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1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2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3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4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程标准命题点考题取样核心素养解读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2020全国卷ⅠT242023湖南T21.立足时空观念,了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相关史实。2.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必然性。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2022广东T1;2021江苏T12023海南T2【考情分析】课程标准命题点考题取样核心素养解读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孔子和老子2022全国甲T242021海南T12021河北T11.立足时空观念,了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相关史实。2.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必然性。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之间的关系。百家争鸣2023全国乙T242023全国甲T242023新课标T252022湖南T12021山东T12020山东T1命题分析预测1.分析: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百家争鸣是考查的重点,多注重对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的比较。2.预测: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变迁的趋势、民族交融,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可能成为新的命题点。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王朝兴替重大事件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春秋开始公元前476年春秋结束公元前475年战国开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战国结束公元前256年东周灭亡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东周总体特征:中国社会转型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大分裂、大

动荡、大争鸣、大变革、大发展、大融合时期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选必一纲要上选必二《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P19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P35选必三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P2教材融合一、政治:大分裂、大动荡、大变革(一)列国纷争(2)时代特点:(1)概况: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1、“春秋五霸”:(会盟成为盟主,得到周天子承认)诸侯争霸,礼乐征伐自诸侯出(3)战争性质:奴隶主争霸战争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一、政治:大分裂、大动荡、大变革(一)列国纷争2、战国七雄”:区域性统一。(1)概况:

①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②赵魏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礼乐征伐自大夫出”(2)时代特点:以兼并统一为目标

(3)战争性质:新兴地主阶级兼并统一战争★制度: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卿大夫出礼崩乐坏宗法分封制崩溃★国家:天下共主周朝统一诸侯国数目减少统一的趋势春秋五霸(相继)战国七雄(并存)天下共主九鼎七鼎五鼎三或一鼎礼乐制诸侯争霸

战国兼并【知识拓展】分析列国纷争给时局的影响(1)灾难:王室衰微诸侯征战不休,加重了人民负担,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2)制度: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不复存在,宗法分封制崩溃(3)变革:推动各国富国强兵的改革,打击贵族保守势力,促进地主阶层崛起和新型生产关系发展(4)统一: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减少,实现局部统一,为国家最终统一创造了条件⑸民族:客观上促进了各地区、民族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华夏观念为周边民族所认同,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政局:天下共主社会稳定破坏,王室衰微、诸侯争战、时局动荡,破坏社会稳定与人民生活。真题演练(2020·全国Ⅰ卷高考·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D【解析】分封制下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材料“乃自立,为(楚)武王”,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破坏分封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项;材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属于个别现象,不能推断出礼乐制度不复存在,排除A项;材料周天子和楚国国君的王位仍然是世袭的,排除B项;材料楚国国君与周天子没有宗法血缘关系,也无法推断是“开始”,排除C项。一、政治:大分裂、大动荡、大变革(二)制度变迁:【选必1第1课】1、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1)春秋时期:(2)战国时期:各国进行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宗法血缘关系瓦解一、政治:大分裂、大动荡、大变革(二)制度变迁:【选必1第1课】2、战国时期:变法运动(1)背景:①经济:②阶级:③政治:④思想: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不断建立。周天子地位下降,分封制崩溃,新兴地主阶级崛起,社会阶层流动加快。各国竞争激烈,各诸侯国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增强自身实力,纷纷变法;法家学说成为推行变法的思想武器。(2)目的:富国强兵(3)代表:一、政治:大分裂、大动荡、大变革(二)制度变迁:【选必1第1课】2、战国时期:变法运动(齐)邹忌改革(魏)李悝变法(韩)申不害变法(秦)商鞅变法(楚)吴起变法(赵)赵武灵王改革(燕)乐毅改革(3)代表:一、政治:大分裂、大动荡、大变革(二)制度变迁:【选必1第1课】2、战国时期:变法运动(4)商鞅变法:①内容(开始于公元前356年):变法措施作用经济军事政治生活确立土地私有制,促进农业发展,为统一积累物质基础。削弱旧贵族势力,增强军队战斗力,加速地主阶级形成。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少民间私斗,安定社会秩序。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建立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实行什伍连坐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便于管理和征税。一、政治:大分裂、大动荡、大变革(二)制度变迁:【选必1第1课】2、战国时期:变法运动(4)商鞅变法:②影响:积极:③推动了社会转型(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纲要上】①顺应了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纲要上】②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选一】消极:以法家思想为基础,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如连坐法,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经济:土地国有(井田制)

土地私有政治格局:诸侯分封

县制行政权力:宗法世袭专职官僚(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社会管理:礼乐制刑罚制商鞅变法对社会转型的重要作用: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知识拓展:一、政治:大分裂、大动荡、大变革(三)选官制度:

【选必1第5课】举荐制与军功爵制(荐举功劳制)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1、背景: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2、标准:才能或军功3、方式:材料1:李悝相魏文侯时说:“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刘向《说苑》材料2:秦时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宗族非有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荐举(自荐)毛遂自荐荐举(他荐)鲍叔牙举荐管仲军功爵客卿制(荐举)功劳制(军功爵制)4、影响: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世官制取消。一、政治:大分裂、大动荡、大变革(四)法律与教化:【选必1第8课】1、最早的成文法: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拉开了中华法系的序幕。2、第二次德治与法治之争:(1)背景:(2)诱因:(3)表现:(4)实质:子产“铸刑书”叔向反对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一场新旧势力的权力之争东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诸侯国寻求治国新思想。2、第一次德治与法治之争:儒家与法家之争结果:法家思想更适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儒家法家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无助于国君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法家思想更适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VS有积极意义符合时代需要(学习聚焦)一、政治:大分裂、大动荡、大变革(五)户籍制度:【选必1第17课】战国时期,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开始制定户籍。其中秦国的户籍制度相比其他国家是最完备。1、秦献公时期: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什伍制)。2、商鞅变法时期: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登记,实行什伍连坐法。照身帖

将民户以五家为基层单位编著在册,使其相保,以便政府管理和征派徭役。一、政治:大分裂、大动荡、大变革(六)赋税制度:【选必1第16课】1、春秋:①前686年,齐国“相地而衰征”;②前594年,鲁国“初税亩”①含义:A.“相地而衰征”指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B.“初税亩”指无论公田还是私田,按亩收税②实质:承认土地私有制③影响: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形成;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变;是中国古代土地税的开端。(2)战国:商鞅变法:一是打破井田和私田的界限,所有土地都按统一的标准征税;二是赋税一律征粟,缴纳粮食,以鼓励百姓务农;三是制定户籍制度,登记人口劳动力数字,按人口抽人头税,征伐徭役和兵役。商鞅变法是封建赋税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基本确立的标志。土地税和人头税的开始(建立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战国时期开始实行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纲要上】二、民族关系:大融合——华夏认同1、原因:①中原各国发展先进;②相邻的戎狄蛮夷与中原交流频繁。2、表现:①春秋时期,戎狄蛮夷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②进入战国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3、影响: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拥有先进文明:生产力先进(农耕文明);文化优越(礼乐);

制度优势(分封、宗法制)[注意]华夏认同观念的四大影响(1)战国之后,内迁各少数民族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2)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3)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4)有利于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认同感。华夏与蛮夷的分别,并非在于种族,而在于是否认同华夏文化。战国以前的文献中,“华”与“夏”初以单字出现,皆指中原人,与周边蛮夷戎狄相对应而称。战国以降,“华夏”渐为通用词,“华夏”已经是一个包容很广的民族概念,既有原来的华夏人,又有华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这反映出()A.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B.传统华夷观念被突破C.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D.战争推动了民族交融C三、经济:大发展生产工具:劳动资料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生产力高低的主要标志。(生产力范畴)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三要素: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工具是主要标志;劳动对象;劳动者是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三大要素:

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②劳作方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③产品分配方式,如分配、交换、消费等。)三、经济:大发展(一)农业:(1)生产工具:(2)农业技术:(3)兴修水利灌溉工程:(4)生产模式:1、生产力:《国语》中记载,孔子有弟子姓冉,名耕,字子牛《管子》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垄作法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铁农具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进入铁器时代①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②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芍陂(quèbēi)、都江堰、郑国渠精耕细作

一般而言,所谓“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显然,这里把“细致”归结为“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

据《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所载,精耕细作是指用以概括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在耕作栽培技术方面的优良传统,如轮作复种、间作套种、三宜耕作、耕耨结合、加强管理等。显然,这里也是把“细致”归结为“耕作栽培技术”“精耕细作”概念: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历程:春秋秦汉开始出现;魏晋隋唐逐步成熟;宋元全面成熟;明清继续发展。表现:①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不断提高(铁器牛耕、唐代曲辕犁、明清高产作物②水利工程灌溉工具的发明;③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个体劳作方式。真题演练(2019·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答案】D时期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夏商周封建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封建土地私有有制三种形式:地主土地私有制:主导,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小农土地私有制:广泛而分散地存在国有土地:如均田制(1)土地制度:2、生产关系:封建国家所有制----均田制屯田制封建地主所有制---土地兼并主要力量,

产生租佃经营方式

(佃农)自耕农土地所有制---自耕农三、经济:大发展(一)农业: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起来。土地制度的演变:知识拓展:封建土地私有制1、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的原因(1)经济、根本原因:(2)政治:(3)劳动力:(4)直接原因:2、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的过程(1)(2)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各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战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以鲁国(“初税亩”)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生产力的发展3、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式4、特点5、影响(1)国家土地所有制:如均田制(2)地主所(私)有制:主导,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3)农民土地所(私)有制:广泛而分散地存在(1)土地私人所有(区别与西欧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2)土地可以买卖或转让(1)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的基础(2)消极:容易出现土地兼并(地主兼并农民土地),影响封建国家的赋税和社会稳定(2)农业经营方式:2、生产关系:三、经济:大发展(一)农业:由集体耕作向小农经济转变。【选必2第2课】小农经济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原因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渐普及;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分散性)②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落后性)③自给自足(封闭性)④精耕细作【拓展延伸】小农经济春秋战国精耕细作

铁犁牛耕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商周时期石器锄耕集体耕作转向个体农耕(2)农业经营方式:2、生产关系:三、经济:大发展(一)农业:由集体耕作向小农经济转变。【选必2第2课】小农经济地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评价(1)积极:①保证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有利于社会稳定。②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发展,为国家提供赋税。(2)局限:①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②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难以产生技术突破。③明清时期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转型。④影响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吃苦耐劳、安土重迁,注重孝道、也有狭隘保守等心理。【拓展延伸】小农经济影响小农经济的因素(材料题的运用)不利因素:①自耕农的脆弱性,难以抗御天灾人祸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曲辕犁有利因素:②农民自身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③封建政府的保护: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②古代农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③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拓展延伸】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所有制)小农经济:(经营方式和规模)

自然经济:(生产目的)租佃经济:庄园经济:

自耕农占有小块土地,自己生产,自己消费属于小私有者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包含自耕农经济和租种地主土地的佃农经济自给自足没有商品交换,与商品经济相对立自然经济包含小农经济、奴隶制经济、采集渔猎地主将土地租佃给佃农,收取地租,(佃农是封建地租剥削的主要承担者,与地主存在依附关系)占有大量地产的大地主,驱使依附劳动力集体耕种或个体租佃耕种的以自给自足为主的经济。

小农经济

自耕农经济自然经济佃农三、经济:大发展(二)手工业:1、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铁器广泛使用。2、劳作方式:家庭手工业、手工业作坊(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匠户”))3、冶金业:冶铁作坊中出现了大量铁农具的“范”。【选必2第5课】冶铁作坊我国古代手工业经营方式: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特点:农户副业,主要用来交纳贡赋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出售。影响:对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概况:春战时期私营工商业蓬勃兴起,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特点:民间私人经营;市场流通;主要供民间消费,概况:至明朝前期一直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特点: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历史悠久;世界领先;产品精美;生产不计成本;不流入市场三、经济:大发展(三)商业:1、表现:(1)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选必2第7课】(2)城市:涌现出一批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各国都城设市(商业区)都城为交通枢纽。(3)商人:出现大商人(吕不韦、范蠡),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纲要上第2课】(4)货币:战国时货币流通广泛,出现多种样式的铜铸币,如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选必1第15课】(5)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选必2第7课】范蠡吕不韦2、地位:

是农业、手工业发展的结果

,后统治者重农抑商,依然得到发展(宋朝商业革命)(2020·全国Ⅲ卷高考·24)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B真题演练在商鞅看来“农贫而商富”。农业衰落,国家就会陷入贫困,如果任凭工商业发展,那么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就日益增多。这不但妨碍农业生产,且征兵制度也难以贯彻,而且在人民中间还会滋长害怕战争、厌恶战争的情绪。商贾少了,侈靡之风就不会盛行,农民就不会嗜酒成性,官吏们也就不会荒忽职守,而沉于酒宴。——摘编自洪家义《论商鞅变法》①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妨碍农业生产;②影响国家赋税和兵源,危害封建统治③容易崇尚奢靡,败坏社会风气。(1)原因:(2)目的:3、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直接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根本目的:巩固统治。三、经济:大发展(三)商业: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重农:

①统治者劝导农耕;

②抑制土地兼并,强化户籍管理;易错:抑商不等于灭商,限制不等于禁绝。(3)表现: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②瓦解:1905清末新政,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抑商:

③限制经营范围(盐铁专卖),

④对商人征收重税,

⑤贬低商人地位。(4)演变过程:原因:民族危机、

民族工商业业发展、

西方重商主义思想传播3、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三、经济:大发展(三)商业:(5)影响:(1)积极:封建社会前期①(经济)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政治)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确保赋役征派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2)消极:封建社会后期(明清)①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但不利于工商业发展②把商品经济发展和农业手工业对立起来,违背客观经济规律③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进步。④抑制社会经济活力,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3、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三、经济:大发展(三)商业:春秋时期,齐国管仲认为,“五谷粟米,民之司命也”“务本饬(致力)末则富”,同时实行“相地而衰征”,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实行盐铁专卖,铸造货币,调剂物价。据此推知,当时()A.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B.农商并重思想出现C.币制混乱导致物价上涨D.商品经济成为主流 B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D春秋时期,齐国管仲认为,“五谷粟米,民之司命也”“务本饬(致力)末则富”,同时实行“相地而衰征”,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实行盐铁专卖,铸造货币,调剂物价。据此推知,当时()A.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B.农商并重思想出现C.币制混乱导致物价上涨D.商品经济成为主流 B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D【解析】抑商不是灭商,材料中“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如果是重税也属于抑商政策,中国古代政府有时放松但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民间商人经商的合法法,与商业市镇崛起无关,故B项错误;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材料中“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不等于不再监管,故C项错误;向政府纳过税表明合法化,与材料中“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政治大一统奠定基础铁犁牛耕逐渐推广→生产力发展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大量私田出现,生产方式:集体耕作→小农经济土地制度: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兴阶级:地主、自耕农、士政治:贵族政治逐渐瓦解→封建制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社会逐渐确立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决定三、经济:大繁荣(一)思想先声:春秋晚期的孔子和老子地位政治主张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没落贵族家庭,代表奴隶主阶层的利益1、孔子①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本思想)②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民本思想)。③“礼”:克己复礼,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纲要上第2课+选必2第1课】仁与礼的关系: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的自觉,礼是外在的约束。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三、经济:大繁荣(一)思想先声:春秋晚期的孔子和老子教育主张社会思想儒学贡献1、孔子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因材施教;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①晚年对《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成为儒家的经典。②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论语》当中。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纲要上第2课+选必2第1课】①中庸

:强调凡事掌握好分寸、不偏不倚、注重和谐。②天命思想:敬鬼神而远之,务实:注重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③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三、经济:大繁荣(一)思想先声:春秋晚期的孔子和老子2、老子【纲要上第2课+选必2第1课】地位哲学主张政治主张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后期楚国人,代表奴隶主阶层的利益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这些观点见于《老子》一书。①世界观: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道”,要顺应自然,朴素的唯物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②天人合一;③方法论:其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三、经济:大繁荣(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纲要上第2课+选必2第1课】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同时又相互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1、内涵:百家: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百家争鸣是战国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2、背景:社会大变革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建立。(1)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2)阶级关系新变化:(3)政治:(4)文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争相招揽人才,“士”阶层受重用①士人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②“学在官府”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三、经济:大繁荣(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3、学派:派别代表人物主张儒家道家阴阳家墨家法家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民贵君轻。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主张隆礼重法,君舟民水,朴素的唯物思想(天人关系):提出“天行有常”崇尚逍遥自由庄子邹衍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墨子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还提出了“尚贤”的政治主张。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变法革新;以法治国;中央集权)韩非三、经济:大繁荣(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4、影响:①性质:②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