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模拟(二)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模拟(二)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模拟(二)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模拟(二)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模拟(二)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模拟试卷(二)历史一、选择题1.距今3800—3500年的二里头遗址沿古洛河北岸呈西北—东南向分布,其中心区位于遗址东南部的稍高起的区域,包括宫殿区和宫城(晚期)、祭祀区、围垣作坊区和若干贵族聚居区等重要遗存。这一分布格局()A.可以认定二里头是夏朝的都城 B.证实我国较早进入了阶级社会C.表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当发达 D.反映中华文明起源多元特征〖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推断题。时空是:夏朝时期(中国)。宫殿区和宫城是统治阶层所在的地区,贵族聚居区是贵族阶层生活区域,围垣作坊区为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奴隶所在地区,表明当时已经存在统治阶级、奴隶主贵族、奴隶等阶级划分,进入了阶级社会,B项正确;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但尚不能完全确定,排除A项;材料所述遗址的功能分区主要反映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情况,未提及农业、手工业等的生产水平和技术,且当时处于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尚不能到相当发达的程度,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二里头一处的情况,看不出起源的多元,排除D项。故选B项。2.据《春秋》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聘了六次,向齐、晋等国朝聘30次;滕、薛等国朝聘鲁国超过30次。相反,周桓王在位23年间曾五聘于鲁。这些现象突出反映了()A.鲁国在封国中地位举足轻重 B.周王室的影响力已不复存在C.朝聘成为维护礼乐秩序的手段 D.传统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诸侯亲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见天子称之为朝聘,而春秋时期各国相互朝聘,反映了各诸侯国通过定期遣使的方式访问以强化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是对西周朝聘礼仪文化的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春秋时期齐、晋称霸诸侯,鲁国朝聘齐、晋以依附大国而生存,地位并非举足轻重,排除A项;鲁国向周天子朝聘了六次反映周王室依然具有影响力,排除B项;春秋时期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排除C项。故选D。3.据《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涉入陈后,“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这反映出当时()A.人们对封建制度不满 B.社会阶级矛盾激化C.中央集权已名存实亡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秦朝。根据材料“伐无道,诛暴秦”可知,陈胜、吴广起义是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产物,且得到了底层百姓的支持,B项正确;题干中的“张楚”仍然属于旧式的封建政权,排除A项;秦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排除C项;题干中仅提及陈胜、吴广起义,“风起云涌”无可得知,排除D项。故选B项。4.唐文宗时的宰相段文昌、王播都是寒门贫士,早年甚至吃不上饭,向人求食,他们都是通过进士及第入仕的。这些寒士显达后多拉拢同类,如李逊、李建兄弟,“家素清贫”,举进士而得高官。元和十一年(816年),李建知贡举,“三十三人皆取寒素”。此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科举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B.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C.寒门庶族地主势力逐渐上升 D.宰相的选拔标准出现重大变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题意可知,通过科举制,一些寒门子弟进入仕途,这说明科举制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要求分享更多政治权力,科举制正是适应了这种情况而产生的,C项正确;科举制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主要体现在选官标准是才学,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一些寒门子弟通过科举制进入仕途,不能得知科举制是选官的主要途径,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宰相的选拔标准,排除D项。故选C项。5.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命行人杨载赴琉球,“以即位建元诏告其国”,要求琉球奉表称臣,建立藩属关系。琉球国中山王察度首效臣服,并派遣其弟泰期等随杨载回朝入贡方物。明太祖“诏赐《大统历》及织金文绮、纱罗各五匹”。明太祖此举旨在()A.加强对外经济交往 B.拓展国家的政治版图C.维护国家统一局面 D.诏示政权的正统地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明太祖遣使至琉球,要求琉球奉表称臣,建立藩属关系,目的是彰显明政权的正统性,D项正确;据材料“奉表称臣,建立藩属关系”可知是政治关系,不是经济交往,排除A项;琉球国属于藩属国,不属于明朝的政治版图,排除B项;琉球国属于藩属国,不属于明朝,与国家统一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6.第二次鸦片战争初期,尽管中英军队在广东对峙,驻扎在香港的英国军官和记者居然坐船绕过清军防线,进入广东山区度假、狩猎,山区里的居民向他们兜售农产品,提供食宿,并未向两广当局举报敌人潜入。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A.民众的民族意识较为缺失 B.清政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C.战争没有触及到普通民众 D.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东山区的居民向英国军官和记者兜售农产品,提供食宿,并未向地方政局举报敌人潜入,在本质上反映了民众缺乏民族意识,不能深刻认识到英国对中国的侵略,A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因为民族意识缺失导致的结果,并非对清政府政权的不认同,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很多战役使普通民众遭受战火摧残,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并非对世界形势的茫然无知,而是不能清醒认识英国对中国的侵略与自身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7.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和转型的时期。欧美同家在该阶段实行竞争性的选举,结果是社会的阶级与群体斗争的加剧,甚至引发社会冲突和动荡。鉴此,新中国在该阶段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是A.选择并实施协商民主制度 B.先恢复经济,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C.依法治国,巩固改革的成果 D.确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答案〗A〖解析〗由“欧美同家在该阶段实行竞争性的选举,结果是社会的阶级与群体斗争的加剧,甚至引发社会冲突和动荡”可以看出竞争选举容易造成冲突,所以我国采用了政治协商制度,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说的是经济而材料体现的是政治问题;C项和D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党制度不是法治问题。8.(2016年天津卷)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答案〗A〖解析〗《新青年》之所以如此回答,主要是因为1917年初俄国十月革命尚未发生,社会主义尚未从理想变为现实,故〖答案〗为A项。BC项是题干中《新青年》如此回答的内容之一,不是对主要原因的正确分析,排除;D项是题干中《新青年》这样回答直接反映的情况,属于表象而非原因分析,排除。9.1940年10月,国民政府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集中到黄河以北冀察地区,遭到中共驳斥;但为顾全大局,同意将新四军皖南部队移到长江以北,当部队行至皖南茂林时,遭到国军包围袭击。这一事件不仅影响到国共关系,而且还引起了美、英、苏等国政府和舆论的高度关注。该事件可使得()A.社会主要矛盾完成转换 B.国共的第二次合作关系完全破裂C.民族革命逐渐成为主流 D.国民党顽固派在政治上陷于孤立〖答案〗D〖解析〗皖南事变爆发后,中共揭露国民党顽固派阴谋,有理有节地进行反击,国内民众反对内战,美、英、苏等国政府高度关注,使国民党顽固派在政治上陷于孤立,故〖答案〗为D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民族矛盾,排除A项;在中共努力下,国共第二次合作没有破裂,排除B项;全面抗战爆发后,民族革命已经成为主流,排除C项。10.下表所示为1957—1960年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情况(单位:亿元)。这可用来说明这一时期我国()年份国家财政支出总计其中支农资金支农资金占财政支出/%基本建设拨款支援合作经济和各项事业费流动资金其他195730.424.578.110.939.061.003.581958409.443.2810.630.268.761.093.171959552.958.2410.529.9122.062.423.851960654.190.5213.845.4333.735.016.35A.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成效 B.新生人民政权快速稳固C.农村公有制经济得到巩固 D.农业集体化取得了成效〖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57—1960年中国。据表格信息可知,1957—1960年,在我国财政支农资金中,支援合作经济和各项事业费总额及占比都有明显的提升,国家投入的增加使得这一时期农村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巩固,C项正确;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前期,排除A项;1949—1952年前后,党和政府通过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剿匪镇反、抗美援朝等措施实现了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排除B项;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斯大林领导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新中国成立后于1953-1956年开展农业合作化,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排除D项。故选C项。11.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征服了东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尔干半岛北部,包括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由此对区域文化带来的影响有()A.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广泛交流 B.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社会的重要符号C.东亚文明和印度文明开始交融 D.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西到巴尔干半岛北部,包括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可知,波斯起源于西亚地区,波斯帝国建立了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其中包括了希腊文明,因此出现了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广泛交流,A项正确;种姓制度和佛教是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并非波斯帝国社会的重要符号,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东亚文明与印度文明“开始”交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波斯帝国,与阿拉伯帝国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2.14世纪末以来,英国的农奴制度走向解体,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转化。15世纪末,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起来,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被赶走,被迫出卖劳动力。17世纪,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投资农业,推行新的经营方式,18、19世纪,播种机、收割机、打谷机相继被发明出来,英国的农业革新随即完成。以上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农业革新与工业革新之间的关系 B.手工工场和工厂制之间的关系C.殖民扩张与价格革命之间的关系 D.新航路与商业革命之间的关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世纪末—19世纪(英国)。据本题材料“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被赶走,被迫出卖劳动力”结合所学可知,农业革新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原料等;“18—19世纪,播种机、收割机、打谷机相继发明”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为农业革新提供先进技术,A项正确;手工工场以手工操作为主,工厂主要运用机器大生产,材料并没有涉及两种生产方式的论述,排除B项;价格革命是16—17世纪由于美洲廉价金银流入欧洲而引起的欧洲金银贬值,物价上涨,材料未涉及殖民扩张,排除C项;商业革命是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欧洲商业和世界市场的一系列新变化,包括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的增多;商路及商业中心的转移;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等,材料论述的是英国农业的革新,排除D项。故选A项。13.下表是棉作物传入中国的相关信息表。以下解读不正确的是()种类原产地传入时间种植情况木棉未定未定

树棉南亚3000年前

亚洲树棉(中国棉)南亚宋元间经中国培育成为草棉非洲草棉非洲公元初年

陆地棉美洲19世纪逐渐取代中国棉的优势地位A.新航路开辟推动棉花在中国推广种植B.历史上棉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C.新来物种和已有物种存在竞争与嬗替D.棉作物推动并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反向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棉花在中国推广种植”并没有指出“全国性”,政府推广农作物又是特点之一,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代,在元代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这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因此A项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要求,故选A项;各种棉作物产地不同,传入途径自然不同,如有北道的(印度--中亚--新疆),也有南道的(越南--闽粤、缅甸--云南),B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B项;从“种植情况”中说“陆地棉”的引进“逐渐取代中国棉的优势地位”可知C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棉花本身是经济作物,棉花传入中国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D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4.在1636年到1637年间,荷兰出现了一股争相求购郁金香的热潮,导致郁金香价格急速上升,当时很多人变卖家财,参与到投机郁金香上。到1637年后期,郁金香泡沫破裂,很多人蒙受巨大损失,引发了历史上第一次金融危机。这反映出当时的荷兰A.资本主义发展影响人们的投资观念B.与东方经济往来日益频繁C.经济的泡沫化引发世界市场的波动D.民族主义推动了国花种植〖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人们为了追逐高额利润争相求购郁金香,结合所学知识,17世纪荷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使得人们注重的投资、最求利润意识增强,投资观念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与东方经济往来日益频繁”,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荷兰出现了一股争相求购郁金香的热潮”,无法体现世界市场的波动,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争相求购郁金香是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并非“民族主义推动了国花种植”,故D项错误。『点石成金』:本题考查荷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荷兰出现了一股争相求购郁金香的热潮,导致郁金香价格急速上升,当时很多人变卖家财,参与到投机郁金香上”的解读与分析,结合荷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解答即可。15.有学者研究指出,一战结束后,依赖国际市场较多、帝国主义控制较久的缫丝业迅速萧条,而具有比较优势、市场更为广阔的棉纺织业则在继续发展。该学者意在()A.证明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B.突出市场对民族工业的重要性C.否定民族工业陷入萧条的结论 D.强调民族工业发展的内部因素〖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认为一战是促成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但战后“具有比较优势、市场更为广阔的棉纺织业则在继续发展”,相反“依赖国际市场较多、帝国主义控制较久的缫丝业迅速萧条”,这表明一战后的萧条与行业本身和是否依赖国际市场等多种因素相关,因此,在讨论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时,应更注重民族工业发展的内部因素,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市场的重要性对行业的发展只是一方面因素,该学者想证明的观点不是市场的重要性,排除B项;该学者并未否定民族工业萧条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礼记·王制》材料二“青牛白马”传说是契丹传统的族源意识,但耶律俨所撰《皇朝实录》称“辽为轩辕后”,而元末史学家追溯契丹祖源时亦称契丹“出自炎帝”。辽太宗从后晋末帝手中获取“秦传国玺”后,自认为“天子符瑞”尽归于辽,入主中原、绍继正统就是理所当然。辽人碑刻常见“南瞻部州大契丹国”“南赡部州大辽国”等佛家用语。注:在佛教地理观念中,古代中国属于四大部洲之南赡部洲,辽人自称“南赡(瞻)部州”。——摘编自高福顺《辽宋夏金时期内聚性不断增强》载《历史评论》2021第3期(1)分析《礼记》中划分族群的主要依据,并分析族群划分的原因。(2)概括辽人族源意识的特点和影响。〖答案〗(1)依据:按地理位置划分;中国是指中原地区的华夏族群,而“夷”“蛮”“戎”“狄”是分指居住在其周围的其他族群;按社会生活和习俗差异划分。原因:“夷夏之防”观念的影响;不同区域文化的差异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特点:自认为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炎帝后裔;强调其政权的合法性、正统性;认为辽在地域上属于中国。影响:促进了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利于民族交融。〖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依据:根据材料“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可得出按地理位置划分,中国是指中原地区的华夏族群,而夷,蛮,戎,狄,是分指居住在其周围的其他族群。根据材料“夷,被发文身……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狄,衣羽毛穴居”可得出按社会生活和习俗差异划分。原因:结合所学,《礼记》将周边少数民族视为蛮夷,客观上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差异有关,主观上则是受“夷夏之防”观念的影响。【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辽朝时期中国。特点:据材料“辽为轩辕后”“出自炎帝”得出自认为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炎帝后裔;据材料“入主中原、绍继正统就是理所当然”得出强调其政权的合法性、正统性;据材料“在佛教地理观念中,古代中国属于四大部洲之南赡部洲,辽人自称‘南赡(瞻)部州’”得出认为辽在地域上属于中国。影响:结合所学,辽人华夏认同的增强,促进了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利于民族交融。17.【古代与近代东西方消费观念】材料一消费观是指人们对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等问题的总的态度和总的看法。与生产观、交换观和分配观一样,消费观是经济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儒家的孔子说:“礼与其奢,宁俭”“节用而爱人”。道家的老聃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法家的韩非说:“侈而惰者贫,力而俭者富。”晚唐诗人李商隐所作七律《咏史》诗中强调:历鉴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朱子治家格言》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公元前300年的希腊斯多葛尔学派认为,人应该保持高尚道德,并努力抑制身体的欲望。古希腊哲人德谟克利特提出:“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乐加强。”基督教的教义强调:敬虔加上知足之心,便是大利了。诚如罗杰·巴克豪斯(RogerE.BaCkhouse)的评述:《旧约》通篇写的是,增加个人的财富总是和不诚实的商业活动以及剥削穷人相联系的。——摘编自雷定安、金平《论三种消费观》材料二在西方,节俭成为全社会生活实践的主流价值,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要归因于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因为节制物欲,钱才能转化为资本;反过来,投入可持续,工业生产和销售可扩大发展,才能保障更大利润的回报。在资本主义时代,节俭不仅成就小富,也可使小富成为大富,使创业者成就大业。一句话,勤俭是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现代工业社会转型所仰赖的品质之一。节俭作为一种美德是辅助性的、相对的,这意味着,其一、恣意挥霍是错误,克已过度也不好;其二、节俭与别的更重要的美德搭配共存方显其善,否则,空有节俭,全无其他品德修养,它也就失去了价值。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为此提供了充分的说明。——摘编自萧莎《中西方的消费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东西方消费观念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方近代的消费观念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原因。〖答案〗(1)同:提倡节俭,反对奢侈;崇尚个人的道德修养。异:消费思想:中国古代强调安贫乐道;西方中世纪注重宗教信仰。消费方式:中国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生活的关系;西方以节俭和禁欲为修行的手段。消费格局:中国将节俭与家国情怀紧密联系;西方轻视财富和商业行为。(2)原因:政治上,兴起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民族独立热潮的影响;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资本积累;思想上,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冲击禁欲主义的同时,宣传了理性主义思想;新教伦理也提倡节俭等美德;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观念。〖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希腊。“相同”,根据材料一信息“在中国古代,儒家的孔子说:‘礼与其奢,宁俭’‘节用而爱人’。道家的老聃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法家的韩非说:‘侈而惰者贫,力而俭者富。’”“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乐加强。”“敬虔加上知足之心,便是大利了”得出:提倡节俭,反对奢侈;由材料信息“人应该保持高尚道德,并努力抑制身体的欲望”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崇尚个人的道德修养。“不同”,依据材料信息“人应该保持高尚道德,并努力抑制身体的欲望”“基督教的教义”“加个人的财富总是和不诚实的商业活动以及剥削穷人相联系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消费思想上,中国古代强调安贫乐道,而西方中世纪注重宗教信仰;消费方式上,中国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生活的关系,而西方以节俭和禁欲为修行的手段;消费格局上,中国将节俭与家国情怀紧密联系,而西方轻视财富和商业行为。【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西方。“原因”,根据材料二信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因为节制物欲,钱才能转化为资本;反过来,投入可持续,工业生产和销售可扩大发展,才能保障更大利润的回报”得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资本积累;新教伦理也提倡节俭等美德;由材料信息“其一,恣意挥霍是错误,克已过度也不好;其二,节俭与别的更重要的美德搭配共存方显其善,否则,空有节俭,全无其他品德修养,它也就失去了价值。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为此提供了充分的说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人文主义冲击禁欲主义的同时,宣传了理性主义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民族独立热潮的影响;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观念等角度分析。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大都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政策,即在实现政治统一的前提下,保持民族地区原有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汉朝在今中国新疆地区设立的西域都护府,唐朝在这一地区设立的安西和北庭两大都护府,都只管理军政要务。清朝中央政权针对不同民族地区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措施: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对西藏则派驻藏大臣,通过册封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在新疆维吾尔族最集中的地区实行伯克制度;对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则实行土司制度。——摘编自《〈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国务院新闻办)材料二18世纪,狄德罗对于民族的定义是:“作为一个集合名词,民族指代的是相当大的一群人,他们居住在一片有明确限定的国家范围之内,并且遵从同一个政府的命令。”法国大革命后正如《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宣称的:“所有主权在根本上属于国民。任何团体或个人都不得行使非直接来自于国民授予的权力”。这里的“国民”二字在英文中使用的是“nation”,当法国的革命者们使用它的时候,所指显然超过了国王与贵族的范畴。此时的民族意识与反对封建争取平等与自由的意识相一致。德意志民族主义产生于欢呼法国革命和反对革命法国的斗争中,德意志知识分子和开明领袖痛感必须有某种统一。普鲁士承担了这种责任,同时也将“强权原则”、国家利益至上主义推向极致。——摘编自陈乔一《法国大革命至19世纪中叶的欧洲民族主义及民族历史书写》(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国民族主义对欧洲政治文化影响。〖答案〗(1)特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尊重各民族差异;强调政治统一,维护统治秩序;设置机构,采取“怀柔羁縻”政策。积极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增进少数民族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有利于开发边疆和促进经济发展。(2)影响: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推动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利于推动欧洲各民族国家的建立;滋生了民族沙文主义;加快了列强侵略扩张的步伐。〖解析〗【小问1】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大都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政策,即在实现政治统一的前提下,保持民族地区原有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可知,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尊重各民族差异;强调政治统一,维护统治秩序;根据材料“汉朝在今中国新疆地区设立的西域都护府,唐朝在这一地区设立的安西和北庭两大都护府,都只管理军政要务。清朝中央政权针对不同民族地区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措施: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对西藏则派驻藏大臣,通过册封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在新疆维吾尔族最集中的地区实行伯克制度;对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则实行土司制度”可知,设置机构,采取“怀柔羁縻”政策。积极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大都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政策,即在实现政治统一的前提下,保持民族地区原有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清朝中央政权针对不同民族地区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措施”和所学知识,可从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增进少数民族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有利于开发边疆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小问2】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法国)。根据材料“18世纪,狄德罗对于民族的定义是:‘作为一个集合名词,民族指代的是相当大的一群人,他们居住在一片有明确限定的国家范围之内,并且遵从同一个政府的命令。’法国大革命后正如《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宣称的:‘所有主权在根本上属于国民。任何团体或个人都不得行使非直接来自于国民授予的权力’”“当法国的革命者们使用它的时候,所指显然超过了国王与贵族的范畴”可知,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根据材料“德意志民族主义产生于欢呼法国革命和反对革命法国的斗争中,德意志知识分子和开明领袖痛感必须有某种统一”可知,推动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