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_第1页
《15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_第2页
《15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_第3页
《15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_第4页
《15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与地坛》是人教版高中必修上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教学重点是在整体

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位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学生已

经大致了解了散文的相关知识,初步基本掌握了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所以针对

这篇自读课文,我主要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以及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

浓郁情感。

《我与地坛》(节选)是史铁生用十五年的时间参悟生命的结晶。这篇散文

第一部分写地坛,写地坛风景以及我在地坛里的思考。第二部分写母亲,写对母

亲的追思以及对母亲生命的理解。这是一篇感情浓郁的散文,学习这篇课文,能

够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亲情,从而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

度,所以解读这篇课文的核心内容是“感悟生命,体验亲情”。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前后两部分的要点。

2.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

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

悟的历程。

审美鉴赏与创造: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痛悔

的心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作者有“生”至死”的复杂情感,形成健康的生命

观。体验“母爱”的崇高与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教学重难点】

1.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

2.感悟母爱的崇高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教学准备】

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一些散文,掌握了一

定的散文知识,但本文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学生要在课前预习中反复诵读,

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简介贝多芬失聪而作此曲,并能扼住命运的喉

咙,奏响人生的最强音。

请大家看看这个“人”字,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稳稳地站着吗?因为它有一

撇一捺,因为它有两条“腿”,正是这两条腿撑起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健康的人。

而著名作家史铁生,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属于他的世

界轰然坍塌了,他一度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但他最终勇敢地站了起来。那么,

到底是什么给了他人生的支点,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走近史铁生,走进他的代表作一一《我与地坛》,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

扎而出的脚步。

二、学生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结构

1.第一部分:我与地坛的关系

2.第二部分:对母亲的追思,对母爱的理解。(过渡句:第二部分第一段)

三、师生互动,解读课文

1.“我”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进入地坛的?地坛呢?

提示:“我”一一颓废、迷惘。(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

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

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地坛一一废弃、荒芜、冷落。(我……

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我”被

社会遗弃,地坛被人们遗弃,所以我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感

情。

2.“我”与地坛有怎样的宿命?

(1)我家与地坛很近。

(2)我与地坛有着相同的命运。(“园子”荒芜,“我”残疾)

(3)地坛顽强的生命力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让“我”领悟到生命

的内涵。

3.为什么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给作者以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概括。

提示:古园的荒芜冷落正烘托着作者的悲苦命运,也正是这荒芜但并不衰败

的景象给予了作者对生活的新的感悟。阳光灿烂,昆虫活跃,露珠晶莹,草木丛

生,这是生命力的展现;使我感受到即便在无情的命运之中,生命依然是一种顽

强的存在,其前景照样会缤纷多彩。

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

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

世界观,从而得到了获得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

栖息的所在。

4、我在地坛里思考了什么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了吗?

我该不该去死?(死,应该顺其自然)

我为什么要出生?(无须思考)

我应该怎么去活?(地坛的述说)

体验:生和死都是自然规律,对死不必急于求成

5、是什么给了”我“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它们有怎样的特点呢?

景物的特点:破败、荒芜、古旧。宁静,充满活力、生气,体现这古老的园

子生命依然顽强,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正是地坛这种

难以言传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

界给了作家的心灵以强烈的震动。文章中的地坛概括地说,令作者感到的便是地

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

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用文中的话即为:荒芜但并不衰败。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

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与文中对

“蜂儿”“蚂蚁”“瓢虫”“蝉蜕”的描写比较语言的异同。

提示:均比较细腻,本文更深沉绵密。

6.“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提示:写出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永存的景象。这实际是在回答前文怎样活

的问题一一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生命是无法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

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顽强的活着,你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

7.景物描写的作用

(1)说明地坛是破败、荒芜、古旧的,同时又宁静,充满活力、生气。

(2)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

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3)地坛是对“生命”和“世界”的解读,也是作者的解读,让作者获得新生。

8.为什么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

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

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

得最苦的母亲。”

9.母亲为“我”做了什么?她对“我”的关爱有什么特点?儿子在母亲身上

读懂了什么?

送我上地坛无言目送艰难的命运

在家担忧我坐卧难安坚忍的意志

到地坛找我悄悄缓缓毫不张扬的爱

要坚强的承受苦难,要坚韧的活下去,生存的意义、价值、在逆境中更加坚

帮“我"上地坛:无言目送艰难的命运

亲在家担忧“我”坐卧难定坚忍的意志

到地坛找“我”俏悄缓缓毫不张扬的爱

要坚强的承受苦难.要坚韧的活下去

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在逆境中更加坚强.走自己幸福的路

10.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升到月升,“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

一个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

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

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

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作者反复

讲“母亲已不在了”充满了痛惜悔恨之情。

——物是人非

11.品味“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有过母亲的脚印”一句的含义?

作者回到园子中认识到园中处处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处处都有母亲的牵

挂与关爱。这样的总结,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

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

早与“我”融为一体。

四、课堂讨论[自选一个话题]

1.我们的生命完美无缺吗?我们应该怎样活着?

2.面对父母,我最痛悔的..

设计的话题均能和学生自身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有话可说;允许自选话题,

又能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爱好与偏向,在说话训练中体现教学民主思想;而口语

交际训练更是引导学生对生命和亲情感悟进行内化与升华,在口语能力训练中体

现人文的关怀。

五、课堂总结

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

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

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

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结束语

人为什么活着?史铁生没有把自己悟得的答案昭告于世人。其实,离开了每

个人特定的生活轨迹,离开了每个人独具的人生感悟,这样的答案近于废话。他

只是说了,园神告诉他,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与福祉。而我想说,

生与死之间有段距离,这就叫人生;怎样走过这段距离,这就叫生活。仅此而已!

史铁生在文章的最后说:“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

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我说:要是有话我没说,史铁生,你别以

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话只适合收藏。

【教学板书】

精白生命的两个支点

18就、亲5S

家地坛目争支

raII柱

荒芜但并不衰败坚忍、毫不张扬

II

生命感悟生存启发

看透了警A一解了生命

走出困境重塑自我

《15我与地坛》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前后两部分的要点。

2.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

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

悟的历程。

审美鉴赏与创造: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痛悔

的心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作者有“生”至I」“死”的复杂情感,形成健康的生命

观。体验“母爱”的崇高与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重点和难点】

1.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

2.感悟母爱的崇高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学习过程】

文学常识

一、作者档案

【简历】史铁生(1951〜2010),1951【作品】中短篇小说集《我的

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我之舞》

中学,1969年去延安插队落户。1972年因《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患肾病,又发展到等

尿毒症,需要靠肾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评价】中国电影编剧、中国

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溢血逝世现代作家

二、人物颂歌

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一一史铁生

他从不曾屈服于命运,双腿无法在现实中行走,就让思想在笔尖行走。面对

着只剩下残垣断壁的地坛,他探求、叩问,一次次向灵魂深处进发,他的人生从

不曾务虚,而是充实的、充满战斗精神的一生。他的离开,是文学和思想的共同

伤痛。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

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

思想。且不论他在文学艺术上所做出的贡献,对于他来说,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胜

利!

他,就是史铁生。他告诉我们,生命是美丽的,是多姿多彩的,不论上天先

前对你是否公平,只要永不屈服,生命,总会发出耀眼的光彩。

三、背景链接

史铁生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

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双腿瘫痪后,史铁生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并多次产生过

自杀的念头,让深爱他的母亲为此操碎了心。后来在母亲的帮助下,经历了在地

坛痛苦的人生思考,史铁生重新找回了活下去的勇气,同时,他将自己这段时期

的生活经历写成了《我与地坛》一文。文章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

月,全文一万三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诸多方面写了作者跟地坛的关系,其

中主要内容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

基础梳理

一、认读字音

(一)单音字

(l)W(tan)(pi)⑵耳古(g6n)

⑶截雁(tdn)(4)卷窸孥窣(xl)(sU)

(5)青墙(tui)⑹旬看(kui)

(7)荒第(种)(8)舜然(cii)

(9)蝉蛇(tui)(10)剥饿(shi)

(11)炫耀(xuan)(⑵焦莒I(zhuo)

(二)多音字

"苦闷(mdn)[稍微(shao)

⑴闷〈,⑵稍I稍息

I闷热(m&n)(shao)

」捋胡子(10)f滑稽5)

⑶捋t捋虎须(luo)⑷稽

I稽首(qi)

命(sti)

(5)宿{星值(xiu)

〔一僧(xiO)

二、辨识字形

"xun(循)着cao(嘈)杂

逃d£in(遁)(2)<马cdo(槽)

、矛d£in(盾)、cdo(漕)运

血(譬)如'熨ti©(帖)

荒pi(僻)(4)<tie(贴)心

、pi(癖)好.zhen(砧)板

三、积累词语

1.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2.亘古不变:从古到今从未变过,形容空间或时间上的连续不断。

3.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4.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5.心神不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6.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

四、辨析词义

1.荒芜:■荒僻

(土地)荒芜荒僻(小路)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

课本原句

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二者都有荒凉的意思。“荒芜”指(田地)因无人耕种或管理而

巧辨巧析杂草丛生的样子,侧重于因没有人管理造成的。“荒僻”指荒

凉偏僻,侧重于距离繁华处较远。

2.以致'以至

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

课本原句

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

相同点:两者都有“表示形成某种结果”的意思。

不同点:''以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

的结果。比如,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以致得出了错误的

巧辨巧析结论。“以至",①直到,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

延伸;②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

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比如,他非常专心地写生,以至

刮起大风来也不理会。

【自主探究】

整体感知

1.课文的题目是“我与地坛”,可课文除了写自己、写地坛之外,还写到了

哪一个要素?

答:

[明确]母亲

2.找出课文中第一处同时出现这三个要素的句子。

[明确]第二部分第一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

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3.分别概括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内容要点。

答:

[明确]第一部分一一“我”与地坛,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第二部

分一一“我”与母亲,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4.行文图解

荒芜似不衰败■(生.巳是无可上驳]

既是逃骈的地方,(死,不必急于系画

也是精神的家蜀

我与他

砥力选)《他量理制儿丹

■(承受苦难]

活得收苦但

(女爆生活)

为难而伟大

合作探究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的相关段落,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怎样理解第一部分第二段中“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这句话的含意?

答:

[明确]生病之前,作者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我家”为中心。突

至的残疾使他的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他来到地坛,

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对生命的重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

而获得了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作者的精神家园、灵魂的栖息地,自

然以“地坛”为中心。

2.“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进入地坛的?

答:

[明确]“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

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

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一一“我”是

在颓废、迷惘的状态下进入地坛的。

3.作者在第五段中说:“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请解释

“一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的含义。

答:

[明确]“一个世界”指让“我”苦闷、彷徨、失望乃至绝望的现实世界。

“另一个世界”指“我”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的一个宁静的去处,一个能让“我”

一天到晚消磨时光的地方。

4.作者在第六段中说“这样想了好几年",最终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

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

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

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个启示对作者的命运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明确]这是''我"在地坛里思考关于生死的问题得到的结论。对生与死有

了答案,于是顺理成章地安然于生命的挫折与命运的安排而不再恐惧,因而坦然

地面对人生的重大问题,视“死”如“节日”,虽然残疾,但不再一味消极地想

到死,而是豁达地面对死亡,从而获得了顽强活下去的信心。

5.本部分共有三处景物描写,其景物特点分别是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

特点作用

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古老、从地坛的沧桑变化中,

圮的高墙、散落的雕栏、苍幽荒芜、“我”看到了人生的真

的老柏树、茂盛的野草荒藤、冷落、相;在满园沉静中,“我”

夕阳散发着沉静的光芒沉寂看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

第荒芜但并不园子虽荒芜,但并不衰

蜂儿如一朵小雾……片刻不

五衰败(充满生败,那么,“我”虽残疾,

段机)却不应该颓废

园子虽任人肆意雕琢却

第充满生未改变本色,所以“我”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

七命的也不应因为残疾,而改变

微苦的味道

段激情生命的本色,应该同样活

得有意义

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的相关段落,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6.在第二部分第一段中,作者说自己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你能具体说

一下这个“难题”是什么吗?

答:

[明确]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

要是老待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

想些什么。

7.作者在第二部分第八段中说:“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

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这句话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明确]“我”出于倔强、羞涩等复杂的原因,躲着母亲,拒绝与母亲交流。

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儿子却不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等到自己能懂得母亲的

时候,母亲却已经去世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责,同时也对别人提出诚

恳的告诫。

8.课文最后写道:“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

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里的“车辙”和“脚印”

是不是只是指现实中的“车辙”和“脚印”?为什么?

答:

[明确]不是,这里的“车辙”和“脚印”是有象征意义的。作者通过在地

坛的长期静思,参悟了人生的意义。因此,“车辙”可看作是作者心灵求索的轨

迹。然而作者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每一次挣扎都带给母亲忧虑和

哀伤,是母亲目送他走过这条长长的路,因此,“脚印”又可抽象为母亲在那个

阶段所起的作用。

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一个活到最疯狂的年龄而突然残废了双腿的人,像一

头突然被关进笼子里的狮子,焦躁、暴怒、绝望,甚至想到自杀,在走投无路、

失魂落魄时走进了地坛,从那里寻求到了生命的真谛,重新找回了自我。史铁生

的事迹对我们当代中学生有什么启迪?

[我的理解](观点一)我们要努力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每个人都需要一个

宁静的港湾,需要一个透视灵魂的湖泊,需要一份千古永恒的关照。长期生活在

忙忙碌碌中,奔波在名利仕途上,戴着面具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心灵之窗沾满灰

尘的我们,只有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人生才会变得真实,变得有价值。

(观点二)我们要学会在自然中寻求生命的宁静。史铁生在古园里不仅悟到了

自己生命的卑微和美丽,也悟到了人的生和死是自然的安排,人的命运同样也是

自然的安排,人生的关键是怎么活的问题。自然给了我们一片宁静,那天空中

的落日,那高歌的雨燕,那雪地上孩子们的脚印,还有那雨后草木和泥土的气味,

无不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给我们的心灵宁静的慰藉。这是一种诗意的回归,这是

忘却繁杂和纷乱的另一个世界。只有在这个世界里才能找到千古的宁静,才会找

到自我。

【自我检测】

一、语言运用(25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领导干部想问题、做决策,应该身脸不填为群众着想,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并以此作为干事创业的根本动力。

B.两年呕心沥血,7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粤川人民携手完成的是一次

也涉桑坦的改变、一阕壮阔豪迈的史诗。

C.能像城里人一样看病报销曾是几亿农民的梦想,是耳百不变的新鲜事。

如今实行“新农合”,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

D.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用恳切、优美的文字,把他用全部生命感悟

到的宝贵东西传达给我,我读得也神△化。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史铁生是中国作家中少数甚至唯一坚持写实写作的人,几乎全部建立在

自己的生活经历、生存体验上,他对哲学的思考使得他的精神空间高度开阔。

B.史铁生《病隙碎笔》对生死问题的深度探讨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不仅

体现了一个真正的思想者的风采,而且再现了一个优秀写作者的艺术功力。

C.尽管从官方到民间都意识到了垃圾问题的严峻性,但多年来,垃圾分类

依然迟迟难以推行,一些地方政府建设的垃圾焚烧厂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马

蜂窝二

D.据最新消息显示,重庆大学出版社近期对“思想家和思想导读”丛书正

式立项,今年将出版其中10本。由于翻译量大,目前已有近30位译者参与其中。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史铁生的离去令人痛惜,作家张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①我不能不去想象他的劳作,他是怎样写出这一个个字的。

②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忍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将思与诗投掷到这个异常

喧嚣的世界上。

③我知道这是他把全部生命凝聚成一道强光,照射到无边的夜色深处。

④我不知道还有谁像他一样,在这样的情与境下凝神打量或闭目冥思、,燃烧

自己。

⑤史铁生是这个时代难以消逝的声音。

⑥而后他发表的每一篇文章,只要读到,都让我获得特别的感动。

A.②①③④⑥⑤B.②③①⑤④⑥

C.⑤②④⑥①③D.⑤④②①③⑥

4.阅读下面的文段,在①②处分别填上恰当的句子,使文段语意连贯,语

句通畅。(5分)

21岁瘫痪,30岁患肾病,1998年开始做透析,史铁生59年的人生历程中,

有近40年与病魔抗争,一生与轮椅和医院相随相伴。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紧握“生命”之笔,饱蘸“心

血”之墨,书写了一篇篇坚强的“生命之歌”。直到离去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

忘记捐献自己还有用的器官,为人类和社会做贡献。在这物化与浮躁的当今,②

5.古今中外,有很多像霍金一样的人,他们勇于克服巨大的困难,为社会

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从备选人物中选出两个进行仿写。

(5分)

示例:霍金勇于同病魔抗争,用生命的顽强书写了科学史的奇迹。

备选人物:伽利略海伦•凯勒史铁生

答:

6.为下面这幅图片拟写解说词,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能揭示图片

的内涵。(不少于45个字)(6分)

答:

二、阅读提升(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7〜9题。

故乡的胡同

史铁生

①40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着四下张望,对我来说,

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

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男孩看太阳,直看得眼前发黑,闭一会儿眼,然后顽固地

再看太阳。因为我问过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

②奶奶带我走出那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

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

就是我的出生地。打完针,号啕之际,奶奶买了一串糖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

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

③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

大?可能是一回事。

④有一天,母亲领我拐进一条更长更窄的胡同,把我送进一个大门,一眨眼

母亲不见了。我正要往门外跑时被一个老太太拉住。她很和蔼,但是我哭着使劲

挣脱她,屋里跑出来一群孩子,笑闹声把我的哭喊淹没。我头一回离家在外,那

一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漫。这幼儿园就是那老太太办的,都说她

信教。

⑤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庙。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里去沉沉地唱,那

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

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多年以后我才找到它的来源。现在俄国使馆的位置,曾是

一座东正教堂,我把那钟声和它联系起来时,它已被推倒。那时,寺庙多也消失

或改作他用。

⑥我的第一个校园就是往日的寺庙,庙院里松柏森森。那儿有个可怕的孩子,

他有一种至今令我惊诧不解的能力,同学们都怕他,他说他第一跟谁好谁就会受

宠若惊,说他最后跟谁好谁就会忧心忡忡,说他不跟谁好了谁就像被判离群的鸟

儿。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

的影子。

⑦18岁去插队,离开故乡三年。回来后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独

自摇了轮椅一条条再去走那些胡同。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

猜解。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抹着美丽的图画,我说我能

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我们整日涂抹说笑,对未来抱着过分

的希望。

⑧母亲对未来的祈祷,可能比我对未来的希望还要多。她在我们住的院子里

种下一棵合欢树。那时我开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魂从轮椅里站起来。

可是合欢树长大了,母亲却永远离开了我,几年前爱过我的那个姑娘也远去他乡,

但那时她们已经把我培育得可以让人放心了。然后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以

往说给她听,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

⑨我单不知,像鸟儿那样飞在不高的空中俯瞰那片密如罗网的胡同,会是怎

样的景象?飞在空中而且不惊动下面的人类,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

杈杈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

7.下列对这篇文章的鉴赏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

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

达出胡同中的诵经声和钟声带给作者的独特感受。

B.第⑦段中的“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这句话,

表现出身残之后的作者对于人生的怀疑和对命运的困惑。

C.作者以“故乡的胡同”为题,选取了与胡同有密切关系的典型生活场景,

来表达他对故乡的爱恋之情,同时也暗含着对胡同的抱怨之意。

D.本文采取“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文末收结于两个疑问句,似乎是

在表示:已届“知命”之年的作者已经洞察了命运和人生的真谛。

8.请分析第③段的含意和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

9.阅读第⑨段,请联系作者的人生,说说作者认为“命运的构造”与“密

如罗网的胡同”有什么关系。(6分)

答:

参考答案

1.解析:选B。A项,“身临其境”指亲自到了那个境地。此处应用“设身处

地”。C项,“亘古不变”指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此处应改为“亘古未有”。

D项,“出神入化”形容技艺极其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2.解析:选C。A项,主语残缺,应该在“几乎……”之前加“他的作品”。

B项,语序不当,”体现了一个真正的思想者的风采”与“再现了一个优秀写作

者的艺术功力”应互换位置。D项,结构混乱,“据”和“显示”保留其一。

3.解析:选C。⑤是对史铁生总的评价,其他几句是对这一评价的解释,故

⑤在最前面。②是对史铁生品格的赞扬。④是通过比较进一步突出史铁生的特点。

⑥①③三句联系较为紧密,总体上是说史铁生的作品对“我”的影响,故在后面。

⑥是说史铁生的创作。①是说他创作的艰辛,“文章”与“一个个字”相照应。

③是对史铁生用生命创作出的“文字”的赞扬。

4.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填写第①处时,可根据其在

文段中的位置,确定其所起的作用,即承上启下。前面的句子写史铁生身患重病,

后面的句子写他努力使自己的生命有意义、有价值,故第①处应先用一个转折词

表转折,再重点写史铁生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第②处在文段末,应为总结

句,填写时应特别注意第②处前的背景句,根据背景句可知,应重点填写史铁生

的人生经历对我们的影响。

答案:①但是,他并没有停止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思考②他为我们树起了

难以逾越的精神标杆

5.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时,要抓住备选人物的事迹和形象

特点,仿照示例的结构进行仿写。同时,注意仿写的句子的情感倾向要与示例保

持一致。

答案:(示例)(1)伽利略勇于冲破重重阻挠,用斜塔实验证明了自由落体定

律的正确性。(2)海伦•凯勒身残志坚,用心血在寂静的世界里创造了无与伦比

的杰作。(3)史铁生在轮椅上思考,用笔在文学的世界里勾画出人生的美丽。(任

选两句即可)

6.答案:这是一幅坐在轮椅上的残疾运动员奋力击球的感人画面。他挥动球

拍,展开青春的翅膀;驰骋球场,追逐人生的梦想。

7.解析:选A。B项,这句话主要表明作者身残之后对生命的思考,表现人

生的无常和偶然。C项,作者对胡同含着爱恋之情,没有抱怨之意。D项,第一

段与下文构成的是并列关系。

8.答案:(1)含意: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认识的胡同多了,视野开阔了;

同时,胡同在“我”眼中不断蔓延扩展,也证明着“我”在胡同中慢慢长大。所

以也可以说“可能是一回事”。

(2)作用:承上启下,将作者回忆的几个生活场景连缀成一个整体,以突出

胡同在“我”成长中的作用。

9.答案:(1)作者的人生故事都以“胡同”为背景,胡同浸透了作者的生活

经历,见证了作者的成长和成熟。

(2)胡同引发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思考,胡同“延伸、连接,枝枝杈杈,曲曲

弯弯”,意味着命运的坎坷不平。

《15.1我与地坛》同步练习

一、基础素养巩固(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地坛离我家很近,①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

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

不远的地方一一②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

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③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

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

面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了一段段高墙,

又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

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④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

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1.文中标序号的四处标点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B.②C.③D.@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剥蚀淡褪坍圮散落

B.侵蚀淡褪倾圮散架

C.侵蚀暗淡坍圮散架

D.剥蚀暗淡倾圮散落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这时候想必是该来了B.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C.我想必这时候是该来了D.想必这时候我是该来了

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甘之如怡自我安慰哀怨截瘫

B.半途而费失魂落魄祭坛坦荡

C.旁征博引九坛八庙安详车辙

D.撕叫不停骄阳高悬倔强羞涩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惩戒失信不应各行基星,对失信行为的认定与惩罚,应当有相对统一的标准并在制度

上进行约束。

②史铁生的散文名著《我与地坛》一文浓缩了作者对多年艰辛生活的深切体悟,读来整

楚动人,感慨良多。

③虽然获得了九连胜,比赛结束后队员们并没有用兽串言,在接受采访时坦然表示,比

赛绝非一帆风顺。

④几年前,这里到处都是在建工地,一片荒凉;而现在,这里高楼林立,热闹非凡,到

了晚上,更是呈现出一派打0啰绿的景象。

⑤所有的罪行都是由小错一步步发展而来的,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如果小错

不改,野沙感塔,铸成大错再来后悔就说什么都晚了。

⑥某些现代作家的作品思想深刻,但用现代汉语语法标准衡量,其作品中某些语言的表

述显然并不规范,不足为训。

A.①®⑤B.①®⑥C.②③⑤D.③④⑥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史铁生《病隙碎笔》对生死问题的深度探讨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不仅体现了一个真

正思想者的风采,而且再现了一个优秀写作者的艺术功力。

B.史铁生辞世后,不计其数的读者在短短几天时间里,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众多媒体

刊载了大量缅怀他的文章。

C.史铁生是中国作家中少数甚至唯一坚持写实写作的人,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建立在自己

的生活经历、生存体验之上,他对哲学的思考带来了精神空间的高度开阔.

D.由于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地坛,使作者获得了对生命的一些新的理解,从而走出了残疾

自伤的阴影。

二、能力素养提升(42分)

(一)课内阅读(15分)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1〜6段,完成7〜9题。

7.下列对选段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选段中通篇采用概述式的笔法,选择地坛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些对象,通过与时

间和历史、自然和生命的对话,深刻地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B.夕阳残照地坛的断壁颓垣,时间的伟力、岁月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历史的凝重,衬

托出个体的微不足道。

C.选段写作风格独特,在内容上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间隔,以思辨为主导,

从始至终自由洒脱而又饱含情感,容量丰富,内涵饱满。

D.“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一句运用拟人的手

法,含蓄深挚地刻画出作者与地坛的同病相怜及精神交流。

8.文中“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看似平淡、重复,其实含意

丰富。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6分)

9.第5段描写了地坛的什么特点?结合第3段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眼中的地坛是怎样

的?这折射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态?(6分)

(二)课外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合欢树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

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

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

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

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

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

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

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

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

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

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

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

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

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

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

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

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

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

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

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

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

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

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我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

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

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

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着车进

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着车进去看看。

我告别了老街坊,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

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

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选自《史铁生作品集》)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

子成为作家。

B.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C.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学、获奖更重要。

D.“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

馨的感觉。

11.本文一开头就写了“我”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

作用?(6分)

12.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

有怎样的体会?(6分)

(三)语言表达(12分)

13.著名作家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他捐赠的肝脏在天津成功移植给了一位患者。

请你以这位患者的名义给史铁生写一段感激的话。要求:①语言简明、连贯、得体;②不写

称呼语;③不超过100字。(5分)

14.下面一段文字节选自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第三节(课文未选),作者以种种事物

比喻四季,象征着“我”对自身酸甜苦辣的经历和复杂多变的人生的种种感受。请你在文中

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使之分别组成前后衔接、呼应的排比句。(3分)

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冬天是夜

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冬天是圆号

和长笛。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飘浮着的鸽子的哨音,

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

15.为下面这幅图片拟写解说词,要求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方法,能揭示画面的内涵。(不

超过50字)(4分)

05.1我与地坛》同步练习答案解析

一、基础素养巩固(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地坛离我家很近,①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

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

不远的地方一一②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

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③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

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

面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了一段段高墙,

又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0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

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④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

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1.文中标序号的四处标点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B.②C.③D.④

【答案】A

【解析】①处应用句号。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剥蚀淡褪坍圮散落

B.侵蚀淡褪倾圮散架

C.侵蚀暗淡坍圮散架

1).剥蚀暗淡倾圮散落

【答案】A

【解析】剥蚀:物质表面因风化而逐渐损坏。侵蚀:逐渐侵害使变坏。淡褪:指颜色

褪去变淡。暗淡:(光线)昏暗,不明亮;(色彩)不鲜明;(前途)不光明,没有希望。坍圮:

崩塌。倾圮:坍毁,倒塌。散落:分散地往下落。散架:完整的东西散开,比喻散伙或垮台。

常用于形容极端疲劳。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这时候想必是该来了B.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C.我想必这时候是该来了D.想必这时候我是该来了

【答案】B

【解析】“这时候”承接上文,应置于句首。

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甘之如怡自我安慰哀怨截瘫

B.半途而费失魂落魄祭坛坦荡

C.旁征博引九坛八庙安详车辙

D.撕叫不停骄阳高悬倔强羞涩

【答案】C

【解析】A项,“甘之如怡”应为“甘之如饴”。B项,“半途而费”应为“半途而废二

D项,“撕叫不停”应为“嘶叫不停”。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惩戒失信不应各勺不是,对失信行为的认定与惩罚,应当有相对统一的标准并在制度

上进行约束。

②史铁生的散文名著《我与地坛》一文浓缩了作者对多年艰辛生活的深切体悟,读来楚

挚到人,感慨良多。

③虽然获得了九连胜,比赛结束后队员们并没有得萼有言,在接受采访时坦然表示,比

赛绝非一帆风顺。

④几年前,这里到处都是在建工地,一片荒凉;而现在,这里高楼林立,热闹非凡,到

了晚上,更是呈现出一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