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高考语文选择题高分突破指导壹现代文阅读Ⅰ选择题信息性阅读是以求知求真的态度与方式阅读文本,从而不断拓宽知识面、增强认知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其对象主要有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对信息性阅读能力的要求有:在熟悉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的主要文类及其基本特征、体式惯例的基础上,能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评估作者的写作意图、读者意识和信息来源,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有理有据地评判文中观点,发展新的观点,或呈现更客观的事实;能在不同文本的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分析比较多个文本在内容、材料、观点、表达方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的异同,对有关问题形成更全面的认识,能够提出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等。——张开《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一、命题特点九省联考及近三年(2021-2023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选文特点年份文本来源九省联考(双文本)材料一: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材料二:陈胜前《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2023年新课标Ⅰ卷(单文本)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2022年新高考Ⅰ卷(双文本)材料一: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二: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2021年新高考Ⅰ卷(双文本)材料一:朱光潜《诗论》材料二:钱钟书《读<拉奥孔>》九省联考及近三年(2021-2023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客观题设题的方式二、考查角度近三年新课标卷Ⅰ、Ⅱ考情微观——考查角度第1题内容理解题侧重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难度相对较小,只是对文中基本信息的加工、转换表述。第2题观点推断题侧重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特点是对文本内容要点进行逻辑推断。第3题论证分析题侧重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及逻辑思维的能力,具体的考查重点是论述类文本的论证结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第4题图文分析题(九省模考)侧重考查考生分析文本具体内容的理解能力,能够把文字信息与图表信息相结合,进行图文转换。教考衔接:信息类阅读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重要途径。在部编新教材中,信息类阅读涉及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五个任务群。所涉及的这些作品,有依据、有条理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或发现。高考对信息类阅读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能力的要求,均可以在文本中找到对应点。教考衔接,从新课程和新高考的改革精神来看,思辨性文本的学习和考查,“原点”在教材。教材中的选文是最优质、最经典的范例,只要将教材学好,就可以解决几乎所有的应考问题。由于新教材是以人文专题的形式呈现,给高考专题复习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因此有必要根据思辨性读写的要求,对五本教材进行梳理,有选择性地提出复习要点。三、设置特点(一)命题常见的规律1.了解信息转述的三种方式在选择题的解答中,我们既要选出与原文不符的选项,也要选出与原文相符的选项与原文相符的选项的表述,常常不是照抄原文,而往往会采用以下的几种设题方式:①概括式转述:将原文具体的表述加以抽象,提炼其本质,上升到一般认识的转述方式。②具体式转述:将原文抽象概括的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表述的转述。③同义变式转述: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原文语句内容的转述。例1:大运河涉及黄河与长江这两个古代文化、文明的核心地区,连接着燕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区域,其沿岸是古代中国人口集中、文化遗址密集的地区。各个时代,大运河贯穿之地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古迹,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其文物价值与意义非同寻常。转述:大运河实际上是连接中国古代几个重要文化区域的桥梁和纽带。(概括式转述)例2:圣经《旧约全书》与《新约全书》充分提到各种各样的民族,其中有犹太人、埃及人、赫梯人、巴比伦人、埃塞俄比亚人、罗马人,等等。这些民族之间的差异,比之他们中任何人与澳大利亚、亚马孙森林、北极的北美原住民等的差异,就显得逊色了。转述:北极的北美原住民与赫梯人之间的差异比犹太人与埃及人之间的差异要显著。(具体式转述)例3:使人类学缓慢成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欧洲人只是逐渐认识到,在所有这些差异的掩饰下,他们可能与任何地方的人共享基本的“人性”。不与欧洲人共享基本文化价值的社会被贴上“未开化的”或“野蛮的”标签。直到18世纪中叶,相当多的欧洲人才开始认为这类人的行为与对他们自身的理解是完全相关的。转述:长期以来欧洲人没有意识到“野蛮人”的行为与对他们自身的理解密切相关。(同义变式转述)2.误设题干选项的六种方法误设方法具
体
表
现①删删减定语、状语,有可能造成内容的扩大或对内容的曲解。②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③调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④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⑤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⑥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举例分析】例一改:变换主体,重组句子【原文出处】儒家主张的五伦、五常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也因儒家的主流地位而得以明确确立。(高考语文试题四川卷)
6B.儒家思想作为汉代主流思想的地位确立以后,儒家主张的五伦与五常也明确确立为社会伦理道德。(变换主体,重组句子)例二改:化繁为简,或化简为繁
【原文出处】由此可知,传统技艺是顺应生活的各个环节由低到高,由简至繁,由最初满足人们简单的生活需要到后来满足人们的审美追求,在与自然、社会的互动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创新和发展的。(高考语文试题重庆卷)4B.传统技艺是顺应生活环节、由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到满足人们的审美追求、由低到高的生产技术。(化繁为简)例三改:化具体为抽象,或化抽象为具体
【原文出处】只有中国人才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之凌霜傲骨、兰之清逸雅致、竹之高风亮节、菊之淡泊不拘,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论中国文化的魅力》)
3A.中国人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兰、竹、菊各自的风格特点,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由具体到抽象)例四改:喻体变换成本体【原文出处】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高考语文安徽卷)
2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喻体变换成本体)例五调:由分散到集中或前后句子顺序调换【原文出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具有丰富的历史、科技和人文内涵。(第三自然段)
作为人类的发明创造,所有传统技艺不只是人们简单的生活所需,更蕴含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和情感追求。(第五自然段)(高考语文试题重庆卷)
4D.传统技艺是具有丰富的历史、科技、人文内涵,蕴含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和情感追求的生产技术。(由分散到集中)例六改:分述或合并【原文出处】中国的诗是抒情的,中国的画是写意的,中国的琴是直达心灵的。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论中国文化的魅力》)
1B.中国文化中的诗、画、琴分别是抒情的、写意的和直达心灵的;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单项合并,前后句子顺序调换)例七改:文言转化为白话【原文出处】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I)
1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文言转化为白话)例八改:因果关系明确化【原文出处】夜空中的北辰,终年可见,在浩渺的星空中能够使人准确地确立方位。其运行轨道与地球的关系永远是那样相对固定与密切,保证了人们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观象授时。(《北辰的符号意义》)2C.
由于运行轨道与地球相对固定与密切,人们在夜晚能够通过北辰确立方位,因而北辰具有保证人们社会和政治生活中观象授时的作用。(因果关系明确化)例九改:肯定变否定【原文出处】小品文在散文里占据着至尊之位,艺术要求极高,非妙手不可作。博学,尤其是洞明了世事,方能辞足意深,游刃有余。(《散文的文体提纯要彻底》)3A.小品文艺术要求极高,不是对于人世间的各种事情,都看得透彻明白,很难写出辞足意深、游刃有余的小品文。(肯定句变双重否定句,同义替换)3.设题的三种情形①形同意同——信息吻合,直接判断例一【原文出处】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C.
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同义替换)②形异意同——有所转换,实质一致例二①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②然而此话只适用于欧洲,对于中国并不贴切。A.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认为,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筑物就好像是由石头堆积出来的历史书。不过这一看法只适用于洲,不适用于中国古建筑。③形似意异——迷惑性大,格外留意例三原文:⑦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给出一个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D.中国古代的建筑为什么总以土木为主?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的意见是: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人并没有留心建筑物的长期保存问题。4.选择题常设置的11个陷阱设题陷阱具
体
表
现对
策①有据与凭空(无中生有)材料无此意,命题者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要仔细检查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能否根据原文合理推断。②言此与言彼(张冠李戴)陈述对象上,命题者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仔细阅读文章,注意题干要求,分清“此”对象、“彼”对象。③部分与整体(以偏概全)范围上,部分事物情况表述为所有事物判断。重点关注: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
,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④客观与夸大(言过其实)客观性上,夸大事物实有的功能和效用等。细读文章,了解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⑤原因与结果(因果照应)因果关系颠倒或强加因果关系。细读文章,了解事物间的因果关系。⑥肯定与否定(混淆是非)性质上,将事物情况肯定判断表述为否定。细读文章,掌握阅读材料中作者对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⑦前期与后期(不分先后)阅读材料中“前期”“后期”互化,设置错误项。注意文中表示事物、现象产生、出现的时间的词语。关注词语:之前,之后等
⑧主要与次要(不分主次)文中主要矛盾或原因与次要矛盾或原因倒置。要仔细审读原文,清楚哪些是主要一面的,哪些是次要一面的
。⑨已然与未然(亦真亦幻)时间上,已经产生和即将出现的情况互换。关注时态词语:已经,曾经,过去;
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⑩或然与必然(守株待兔)趋势上,“或然”“必然”互化。
关注“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词语。⑪相似与相关(偷换概念)利用或增加,或遗漏,或更换不等值的词语来偷换原文中的词语。仔细阅读文章,掌握原文相关信息中的关键词语。四、答题策略(一)基本原则——从原文中来,到原文中去(二)做好四个“比较”①题干与原文的比较②题干与选项的比较③选项与选项的比较④选项与原文的比较题型突破1筛选信息题——精准筛选,信息比对
1、准确定位,找出对应为保证对比的精准性,对每个选项可以进行“选项切片”,有些选项是比较长的句子,可将其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段(一般以一个分句为一片段,个别的以一个重要的短语为一片段),再依据切片中的关键词句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对应区域,看原文有没有相关的片段或信息,看相关的信息是否与选项吻合。2、认真比对,多方排查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本质上是在把握观点的前提下筛选和整合信息,解答方法就是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排除错误选项,比对要从三个角度认真进行:比对词语——看用词有无差异;比对词语
比对方法设题陷阱范围、程度词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范围、程度的关键词:全部、一些、一般、部分、相关、所有、必须、一定、严重、可能、似乎等。混淆范围时间词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如:已经、将要、完成、成功等。混淆时态指代词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代词,如:之、其、此、这、那、哪等。偷换概念是非词比对选项句和原文中的含有肯定和否定意思的关键词,如: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等。混淆是非无中生有筛选文中信息的步骤小结:①通读全文,初步了解主要信息(读)②审读题干,确定信息范围(找)③文题比对,辨析信息对错(比)④巧用排除,复位验证(排)题型突破2观点推断题——精准筛选,规范流程
在真题中,观点推断题四个选项通常情况下不再仅限于文本本身,甚至有时是跳出选文,采用文外设题的方法,让考生根据文意来判断。主要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和根据原文进行逻辑推断的能力。这类题目由于信息较分散,概括性较强,观点较隐蔽,故难度较大。考生在做此类题时,可从三个角度切入,即:据文推断(文内找依据)逻辑推断(符合逻辑)合理推断(结论合理)文内找依据分析之前先判断该选项的“前提内容”是否合乎文本内容。分析选项时需格外关注关联词语,分析选项的前提时思考三个问题:(一)前提条件是否存在;(二)前提是否混淆范围(整体或局部)(三)前提是否混淆语气——注意前提中“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等表示推断可能成立的一些词语;“一定”“必定”“肯定”等表示推断不能成立的一些词语。比对关系,看逻辑是否严密关系类型比对方法命题解读因果关系
选项句与原文相似,比较:1.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2.关注: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是因为,等等。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的语句错断为“果”,“果”的语句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三是选项与原文的结果一样,但选项把原因给换了。假设关系注意假设的前提及这个前提下产生的结果,注意关键词:假设、如果、若,等等假设前提下产生的结果,或变成了现实,或变换了假设前提;或把假设关系变成其他关系。条件关系注意原文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注意关键词:只要……就……,只有……才……,等等两个分句间或是把充分条件换成了必要条件,或把必要条件换成了充分条件。要重点区别“只要……就……”与“只有……才……”的关系。递进关系注意前后句所在的位置及所表述的内容。注意关键词:不但(不仅)……而且(并且)……,不仅没……反而……,等等。调换了前后两个句子间的顺序,或把递进关系变成其他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表并列关系的关键词,如:一面……一面……、不是……而是……,等等;表转折关系的关键词,如:虽然……但是……,等等。把并列关系或转折关系的前后语句转换成了其他关系如“不是……而是……”换成“不仅……而且……”比对依据及结论选项的呈现特点比对方法有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1.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2.看所述结果(结论)在文中是否有依据。3.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只是一个判断句1.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2.看结论(如果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投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题型突破3论点论据题——抓住特征,巧妙作答【思考角度】1.论点的判断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一般是针对论题的带有明确的表态性的完整的判断句2.论据的判断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精准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所有的论据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一般来说,选择题选项和材料的主要论点有如下五种关系:①与观点相符;②与观点相反;③属于材料提及的次要观点;④持论偏颇;⑤材料与观点无甚关联。分析时,首先提炼材料的主要观点,然后分析选项与观点的关系,判断属于上述五种关系的哪种,最终得出结论。【常见失误】1、急功近利,摆不正阅读与做题的关系。2、缺乏阅读的敏感性,不能快速找准找全包含答题信息的语句,不能从众多信息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必要信息。3、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试题是单选性的,题肢干扰性很强,过早地阅读题肢,极容易把头脑搞乱,给自己招来了更多的干扰因素。4、由于情绪紧张,或由于急于求成,往往粗心大意,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而失分。5、任何文章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试题的答案也必须依附在这个整体之上,有的考生不从整体着眼,只盯着局部去找答案,就难免把答案搞错。贰现代文阅读Ⅱ选择题文学性阅读是以审美的态度和方式阅读文本,涵养性情,滋润心灵,从而不断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丰富关于文学和世界的想象与认知,其对象主要是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对文学性阅读能力的要求有:能在积极主动的阅读中,感受、想象、体验作品呈现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在领悟作品表达的感情、思想和观念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进行审美鉴赏和审美评价;对常见文学类作品的基本特征、一般体例和主要表现手法有所掌握,在了解文学史常识和文学创作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文本艺术创新的主题意向、思想蕴涵能有所领悟并展开联想,对作品的表达效果和思想艺术价值作出合理分析与评价;对文本建构和文本理解所涉及的复杂因素,前者如作者倾向与意图、作品语言与形式,后者如读者立场、阅读取向、欣赏角度、评价标准等,具有一定的认识,并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一、命题特点九省联考及近三年(2021-2023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Ⅱ选文特点年份文本来源九省联考(单文本)小说《牵手》2023年新课标Ⅰ卷(单文本)书信体散文化小说《给儿子》2022年新高考Ⅰ卷(单文本)小说《江上》2021年新高考Ⅰ卷(单文本)小说《石门阵》选择题选项设置总结年份文本来源第6题选择题选项2024年九省联考小说《牵手》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明主动给电台的主持人打热线电话,不仅是为了发发牢骚,实际上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情节分析)B.知道曾明是个盲人后,刘主任并没有改变自己调解纠纷时的惯常做法,这说明刘主任对人一视同仁,维护他人尊严。(人物形象)C.“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个问题的提出与引发的思考,构成了小说的基调与主题。(主题理解)D.相比于盲人生活的不便,小说更侧重于描写他们精神上面临的困惑,也体现出对残疾人心理问题的理解与关注。(主题理解)2023年新课标Ⅰ卷(单文本)书信体散文化小说《给儿子》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想象儿子上大学后会像时髦青年一样爱旅游,由此切入长大成人和出门旅行这两个关联话题。(情节作用)B.儿子在渡船上会邂逅许多陌生人,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情节分析)C.父亲设想儿子一路上常会遇到狗,并建议儿子离开时带走一条狗,可见狗应是父亲当年乡村生活中难忘的一部分。(人物形象)D.儿子的板桥之旅除了坐车乘船,还需步行走过许多路,如江堤、大路、大埂、渠边小路、石桥等,带有较浓的寻访意味。(作品主题)2022年新高考Ⅰ卷(单文本)小说《江上》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人物心理)B.“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人物心理)C.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神态描写)D.“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主题理解)2021年新高考Ⅰ卷(单文本)小说《石门阵》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形象+情节)B.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形象分析)C.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内容理解)D.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人物心理)年份文本来源第7题选择题选项2024年九省联考小说《牵手》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工人经常给电台打热线电话,写出了福利工厂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也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环境作用)B.小说通过曾明与老陶口角这个偶发事件,具体展现了“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的现实问题,由小及大,构思自然。(构思分析)C.第一次见刘主任时,曾明“觉得周围有一种沉静压抑的气氛”,这写出了盲人心理上的敏感。(人物心理)D.小说语言平实、质朴、简洁,这种语言风格体现着作者对盲人世界的认识,看似平淡,实则很有韵味。(语言风格)2023年新课标Ⅰ卷(单文本)书信体散文化小说《给儿子》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中“你会捉摸到”的那种“历史感”,也正是“我”当年的经验和感悟。(内容理解)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句段作用)C.句子③中的“飘”,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人物心理)D.句子④表达出的不确定,与前文多处“你会”“你得”表现出的笃定形成了张力。(表达效果)2022年新高考Ⅰ卷(单文本)小说《江上》7.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人物心理)B.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人物心理)C.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作了铺垫。(形象+情节)D.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主题理解)2021年新高考Ⅰ卷(单文本)小说《石门阵》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故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人物形象)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人物形象)C.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表达效果)D.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结构+主题)二、考查角度新课标卷Ⅰ、Ⅱ考情微观——考查角度题号卷别题
干考
点第6题2023年新课标卷Ⅰ、Ⅱ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第7题2023年新课标卷Ⅰ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考查学生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和鉴赏文章语句的能力2023年新课标卷Ⅱ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一)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这属于综合考查题,既考查小说的情节设置,也考查小说的主旨。(二)考查方式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内容(分析、概括)+特色(赏析)】(三)考查写什么1.“写了什么”就是明确小说所写内容①把握小说情节。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明确小说各内容之间的关系,能帮助我们找准、找全各题目的答题区间。②了解人物形象。通过情节的发展及人物自身的言行、心理描写,初步判断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生活的具体环境,他(她)有哪些言行和想法,他(她)与其他人有着怎样的关系。③分析环境描写。明确小说所写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认识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注意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发掘其深刻的思想意义。2.“怎样写的”就是把握技巧,分析效果,鉴赏特色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小说的叙事技巧。主要指情节安排的技巧(如铺垫、悬念、倒叙、插叙、详略)方面和叙述视角(叙述人称)的选择、叙述方式的变化。②小说的描写艺术。一是指环境描写技巧(如想象、联想、对比、衬托、抑扬、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等),二是指人物描写技巧(如细节描写、白描等)。③小说的语言艺术。一是从语言修辞手法、词语锤炼、句式特点等方面入手分析其效果;二是从语言风格(如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蕴藉、清新明快等)方面赏析其特色。分析技巧的表达效果时,一般可从表达者的“表达视角”分析“表达作用”和从阅读者方面分析对阅读者产生的积极效果。(3)“为什么这样写”就是分析文字表述后面的意图所在,即分析作者的意图、文本表达的中心(主旨)、文字的意蕴(情感倾向、思想内涵)等。分析时一定要揣摩后提炼,不可单纯地以文本词句连缀组合。三、设置特点(一)特点分析1.考查信息量大。命题内容涉及文本前前后后,考点方方面面,覆盖了小说、散文各方面的知识点。2.选项设置顺序有规律。题目中的选项往往是从文本局部入手,基本上按照文本行文的顺序排列,有的选项甚至明确说明其对应的段落位置,顺序靠中间的选项往往是以文本的整体(主题、语言、构思等)角度设置,前后选项间又形成了梯度,这既符合考生阅读鉴赏的顺序,又有助于考生读文、做题时能够迅速地把握文本内容、思路等。3.命题有重点。命题的重点是对文本相关思想内容的理解、分析,以及对艺术特色的鉴赏。涉及“思想内容”的选项往往采用“写了什么”,涉及“艺术特色”的选项往往采用“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的方式命题。4.错误选项切入点小。错误选项的设误点很小,设误方式主要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任意拔高或矮化等。5.能帮助读文。因为题中给出四个选项且一般只选一个不正确的,这就意味着有三项对文本的解读和赏析是正确的,并且错误选项也只是部分错误,所以它们特别利于考生理解文本。(二)选择题怎么考“4选1”“不正确的一项”这样考对我们有什么有利的地方吗?带给我们更多正确的可用来读文的导向信息。具体体现在三大方面:(1)正确信息更多——更利于我们疏通文意。“4选1”“不正确的一项”,也就意味着有3项对文本的解读和赏析是正确的;并且错误的1项也仅是部分错误,仍有正确成分。(2)选项基本按照文本行文的顺序依次设置——有助于快速回归文本定位相关段落。前几个选项往往是从文本局部入手,基本按照文本行文的顺序排列次序,有的选项甚至明确选项对应的段落位置;后面的选项往往从文本的整体(主题、整体思路等)角度着手设置,前后选项间又形成了梯次。明确了这一点,就有助于读文、解题时能迅速地把握文本的结构层次(思路顺序)和准确地找到解题的文本依据。(3)紧扣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命题——设题点和读文关注点更加明确。选项共性特点一般是“内容+特色”,表现在选项设置上,即每个选项往往采用“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方式命制,即显性表述(写了什么)+隐性表达(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选项命制方式。(三)常见设误角度设误角度一特点设误【选项特点】特点设误是指对人物的形象特点、物象特点、环境特点等概括或分析错误。或曲解人物的心理,或拔高形象的解说,或环境特点、物象特点用语不准等。1.【审选项】(2020·新高考卷Ⅱ,T6-B)父亲下棋多在街头,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找原文】只是看了两年,父亲的棋路还没看懂,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看父亲下棋,大多是赢,有时也输,一般都输在最后一盘。……找到家里的,父亲推开一条门缝,说:辛苦辛苦,咱外面说。然后换身衣服出去。一般都是下三盘棋,都是两胜一负,最后一盘输了。有的人下完之后说:知道了,还差三十年。【比文题】“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不符合语境及人物性格特点。【针对指导】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确定对应区域,细读文字,再根据主观题形象特点概括的方法概括后加以判断,必要时要联系整体。设误角度二局部内容分析设误【选项特点】局部内容分析设误主要是在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或作用解说上设误。或对句子含意理解有误,或对评写某段内容的目的分析不当等。2.【审选项】(2020·全国卷Ⅱ,T7-C)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找原文】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壳也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这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来个毛茸茸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松鼠。它落到了地上,竟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看到我们,便慌慌张张地跑远了。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比文题】小说并未表现出老董的“童心”,选项对形象作用的分析错误。另外,此处写小松鼠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主要是为了表现松鼠识宝,突出橡碗的珍贵,也有引出下文用橡碗做染料的作用。3.【审选项】(2020·新高考卷Ⅰ,T6-D)文章以《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是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犷不羁。【找原文】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大摇大摆,扶老携幼,走在正中间,俨然是这个城的君王。满大街的雕梁画栋、摊贩食廊、耄耋之辈……令司机们缩头缩脑,不敢再风驰电掣。城门不远处就是有口皆碑的临安饭店,开业都快七十年了,就像《水浒传》里描写过的那种,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叫人望一眼就口水暗涌,肚子不饿也忍不住抬腿跨进去。拖个条凳坐下,来一盘烧卖!这家烧卖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的,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熟透后装盘,每盘十个,五角一个。再来一土杯苞谷酒,几口灌下去,夹起一枚,蘸些建水土产的甜醋,送入口中,油糜轻溢,爽到时,会以为自己是条梁山泊好汉。【比文题】“是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犷不羁”错误。以《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目的在于写建水人依然保持着饮食文化的传统,意在强调建水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针对指导】首先阅读选项,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确定原文对应区域,明确相关区域内容,也就是概括这部分写了什么;再根据文本主旨判断其作用或目的,分析是否与原文表达一致,也就是从“为什么”写这部分内容的角度思考。设误角度三主旨情感设误【选项特点】选项在对小说或散文主旨的解说、对作者的情感意蕴或价值取向的判定上设误,有时拔高,有时曲解,有时无中生有。4.【审选项】[2016·全国卷Ⅰ,T11(1)-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找原文】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样,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比文题】主题不是选项中所说“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本文的主题应是表现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表达出土地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不断沦陷的命运,反映农耕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冲突。【针对指导】如果是小说文本,就综合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切入;如果是散文,就从散文所写的“形”切入,基本把握小说、散文所折射出的人生、人性,或反映出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等主旨;抓住选项中表述主旨或情感的关键词,与读文后对主旨的基本判定进行比对。设误角度四艺术技巧设误【选项特点】小说选项在对塑造人物、设置情节、环境描写方面所用手法或作用效果的判断与解说上设误;散文选项在对表现内容、主旨所运用的手法技巧的判断或解说上设误。小说与散文的正侧面写人、正侧面写景、叙事技巧、结构技巧等都是相通的。5.【审选项】[2013·全国卷ⅡT11(1)-D]小说擅长人物性格描写,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经常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找原文】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结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比文题】从原文看,小说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主要运用外貌、动作描写,没有心理描写。选项说“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属于技巧解说错误。【针对指导】细读选项,明确原文区域,根据语境判断相关手法(主观题已经掌握相关艺术手法),与选项关键词作对比,进而判断选项的正误。设误角度五语言特色设误【选项特点】对文本叙述语言,或人物语言的特点、含意、作用的理解,或文本语言风格判断或解说错误。6.【审选项】(2021·全国卷Ⅰ,T7-C)小说语言比较独特,用语考究,古朴典雅,对话不用日常口语,有种舞台味道,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极为相符。【找原文】“我找韩定宝先生。”杨三怔了一下,低声答道:“韩老板已经去世三年了。”汉子惊了脸,手里的茶碗险些跌落。杨三又道:“现在的老板是杨成岳先生。”汉子呆了片刻,缓声道:“我想见一见杨老板。”说着取出一张名片。杨三接过看了一眼,惊讶道:“您就是王超杰先生啊。您稍等。”王超杰,人称北方铁嗓,专攻老生。平生喜好收藏官窑彩瓷。几年前一场中风,愈后左腿不利落,便不再登台。不一刻,一壮年男人出来,拱手道:“王先生,幸会。我是杨成岳。早年曾听过王先生的大戏,今日竟是有缘在此相见。”王超杰笑笑:“这么说杨老板也是门里人了?”杨成岳笑道:“不瞒王先生,杨某也曾是票友,只是不敢与王先生坐论其道。——不知王先生到保定有何贵干?”王超杰笑道:“有几件古瓷,想让杨先生鉴赏。”……【比文题】“对话不用日常口语”错。王超杰与伙计杨三之间的对话就是日常口语。【针对指导】能概括相关语句含意及作用,并掌握分析语言特色的角度(前文已经复习)。四、答题策略(一)思维导图(二)注意问题1.客观题不是运气题,要在阅读能力上下功夫;2.客观题只考查小说阅读的部分知识,备考者要全面准备,以不变应万变;3.小说阅读不是死记概念,要具体分析文本;4.掌握一定方法,有助于选出正确答案。(三)方法策略:浏览——回归——比对(1)浏览选项,明确关注点,标敏感点(关键词)与“陷阱词”。(2)回归原文,找对应。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找对应,注意是否改变原文,关注点是否有原文依据。(3)细比题文,准确判断。根据前面分析的各选项特点,判定选项正误,最终确定正确答案。“2个妙招”一看选项是否严谨。有些选项中有绝对化的表述,其往往存在表述过于绝对的问题,可首先判定表述可能存在的“科学性错误。二看选项是否符合现实。有些选项与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违背,这类表述往往存在“方向性错误”。(四)重点突破——“不正确的一项”到底错在哪里?容易在哪里设误?1.选项常见设误点设误类型类型解读①情节设误在选项中曲解某一情节的作用,颠倒情节顺序或夸大某个情节,甚至无中生有,生造某个小情节(细节)。②人物形象设误在选项中对人物特点(或作用)的解说错误,要么故意夸大其词,要么无中生有,要么主次颠倒,要么张冠李戴。③环境设误在选项中对环境特点、作用进行错误解释与分析。④主旨(情感)设误选项对小说的主旨(情感)和创作意图曲解或拔高,甚至无中生有。⑤艺术技巧和语言设误选项对塑造人物、设置情节、环境描写等方面所运用的手法技巧的判断或其艺术效果的解说错误;对小说叙述语言、人物语言的特点、含意、作用的理解、判定或解说错误。2.做题四个对比(1)对比故事情节。一是看选项复述的小说情节、细节,与原文相比,有无“添枝加叶”(复述情节的过程中,故意添加小说情节里没有的内容)、“张冠李戴”(复述情节的过程中,把这个人物的想法、说法等,转嫁给另一个人物)、“强加因果”(分析情节、人物时,强加因果关系,或对原因、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等。二是看选项分析的小说情节、细节的作用,与原文相比,有无“偏离创作意图”。(2)对比人物个性。看选项概括的小说人物个性,与原文相比,有无“曲解人格”(概括人物性格时,或歪曲,或贬低,或拔高)等。(3)对比思想意蕴。看选项分析的小说主旨、情节内涵、人物语言行为等,与原文相比,有无偏离作者的思想情感、歪曲作者的创作意图等。(4)对比艺术手法。看选项分析的小说艺术特色,有无“手法误判”(错误地界定小说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方法)、"效果误解”(对小说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方法追求的效果进行错误解读)等。(五)复习导向1.老高考选择项55字左右,新高考第二个题选择项38字左右。[如](2023新高考全国Ⅰ卷)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想象儿子上大学后会像时髦青年一样爱旅游,由此切入长大成人和出门旅行这两个关联话题。(高中语文阅读写作与备考)B.儿子在渡船上会邂逅许多陌生人,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C.父亲设想儿子一路上常会遇到狗,并建议儿子离开时带走一条狗,可见狗应是父亲当年乡村生活中难忘一部分。D.儿子的板桥之旅除了坐车乘船,还需步行走过许多路,如江堤、大路、大埂、渠边小路、石桥等,带有较浓的寻访意味。(2023新高考全国Ⅰ卷)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你会捉摸到”的那种“历史感”,也正是“我”当年的经验和感悟。(高中语文阅读写作与备考)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C.句子③中的“飘”,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D.句子④表达出的不确定,与前文多处“你会”“你得”表现出的笃定形成了张力。【对策】新高考注意联考习题字数选择,选阅读量合理出题规范的联考题。2.重视教材,重视比较阅读。[如](2023全国乙卷)D.德贵与《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有相似之处,德贵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老人的永不言败,都是他们坚韧执着性格的体现。(人物形象比较)(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C.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自然环境比较)比较阅读+自然景物作用(高中语文阅读写作与备考)(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D.沈从文这里写社戏,同他在《边城》中写端午节一样,都是通过对民俗的铺写描绘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社会环境比较)【对策】重视教材复习,重视小说散文习题与教材的比较;明确比较点,人物形象与环境描写是比较的重点。3.重视文学类文本结构布局特征以及作用[如]①结构开头+作用(2023全国乙卷)A.小说以一年里多次耕种都颗粒无收的事实开篇,为下文在人与大自然的激烈冲突中塑造德贵这一人物形象埋下了伏笔。(冲突不激烈,也没有埋下伏笔)(2023新高考全国Ⅰ卷)A.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想象儿子上大学后会像时髦青年一样爱旅游,由此切入长大成人和出门旅行这两个关联话题。(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A.本文开头写戏班子如约而至,接下来又写到“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令人感觉到一种寻常岁月隐约生变的气氛。②结构结尾+作用(2023全国乙卷)C.小说最后以德贵梦见地里长出了好荞麦结尾,这样的艺术处理既照应了题目,也增强了小说的温情意味与向上的力量。【对策】关注小说散文结构,从人物情节主旨等多个角度分析。4.重视环境描写,重视审美赏析。①自然环境[如](2023全国甲卷)A.作者在写南国的风物时,用了“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等,语言的节奏感符合火车行进时的动态感。(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A.萝卜溪的酬神社戏,适逢秋天橘子收获时节,按惯例在伏波宫前空坪中连演六天。(高中语文阅读写作与备考)②社会环境[如](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B.女人们成群结伴来看戏,有的还会带上饭箩针线或香烛纸张,富有乡土生活气息。【对策】阅读小说与散文,要关注环境描写,特别是社会环境描写,对文本特征的作用。5.语言描写与人物形象①语言描写[如](2023全国乙卷)B.面对村人与家人的不理解,德贵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形象地表达了他对土地的那种深厚感情。(2023新高考全国Ⅰ卷)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你会捉摸到”的那种“历史感”,也正是“我”当年的经验和感悟。(语言特殊词语+作用)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语言段落+作用)C.句子③中的“飘”,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指的是不懂生活的意义而产生不切实际的生活态度)D.句子④表达出的不确定,与前文多处“你会”“你得”表现出的笃定形成了张力。②人物形象[如](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B.传统白话小说常以描摹衣饰来刻画人物,本文写社戏之日长顺走动拜客,就使用了这种笔法来表现长顺的郑重守礼。【对策】语言积累与运用是高考命题重点,要关注词语、句子与段落特征作用,提高审美能力。叁文言文阅读选择题古代诗文阅读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独特内容设置,显示了积淀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发挥着涵养人文素质、提升文化自信的积极作用。对古代诗文阅读能力的要求有:熟悉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古汉语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则和常见的特殊句式,能准确理解文意,正确标点古代诗文,并能将古代诗文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规范表达。——《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一、命题特点九省联考及近三年(2021-2023年)新高考Ⅰ卷文言文选文特点年份文本来源九省联考(双文本)材料一: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2023年新课标Ⅰ卷(双文本)材料一: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节选自《孔丛子》2022年新高考Ⅰ卷(单文本)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2021年新高考Ⅰ卷(单文本)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2023年全国四套题目汇总对比年份卷别出处字数体裁命题变化2023年新课标新课标全国Ⅰ卷《韩非子·难一》《孔丛子·答问》657先秦诸子散文、杂记①复合文本阅读与单一文本阅读并重,文体多样,不是对上一年高考文体的重复,避免猜题。②重视社会热点,重视立德树人。③关联教材,指导教学。④断句皆为主观题新课标全国Ⅱ卷《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583军事理论专著、问答体兵书全国甲卷《隆平集·儒学行义》671纪传体史书全国乙卷《韩非子·十过》578先秦诸子散文卷别2022新高考Ⅰ卷2023年新高考I卷2024九省联考选材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人物传记《《韩非子·难一》《孔丛子·答问》议论性文本双文本阅读节选自《百战奇略》|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军事理论专著、问答体兵书客观题设置10、断句(选择题)10、断句变为多选10、断句变为多选11、文化常识:寡人、百乘、蔽、国门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为劝具臣诬说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保B.行人C.去D.正色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二、考查角度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相关要求命制试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文言文词语理解能力、文言文翻译能力以及事理分析能力,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试题与中学教材、课程标准有效关联,引导一线教学使用好统编教材提升课堂质量,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高考生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能力和思维品质。三、设置特点(一)文言词语理解从2023年高考题看“文言词语题”1.看题干: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从题干看,该题考查“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相关内容解说,说明可以对词语进行多方面的解说,不一定围囿在语义的考查。词语题是个框,各种内容都可以往里装。2.看选项:从考查的词语看,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化常识专有词汇。重点是文言实词。从选材范围看,可以是“原文本词语”、“教材(含初高中)课文句子中词语”。考题体现了课内课外相结合。小结:词语题考查的三大项①考词语意义:对加点词语及课文中词语进行含义确认及比较。②考词语用法:对加点词语及课文中词语进行语法功能运用的确认及比较,包括词语的活用(含使动、意动)、词语在句式中功能(含被动、倒装)③考文化词汇:加点词语及课文中词语是文化常识词汇,确认该词语的相关文化常识解读是否正确。3.命题趋势2023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第2题,从2021年侧重记忆能力的文化常识考查过渡到侧重理解能力的文言词语考查,也涉及一定的文化常识。或直接考查古代文化常识,如2023新课标Ⅱ卷-11B考查“金”和“刁斗”的常识;2023乙卷Ⅱ-2C考查“血食”的常识。或考查文言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如2022新课标Ⅱ卷-11C考查“尊重”一词的古今意义。或与教材中的含义和用法进行比较,如2023新课标Ⅱ卷-11D将材料“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中的“果”字,与教材《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字的含义加以比较。考题以课本为基础,更加注重知识迁移,有意识地加大对教材的考查力度,这提醒我们复习备考要加强对教材文言文知识的掌握。本题是综合性考察,涉及的面很广,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所考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尤其要区分多义词的语境意思。如果题目出得难一点,可能还会考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的意思,甚至会考有区别于词典解释的临时意义。例: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二是与所考词语相关的其它方面的理解,比如与成语中的相同词语意思比较、与之前学过的课文中某某处词义是否一致、是否涉及古今变化等。例: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三是命题人的“解说”是否合乎原文语境,包括与人物形象、作品主题的关联,有没有过度解读或偏狭理解等。例:A.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悲伤哀苦之意。4.以2023年新课标Ⅰ卷的真题为例,来探究一下这一题的出题角度。例:2023年新课标Ⅰ卷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角度一:考查词语的用法,与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有所关联。A项中“围”在选文中指被围困,是被动用法;“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是被选拔,也是被动用法,所以选项判定是正确的。角度二:考查多义词的语境义,与课文中的语句放在一起比较。重视对教材内容的回顾,是新课标卷的重要趋势。而且不限于高中教材,甚至涉及初中教材。如A项“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自初中教材《孟子》三章,B项“不可以不劝爱人”是选自高中教材《兼爱》。角度三:考查思维能力,要真的读懂文本才能判定。C项“具臣”,词典释义是“备位充数之臣”,但是选项说的是“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如果没有语境分析的能力,即使背了词典,也照样做不出来。角度四:考查词义的历史演变,重视古今词义比较。D项“诬说”,不仅考了文中意思,还把它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做了比较,“诬说”在文中是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现在是指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两者并不一样。角度五:考查古文化常识,要有大量的积累和对文意的理解才能判断。2021年新高考Ⅰ卷: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不仅考察了古文化常识,还定位到原文解释。4.词语解说题常见错误类型(1)词语解说题常见错误类型——表述错误这种错误现象在历年真题中出现频率较高,同时需要靠知识积累来应对。表述错误往往直接改变加点词语的含义,或是在补充说明的部分设置误区。如果考生基础扎实、文史常识积累丰富且较为全面,那么在解决这类题时往往得心应手;如果基础较为薄弱,则很难选出错误选项。例:2023年全国乙卷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A.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相同。B.出入,表示“大约”,与《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迂也”的“出入”意思不同。C.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时宰杀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祭,称为血食。D.绝世,指断绝了诸侯的世系传承,与成语“绝世无双”的“绝世”意思不同。A选项:穷,困窘,窘急②。“穷冬烈风”(《送东阳马生月序》)中的“穷”是“终端,终极”的意思。二者含义不同,A选项表述错误。(2)词语解说题常见错误类型——鱼目混珠这是一种在历年考题中很常见的设置陷阱的方法,出题人在解说词语时,往往用同类或相似事物代替词语正确释义中的一个或几个事物。例:2019年全国Ⅲ卷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 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 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解析:三晋,战国时赵、韩、魏三国的合称。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大夫,战国初,分晋各立为国,故称。其地约当今之山西省及河南省中部、北部,河北省南部、中部。后“三晋”又为山西省别称。C选项与史实不符,故错误。(3)词语解说题常见错误类型——形近替换形近替换是文化常识题中一种比较常见的陷阱设置。出题人会利用词汇的古今异义或者一词多义等特点来设置陷阱,一般有两种典型做法,第一种是以今义带入古义,即用现代汉语思维去解释古代汉语词汇;第二种是想当然地做出一些论断,往往忽略了其内涵和文化背景。这种错误选项似是而非,难以分辨,考生在审题时应注意结合原文,同时在日常学习中应注重重加强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例:2019年全国Ⅱ卷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匀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解析:汤武,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B选项“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表述与之不符,故错误。选项后半部分“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则属于迷惑成分,因为商汤、周武王、孙武三人都符合这一陈述,考生在做出判断时应多加注意,切勿主次不分。(4)词语解说题常见错误类型——混淆感情色彩混淆感情色彩是文化常识题中一种比较常见的陷阱设置。混淆感情色彩具体体现为将中性义与褒义、贬义进行互换。这种改变往往是不易察觉的,考生在作答时应子细审题,必要时还可以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例:2018全国Ⅰ卷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A.“三坟”“五典”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解析:在古代,“践阼”和“登基”往往是指经正常程序登上帝位,属于中性词语;而通过武力或威逼夺权的行为,不能被以以忠孝为核心的传统道德观念接受,所以在描述这种行为时,古人往往会用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来记载,比如“篡位”“僭位”等。(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题“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大意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或者答出某个论点的依据、某一事件发生的原因等。1.具体考查内容有:(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2)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3)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4)某件事发生的原因的信息等。2.命题特点:(1)这类选择题多数为“选非”型。(2)四个选项的内容设置一般遵照原文中的先后顺序,而拼合起来往往成为很好的全文梗概。(3)选项设置为“前概括+后解析”的形式,“概括”侧重对内容的提炼,“分析”侧重对内容的理解,往往要涉及整篇文章。(4)有时对原文局部细节有不解之处,通过阅读此题能豁然开朗,因此利用好该题选项可用来印证、补充、丰富阅读时的理解。3.常见设误举例分析(1)文意理解客观题表述规律型例: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彭汝砺勇于进谏,敢于直言。他任监察御史期间,首陈十事,言他人不敢言;宦官王中正受宠,神宗竟让其统兵,彭汝砺知道后,以史极谏,朝野叹服。B.彭汝砺公正无私,不计前嫌。他在御史台时虽然与蔡确观点不同,但是在蔡确被人罗织罪名时极力出手相救,以致被他人诬为蔡确同党而落职徐州。C.彭汝砺立场坚定,坚持己见。他对新旧之政有着自己的见解,认为新旧之政没有彼此之分,只要对就可以,是朝廷难得的态度超脱、不偏不倚之臣。D.彭汝砺依法行事,不畏强权,执政大臣奉旨准备处死犯人,他根据刑律坚持从宽处理,以致牵累下属受罚,他因此四次弹劾上司,为下属讨回公道。规律小结:①前概括+后解析②多个人物及事件③设题与原文写作顺序有关(2)文意理解客观题表述不规律型①选项内容构成:对传主形象的评价(概括)+具体行为事例(分析)(2022新高考I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人物行为举止特点】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人物聪明才智】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人物聪明才智/事件的后续发展经过】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事件的后续发展经过】(2021新高考I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帝王治国方略】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人物行为举止特点】②基本上都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2021新高考Ⅱ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的司马睿虽无北伐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B.祖逖北伐,先在谯城遭石虎围攻,幸得桓宣解救;后镇雍丘,屡次派兵邀击后赵军队,使后赵疆土日益缩小;又为攻取河北而练兵积谷,与后赵相持。【人物行为举止特点】C.大兴三年秋,朝廷任命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桑,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人物道德品行和聪明才智】D.祖逖死后,后赵频频侵犯河南地区,攻陷襄城、城父,包围谯城,豫州刺史祖约抵挡不住,退驻寿春,后赵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重新陷入了骚乱。【事件的后续发展经过】③四个选项的顺序一般与选文各节内容的先后顺序一致[2022新高考I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4.文意理解题常见陷阱详解(1)曲解词义。命题人对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曲解,以转述中误释词义来设置错点,导致错误。真题再现(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原文: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解析】“约言服之”,不是“极有文才口才”,而是“言辞简约”。(2)张冠李戴。命题人故意把发生在甲身上的情况说成发生在乙身上。真题再现(12年课标卷)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原文:“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解析】秦桧当权,他的亲党密告萧,而不是秦桧与其亲党密告萧。(3)强加因果。命题人故意把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事情联系起来,强加因果关系。真题再现(10年浙江卷)D.胡叟聪明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原文:原文“叟孤飘坎壈(lǎn)[孤独飘泊不平,喻不顺利]未有仕路”【解析】胡叟仕途不顺和得罪了京兆尹韦祖思没有关系,这是强加因果。(4)无中生有。命题人故意编造一些文段中没有的事实,强加到文段中当事人的身上,以此干扰考生的思维。真题再现(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比不上贾谊。原文: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解析】“重新得到重用”原文没有提及,只是“征见”(5)时序错位。命题人故意把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造成事情先后顺序错位。真题再现(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原文: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解析】“同时”表述错误,“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应当是第二年春天的事。(6)颠倒事实。命题人故意颠倒事实,造成选项错误。真题再现(2018年高考课标Ⅰ卷)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原文: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解析】原文“郡邻于蜀,数被侵掠”的意思是“天水接邻蜀地,多被蜀国侵扰”。(7)事件杂糅。命题人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有意识的杂糅混编,让考生难以分辨正误。真题再现(19年山东卷)C.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在阴兴去世后,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管羽林军十多年原文:“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及群臣能不。兴顿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解析】阴兴死后,光武帝回想他的话,就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但这并不是C项中表述的“答应了阴兴的请求”。(8)表述失度。以分析中对人事理的错误评析来设置错点。真题再现(12年湖北卷)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原文: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解析】A项中的“从不”过于绝对,与原文不符。原文意思是几乎不去看望叔叔,偶尔看望一下,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四、答题策略(一)总体方法从2021-2023年命题方式看,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和词语的考查,并不主张“死记硬背”,因为考题放在文本中考查,而不是单独命制,加点的词语与前后文均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可在课内古代文化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紧扣语境,合理推断。1.关联教材推断揣摩文言文中文化常识和词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根据语句呈现的相关背景、句意等来判断。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11-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可联系教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进行印证。2023年新高考Ⅱ卷11-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可联系教材《燕歌行》中“寒声一夜传刁斗”和书中注释。2.巧于归类联想由一点展开相似或相反的相关联想。比如记科举制度这方面的知识点时,可以联想到汉代实行察举征辟制,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明朝正式将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像这样把与科举制相关的知识归纳整理,方便记忆。3.剖析词语推断做此类题目,可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进行分析,或联系相关成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借此推断正误。如“黜陟”解释为官吏降免或升迁。联系“罢黜”一词可知,“黜”应指降职,联系“陟罚臧否”一词可知,“陟”应指升职。4.错误项设置往往正误相杂,以真扰假,即在大体正确的情况下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因此解答时一定要注意采用“题文对照”的策略,即将每个选项还原到文中找到对应区域,每一个内容都应该找到信息源,尤其要重视细节之处的仔细对照,看有无曲解。5.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工程建设项目融资借款合同
- 2024年彩钢施工质量合同
- 2024年技术开发合作合同(不含知识产权转让)
- 2024年数据中心的运维服务合同
- 2024年度LED广告屏防水防晒涂层施工合同
- 2024年度保险合同标的及保险条款
- 2024年教育培训项目投资合作协议
- 2024年度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承包合同
- 2024年供应商加工保密协议书范本
- DB4117T 169.37-2023 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规范 第37部分:牛传染性胸膜肺炎
- 五十年的同学会配乐诗朗诵.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股权处置实施细则
- 高中化学趣味知识竞赛(课堂PPT)
- 三管塔筏板计算
- 柴油购销合同
- MD380总体技术方案重点讲义
- 天车道轨施工方案
- 传染病转诊单
- 手术室各级护士岗位任职资格及职责
- 班组建设实施细则
- 毕业设计(论文)汽车照明系统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