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地理终极押题密卷2(全国甲卷)一.选择题(共11小题)季节性冻土冻融变化过程中冻结(融化)部分和未冻结(融化)部分的交界面被称为冻融锋面,通常与0℃等地温线分布一致。如图示意2015年11月13日~2016年6月21日青藏高原某观测站观测的土壤冻融锋面变化过程。近年来青藏高原部分区域高寒草甸退化严重,对冻土层冻融变化影响显著。完成下面1﹣3小题。1.该观测站季节性冻土层厚度最大的月份为()A.12月 B.1月 C.2月 D.3月2.该观测站季节性冻土融化速率大于冻结速率,主要是因为融化阶段()A.气温较高,释放潜热多 B.植被缺乏,地表增温显著 C.昼长较长,太阳辐射强 D.地热影响,冻土双向融化3.与未退化草地比较,青藏高原退化草地季节性冻土层冻结锋面()A.形成时间提前,最大深度增大 B.形成时间提前,最大深度减小 C.形成时间延后,最大深度增大 D.形成时间延后,最大深度减小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空间分布都呈现明显的差异性。图示意1990一2020年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指数的均值变化(数值越高,集中度越高)。据此完成下面4﹣4题。4.京津冀地区人口分布()A.集中在少数大城市 B.呈现均衡化发展趋势 C.由城市向乡村迁移 D.与经济变化趋势一致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空间分布都呈现明显的差异性。如图示意1990﹣2020年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指数的均值变化(数值越高,集中度越高)。据此完成5﹣5题。5.推测2015年后京津冀地区人口地理集中度变化的主要成因是()A.环境质量变化 B.农业发展 C.政策引导 D.交通改善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空间分布都呈现明显的差异性。2015年中共中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网发展规划纲要》,有序疏解北京市非首都功能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核心。如图示意1990—2020年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指数的均值变化(数值越高,集中度越高)。据比完成下面小题。6.京津冀地区人口地理集中度变化可能会使北京()A.城镇化问题加剧 B.人才大量流失 C.农业经营规模扩大 D.城市环境改善徽墨是以松烟(松木燃烧后所凝之黑灰)、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的特种颜料。古代制墨分造窑、发火、取煤、和剂、成型、入灰、出灰、试磨八道工序;现代制墨分炼烟、和胶、杵捣、成型、晾墨、锉边、洗水、填金、包装九道工序,锭墨的整个制作过程至少需要经过一冬一夏才算完成。目前,徽墨生产前景堪忧,相关的制作技艺也有失传的危险。据此完成7﹣7题。7.历史时期徽墨制作过程中,主要考虑()A.交通 B.市场 C.原料 D.工艺徽墨是以松烟(松木燃烧后所凝之黑灰)、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的特种颜料。古代制墨分造窑、发火、取煤、和剂、成型、入灰、出灰、试磨八道工序;现代制墨分炼烟、和胶、杵捣、成型、晾墨、锉边、洗水、填金、包装九道工序,锭墨的整个制作过程至少需要经过一冬一夏才算完成。目前,徽墨生产前景堪忧,相关的制作技艺也有失传的危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徽墨生产前景堪忧主要是()A.市场需求大 B.现代制墨工艺的冲击 C.产品价格低廉 D.徽墨制作缺“人、材”徽墨是以松烟(松木燃烧后所凝之黑灰)、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的特种颜料。古代制墨分造窑、发火、取煤、和剂、成型、入灰、出灰、试磨八道工序;现代制墨分炼烟、和胶、杵捣、成型、晾墨、锉边、洗水、填金、包装九道工序,锭墨的整个制作过程至少需要经过一冬一夏才算完成。目前,徽墨生产前景堪忧,相关的制作技艺也有失传的危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面对徽墨当前困境,应当()①加大原料开发②墨产品多元化③简化工序④培养技术人才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下表为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特征数值。(表中高度以4月19日河面高度为基准,正值代表比河面高度海拔高,负值代表比河面高度海拔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河面高度河床底部高度河面宽度4月19日0﹣2.42.15月21日1﹣3.826月3日2.2﹣4.82.28月15日﹣0.3﹣3.52.110.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有()A.深度增加 B.深度减小 C.深度先增加后减小 D.深度先减小后增加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下表为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特征数值。(表中高度以4月19日河面高度为基准,正值代表比河面高度海拔高,负值代表比河面高度海拔低。)据此完成11﹣11题。河面高度河床底部高度河面宽度4月19日0﹣2.42.15月21日1﹣3.826月3日2.2﹣4.82.28月15日﹣0.3﹣3.52.111.8月该河段河床深度的变化特征有()A.径流量变化大,径流量减小泥沙沉积 B.径流量变化小,径流量减小泥沙沉积 C.径流量变化大,径流量增加泥沙侵蚀 D.径流量变化小,径流量增加泥沙侵蚀二.解答题(共4小题)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科学家们认为在台湾省与福建省之间存在着一道如隐形桥梁般的浅滩,经由澎湖列岛北侧通往台湾岛中南部,称之为东山陆桥。距今约260万年至1万年的更新世冰期东山陆桥曾多次露出海面。台湾岛中央山脉分布着上万种特有物种。研究发现:中央山脉很多高山特有植物的亲缘种类生长在西南横断山区;更新世冰期横断山区高山植物向低海拔的东部扩张至云贵高原与华南地区;因间冰期扩张至华南地区的高山植物无法继续生存,形成现在台湾中央山脉与横断山区高山特有植物间断分布的格局。(1)分析台湾岛中央山脉植物种类多样且独特的原因。(2)从水循环角度,分析更新世冰期时东山陆桥出露海面的原因。(3)说明更新世冰期原生于横断山区的高山植物向华南地区扩张的原因。(4)推测原生于横断山区的高山特有植物迁移至台湾中央山脉的过程。13.2023年以来,不断涌现出“淄博烧烤热”、贵州台江“村BA”、天津“网红跳水”以及“哈尔滨冰雪热”等网络热点事件,使得热点事件发生地区成为旅游热门目的地。同时也有不同声音强调应该重视网红热点事件对当地旅游带来的不利影响。评价网络热点事件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14.珊瑚礁由海洋中能分泌石灰石的多种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形成,是海洋生物的栖息地,也是海岸线的天然屏障。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珊瑚礁出现严重退化。自2016年起,中国科学家在海南三亚蜈支洲岛建立了多个珊瑚苗圃,进行珊瑚礁的修复。如今的蜈支洲岛海面下,是一片名副其实的珊瑚花园,珊瑚礁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简述导致珊瑚礁被破坏的人为原因,并说明珊瑚修复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华为是全球领先的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1987年创立于深圳,主要业务是生产电信设备。经过30多年发展,华为从代理产品起家到自主研发产品,员工从最初6人到目前全球共19万多人,其中科研人员占比超过40%,科学家达数千人。华为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华为是全球最大的专利持有企业之一,截至2019年底,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85000多件,90%以上专利为发明专利,完成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转变。(1)华为于1987年创立,分析厂址设在深圳的原因。(2)推测华为设立多个海外研发中心的目的。(3)说明2019年华为电信设备生产由中国深圳转移到印度的原因。(4)华为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转变,给我国民族企业带来哪些启示。
2024年菁优高考地理终极押题密卷2(全国甲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1小题)季节性冻土冻融变化过程中冻结(融化)部分和未冻结(融化)部分的交界面被称为冻融锋面,通常与0℃等地温线分布一致。如图示意2015年11月13日~2016年6月21日青藏高原某观测站观测的土壤冻融锋面变化过程。近年来青藏高原部分区域高寒草甸退化严重,对冻土层冻融变化影响显著。完成下面1﹣3小题。1.该观测站季节性冻土层厚度最大的月份为()A.12月 B.1月 C.2月 D.3月【考点】土壤形成因素与过程.【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自然地理要素.【分析】季节冻结层冬天形成时,随冻结锋面自上而下移动,土中水分向冻结锋面迁移并发生聚冰作用,冰层及冰透镜体主要集中在最大冻结深度的2/3~1/2部位。冻结后的土体体积增大,由此产生的冻胀可使各类建筑物产生变形和破坏。季节融化层的冻结有两个方向,一是自地表往下,一是自多年冻土上限往上。由于水分向两个冻结面迁移,因此季节融化层冻结后的聚冰现象及水分的重新分布与季节冻结层不同,在季节融化层上部1/3处及冻土上限附近冰层和冰透镜体较为集中。【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2016年3月31日,该地处于冻结至融化的转换期,冻融锋面深度达到最大,D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12月、1月、2月的冻土厚度都小于3月,AB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季节性冻土层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2.该观测站季节性冻土融化速率大于冻结速率,主要是因为融化阶段()A.气温较高,释放潜热多 B.植被缺乏,地表增温显著 C.昼长较长,太阳辐射强 D.地热影响,冻土双向融化【考点】土壤形成因素与过程.【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分析】季节性冻土是指冬季冻结、夏季全部融化的土层或疏松岩层,影响冻结融化速率的主要因素是温度。【解答】解:虽然融化阶段气温较高是事实,但释放潜热的多少并不直接影响融化速率,而是与物质相变时的能量交换有关,A错误。图片中并没有提供关于植被分布或变化的信息,所以无法直接推断出植被缺乏对融化速率的影响,B错误。在融化阶段,尤其是在春季和夏季,昼长较长,太阳辐射强烈,这会导致地表获得更多的热量,进而加速冻土的融化过程,C正确。地热对冻土的影响通常是长期的,而且更多地是导致冻土的整体变暖,而不是单一的融化速率增加,此外,地热也不会导致冻土“双向融化”,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观测站季节性冻土融化速率大于冻结速率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3.与未退化草地比较,青藏高原退化草地季节性冻土层冻结锋面()A.形成时间提前,最大深度增大 B.形成时间提前,最大深度减小 C.形成时间延后,最大深度增大 D.形成时间延后,最大深度减小【考点】土壤形成因素与过程;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自然地理要素.【分析】季节冻结层冬天形成时,随冻结锋面自上而下移动,土中水分向冻结锋面迁移并发生聚冰作用,冰层及冰透镜体主要集中在最大冻结深度的2/3~1/2部位。冻结后的土体体积增大,由此产生的冻胀可使各类建筑物产生变形和破坏。季节融化层的冻结有两个方向,一是自地表往下,一是自多年冻土上限往上。由于水分向两个冻结面迁移,因此季节融化层冻结后的聚冰现象及水分的重新分布与季节冻结层不同,在季节融化层上部1/3处及冻土上限附近冰层和冰透镜体较为集中。【解答】解:随着草地的退化,地面温度增温快,但降温也快,由于降温快,导致冻土形成时间提前,冻结深度加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青藏高原退化草地季节性冻土层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空间分布都呈现明显的差异性。图示意1990一2020年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指数的均值变化(数值越高,集中度越高)。据此完成下面4﹣4题。4.京津冀地区人口分布()A.集中在少数大城市 B.呈现均衡化发展趋势 C.由城市向乡村迁移 D.与经济变化趋势一致【考点】人口分布的特点.【专题】地理关联图;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人口与城市.【分析】京津冀地区人口分布根据图表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分析。【解答】解:由图中数据可知,京津冀地区人口集中度下降,人口分布呈现均衡化发展趋势,B正确。集中在少数大城市,人口集中度应该增强,A错误。京津冀地区人口集中度减弱,不一定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C错误。图中的人口集中度减弱,经济集中度增强,人口分布变化与经济变化不一致,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人口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空间分布都呈现明显的差异性。如图示意1990﹣2020年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指数的均值变化(数值越高,集中度越高)。据此完成5﹣5题。5.推测2015年后京津冀地区人口地理集中度变化的主要成因是()A.环境质量变化 B.农业发展 C.政策引导 D.交通改善【考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专题】地理关联图;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人口与城市.【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有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政治、文化等。【解答】解:读1990一2020年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指数的均值变化(数值越高,集中度越高)示意图,由图中数据可知,2015年后京津冀地区人口地理集中度下降,人口分布呈现均衡化发展趋势,主要是2015年中共中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有序疏解北京市非首都功能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核心,而通过城市功能疏解带动人口疏解,C正确。环境质量变化、农业发展、交通改善都不是2015年后京津冀地区人口地理集中度下降的主要原因,AB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空间分布都呈现明显的差异性。2015年中共中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网发展规划纲要》,有序疏解北京市非首都功能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核心。如图示意1990—2020年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指数的均值变化(数值越高,集中度越高)。据比完成下面小题。6.京津冀地区人口地理集中度变化可能会使北京()A.城镇化问题加剧 B.人才大量流失 C.农业经营规模扩大 D.城市环境改善【考点】人口迁移对迁入迁出地的影响.【专题】地理关联图;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人口与城市.【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有利影响: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不利影响: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有利影响: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环境;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不利影响: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等。【解答】解:通过城市功能疏解带动人口疏解,缓解了北京市人口压力,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D正确。通过城市功能疏解带动人口疏解,缓解城市人口压力,缓解城市化问题,A错误。通过城市功能疏解带动人口疏解,控制北京市人口规模,同时注重人口质量结构的提升,并出台了一系列人才计划,人才并未流失,B错误。通过城市功能疏解带动人口疏解,使得一部分农民工就地就业,发展农业,农业经营规模可能缩小,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人口迁移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徽墨是以松烟(松木燃烧后所凝之黑灰)、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的特种颜料。古代制墨分造窑、发火、取煤、和剂、成型、入灰、出灰、试磨八道工序;现代制墨分炼烟、和胶、杵捣、成型、晾墨、锉边、洗水、填金、包装九道工序,锭墨的整个制作过程至少需要经过一冬一夏才算完成。目前,徽墨生产前景堪忧,相关的制作技艺也有失传的危险。据此完成7﹣7题。7.历史时期徽墨制作过程中,主要考虑()A.交通 B.市场 C.原料 D.工艺【考点】影响工业区位因素.【专题】情境文字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课本知识迁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政府政策、环境因素、区域产业基础和生产协作条件等。【解答】解:制作过程中会考虑市场、交通、工艺方面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ABD错误。徽墨是以松烟(松木燃烧后所凝之黑灰)、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历史时期制作徽墨最关键的是其独有的原料,C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影响工业区位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徽墨是以松烟(松木燃烧后所凝之黑灰)、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的特种颜料。古代制墨分造窑、发火、取煤、和剂、成型、入灰、出灰、试磨八道工序;现代制墨分炼烟、和胶、杵捣、成型、晾墨、锉边、洗水、填金、包装九道工序,锭墨的整个制作过程至少需要经过一冬一夏才算完成。目前,徽墨生产前景堪忧,相关的制作技艺也有失传的危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徽墨生产前景堪忧主要是()A.市场需求大 B.现代制墨工艺的冲击 C.产品价格低廉 D.徽墨制作缺“人、材”【考点】影响工业区位因素.【专题】情境文字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课本知识迁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分析】工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地理位置、土地、水源、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农业基础、技术、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等。【解答】解:徽墨以古松为原料,随着环保意识提高,禁止砍伐古松,使制墨的原料减少;传统徽墨制作工序多,劳动强度大,收益不高,年轻人从事制墨的意愿低,徽墨制作缺“人、材”,导致徽墨生产前景堪忧,D正确。无法判断徽墨产品的价值,但从其生产周期长,工艺复杂推断其产品价格并不低廉,C错误。市场需求大有利于徽墨生产,A错误。题干信息材料中并未提到现代制墨工艺,无法判断比较,B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影响工业区位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徽墨是以松烟(松木燃烧后所凝之黑灰)、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的特种颜料。古代制墨分造窑、发火、取煤、和剂、成型、入灰、出灰、试磨八道工序;现代制墨分炼烟、和胶、杵捣、成型、晾墨、锉边、洗水、填金、包装九道工序,锭墨的整个制作过程至少需要经过一冬一夏才算完成。目前,徽墨生产前景堪忧,相关的制作技艺也有失传的危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面对徽墨当前困境,应当()①加大原料开发②墨产品多元化③简化工序④培养技术人才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考点】影响工业区位因素.【专题】情境文字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课本知识迁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和政府政策等。【解答】解:徽墨产品主要用于传统的笔墨,产品用途单一,应拓展墨产品多元化,开拓市场,②正确。传统工艺复杂且耗时较长,相关的制作技艺也有失传的危险,必须培养相关技术人才,才能使徽墨生产延续,④正确。徽墨生产的原料和工序相对固定,加大原料开发和简化工序并不能缓解徽墨当前困境,①③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以徽墨为载体,考查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答地理问题,难度小。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下表为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特征数值。(表中高度以4月19日河面高度为基准,正值代表比河面高度海拔高,负值代表比河面高度海拔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河面高度河床底部高度河面宽度4月19日0﹣2.42.15月21日1﹣3.826月3日2.2﹣4.82.28月15日﹣0.3﹣3.52.110.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有()A.深度增加 B.深度减小 C.深度先增加后减小 D.深度先减小后增加【考点】流水作用与地貌.【专题】情境文字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陆地水和水循环.【分析】河面高度与河床底部高度之差为河水深度,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可以先读图计算河水深度,再比较得出结论。【解答】解:由材料可知,4月19日河水深=0米﹣(﹣2.4米)=2.4米,5月21日河水深=1米﹣(﹣3.8米)=4.8米,6月3日河水深=2.2米﹣(﹣4.8米)=7米,所以在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增加,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流水作用与地貌相关知识,难度一般,学生要具有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下表为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特征数值。(表中高度以4月19日河面高度为基准,正值代表比河面高度海拔高,负值代表比河面高度海拔低。)据此完成11﹣11题。河面高度河床底部高度河面宽度4月19日0﹣2.42.15月21日1﹣3.826月3日2.2﹣4.82.28月15日﹣0.3﹣3.52.111.8月该河段河床深度的变化特征有()A.径流量变化大,径流量减小泥沙沉积 B.径流量变化小,径流量减小泥沙沉积 C.径流量变化大,径流量增加泥沙侵蚀 D.径流量变化小,径流量增加泥沙侵蚀【考点】流水作用与地貌.【专题】情境文字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分析】受流水作用的影响,水量越大,流速越快,侵蚀作用越强,沉积作用越弱;水量越小,流速越慢,侵蚀作用越弱,沉积作用越强。【解答】解:根据题干可知,该河流7月后主要的水源补给是降水,降水多为暴雨,暴雨期间降水多,导致8月该河段径流量大;表格中6月3日的河水深是2.2米+4.8米=7米,8月15日时河水深只有﹣0.3+3.5米=3.2米,说明径流量显著减小;且河床深度由6月3日的﹣4.8米到﹣3.5米,说明河床有所抬升,所以此时河床以泥沙沉积为主,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河床深度的变化特征,属于基础题,根据表格内容分析解答。二.解答题(共4小题)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科学家们认为在台湾省与福建省之间存在着一道如隐形桥梁般的浅滩,经由澎湖列岛北侧通往台湾岛中南部,称之为东山陆桥。距今约260万年至1万年的更新世冰期东山陆桥曾多次露出海面。台湾岛中央山脉分布着上万种特有物种。研究发现:中央山脉很多高山特有植物的亲缘种类生长在西南横断山区;更新世冰期横断山区高山植物向低海拔的东部扩张至云贵高原与华南地区;因间冰期扩张至华南地区的高山植物无法继续生存,形成现在台湾中央山脉与横断山区高山特有植物间断分布的格局。(1)分析台湾岛中央山脉植物种类多样且独特的原因。(2)从水循环角度,分析更新世冰期时东山陆桥出露海面的原因。(3)说明更新世冰期原生于横断山区的高山植物向华南地区扩张的原因。(4)推测原生于横断山区的高山特有植物迁移至台湾中央山脉的过程。【考点】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分析】(1)山脉植物种类多样且独特的原因可以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土壤条件和生态环境等角度来分析。(2)更新世冰期时东山陆桥出露海面的原因可以从气候变化、海水蒸发、海平面升降等角度分析。(3)更新世冰期原生于横断山区的高山植物向华南地区扩张的原因可以从气温变化、生物活动、人类活动等角度分析。(4)原生于横断山区的高山特有植物迁移至台湾中央山脉的过程可以从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外力作用等角度分析。【解答】解:(1)地理位置:台湾岛位于热带和亚热带交界处,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多种植物生长;地形地貌:中央山脉地势高峻,海拔变化大,形成了垂直气候带,使得植物种类丰富多样;同时,由于地形地貌的阻隔,使得植物种类具有独特性;土壤条件:中央山脉土壤肥沃,为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生态环境:中央山脉生态环境良好,人为干扰少,为植物种类的保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2)依据图文材料推测,更新世冰期时东山陆桥出露海面的原因应该是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蒸发减少,降水少所导致;更新世冰期时,全球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海水体积缩小,使得东山陆桥出露海面;冰期时,气温低,海水蒸发减少,降水少,海平面下降,使得东山陆桥出露海面。(3)由材料中“更新世冰期横断山区高山植物向低海拔的东部扩张至云贵高原与华南地区”推测,更新世冰期原生于横断山区的高山植物向华南地区扩张的原因:气候变冷:冰期时,气温降低,华南地区的气候条件变得适合高山植物生长;海拔升高:冰期时,冰川覆盖,地形地貌发生改变,华南地区的海拔升高,适合高山植物生长;生物活动干扰少:冰期时,生物活动少,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小,有利于高山植物的扩张。(4)依据图中信息,横断山区位于中国大陆的西南部,而台湾中央山脉位于台湾岛中部,两者之间相隔较远,但通过大陆架的连接,植物种子或植物体有可能通过风力、水流、冰川等方式向东进行迁移,后由动物携带进入台湾中央山脉。这个迁移过程应该是:在地质历史上,台湾岛曾与大陆相连,这为植物物种的迁移提供了可能;在第四纪冰河期,由于气温较低,海平面下降,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海峡露出,形成了陆地通道,使得植物种子或植物体有可能从横断山区通过这个通道迁移到台湾中央山脉;在冰河期,高山地区的气候条件可能相对较好,有利于高山植物的生存和扩张。故答案为:(1)台湾岛位于热带和亚热带交界处,气候温暖湿润;中央山脉地势高峻,海拔变化大,山地垂直带谱多;土壤肥沃;人为干扰活动少,生态环境好。(2)冰期时,全球气候变冷,海水体积缩小且蒸发减少,海平面下降,使得东山陆桥出露海面。(3)冰期时,气温降低,华南地区的海拔可能升高,其气候条件变得适合高山植物生长;生物活动少,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小,有利于高山植物的扩张。(4)在第四纪冰河期,由于气温较低,海平面下降,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海峡露出,形成了陆地通道,植物种子或植物体受冰川、风、流水等外力作用从横断山区向东传播,再有动物携带通过这个通道迁移到台湾中央山脉。【点评】本题以“台湾中央山脉与横断山区高山”为材料设置问题,涉及地貌的形成、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13.2023年以来,不断涌现出“淄博烧烤热”、贵州台江“村BA”、天津“网红跳水”以及“哈尔滨冰雪热”等网络热点事件,使得热点事件发生地区成为旅游热门目的地。同时也有不同声音强调应该重视网红热点事件对当地旅游带来的不利影响。评价网络热点事件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考点】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专题】情境文字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课本知识迁移;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分析】网络热点事件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展开分析,包括知名度、收入、产业发展、生态、管理、投资等方面分析。【解答】解:有利影响:根据材料信息“使得热点事件发生地区成为旅游热门目的地”可知,网络热点事件能够提高当地旅游知名度;能够吸引大量游客,增加游客人数,提高当地旅游经济收入;能够带动与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不利影响:网络热点事件能够短时间使得大量游客涌入,导致短期游客迅速集聚,加剧当地景区旅游接待负担;游客数量增加,会导致当地管理难度加大;网络热点事件热度消退之后,会导致当地游客数量锐减,有可能导致当地产生过度规划和投资问题,不利于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故答案为:有利:提升地区旅游知名度;增加游客数量,增加旅游收入;带动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不利:游客短期迅速聚集,导致景区接待负担加重,管理压力增大;当网络热度消失,游客数量骤减,易产生过度规划或投资等问题。【点评】本题以网络热点事件为材料,涉及旅游业发展条件评价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14.珊瑚礁由海洋中能分泌石灰石的多种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形成,是海洋生物的栖息地,也是海岸线的天然屏障。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珊瑚礁出现严重退化。自2016年起,中国科学家在海南三亚蜈支洲岛建立了多个珊瑚苗圃,进行珊瑚礁的修复。如今的蜈支洲岛海面下,是一片名副其实的珊瑚花园,珊瑚礁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简述导致珊瑚礁被破坏的人为原因,并说明珊瑚修复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考点】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专题】情境文字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课本知识迁移;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分析】导致珊瑚礁被破坏的人为原因主要从海水污染、工程建设等方面分析;珊瑚修复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主要从生物多样性、海岸、温室效应等方面分析。【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珊瑚礁出现严重退化。”可知,不合理的工程建设、海水污染以及人工对珊瑚的采集等活动会导致珊瑚礁被破坏。珊瑚礁修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根据材料信息“是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可知,珊瑚礁是海洋生物的栖息地,珊瑚礁修复能够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根据材料信息“也是海岸线的天然屏障”可知,珊瑚礁能够降低海岸风浪,减少海岸侵蚀,保护海岸;根据材料信息“珊瑚礁由海洋中能分泌石灰石的多种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形成”可知,珊瑚礁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能够减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缓解温室效应。故答案为:原因:海水污染、人工采集珊瑚、工程建设。影响:增加海洋生物多样性;削减海浪,保护海岸;珊瑚吸收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效应。【点评】本题以珊瑚礁为材料,涉及珊瑚礁破坏的原因以及珊瑚礁修复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华为是全球领先的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1987年创立于深圳,主要业务是生产电信设备。经过30多年发展,华为从代理产品起家到自主研发产品,员工从最初6人到目前全球共19万多人,其中科研人员占比超过40%,科学家达数千人。华为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华为是全球最大的专利持有企业之一,截至2019年底,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85000多件,90%以上专利为发明专利,完成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转变。(1)华为于1987年创立,分析厂址设在深圳的原因。(2)推测华为设立多个海外研发中心的目的。(3)说明2019年华为电信设备生产由中国深圳转移到印度的原因。(4)华为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转变,给我国民族企业带来哪些启示。【考点】产业转移对区域环境和发展的影响;影响工业区位因素.【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分析】(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和政府政策等。(2)华为设立多个海外研发中心的目的主要从技术、人才、市场、信息、决策依据等方面分析。(3)2019年华为电信设备生产由中国深圳转移到印度的原因主要从产业升级、劳动力、基础设施、产业协作等方面分析。(4)华为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转变,给我国民族企业带来的启示主要从品牌、科技、人才、市场、附加值等方面分析。【解答】解:(1)深圳作为我国第一批改革开放试点城市,位于改革开放前沿,有政策优势;地理位置上深圳临近港澳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便于从港澳地区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1987年时的深圳相关电信产业已经有一定的发展基础,相关产业协作好,生产成本较低;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当地市场经济发展早,国内外市场广阔;深圳水陆交通发达,相关基础设施完善。(2)据图示可知在全球海外设立的研发中心都是科技相对发达的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先进的科学技术、优质的人才;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一部分目的是为了探索海外市场,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和需求,为拓展海外市场准备;另外也可以掌握全球相关产品的使用需求以及行业变化,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提供决策依据。(3)2019年的深圳经济较为发达,相关劳动力、土地成本较高;电信设备生产属于相对低端的加工制造业,由于深圳的产业升级,迫使加工制造业转移;现在政策主要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传统的电信设备生产的政策优势已经不在;拉力是印度地区工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低;印度经济发展较快,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印度已有的电信生产产业有一定基础,便于产业协作,投资环境逐步改善。(4)从跟跑者到领跑者,说明掌握了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华为品牌效应不断扩大,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市场效应;截至2019年底,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85000多件,90%以上专利为发明专利,科研人员占比超过40%,说明华为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重视人才的培养;在海外设立多个海外研发中心,说明华为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以获得市场主导权;华为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同时也通过提高科技创新力来加大高附加值环节的竞争。故答案为:(1)深圳位于改革开放前沿,有政策优势;临近港澳,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相关产业协作好,交易/生产成本低;市场经济发展早,国内外市场广阔;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2)充分利用当地先进的科学技术、优质的人才;拓展海外市场;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和需求;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提供决策依据。(3)推力:深圳的产业升级,迫使加工制造业转移;劳动力成本增高;政策优势已不在。拉力:印度工资劳动力成本低;印度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印度产业协作,投资环境逐步改善。(4)加强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打造品牌效应;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重视人才的培养;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以获得市场主导权;积极参与产业分工,加大高附加值环节的竞争。【点评】本题以深圳华为公司发展路径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工业区位因素及变化、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工业发展措施等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考点卡片1.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知识点的认识】1、水循环的过程:(1)海上水循环﹣﹣海洋水经蒸发被带到上空再经降水过程返回海洋。它是大气降水的主体约占到降水总量的90%以上;(2)海陆间水循环﹣﹣海洋水经蒸发到达海洋上空经水汽输送到达陆地上空经降水到达陆地表面然后经地表径流(江、河、湖、海)和地下径流(地下水)再返回海洋。它可以使陆地水不断的循环再生。所以陆地水是可再生资源。;(3)内陆水循环﹣﹣陆地水经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被带到高空再经降水过程返还陆地。主要存在于内陆地区。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如下图所示:台风登陆属水汽输送环节,江河入海属地表径流环节,跨流域调水是人类改变了地表径流。外流河参与了海陆间循环,内流河(如塔里木河)只参与了陆上内循环。【命题的方向】考查了水循环的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多以选择题和综合题出现。例:“雨水银行”是上海市正在应用的一项技术,即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非雨季将净化后的雨水用于浇灌绿地。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A.水汽输送B.降水C.植物蒸腾D.下渗分析:根据材料,所谓“雨水银行”,就是运用雨水绿色渗滤生态系统,在雨季过滤储蓄雨水,在非雨季将生态净化后的雨水重新用于林地浇灌。解答:绿色雨水生态渗滤再利用系统的核心,并不是将上海的雨水直接渗排为地下水的再利用,而是雨水收集后必须通过“双重生态过滤”。一是通过特殊结构的绿化坡地及特种植物根系的生态净化过滤,二是通过特殊矿石过滤基坑的净化吸附过滤,从而转化成优质与可再利用水源,才将储蓄用于非雨季节的浇灌水。故选:D。点评:该题考查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关键是理解“雨水银行”这项技术的原理即必须通过“双重生态过滤”。【解题思路点拨】解题关键是对三种类型水循环过程的了解,熟记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利用图中信息分析解决问题。2.流水作用与地貌【知识点的认识】流水作用是指地球上由于大气降水、冰雪融化等形成的水流对地表形态的侵蚀、沉积和运移等作用。流水作用对地貌的影响非常显著,它不仅可以改变地表形态,还可以塑造出各种地貌特征。1.流水作用可以导致地表岩石和土壤的侵蚀和搬运。在流水的冲刷作用下,地表岩石和土壤会被剥离并搬运到其他地方,形成各种地貌特征。例如,峡谷、河流阶地、冲积平原等都是流水作用形成的。2.流水作用还可以促进沉积作用的发生。当水流速度减缓或遇到障碍物时,水流中的物质会沉积下来,形成各种沉积地貌。例如,河流中的河漫滩、三角洲等都是沉积作用形成的。3.流水作用还会对土壤和植被产生影响。在湿润地区,水流可以促进土壤的发育和植被的生长,形成各种湿地和森林地貌。而在干旱地区,水流可能会导致土地的侵蚀和沙漠化的发生。流水侵蚀和搬运的具体分析:【命题的方向】主要考查流水作用以及流水地貌产生的地貌类型。例:某校学生利用河道模型、饮料瓶、沙子和水进行“流水作用与河流地貌”的实验。该校学生先将颗粒大小不均的沙子均匀铺在河道的上部,然后将饮料瓶口对准河道正中,匀速将饮料瓶中的水倒入河槽。如图为该校学生绘制的流水作用与河流地貌实验装置示意图,该实验模拟的河段()A.河谷呈“V”字形B.多在地势平缓地区C.乙处适宜发展聚落D.丁处适合修建河港分析:河流地貌应从地形、河流地貌位置、河流水文等方面分析。流水沉积地貌:三角洲、河漫滩、冲积平原、冲(洪)积扇。解答:该模型模拟的河道比较宽,表明模拟的河段主要为河流中下游地势平缓地区,以流水的搬运堆积作用为主,河谷呈槽形;“V”字形河谷主要位于河流的上游,A错误,B正确。乙处位于凹岸,侵蚀作用强烈,不适宜发展聚落,C错误。丁处位于凸岸,堆积作用为主,泥沙容易淤积航道,所以不适合修建河港,D错误。故选:B。点评:题考查流水作用与地貌相关知识,考査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解题思路点拨】流水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重要力量之一。它不仅可以改变地表岩石和土壤的形态,还可以促进沉积作用的发生活动,并对土壤和植被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共同构成了地球上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3.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知识点的认识】植被与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具体见如下表格:【命题的方向】主要考查植被与自然环境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多以分析性质的选择和解答出现。例:黑龙江省黑土广布,北部大兴安岭分布着挺拔、塔形、树干较细、根系较浅的兴安落叶松。读“兴安落叶松景观图,关于兴安落叶松植被特征与自然环境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根系较浅,可吸收深层土壤养分B.针状叶片,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C.树木塔形,可防止积雪压断树枝D.树干较细,能够抵挡冬季的大风分析:植被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干旱地区的植被,叶小、有蜡质、根系深;寒冷地区的植被油脂大、根系深、树枝呈塔形等。解答:树木的根系较浅,不利于树根吸收深层土壤养分,A错。树木的针状叶片,叶片面积较小,不利于进行光合作用,B错。树木呈现塔型,可以防止积雪压断树枝,C对。树干较细的话,不能够抵挡大风,树枝容易折断,D错。故选:C。点评:本题以大兴安落叶松景观图为载体,考查植被的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图文中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分析解答问题。【解题思路点拨】植被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了解和保护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4.土壤形成因素与过程【知识点的认识】1.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1)成土母质①作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为土壤的形成提供最基本的矿物质和无机养分。②表现:不同的成土母质会造成土壤性状的差异。(2)气候①作用: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②表现:为土壤的形成提供水分和热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矿物质风化、物质迁移,以及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活动。(3)生物①作用:是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②表现:为土壤提供有机物,改变土壤的结构,形成肥力。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着最重要的作用。(4)地形①作用:高度、坡度、坡向等地形因素影响土壤的发育。②表现:影响光照、热量和水分等条件,同时还影响物质的转换,进而影响土壤的发育。(5)时间①作用:决定土壤的发育进程。②表现:随着时间推移,土壤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层次由少到多,逐步发育成熟。(6)人类活动①作用:对土壤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②表现:人类的耕作活动,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状,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一些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人类活动,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退化、肥力下降。2.土壤的形成过程:①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形成了土壤。②土壤的形成过程是十分缓慢的,直到今天,这个过程仍在不断地继续着。形成1厘米厚的表土,一般情况下大约需要100~400年,在极其寒冷的环境中,大约需要1000年。【命题的方向】例:岩石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作用下,可以_______成为细碎的矿物质颗粒。土壤中腐殖质的主要来源是生物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分析:根据土壤的形成和土壤的成分解答。解答:风化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可以风化成为细碎的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土壤腐殖质的主要来源是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故答案为: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生物、风化;排泄物、死亡的生物体。点评:解答此题要掌握土壤的形成和土壤的成分。【解题方法点拨】知道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土壤中成分的来源。5.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知识点的认识】1、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两个:一是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带性,即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地带性因素;二是地球内能,这种分异因素称为非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非地带性因素。2、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3、非地带性是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决定的自然综合体的分异规律。【命题的方向】考查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多以选择题出现。例:如图为我国天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关于该山的雪线,北坡低于南坡的主要原因是北坡()A.坡度小B.阴坡C.纬度高D.降水多分析:一般来讲,温度越高,雪线越高,降水越多,雪线越低。解答:天山北坡位于阴坡,光照较少,故雪线较低,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能力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区域差异的相关知识。【解题思路点拨】解题关键是对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的理解,并熟记基础知识,同时分析题中图文材料获取信息并解决问题。6.人口分布的特点【知识点的认识】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1.不平衡性。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征是不平衡性。就全世界而言,目前地球上只占陆地面积7%的地区,却居住着全球70%的人口;全球9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不到10%的陆地上;而大陆上有35%~40%的土地基本上无人居住。就区域而言,各大洲和各国之间的人口分布也是不平衡的。亚洲陆地面积占全球的29.4%,但人口占60%。2.随纬度、海拔和离海远近呈有规律的变化。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比较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通常,中纬度、地势低平和沿海位置对人口有明显的吸引作用。现在世界人口的79.4%集中在北纬20°~60°地区;世界海拔200米以下地区人口占全球的56.2%,海拔200~1000米地区人口占全球的35.6%;世界距海岸200公里以内地区虽只占全球陆地面积不足30%,但拥有世界总人口的一半以上。3.时滞性(或惰性)。人口分布往往明显落后于生产力发展和经济中心的转移。其原因在于人口分布的变化依赖于自然增长率和净移民率的时间积累效应,速度比较迟缓。只有在人口基数很少的新开发地区,移民因素才能立即产生显著效果。全球、各国和各地区人口(现象)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的研究,几乎构成人口地理学的全部内容。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联合国《多种语言人口学辞典》给人口迁移下了一个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或者空间流动,这种流动通常会涉及到永久性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变化。这种迁移被称为永久性迁移,它不同于其它形式的、不涉及永久性居住地变化的人口移动。”【命题的方向】考查了对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和迁移状况的认识,基础知识,一般以选择、解答填空形式出题。例:如图为“世界人口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1)根据纬度位置判断,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南、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2)图中A、B、C、D四个地区中没有定居人口的是D,因气候炎热干燥导致人口稀少的是C。(3)图中①地区居民的通用语言是汉语,②地区居民主要为白色人种,主要信仰的宗教是基督教。分析: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区。世界四大人口稀疏地带是:干旱的沙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地带是: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解答:(1)根据纬度位置判断,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2)图中A是亚洲的北部,B是青藏高原地区,C是非洲的北部,D是南极洲,四个地区中没有定居人口的是南极洲,因气候炎热干燥导致人口稀少的是非洲北部。(3)图中①地区即亚洲的东部,该地区居民的通用语言是汉语,②地区是欧洲西部,该地区居民主要为白色人种,主要信仰的宗教是基督教。故答案为:(1)北;中;低;(2)D;C;(3)汉语;白色;基督教。点评:本题考查世界人口的分布、宗教的分布、语言的分布等,结合所学知识点读图后解答即可。【解题思路点拔】熟记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和迁移状况是解题关键。可结合世界人口分布图来理解记忆。7.人口迁移对迁入迁出地的影响【知识点的认识】(1)对迁出地:利:①减轻了人口压力,缓解了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环境保护,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②促进了当地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人员、技术的交流;③增加收入,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利:也会带来老人、儿童缺少照顾,妇女家庭负担过重等问题;造成人才流失,进而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迁出,造成部分农田弃耕撂荒;可能造成农村地区的“空心化”现象。(2)对迁入地:有利影响:①劳动力方面:增加廉价劳动力,缓解劳动力短缺(如果是老年人,除外)②经济方面:扩大当地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③产业方面: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房地产,旅游,养老服务,第二产业,此项注意迁移人口年龄结构)④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新技术人才,高新产业必答)⑤城市化水平: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⑥生态方面:改善生态环境(如有调整产业结构,必答);⑦交流方面:促进信息,文化,技术交流;促进文化、技术创新;促进民族融合、多元文化的发展不利影响:影响当地社会治安;加重就业困难,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和生态环境恶化,人地矛盾加剧(3)总体看:增加了地区间的信息文化技术交流;缩小了地区间经济差异;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促进文化、技术创新;促进民族融合、多元文化的发展。【命题的方向】考查人口迁移对迁入迁出地的影响。例读我国中部省份某市人口迁移的年龄构成分布图,该市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是()A.缓解迁入地就业压力B.改善迁入地生态环境C.加剧迁出地人才流失D.加快迁出地城市化进程分析人口迁移会对环境产生多种影响。从人作为消费者的角度对于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来说,人口迁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并对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作用;对于迁入地来说,大量人口迁入必然会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人口迁移会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尤其是随着近现代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交通运输的日益便捷,人口移动大大促进了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解答A、人口迁入会加剧迁入地的就业压力,故不符合题意。B、人口迁入会破坏迁入地生态环境,故不符合题意。C、人口迁出会加剧迁出地人才流失,故正确。D、人口迁出会使迁出地城市化进程变慢,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以我国中部省份某市人口迁移的年龄构成分布图为背景,考查了人口迁移的影响,考核了学生知识迁移和读图分析的能力。【解题思路点拨】影响要分为两个方面,既有有利的也有有害的,切记分析影响的时候一定不要片面的分析。8.影响工业区位因素【知识点的认识】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和政府政策等。【命题的方向】考查了影响影响工业区位因素,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多以选择题和综合题出现。例:如图中的甲、乙、丙表示三类工厂的投入构成情况,按照主导区位因素划分,甲类工厂最有可能的是()A.石油加工厂B.棉纺织厂C.炼铝厂D.制糖厂分析: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很多,不同的工业部门所要考虑的因素是不同的,有原料指向型、市场指向型、动力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和技术指向型等。解答:从图中可以看出,甲类工厂投入的原料占成本的比例最大,因而其代表的工业类型是原料指向型。甲类工厂最有可能的是制糖厂。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影响工业的主导因素,获取图文中信息即可。【解题思路点拨】解题关键是根据不同的工业分布图,分析不同类型工业区的区位因素,熟记基础知识并根据题中所提供的图文材料获取信息解决问题。9.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知识点的认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要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命题的方向】主要考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措施和意义,多以分析题的形式出现。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重大国家战略,三地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如图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联系图。(1)描述北京市和河北省“优势互补”的主要表现。(2)在京津冀三地中任选其一,说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该地发展的意义。近年来,石家庄市经济发展迅猛,也存在一些环境问题。某同学就石家庄环境问题进行文献调查研究,结合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如图为调查资料中2017年石家庄市大气污染来源贡献率数据。(3)从大气污染的来源、影响及治理措施等角度,针对石家庄市的大气污染问题,撰写调查报告的结论部分。分析:(1)北京市和河北省“优势互补”的主要表现从科技、资源、劳动力、产品等方面解答。(2)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该地发展的意义从经济发展、城市化、环境、人地矛盾、资源等方面解答。(3)对石家庄市的大气污染问题从来源、危害、治理措施等方面分析。解答:(1)北京市资金充足、科技发达、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河北省矿产资源丰富、农业资源丰富、海运便利、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土地资源丰富。北京市与河北省协同发展,优势互补,北京市向河北省提供技术支持,并将部分产业转移至河北省;河北省为北京市提供资源、劳动力和农副产品。“优势互补”既有利于北京市城市化问题解决,也促进了河北省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2)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随着北京城市功能不断扩大,周边地区的压力也不断增加。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将东北、中南等其他经济区域的产业带引入北京郊区,并使这些地区在制造业、物流、服务业等领域形成各自的优势。从而优化整个地区的产业布局。对北京市而言,可以促进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集中力量发展文化产业、高端服务业等;有利于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将进一步提高城市副中心的承载力和吸引力,有序承接符合城市副中心发展定位的功能疏解和人口转移,加强对首都功能的服务保障,实现与雄安新区错位发展,有效治理北京“大城市病”;通过资源共享,利于北京更好的获得来自河北省和天津市的资源产品,缓解人地压力。对天津而言,通过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减少重污染企业比重,有利于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提升环境质量。可以更好的获得河北省的资源、劳动力和产品支持,也能更好的从北京获得技术和产业转移,缓解人地压力和优化产业结构。对河北省而言,通过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可以提升产业集聚、技术水平,有利于集中处理污染物能力的提升。可以获得北京市和天津市的产业资源和技术支持,提升产业投入力量,促进产业发展和就业,提升工业化、城市化水平。(3)首先是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从贡献率大小可以直接看出,石家庄市的大气污染来源主要包括燃煤、工业生产、扬尘、机动车尾气等,合并占比超过90%以上;其中燃煤(占比达到28%左右)、工业生产(占比达到25.5%左右)为最主要的污染源。其次是大气污染的影响,对人和动植物造成危害,如植物干枯死亡,动物死亡,引发人们呼吸系统疾病等;以燃煤为主,含硫比例大,容易导致酸雨等环境问题。再次是大气污染的治理措施,可以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高油气能源比重、降低煤炭比重、提高能源利用率等;进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能耗和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故答案为:(1)北京市向河北省提供技术支持,并将部分产业转移至河北省;河北省为北京市提供资源、劳动力和农副产品。(2)对北京市发展的意义:促进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疏散非首都职能,改善城市环境;获得资源产品,缓解人地压力。(3)结论:石家庄市的大气污染来源主要包括燃煤、工业生产、扬尘、机动车尾气等,其中燃煤、工业生产为最主要的污染源。大气污染会危害人体健康,可能导致酸雨等环境问题。为缓解石家庄市大气污染现状,可以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进行清洁生产,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点评:本大题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北京市和河北省“优势互补”的主要表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三地发展的意义,石家庄市大气污染的来源、影响及治理措施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解题思路点拨】了解京津冀系统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措施,能根据试题针对指定的城市来进行分析。10.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知识点的认识】1、森林(1)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质量较差,分布不均(2)木材供需矛盾尖锐,资源浪费严重(3)产业体系雷同,层次低,产值低,效益差(4)林业资源减少日益严重(5)生态环境日益恶劣(6)难以适应市场经济需要2、湿地(1)湿地面积日渐萎缩(2)湿地污染日益加剧(3)人为破坏湿地自然生态环境(4)关于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严重缺乏(5)湿地管理体制混乱(6)湿地保护投入不足【命题的方向】考查了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多以选择题和综合题出现。例: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扎龙湿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是典型的内陆湿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使扎龙成为全球知名的鸟类繁殖和栖息地。如图为扎龙湿地位置示意图。材料二:如图为东北某地1970~2000年湿地面积、年均温与年降水量的变化统计图(1)分析扎龙湿地的成因。(2)根据材料二,分析引起东北某地1990年以后湿地面积发生变化的自然原因。简述这种变化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3)研究表明,湿地比传统意义上的绿地更具环境效益,目前,许多城市在加强人工湿地建设。试分析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态所起的作用。分析:(1)扎龙湿地的形成与所处的纬度、地形地势、降水、气温、冻土等有关。(2)根据东北某地1970~2000年湿地面积、年均温与年降水量的变化统计图可以看出湿地面积缩小,其不利影响主要是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下降,气候异常等。(3)湿地生态系统是湿地植物、栖息于湿地的动物、微生物及其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湿地具有多种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以及提供食物及工业原料,提供旅游资源。解答:(1)读图可知,扎龙湿地位于东北平原的中西部,为平原地形,地势低平;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多,补给水源充足;该地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由于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由于纬度高,气温低,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由于降水多,平原地形,地下水埋藏浅,有利于扎龙湿地的形成和发展。(2)根据东北某地1970~2000年湿地面积、年均温与年降水量的变化统计图可知,该湿地在1990年是508平方千米,到2000年仅有145平方千米,表明其面积缩小。读图可知,90年代以来该地的年降水量由415毫米下降到2000年的约370毫米,而气温在逐年升高,由于降水量减少,气温升高,导致蒸发加强,湿地面积缩小。湿地面积萎缩,导致生物的生存环境减小,则生物的多样性减少;由于湿地面积萎缩,水分减少,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减少,则降水减少,则气候的大陆性增强;湿地面积萎缩,气候变异,导致旱涝灾害增多;湿地面积萎缩,水量减少,对污染物的稀释作用减弱,导致水质下降。(3)①人工湿地大面积植树种草,有利于美化环境,经过植物的呼吸作用,有利于净化空气,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湿地能增加大气湿度,有利于调节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湿地对污染物的稀释作用强,降解有毒物质,有利于净化水质;湿地蓄水量大,可以增加地表水下渗量,增大地下水资源总量,有利于产生的可持续发展。故答案为:(1)地势低,水源充足;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地下水埋藏浅。(2)90年代以来由于降水量减少,气温升高,蒸发加强,导致湿地面积缩小。不利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的大陆性增强;旱涝灾害增多;水质下降。(3)①美化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②调节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③降解有毒物质,净化水质;④增加地表水下渗量,增大地下水资源总量。点评:本题组以扎龙湿地为切入点,考查湿地的作用和变化,属于基础题,根据图示内容结合地理环境即可分析解答。【解题思路点拨】解题关键是了解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熟记基础知识,并能根据提供的各种数据和图文材料分析提取有用信息。11.产业转移对区域环境和发展的影响【知识点的认识】1、产业转移对转入地的影响有:增加就业机会,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同时也会污染当地环境、增加人地矛盾。2、产业转移对转出区的影响有:有利于产业升级,减轻环境污染,缓解人地矛盾,但会减缓经济发展速度,增加失业率。【命题的方向】考查了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多以选择题出现。例:下列关于产业转移对经济、环境等方面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可导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辽源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业化与装配式结构》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通信网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水利职业学院《汽车轻量化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建东职业技术学院《法语二外》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州学院《项目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A》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数量分析方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自贡职业技术学院《仿真实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周口理工职业学院《生物化工设备》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网络课程综合》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08月云南省农村信用社秋季校园招考750名工作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防诈骗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心肺复苏课件2024
- 2024年股东股权继承转让协议3篇
-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二上册期末数学检测试卷(含解析)
- 四川省名校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考研有机化学重点
- 全国身份证前六位、区号、邮编-编码大全
- 《GPU体系结构》课件2
- 三年级语文上册 期末古诗词专项训练(二)(含答案)(部编版)
- 《护士条例》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