堤上。他在弹上堤的同时,就扔掉了手枪,手枪落在了一棵叶子折断的金色苦菜花上。父亲张着两只手,像飞腾的小鸟,向奶奶扑去。河堤上安静,落尘有声,河水只亮不流,堤外的红高粱沉默不语。奶奶平卧堤上,脸贴着堤边的野草。奶奶背上,有两个翻边的弹洞,一股新鲜的高粱酒的味道,从那洞里涌出来。父亲扳着奶奶的肩头,把奶奶翻过来。奶奶脸上没有受伤,面容整肃,头发纹丝不乱,五绺刘海下,两条眉梢儿下垂,奶奶半睁着眼,苍翠的脸上双唇鲜红。奶奶睁开眼,满脸绽开天真的笑容。鬼子汽车停在桥头,马达高一阵低一阵轰鸣着。一个高大的人影在河堤上一闪,父亲和奶奶被拉下河堤。父亲未及思想,又一阵狂风般的子弹,把他们头上的无数棵高粱,打断了,打碎了。飞散的红高粱米粒在奶奶脸上弹跳着,有一粒竟蹦到她微微翕开的双唇间,搁在她清白的牙齿上。父亲看着奶奶红晕渐褪的双唇,哽咽一声娘,双泪落胸前。在红高粱织成的珍珠雨里,奶奶睁开了眼,奶奶的眼睛里射出珍珠般的彩虹。(有删改)【注释】①莫言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以抗日战争及我国20世纪30、40年代高密东北乡的民间生活为背景,塑造了“我爷爷”“我奶奶”等为代表的一批抗日英雄形象。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中出现“我奶奶”“我父亲”这种第一人称叙事下的称呼,“我”作为事件的亲历者,运用有限视角,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B.奶奶冒着生命危险给抗日队伍送拤饼时“顾不上看堤坡盛开着的黄花和堤外密密匝匝的血红高粱”,充分表现了奶奶希望尽快支援前线的急迫心理。C.“父亲惊讶地看着那块杏核大的皮肉有节奏地跳动,好像里边藏着一只破壳欲出的小鸟”,充满童趣的表达写出了父亲面对即将到来的战斗的独特感受。D.“奶奶像鲜红的大蝴蝶一样款款地飞过来”与前文“奶奶换上了一件深红上衣”形成呼应,为奶奶的牺牲增添了一抹浪漫色彩。7.关于文中奶奶、王文义妻子牺牲的场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奶奶欢快地叫了一声”,不是传统革命英雄在中枪后的振臂高呼、豪言壮语,而是借“欢快”一词,用喜来衬悲,加重了悲的表达效果。B.“挑来的那担绿豆汤一桶倾倒,另一桶也倾倒,汤汁淋漓,如同英雄血”,这句采用反复、比喻手法,肯定两位女子是牺牲的英雄。C.“河堤上安静,落尘有声,河水只亮不流,堤外的红高粱沉默不语”,外在环境的“静”渲染了奶奶牺牲时凝重悲怆的氛围。D.奶奶牺牲在漫天的高粱雨中,作者运用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细腻生动地写出了奶奶在面对死亡时的无畏与坦然。8.莫言的老师徐怀中先生在《莫言论·序言》中提到,“《红高粱家族》换了观察战争的角度,改变了以往写抗日战争的陈旧套路”,请就这一看法,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加以分析。(4分)9.文中多次写到“红高粱”,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案:6.A7.D8.①将具有本土农民生活特色的场景融入战争叙事中,如“多卷鸡蛋大葱”“对着太阳晒鼻孔”,增强了战争叙事的真实性和生活化;②将牺牲者设置成两位普通的农村妇女,用普通百姓的质朴善良反衬侵略者的凶残丑恶;③采用儿童视角,用儿童天真甚至富有童趣的眼光来展现战争,凸显战争的残酷;④语言富有诗情画意,如画的家乡风景,富有浪漫气息的死亡,表现出了当地百姓对这片土地的热爱。9.①呼应标题,作为文章线索,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紧凑。②渲染氛围。天地之间弥漫着高粱的红色粉末,弥漫着高粱酒的香气,渲染了热烈浓郁的氛围。③推动情节发展。奶奶和王文义妻子原本准备从高粱地穿过,但后来嫌太慢改道墨水河堤,这为后文两人的行踪被日本鬼子发现作铺垫。④塑造人物形象。高粱酒熏出奶奶水汪汪的眼睛,高粱酒的味道从奶奶背上被击中的地方流出,红高粱孕育了英勇干练的奶奶。⑤暗含主旨。红高粱象征着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精神。【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A.“‘我’作为事件的亲历者,运用有限视角”错误。《红高粱》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的儿童视角,通过孩子的眼光和心灵来观察成人世。儿童处于成人世界的边缘,用一种窥探的旁观者的眼光去看待成人的世界,剥离了覆盖在生活表面的伪饰,还原一个充满质地感的生活世界,文本的叙述者改变成年人的视角,以儿童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进入叙事系统。由于认知的限制,复杂的生活形态使他们不能进行理性价值评判,因而道德化的议论和说教退出文本,“讲述”成了“显示”。“我”并不是事件的亲历者,也不是有限视角。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场景的能力。D.“运用……心理等描写”错误。没有“心理描写”。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原文“父亲说:‘擀拤饼,多卷鸡蛋大葱。’”“雪白的大饼,葱绿的大葱,揉碎的鸡蛋”等内容显示了本土农民生活特色的场景,将其融入战争叙事中,增强了战争叙事的真实性和生活化;原文“奶奶挑着一担拤饼,王文义的妻子挑着两桶绿豆汤,匆匆地往墨水河大桥赶”“我奶奶挑着一担拤饼,王文义妻子挑着一担绿豆汤,轻松地望见了墨水河中凄惨的大石桥”“父亲眼见着我奶奶胸膛上的衣服啪啪裂开两个洞。奶奶欢快地叫了一声,就一头栽倒,扁担落地。两笆斗拤饼,一笆斗滚到堤南,一笆斗滚到堤北”可知,小说的创新点是将牺牲者设置成两位普通的农村妇女,用普通百姓的质朴善良反衬侵略者的凶残丑恶;原文“父亲跑了。奶奶追着父亲瘦小的身影,叹了一口气……”“父亲是平生第一次看到汽车,父亲猜想着这种怪物是吃草还是吃料,是喝水还是喝血,它们比我家那两头年轻力壮的细腿骡子跑得还要快”“父亲看着奶奶红晕渐褪的双唇,哽咽一声娘,双泪落胸前”可知,采用儿童视角,用儿童天真甚至富有童趣的眼光来展现战争,凸显战争的残酷;原文“每一棵水草都活着,每一朵小小的浪花里,都隐藏着秘密。日头正晌了,河里泛起热哄哄的腥气,到处都闪烁光亮,到处都滋滋地响。父亲觉得,天地之间弥漫着高粱的红色粉末,弥漫着高粱酒的香气”“奶奶背上,有两个翻边的弹洞,一股新鲜的高粱酒的味道,从那洞里涌出来”“在红高粱织成的珍珠雨里,奶奶睁开了眼,奶奶的眼睛里射出珍珠般的彩虹”可知,语言富有诗情画意,如画的家乡风景,富有浪漫气息的死亡,表现出了当地百姓对这片土地的热爱。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物象含义的能力。原文“奶奶的眼睛里永远秋水汪汪,有人说是被高粱酒熏的”“队员们多半躺在高粱地里”“一股新鲜的高粱酒的味道,从那洞里涌出来”“父亲未及思想,又一阵狂风般的子弹,把他们头上的无数棵高粱”“在红高粱织成的珍珠雨里,奶奶睁开了眼”可知,呼应标题,作为文章线索,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紧凑。原文“父亲觉得,天地之间弥漫着高粱的红色粉末,弥漫着高粱酒的香气”“奶奶背上,有两个翻边的弹洞,一股新鲜的高粱酒的味道”“在红高粱织成的珍珠雨里,奶奶睁开了眼,奶奶的眼睛里射出珍珠般的彩虹”可知,渲染氛围。天地之间弥漫着高粱的红色粉末,弥漫着高粱酒的香气,渲染了热烈浓郁的氛围。原文“她们本来想斜穿高粱地,直插东南方向,但走进高粱地后,才发现挑着担子寸步难行”“嫂子,走直路吧,慢就是快”“奶奶换上了一件深红上衣,她们走上弯弯曲曲的墨水河堤,顾不上看堤坡盛开着的黄花和堤外密密匝匝的血红高粱,一个劲儿地往东赶”“这时,汗透红罗衫的我奶奶和气喘吁吁的王文义妻子出现在蜿蜒的墨水河堤上”可知,推动情节发展。奶奶和王文义妻子原本准备从高粱地穿过,但后来嫌太慢改道墨水河堤,这为后文两人的行踪被日本鬼子发现作铺垫。原文“奶奶的眼睛里永远秋水汪汪,有人说是被高粱酒熏的”“奶奶背上,有两个翻边的弹洞,一股新鲜的高粱酒的味道,从那洞里涌出来”“飞散的红高粱米粒在奶奶脸上弹跳着,有一粒竟蹦到她微微翕开的双唇间,搁在她清白的牙齿上”可知,塑造人物形象。高粱酒熏出奶奶水汪汪的眼睛,高粱酒的味道从奶奶背上被击中的地方流出,红高粱孕育了英勇干练的奶奶。原文“顾不上看堤坡盛开着的黄花和堤外密密匝匝的血红高粱”“队员们多半躺在高粱地里,对着太阳晒鼻孔”“父亲觉得,天地之间弥漫着高粱的红色粉末,弥漫着高粱酒的香气”“高粱地里笼罩着痴呆呆的平静”“河堤上安静,落尘有声,河水只亮不流,堤外的红高粱沉默不语”可知,暗含主旨。红高粱象征着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精神。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奇死莫言成麻子带领鬼子兵轰炸完村里的草鞋窨子后,终于获得解放。他倚在一棵树上喘着气,听着从各家各户传来的鬼哭狼嚎声,腿自动地萎缩。他的背擦着柳树枯燥的皮,一滑到底。他忽然感觉到自己罪恶深重。村东头偏僻角落上那个数一数二的大窨子,每天夜里都聚着三十二十的男人,一边编草鞋,一边说笑。日本人往这个窨子里投进去四十多颗炸弹,爆炸过后,窨子就成了一个颓平的坟墓,只有一根支撑顶盖的柳木棍子从泥土中伸出来,像枪口一样指着红彤彤的天。他挣扎着回到家里时,发现他漂亮的妻子和十三岁的女儿躺在院子里,肝肠涂了一地。他眼前乌黑,直挺挺地摔倒了。……他躺着,有时自觉死去了,有时又觉得还活着……他追赶着玫瑰色天空中漂游着的一大片圆圆的红云,妻子、女儿,村里许多熟悉的男女老幼,都站在上边。他在地上飞跑,仰着脸,追赶那片缓缓移动的云。云上的人都不理他,都对着他啐唾沫,连妻子女儿也对着他啐唾沫。他急急忙忙地辩解着,说自己给日本人带路是怎样万般无奈。可是那云里的唾沫更像雨点般落下。他眼见着云团越飞越高,终于变成一个血红的亮点……他醒过来后又开始寻找儿子,八岁的儿子头朝下脚朝上立在水瓮里,身体僵硬如一段棍棒。成麻子把绳子拴在大门框上,挽出一个圆圆的圈套……一个小伙子高举一把腰刀,横着把绳子斩断。一九四〇年早春,天气异常寒冷。这时,成麻子已是胶高大队里有名的虎胆英雄。他不愿用枪,只愿用手榴弹,每次战斗,他都冲到最前边,把一枚枚木柄手榴弹闭着眼乱扔。距离敌人七八米远,他也敢扔手榴弹,而且从不弯腰躲避,说也奇怪,那些弹片像飞蝗一样从他身边飞过,却从没碰伤过他的肉体。这天,大队长江小脚召开干部会议。一个书生气十足的中队长站起来:“我们是共产党,饿死不低头,冻死不弯腰,谁要认贼作父,丧失气节,我就和他刀枪相见!”脸色枯黄的干部也毫不示弱,说;“共产党就是要把人饿死冻死吗?共产党是最聪明的人,应该机动灵活,投降伪团长,是假投降。小忍为大谋,只有保存革命力量,才能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成麻子说:“大队长,我有一条计可解决这问题。”胶高大队采纳了成麻子的计策,趁着暗夜,偷走了我父亲和爷爷钉在村里断壁残墙上的一百多张狗皮,又盗走了爷爷藏在枯井里的几十支钢枪。他们四处打狗,补充了营养,恢复了体力,筹齐了避寒衣——每人一张狗皮。那年漫长寒冷的春天里,高密东北乡广阔的大地上,出现了一支身披狗皮的英雄部队,使鬼子,尤其是使伪团闻狗叫而丧胆。第一场战斗发生在古历二月初二,传说中龙抬头的日子。日头将落时,胶高大队是日落时离的村,村里有人曾看见过当时情景:在血红的暮色里,二百多个土八路哈着腰出了村。他们每人披一张狗皮,狗毛朝外;狗尾巴拖在两腿间。成麻子披着一张黑狗皮,胸前挂一个布袋.布袋里装着二十八颗手榴弹。他们潜入马店镇时,已是半夜,寒星满天,严霜遍地。为了行动方便,成麻子把挂在胸前的一袋手榴弹摘下来,摸出了一枚披在腰里。他把手榴弹袋子递给一个身材高大的队员,说:“我在门口得手后你快点送上来。”那队员点点头。微弱的星光照耀着大地,日伪营房挂着十几盏马灯,院子里昏黄如傍晚。大门口游动着两个鬼魂般的伪军,影子长长地投在地上。从大门不远修建炮楼的砖石堆后边,跳出了一只黑色的老狗,他颠颠地跑着;紧跟在他身后,又追出了一条白狗,一条花狗。他们厮咬着,翻滚着,趋着暗影,靠近了大门。在离大门只有十几步的一堆木料暗影里,三条狗咬成一团。远远地看,像三条狗在争夺着什么美味佳肴。大队长江小脚在砖石堆后,满意地听着看着成麻子他们的精彩表演,不由想起成麻子刚参军时那副木讷懦弱的样子,那时候他动辄流泪抹鼻涕,像个老娘们。成麻子他们在木料堆的暗影里耐心地厮咬着。一个伪军弯腰寻到一块砖石,用力投过去,怒骂一声:“这群瘟狗!”成麻子摹仿出狗被击中的嗷嗷叫声。确实是惟妙惟肖,江大队长憋不住想笑。伪军耐不住了,端着上着刺刀的步枪,小心翼翼地往木料堆旁走。狗厮咬得更加欢快。伪军走到离木料堆三五步远时,成麻子他们从地上飞一样腾起,兵营里马灯射出的昏黄光线照耀着他们的皮毛,好像三道闪电飞向两个伪军。两个伪军都像装满沙土的布袋沉甸甸地倒了。成麻子在大门口接住了他那一袋子手榴弹,发疯地往瓦房扑去。他对准一个窗口,接二连三地投进去二十颗手榴弹,屋子里的爆炸声和受伤鬼子的惨叫声使他想起几年前日本鬼子往草鞋窨子里扔炸弹的情景。这类似的情景并没有使他体会到报仇雪恨的快感,反而却有一线锐利的痛苦,像尖刀一样,在他心脏上划出一道深刻的裂痕。这场战斗,是胶高大队组建以来最大的战斗、绝对辉煌的胜利。在这次战斗中立了大功的成麻子竟吊死在村头一棵柳树上。他穿着那张狗皮,从后边看,好像吊着一条狗;从前边看,吊着一个人。(节选自《红高粱家族》,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成麻子为了保命出卖乡亲,带鬼子兵轰炸了村里的草鞋窨子,让人觉得可恨;发现妻子和儿女被害死,他生无可恋,想要自杀,又让人心生怜悯。B.成麻子刚参军时动辄流泪抹鼻涕,后来每次战斗都冲锋在前,扔手榴弹从不弯腰躲避,说明经过战火洗礼,他的思想发生蜕变,自觉为革命献身。C.脸色枯黄的干部提出了假投降来解决队里的饥寒问题,说明他处事机动灵活;中队长认为这是认贼作父,坚决反对,表明他坚持原则、看重气节。D.小说结尾成麻子在村头柳树上吊自杀,一前一后、亦人亦狗的视觉形象描写,既蕴含作者对历史人生的理性反思,也使读者反复咀嚼,回味深思。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写村民在村东大窨子编草鞋、说笑的情景,加重了成麻子的罪恶感,为下文他作战勇猛、悍不畏死及最后自缢的情节做了铺垫。B.小说写暮色、寒星、严霜的景象,为马店镇战斗渲染了清冷肃杀的气氛;星光微弱、马灯昏黄的交代,也使战士扮狗骗伪军的情节显得合理。C.成麻子他们伪装成狗,厮咬、翻滚、嚎叫,引得伪军投石怒骂、大队长憋不住想笑,写出了战士们的表演以假乱真、惟妙惟肖。D.作者善于运用色彩词汇,特别是红色系词汇,如一、二段中“红彤彤的天”“玫瑰色天空”“红云""血红的亮点”等,给残酷的战争带来温暖的底色。8.小说第一、二段是如何表现成麻子痛苦挣扎的心理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本文题目最初叫“狗皮”,后来改为“奇死”。对于这两个题目,你认为哪个更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案】6.B7.D8.①直接心理描写:“他忽然感觉到自己罪恶深重”是对成麻子心理的直接描写,写出了他出卖乡亲、害死乡亲后深重的负罪感。②细节动作描写:“倚”“喘着气”“腿自动地萎缩”“一滑到底”等是对成麻子的动作描写,写出他的恐惧、痛悔的心理。③幻觉想象描写:第二段中,写到成麻子追赶红云上的人们和被唾弃的这些虚幻境况,写出他无奈与后悔、痛苦与挣扎的复杂矛盾的心理。9.示例一:“狗皮”更好。①从情节上看,“狗皮”串联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从成麻子献计到偷狗皮,再到胶高大队披狗皮骗伪军立功,最后成麻子披狗皮自杀,“狗皮”串联了小说的主要情节。②从人物形象上看,“狗皮”突出了成麻子“亦人亦狗”的形象。③从主旨上看,“狗皮”使主题深刻,意蕴丰富。成麻子一前一后、亦人亦狗,反映了普通民众面对战争的生死选择,也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的理性反思。示例二:“奇死”更好。①从情节上看,“奇死”突出了情节的曲折离奇。既突出成麻子舍命复仇而不死的传奇色彩,又蕴含立大功后却自杀死去的离奇意味。②从人物形象上看,“奇死”突出了人物形象的不同寻常。③从主旨上看,“奇死”使主题鲜明,意蕴丰富。“奇死”体现了作者对成麻子赎罪复仇、舍命抗日的肯定以及最终在自责与悔恨的挣扎中死去的感慨。【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B.“他的思想发生蜕变,自觉为革命献身”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第十四段“这类似的情景并没有使他体会到报仇雪恨的快感,反而却有一线锐利的痛苦,像尖刀一样,在他心脏上划出一道深刻的裂痕”可知,成麻子作战勇猛不怕死,是因为他想复仇赎罪,最后一段成麻子立功后自杀也证明了这一点,并不是成麻子思想发生蜕变,自觉为革命献身。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D.“给残酷的战争带来温暖的底色”错。色彩强烈,带来视觉感官和心灵的冲击。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由原文“他忽然感觉到自己罪恶深重”可知,这是对成麻子的心理进行直接描写,写出了他出卖乡亲、害死相亲后深重的负罪感。由原文“屋子里的爆炸声和受伤鬼子的惨叫声使他想起几年前日本鬼子往草鞋窨子里扔炸弹的情景。这类似的情景并没有使他体会到报仇雪恨的快感,反而却有一线锐利的痛苦,像尖刀一样,在他心脏上划出一道深刻的裂痕”可知,马店镇战斗中他炸死鬼子后想起草鞋窨子被炸的情景,没有体会到“报仇雪恨的快感,反而却有一线锐利的痛苦”,直接表现了他内心的自责、悔恨与痛苦。所以文章运用直接描写的手法,表现成麻子内心的自责和悔恨。由原文“他不愿用枪,只愿用手榴弹,每次战斗,他都冲到最前边,把一枚枚木柄手榴弹闭着眼乱扔。距离敌人七八米远,他也敢扔手榴弹,而且从不弯腰躲避”“发疯地往瓦房扑去。他对准一个窗口,接二连三地投进去二十颗手榴弹”可知,这是对成麻子战斗时的行动描写,表现了他对鬼子刻骨的仇恨以及复仇的决绝。由原文“他倚在一棵树上喘着气,听着从各家各户传来的鬼哭狼嚎声,腿自动地萎缩。他的背擦着柳树枯燥的皮,一滑到底”可知,“倚”“喘着气”“腿脚自动地萎缩”“一滑到底”等是对成麻子的动作细节描写,写出他的恐惧、痛悔的心理。由原文“他眼前乌黑,直挺挺地摔倒了成麻子”可知,这是成麻子发现妻子、女儿被害死后的动作细节描写,运用侧面烘托表现了他的悔恨与绝望。由原文“他追赶着玫瑰色天空中漂游着的一大片圆圆的红云,妻子、女儿,村里许多熟悉的男女老幼,都站在上边。他在地上飞跑,仰着脸,追赶那片缓缓移动的云。云上的人都不理他,都对着他啐唾沫,连妻子女儿也对着他啐唾沫。他急急忙忙地辩解着,说自己给日本人带路是怎样万般无奈。可是那云里的唾沫更像雨点般落下。他眼见着云团越飞越高,终于变成一个血红的亮点”可知,原文运用了幻觉描写的手法,写到成麻子追赶红云上的人们和被唾弃的这些虚幻境况,写出他无奈与后悔、痛苦与挣扎的复杂矛盾的心理。运用幻境描写的手法,写出了成麻子无奈与后悔、痛苦与挣扎的复杂矛盾的心理。【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含义和作用的把握能力。示例一:“狗皮”更好。由原文“胶高大队采纳了成麻子的计策,趁着暗夜,偷走了我父亲和爷爷钉在村里断壁残墙上的一百多张狗皮,又盗走了爷爷藏在枯井里的几十支钢枪。他们四处打狗,补充了营养,恢复了体力,筹齐了避寒衣——每人一张狗皮”可知,成麻子献上的计策是偷狗皮。由原文“他们每人披一张狗皮,狗毛朝外;狗尾巴拖在两腿间”“大门不远修建炮楼的砖石堆后边,跳出了一只黑色的老狗,他颠颠地跑着;紧跟在他身后,又追出了一条白狗,一条花狗。他们厮咬着,翻滚着,趋着暗影,靠近了大门。在离大门只有十几步的一堆木料暗影里,三条狗咬成一团。远远地看,像三条狗在争夺着什么美味佳肴”可知,文章写到胶高大队披狗皮骗伪军立功。由原文“在这次战斗中立了大功的成麻子竟吊死在村头一棵柳树上。他穿着那张狗皮,从后边看,好像吊着一条狗;从前边看,吊着一个人”可知,成麻子披狗皮自杀。所以,“狗皮”串联了小说的主要情节。由原文“在这次战斗中立了大功的成麻子竟吊死在村头一棵柳树上。他穿着那张狗皮,从后边看,好像吊着一条狗;从前边看,吊着一个人”可知,小说结尾成麻子在村头柳树上吊自杀,一前一后、亦人亦狗的视觉形象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历史人生的理性反思,“狗皮”突出了成麻子“亦人亦狗”的形象,反映了普通民众面对战争的生死选择,人物形象更真实复杂,更具代表性。文章开篇写到“成麻子带领鬼子兵轰炸完村里的草鞋窨子后,终于获得解放”“他急急忙忙地辩解着,说自己给日本人带路是怎样万般无奈”可知,成麻子为了自己活命出卖乡亲、苟活求生。“狗皮”暗含作者对成麻子出卖乡亲、苟活求生的否定,也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的理性反思。文章结尾说到成麻子在村头柳树上吊自杀,一前一后、亦人亦狗,“狗皮”含有讽刺意味,更使人警醒。示例二:“奇死”更好。由原文“成麻子把绳子拴在大门框上,挽出一个圆圆的圈套”可知,成麻子害死乡亲与家人后想自杀。由原文“一个小伙子高举一把腰刀,横着把绳子斩断”可知,成麻子被救。由原文“成麻子已是胶高大队里有名的虎胆英雄”可知,成麻子被救后抗日复仇。由原文“在这次战斗中立了大功的成麻子竟吊死在村头一棵柳树上”可知,成麻子立功后又自杀死去。所以,“奇死”写出了成麻子的经历,突出了情节的曲折离奇。由原文“距离敌人七八米远,他也敢扔手榴弹,而且从不弯腰躲避,说也奇怪,那些弹片像飞蝗一样从他身边飞过,却从没碰伤过他的肉体”“在这次战斗中立了大功的成麻子竟吊死在村头一棵柳树上。他穿着那张狗皮,从后边看,好像吊着一条狗;从前边看,吊着一个人”可知,“奇死”既能突出成麻子舍命复仇而不死的传奇色彩,又蕴含立大功后却自杀死去的离奇意味,人物形象丰满立体。由原文“这时,成麻子已是胶高大队里有名的虎胆英雄。他不愿用枪,只愿用手榴弹,每次战斗,他都冲到最前边,把一枚枚木柄手榴弹闭着眼乱扔。距离敌人七八米远,他也敢扔手榴弹,而且从不弯腰躲避”“成麻子在大门口接住了他那一袋子手榴弹,发疯地往瓦房扑去”体现了作者对成麻子赎罪复仇、舍命抗日的肯定。由原文“屋子里的爆炸声和受伤鬼子的惨叫声使他想起几年前日本鬼子往草鞋窨子里扔炸弹的情景。这类似的情景并没有使他体会到报仇雪恨的快感,反而却有一线锐利的痛苦,像尖刀一样,在他心脏上划出一道深刻的裂痕”“在这次战斗中立了大功的成麻子竟吊死在村头一棵柳树上”可知,体现了作者对成麻子最终在自责与悔恨的挣扎中死去的感慨。所以,从主题上看,“奇死”体现了作者对成麻子赎罪复仇、舍命抗日的肯定以及最终在自责与悔恨的挣扎中死去的感慨。“奇死”中“奇”是神奇的意思,“奇死”突出了传奇意味,引发阅读兴趣。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诗人金希普莫言每年春节前,我们县的领导,会带上家乡的特产来北京设宴,招待老乡。说心里话,我对这样大张旗鼓的聚会不以为然,但我还是每年都去参加,因为那家乡小麦磨粉后蒸出来的大馒头,总能引发我的乡情。去年的聚会在宏都大饭店。大厅里熙熙攘攘,欢声笑语,工作人员引导我进入,县里胡书记正与几位退休将军谈话。正在此时,东北乡著名诗人金希普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金希普与我表弟是同学,我这表弟起初学习还不错,后来参加了金希普的女神诗社,学习便一落千丈,高考落榜后,游手好闲,成了村里的怪物。我对金希普这人的印象很差。他一进门,就直奔胡书记而去,握手、送名片,一遍遍地重复着:“对不起,来晚了,刚从北大那边赶过来,堵车实在令人头疼……”他在我身边落座。“三哥,好久不见!”他递给我一张名片。“诗人,最近忙什么?”胡书记问他,同时向几位将军介绍,“这是我们的诗人,金希普,俄国有个普希金,中国有个金希普。”在众人的笑声中,他说:“今年,我在全国一百所大学做了巡回演讲,我要掀起一个诗歌复兴高潮,让中国的诗歌走向世界。”我看到他名片上赫然印着:普希金之后最伟大的诗人:金希普。大家开怀畅饮时,金希普说:“各位领导,各位老乡,我即席创作了一首诗歌,献给你们!”我有些烦,但还是为他鼓掌。“请允许我先做个自我介绍。我从小就热爱诗歌,三年级时写的一首诗被编进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材,初中时我成立的女神诗社,成为全国最有名的学生诗社。我已出版诗集五十八部,荣获国际国内重要文学奖项一百零八个。我去美国访问时,曾与克林顿在林肯中心同台演讲……尽管我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家乡父老的期望还相差甚远。我深知,一个诗人,离不开乡亲的提携帮助……”有将军悄悄说:“咱们县竟然出了这么伟大的人物!”“我知道很多人以为我在吹牛,我不辩解。喜马拉雅山有8882米高,有人不相信,但喜马拉雅山从不辩解,有人劝我低调些,不要张扬。但大海,浩瀚的大海,从不低调,它卷着巨浪呼啸而来……”宴会厅里响起了一阵掌声。“有人要我修改我的诗歌,我说,闪电是不能修改的!领导们,老乡们,”他激昂地说,“现在,把即席创作的诗歌献给你们!”他清清喉咙,念道:“大馒头大馒头,洁白的大馒头,家乡土地生长出来的大馒头,凝结着爱情的大馒头,象征着纯洁的大馒头,形状像十二斤重的西瓜拦腰切开的大馒头,远离家乡的游子啊,一见馒头泪双流……”具委宣传部马副部长站起来大喊:“各位乡亲,现在请品尝家乡的大馒头!”四十多个服务小姐,用金色的盘子,每人托着一个白生生的大馒头,鱼贯而入,欢声笑语为诗人的朗诵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半年后,二哥跟我说:“咱姑父被普希金给骗了。”“金希普,”我说,“别糟蹋那个光辉的名字。”“他说跟县里领导是拜把子兄弟,要帮表弟谋个事儿。咱姑父一听就动了心。”“谋个什么事儿?”“说是可以安排到电视台当副台长。”“这不是说胡话吗?”“咱姑父说他当场拿出手机,拨通了胡书记的电话,胡书记骂他添乱,说不可能一下子就安排当副台长,起码要跟着扛半年机子,增加点业务知识,才可以就职。”“接下来就该要钱了。”“要钱就不是金希普了,”二哥说,“他说,叔,以我这样的身份地位,只要我愿意去,中国所有的五星级饭店都会热情接待我,但我哪儿都不去,跑到这里来,睡土炕,吃农家饭,为的就是考验你们。叔,你把热炕头让给我,把家里下蛋的老母鸡炖给我,我深受感动,我一定要报答你们。叔,你大概也知道现在办事的规矩,没有这个,他捻了一下手指,那是万万不行的。”“嗨,”我说,“骗术高明呀!”“咱姑父七借八凑,弄了两万元,悄悄塞到金希普的提包里。”二哥说,“表弟和咱姑父,过了年就在家等信儿,至今也没等着。”金希普许给我表弟的“副台长”自然是个骗局,我姑父曾到县派出所报过案,最终也没有什么结果。前不久,我去济南观看根据我的小说改编的歌剧《檀香刑》,入场时遇到了金希普。他热情地与我握手,一口一个三哥,叫得十分亲热,他拿出手机,要跟我扫微信。我犹豫着,他说:“三哥,我有很多话要跟你说,我要告诉你许多事情的真相。”他在微信中,毫不避讳地谈到了那两万元的问题,他说如果不是反腐败,这个问题根本不是问题,他是真心实意想帮表弟,那两万元他迟早会还的。他对我说:“三哥,我知道您对我有很深的成见,您也许认为我就是一个骗子,我不解释,就像高山从不解释,就像大海从不解释。”(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对参加老乡会有着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无法割舍乡情,一方面又对聚会颇感不屑。B.“金希普”这一名字是对“普希金”的荒诞模仿,作者对主人公的命名颇具讽刺意味。C.金希普愿意主动加“我”微信,且毫不避讳地解释“骗局”真相,显现出他坦诚的态度。D.小说结尾处,“高山从不解释”形成了前后照应,显现出作者艺术构思的严密性与精巧性。8、小说中的金希普有什么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9.请结合全文,从“我”、县里干部、姑父对待金希普的态度来分析作品的讽刺意义。(6分)【答案】7、C8、①诗艺拙劣。他才疏学浅,即席创作的“馒头诗”品质低劣。②伪善虚荣。他对胡书记、“我”十分热情,目的是奉承、攀附。③谎话连篇。他厚颜无耻地自诩自夸,欺骗同学、同乡。9、①我对金希普印象本已不好,宴会上即便心烦,也仍为他鼓掌,表现出对虚伪应付的宴席文化的讽刺;②县里干部帮金希普造势,借他活跃气氛,对他夸大的话语不置可否,表现出对虚假乡情的揭露讽刺;③姑父面对金希普的许诺,从动心再到入套,表现出对腐败现象的讽刺。【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显现出他坦诚的态度”错误。金希普愿意主动加“我”微信,其实是想攀附我,而毫不避讳地解释“骗局”真相,其实是为自己的行骗行为找借口。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作者塑造金希普这一形象,就是为了讽刺和鞭笞那些攀附权利以四处招摇撞骗的无耻文人,文中的金希普在同乡会上现场赋诗,那首大馒头诗“大馒头大馒头,洁白的大馒头,家乡土地生长出来的大馒头,凝结着爱情的大馒头”不伦不类,从中可见其才疏学浅,诗艺拙劣;在同乡会上,“他一进门,就直奔胡书记而去,握手、送名片”“他在我身边落座,他递给我一张名片”“我从小就热爱诗歌,三年级时写的一首诗被编进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材,初中时我成立的女神诗社,成为全国最有名的学生诗社。我已出版诗集五十八部,荣获国际国内重要文学奖项一百零八个。我去美国访问时,曾与克林顿在林肯中心同台演讲”从中可看出他攀附权利,自我吹嘘的丑恶嘴脸;他还欺骗同学,打着给同学找工作的借口骗钱,在骗局败露后还找各种借口来为自己辩白,从中可见其谎话连篇,厚颜无耻。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所表现的社会意义的分析能力。这是一篇讽刺小说,讽刺的对象并不仅仅是金希普这个“个人”,通过小说中人物对待金希普的态度上,我们还发现作者在讽刺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不正常现象。文中“我对金希普这人的印象很差”,但在金希普那通近乎荒诞的表演之后,“我有些烦,但还是为他鼓掌”,可见,“我”也没有逃出在宴会上虚与委蛇的应付,这表现出作者对虚伪应付的宴席文化的讽刺;而从“胡书记……同时向几位将军介绍,‘这是我们的诗人,金希普,俄国有个普希金,中国有个金希普’”可以看出,胡书记明知金希普是在吹牛,但为了在乡情会上借他活跃气氛,主动帮金希普造势,同时,在金希普打电话说让胡书记给“表弟”安排电视台副台长的职位时,胡书记并没有揭穿他的谎言,而是“胡书记骂他添乱,说不可能一下子就安排当副台长,起码要跟着扛半年机子,增加点业务知识,才可以就职”,对他夸大的话语不置可否,造成了金希普最后骗局的成功,这表现了作者对虚假乡情的揭露讽刺;而其中“姑父”面对金希普的许诺,从动心再到入套,虽然他是受害者,但其想通过腐败获得好处的心理昭然若揭,所以,这表现了作者对腐败现象的讽刺。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儿子的敌人莫言黎明时分,震耳欲聋的巨响把正在噩梦中挣扎的孙寡妇惊醒了。爆炸的强光像闪电抖动,气浪震荡窗纸,发出嗦嗦声响。她想,大慈大悲的菩萨,保佑我的儿子吧。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大林前年死在打麻湾的战斗中,小儿子小林正在随军攻打县城。炮声停止了,从西南方传来一阵刮风般的枪声,似乎还夹杂着人的呐喊,军号的声音似乎漂浮在枪声和人声之上。她知道,只要有号声,就说明儿子还活着。小林是个号兵。中午时分,又一阵枪声响过,但这一次她没有听到军号。她浑身打着哆嗦,飞快地跑出去。她看到了一些穿着灰色军衣的兵,她知道他们是和儿子一伙的。没等她跑出村子,络绎不绝的担架队就挡住了去路。担架队漫长得像一条河。她哭嚎着,跟着往前跑。一个女卫生员拉住她的胳膊,粗声粗气地说:大娘,您就不要添乱了!她把哭声强压下去,悲哀鼓得胸腔疼痛难忍。黄昏时刻,做完手术的伤兵都抬走了,神情疲惫、胸前血迹斑斑的医生和嗓音嘶哑的女卫生兵也走了,留在场院里的,是死去的士兵。后来,村长和民兵架着她的胳膊把她送回了家。一路上她像撒泼的女孩,身体往下打着坠儿。民兵把她抬到炕上,村长大声说:睡吧,老婶子,小林没死,你就等着享福吧!她嗫嚅着:不,你们骗我,小林死了,小林……她迷迷糊糊地闭上了眼睛。二她刚刚闭上眼,就听到胡同里一阵喧哗。一个清脆的声音问讯着:“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她大声答应着坐起来,就像一团云从炕上飘下来,随即她就看到,那个昨天见过的女卫生兵提着一盏放射黄色光芒的马灯,背着一个棕色的牛皮挎包,带子上拴着一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子,还有一条洁白的毛巾,清脆的声音就从她口里发出:“这里是孙小林家吗?”女卫生兵表情严肃。两个青衣民夫抬着担架站在身后,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兵将一把金黄色的铜号递给她:“孙大娘,您的儿子孙小林,在攻打县城的战斗中,光荣地牺牲了!”她感到那把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烫得手疼痛难忍,还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她把烫人的铜号紧紧地接在怀里,就像接住吃奶的婴儿。“孙大娘,您的儿子牺牲在冲锋的队列里,他的死是光荣的。请您赶快验收,我们去送别人的儿子回家。”村长歪过头吩咐民兵队长:“把席子解开,让大婶看看儿子。”一道灿烂的绿光随着席筒的张开流泻出来。她的哭声一下子堵住了。她看到,一个身穿绿衣的士兵鲜明地出现在她的眼前。菩萨啊,她的心激动地跳动着,这不是我的儿子!他们抬来的不是我的儿子!她把头低下去,一直低到离那个士兵很近的地方。她嗅到了像结了冰的糖葫芦散出的甜丝丝的气味。死者很年轻,跟她的儿子同样年轻,肯定也没超过二十岁。一看上去非常柔软的头发遮住了他的额头,脸色像冻了的苹果,凝着一层深红的蜡光,两道浓眉下,漆黑的睫毛交叉在一起。这是一张年轻漂亮的脸,脸上凝固着甜蜜的微笑。女卫生员眼里跳动着惊恐不安的光芒:“这怎么可能?我亲眼看着他卷进席筒的,他没穿敌人的衣服。”民兵队长冷冷地说:“好啊,你们把一个敌人抬了回来!你们把烈士的遗体抛弃了!”女卫生员大喊着:“胡说!”“别急,”村长老练地说,“也许是临时换了套衣服?这种事情打扫战场时经常有。大婶子,你好好认认,这是不是小林?”她把眼睛几乎贴到了青年的脸上,嗅到一股熟悉的奶腥气。她将死者额上那缕头发拢上去,看到他双眉之间有一个蓝色的洞眼,边缘光滑而规整,犹像匠人用钻子钻出来的。她默念着:也是个苦孩子啊!她的眼泪如同连串的珠子,滴落在死者手上。这时,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娘,我不是您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您对我好,我娘也会对您的儿子好……”她感到鼻子一阵酸热。她把脸贴到士兵脸上,大声哭喊着:“儿子,你就是我的儿子‥‥‥”她找出一条新的毛巾,蘸了热水给他擦脸。她将小林与眼前的士兵进行了对比,越来越感到他们相似,简直就像孪生兄弟。她找出小林的衣裳,给他换上。她想,无论如何也得弄副棺材。她把墙根那个木柜拖出来,将破衣烂衫揪出来。她嘟哝着:“孩子,委屈你了……”三她听到有人在胡同里大声喊叫:“这是孙小林的家吗?”她急忙从炕上爬起来,到了大门外,看到那个女卫生员提着一盏马灯,斜背着一个牛皮挎包——带子上拴着一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子和一条洁白的毛巾——急匆匆地走过来。女卫生员身后,两个青衣民夫抬着一副担架,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员满面悲凄,低声问讯:“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部分开头将“爆炸的强光”比作“闪电抖动”,又写到“嗦嗦声响”,视觉与听觉结合,渲染了激烈残酷的战争氛围。B.孙大娘“迷迷糊糊地闭上了眼睛”,既是因为一路找寻透支了她的精气神,也是因为料想儿子可能已经身亡的现实惨状。C.开头孙大娘向菩萨祈祷,第二部分她在看到尸体后又想“菩萨啊”,前后呼应,展现了她只能寄希望于神灵的蒙昧的精神状态。D.作者有意重复安排“女卫生员来家通知孙大娘”的情节,同样的打扮和语言,强化了小说情节的起伏波澜和悲剧气氛。7.色彩的使用是莫言小说突出的特征。关于画横线部分的色彩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金黄色的铜号”是鲜亮的暖色,在母亲的心中,它是儿子青春鲜活的生命象征。B.绿色意味着勃勃生机,莫言借助此色,转换情绪,给母亲保留一丝儿子生的希望。C.“深红的蜡光”既吻合前文“冻了的苹果”的比喻,又写出了死者生命力的余晖。D.色彩的描写多次出现,既形成了强烈的视觉效果,也有助于表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8.请结合文本分析孙大娘甘愿将“儿子的敌人”的遗体认作儿子遗体的原因。(4分)9.莫言的风格被定义为“幻觉现实主义”。他说:“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出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有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请结合文本,谈谈莫言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6分)【答案】6C7.A8.①两人同样年轻:“脸色像冻了的苹果”“嗅到一股熟悉的奶腥气”写出了两人均青春年少,曾经富有生命活力,这触动了孙大娘。②两人同样命运悲苦:孙大娘在再次端详遗体时默念“也是个苦孩子啊!”她有感于两人同样惨死于战火之中的不幸命运。③希望通过善待“儿子的敌人”的遗体使得自己儿子的遗体得到善待:“我娘也会对您的儿子好”的话语打动了孙大娘。9.①变形夸张:“那把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还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蓝色的洞眼”均有悖于生活常理,是现实的变形夸张。②想象虚构:“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死者发出请求是想象虚构;小说暗示了第二部分是孙大娘的幻觉,并非现实。③现实:小说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表现了战争年代中超越了敌我界限的博爱和慈悲,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幻灭与苦痛。【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蒙昧”说法错误,作者对孙大娘持赞美的态度,无批判之意,求神拜佛背后是对儿子的爱,对儿子平安生还的希冀。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在母亲的心中,它是儿子青春鲜活的生命象征”说法错误,“她感到那把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见到铜号而不见人,说明儿子已经牺牲,母亲内心是悲痛和绝望的。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她嗅到了像结了冰的糖葫芦散出的甜丝丝的气味。死者很年轻,跟她的儿子同样年轻,肯定也没超过二十岁。一看上去非常柔软的头发遮住了他的额头,脸色像冻了的苹果,凝着一层深红的蜡光,两道浓眉下,漆黑的睫毛交叉在一起。这是一张年轻漂亮的脸,脸上凝固着甜蜜的微笑”“她把眼睛几乎贴到了青年的脸上,嗅到一股熟悉的奶腥气”,孙大娘发现死者和她儿子一样年轻,有着“非常柔软的头发”“脸色像冻了的苹果”“浓眉下,漆黑的睫毛交叉在一起”,甚至身上还带着“奶腥气”,这张脸“年轻漂亮”“脸上凝固着甜蜜的微笑”,这个人和自己的儿子一样青春年少,曾经富有生命活力,这触动了孙大娘。“她将死者额上那缕头发拢上去,看到他双眉之间有一个蓝色的洞眼,边缘光滑而规整,犹像匠人用钻子钻出来的。她默念着:也是个苦孩子啊!她的眼泪如同连串的珠子,滴落在死者手上”,这么年轻美好的生命就在战火中陨落了,孙大娘感慨于他和儿子一样命运悲苦,年纪轻轻就上了战场,因此默念“也是个苦孩子啊!”,可见她有感于两人同样惨死于战火之中的不幸命运。“这时,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娘,我不是您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您对我好,我娘也会对您的儿子好……’”,“我娘也会对您的儿子好”的话语打动了孙大娘,她希望通过善待“儿子的敌人”的遗体使得自己儿子的遗体得到善待。【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抓住“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有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来分析。①变形夸张:如“那把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还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一道灿烂的绿光随着席筒的张开流泻出来”;“看到他双眉之间有一个蓝色的洞眼,边缘光滑而规整,犹像匠人用钻子钻出来的”等。②想象虚构:整个第二部分都是孙寡妇的梦境;细节如“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娘,我不是您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您对我好,我娘也会对您的儿子好……’”;③表现现实:小说运用超越现实的描写,借助孙寡妇的悲惨遭遇反映现实,“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大林前年死在打麻湾的战斗中、小儿子小林正在随军攻打县城”,但从小说第三部分来看,小林应该也牺牲了;小说也表现了现实血腥黑暗的战争年代中人性的美好,如第二部分孙寡妇的梦境,看到死去的是“儿子的敌人”,但她同样同情这个年轻人,对他的死感到悲伤,“她感到鼻子一阵酸热。她把脸贴到士兵脸上,大声哭喊着:‘儿子,你就是我的儿子……’”。总之,文章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幻灭与苦痛。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放鸭莫言青草湖里鱼虾多,水草繁茂。青草湖边人家古来就有养鸭的习惯。这里出产的鸭蛋个大双黄多,半个省都有名。有些年,因为“割资本主义尾巴”,湖上鸭子绝了迹。这几年政策好了,湖上的鸭群像一簇簇白云。李老壮是养鸭专业户,天天撑着小船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沿湖十八村,村村都有人在湖上放鸭。放鸭人有老汉,有姑娘,大家经常在湖上碰面,彼此都混得很熟。春天里,湖边的柳枝抽出了嫩芽儿,桃花儿盛开,杏花儿怒放,湖里长出了鲜嫩的水草,放鸭人开始赶鸭子下湖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