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同步练习(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同步练习(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同步练习(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同步练习(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同步练习(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同步练习(含解析)1.2007年在选举出的中共十七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人数有所增加,达到242名,比十六大增加了12名,占十七大代表总人数的10.9%,比少数民族党员占全体党员总数的比例高4.5个百分点。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42个少数民族有代表当选。该现象说明A.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完全自治权 B.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重要的政治制度C.我国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D.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答案】C【详解】“55个少数民族中,42个少数民族有代表当选”体现出民族平等的原则,C正确;A中完全自治说法不符合事实;材料并不是说明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重要的政治制度,B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D错误。2.关于现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党和国家进行了长期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下表所示为中国近现代阐释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的一系列重要表述摘编。这些表述体现了时间重要表述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A.汉族谦虚礼让的传统 B.消除民族差别的理想C.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答案】C【详解】据题意内容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在理论建构方面都强调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此可知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仅体现汉民族,排除A项;“消除民族差别”的说法有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民族关系,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C项。3.《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另起炉灶” D.“一边倒”【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帝国主义国家对万隆会议的破坏,周恩来同志提出了“求同存异”促进了会议的圆满召开,A正确;BCD均与万隆会议无关,排除。故选A。4.建国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共同发展C.共同繁荣 D.民族区域自治【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故选D;民族平等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前提,并非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故排除A;民族团结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目的,它们并非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故排除BC。5.习近平指出,“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少数民族独享的自治B.我国五个省级自治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C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区域自治机构,由各级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并非“少数民族独享的自治”,A项不符合题意;我国五个省级自治区中,内蒙古自治区是在1947年建立的,B项不符合题意;推动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项不符合题意。6.下图体现了新中国某种政治制度,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A.内蒙古自治区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省级自治区B.《共同纲领》正式确认该制度为新中国基本政治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D.是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做出的伟大制度创新【答案】A【详解】图片中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纪念,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是成立最早的省级自治区,A项正确;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是1954年宪法,排除B项;C项说的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排除;D项指的是一国两制,排除。故选A项。7.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将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C.注重行政区划管理 D.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B【详解】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时代背景与城市名称变化的含义。归绥有归顺、平定之意,体现了古代民族歧视的民族政策,而呼和浩特、乌鲁木齐等称谓则没有民族歧视的体现,B项正确;虽然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但并没体现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A项排除;题干仅是描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两个城市名称的变化中体现的新的民族政策,没有涉及行政区划管理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D项排除。考点:现代中国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族政策8.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能像法兰西、德意志等国一样建立单一的民族国家,只能立足于中国自己的民族土壤,创造出符合我们自身特色的民族国家。下列与“自身特色”相对应的是(

)A.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B.实现人民当家做主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本题材料“立足于中国自己的民族土壤,创造出符合我们自身特色的民族国家”可知,此处指的是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体现多民族特色的制度的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民族政策,不是国家制度,排除A项;据材料“立足于中国自己的民族土壤”可知,对应的不是人民当家做主,排除B项;据材料“自身特色的民族国家”可知,指的是民族政策,社会主义改造指的是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与材料内容不一致,排除C项。故选D项。9.根据国情,我国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都()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B.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C.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D.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故C项正确;特别行政区与大陆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故A项错误;民族自治区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故B项错误;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故D项错误。10.下列对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①《共同纲领》是最早规定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文件②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③体现了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④内蒙古自治区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省级自治区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答案】C【分析】《共同纲领》的确是最早规定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文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也体现了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1947年5月1日,我国成立了第一个省级的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但此时新中国还没有建立,所以本题答案只有选C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详解】11.中国末代皇帝溥仪回忆说:“解放后,承认自己是少数民族的一年比一年多。(1954年)宪法公布之后,满族全都登记了,于是才有了二百四十万这个连满族人自己也出乎意料的数目。”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解放后全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取得成效C.爱国统一战线的政策取得成功 D.社会主义制度获得各族人民的拥护【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后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的地位不断提高,所以“承认自己是少数民族的一年比一年多”,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取得成效,B项正确;土地改革运动和少数民族地位的变化没有关系,排除A项;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政治建设取得成效,而非是由于爱国统一战线政策,排除C项;我国到1956年才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1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被写入中共十九大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其意义在于(

)A.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B.推动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C.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解决了民族工作发展中的问题【答案】C【详解】根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可得出把民族意识,民族团结写入党章,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C项正确;多元一体的格局在中国古代已经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凝聚力,而不是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排除B项;这一修订的内容,并不能就此解决相关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

)A.满足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愿望 B.发挥经济特区作用C.保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D.开创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局面【答案】C【详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这一制度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和繁荣,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保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满足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愿望,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措施,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民族政策,与民主统一战线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4.《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一外交政策?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 D.“一大片”【答案】A【详解】“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反映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的外交,要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体现了“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故选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取消列强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不符合题意,排除B;“一边倒”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苏联这一边,不符合题意,排除C;20世纪60年代中国面向独立的亚非拉国家推行“一大片”的外交方针,大大改善了中国外交环境,不符合题意,排除D。15.近年来,中国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建设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方式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说明A.中国重视睦邻友好外交 B.区域经济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C.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D.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主导【答案】C【详解】根据“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可知,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全球经济稳定发展,故选C;材料说明中国重视区域经济合作,不仅仅是重视睦邻友好外交,排除A;B项错在“开始”,排除;D项夸大了中国的作用,排除。【点睛】16.2013年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并先后成功举办两届“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针对不同全球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反映出新时期的中国外交A.形成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机制 B.不断调整以适应世界格局变动C.为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基础 D.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和奋发有为【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21世纪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并多次举办大型国际会议,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说明新时期的中国外交积极进取和奋发有为,故D正确;材料中“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表明并不是以联合国为中心,排除A;材料反映了中国政府在世界格局变动中积极主动和努力向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体现不出中国外交的“不断调整”,排除B;材料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和担当意识,没有涉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建,排除C。【点睛】17.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规定:“各民族自治区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机关统为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并受上级人民政府的领导。”这表明我国(

)A.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明确了中央和自治区的关系C.确立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 D.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答案】B【详解】材料“各民族自治区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体现的是中央政府对自治区的绝对领导,明确了中央和自治区的关系,B项正确;材料与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格局,排除D项。故选B项。18.1960年,中共中央确定了“努力主动地在外交上开创新的局面”的方针。1963年到1964年,周恩来总理出访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加纳等非洲十国,中国对外援助坚持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增进了中非友谊和互信,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据此可知,当时中国的外交A.具有较为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B.重视发展与不结盟国家的关系C.为打破外交困局进行政策调整 D.致力于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答案】C【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六十年代中国“努力主动地在外交上开创新的局面”,为此周恩来总理出访了非洲十国,增进了中非友谊和互信,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据此可知,这是当时中国为打破中苏、中美关系带来的外交困局进行的政策调整,故C正确;这些非洲国家大多是资本主义制度,故A错误;这些国家当时大多不是不结盟国家,故B错误;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此时中国外交的目标不是致力于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D错误。19.在1953年为实现普选而进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中,各地自报民族名称有400多个。经过民族识别工作,1954年识别38个少数民族,1964年再度识别19个,加上1965年识别的珞巴族、1979年识别的基诺族,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识别工作基本完成。新中国的民族识别(

)A.是建立民族自治区的前提条件 B.意在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C.推动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 D.有利于维持边疆地区社会稳定【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只有确认了民族成份,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其他各项民族政策,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B项正确;50年代初民族识别工作开始时,内蒙古自治区已经建立,并不以民族识别工作为前提,排除A项;民族识别工作主要内容是确认少数民族成份,涉及对民族交融交往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对于促进民族交流交融没有明显的直接影响,排除C项;少数民族并非都生活在边疆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20.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该团旨在A.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 B.检查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C.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相关民族政策 D.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南民族访问团的目的是筹备建立民族自治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A项正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法》于1984年颁布,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排除D项。故选A项。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山海经》记载,炎帝为南方之神,蚩尤为九黎的部落酋长,盘古、伏羲的故事为汉族、羌族和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共有的神话。黄帝被认为是其他四帝的祖先,《五帝本纪》中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幸明德”。战国时期,七国的君主都以黄帝的后裔相标榜。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要恢复夏禹的统一大业。386年鲜卑人拓跋珪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北魏,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拓跋珪在其昭文中说:“夫刘(邦)承尧统,旷世积德。……《春秋》之义,大一统之美,吴、楚僭号,久加诛绝,君子贱其伪名,比之尘垢”。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曾下令改变鲜卑族的风俗习惯、服装和语言,奖鲜卑贵族与汉族的士族通婚,改汉姓,学习中原的典章制度等。——据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大力支援边疆建设和发展,使其长期落后的局面得到扭转,开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不局限于某种文化类型,而是关涉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少数民族的构成及其地理分布具有特殊性,中国政府往往使用“边疆民族地区”概念,甚至采用“民族地区”指代“边疆地区”。随着国家由建设时期向发展时期转变,内外情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边疆观念在适时调整,并在海洋边疆、高边疆、信息边疆等领域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摘编自杨力源《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进》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原因,并简析其历史意义。(3)结合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并谈谈你对国家边疆治理问题的认识。【答案】(1)为其合法地位寻找历史依据,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文化,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近代民族国家构建的原因:西方侵略、民族危机严重;西方思想的传入;中国革命运动的推动;有识之士的倡导。(答对3点)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进程;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3)认识:要注重边疆开发和建设;要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促进共同发展;边疆观念要与时俱进。(其他言之成理)【详解】(1)据材料一“匈奴人赫连勃勃,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少数民族政权建立者以皇帝后裔自居,从而为其政权建立提供历史依据;结合所学可知,五胡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内迁,材料中以“夏禹的后代、黄帝的后裔”自居,有助于缓和民族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下令改变鲜卑族的风俗习惯……,学习中原的典章制度”,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通过汉化等政策,学习汉文化,促进本民族的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进程。(2)原因:据材料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入侵,民族危机加深,西方国家观念的传入,冲击了传统国家观念;据材料二“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革命派提出、孙中山一再强调”可知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新派等有志之士的推动与宣传;据材料二“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可知中国革命运动的推动。意义:据材料二“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有助于改变传统国家观念,促进思想解放,启迪民智,培养民族、民主国家意识;据材料二“获得广大民众认可,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有助于推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革命运动;据材料二“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可知强调民族平等、团结,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据材料二“‘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可知有助于更新民族观念,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3)认识:据材料“甚至采用‘民族地区’指代‘边疆地区’”可知要注重边疆开发和建设;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促进共同发展;据材料“边疆观念在适时调整,并在海洋边疆、高边疆、信息边疆等领域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可知注重实践探索,边疆观念与时俱进。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与六部平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为使管理规范化,制订并不断修订补充《理藩院则例》《回疆则例》等法规,通令实施。在地方,在加强中央集权、保证政令统一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俗而治,采用适合当地民族社会的统治体制,而不强求划一。制定笼络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政策,如封爵、给俸、年班朝、联姻等。从治国需要出发决定对待各种宗教的方针政策。——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材料二

近代以来,在国家四分五裂、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御外侮,为维护国家主权统一、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面积广大,自然资源丰富,但与其他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和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各地区的共同发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摘自《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朝巩固统一措施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并谈谈你对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认识。【答案】(1)特点:在边疆地区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并完善边疆管理的相关法规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对少数民族上层采取形式多样的笼络政策从实际需要出发对待各种宗教。(2)优越性: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和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步伐有利于实现各地区的共同发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而采取的制度措施要结合国情因地制宜、因俗而治。【详解】(1)要素:依据材料“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可知,当时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西方处于古希腊时期,结合当时思想领域的特征可以得出要素是觉醒、塑造、影响。观点:结合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解答,如孔子主张仁、礼礼;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你自己。方法:结合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内容可以得出思想方法是道德、理性。(2)解释:依据材料“中国文化体现出一种强调现世秩序的‘人间性特点”可以得出“人间性”是指关注现实世界秩序;依据“四方文化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具有末世和重生情节的超越性’,不但反映在古典时代,也被现世所承续”,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超越性”是指关注彼岸问题、终极关怀、宗教色彩浓厚。阐释:属于开放性题,前者,可从西递古村建筑特征体现的儒家传统礼治和人伦秩序和大昭寺建筑建筑特征体现的华夏文化圈的层次性和汉藏友好历史见证等角度分析;如选择后者,可从但丁和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内容以及体现的人文主义内涵分析。(3)作用:依据材料“1851年,广东商人徐荣村以12包‘荣记湖丝’开启了中国世博旅程。此后有贵州茅台、绍兴黄酒、苏绣、上海‘葛德和’陶器、杭州都锦生织品等多个品牌获奖”可以得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主要轻工业有所发展,传统手工业仍有优势;依据“1939年之后中国逐渐中断了世博会旅程。2010年上海举办了世博会,唱响‘以人为本、科技新、文化多元、合作共赢、面向未来’”,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一度中断后,作为主办国,展示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结合所学从世博会是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优秀文明成果的平台,也是向发达国家学习的平台角度进行补充。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太宗在天山南部先后设置了伊州(治今新疆哈密)、西州(治今新疆吐鲁番)、庭州(治今新疆吉木萨尔北),州之下置有县、乡。州置刺史,县置县令,乡置乡长,里置里正。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以及严格的户籍制度。三州的设置斩断了西突厥的右臂和吐蕃的左臂,阻绝其联系。此后,在征服天山北部的西突厥残余势力和天山南麓的龟兹等国时,唐朝在龟兹设立安西都护府,又在新招抚地区设立羁縻州府制度。——杜文玉《唐朝如何经略西域》材料二:边区政府建立了盐池县城川蒙古族自治区、曲子县三岔回族自治乡、新正县一区第一、第九回族自治乡等区、乡一级的政权,在这些民族自治区、乡中,让少数民族行使自己管理自己事务的职权。在政府的帮助下,边区先后成立了“延安回民救国会”、“中国回教救国陕甘宁边区会”“蒙古文化促进会”等团体,开展抗战救国、保卫边区的活动。在优待难民政策下,迁入边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得到了土地,边区还组织迁移来的蒙、回族同胞组成打盐运盐合作社,给他们发放贷款,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还为他们减免课税。边区政府先后在回族聚居区开办了民族小学,由政府拨款、拨地,并实行免费教育。——王晋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民族政策与实施》材料三:“两个共同”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民族工作的主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各族人民实现了空前的团结,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增强。在新世纪新阶段,只有牢牢把握“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上来,凝聚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来,才能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供不竭的力量之源。——梁志忠、郭五明《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三州”治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设置“三州”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评述陕甘宁边区政府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做出的贡献。(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个共同”的内涵,并概述其提出的历史意义。【答案】(1)特点:采用与内地一样的治理方式。作用:削弱西突厥和吐蕃的势力,维护唐朝的战略安全;加强了三州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为继续经略西域,向西发展奠定了基础;保护丝绸之路畅通。(2)贡献:建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保证少数民族当家做主;帮助少数民族组织抗日群众团体,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民族经济,改善生活;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质。(任意答出3点即可)(3)内涵: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现实意义: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任意答出3点即可)【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特点:据材料“唐太宗在天山南部先后设置了伊州(治今新疆哈密)、西州(治今新疆吐鲁番)、庭州(治今新疆吉木萨尔北),州之下置有县、乡。州置刺史,县置县令,乡置乡长,里置里正。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以及严格的户籍制度”得出采用与内地一样的治理方式。作用:据材料“三州的设置斩断了西突厥的右臂和吐蕃的左臂,阻绝其联系”得出削弱西突厥和吐蕃的势力,维护唐朝的战略安全;结合所学,唐朝设置“三州”加强了对天山南部的管辖,促进了三州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据材料“此后,在征服天山北部的西突厥残余势力和天山南麓的龟兹等国时,唐朝在龟兹设立安西都护府”得出为继续经略西域,向西发展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丝绸之路经过天山南部,设置“三州”有利于保护丝绸之路畅通。(2)本题是影响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贡献:据材料“建立了……区、乡一级的政权,……让少数民族行使自己管理自己事务的职权”得出建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保证少数民族当家做主;据材料“成立了‘延安回民救国会’、‘中国回教救国陕甘宁边区会’‘蒙古文化促进会’等团体,开展抗战救国、保卫边区的活动”得出帮助少数民族组织抗日群众团体,维护社会稳定;据材料“少数民族群众得到了土地,……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还为他们减免课税”得出发展民族经济,改善生活;据材料“开办了民族小学,……并实行免费教育”得出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质。(3)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内涵:结合所学,“两个共同”指的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现实意义:据材料“只有牢牢把握‘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上来,凝聚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来,才能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供不竭的力量之源”得出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据材料“‘两个共同’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民族工作的主题”并结合所学,“两个共同”是我党对新世纪民族问题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有利于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

为了团结内蒙古人民抵抗蒋介石的军事进攻与政治经济压迫,现在即可联合东蒙西蒙成立一地方性的高度自治政府,发布施政纲领,但对蒙汉杂居地区仍容纳汉人合作,并避免采取独立国形式。——《中共中央关于考虑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指示》(1946年11月26日)(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信息。(2)根据材料二,填写元朝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简表。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在当时产生的作用。中央机构地方机构主要职能中书省①④枢密院②主管军事御史台③主管监察(3)根据材料三,1946年在内蒙古地区实行怎样的管理方式并分析其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管理方式的深远意义。【答案】(1)信息: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县、郡等新的地方行政建制设立;县一般在中心区域,郡则在偏远地区;郡县长官由君主直接任免,职业官僚取代世袭领主。(2)机构:①行中书省②行枢密院③行御史台④主管政务。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管理方式:成立高度自治政府。原因:为了抵抗蒋介石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压迫。深远意义: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奠定了基础。【详解】(1)信息:根据“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行政建制”可得出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县、郡等新的地方行政建制设立;根据“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可得出县一般在中心区域,郡则在偏远地区;根据“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