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1页
山东省滨州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2页
山东省滨州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3页
山东省滨州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4页
山东省滨州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滨州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当前,旅游在消费时代成为了一种旅行、观光。人们带着旅行手册,以攻略的观光者姿态按图索骥,将被文本符号化的各色纪念品一网打尽,马不停蹄地占据每个特色鲜明的景点,带着心满意足的表情将自己放在其中定格拍照。他们似乎忘记了“慢慢走,欣赏啊”的箴言,或者说他们的心灵从未随之而来,而是安放在都市的某个暗黑角落。因而,他们在风景中没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物我浑然一体,而是冰冷地进行“凝视”。如果我们进一步要试着对当下中国百姓蓬勃兴起的观光旅行图景进行分类的话,一种是浪漫主义式的旅行,包含着中产阶级孤独的、持续不变的沉浸与幻想,热衷于欣赏自然界奇观,如自助旅游、背包客、探险旅游等小众旅游。二是集体主义式的共同体行动,它们是大众观光、团体旅游组织的一系列短暂相逢,倾向于集体娱乐的方式,在风景名胜走马观花地收集形形色色的文化符号,这是大众的狂欢。无论是浪漫主义的还是集体主义的旅行观光其实是在交通、信息、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对“地方”的文化消费。在此过程中,地方性与消费者之间免不了互动、博弈、协商和沟通,并且促使了文化的相互变迁。从游客来说,其消费的事实就是意义符号建构起来了某种特殊的需要。从旅游地来说,这种建构需要旅游地对景点进行筛选和排除。其实,旅游的过程是外在事物与内在心灵之间的亲密关系,这在中国古代传统中就多有论述。《列子·仲尼》对于“外游”与“内观”做了一番辩证式的分析:“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游之不至也。”不过,此处侧重的显然是“内观”,“外游”不过是形式枝末。庄子的逍遥游、屈原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大都是作为与外在和而未分的一体,没有自外于天地山川。中国山水画从宋元兴起,马远、夏圭、李成、倪云林的风格特色恰恰暗合了相关学者的分析:因为政治的挫折而逃回到内心。说到这里,有必要对“旅游”的发生做进一步的追溯。荣格通过梦和心理原型的剖析,认为“游”其实是根源于人性深处的超越性需要,“通过超越达到自由的最普通的梦,象征之一就是孤独旅行或朝圣的主题”。现代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志调查也表明,许多原始部落都存在着让少年独自旅游的成年礼。他们离开家庭,从他们自己的存在模式中寻找自由。在旅游中,每个个体都能调和性格内的冲突元素,最终达到身心平衡,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与荣格将“游”的根源定位在“人性的超越”不同,龚鹏程则从“超脱”的角度来深入理解“游”的本质。古人上下周游、游仙访道,还在于进行一种自我转化的历程,摆脱不称意,获得超越性解脱的追求。他们可以暂时离开自己原有的社会阶位,摆脱一切社会关系,成为另一人。经过旅途的重新体验生活、重新观察世界,也获得新的生命感受、新的体悟,获得了生命转化的意义。(摘编自《论旅游》)材料二:中国古人常用的一个非常有趣的概念,叫“造化”。它是一种创造和化育万物的力量,它是否有意志呢?古人也不愿深究。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天地宇宙内在的生命力,它是永恒和无限。作为个体存在的生命短暂而渺小,这给人带来许多焦虑。当人们面对自然的时候,万象森然,壮丽而精妙,喻示着“造化”的神奇与活跃。人在自然中,会感受到自身与永恒之间的联系,体会到正是“造化”源源不绝地将一种智慧注入到我们的生命之中。王羲之的《兰亭》诗:“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用白话来说就是:辽阔而明朗的世界无边无际,当人们注视它的时候,世界的真理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伟大啊,造化的业绩,一切存在之物都蒙受它的恩惠。所以说,自然就是最显著的“神迹”,也是创造者存在的直接证明。中国古人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天人合一”。它可以从多个层面来阐释,其中之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并由此达成人与天道的一致。从这里引发出一种思考:相对于天道的永恒而言,从人类社会的权利结构产生的规则和价值是不稳定的,根据这种不稳定的规则和价值来确认的成功与荣耀是不真实的;当人们在世俗社会中追求荣耀与成功时,他们背离了生命的真实,他们的生命变得轻浮而虚妄。东晋时曾任司州刺史的王胡之赞美桐庐印渚的水:“非唯使人情开涤,亦觉日月清朗!”清洁之水可以洗涤污物,这是日常经验范围里的事情,但说它可以使人情“开涤”——由壅塞而致通达,由污秽而致清爽,就有一种玄妙的意味。简单地说,这就是因为人情融合于自然而获得它的超越性,从而使生命状态转化为宽广从容,成为美丽的生命。有“人情开涤”,进而便有“日月清朗”,这也是自然而然。这里“日月”犹如说天地、世界。用晦暗的心看到的世界只能是晦暗的,而明朗的心则使整个世界呈现明朗。在这个短小的故事里,人与自然的一种精神性关联得到非常生动的呈现。我们说旅游“有意思”,就是因为这个过程能够使我们从习惯与庸常中摆脱出来,面向长天大地、高山流水,踏入古往今来,与世上豪杰谈论生与死,谈论高贵与卑怯……我们的生命尝试一种可能,就是更广阔、更超脱、更丰富的境界。(摘编自骆玉明《跟着唐诗去旅游》)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在一些旅行观光者“务外游”,心灵未随之而来,所以他们只是“凝视”而无法与风景融为一体。B.当下的旅行过程,既有游客以意义符号建构起的特殊需要,也有旅游地基于自身特点对景点的筛选。C.古人认为“造化”是创造和化育万物的力量,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天地宇宙内在永恒无限的生命力。D.旅游过程能让我们从庸常中摆脱出来,突破时空的限制,尝试生命更广阔、更超脱、更丰富的境界。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作者将当下中国百姓的观光旅行分为两类,通过不同旅行方式之间的比较,说明团体旅游对地方的文化消费能力更强。B.材料二中作者引用王胡之的话阐明净水可以让人情通达清爽,而清明的心则使世界呈现明朗,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精神性关联。C.与材料一的结构不同,材料二首先对古人常用的两个概念进行分析阐释,然后总结旅游的价值意义,行文清晰,论证严密。D.材料一与材料二在内容上有相互印证之处,但材料一更侧重旅游这一过程的价值意义,材料二更侧重自然带给人的生命体验。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B.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荀子·王制》)C.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D.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外篇》)4.根据材料,下列选项对表格内容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出游方式相关文字周游又游士八千人,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资粮,财币足之,使出周游于四方。——《管子·匡君》壮游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宦游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游学学子不应居于一隅,而应出四方游学一遭。——朱熹《朱子语类》A.管子笔下的“周游”,并非获得超越性解脱的自我转化历程。B.杜甫抱壮志而远游,可以从造化的神奇与活跃中汲取智慧。C.王勃笔下的“宦游人”感受到了在追求世俗成功时的虚妄。D.朱熹笔下的游学,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促使文化的相互变迁。5.根据材料一,结合下面文段,谈谈对苏轼赤壁之游的理解。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答案】1.B2.A3.B4.C5.①苏轼赤壁之游是因为政治挫折而逃回到内心的体现。苏轼被贬黄州,在政治上遭受坎坷,开始回归内心,寄情山水。②苏轼赤壁之游体现了自然与内心的亲密互动。苏轼游览赤壁时,见“月出于东山之上”,吟咏“明月之诗”,将自己融入自然,“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达到物我浑然一体的境界。③苏轼在赤壁之游中获得了超越性的解脱。苏轼游览赤壁时,凌水而行,“如遗世独立”,暂时摆脱了自己在政治上的不称意,获得了生命超越性的解脱。【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也有旅游地基于自身特点对景点的筛选”错误。根据原文“这种建构需要旅游地对景点进行筛选和排除”,可知从旅游地来说需要对景点进行筛选,并不涉及自身特点。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说明团体旅游对地方的文化消费能力更强”错误。根据原文“无论是浪漫主义的还是集体主义的旅行观光其实是在交通、信息、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对‘地方’的文化消费”,可知不同旅行方式都是对“地方”的文化消费,选项说法属于无中生有。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人在自然中,会感受到自身与永恒之间的联系,体会到正是‘造化’源源不绝地将一种智慧注入到我们的生命之中”。B.意思是水火有气息却没有生命,草木有生命却没有知觉,禽兽有知觉没有道义。没有体现“造化”具有智慧。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C.“感受到了在追求世俗成功时的虚妄”错误。宦游指的是离家做官,可以暂时离开自己原有的社会阶位,所以不是感受到了在追求世俗成功时的虚妄。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根据“他们可以暂时离开自己原有的社会阶位,摆脱一切社会关系,成为另一人”可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离开了原有的社会阶位,通过月夜泛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摆脱原有的束缚,逃回内心,重塑自我。根据“在旅游中,每个个体都能调和性格内的冲突元素,最终达到身心平衡,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可知苏轼夜游赤壁时,吟诵诗文,临风赏月,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兼备,景象如梦境一般,赏心悦目,令人陶醉其中,达到物我浑然一体的境界。根据“进行一种自我转化的历程,摆脱不称意,获得超越性解脱的追求”,可知苏轼夜游赤壁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实现了自我转化,暂时摆脱了自己在政治上的不称意,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悠悠忽忽地离开世间,超然独立,获得了生命超越性的解脱。(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斜阳外聂鑫森《百家姓》里有“钭”这个姓,但在生活中却很少碰到姓“钭”的人。而在湘楚市远郊外的盘龙镇卧龙村,却有一位退休的乡村教师叫钭阳外。他曾在一所乡村中学教语文,为人谦和,说话还风趣,又腹笥丰盈,深受学生爱戴,同事崇敬。为新生上第一课,他的开场白必是:“我叫钭阳外,‘钭’与量具的‘斗’谐音,两字形状有点相似,千万别念成斜阳外!”钭阳外退休五年了。钭家小院很安静,出出进进就两个人:钭阳外和他的妻子张定珠。一儿一女大学毕业后,工作、安家于湘楚市,又有了自己的儿女,都成了城里人。老两口都很闲,水田、山地流转入股了村办合作社,年终可以大大方方分红,他们也没有去什么专业组上班领工资,除了侍弄自家的菜园子就没别的事了。张定珠觉得一身的力气可惜了。钭阳外说:“我有退休金,儿女们也不缺钱,再说各个专业都基本满员了,你还去和乡邻们争食?我们可以栽花种草,轻轻松松过日子呀。”“就是太冷清了。唉。”“儿孙们不是隔一段日子就开车来了?好饭好菜地款待他们,然后他们把我们准备好的蔬菜、水果带回去,几多开心。”“他们一人一部手机,眼珠子都掉进屏幕里了,连跟我们说话的时间都要节约,这是得的什么病?”“无手机恐惧症!”“他们有手机呀。”“西班牙的一位学者费尔兰德斯·安杜哈尔说,无手机恐惧症是指一个人因没有手机而担心与社会、他人或工作、生活断开联系的非理性恐惧心理,于是,拿着手机没完没了地看。据这位洋人用大数据推算,人们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查询信息五十次到一百次,有的晚上睡觉也不关手机,早上醒来的头等大事就是看手机。”“唉——”张定珠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因卧龙村的各家小院,散立在风光秀丽的卧龙岗各处,村委会又号召兴办乡村假日休闲的旅游项目,让各家的院子变成旅馆、饭店。村委会建起网站,介绍卧龙岗的风景、物产及各个农家院的情况,游客可在网上预订食宿和购物。张定珠说:“老钭,这个活计,我们不能放过。”“行。院名为‘斜阳外’,广告词是‘斜阳外,流水绕芳村’。我家门前,不是有一条渠水吗?”“要得!”“来我家食宿的客人,先与我在网上交谈。我有条件,不是人人都可以来的。”“明码标价,不赊账,不跑单?”“俗!来此不仅是食宿,是息心养气。先交手机代为保管,走时再退还。”“儿孙们来呢?”“也是这个条件,否则——可以不来!”……仲秋的钭家小院真的很漂亮。院门上方嵌着一块横额,没有上漆,用毛笔写了三个隶字“斜阳院”,是钭阳外的手迹。院子后端的主屋是一栋两层的砖木楼房,中有堂屋、卧室、书房、厨房、杂物间之属。堂屋两边各有一座厢房,内有卧室、卫生间,是供客人住的。其实主屋楼上还有房间,可做客人的卧室。钭阳外对妻子说:“一次只接待两个或两家客人,多了就不安静了。”夕阳西斜时,钭家小院来的第一个客人是夏芒,一个三十岁还没成家的年轻人,人长得很帅,是一家私营日用瓷厂的厂长,预订在这里住五天。夏芒期期艾艾交出手机,很不舍的样子。“小夏,我把你的手机关了,收存好,放心吧。你的小车停在村口的停车坪,绝对安全。有什么大事,你的办公室主任会打我的手机。”“你的手机号是我告诉他的。这段日子,手机总追着我响,烦死了。仓库里的存货,但愿部下能很快找到买主。欠供应原材料单位的钱,暂时还不了。申请低利息贷款,还在走程序,唉。”“小夏,你先去洗个澡,过会儿就晚餐了。白天你可以去看风景,可以到堂屋里喝茶聊天,或者在卧室里看书,书架上摆的是我的一些藏书。”夏芒忽然发现主屋檐下的横木上拴着一根尺把长的绳子,绳子尾端系着一块小木板,在细微的风里不停地转动。他问:“钭老师,这是做什么用的?”“这是一句佛家的话:绳未断,自打转。”夏芒茫然地望着钭阳外,不知是什么意思。一眨眼就过去了三天。夏芒觉得每个白天、每个夜晚都过得很长很慢。他想问钭老师,厂办主任是否有消息发到钭阳外的手机上,但又强忍着把话咽进肚里。夏芒发现钭老师天刚破晓,就静静地坐在牵牛花篱架前了。他也悄悄地站在旁边,看一个一个的细管状的花苞,迎着曙光缓缓地绽开。钭阳外忽然说:“你静下心听,花开是有声音的。”夏芒听了又听,没有听到任何声音。夜晚的月光下,他们坐在水池边聊天,看池中的几尾小鲫鱼,戏耍落在水面的桂花瓣。夏芒问:“它们在嚼桂花吗?”钭阳外怡然一笑,说:“水清鱼嚼月,五脏六腑都通明透亮了。”夏芒弯下腰去细看,又马上下意识地去摸口袋,生怕手机滑溜出来掉进水里。钭阳外说:“你心里还有一台手机,忘不了啊。”第四天的早餐后,夏芒鼓足勇气对两位老人说:“我得回去了,厂里事多哩。每天的食宿费是三十元,我按五天缴满。谢谢你们。”钭阳外哈哈一笑,说:“你已经很有耐心了,你陪了我三天,又没用手机,这次就免单。我相信你还会来的。手机完璧归赵,开车回去别性急,祝一路平安。”夏芒的脸蓦地红了。六天后,钭阳外的手机响了,是夏芒打来的。“钭老师,厂里的贷款到账了。欠的债还了,原料也马上来了。仓库的积货因工商联牵线,都卖空了。其实,我住完五天回厂,也同样是这结果,与手机有什么关系?你屋檐下绳系的小木板,现在我明白它的意思了!过几天是双休日,我再来斜阳外!”“欢迎!欢迎!”(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退休后的钭阳外夫妇,收入稳定,儿女已成家立业,他们日子轻松,生活闲适,但还是感觉可惜了力气,生活太冷清。B.钭阳外为自己的旅馆小院命院名,拟广告词,但要求入住者先交手机,即使对自己的儿孙也不例外,可见他不近人情。C.交手机时夏芒犹豫不决,钭阳外说话耐心、得体,安排妥帖、周全,从而让夏芒彻底放下顾虑,决定住下来,放松几天。D.离开小院时听了钭阳外送别之语,夏芒脸红了,《百合花》中小战士因“我”的提问而飞红了脸,这两处“脸红”意味不同。7.下面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语言整体上朴素平实但又不失典雅,如“腹笥丰盈”“水清鱼嚼月”“斜阳外,流水绕芳村”等,富有表现力。B.村委会建立村办合作社,号召兴办乡村假日旅游项目,并且建起网站,为村民做宣传,侧面反映了新时代乡村的发展。C.文中写钭家小院的布局、装饰看似是与主要情节无关的“闲笔”,其实“不闲”,在表现人物的同时也增强了文化气息。D.小说没有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故事,只是捕捉了几个小的生活场景,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夏芒入住小院期间的心理状态。8.本文是如何使叙事紧凑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文学作品中好的细节常为人津津乐道。文中夏芒询问拴着绳子的小木板的作用,钭老师回答“绳未断,自打转”,请分析这一细节的艺术效果。【答案】6.D7.B8.①以手机为线索,串联起文章主要情节。②场景集中,斜家小院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集中展现人物的活动。③以人物对话推动情节,使叙事紧凑。9.①凸显人物形象。钭老师未直接回答而是用这句话启悟夏芒,表现了钭老师的通透、智慧。②侧面展示人物心理。面对钭老师的回答夏芒“茫然”,表现了他初到钭家小院时,因有所牵绊而焦虑的心情。③隐喻主旨。启示人们要学会适当放下,静心感受生活的美好。④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钭阳外夫妇,……但还是感觉可惜了力气,生活太冷清”错误,“感觉可惜了力气,生活太冷清”的是张定珠。B.“不近人情”错误,亲人也不能例外体现了钭阳外决心让人们体会没有手机打扰的安静生活的美好。C.“彻底放下”错误,“夏芒期期艾艾交出手机,很不舍样子”“夏芒觉得每个白天、每个夜晚都过得很长很慢”“你心里还有一台手机,忘不了啊”可知,夏芒没有放下手机以及手机代表的繁琐的工作。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侧面反映”错误。建立合作社,兴办乡村旅游,建网站做宣传都是正面反映乡村发展的描述。故选B。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景公使圉人①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公曰:“以属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节选自《晏子春秋》)材料二: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穷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谋。”春秋时,晋平公欲伐齐,使范昭往观齐国之政。齐景公觞之。酒酣,范昭请君之樽酌。公曰:“寡人之樽进客。”范昭已饮,晏子撤樽,更为酌。范昭佯醉,不悦而起舞,谓太师②曰:“我欲成周③之乐,能为我奏,吾为舞之。”太师曰:“瞑臣不习。”范昭出,景公曰:“晋,大国也。来观吾政,今子怒大国之使者,将奈何?”晏子曰范昭非陋于礼者今将惭吾国臣故不从也太师曰:“夫成周之乐,天子之乐也,惟人主舞之。今范昭人臣,而欲舞天子之乐,臣故不为也。”范昭归报晋平公曰:“齐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知之;臣欲犯其礼,太师识之。”仲尼闻之曰:“不越樽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节选自刘基《百战奇略》)注①圉人,古代掌管养马放牧等事的官员,也泛称养马的人。②太师,先秦时宫廷乐师之长也称“太师”,乐师常由盲人充当。③成周,是周王朝的京师,位于河南洛阳(古称洛邑)。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晏子曰A范昭B非陋C于礼者D今将惭E吾国F臣G故H不从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解,文中为肢解、分割的意思,与《庖丁解牛》题目中的“解”词义相同。B.狱,指牢狱、监狱,与《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的“狱”词义不同。C.当,指判罪,和《苏武传》中“谋杀单于近臣,当死”的“当”词义相同。D.觞,指请人喝酒,和《兰亭集序》中“一觞一咏”的“觞”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景公的爱马突然死掉了,他迁怒于养马人,要对其施以肢解刑罚,晏子用圣君尧舜来讽谏齐景公不要滥施酷刑。B.晏子为了劝阻齐景公,列举了养马人的三大“罪状”,含蓄委婉,由浅人深,最终警醒齐景公,赦免了养马人。C.范昭提出要用齐景公的酒樽斟酒喝,获得景公同意。喝完景公樽中的酒,他还想再喝,晏子却撤换了那个酒樽。D.范昭要求齐国太师为他演奏成周的音乐,却被拒绝,原因是齐太师认为成周音乐的规格太高,与范昭身份不符。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2)不越樽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14.《屈原列传》中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晏子也是如此,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晏子在内政、外交方面的主张和作为。【答案】10.ADF11.D12.C13.(1)你让景公因为一匹马的缘故而杀人,百姓听说了,一定会怨恨我们的君王;诸侯听说了,一定会看不起我们的国家。(2)不越出筵席之间,而能抵御千里之外敌人的进攻,说的就是晏子这样的人啊。14.①在内政上:主张以仁爱治国。②在外交上:坚持礼制,维护君主尊严,挫败了敌人的进攻图谋。【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晏子说:“范昭并不是不懂礼法,他是故意羞辱我国,所以我不能服从您的命令。”“曰”为对话标志词,故应在“曰”后A处断开;“范昭非陋于礼者”为判断句,句子结构完整,故应在D处断开;“故”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一般用在句首,应在“故”前F处断开。故选A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解”,均为“肢解、分割”的意思。句意:令人拿刀去肢解养马人。/有个名叫丁的厨师肢解牛。B.正确。“狱”,牢狱、监狱;/案件。句意:把他投入监狱治罪吧。/大大小小的案件。C.正确。“当”,均指判罪。句意:这是判你死罪的第一条罪状。/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决死罪。D.“词义相同”错,“觞”,请人喝酒;/饮酒。句意:齐景公设宴进行招待。/一边饮酒,一边吟诗。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喝完景公樽中的酒”错,从后文可以看出,范昭违背礼法、羞辱齐国的企图并没有得逞。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因为;“怨”,怨恨;“轻”,看不起。(2)“樽俎”,代指酒席、宴席;“折冲”,抵御进攻;“……之谓也”,判断句,“说的就是……”。(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四时读书乐翁森注木落水尽千岩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注:翁森:南宋人,南宋灭亡后,立志不仕,隐居乡野,教书为业。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一、二句通过“落木”“千岩”等意象营造了阔远意境,与“落木千山天远大”有异曲同工之妙。B.诗人冬夜读书,灯光摇曳,墙壁上影子晃动,诗人高声歌唱来抒发“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之感。C.诗歌五、六句描绘了读书人身处的读书环境,这样清幽、雅致的环境能够让读书者感到称心如意。D.本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读书的场景,描绘了诗人在冬日读书时的内心体验和感受,富有意趣。16.本诗结句“数点梅花天地心”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答案】15.B

.“高声歌唱来抒发‘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之感”错,在冬夜,灯光摇曳,墙影晃动,诗人高声朗读,自得其乐。16.①读书之乐到哪里去寻找?就在这寒天雪地,且看那几朵盛开梅花,从中可以体会天地化育万物之心;②该句化抽象为具体(手法答化虚为实也可),生动形象地把读书的乐趣具体化;③像寒冬盛放的数点梅花可让人感受到天地化育万物一样,读书也可化育人心,令人品性高洁,心境澄澈。(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项脊轩志》中,作者修葺项脊轩,然后“________”,所种花草都是具有君子节操的品类;庭院环境清幽,小鸟常来觅食,且“________”,体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2)在《临安春雨初霁》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白日漫长,所做之事无非是写草书、品茶,这些活动雅则雅矣,却非志士所好。(3)小刚擅长绘画,在学习之余,他画了一幅山水画,清澈的水面上,有荷花,有船,他想在上面题两句诗词,比如“________,________”就不错。【答案】①.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②.人至不去③.矮纸斜行闲作草④.晴窗细乳戏分茶⑤.竹喧归浣女⑥.莲动下渔舟(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乳”“浣”“楫”“浦”“藕”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棋局对弈中,很能看出①。有的人对一地一子的得失(),缺乏大局观,这种人眼光短浅,心胸狭隘,贪图小利。有的人往往只顾攻击对方而不知保护自己,自己还立足未稳,就向对方发动攻击,结果很快丧失根据地,落入败局,这种人性格冒躁,做事往往考虑不周全。有的人不慌不忙,步步为营,抓住有利时机掌控全局,这种人涵养较深,做事稳重牢靠。有的人攻守相应,②,随时调整策略,这种人做事既讲原则又有灵活性。有的人开局时看似(),随手下子,实际上成竹在胸,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步一步落子,随手子并不是废子,在关键时刻却能发挥作用,最终克敌制胜,这种人思路开阔。有的人下子时能预计到三四十步以后的变化,甚至能一眼看到终局,这种人(),不仅是真正的弈中高手,而且对世事的发展和未来的结局也往往比较有把握。围棋顶尖高手之间的较量,很大程度上是③。所以人们常说,棋之法,有如用兵之道,攻心为上。一个心灵旺盛的人意志力比较坚定,承受压力的能力也比其他人要强,而一个人心灵上比较脆弱,在重大压力面前,便会败下阵来。……围棋所包含的深不可测的东方智慧和优雅的人生态度为有识之士所景仰。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要”与文中加点的“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夏天屋子里太热,外边树荫底下要凉快得多。B.犯了错误,你要多从主观上找问题的原因。C.等枣树叶落,枣子落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D.这个柜子太重了,要四个人一起才能搬得动。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18.斤斤计较漫不经心深谋远虑(深识远虑、深谋远略、高瞻远瞩)19.A20.①一个人的胸怀和素养②根据棋势变化③心理素质的比拼【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熟语)的能力。第一处,根据“缺乏大局观,这种人眼光短浅,心胸狭隘,贪图小利”,可知这种人计较一地一子的得失,贪图小利,所以此处可填“斤斤计较”。斤斤计较:对无关紧要的事过分计较。第二处,此处所填成语应于“随手下子”意思相关,与“实际上成竹在胸”意思相反,所以此处可填“漫不经心”。漫不经心:比喻人做事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第三处,根据前文“预计到三四十步以后的变化,甚至能一眼看到终局”和后文“对世事的发展和未来的结局也往往比较有把握”,可知这种人目光长远,对局势做长远考虑,所以此处可填“深谋远虑”或“深识远虑”或“深谋远略”或“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指深入地谋划,长远地考虑;也指深远的谋划和考虑。深识远虑:见识深广,考虑久远。深谋远略: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高瞻远瞩:比喻眼光远大。【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要”是助动词,表示估计,用于比较。A.助动词,表示估计,用于比较;B.助动词,应该;C.助动词,将要;D.动词,需要。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根据文段结构可知此处为总领段,结合后文“一个心灵旺盛的人意志力比较坚定”“而一个人心灵上比较脆弱”“围棋所包含的深不可测的东方智慧和优雅的人生态度为有识之士所景仰”,可知对弈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意志力、智慧和人生态度,所以此处可填“一个人的胸怀和素养”。第二处,根据前文“攻守相应”和后文“随时调整策略”,可知有的人是根据棋局攻守的形式调整策略,所以此处可填“根据棋势变化”。第三处,由后文中的“所以”,可知此处所在的句子和后文是因果关系,后文中“棋之法,有如用兵之道,攻心为上”阐述了下棋的道理就是攻击对手的心理防线,心理素质不同人承压能力也不同。所以此处可填“心理素质的比拼”。(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虚拟人物的现象引起关注。①通过收集照片、语音等资料,该技术能生成已故亲人的影像,为部分家庭提供情感寄托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人工智能得以较为逼真地还原人物影像,离不开大模型的应用。②以高质量的数据为训练“养料”、以高性能算力为支撑,人工智能技术具有了出色的生成和理解能力。整理文档、写作代码、检测零部件缺陷……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辅助。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更高效的人工智能应用将在未来加速赋能千行百业。也应该看到,人工智能技术给社会治理、伦理道德带来了风险和挑战。以生成人物影像为例,人工智能技术在收集、生成数据时,可能会侵犯个人隐私和肖像权。进一步说,③如果相关技术被恶意使用,还可能引发虚假信息、诈骗等违法活动。此外,④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创作活动可能会侵犯知识产权,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防范。21.文中四处画横线的句子,其中有两处存在语病,请指出序号并加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22.第三段运用“进一步说”“此外”等词句,请分别说明它们在文中表示的句间关系,并阐述作用。词句句间关系作用进一步说此外【答案】21.②“生成”和“理解”位置互换。③在“虚假信息”之前加上“编造”。22.词句句子间关系作用进一步说递进①说明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风险程度更深、范围更广。②使层次更分明,说明更清晰。此外并列【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语序不当(或不合逻辑),“生成和理解”应该是“理解”在前,“生成”在后,“应改为“理解和生成”。③成分残缺,“虚假信息”前缺少必要的动词,可以在“虚假信息”之前加上“编造”。【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关联词语的能力。“人工智能技术给社会治理、伦理道德带来了风险和挑战”和“还可能引发编造虚假信息、诈骗等违法活动”之间是递进关系,所以“进一步说”表示的句间关系是“递进”。“此外”后的“可能会侵犯知识产权,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防范”和前面列举的危害是并列关系,所以“此外”表示的句间关系是“并列”。用了这两个关联词,说明了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风险不限于某一个方面,而是多方面的,并且可能涉及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再者,用了这两个关联词,使得文段内容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让人一看即知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钝感力”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个概念。“钝感力”中的“钝感”,并不是通俗意义上的迟钝,而是指“心态上的迟钝”。这种迟钝,可以让我们在面对外界过多负面信息时,能够暂时将自己的情绪开关关掉,尽量保持平静,或冷静旁观,或屏蔽情绪,以此获得继续前行的能力。请结合以上材料,以“钝感力”为话题写作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材料共有三句话组成。第一句提出“钝感力”的概念。第二句解释什么是“钝感力”,指的是“心态上的迟钝”。第三句介绍“钝感力”对人生的积极意义。钝感力,可以让我们屏蔽负面信息,可以让我们保持平静,保持冷静,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