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阶段性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阶段性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阶段性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阶段性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阶段性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阶段性质量检测历史试题2024.04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出现了各具特色的文明遗存。到二里头文化后期,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发现的玉璋具有与二里头文化相符的特征。这可以说明()A.中华文明由多元走向一体 B.南北经济存在差异C.二里头周边贸易网络发达 D.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反映了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差异性,以及二里头文化后期,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发现的玉璋具有与二里头文化相符的特征,具有共同性,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一体,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南北经济的差异,排除B项;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并非黄河领域的二里头的周边地区,材料不能反映二里头周边贸易网络发达,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排除D项。故选A项。2.关于启的继位,史书有不同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A.史书不能如实记载真实的历史事件 B.禹传位于启的方式符合禅让制C.《史记》是官修史书其内容更真实 D.权力继承中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中国)。根据材料“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可以看出,禹死后,其子启继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项正确;史书记载的准确性受到作者所处的时代、指导思想、所掌握史料的质量等因素的影响,但不能认为史书不能记载真实的历史事件,排除A项;禹传位于启的方式符合世袭制,排除B项;是否为官修史书不是判断史书记载真实性的主要标准,排除C项。故选D项。3.先秦时期属于中国历史上的早期国家阶段。下列描述与结论能正确反映该时期的是()选项描述结论A甲骨文中对周的记载既有商王可以“令周”,即周是商的属国,也有“伐周”,即周为商的敌国商代实现了中央集权B《礼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商代政治具有神权色彩C湖北毛家嘴、洛阳下瑶村西周早期遗址都出土了青铜臿(掘土的农具),江苏破山口西周墓葬出土一件刃口锋利的青铜镰西周时青铜器主要用于农业生产D周公平定殷商旧部叛乱后,把反周的商族遗民迁到今洛阳附近,并将王室子弟分封到这里,作为周的屏障确立了严格的大宗与小宗关系A.A B.B C.C D.D〖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可知,意思是殷人尊崇鬼神,领导人民侍奉鬼神,重鬼神而轻视礼仪,反映出商代政治具有神权色彩,B项正确;商代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排除A项;在一些地方出土了青铜农具不能说明西周时普遍使用青铜农具,排除C项;D项的描述是分封制,而不是宗法制的大小宗,排除D项。故选B项。4.如表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部分政见,下列思想()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庄子·天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扬权》A.体现了儒家的主体地位 B.说明了分封制开始崩溃C.体现了诸子思想的融合 D.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都主张大一统,推崇权力一元,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D项正确;庄子是道家学派,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言论与儒家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言论与分封制崩溃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诸子思想的融合,排除C项。故选D项。5.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图。据此可知其时代特征是()A.百家争鸣,文化繁荣 B.兼并战争,华夏认同C.土地私有,小农产生 D.匈奴南侵,县制普及〖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长平”、“马陵”、“匈奴南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时代特征是兼并战争,华夏认同,B项正确;形势图与百家争鸣无关,排除A项;这一时期是小农经济的形成时期,土地私有并未确立,排除C项;秦朝时期,县制普及在秦朝建立后,排除D项。故选B项。6.有学者在评价秦朝时说:“帝国没有在和平到来时,改革其战争时期的政治体制,予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扩大言路,反而变本加厉……自毁长城的做法削弱了统治的基础。”这旨在说明()A.秦朝因法家思想而灭亡 B.采用儒学治国势在必行C.采用黄老之学必要性 D.因时调整政策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依据材料“帝国没有在和平到来时,改革其战争时期的政治体制……自毁长城的做法削弱了统治的基础。”,可以看出帝国没有根据实际的国情调整统治的策略,导致其统治基础的削弱,反映了因时调整政策的必要性,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秦朝不是因为法家思想而亡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儒学治国,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治国策略的转变,未涉及黄老之学,排除C项。故选D项。7.西汉政府利用均输、平准机构,消除各地价格差异,“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结果是“民不增赋而天下用饶”。这体现了西汉政府()A.谋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B.旨在强化市场的监管力度C.抑制商业活动以巩固统治 D.为商业发展创设良好环境〖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可知,前者打击了商人,后者有利于农民,则是重家抑商的表现,西汉政府重视农业,抑制商业活动以巩固统治,C项正确;“消除各地价格差异”只是利用行政的手段让价格的差异减少,不是为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排除A项;“西汉政府利用均输、平准机构,消除各地价格差异”这些机构不只是监管,而是进行干预,利用行政力量来干预商业,排除B项;“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可见商业的环境不好,完全由国家掌控,排除D项。故选C项。8.汉初,齐鲁是受《诗》《春秋》等五经影响最主要的地区。汉武帝时期设置五经博士,天下的年轻人都以读(五)经为务,私学盛行、学校林立,五经影响到全国。这主要因为()A.儒学自身调整 B.政治统治思想的转变C.选官制度的变化 D.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依据材料“汉武帝时期设置五经博士,天下的年轻人都以读(五)经为务,私学盛行、学校林立,五经影响到全国”可知,汉初时期儒家思想影响有限,但是到了中后期,儒家思想的影响范围和规模更大,得益于儒学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和政治统治思想的转变,B项正确;儒学自身的调整不会导致其影响到全国,排除A项;儒家思想的影响范围和规模更大与选官制度的变化无关,排除C项;秦朝确立中央集权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9.北魏统治者认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此举旨在()A.维护社会的稳定性 B.提高宗室的地位C.确立政权的正统性 D.推动北方的统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北魏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孝文帝将北魏世系追溯到黄帝,说明其改“元”姓的主要意图是确立皇族的正统地位,C项正确;材料未强调改汉姓与社会稳定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提高宗室的地位”并不是改姓元氏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公元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早于孝文帝改革,排除D项。故选C项。10.学者胡阿祥对某一历史时期的评价是:人性觉醒的时代,没有思想权威的时代,吸收与融合外来文化的时代……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也是“中国历史第二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该时代是()A.秦汉时期 B.三国时期 C.魏晋南北朝 D.隋唐五代〖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据材料“吸收与融合外来文化的时代……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也是‘中国历史第二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可知该历史时期是魏晋南北朝,C项正确;秦朝推行法家思想,西汉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东汉末兴起道教思想,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此时佛教、道教并未广泛传播,排除A项;三国时期社会动荡,但主流思想依然是儒家思想,排除B项;隋朝时期,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为主,调和并吸收佛道理论,唐朝时期,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排除D项。故选C项。11.公元707年,门下省给事中卢粲根据贞观旧制,反对唐中宗将驸马武崇训的墓地称为“陵”。卢粲两次封驳皇帝的制书,最终唐中宗遵从了他的建议。这表明当时()A.皇权遭到严重削弱 B.门下省执掌决策权C.中枢机制运行正常 D.礼仪严格承袭惯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门下省给事中……两次封驳皇帝的制书,直至获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材料中门下省的官员封驳皇帝的制书,就是在正常履行自己的职责,反映了当时中枢机制运行正常,C项正确;唐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皇帝独尊地位削弱”说法不恰当,排除A项;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没有决策权,排除B项;材料体现三省六部制,而非朝廷礼仪,且未提及此前的惯例如何,排除D项。故选C项。12.唐朝小说中人物在长安的活动状况,呈现出不同表现:盛唐以兴庆宫为中心的政治集团,中唐变为以大明宫为中心的政治集团与中南部文士社群;晚唐则以晋昌坊、具有宗教色彩的坊里为中心,更为世俗化。这一变化从侧面表现出唐代()A.小说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B.由盛转衰的时代变迁C.基层治理具有宗教色彩 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唐朝小说人物在长安活动的状况从政治集团转为文士群体在转为坊里为中心,表明愈加平民化、世俗化,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了文学创作和思想观念,D项正确;唐朝时期小说创作尚未进入黄金时期,排除A项;主人公活动场合的变化不能反映唐朝由盛转衰的变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基层治理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13.近年来文旅产品层出不穷,北京故宫博物院推出了众多文化创意产品——从故宫国风胶带、千里江山图,到“紫禁·太平有象”书签、脊兽钥匙扣等等,大受市场青睐。这得益于()A.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B.博物馆文物研究价值C.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当今中国的文创产品丰富多样,受大众喜爱。这得益于我们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反映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A项正确;文物具有研究价值,不一定就受到大众的喜欢,排除B项;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指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与文创产品的受欢迎无关,排除C项;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文创产品不一定就受到欢迎,排除D项。故选A项。14.如图是日尔曼人迁徙过程中建立的诸多王国示意图。据此可以推知,日耳曼人的迁徙()A.奠定了欧洲国家版图雏形 B.推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C.打断了欧洲文明的历史进程 D.征服了古代罗马帝国的文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欧洲)。依据材料“日尔曼人迁徙过程中建立的诸多王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耳曼人在迁徙的过程中,建立了西班牙、东哥特王国等国家,奠定了欧洲国家版图的雏形,A项正确;民族国家的形成是在近代,排除B项;日耳曼人的迁徙并没有打断欧洲的农耕文明进程,排除C项;日尔曼人并没有征服古代罗马帝国的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15.如表中政治制度体现的世界文明发展的特点是()国家汉朝罗马帝国印加帝国政治制度皇帝制度郡县制度元首制行省制国王四大政区A.罗马帝国政治独特 B.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相同C.文明之间交流频繁 D.国家治理方式存在相似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在政治制度方面,汉朝实行的是皇帝制度,郡县制度,罗马帝国实行的是元首制和行省制,印加帝国实行的是四大政区,汉王朝、罗马帝国、印加帝国基本上都实行了集权统治,说明国家治理方式存在相似性,D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世界文明的特点,并不是罗马帝国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明的多元性,并不是强调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相同,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文明之间的交流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16.如表为16世纪载有明代青花瓷的沉船信息。据此推断,当时()时间沉船之地国籍与船名1544年南非海岸葡萄牙圣班多号1576年今美国南加州海岸西班牙圣菲利普号1588年爱尔兰水城西班牙特里尼达巴伦西亚号A.欧洲主导的世界市场已形成 B.西班牙逐渐获得了贸易优势C.中国是世界商业贸易的中心 D.瓷器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媒介〖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6—17世纪载有明代青花瓷的沉船地点,包括南非海岸、美国南加州海岸、爱尔兰水城等,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葡通过与中国贸易,推动了中西方文化交流,而瓷器是重要的媒介,D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洲主导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对比各国贸易优势,无法得出西班牙逐渐获得贸易优势的相关结论,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中西文化交流,不能判断中国是世界商业贸易的中心,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17.公元前二、三千纪发生了长达一千多年的民族大迁徙(如图),对其历史意义认识最恰当的是()A.亚欧文化格局改变 B.文明因交流而趋同C.开启了希腊化时代 D.文明因互鉴而进步〖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欧亚地区)。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印欧人迁徙改变亚欧文化格局,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印欧人迁徙促进亚欧大陆间的文明交流,文明因交流而趋同表述错误,排除B项;亚历山大远征开启了希腊化时代,排除C项;文明因互鉴而进步表述正确,但材料并没有讲述印欧人迁徙促进亚欧文明因交流而进步,排除D项。故选A项。18.在13世纪,伴随着蒙古西征,沉寂了数百年的从意大利通往中国的贸易通道重新变得畅通且安全。此后,西欧国王、教会为了商税利益纷纷支持工商业城市的发展,并且为迁入城市的新市民提供庇护。这说明蒙古西征客观上()A.给欧洲等地带来了灾难 B.引发了思想解放运动C.迫使西欧加强海上探险 D.加速了西欧社会变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蒙古西征客观上有利于“从意大利通往中国的贸易通道重新变得畅通且安全”,有利于离贸易的发展,西欧各国国王、教会支持工商业城市发展,刺激了西欧文明的转型,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被征服地区遭受破坏的信息,排除A项;蒙古西征并未引发思想解放运动,排除B项;陆上商路的安全性得到提升,并不会迫使西欧国家开展海上探险活动,排除C项。故选D项。19.有学者认为,在英国殖民扩张的过程中,英语随之传播到各大洲,成为世界性语言;同时,在近代英语中也汇集了大量来自加勒比地区、印度以及非洲的词汇。这说明()A.英国殖民势力衰落 B.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C.英语传播范围广泛 D.亚非拉民族意识觉醒〖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加勒比地区、印度、非洲)。据本题材料“英语也许是过去三百年中最重要的一项出口”“近代英语中同时也汇集了大量来自加勒比地区、印度以及非洲的词汇”,可知英国殖民扩张的过程中会将英语文化对外输出,同时也会吸取其他地区的文明来丰富本国传统文化,说明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B项正确;英语文化的对外输出是伴随英国对外殖民扩张过程而进行的,英语在殖民地区广泛传播,说明殖民势力较强,排除A项;英语传播范围广泛,只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排除C项;亚非拉民族意识觉醒是指亚非拉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意识,与本题材料结论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B项。20.下面是四幅世界文化遗产的图片。这反映了()A.古代文化的宗教性 B.中外文化的互补性C.地域文化的继承性 D.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四幅图片反映了古埃及、古希腊、古中国及玛雅文明的不同建筑信息,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特征,D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古代文化的宗教性特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外文化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互补性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文明的建筑信息,体现不出地域文化的继承性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21.在12世纪;欧洲许多教会学校的学生们除了阅读《圣经》和早期基督教作家的著作,还可以读到古典拉丁文学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作品的拉丁译本。部分教会学校还提供法学、医学和神学方面的高等教育。这()A.促进了古典文学的普及 B.打破了基督教会的权威C.体现了世俗教育的发展 D.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转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世纪的欧洲。依据材料概况可知:12世纪的大学教育内容多样化,除学习教会著作外,还学习哲学、法学医学等方面的内容,表明大学为现实服务,体现了世俗教育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大学教育具有普遍性,不能得出其促进了古典文学的普及,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与基督教会产生冲突,大学也学习神学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大学教育对思想和政治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22.茶叶在15世纪进入欧洲,数量极少。最初,它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而不是被当作饮料。但到17世纪末,茶叶输入增加,欧洲很多人家专辟茶室品茗啜茶,并以此作为时尚消遣。与此变化关系最密切的是()A.世界市场 B.文艺复兴 C.工业革命 D.资产阶级革命〖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材料“但到17世纪末,欧洲很多人家专辟茶室品茗啜茶,并以此作为时尚消遣”,可以看出17世纪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东西方商品交流的增多,欧洲人的习俗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思想方面,排除B项;工业革命于1765年开始,时间不符,材料未涉及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资产阶级革命这种政治事件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23.中华文化注重遵循自然规律,中国人有着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习性,能够十分理性地看待外部世界,不会向往那虚无飘缈的宗教境界。这一文化特色形成的根源在于()A.传统儒学的封闭 B.政治体制的束缚 C.农耕文明的影响 D.宗教意识的淡薄〖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华文化注重遵循自然规律,中国人有着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习性,能够十分理性地看待外部世界,不会向往那虚无飘缈的宗教境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大,中华民族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习性,使他们常常十分理性地看待外部世界,C项正确;传统儒学的封闭性适应了农耕文明,排除A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根源是经济不是政治,排除B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归根到底还是由经济来决定,排除D项。故选C项。24.唐代丝绸纹样种类繁多,其中“宝相花”样式最具影响力,它蕴含了中国的莲花、牡丹、菊花,欧洲的卷草、忍冬和中亚的葡萄、石榴等形象。“宝相花”纹样的形成反映了()A.唐朝文化观念兼收并蓄 B.物产种类决定艺术形式C.审美趣味的世俗化趋向 D.唐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中国、欧洲和中亚的多种植物汇集在一起,创造出新奇的丝绸纹样,宝相花的形成反映了唐朝文化观念的兼收并蓄特色,A项正确;物产种类决定艺术形式的说法绝对,排除B项;审美趣味的世俗化趋向与宝相花作为丝绸新纹样出现不符,排除C项;唐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只是宝相花出现的部分原因,与欧洲植物蕴含其中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5.有学者认为,到晚清时期,“外洋”一词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下表所示,这一变化表明()时期内涵嘉庆、道光中国近海同治、光绪欧美等外国A.政权更迭影响了政治立场 B.西学东渐带来了近代外交理念C.清末新政丰富了地理知识 D.民族危机冲击了国人传统认知〖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外洋”一词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原来的“中国近海”变为“欧美等外国”,可以看出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国人的认知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反映出民族危机冲击了国人传统认知,D项正确;材料的时间都是在清朝,不涉及政权的更迭,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外交理念变化,排除B项;清末新政是在1905年,排除C项。故选D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本卷包括26—29题,其中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2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初,刘邦建都洛阳。娄敬、张良建言,“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洛阳“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他们还认为,“都关中,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若诸侯有变,则可具百万之众,顺流而下,平定叛乱;即使不能平定叛乱,还可固守关中。后刘邦采纳娄敬、张良之策,从洛阳迁都关中。材料二西汉政府以函谷关为界,分为关中地区和关东地区。元鼎三年(前114年),汉武帝将函谷关东移三百里,迁至新函谷关(如图),形成以新函谷关为界的新“关中”地域。(1)结合西汉初期的状况,指出汉高祖定都长安的原因。(2)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时期“关中”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答案〗(1)原因:长安位于关中地区,物产丰饶,地理形势优越,易守难攻,有利于政权稳定;异姓诸侯王势力强大,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洛阳存在建都的诸多不利条件;刘邦采纳大臣的建议。(任答三点)(2)变化:汉武帝将函谷关东移,扩大了关中地区的范围。影响:加强对关中以东地区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保障长安的粮食供应;加强关中实力便于对匈奴用兵。(任答二点)〖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初期中国。原因:根据材料“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可分析出长安位于关中地区,物产丰饶,地理形势优越,易守难攻,有利于政权稳定;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异姓诸侯王势力强大,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根据材料“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可分析出洛阳存在建都的诸多不利条件;根据材料“刘邦采纳娄敬、张良之策,从洛阳迁都关中”可分析出刘邦采纳大臣的建议。【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变化:根据材料“将函谷关东移三百里,迁至新函谷关”可分析出汉武帝将函谷关东移,扩大了关中地区的范围。影响:结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可分析出加强对关中以东地区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结合长安粮食供应可分析出有利于保障长安的粮食供应;结合对匈奴作战可分析出加强关中实力便于对匈奴用兵。27.西域与中原联系密切,下表是有关唐朝西北地区的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史料名称内容介绍或节选《唐西州高昌县上安西都护府牒稿》家住长安的胡商曹禄山,向西州都督府(隶属于安西都护府)申诉,称汉商李绍谨借(曹禄山)兄长丝绸后私往西域经商,其后兄长失踪。李绍谨应归还所借财物给曹禄山。西州都督府交下属高昌县审理,判李绍谨归还本息。《唐贞观二十二年洛州河南县桓德琮典舍契》洛阳坊民张元隆(西域高昌商人)和桓德琮围绕房产质押后未及时偿还债务所产生的纠纷,经坊正调解,限期还钱,重订了这份契约。回鹘铜钱在北庭古城发现,圆形方孔,背面胡文,正面汉字“日月光金”,判断与摩尼教有密切联系。概括材料中介绍西域与中原联系密切的角度,并予以说明。〖答案〗政治管理角度:由设置安西都护府这一政治军事一体化机构,在都护府之下设置州和县进行行政管理,说明唐朝注重加强对西域的政治管理。贸易及人口流动角度:由汉商到西域以及西域商人到洛阳经商,中原商人与西域商人之间的贸易纠纷,说明中原地区与西域经济贸易交流和人口流动频繁。文化交流角度:回鹘铜钱借鉴中原地区铜钱的形制,铜钱正面汉字说明中原文化在西域地区有重要影响,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交往密切。〖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向西州都督府(隶属于安西都护府)申诉”可分析出政治管理角度,结合安西都护设置可知,唐朝注重加强对西域的政治管理。根据材料“汉商李绍谨借(曹禄山)兄长丝绸后私往西域经商”可分析出贸易及人口流动角度,结合西域与中原贸易来往可知,中原地区与西域经济贸易交流和人口流动频繁根据材料“圆形方孔,背面胡文”可分析出文化交流角度,结合回鹘的铜钱借鉴中原王朝货币形制可知,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交往密切。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从人类产生,便有了文化。不同地域上生存的人类相互有了接触,便有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人们通过欣赏、学习、吸纳不同的文化,使自己的文化更加丰富和成熟。本课程着重通过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主要方式、途径和载体,展现中外历史上重要文化产品和文化成就交流传播的过程,以及对不同文化发展变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材料二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公约》所定义的“文化遗产”为: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普通高中历史教材《文化交流与传播》(1)根据材料一、指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意义及其途径。(2)结合材料,简要说明敦煌莫高窟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并以此分析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答案〗(1)意义:促进世界各地区联系;有利于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答一点即可)途径:战争、友好往来、人口迁徙、商业贸易、民族交融、殖民探险等。(任答二点)(2)原因:莫高窟符合“文化遗产”的定义,其文化艺术价值具有普遍性;莫高窟的壁画和塑像,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卓越成就;敦煌莫高窟位于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莫高窟体现了人类文化艺术的多元性和交融性,它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任答三点)重要性: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解析〗【小问1】本题第一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自古至今(中国)。意义:据材料“不同地域上生存的人类相互有了接触,便有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可得出促进世界各地区联系;据材料“本课程着重通过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主要方式、途径和载体,展现中外历史上重要文化产品和文化成就交流传播的过程,以及对不同文化发展变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可得出有利于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答一点即可)本题是第二问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自古至今(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途径:战争、友好往来、人口迁徙、商业贸易、民族交融、殖民探险等。(任答二点)【小问2】本题第一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自古至今(中国)。原因:据材料“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第一批列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