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唐诗中的捣衣诗_第1页
论全唐诗中的捣衣诗_第2页
论全唐诗中的捣衣诗_第3页
论全唐诗中的捣衣诗_第4页
论全唐诗中的捣衣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摘要捣衣是中国古代女子的一项日常劳动,“捣衣”意象也是古代诗歌中常被提及的意象,从晋朝曹毗创作了第一首以“捣衣”命名的捣衣诗《夜听捣衣诗》后,随后的南北朝、隋唐时期,开始陆续出现了许多以捣衣为题或有“捣衣”相关意象的诗作,成为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本文以《全唐诗》的捣衣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全唐诗》中的捣衣诗进行文本分析,对《全唐诗》中的捣衣诗进行梳理,并与前代及后世捣衣诗创作进行比较,对唐代捣衣诗发展进行考察,探讨唐朝捣衣诗的诗学意义,明确捣衣诗在唐代发展的概况以及在唐代诗学史上的地位及价值。关键词:全唐诗捣衣诗捣衣意象AbstractTamperingisadailyworkofancientChinesewomen.Theimageof"tampering"isalsoanimageoftenmentionedinancientpoetry.FromtheJinDynasty,CaoPicreatedthefirstTamperingPoemnamed"daoyi"AfterthePoemsonPunchingClothes,manypoemsonthesubjectof“punchingclothes”orrelatedimagesof“punchingclothes”begantoappearinthesubsequentperiodsoftheNorthernandSouthernDynasties,SuiandTangDynasties,whichbecameanimportantsubjectofpoetrycreation.ThisarticletakesthedaoyipoemsinthePoemsoftheTangDynastyastheresearchobject,analyzesthedaoyipoemsinthePoemsoftheWholeTangDynasty,combsthedaoyipoemsinthePoemsoftheWholeTangDynasty,andworkswiththepreviousandfuturegenerations.Comparethecreationofpoems,investigatethedevelopmentofTangpoetryinTangDynasty,explorethepoeticsignificanceofTangpoetryinTangDynasty,andclarifythedevelopmentofTangpoetryinTangDynasty,aswellasitsstatusandvalueinthehistoryofTangDynastypoetry.Keywords:PoemsoftheTangDynasty;“daoyi”poem;“daoyi”Imagery

目录TOC\o"1-2"\h\u引言 1一、全唐诗捣衣诗整体情况 2(一)全唐诗捣衣诗整理 2(二)全唐诗捣衣诗概况 3二、全唐诗捣衣诗文本分析 4(一)《全唐诗》中捣衣诗的意象 4(二)《全唐诗》中捣衣诗的情感表现 8(三)“特殊”诗人群体的捣衣诗作 12三、六朝捣衣诗与全唐诗捣衣诗的关系 15(一)全唐诗捣衣诗的继承 15(二)全唐诗捣衣诗的创新 17四、结语 18参考文献 19致谢 20附件1 21论《全唐诗》中的捣衣诗引言诗歌在中华文学宝库中地位举足轻重,唐诗是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清代编撰出《全唐诗》“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1]全书共计900卷,目录12卷。唐诗语言优美、扣人心弦,朗读时郎朗上口,音韵之美没有任何其他语言能比,细细品味时耐人寻味,唐诗意象繁多,天上地下,动物植物,活物死物,无一不能作为唐诗的意象,诗人通过意象表达自己的感情,抒发最真切的感受,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想。作为中国文学史、诗学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古代的诗论到现当代的学界诗歌研究专注,唐诗倍受青睐。在唐诗的各种研究中,学者们不断创新,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的对唐诗、诗人进行细致的分析解读。唐诗发展经历累漫长的过程,诗歌题材从宫廷台阁走向关山塞漠,作者从最初的宫廷官吏扩大到天下寒士。唐诗流派众多,有将山水田园的静谧清明展现的一览无余的山水田园大家王维、孟浩然;有将大漠塞北描写得壮丽奇伟,将边塞生活描写得豪情万丈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捣衣诗作为一种诗歌类型,虽然在当时未作为单独门类被专门提及,但是捣衣诗的创作经过了六朝诗歌的发展,在唐代已经十分成熟,有许多的诗人都写了与捣衣相关的诗歌,它们在诗中描写闺中妇女的捣衣形象,通过捣衣诗独有的“砧”、“杵”意象以及捣衣所在的季节和特定的场景来抒发诗人特殊的情感,甚至直接以捣衣为诗题。《国语辞典》中对“捣衣”的解释有三种:第一种,捶打生丝以去蜡,使生丝柔白而富有弹性,而能裁成衣物。或作“捣练”、“捣衣”。第二种,使用杵捶击衣物使干净。第三种,乐曲名。为琴曲。相传为唐代潘庭坚所作。[2]古代文献中没有对“捣衣”这一词有直接明确的解释或者注解,《说文解字》中只有对“捣”的解释,“捣”:手推也。一曰筑也。手说话。[3]

根据前人在研究六朝捣衣诗时对“捣衣”意象从史书、文献、绘画、纺织科技知识、民俗文化以及植物学等方面的知识的推测综合研究的整理后得出,六朝捣衣诗(包括唐、宋、元等朝代所创作的捣衣诗)中所提到的“捣衣”,实际上是指古代中国妇女在家中的一种劳动。捣衣诗中所提到的“捣衣”并不是洗衣,而是印染前的一道工序,或是裁制寒衣之前的一道工序,捣衣时通常需要使用两种工具——“砧”和“杵”,捣的是生丝、麻织物。至于“捣”的形制,宋元以前多是两女子对立而捣,宋元时期随着捣练技术的新发展,为了省力和提高劳动效率的需要而改为“卧杵”,即两女子对坐而捣。[4]在意象的运用上,唐代诗人所用意象琳琅满目,用不同的意象表达情感,不论是昆虫、飞鸟这些活物,还是落叶流水、姣姣明月都有可能成为诗歌中的“灵魂”。“捣衣”意象是一类独特的意象,它主要泛指诗人在描写中国古代妇女在制作衣服时的其中一道工序时所出现的一些工具,如:“砧”、“杵”。“捣衣”意象主要出现在捣衣诗中,从六朝捣衣诗发展到唐朝,“捣衣”意象也出现在了其他诗歌体裁中,如出现在送别诗中,诗人通过“砧”、“杵”来暗指自己与友人的亲密关系,表达自己对友人深厚的情感。近年来,学术界在捣衣诗以及与捣衣诗相关的鉴赏、分析研究中有了更多的关注。例如:王宜瑗在《创造与因袭——论六朝“捣衣诗”同题之作》中对“捣衣诗”同题之作的辨析;《“砧”与中国古代捣衣诗及思妇诗》中朱大银对“砧”意象和捣衣、思妇诗的研究;《南北朝唐代诗歌中“捣衣”意象的嬗变》中张晚霞、牛继清对“捣衣”意象的演变分析;刘新静在《捣衣诗与古代兵制的演变》以当时兵役制度的演变为出发点,对捣衣诗作的分析;以及韩永燕《六朝捣衣诗研究》、张连举的《唐诗捣衣民俗总论》、肖占鹏、王蕊的《唐代“捣衣”诗及其士人政治心态》等一系列捣衣诗作品赏析和浅析捣衣意象文章。因此,做好《全唐诗》中的捣衣诗研究,既能弥补从诗歌美学立场对捣衣诗进行赏析这一方面的空白,又丰富了唐代诗歌研究的新类型,有利于学界的唐代捣衣诗研究工作。一、全唐诗捣衣诗整体情况(一)全唐诗捣衣诗整理从诗歌体裁的角度上说,捣衣诗应该是指以捣衣为题创作的诗歌;从诗歌意象的角度来说,捣衣诗所指示的是,诗歌中拥有捣衣描述或者与捣衣劳作相关意象的古诗。综上所述,只要在诗歌的体裁和意象中涉及了捣衣意象的诗歌,都属于捣衣诗的范畴。根据上述依据,本文对《全唐诗》中所有内容言及“捣衣”劳作或“捣衣”意象的诗歌整理于附件1。(二)全唐诗捣衣诗概况根据附件1中表格统计,《全唐诗》中一共出现了一百六十九首捣衣诗。从诗歌的题目来看,这些捣衣诗中,只有十一首是直接以“捣衣”为题命名进行写作的,如:李白的《捣衣篇》、沈宇的《捣衣》、杨凝的《秋夜听捣衣》、王建的《捣衣曲》等。其余一百四十八首捣衣诗都是诗题不含“捣衣”,但是诗歌的内容言及“捣衣”,诗人通过描写闺中妇女的捣衣场景进而抒发思想感情,如:李白的捣衣诗代表作《子夜吴歌:秋歌》、沈佺期的《杂曲歌辞:独不见》、刘长卿的《月下听砧》等。从诗歌的内容看,在这一百六十九首捣衣诗中,有半数都是通过直接描写古代闺中妇女的捣衣场景,或通过描写游子身在客乡听到周围的砧杵声以表达游子自己的思妻、思亲、思乡之情。捣衣诗的《全唐诗》中写有捣衣诗的作者共计一百零二位。从诗歌的作者身份来看,捣衣诗的作者有如乔知之这样以诗文知名的普通寒士,也有以超逸绝伦,虚灵在骨的词文明的唐后主李煜;有大文豪“诗圣”杜甫,也有被杜甫评价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5]的诗仙李白;有当朝为官服务天下百姓的韩昌黎,也有辞官闲居却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晚唐诗人李商隐;有以一篇《春江花月夜》孤偏横绝,遂为大家的张若虚,也有存诗量极少的名不见经传的小诗人刘威;有纵横塞北驰骋沙场的边塞诗人大家高适岑参等,也有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的山水田园诗人大家孟浩然;有问辩有余而缺乏风采的道家诗人顾况,也有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诗僧皎然。“捣衣”虽是女性的工作,但前代或唐以后的捣衣诗作者基本上以男性诗人为主,《全唐诗》的捣衣诗中有四首为女诗人创作,其中包括耿玉真的《菩萨蛮》、侯氏的《绣龟形诗》以及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的鱼玄机写的《闺怨》、《隔汉江寄子安》。唐代捣衣诗作者之多是前代及后世都不可及的,在这一百零二位捣衣诗的作者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诗人都有过离家远行,进入仕途的经历。不一样的人生经历让作者产生出自己独特的情感,即便在描述同样的捣衣场景,同样的“砧”、“杵”意象,诗歌也能呈现出多种样态,有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宏伟壮丽,也有卢纶《秋晚霁后野望忆夏侯审》中:“野店云日丽,孤庄砧杵鸣。”[6]的寂寥凄凉之美。二、全唐诗捣衣诗文本分析(一)《全唐诗》中捣衣诗的意象意象以独特的呈现方式存在于古典诗歌中,使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是古代诗歌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当我们谈到中国古典诗歌时,必然会谈到诗歌中所用的各种意象。不同的诗歌意象凝结了诗人们在创作时寄予的情感,暗含了诗人的生命体验与人生追求。意象是用以分析诗歌等文学作品时的基本用语,用事物呈现出作者要表达的意境,而这些经过了人的审美活动的事物,往往会被赋予作者主观以分析诗歌等文学作品时的基本用语的情感烙印,它们融合在一起,即构成了表达诗歌的意境。同时,诗歌意象的存在也成为了诗人与读者之间沟通或引起共鸣的媒介,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使诗人与读者产生了紧密的联系。正如当我们提及与秋天相关的意象时,很自然的可以联想到思念、团圆等情感。而当我们言及捣衣诗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宏伟壮丽的场景,思妇们在庭院中辛勤的工作着,伴随着代表牵肠挂肚砧杵声,“砧”、“杵”意象自然成为了捣衣诗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砧”、“杵”意象的运用及其普适化“砧”(砧声)、“杵”(杵声)意象是捣衣诗中最常出现的意象,在最早以捣衣命名的文学作品《捣素赋》中已经存在,班婕妤在赋中写到:“于是投香柞,扣纹砧,择莺声,争凤音,梧因虚而调远,柱由贞而响沈……”作者通过描述捣衣时娓娓动听的砧杵声,将听觉视觉化而形象生动的勾勒出一幅闺中思妇院中捣衣的情景,也是“砧”(砧声)、“杵”(杵声)意象在捣衣相关作品的滥觞之作。由于砧、杵这两种捣衣工具的紧密关系,在六朝时期,“砧”(砧声)、“杵”(杵声)意象在捣衣诗作中已经被诗人常用以暗指男女关系,例如庾信的《夜听捣衣诗》:“秋砧调急节,乱柞变新声。石燥砧逾响,桐虚柞绝鸣。……北堂细腰柞,南市女郎砧。”盛唐时期,随着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进入最繁华的时期,捣衣诗的题目、意象逐渐泛化。在宫怨、闺怨题材捣衣诗持续发展的同时,许多“捣衣”意象在运用上开始普适化,出现在大量的游子思妻、怀乡、怀友等作品。[7]从意象的运用上看,全唐诗中的“捣衣”意象的使用上开始发生变化。“砧”(砧声)、“杵”(杵声)除了暗指思妇征夫、思夫怨妇之间的男女关系外,也被诗人们用来比喻自己与友人彼此之间的关系,用“砧”、“杵”两物之间不可分割、互相依存的联系以暗示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感情。如李嶷《淮南秋夜呈周侃》:“天净河汉高,夜闲砧杵发。清秋忽如此,离恨应难歇。风乱池上萍,露光竹间月。与君共游处,勿作他乡别。”等诗人突破了传统捣衣诗中“砧”、“杵”暗指男女关系的局限,通过砧杵声的描写,形象生动的表达自己怀念友人的思想感情。全唐诗中还有许多是诗人用捣衣意象以表达自己怀念友人的情思。刘方平《秋夜寄皇甫冉郑丰》:“秋后见飞千里雁,月中闻捣万家衣。借问客书何所寄,用心不啻两乡违。”2.与“征人”、“良人”等辅助意象共同凸显出一片关外之情战争在中国古代是绕不开的话题,即便是在综合国力强大的唐朝前中期,战争同样十分频繁。因而唐代涌现了许多边塞诗名家名作。受唐朝兵役制度的影响,战士们在出征时需要自带征衣。丈夫、儿子出征,思妇独处家中为其缝制征衣,闺怨与边塞也因此产生联系,以边塞、闺怨相结合的捣衣诗进而出现。例如初唐时期宋之问《明河篇》:“南陌征人去不归,谁家今夜捣寒衣。”勃《秋夜长》:“调砧乱杵思自伤。思自伤,征夫万里戍他乡。”都运用了“征夫”意象,将边塞意象与闺怨诗巧妙的结合,形成了新的诗歌范式。当然,这种边塞与闺怨相结合的诗歌范式并非始创与唐朝。前代梁简文帝萧纲的《秋夜思诗》:“非关长信别,讵是良人征。”[08]、梁元帝萧绎的《寒闺诗》:“鸟鹊夜南飞,良人行未归。”[09]都使用了“良人”这个意象,“良人”是古代夫妻之间的相互称呼。当诗人使用“良人”时,更倾向于以闺中思妇的视角出发进行叙述,而当诗人使用“征人”意象时除了以闺中思妇的视角出发外还可以是以第三者视角对征夫思妇进行描述。这也体现了诗人在使用“良人”、“征人”这些边塞意象时的细微差别。这种以边塞、闺怨相结合的捣衣诗在六朝时期的捣衣诗中所占比重较小,但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甚至可以说《全唐诗》中捣衣诗中具有边塞风格意象的捣衣诗都是从六朝时期捣衣诗演化、继承而来的。捣衣在古代是十分普通的事情,即便没有战乱,妇人们在特定的时节来临之际便会开始为家人捣制寒衣。但是,当捣衣与战争产生了联系,边塞与闺怨结合,征戍的悲凉与闺中的思念变得更浓重,生死难料,不知归期的丈夫,牵动着每个闺妇的心。在柔情似水的诗人笔下,“征人”、“良人”这些边塞意象越来越被用以捣衣诗相联系,一首首捣衣诗中吟唱着征夫征妇的悲歌。3.以“秋月”“秋夜”“秋风”等辅助意象勾勒特定的捣衣场景,抒发诗人的忧思我国古代由于战乱、兵役等原因,社会上长期形成夫妻之间的离别现象,立秋过后,明月高照,妇女们为了节省火烛在月光的照耀下开始捣制征衣,用来寄给远方征战的丈夫或儿子抵御严冬。因此,捣衣对于古代的闺中妇女而已并非只是单纯的劳动,其中寄托了思妇对征夫的浓厚的爱意已经深切的情感。而且,从意象的色彩、寓意、以及组合起来所营造的意境等方面来看,“秋夜”、“秋风”、“秋月”与“捣衣”都是最切合捣衣诗主旨表达的意象。[10]因此可以看到,捣衣诗作者常在创作中融入这几种特定的意象,如最为我们熟悉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秋歌》)。此外,还有许多诗人所作的捣衣诗也将这些意象融入其中,如:“鸣环曳履出长廊,为君秋夜捣衣裳。纤罗对凤凰,丹绮双鸳鸯。调砧乱杵思自伤。思自伤,征夫万里戍他乡。”(王勃《秋夜长》)“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游客三江外,单栖百虑违。山川忆处近,形影梦中归。夜月明虚帐,秋风入捣衣。从来不惯别,况属雁南飞。”(李澄之《秋庭夜月有怀》)“夜静掩寒城,清砧发何处。声声捣秋月,肠断卢龙戍。”(刘长卿《月下听砧》)等。诗人们将这些“秋月”、“秋夜”、“秋风”意象与捣衣诗结合,营造了相同意象不同环境的捣衣场景。王勃所写的《秋夜长》及王昌龄的《长信秋词》都是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出发所作的捣衣诗。不同的是,王勃以闺妇秋夜不寐为起点,描述了一个思妇,在外征战的丈夫准备寒衣时,因对丈夫的思念使她无法专心的投入到捣衣中。只能胡乱的调转砧杵而自己暗自感伤。王昌龄则描述的是宫中妃子捣衣时的哀怨。李澄之在《秋庭夜月有怀》和刘长卿在《月下听砧》中,则以自己作为游子的视角出发,通过这些“秋”意象与“捣衣”意象的结合,强化抒发自己出行在外对家乡的思妻怀乡之情。“秋”意象从色彩上看,所体现的基本上是清冷的格调,这些意象在诗歌中表达的通常也是冷清、忧怨的情感;从寓意上看,秋月象征团圆、思乡,秋夜常象征忧愁。这些意象与“捣衣”意象的有机结合,更深刻强化了捣衣诗的情感氛围表达。4.以“落叶”“鸣虫”等深秋意象加深诗歌的寂寥凄寒之感落叶和鸣虫是昭示深秋的物象,它们常被诗人用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梁朝开过功臣,著名捣衣诗作者柳恽写道:“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11](柳恽《捣衣诗》)在呈现出深秋萧瑟凄寒景象的园圃中,晚归的鸟儿聚集栖宿;思妇的窗户下,唧唧的秋虫在断续悲鸣。“寒”点秋令,也传出思妇凄寒的心态;夕鸟之集,反衬游人不归;草虫悲,正透出思妇内心的悲伤。所见所闻,无不触绪增悲。《全唐诗》的捣衣诗中也出现了大量的秋叶鸣虫意象,最为有名的则是沈佺期的《独不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丈夫在外征战十年未归,思妇独在家中思而不见,诗人以委婉缠绵的笔调,描述女主人公在寒砧处处、落叶萧萧的秋夜,身居华屋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久不能寐的孤独愁苦情状。此外,“况复落红颜,蝉声催绿鬓。”(刘元淑《杂曲歌辞·妾薄命》)“驿路清霜下,关门黄叶稀。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李颀《送钱子入京》)“萧条落叶垂杨岸,隔水寥寥闻捣衣。”(李绅《却望无锡芙蓉湖》)“孤馆萧条槐叶稀,暮蝉声隔水声微。”(杨发《宿黄花馆》)等捣衣诗中也同样使用了落叶鸣虫这类意象,使捣衣诗的内容更加丰富,更能凸显出,秋天的悲凉之际,闺妇的哀怨之情、凄寒之感。(二)《全唐诗》中捣衣诗的情感表现诗言志,歌咏言。[12]在古代,诗歌是一种最为贴近人民生活的一种抒发自我情感的方式,古人们通过古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衣、食、住、行等等。在与人们生活中最密不可分的衣、食、住、行中,“衣”被放在了首位。“衣”作为一种生活用品,不仅可以驱寒保暖,在古代诗歌中,“衣”还被视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情感暗语,蕴藏了关切、思念、依恋、盼望等一系列丰富的情感内涵。“捣衣”则更是体现了古代女性以家庭为中心的思想,捣衣的妇女砧声、杵声,情不自禁的想念在外漂泊的亲人,为他们感到担忧;而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在旅途沿途中听到砧声杵声时,便容易产生对家中亲人的想念,无处安放的乡愁又油然而生。笔者根据上述列表中收录的捣衣诗的内容又对捣衣诗情感表现方式进行了划分、统计。捣衣诗的情感表现方式可谓是琳琅满目,以人物形象进行分类,捣衣诗的情感表现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游子在外漂泊流浪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二是征人在外征战时表达自己对家乡、家人的思念之情,三是描写古代闺中妇女对在外游子、征人的思念。这些看似简单的人物形象却夹杂着复杂的情感,对丈夫或者儿子相隔千里不知归期的哀怨、对发动战争者的愤怒、常年战乱导致与最亲近的人聚少离多痛苦、对战争中消逝的生命感到怜悯都是捣衣诗中常常出现的情感。1.游子思乡思人《全唐诗》捣衣诗中情感表现方式最多的是,游子通过“捣衣”意象来抒发心中情感。根据上文中表格统计,一百六十余首诗歌中,有九十七首都是诗人通过“捣衣”意象抒发自己远离家乡的思妻怀乡或是思母怀乡之情。其中,张籍的《宿临江驿》的表达非常明显。张籍一直在外为官,很少回到家乡和州,长期的背井离乡让张员外对家乡的一切十分思念。张籍虽然以乐府诗出名,与王建并称“张王乐府”,但是从捣衣诗的角度看,他的这首《宿临江驿》值得注意的,《宿临江驿》描述了张籍离家在外,归途未定,住在临江驿站时听到百姓家中的捣衣声,一句“离家久无信,又听捣寒衣。”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无限的遐想,无限的思念。除了张籍,唐代还有许多诗人在外游宦,一年甚至几年也不回家,正如“年年为客路无尽,日日送人身未归。何处迷鸿离浦月,谁家愁妇捣霜衣。”(《宿黄花馆》杨发)所言,年年都是游客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尽头,常常送别他人自己却还未回家。“萧条落叶垂杨岸,隔水寥寥闻捣衣。”(李绅《却望无锡芙蓉湖》),每至秋天之至,落叶纷飞之时,异乡百姓家中的砧杵声响起时,诗人听到后难免会有一股真切的思乡之情用上心头。“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馀干旅舍》刘长卿),思乡的心情正要减少,哪里又响起了捣衣声啊!《全唐诗》中还出现了不少的游子在外思乡情怯的捣衣诗,例如:“江城向晚西流急,无限乡心闻捣衣。”(《冬日五湖馆水亭怀别》杜牧)“江城向暝东风急,一半乡愁闻捣衣。”(《冬日五浪馆水亭怀别》许浑)“砧杵谁家夜捣衣,金风淅淅露微微。月中独坐不成寐,旧业经年未得归。”(《旅次闻砧》李中)“忆昔鄱阳旅游日,曾听南家争捣衣。今夜重开旧砧杵,当时还见雁南飞。”(《鄱阳秋夕》陈陶)这些诗歌,以游子的视角,将思乡之情融入到捣衣诗作中,通过捣衣意象的运用,勾勒出一幅幅扣人心弦的情景。皆是游子异乡客居,入秋思乡的真情流露之作。这类型捣衣诗同时也是捣衣诗在思妇征夫为捣衣诗主导基调下的发展结果。2.征人思乡思妻捣衣诗的情感表达方式除了闺中思妇思念游子外,还有一种是边塞出征的征人身穿寒衣,风餐露宿,征战沙场。身上的寒衣让他们在残酷的战争中更能体会与家人相处的珍贵,寒衣承载着家中爱人、父母对他们的思念,他们不知道战争什么时候结束,他们比那些游宦在外的士人离家更远,战争充满了不确定性,每经历一场腥风血雨的战争就意味着他们离回家返乡的日子又短了,离见到亲人的日子也更快了。所以,捣衣诗除了被用来表达思乡之余还能表达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不满。六朝时期,捣衣诗作为一个题材被开发出来后,捣衣诗的主题一直在不断演进,捣衣诗最初源于宫廷,以宫怨为主,而当其发展制梁代时期,开创性的与边塞相结合,形成了“边塞”、“闺怨”融合的捣衣诗。这种类型的捣衣诗更多的被用来表达闺中妇女捣衣时对边塞丈夫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应了当时人们对战争的不满,对家人团聚的期望。唐代捣衣诗受此影响也涌现了许多与“边塞”、“闺怨”想结合的捣衣诗。其中,最为著名最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必定是诗仙李白所写的《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长安城中“一万户”人家家中一起发出捣衣的砧声杵声,万家灯火,万户砧声,这是何等壮观的场面,后面又接了一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战争什么时候才能平息呀,我的夫君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身边呢?这表面上是写闺妇对在外远征丈夫的思念,实际上更是诗人通过这样思妇之口,表达了边塞战士同样厌恶战争,思念家乡思念家人的思想感情。此外,《全唐诗》中还有许多表达当时人们对战争不满的捣衣诗,如:“燕支山下少春晖,黄沙碛里无流水。金戈玉剑十年征,红粉青楼多怨情。厌向殊乡久离别,秋来愁听捣衣声。”(屈同仙《燕歌行》)“南陌征人去不归,谁家今夜捣寒衣。”(宋之问《明河篇》)“曲房理针线,平砧捣文练。鸳绮裁易成,龙乡信难见。”(乔知之《从军行》)“征戍动经年,含情拂玳筵。花飞织锦处,月落捣衣边。”(崔圭《孤寝怨》)受战争影响,“征戍”与“捣衣”(闺怨)相结合成为六朝捣衣诗的主流写法。到了唐代后,特别是盛唐时期,国家富强,战乱相对较少,人们生活幸福,使得这样的边塞与宫怨结合捣衣诗作大大减少。但是到了中晚唐之后,唐朝国力开始衰弱,战事不断。这类型捣衣诗又开始被贴近生活、关注民间疾苦的诗人们注意。这类型诗歌既反应了当时人们对频繁的战争感到不满,也反应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渴望。3.闺中之妇对在外游子的思念前面说过,“捣衣”是属于古代东方女性的一项基本劳作之一,在那个没有现代自动化机器的时代,人工手动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农业生产时代,做衣裳是一件十分耗时、伤神的劳动。妇女们一般会在秋天开始为在外的游子准备寒衣。长时间枯燥无趣的劳动让她们有了许多幻想的时间,看着手中的丝质材料,听着砧杵发出的声音,难免会联想到游子在外的辛苦遭遇以及远离家乡不知归途,以及对他们的思念和盼望。寒衣不再是单纯的御寒保暖之物,厚重的衣服上承载着故乡的家人对自己的温情。王勃诗《秋夜长》描写的是一个闺中思妇为在外出征的丈夫捣制寒衣的故事,“鸣环曳履出长廊,为君秋夜捣衣裳。纤罗对凤凰,丹绮双鸳鸯。调砧乱杵思自伤。思自伤,征夫万里戍他乡。”(王勃《秋夜长》)闺妇夜里不寐,穿上鞋子起床为在外征战的丈夫准备寒衣。可是一想起远在异乡征战的丈夫,就出了神,胡乱地调转捣衣石上的衣裳,随意的用杵敲打着。这首诗绘形绘色的塑造出了一个对在外征战的丈夫充满思念的思妇形象。裴说诗《寄边衣》(又名《闻砧》)中描写了闺妇深夜为丈夫制作寒衣和托他人给丈夫寄送寒衣和家书的情景。“深闺乍冷鉴开箧,玉箸微微湿红颊。一阵霜风杀柳条,浓烟半夜成黄叶。垂垂白练明如雪,独下闲阶转凄切。只知抱杵捣秋砧,不觉高楼已无月。时闻寒雁声相唤,纱窗只有灯相伴。几展齐纨又懒裁,离肠恐逐金刀断。细想仪形执牙尺,回刀剪破澄江色。愁捻银针信手缝,惆怅无人试宽窄。时时举袖匀红泪,红笺谩有千行字。书中不尽心中事,一片殷勤寄边使。”(裴说《寄边衣》)闺妇夜里为丈夫捣制寒衣,寒风凛冽,孤独的在庭院里将衣服染色,全身心的捣制,不觉时间流逝。衣服捣好后又懒得裁制,偶尔听到窗外的大雁声,可怜自己只有灯影相伴。想要将寒衣缝好,又惆怅没有人试宽窄。常常挥手擦眼泪,家书写了上千行,还是不能写尽心中事,只道快点拿给寄出去。这首诗从动作、心理等方面微妙微翘地描绘了一个闺中思妇在秋思季节,为丈夫捣制征衣时的生活场景。诗歌内容情景交融,寒风呼啸,悲凉的情景开头为下文的描写作出铺垫,塑造了一个勤劳,内心忧郁多思的中国古代普通妇女的真实形象。此外,《全唐诗》中还有多首描写闺中思妇对在外游子思念的捣衣诗,如:“燕山游子衣裳薄,秦地佳人闺阁寒。”(刘希夷《捣衣篇》其一)“揽红袖兮愁徙倚,盼青砧兮怅盘桓。盘桓徙倚夜已久,萤火双飞入帘牖。”(刘希夷《捣衣篇》其二)“莫言衣上有斑斑,只为思君泪相续。”(刘希夷《捣衣篇》其五)“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杜甫《捣衣》)诗人以女性视角出发,对闺妇们在捣衣时的心境加以揣测,将闺妇对游子的思念与秋天的悲凉结合起来,塑造了许多形象生动捣衣画面。诗人也借此抒发自己对闺中爱人的思念,引起同为游子的读者们共鸣的同时也为其他读者留下无限遐想。(三)“特殊”诗人群体的捣衣诗作1.诗僧西汉末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汉代时依附道术,发展十分之缓慢,起初仅在宫廷中流行。东晋时期,战乱增加,民不聊生,佛教在中国有了更广泛的传播,佛教经典也不断传入中国。因此,当时中国传统的儒、道文化遭遇到外来思想的刺激,佛教文化的传入直接在中国思想史的发展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诗僧也随着佛教的中国化过程而出现,仪平策认为:“支遁、慧远为东晋名僧,亦极善诗,当为中国诗僧之滥筋;而且,诗僧多偏重山水之作,支遁、慧远的诗首融玄言、佛理于山水摹写之中,可以说开了中国诗歌模山范水之先风。”[13]翻看《全唐诗》发现,书中收录了皎然、贯休、王梵志至等百余位诗僧的诗作,占全书的二十分之一左右。诗僧们除了诗作外还有几类作品,如:偈、颂、铭、赞,但这些都未被收录在《全唐诗》中。在唐代百余位诗僧中,有四位曾写过捣衣诗,分别是慧偘、护国、皎然、贯休。但据资料考究,慧偘应为隋朝人,其一生并未入唐,系《全唐诗》作者将其诗歌误作唐人诗歌收录。诗僧的捣衣诗创作中,唐末五代贯休的捣衣诗作最多,有4首之多,四首捣衣诗都没有直接描写繁复捣衣场景,而是通过诗人听到远处砧声进而间接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情感。其中两首是诗人在出行赶路途中所作,“鄱阳古岸边,无一树无蝉。路转他山大,砧驱乡思偏。湖平帆尽落,天淡月初圆。何事尧云下,干戈满许田。”(贯休《鄱阳道中作》)“行行芳草歇,潭岛叶纷纷。山色路无尽,砧声客强闻。残阳曜极野,黑水浸空坟。那得无乡思,前程入楚云。”(贯休《秋尽途中作》)诗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将自己在旅途中听到砧声以及结合秋天的思归意象蝉、月表达了诗人离乡远行时对家乡事物的念想。听到这砧声我怎么可能不思念家中人事呢,一句“那得无乡思,前程入楚云。”更是将作者的情感体现了淋漓尽致。皎然是几位诗僧中名气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位。新世纪以来,对其展开研究的论文已不下30篇。皎然存诗470余首,多为送别\t"/item/%E7%9A%8E%E7%84%B6/_blank"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14]他还著有诗歌理论《诗式》,同时也是中国茶文学的开拓者,在茶诗创作方面也首开千古佳作之先河。《游溪待月》是皎然470余首存诗中唯一一首捣衣诗,“溪色思泛月,沿洄欲未归。残灯逢水店,疏磬忆山扉。夜浦鱼惊少,空林鹊绕稀。可中才望见,撩乱捣寒衣。”(皎然《游溪待月》)同样,诗人没有繁复的叙述整个捣衣过程,而是直接以“捣衣”意象来表达闺中怨妇思夫、思亲的哀怨之情。护国是大历时期的诗人,《全唐诗》收录其诗十二首,从其存诗《赠张驸马斑竹柱杖》来看,护国应该是一个向往功名,有强烈世俗心态的僧人。这种心态在其捣衣诗《别盛安》中也有显现。“情人取次几淹留,别后南州与北州。月色为怜今夜客,砧声那似去年秋。欲除豺虎论三略,莫对云山咏四愁。亲故相逢且借问,古来无种是王侯。”(护国《别盛安》)月色怜悯今夜的客人,但砧声已经和去年秋天的不一样了,诗人通过月色、砧声意象感叹时间流逝之快。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已与捣衣无关,也没有一点“僧气”,更像是出自一个想要在仕途上有所建树的士人之手。2.女诗人前面所提及的捣衣诗均是由男性诗人所作,虽然写作对象主要是闺中思妇,但是写作视角还是以男性为主,所以这些捣衣诗作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一定能将最真实的闺怨之情表达出来。因而从女性视角下所作的捣衣诗更加真实,同时也具有深刻的研究价值。根据上文表格统计,《全唐诗》收录的捣衣诗作中,有三位女诗人曾写过捣衣诗,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的鱼玄机,其余二位是唐武宗时期边将张揆之妻侯氏以及南唐妇人耿玉真。作为征人之妻的侯氏更能体会到丈夫身处边疆征战,自己在一人家中夜捣绒衣时的孤独之情以及对身在远方战斗近十年未归的丈夫的无尽思念。其诗《绣龟形诗》便是其在为夫捣衣时所想,并且将其绣成龟的形状,进宫献给当时的皇帝,诗曰:“暌离已是十秋强,对镜那堪重理妆。闻雁几回修尺素,见霜先为制衣裳。开箱叠练先垂泪,拂杵调砧更断肠。绣作龟形献天子,愿教征客早还乡。”夫君离家十年了,不需要照镜化妆了。听到雁声已经整理了几次绢、帛,看到霜露就开始为你捣制衣裳了。还没开始就先流泪,拿起杵捣制时却更伤心。绣了一个龟形的刺绣献给皇帝,但愿你能早日回来。四联诗句,将诗人十余年未见丈夫的思念之痛,捣衣时的惆怅之苦倾诉的酣畅淋漓,同时又在最后一联向天子祝寿。武宗看后,不仅当即赦令其夫还乡,还赐予侯氏绢三百匹。鱼玄机诗歌优美而灵动,承载了中国古代女性的伟大精神。[15]与侯氏所写捣衣诗相比,鱼玄机的捣衣诗没有对捣衣过程或捣衣场景进行过多的描述,而是用普适化的捣衣意象“砧声”、“月色”、“秋雁”来感叹夫妇之间的聚少离多和相互间的思念之情。唐以前的捣衣诗作中,没有出现过女性作者,只有与捣衣同题的滥觞之作《捣衣赋》是由女性作者完成。三位撰写捣衣诗的女性诗人为后世从女性视角下研究捣衣文化留下了宝贵的一笔。虽然女诗人们所写的捣衣诗并未脱离捣衣诗的基本范式,同样运用了捣衣诗中常见的意象,但以女性本身出发的捣衣诗更真实的将思妇、怨妇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3.帝王在捣衣诗作为一个题材被开发出来后,捣衣诗的主题一直在不断演进,除了继续表现宫怨、闺怨的主题外,梁武帝萧衍给捣衣诗带来了一种新的范式,即前面讲到的“边塞”、“闺怨”相结合的捣衣诗,同时萧衍的《捣衣诗》也是帝王捣衣诗的滥觞之作。“驾言易水北。送别河之阳。沉思惨行镳。如梦在空床。既寤丹绿谬。始知纨素伤。中州木叶下。边城应早霜。……捣以一匪石。文成双鸳鸯。制握断金刀。熏用如兰芳。佳期久不归。持此寄寒乡。妾身谁为容。思君苦入肠。”[16](萧衍《捣衣诗》)这首捣衣诗形象生动的塑造出了一个“塞客衣单”的边塞景象,这首诗歌的意义,不仅是因为它是把闺怨与边塞结合的开山之作,更值得注意的是,从作者的身份来说,作为一国之君,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一个旁观者,他关注民间疾苦,对边塞战士、庶民百姓的生活都十分关心,对遭受灾难的人们感到同情。同时,南唐末代国君李煜的《望远行》也值得注意:“碧砌花光照眼明,朱扉长日镇长扃。馀寒欲去梦难成,炉香烟冷自亭亭。辽阳月,秣陵砧,不传消息但传情。黄金台下忽然惊,征人归日二毛生。”此词以以为闺中思妇的视角诉写了自己卧听砧声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思念在远方征战丈夫的故事,形象的营造了一个思妇征夫的景象。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战争的不满以及对家人团聚的向往。《全唐诗》中收录帝王之诗数十卷,存诗数量过千首,但在统计中发现,只有后主李煜一人写过与捣衣相关的诗词,而帝王写这类诗,也说明后期捣衣诗出现了一种程式化、精巧化的倾向。进入唐朝以来,国家政权相对稳定,战争较六朝时期要少,同时捣衣诗也随着其自身的不断发展,逐步脱离最开始的宫怨,更倾向于寻常百姓家的闺中之怨以及用捣衣意象以表达其他思乡思妻的情感。三、六朝捣衣诗与全唐诗捣衣诗的关系翻看历史文献,西汉班婕妤的《捣衣赋》是历史上出现最早的直接以捣衣命名的文学作品,因此《捣衣赋》也被认为是捣衣诗创作题材风格最早的源头,在辞藻华丽的赋体背后,我们看到了它在“宫怨”题材的基础上注入了人们生活细节,在很大程度上涉及了闺妇的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感受,这样的写作方式开辟了宫怨诗的新境界,后世宫怨、闺怨题材捣衣诗的创作也受此启发。《捣衣赋》出现之后的300余年里均未出现捣衣诗,直到晋时才开始出现以捣衣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捣衣诗始兴于六朝时期,东晋的曹毗的《夜听捣衣诗》是捣衣诗的滥觞之作。此后陆续出现了一大批诸如谢惠连、温子昇、庾信等诗人写有同题之作,捣衣诗在六朝兴起并且得到了蓬勃发展。同时,随着当时社会的发展,捣衣诗也在不断的演进,唐代捣衣诗在继承六朝捣衣诗的体式上又开发出了更多元化的写作风格以及意象运用方式,为捣衣诗在后世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全唐诗捣衣诗的继承六朝捣衣诗的出现及其发展为唐代捣衣诗开辟了先河,六朝捣衣诗以东晋曹毗的《夜听捣衣诗》为开端,此后的几百年出现了多首与“捣衣”意象相关的诗作,这些诗歌沿袭班婕妤《捣衣赋》的写法及风格,诗歌表现的内容也主要是是宫怨和闺怨,诗歌抒发的主要是闺中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这些以宫怨、闺怨为诗歌表现重点的捣衣诗描绘的大都是富丽堂皇的宫廷中的宫女或者普通劳动人民村落家中庭院妇女的捣衣场景。六朝捣衣诗以宮怨、闺怨为主,这个时期的大多数捣衣诗都是以皇宫或者乡村庭院中的捣衣场景。唐代捣衣诗继承了六朝捣衣诗写思妇闺怨的特点,这一时期的捣衣诗内容仍然是以写思妇征夫居多,如杜甫的《捣衣》:“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但以宮怨为捣衣诗表现重点的诗歌却已不多见,“闲揲舞衣归未得,夜来砧杵六宫秋。”(刘驾《长门怨》)。唐代捣衣诗在题材和主体方面仍然沿用了六朝捣衣诗的习惯,捣衣诗也十分受当时诗人的青睐,肖占鹏在《唐代“捣衣”诗及其士人政治心态》一文中曾做统计,唐代300多首征夫闺怨诗中,塑造劳苦女性形象的诗歌大约有90首,其中与“捣衣意象”相关的将近70首。[17]在意象的运用上,唐朝捣衣诗使用的意象与六朝捣衣诗中使用的可谓是一脉相承。六朝捣衣诗中,诗人们常以“砧”(砧声)和“杵”(杵声)暗指男女关系,强化捣衣诗所要表达的无尽相思。[18]曹毗《夜听捣衣诗》中便有类似表述:“纤手叠轻素,朗析叩鸣砧。清风流繁节,回飘洒微吟。磋此往运速,悼彼幽滞心。二物感余怀,岂但声与音。”[19]在全唐诗捣衣诗中我们也能找到许多这样的诗作,如贾至《寓言二首》:“玉砧调鸣杵,始捣机中纨。”杨凝《秋夜听捣衣》:“砧杵闻秋夜,裁缝寄远方。声微渐湿露,响细未经霜。兰牖唯遮树,风帘不碍凉。云中望何处,听此断人肠。”“砧”(砧声)、“杵”(杵声)在感动身临其境之中的游子、思妇、征人的同时也感染了无数诗人。此外,唐朝诗人在作捣衣诗时,也常以“秋夜”、“秋月”、“秋风”塑造特定的捣衣场景,营造一种万物思归的秋思气氛,抒尽诗中人物的无限思念。如戎昱的《秋月》:“江干入夜杵声秋,百尺疏桐挂斗牛。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王建《捣衣曲》:“月明中庭捣衣石,掩帷下堂来捣帛。妇姑相对神力生,双揎白腕调杵声。高楼敲玉节会成,家家不睡皆起听。秋天丁丁复冻冻,玉钗低昂衣带动。夜深月落冷如刀,湿著一双纤手痛。”秋天明月高挂,思妇在院中捣衣可省去烛火使用,秋风送爽,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秋夜、秋月、秋风便成为了塑造捣衣场景的构成部分。诗人们基于表达情感和意象选择的需要,将这些意象进行整合,“秋夜”、“秋月”、“秋风”便和“捣衣”融为一体。这样的写作方式在六朝时期已经形成如谢眺《捣衣诗》:“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思君隔几重,夜夜空伫立。北窗轻慢垂,西户月光入。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庚信《夜听捣衣诗》[20]:“秋夜捣衣声,飞度长门城。今夜长门月,应如昼日明。秋砧调急节,乱柞变新声。”都是很好的例子。整体而言,六朝时期捣衣诗的发掘开拓了捣衣诗的题材,丰富了六朝诗歌的创作类型的同时也为后世捣衣诗创作提供了方向。唐朝诗人继承了六朝捣衣诗以宫怨、闺怨、边塞、相思为主的写作题材选择和以砧(砧声)、杵(杵声)秋夜、秋风、秋月为主的诗歌意象运用,使后世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的诗人在写与捣衣相关的诗词文作中也能看到传承。全唐诗捣衣诗的创新六朝捣衣诗的创作,为诗歌写作开辟了新的天地。捣衣诗这块瑰宝在唐朝诗人手上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捣衣诗在当时十分受诗人们的青睐,据前人统计,中晚唐时期,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诗人,都写有以“捣衣”为内容的诗章。[21]创新从\t"/item/%E5%88%9B%E6%96%B0/_blank"哲学上说是一种人的创造性\t"/item/%E5%88%9B%E6%96%B0/_blank"实践行为,这种实践为的是增加利益总量,需要对事物和发现的利用和再创造,特别是对\t"/item/%E5%88%9B%E6%96%B0/_blank"物质世界矛盾的利用和再创造。人类通过对物质世界的利用和再创造,制造新的矛盾关系,形成新的物质形态。[22]同样,在诗歌的创作中,随着朝代的更迭、社会发展,诗人们在诗歌的体式和题材的选择以及意象的运用上也会不断改变。从诗歌的内容上看,六朝时期捣衣诗作中,以宫怨、闺怨居多,而且大部分捣衣诗是极力对捣衣场景进行繁复细致的描写,通过描述特定的捣衣场景,以营造宫廷中的妃子被冷落后孤身捣衣时对爱人的哀思或宫外闺中思妇与戍边战士即游子之间的相思。初唐时期的捣衣诗也没有脱离宫怨、闺怨的范畴,只是大多数捣衣诗不再仔细的赘述捣衣的过程,更倾向于直接将“捣衣”作为一个范式的意象来表达思妇征夫、思夫怨妇的哀情。如沈佺期的捣衣名篇《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这首捣衣名篇以隋炀帝出征高丽为历史背景,描写了一个闺中思妇独守空房的忧思之情,诗歌省去过多捣衣场景的铺陈叙述直接运用“捣衣”意象的“九月寒征催木叶”更是这首佳作的点睛之笔。这个时期只有贾至《寓言二首》:“凛凛秋闺夕,绮罗早知寒。玉砧调鸣杵,始捣机中纨。”王勃《秋夜长》:“鸣环曳履出长廊,为君秋夜捣衣裳。纤罗对凤凰,丹绮双鸳鸯。调砧乱杵思自伤。”等少数诗作仍旧极力描写各种物象,包括纷繁复杂的捣衣场景。在捣衣诗的演进过程中,捣衣诗的创作风格也不断的推陈出新。东晋时期的捣衣诗作受到当时乐府民歌的影响,诗歌风尚以清新为主,简单质朴的语言将这个时期的捣衣诗中思妇征夫的深切情感描写的淋漓尽致,齐梁时期的捣衣诗作则充满了绮丽浮迷的色彩。但从这个时期开始,已经有捣衣诗人开始将戍边的寂寥凄寒之感融入到捣衣诗作中。当捣衣诗发展到唐朝以后,除了初唐一些诗人的捣衣诗作与前人诗中体式相同外,在诗风上唐代诗人以人文关怀的视角去刻画闺妇的生活劳作,摒弃了南朝时期绮丽、浮艳的捣衣诗风。婀娜多姿的捣衣佳人形象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在诗人细致刻画下辛勤劳作的闺中思妇。四、结语捣衣诗兴起于六朝文坛,虽然存诗量不多,但是这个时代的捣衣诗对后世捣衣诗的发展及兴盛具有重大的开创性意义。在这些开山之作出现后,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将捣衣诗作为一个诗歌类型继续创作、开拓。唐朝捣衣诗传承了六朝捣衣诗的母体和类型,在宫怨、闺怨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将捣衣诗创作推至历史高潮。不仅有前代的思妇征夫,还开发展除了游子怀乡、怀友等题材。捣衣诗人们从不同的视角下写下了众多捣衣诗,诗中人物色彩鲜明,诗歌情感情真意切,诗歌内容琳琅满目。“捣衣”意象在使用上渐趋普适化,一些原本捣衣诗特有的意象被开拓到其他类型的诗歌中使用。整个中国诗歌史跨越数千年,诗歌数量数不胜数,诗人流派、诗歌风格琳琅满目。中国诗歌经历了先秦启蒙、汉代兴起、魏晋成熟、隋唐兴盛、宋元繁荣、明代的“复古”与革新、清代的虚假“中兴”七个阶段。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经历了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期间出现了众多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动人名篇,无论是诗歌的形式还是内容都不断推陈出新。捣衣诗以及“捣衣”意象的兴起、发展、传承也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参考文献[01]百度百科/item/%E5%85%A8%E5%94%90%E8%AF%97/498420?fr=aladdi.2020.[02]国语辞典网站/c/3/e0/222466.htm.2020.[03]说文解字网站/z/1a/sw/6363.htm.2020.[04][10][18]韩永燕.六朝捣衣诗研究.[D].2010.9-66.[05][06](清)曹寅.全唐诗[M].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134-2013.[07]张晚霞.南北朝唐代诗歌中_捣衣_意象的嬗变.[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08][09][11][16][19][20]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Z].北京:中华书局,1983.[08](明)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88.[12]《尚书》/shang-shu/canon-of-shun/zhs.2020[13]仪平策.中国诗僧现象的文化解读.[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1).[14]皎然/item/%E7%9A%8E%E7%84%B6/1245378?fr=aladdin[15]杨凯丽.鱼玄机诗歌研究.[D].2010.60.[17]肖占鹏.唐代“捣衣”诗及其士人政治心态.[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1(51).[21]李晖.唐诗“捣衣”事象源流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21).附件1《全唐诗》中捣衣诗整理:作者诗题诗体列为捣衣诗依据徐彦伯《乐府杂曲:鼓吹曲辞:芳树》杂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稿砧刀头未有时,攀条拭泪坐相思。”乔知之《相和歌辞:从军行》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曲房理针线,平砧捣文练。鸳绮裁易成,龙乡信难见。”张若虚《相和歌辞:春江花月夜》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刘元淑《杂曲歌辞:妾薄命》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北斗星前横度雁,南楼月下捣寒衣。夜深闻雁肠欲绝,独坐缝衣灯又灭。”顾况《杂曲歌辞:游子吟》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苔衣上闲阶,蜻蛚催寒砧。”《杂曲歌辞:长命女》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孤灯然客梦,寒杵捣乡愁。”《杂曲歌辞:排遍第二》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明月照秋叶,西风响夜砧。”宋之问《明河篇》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南陌征人去不归,谁家今夜捣寒衣。”王勃《深湾夜宿》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此时故乡远,甯知游子心。”《杂曲歌辞:秋夜长》杂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鸣环曳履出长廊,为君秋夜捣衣裳。纤罗对凤凰,丹绮双鸳鸯。调砧乱杵思自伤。思自伤,征夫万里戍他乡。”刘希夷《捣衣篇》七言诗题含“捣衣”,诗言:“揽红袖兮愁徙倚,盼青砧兮怅盘桓。”沈佺期《杂曲歌辞:独不见》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九月寒砧催下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杂诗三首》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落叶惊秋妇,高砧促暝机。蜘蛛寻月度,萤火傍人飞。”王琚《美女篇》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可怜盈盈直千金,谁家君子为槁砧。”王湾《句》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月华照杵空随妾,风响传砧不到君。”李颀《送魏万之京》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綦毋潜《冬夜寓居寄储太祝》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愁坐至月上,复闻南邻砧。”储光羲《秋庭贻马九》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万里鸿雁度,四邻砧杵鸣。”《临江亭五咏》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城头落暮晖,城外捣秋衣。”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25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刘长卿《馀干旅舍》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月下听砧》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夜静掩寒城,清砧发何处。声声捣秋月,肠断卢龙戍。未得寄征人,愁霜复愁露。”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李白《子夜四时歌四首:秋歌》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捣衣篇》七言诗题含“捣衣”,诗言:“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岑参《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时天宝初七月初三日在内学见有高道举徵》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孤灯然客梦,寒杵捣乡愁。”《秋夜闻笛》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天门街西闻捣帛,一夜愁杀湘南客。”沈宇《捣衣》五言诗题含“捣衣”,诗言:“日暮远天青,霜风入后庭。洞房寒未掩,砧杵夜泠泠。”高适《宋中十首》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落日鸿雁度,寒城砧杵愁。”杜甫《秋风二首》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捣衣》五言诗题含“捣衣”,诗言:“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秋野五首》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砧响家家发,樵声个个同。”《暮归》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客旧馆》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风幔何时卷,寒砧昨夜声。”贾至《寓言二首》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玉砧调鸣杵,始捣机中纨。”钱起《乐游原晴望上中书李侍郎》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四野山河通远色,千家砧杵共秋声。”张继《九日巴丘杨公台上宴集》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谁家捣练孤城暮,何处题衣远信回。”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同题仙游观》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郎士元《宿杜判官江楼》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寥寥更何有,断续空城砧。”皇甫冉《秋夜有怀高三十五兼呈空和尚》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北渚三更闻过雁,西城万里动寒砧。”《同李三月夜作》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处处砧声发,星河秋夜深。”刘方平《秋夜寄皇甫冉郑丰》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北渚三更闻过雁,西城万里动寒砧。”《寄严八判官》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洛阳新月动秋砧,瀚海沙场天半阴。”顾况《游子吟》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苔衣上闲阶,蟋蟀催寒砧。”戎昱《秋月》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江干入夜杵声秋,百尺疏桐挂斗牛。”戴叔伦《寄万德躬故居》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仙祠下寒砧急,帝子阁前秋水多。”王武陵《秋暮登北楼》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寒气急催遥塞雁,夕风高送远城砧。”卢纶《秋晚霁后野望忆夏侯审》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野店云日丽,孤庄砧杵鸣。”杨凝《秋夜听捣衣》五言诗题含“捣衣”,诗言:“砧杵闻秋夜,裁缝寄远方。”司空曙《和王卿立秋即事》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宫响传花杵,天清出露盘。”王建《捣衣曲》七言诗题含“捣衣”,诗言:“月明中庭捣衣石,掩帷下堂来捣帛。妇姑相对神力生,双揎白腕调杵声。”刘商《送薛六暂游扬州》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广陵行路风尘合,城郭新秋砧杵多。”范灯《忆长安:九月》杂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更想千门万户,月明砧杵参差。”杨巨源《长城闻笛》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孤城笛满林,断续共霜砧。”《古意赠王常侍》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欲学齐讴逐云管,还思楚练拂霜砧。”韩愈《和崔舍人咏月二十韵》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牖光窥寂寞,砧影伴娉婷。”《咏雪赠张籍》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砧练终宜捣,阶纨未暇裁。”王涯《宫词三十首》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长入暮天凝不散,掖庭宫里动秋砧。”刘禹锡《捣衣曲》五言诗题含“捣衣”,诗言:“爽砧应秋律,繁杵含凄风。”张仲素《杂曲歌辞:宫中乐》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月彩浮鸾殿,砧声隔凤楼。”吕温《闻砧有感》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秋月三五夜,砧声满长安。”“所恨捣衣者,不知天下寒。”孟郊《闻砧》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张籍《宿临江驿》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离家久无信,又听捣寒衣。”李贺《宫娃歌》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画角东城》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好作鸳鸯梦,南城罢捣砧。”《龙夜吟》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寒砧能捣百尺练,粉泪凝珠滴红线。”白居易《早秋独夜》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井梧凉叶动,邻杵秋声发。”《秋霁》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月出砧杵动,家家捣秋练。”《江楼闻砧》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江人授衣晚,十月始闻砧。”《春村》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农夫舂旧谷,蚕妾捣新衣。”《闻夜砧》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谁家思妇秋捣帛,月苦风凄砧杵悲。”《雪中即事答微之》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舞鹤庭前毛稍定,捣衣砧上练新铺。”《八月三日夜作》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气爽衣裳健,风疏砧杵鸣。”《酬梦得霜夜对月见怀》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月带新霜色,砧和远雁声。”《酬梦得早秋夜对月见寄》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况是初长夜,东城砧杵多。”牟融《客中作》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夜夜砧声催客去,年年雁影带寒来。”《秋夜醉归,有感而赋》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竹窗凉雨鸣秋籁,江郭清砧捣夜寒。”徐凝《洛城秋砧》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三川水上秋砧发,五凤楼前明月新。谁为秋砧明月夜,洛阳城里更愁人。”李绅《守滁阳深秋忆登郡城望琅琊》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菊迎秋节西风急,雁引砧声北思多。”姚合《县中秋宿》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棋罢嫌无月,眠迟听尽砧。”郑巢《秋思》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薄暮西风急,清砧响未休。”顾非熊《秋月夜》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旅雁迎风度,阶翻月露华。砧声鸣夜永,江上几多家。”张祜《题上饶亭》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夜月水南寺,秋风城外砧。”《晚秋江上作》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地远蛩声切,天长雁影稀。那堪正砧杵,幽思想寒衣。”《和杜牧之齐山登高》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流落正怜芳意在,砧声徒促授寒衣。”《金殿乐》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入夜秋砧动,千声起四邻。不缘楼上月,应为陇头人。”雍陶《夜闻方响》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不知正在谁家乐,月下犹疑是远砧。”杜牧《闺情代作》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佳人刀杵秋风外,荡子从征梦寐希。”《秋梦》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李商隐《拟意》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夜杵鸣江练,春刀解若榴。象床穿幰网,犀帖钉窗油。”《念远》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床空鄂君被,杵冷女媭砧。北思惊沙雁,南情属海禽。”喻凫《晚思》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独坐正无言,孤庄一声杵。”朱景玄《宿新安村步》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离人偶宿孤村下,永夜闻砧一两家。”赵嘏《齐安早秋》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流年堪惜又堪惊,砧杵风来满郡城。”《答友人》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今日相逢朗吟罢,满城砧杵一灯前。”马戴《寄崇德里居作》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风微汉宫漏,月迥秦城砧。”薛能《秋夜旅舍寓怀》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三秋木落半年客,满地月明何处砧。渔唱乱沿汀鹭合,雁声寒咽陇云深。”《题大云寺西阁》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鼙和调角秋空外,砧办征衣落照间。”《早蝉》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分明去年意,从此渐闻砧。”刘威《早秋归》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茫茫归路在何处,砧杵一声心已摧。”李群玉《自澧浦东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员外从公虞》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哀砧捣秋色,晓月啼寒螿。”《九日巴丘杨公台上宴集》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谁家捣练孤城暮,何处题衣远信回。”《秋登涔阳城二首》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万户砧声水国秋,凉风吹起故乡愁。”贾岛《上谷旅夜》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故园千里数行泪,邻杵一声终夜愁。”温庭筠《达摩支曲》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池塘七夕》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万家砧杵三篙水,一夕横塘似旧游。”《寄渚宫遗民弘里生》五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城头五通鼓,窗外万家砧。”《秋日旅舍寄义山李侍御》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寒蛩乍响催机杼,旅雁初来忆弟兄。自为林泉牵晓梦,不关砧杵报秋声。”刘驾《长门怨》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闲揲舞衣归未得,夜来砧杵六宫秋。”刘沧《秋日山寺怀友人》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云尽独看晴塞雁,月明遥听远村砧。”《怀汶阳兄弟》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天高霜月砧声苦,风满寒林木叶黄。”《秋日夜怀》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砧杵寥寥秋色长,绕枝寒鹊客情伤。”《洛阳月夜书怀》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一声边雁塞门雪,几处远砧河汉风。”《秋月望上阳宫》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此时独立意难尽,正值西风砧杵凉。”《和友人忆洞庭旧居》七言诗题不含“捣衣”,内容含“捣衣”,诗言:“因君话旧起愁思,隔水数声何处砧。”李频《长安书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