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2024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注意事项:1.考生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区域。本试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规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西周中期的佣伯和其妻毕姬的墓葬中,毕姬墓随葬有五鼎五簋,而佣伯墓随葬了三鼎一簋。有学者认为,这主要缘于毕姬出身于周人之强宗毕氏,而倗伯因其少数民族土著的狄人身份成为周人的附庸。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政治实力冲击宗法制度 B.等级观念阻碍民族融合C.血缘与政治的结合紧密 D.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毕姬墓随葬规格高于倗伯,按西周礼制是不允许这样的,但由于“毕姬出身于周人之强宗毕氏”,这符合宗法制的要求,可见血缘与政治的结合紧密,C项正确;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毕姬墓随葬规格高于佣伯,“毕姬出身于周人之强宗毕氏”,这符合宗法制的要求,说明并没有“冲击宗法制度”,排除A项;B史实描述错误,材料体现了他们的联姻促进民族的融合,而不是阻碍,排除B项;C的表述与材料的内容不符合,排除C项;在西周是男尊女卑的社会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2.匈奴浑邪王归附,汉武帝下令隆重迎接,封其上层为食邑千万户的侯。汉廷在缘边五郡故塞外设置“属国”安置其部众,保存其官号和部落组织,保留其游牧生产方式,尊重其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汉统治者此举有利于()A.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B.奠定中国疆域版图的基础C.保障因俗而治的双轨制度 D.强化祖源认同的文化根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汉代的中国。汉武帝采用因俗而治的方式对归附的匈奴进行管理,这有利于加强民族融合和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A项正确;清朝时期奠定中国疆域版图的基础,排除B项;保障因俗而治的双轨制度和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匈奴和汉族是同祖,排除D项。故选A项。3.变文是在佛教僧侣“唱导”的影响下,继承汉魏六朝乐府诗、志怪小说、杂赋等文学传统,逐渐在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说唱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这反映出唐代()A.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C.佛教经文广泛传播 D.文化多元并存交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唐朝。根据材料,变文是在佛教融合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等最终形成的,因此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并存交融,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多种文化融合,A项和材料无关,排除A项;变文和市民阶层无关,排除B项;C项“广泛”过于夸大,排除C项。故选D项。4.明初,官营手工业生产所需物料由各地上供,名曰“岁办”。“岁办”不足时方由官府出钱“采买”。随着各处解京物料折银上纳的增多,至清中叶,“召商置买”逐渐形成制度并普遍化。这一变化过程表明()A.官府政策的调整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地方财政的紧张 D.商人地位的提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明朝。根据材料,官营手工业的物料需要各地上供,最初是政府出钱买,之后让商人置办,这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B项正确;材料和官府政策无关,排除A项;这一变化也不是财政紧张导致的,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商人整体地位在封建社会低下,排除D项。故选B项。5.20世纪初,一代知识精英抨击传统宗法伦理社会“家私其肥,宗私其族,族私其姓都是独术的表现,造成为民四万万,则为国亦四万万,等于无国”。因此,他们认为要承担起国民的责任义务,必“出于家人登于国民”。据此可知,他们的主要意图是()A.强化国家认同 B.反思传统伦理 C.提升国民素养 D.抨击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20世纪初,一些知识精英认为传统的宗法伦理社会会导致家族和个人过于自私,认为要承担国民的责任,这是要增强国家认同,A项正确;B项是现象,不是意图,排除B项;知识精英的目的是增强国民的国家认同感,排除C项;材料没涉及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A项。6.1942年初,太行区党委会议的报告指出,“每一个布尔什维克,必须有计算的精神”“对于社会经济及民力问题要精确计算,并从这里转变我们的全部工作”,提倡“朴实计算与管理的作风”。这表明根据地()A.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优化基层治理的模式C.转变党组织的工作重心 D.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根据地主张精确计算和管理,有利于强化对基层的治理,B项正确;统一战线强调的是不同的阶层和党派,材料没涉及,排除A项;当时工作重心没改变,排除C项;材料没涉及发展经济,排除D项。故选B项。7.如图为1960年的画作《争分夺秒》,表现的是夜间从事工业生产建设的一个瞬间,该作品体现了我国()A.工业体系已经完整建立, B.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C.现代化工业建设热情高涨 D.百花齐放的文艺创作氛围〖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1960年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争分夺秒”体现了工业建设的热情高涨,C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工业体系的建立,排除A项;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工业建设,和文艺创作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8.据如表可知,当时()1979~1999年中国部分工业产品产量情况年份原煤/亿吨原油/万天然气/亿立方米发电量/亿千瓦时成品钢材/万吨焦炭/万吨

19796.3510615145.12820.02497.04583.07390.0198910.5413764150.55848.04859.06624.021029.0199912.8016000252.012393.012109.812073.757300.0A.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B.工业布局日渐合理C.国民经济完成调整 D.改革开放成效显著〖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后。根据材料,改革开放后我国部分工业品产量提升明显,凸显了改革开放的成效明显,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产业结构的优化,排除A项;工业布局涉及的是地域,材料没体现,排除B项;国民经济1965年调整完成,排除C项。故选D项。9.公元前366年,罗马共和国选举出历史上第一位平民执政官鲁克尤斯·塞克斯提乌斯。此后,其他原来被贵族垄断的高级官职也陆续对平民开放,平民的身影陆续出现在独裁官、监察官、大法官等职位上。这一变化推动了()A.共和国统治基础的巩固 B.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消解C.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 D.成文法的适用范围扩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罗马时期。古罗马时期高级官职陆续对平民开放有利于巩固统治基础,增强平民对政权认同,A项正确;B项“消解”说法错误,排除B项;当时并不是官僚政治,排除C项;材料没涉及成文法,排除D项。故选A项。10.如图是美国学者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的目录摘编。据此可知,该书()第五章历史的穷与富粮食生产开始时的地理差异第十一章畜牧的致命礼物病菌的演化第十三章需要之母技术的演进第十八章两个半球的碰撞欧亚大陆与美洲历史的比较A.说明地理差异决定文明发展 B.基于技术演进视角解读历史C.阐述病菌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D.运用多元视角分析历史演进〖答案〗D〖解析〗本题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方。根据目录,两个半球从粮食生产开始时就出现差异,并在技术演变中进一步发生变化,体现出要用多种视角分析历史演进,D项正确;A项错在“决定”,排除A项;B项没体现整个材料,排除B项;C项只涉及材料部分,排除C项。故选D项。11.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提出,苏维埃国家管理应由人民群众直接参与。1919年3月,俄共布八大所通过的决议则强调,“俄国既然掌握了政权……自然应当使自己数以万计的党员去管理国家”。这说明苏俄领导人()A.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B.支持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C.探索符合国情的民主道路 D.反思苏联模式产生的弊端〖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苏俄时期。根据材料,从十月革命后主张人民直接管理国家到由党员来管理,体现了要探索符合国情的民主道路,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如何管理国家,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项;两个政权并存是在十月革命前,排除B项;苏联模式是在斯大林时期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12.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在与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会谈时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建议,表示同苏联建设一个“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大欧洲”的设想;1963年,法国大西洋舰队从北约撤出。这表明()A.欧洲一体化发展趋势 B.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C.冷战对峙与竞争状态 D.法国战略目标发生改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现代法国。六十年代冷战时期法国主张和苏联缓和关系,这体现了法国想要发展摆脱美国控制的外交,表明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B项正确;欧洲一体化指的是欧洲国家的政治经济方面的联合,材料没体现,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国际形势的缓和,排除C项;材料中体现不出战略目标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18世纪,法国出现长达一个世纪的“中国热”。知识分子们深度研究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和政治制度。中国历史的古老性和连续性首先对基督教神学的人类起源说和历史叙事造成了冲击。启蒙思想家们从“天下为公”“社稷为民而主”等儒学伦理道义中汲取灵感,进而怀疑宗教信仰和教会制度的合理性。中国的君主专制被认为是“开明专制”,君主关注社会治安和顺应民心的强大自律可以避免政治的混乱和动荡。启蒙思想家们极度赞美科举制,“以学识孕育政府”成为法国社会的新理念。1791年,法国国民议会决定实行文官考试制度。法国学界承认,这种通过竞争考试选拔官员的做法无疑来源于并且效仿了中国。——摘编自张慧《“中学西渐”推动近代法国政治变革》材料二1952年,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所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发表。钱穆指出:某一制度之创立,必然得自根自生,且与人事相配合,它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必有其渊源。讨论一项制度,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地域性”,推广而言,更该重视其“国别性”。要讲某一代的制度得失,必须知道在此制度实施时期之有关各方意见之反映,这些意见,才是评判该项制度之利弊得失的真凭据与真意见,此种意见,钱穆称之为历史意见。——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法国启蒙思想家及中国历史学家钱穆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观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钱穆的某一观点,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加以说明。(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学西渐”对法国政治变革的影响。〖答案〗(1)观点:法国启蒙思想家:中国古代的政治理念以民为本,以天下为己任;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建立了学而优则仕的官僚政府。钱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随着人和事变动,制度创立必有渊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是孤立存在的,受到时代、地域的综合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评价要考虑历史意见,制度评价受时代影响。(2)观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随着人和事变动,某一项制度创立必有渊源。说明: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高门士族拥有政治特权,世代垄断高官显位。南北朝时,士族门阀已日趋腐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为适应这一阶级关系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3)影响:撼动了法国神学世界观的统治地位;滋养了法国政治变革的理论基础-启蒙思想;启迪了“开明专制”理论;催生了法国近代文官制度。〖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根据材料“中国的君主专制被认为是“开明专制”,君主关注社会治安和顺应民心的强大自律可以避免政治的混乱和动荡。启蒙思想家们极度赞美科举制”得出法国启蒙思想家:中国古代的政治理念以民为本,以天下为己任;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建立了学而优则仕的官僚政府。钱穆主张:根据材料“某一制度之创立,必然得自根自生,且与人事相配合,它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必有其渊源”得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随着人和事变动,制度创立必有渊源。根据材料“讨论一项制度,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地域性”,推广而言,更该重视其“国别性””得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是孤立存在的,受到时代、地域的综合影响。根据材料“要讲某一代的制度得失,必须知道在此制度实施时期之有关各方意见之反映,这些意见,才是评判该项制度之利弊得失的真凭据与真意见”得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评价要考虑历史意见,制度评价受时代影响。【小问2】本题是选择观点说明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选择观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随着人和事变动,某一项制度创立必有渊源。可从选官制度的演变来阐释,九品中正制最初重视家世、才能、品德到之后重视家世,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到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再到两宋时期进一步完善。【小问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撼动了法国神学世界观的统治地位;滋养了法国政治变革的理论基础-启蒙思想;启迪了“开明专制”理论;催生了法国近代文官制度。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费正清为代表的一批美国学者构建起“西方中心观”的研究范式,他们普遍认为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归因于外部力量的进入与干涉。而以柯文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取向,即“它国中心观”。1984年,他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中心观”,倡导以中国为出发点,深入且精密地探讨近代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动力与形态结构。——摘编自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围绕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对材料中的任一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看法明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答案〗【示例】看法:我赞同柯文观点,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取决于中国社会内部强大的变革力量。经济上,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产生了影响;甲午战后至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政府的政策调整、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及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领导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推动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五四以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立后从国情出发,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形成毛泽东思想,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文化上,20世纪初,先进知识分子反思中国现状,在思想领域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动学习先进启蒙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促进思想解放。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国社会内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力量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解析〗本题是选择观点说明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首先,根据材料“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中心观’,倡导以中国为出发点,深入且精密地探讨近代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动力与形态结构”,赞同柯文的观点,即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取决于中国社会内部的强大变革力量。其次,围绕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角度说明,如:经济上,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产生了影响;甲午战后至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政府的政策调整、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及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领导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推动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五四以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立后从国情出发,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形成毛泽东思想,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文化上,20世纪初,先进知识分子反思中国现状,在思想领域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动学习先进启蒙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促进思想解放。最后,总结升华,综上所述,认为中国社会内部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力量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601年,为缓解圈地运动开展所导致的贫民问题,英国议会通过济贫法,规定以教区为单位,对辖区内的穷人进行救助。国家和社会从此承担起济贫的责任,穷人接受救济也成为受法律保护的一项权利。基于不同的致贫原因,政府将贫民分类,贫穷儿童被送到工厂当学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者将有机会获得教区提供的工作等。各教区建立济贫院,同时也以发放现金、实物的形式对穷人实施户外救济。此外,教区还通过限定救济条件、工资补贴制度等措施提高社会就业率。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济贫法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很多人认为济贫法培育懒汉,鼓励不道德,限制劳动力流动。到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摘编自徐琪新《英国济贫制度变迁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济贫法改革的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济贫法改革的影响。〖答案〗(1)特征:济贫成为社会责任与法定权利;对贫民进行分类救济;户外救济与院内救济并存;以就业来解决贫困问题。(2)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善贫民的生活,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为英国后来发展成为福利国家提供历史借鉴;救济范围有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英国的贫困现象;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国家和社会从此承担起济贫的责任,穷人接受救济也成为受法律保护的一项权利”得出济贫成为社会责任与法定权利。根据材料“政府将贫民分类,贫穷儿童被送到工厂当学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者将有机会获得教区提供的工作等”得出对贫民进行分类救济。根据材料“各教区建立济贫院,同时也以发放现金、实物的形式对穷人实施户外救济”得出户外救济与院内救济并存。根据材料“教区还通过限定救济条件、工资补贴制度等措施提高社会就业率”得出以就业来解决贫困问题。【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所学知识得出一定程度上改善贫民的生活,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为英国后来发展成为福利国家提供历史借鉴;救济范围有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英国的贫困现象;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针对马岛(位于南大西洋,毗邻南美洲和南极洲)的主权问题,英国与阿根廷曾于1982年爆发过战争,英方获胜,但阿根廷始终未放弃对马岛的主权要求。战争后,连续7届联合国大会决议均敦促英阿两国谈判解决主权问题,但英国一直拒绝回到谈判桌上。双方新一轮冲突发生于2010年,英国政府单方面允许本国石油公司在马岛附近海域进行石油开采,阿根廷政府立即宣布封锁马岛海道表示抗议。英国派出战舰“捍卫主权”,两国关系剑拔弩张。阿根廷政府多次表示不会使用武力,坚持在国际法和国际框架内收回马岛主权。拉美当前团结一致,敦促英国尽快与阿根廷进行谈判。面对英方的蛮横,阿根廷积极发展国力,同马岛之间建立密切联系,赢得了岛内大量英裔居民的认同。——摘编自赵万里《马岛争端现状及其解决前景》(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岛问题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阿根廷解决马岛问题的有利因素。〖答案〗(1)原因:马岛战略地理位置重要;自然资源优越;英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国际解决机制存在弊端。(2)因素:二战后非殖民化的历史趋势;历史依据和国际法的支持;国际社会的认同;拉美地区的支持,增强抗衡英国的力量;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增强;岛内居民的意愿,为问题解决提供契机。〖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史1982年以后(世界)。原因:据材料“针对马岛(位于南大西洋,毗邻南美洲和南极洲)主权问题”可得出马岛战略地理位置重要;据材料“双方新一轮冲突发生于2010年,英国政府单方面允许本国石油公司在马岛附近海域进行石油开采,阿根廷政府立即宣布封锁马岛海道表示抗议。”可得出自然资源优越;据材料“英国派出战舰“捍卫主权”,两国关系剑拔弩张。阿根廷政府多次表示不会使用武力,坚持在国际法和国际框架内收回马岛主权。”可得出英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据材料“战争后,连续7届联合国大会决议均敦促英阿两国谈判解决主权问题,但英国一直拒绝回到谈判桌上。”可得出国际解决机制存在弊端。【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史1982年以后(世界)。因素:据所学,二战后,亚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