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2746-2015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县(市、区)建设与评价规范_第1页
DB32-T 2746-2015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县(市、区)建设与评价规范_第2页
DB32-T 2746-2015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县(市、区)建设与评价规范_第3页
DB32-T 2746-2015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县(市、区)建设与评价规范_第4页
DB32-T 2746-2015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县(市、区)建设与评价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07.060

A47

备案号:44826-2015DB32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T2746-2015

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县(市、区)建设与评价

规范

Constructionandassessmentguidelinesforprototype-county(city/district)of

meteorologicaldisasterpreventionandreduction

2015-02-15发布2015-04-15实施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2/T2746-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江苏省气象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省气象服务中心、南京市浦口区气象局、南京市标准化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濮梅娟、赵洪斌、郭松平、王筛祥、商兆堂、陈红兵、朱筱英、周红缨、王业

成、邱斌、王明江、张旭晖、何婧、高玚、刘晓倩、刘松平。

II

DB32/T2746—2015

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县(市、区)建设与评价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县(市、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与评价的术语和定义、

建设原则、建设内容与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县(市、区)的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建设与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6376-2010自然灾害管理基本术语

GB/T27962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图标

3术语和定义

GB/T26376-2010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防灾disasterprevention

灾害发生前,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灾害发生或预防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对社会和环

境的影响。

3.2

减灾disasterreduction

在灾害管理的各个阶段,采取一系列措施减轻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对社会和环境

的影响。

3.3

气象灾害meteorologicdisasters

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低温、高温、干旱、雷电、龙卷风、冰雹、霜冻、连阴雨、雾、

霾等造成的灾害。

3.4

人工影响天气weathermodification

1

DB32/T2746—2015

为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化

学过程进行人工影响,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目的的活动。

3.5

应急预案contingencyplan

为预防和减轻灾害而预先制定的组织指挥、预警预报、信息管理、应急准备、应急响应、灾后救助

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应对方案。

3.6

应急演练emergencyresponseexercise

模拟灾害发生情境,进行预案启动、指挥协调、抢险救援、转移安置、生活和医疗救助等方面的模

拟和演习。

3.7

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

评估灾害风险,制定和实施减轻灾害风险的政策和措施。

4建设原则

4.1安全第一

示范区建设应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核心,加强气象灾害的防御,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风

险和损失。

4.2政府主导

示范区建设应以县(市、区)人民政府为主体,各部门之间协同配合,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

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4.3预防为主

示范区建设应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风险管理、工程防御、科普培训等预防工作,防灾、抗灾和

救灾相结合,实现综合防御。

4.4科技支撑

示范区建设应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技水平。

5建设内容

5.1组织保障

5.1.1组织管理

5.1.1.1应加强示范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制定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

5.1.1.2应组织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街道)建设,制定建设与考核标准。

2

DB32/T2746—2015

5.1.1.3应组织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建设,制定建设与考核标准。

5.1.2保障措施

5.1.2.1应设立气象灾害防御指挥机构,统一指挥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5.1.2.2应成立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构。

5.1.2.3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或修订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相关的地方政策文件。

5.1.2.4应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5.1.2.5应将气象灾害防御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5.1.2.6应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政府年度工作目标。

5.1.2.7气象主管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应按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建立联动机制,共同做好本行政区

域内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5.1.2.8应建立财政支持的气象灾害保险制度。

5.2风险预防

5.2.1风险管理

5.2.1.1应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制度。气象、民政等部门定期开展以村(社区)为单位

的气象灾害风险调查。有关部门和单位定期查找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组织体系、

抢险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隐患与薄弱环节,加强人群密集公共场所的隐患排查。气象主管机构组织建立气

象灾害风险数据库。

5.2.1.2气象主管机构应组织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临界致灾条件,开展气象灾害风

险评估,编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精细化到村(社区)的本行政区域气象灾害隐患分布图、风

险分布图和风险区划图,确定影响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气象灾害种类和防御重点区域。

5.2.1.3应建立气象灾害隐患治理制度,制订隐患整改计划,明确整改责任和措施,及时督促治理。

5.2.2防御规划

5.2.2.1应编制本行政区域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5.2.2.2宜制定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5.2.3预防措施

5.2.3.1应加强海塘、堤防、避风港、水库、河道、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等灾害防御工程建设,提高城

乡建筑和公共设施的设防标准。

5.2.3.2应加强基层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居民就近紧急疏散和临时安置的避难场所,配置应

急物资,设置应急逃生指示标识和灾害隐患点警示标识。

5.2.3.3应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名录。

5.2.3.4各类建(构)筑物、场所和设施安装的雷电防护装置应符合国家有关防雷标准的规定。

5.2.3.5应有人工影响天气专用设备和专业队伍,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应符合有关标准化建设规定。

5.2.4防灾科普

5.2.4.1应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普及工作纳入当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将气象防灾减灾

文化建设纳入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5.2.4.2应建立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新闻媒体等合作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的工作机制。

3

DB32/T2746—2015

5.2.4.3宜建设气象科普馆(基地),乡(镇、街道)应利用现有设施或公共文化场所设立科普活动

场所,村(社区)应设立科普宣传栏。

5.2.4.4宜开发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培训的网络平台,应制作或引用适用本地需要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

读物、挂图和音像制品,应编制适合不同群体的气象防灾减灾教育培训教材。

5.2.4.5气象主管机构应有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培训年度计划和工作总结。

5.2.4.6应组织对领导干部、气象灾害应急队伍、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对象等群体开展气象灾害风险管

理、应急管理和防御知识培训。

5.2.4.7应结合“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世界气象日”、“科普宣传周”、“安全宣传

月”等活动,开展多种形式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科普宣传。

5.2.4.8中小学校应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有关课程或课外教育内容。

5.2.4.9应编制村(居)民气象防灾避险明白卡。明白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主要气象灾害防御指南,

本村(社区)的气象灾害隐患点、避险场所、防灾物资分布图,应急救助电话等。

5.2.4.10村(社区)应组织居民及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参加形式多样的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普及活动。

5.3监测预警

5.3.1综合监测

5.3.1.1应加强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建设,增加气象灾害易发区域和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区域的气象灾害

监测站(点)密度,提高监测自动化程度和数据传输时效。宜建设应急移动气象灾害监测设施。

5.3.1.2气象主管机构应组织划定影响本地主要气象灾害的监测警戒区,建立气象灾害监测早期报警、

临近报警和实时报警系统。

5.3.1.3应建立气象防灾减灾信息共享平台,共享气象、农业、水文、国土、环境等灾害监测实况信

息。

5.3.1.4应实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措施。

5.3.2预报预警

5.3.2.1气象主管机构应组织建立气象灾害风险预报预警业务系统。

5.3.2.2气象主管机构应组织开展精细化预报,制作乡(镇、街道)气象灾害预报,提高灾害性天气

预报预警精细化水平。

5.3.2.3气象主管机构应组织开展短时临近预警业务,提高强降雨、大风、雷电等突发气象灾害预警

时效性。

5.3.2.4气象主管机构宜组织开展重大气象灾害影响评估业务,确定分区域、分行业的气象灾害影响

等级,制作分区、分类、分时的精细预警。

5.3.2.5气象、水利、住建、城管、国土、农业、环保等部门,应共同开展暴雨洪涝、城市积涝、地

质灾害、农业气象灾害、重污染天气等灾害的联合预报预警。

5.4信息发布

5.4.1发布制度

5.4.1.1应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管理制度。

5.4.1.2气象主管机构应组织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标准、发布流程等规定。

5.4.1.3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按职责向社会统一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

号,并及时向有关灾害防御、救助部门通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图标应符合GB/T27962的规定。

5.4.1.4应建立突发气象灾害预警快速发布通道。

4

DB32/T2746—2015

5.4.1.5应组织开展预警快速发布通道运行情况专项检查。

5.4.2发布设施

5.4.2.1应建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5.4.2.2应在交通枢纽、公共场所等人员密集区和村(社区)、气象灾害易发区、农村偏远地区建设

电子显示屏等畅通、有效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与传播设施。

5.4.2.3气象主管机构宜组织开发应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接收的新技术手段。

5.4.3预警传播

5.4.3.1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为所有气象灾害防御关键责任人、气象灾害应急队伍、气象

灾害防御重点对象等群体提供直通式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服务。

5.4.3.2政府指定的广播、电视、报纸、通信、互联网等媒体和单位,应及时、准确、无偿播发或刊

载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5.4.3.3其他媒体宜与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签订协议,及时、准确、无偿播发或刊载当地气

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5.4.3.4乡(镇、街道),村(社区),学校、医院、主要旅游景点、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应指定

专人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工作。

5.4.3.5村(社区)等基层组织应及时传递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通过电话、手机短信或广播喇叭、鸣

锣吹哨、上门入户等方式,将预警信息传递到老、幼、病、残等特殊人群及偏远地区的人群,实现常住

人口全覆盖。

5.5应急管理

5.5.1应急预案

5.5.1.1应根据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结合本地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编制本行政区域的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应至少包括如下内容:

——应急组织指挥与联动体系;

——相关部门职责;

——气象灾害性质和等级;

——监测和预警机制;

——应急启动、响应、终止程序;

——应急处置和保障措施;

——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

5.5.1.2宜编制影响本地主要气象灾害的专项应急预案。

5.5.1.3有关部门、单位应根据各自的职责和本地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制定部门、单位气象灾害应急

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备案。

5.5.1.4乡(镇、街道)应根据上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结合本地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

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5.5.1.5村(社区)、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方案,报所在

地的乡(镇、街道)备案。

5.5.1.6应建立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库,适时对预案进行修订和更新。宜编制预案操作手册。

5.5.1.7应开展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宣传、培训工作。

5.5.1.8应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演练年度计划,编制演练实施方案,开展预案演练,做好演练总结。

5

DB32/T2746—2015

5.5.1.9村(社区)应开展预警传递、紧急转移、警戒设置、避险逃生等演练。

5.5.2应急指挥

5.5.2.1气象灾害防御指挥机构负责应急指挥工作,应急指挥工作职责包括但不限于:

——统一指挥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应急工作;

——适时发布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紧急通知;

——适时召开气象灾害应急工作会议;

——决定启动、变更、终止应急响应;

——组织气象灾害应急处置;

——组织灾后气象灾害评估工作。

5.5.2.2应明确气象灾害防御指挥机构成员单位和相应的应急工作职责。

5.5.2.3应明确气象灾害防御指挥机构的办事机构,办事机构应急工作职责包括但不限于:

——执行指令;

——应急值守;

——信息汇总;

——分析研判;

——综合协调;

——信息公布。

5.5.2.4宜建立气象灾害应急指挥固定场所和应急指挥决策支持系统。

5.5.2.5宜配置气象灾害应急现场指挥车。

5.5.3应急队伍

5.5.3.1应成立综合应急救援队伍。

5.5.3.2应建立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制定相应管理制度。

5.5.3.3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包含但不限于以下人员:

——指挥机构成员单位气象联络员;

——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

——村(社区)气象信息员;

——气象灾害防御重点企业气象安全员;

——气象志愿者;

——相关专家。

5.5.3.4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工作职责包含但不限于以下:

——接收传达预警信息;

——收集报告灾情;

——科普知识宣传;

——参与应急处置;

——参与评估调查。

5.5.4应急物资

5.5.4.1应备有救灾抢险物资储备。

5.5.4.2气象主管机构应统筹气象技术装备的配置,保障应急供给。

5.5.5应急处置

6

DB32/T2746—2015

5.5.5.1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及时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情况和气

象灾害预警信息。气象主管机构应及时提供灾害性天气实况、变化趋势和影响评估等专题报告,为政府

组织防御气象灾害提供决策依据。

5.5.5.2气象灾害防御指挥机构应通过召开专题会议或下发紧急通知等形式,组织部署各地、各部门

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应对的各项准备工作。

5.5.5.3气象灾害防御指挥机构应根据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及时发布启动、变更、终止气象灾害应急

响应的命令。

5.5.5.4气象、水利、住建、城管、农业、国土、交通、民政、公安、海洋、环保等部门单位应及时

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联动机制。

5.5.5.5乡(镇、街道)应按预案规定职责采取应急响应行动措施。

5.5.5.6宜监督、检查各部门、乡(镇、街道)采取应急响应的行动措施。

5.5.6恢复重建

5.5.6.1应急响应终止后,应组织有关部门制订恢复重建计划,组织修复被破坏公益设施和基础设施。

5.5.6.2气象灾害防御指挥机构应组织有关部门对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及气象灾害的起因、性质、影

响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与总结,分析气象灾害应对处置工作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

6评价

6.1示范区的评价工作由省气象主管机构负责。

6.2示范区的评价细则见附录A。

6.3各相关县(市、区)按照本标准进行创建,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省气象主管机构

组织专家进行验收。

6.4专家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现场查看和材料审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建设内容进行逐项评价。

6.5评价得分≥900分的县(市、区),经省气象主管机构审定后,授予“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县(市、

区)”称号和标志。

6.6对授予“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县(市、区)”称号的县(市、区)实施动态管理,定期组织复查。

不再符合本标准的县(市、区),省气象主管机构对其提出限期整改要求或取消其称号。

7

DB32/T2746—2015

AA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县(市、区)的建设评价细则

A.1计分说明

A.1.1本细则共计1000分。

A.1.2评价项目分为二类:一类是规定项目,以△表示,合计860分;另一类是加分项目,以√表示,

合计140分。

A.1.3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县(市、区)计分应达到900分,且规定项目得分≥774分。

A.2评价标准

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县(市、区)评价细则见表A.1。

表A.1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县(市、区)的建设评价细则表

一级项目二级指标工作要求与评价标准项目类型分值

有“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20

成立以政府领导为组长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10

△20

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工作会议

1.1组织管理有示范区建设管理制度△10

(120)有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街道)建设标准△15

标准化乡(镇、街道)建设纳入目标考核△20

有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建设标准△10

标准化村(社区)建设纳入“和谐社区”等考核△15

有气象灾害防御指挥机构△10

1组织保障

△5

有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构

(230)

有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相关的规划、预案、信息发布、应急队伍、△12

气象现代化等政策文件

1.2保障措施

将气象灾害监测设备、预警发布设施、防灾减灾工程及气象现代化√9

(110)等建设项目列入社会事业重点工程;近三年至少有一项

将防灾能力建设、应急队伍、新技术推广应用、科普宣传等气象灾△15

害防御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将监测仪器和预警发布设施的运行维护、气象预警服务、人工影响√7

天气服务等内容,作为基本社会服务列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目录。

8

DB32/T2746—2015

表A.1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县(市、区)的建设评价细则表(续)

一级项目二级指标工作要求与评价标准项目类型分值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政府年度工作目标△20

有气象与水利、住建、城管、农业、国土、交通、民政、公安、海△10

洋、环保等部门建立气象灾害应急响应联动机制的协议三份以上

1组织保障1.2保障措施

有气象与水利、住建、城管、农业、国土、环保等部门建立气象衍√6

(230)(110)生或次生灾害联合预警会商联动机制的系统或平台

有气象与水利、住建、城管、农业、国土、交通、民政、公安、海√6

洋、环保等部门建立信息通报共享联动机制的系统或平台

有财政支持的气象灾害保险制度和保险基金△10

有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制度△5

有地理信息等基础数据资料√5

有气象灾害隐患点数据资料△15

有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对象名单△6

有气象灾害隐患分布图△7

2.1风险管理有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分布图△7

(78)

有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7

有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7

有主要气象灾害防御对策措施库△8

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图集√5

有气象灾害隐患治理制度△3

有气象灾害隐患整改治理记录√3

2风险预防

有《气象灾害防御规划》△6

(240)2.2防御规划

有《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实施方案√3

(24)

组织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确定的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工程或气△15

象灾害防御重要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重点项目有灾害防御建设工程△10

乡(镇、街道)有应急避难场所比例达90%△7

乡(镇、街道)有应急物资仓库比例达80%△6

有应急逃生指示标识和灾害隐患点警示标识△5

2.3预防措施

有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名单√5

(48)

新建建(构)筑物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审批属于县(市、△5

区)综合行政服务机构的服务项目

易燃易爆场所防雷检测覆盖率100%△5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备定期检测合格,专业人员持证上岗率100%△3

人工影响天气所有作业点符合标准化建设规定△2

9

DB32/T2746—2015

表A.1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县(市、区)的建设评价细则表(续)

一级项目二级指标工作要求与评价标准项目类型分值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有气象科普内容△5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气象科普内容√3

气象主管机构有联合开展科普宣传的合作协议△3

气象主管机构有联合开展科普宣传的活动记录△6

有气象科普馆(基地)√5

90%的乡(镇、街道)有科普活动场所(室)△6

80%的村(社区)有科普宣传栏△8

√3

2风险预防2.4防灾科普有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培训网络平台

△7

(240)(90)有气象防灾减灾科普读物、挂图和音像制品

有两种以上本地编制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材料△7

气象主管机构有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培训年度计划和工作总结△4

有领导干部、气象灾害应急队伍、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对象等群体开△8

展科普培训活动记录

每年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广场科普活动3次以上△3

有80%的中小学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课外教育内容△6

90%的村(社区)有村(居)民气象防灾避险明白卡△8

每年有80%的村(社区)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活动△8

有气象灾害监测站点布局规划√5

每个乡(镇、街道)有气象灾害监测站△12

有应急移动气象灾害监测设施√3

气象观测自动化率达到95%△10

3.1综合监测

△10

(81)气象观测信息传输至应用历时不超过5分钟

有影响本地主要气象灾害的监测警戒区示意图√3

3监测预警有气象灾害监测报警系统△20

(110)

有气象防灾减灾信息共享平台及运行管理规定√8

有探测环境及设施保护的政府文件△10

有气象灾害风险预报预警业务系统△6

有乡(镇、街道)气象灾害预报△6

3.2预报预警

△6

(29)气象灾害预警提前时间≥25分钟

开展气象灾害影响评估业务√5

有联合预报预警产品△6

10

DB32/T2746—2015

表A.1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县(市、区)的建设评价细则表(续)

一级项目二级指标工作要求与评价标准项目类型分值

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管理的政府文件△8

气象主管机构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标准和发布流程△6

4.1发布制度

△5

(30)有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记录

有气象与广播电视、通信运营商等发布合作协议△8

有预警快速发布通道运行情况专项检查记录√3

有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10

4.2发布设施机场、港口、车站、主要旅游景点、学校等人员密集公共场所预警△20

信息接收和播发设施安装率达70%,并能正常运行

(65)

村(社区)预警信息接收和播发设施安装率达90%,并能正常运行△30

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接收的新技术手段√5

4信息发布

气象主管机构有提供直通式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服务对象名单和服

(180)△10

务记录

政府指定的媒体和单位有播发或刊载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10

台站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记录

有其他媒体与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签订的气象灾害预警信√5

4.3预警传播息传播协议

(85)气象主管机构有乡(镇、街道)、村(社区)、学校、医院、主要旅

游景点、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单位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15

递工作的人员名单

村(社区)有老、幼、病、残等特殊人群及偏远地区人群名单和承△15

担预警信息传递的责任人

村(社区)有常住人口名单,至少有一种方式能将预警信息传递到△30

所有常住人口

有《气象灾害应急预案》△3

有暴雨、台风等主要灾害专项应急预案√5

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有气象灾害应急预案△8

村(社区)有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方案的比例≥90%△15

有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库√3

5应急管理5.1应急预案有《预案操作手册》或村(社区)有灾害应急岗位职责卡√4

(240)(91)应急预案三年修订一次△5

有应急预案年度宣传培训计划△5

有应急演练年度计划、实施方案和演练总结△8

以桌面演练、实战演练、单项演练、综合演练等多样形式,每年至△15

少组织开展一次演练

村(社区)结合预警传递、紧急转移、警戒设置、避险逃生等应急△20

处置过程,每年至少组织开展一种演练

11

DB32/T2746—2015

表A.1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县(市、区)的建设评价细则表(续)

一级项目二级指标工作要求与评价标准项目类型分值

气象灾害防御指挥机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明确△7

有气象灾害防御指挥机构的办事机构和办事机构工作职责△8

5.2应急指挥

√5

(35)有气象灾害应急指挥固定场所

有气象灾害应急指挥决策支持系统√10

有气象灾害应急现场指挥车√5

有综合应急救援队伍△2

有成立气象灾害应急队伍政策文件△2

有气象灾害应急队伍管理制度3

5.3应急队伍△

有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建设年度计划与总结8

(28)

乡(镇、街道)有气象协理员△3

村(社区)有气象信息员△5

5应急管理

气象灾害防御重点企业有气象安全员√3

(240)√

有气象志愿者2

5.4应急物资有救灾抢险物资储备△5

(10)

气象主管机构有主要气象技术装备的应急储备△5

有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气象灾害影响评估等专题报告△10

有召开气象灾害应急工作会议的记录或下发的紧急通知△10

△10

5.5应急处置有启动、变更、终止应急响应的命令

△15

(68)相关部门、单位有应急响应联动的措施和记录

乡(镇、街道)有应急响应的行动措施记录△20

有监督、检查各部门、乡(镇、街道)采取应急响应行动措施的记√3

5.6恢复重建有恢复重建计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