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监测采样技术与检测方法_第1页
地下水监测采样技术与检测方法_第2页
地下水监测采样技术与检测方法_第3页
地下水监测采样技术与检测方法_第4页
地下水监测采样技术与检测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下水监测采样技术与检测方法1(一)监测井布设原则【4.1.1】三、地下水监测井布设1)以地下水类型区划分和开采强度分区为基础,并根据监测目的和精度要求合理布设各类监测井。2)以平原区和浅层地下水为重点,平面上点、线、面相结合,垂向上层次分明布设各类监测井。3)以特殊类型区地下水监测为重点,兼顾基本类型区地下水监测。三、地下水监测井布设4)与地下水功能区管理相结合,重点监测地下水开采层或供水层。5)与地下水水文监测井相结合,并优先选用符合监测条件的民井或生产井。6)监测井密度在主要供水区密,一般地区稀;污染严重区密,非污染区稀。(一)监测井布设原则【4.1.1】(二)监测井布设位置【4.1.2】三、地下水监测井布设

1)以地下水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地区。

2)饮水型地方病(如高氟病)高发地区。

3)污水灌溉区、垃圾填埋处理场地区、地下水回灌区、大型矿山排水区及大型水利工程或工业建设项目区等。

4)超采区、次生盐渍和污染严重区。

5)不同水文地质单元区。

6)地下水功能区。(三)监测井布设方法三、地下水监测井布设

由于地质结构复杂,使地下水监测井的布设也变得复杂。地下水一般呈分层流动,侵入地下水的污染物、渗滤液等可沿垂直方向运动,也可沿水平方向运动。因此,监测井的布设不但要掌握污染源分布、类型和污染物扩散条件,还要弄清地下水的分层和流向等情况。通常布设两类监测井,即对照监测井和控制监测井。监测井可以是新打的,也可利用已有的水井。三、地下水监测井布设1.对照监测井布设【4.1.4】1)根据区域水文地质单元状况,在地下水补给来源垂直于地下水流的上游方向应设置一个至数个对照监测井。2)水文地质单元跨行政区界时,在地下水流入行政区界处应设置一个对照监测井。3)地下水水文地质单元或行政区界内有多处补给来源时,应分别设置数个对照监测井;控制水量不得少于地下水补给来源水量的80%。(三)监测井布设方法三、地下水监测井布设2.控制监测井布设【4.1.5】根据地下水流向、流程以及主要含水层纵向和垂向分布状况与范围,在纵向和垂向应分别布设数个控制监测井和垂向采样点。1)供水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控制监测井布设数量,应能控制地下水水量和主要污染物来源的80%。2)

控制监测井设在污染源周围不同位置,特别是地下水流向的下游方向。(三)监测井布设方法三、地下水监测井布设对于点污染源,如工业或生活排污口、垃圾堆放点等形成的点状污染扩散,应沿地下水流向,自排泄点由密而疏,呈圆形或扇形放射线式布设若干控制监测井3)对于线污染源,如废污水沟渠、污染河流等形成的条带状污染扩散,应以平行及垂直于地下水的流向(呈放射线式)分别布设若干控制监测井;污染物浓度高和渗透性强的地区应适当增设控制监测井。4)(三)监测井布设方法2.控制监测井布设【4.1.5】三、地下水监测井布设对于面污染源,如农业施肥、污废水灌溉等形成的面状污染扩散,可呈均匀网状布设若干控制监测井。5)综合考虑地下含水层透水性和地下水流速,适当调整控制监测井纵向和垂向之间的距离;必要时,可适当扩大监测范围。6)(三)监测井布设方法2.控制监测井布设【4.1.5】三、地下水监测井布设基本要求1)布设前收集地下水功能区水文地质条件、生态、环境保护等信息。2)根据监测区域水文地质单元状况,在地下水一级功能区内分别布设一个至数个对照监测井和控制监测井。3)地下水功能区监测井布设方法与对照监测井、控制监测井布设方法相同。(三)监测井布设方法3.地下水功能区监测井布设【4.1.7】(四)监测井布设密度【4.1.8】三、地下水监测井布设

地下水监测井布设密度,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类型、开采强度及污染状况等合理选定。以地下水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地区,监测井布设密度不得低于规范表4.1.8最低限要求;其他地下水水功能区、污染严重区、超或强开采区应按规范表4.1.8要求的上限加密。三、地下水监测井布设表4.1.8地下水监测井网布设密度(单位:眼/103km2)

基本类型区名称

开采强度分区

超采区

强开采区

中等开采区

弱开采区

平原区

冲积平原区

8~14

6~12

4~10

2~6

内陆盆地平原区

10~16

8~14

6~12

4~8

山间平原区

12~16

10~14

8~12

6~10

黄土台原区

参照冲积平原区弱开采区监测站布设密度布设

荒漠区

山丘区

一般基岩山丘区

岩溶山区

黄土丘陵区

三、地下水监测井布设地下水水质监测井布设密度,宜控制在同一地下水类型区内水位基本监测井布设密度的10%左右。地下水成分较复杂的区域或地下水受污染的区域应适当加密。1)平原地区应充分考虑本地区水文分区、流域面积、河渠网密度、机井密度、产汇流立体特点等,以面上的分布均匀及综合代表性强为原则,确定地下水监测井网布设密度。2)(四)监测井布设密度【4.1.8】三、地下水监测井布设地下水二级水功能区监测井布设密度应符合以下规定:

功能区内控制监测井布设不得少于一个特大型(日允许开采量≥15万m3)集中式地下水供水水源区,水质监测井布设数量应≥区内开采井数的1/2。大型(5万m3≤日允许开采量<15万m3)集中式地下水供水水源区,水质监测井布设数量应≥区内开采井数的1/3。(四)监测井布设密度【4.1.8】三、地下水监测井布设中型(1万m3≤日允许开采量<5万m3)和小型(日允许开采量<1万m3)集中式地下水供水水源区,水质监测井布设数量应≥区内开采井数的1/4。其他地下水二级水功能区水质监测井布设密度应≥1个/100km2。地下水二级水功能区监测井布设密度应符合以下规定:

(四)监测井布设密度【4.1.8】地下水监测采样技术16四(一)采样时间与频次四、地下水监测采样技术1.基本监测井采样时间与频次【4.2.1】1)国家重点水质监测井应在每月采样1次,全年12次;背景值监测井不得少于每年枯水期采样1次。2)国家一般水质监测井应在采样月采样,不得少于丰、平、枯水期各采样一次。3)地下水污染严重区域的监测井,应在每月采样一次,全年不得少于12次。(一)采样时间与频次四、地下水监测采样技术4)以地下水作为主要生活饮用水源的地区,日供水量≥1万m3的监测井应在每月采样1次,全年不少于12次;日供水量<1万m3的监测井,应在采样月采样1次,不得少于丰、平、枯水期各采样1次。5)国家基本监测井的采样时间统一规定在采样月的20日前完成。同一水文地质单元的监测井采样时间应基本保持一致。1.基本监测井采样时间与频次【4.2.1】四、地下水监测采样技术6)专用监测井采样时间与频次,按监测目的与要求确定。7)遇到特殊情况(水质发生异常变化)或发生污染事故,可能影响地下水供水安全时,应增加采样频次。1.基本监测井采样时间与频次【4.2.1】(一)采样时间与频次四、地下水监测采样技术(一)采样时间与频次2.地下水功能区监测井采样时间与频次【4.2.2】1)特大型、大型集中式供水水源区和跨省级行政区的监测井,应在每月采样1次,全年12次。2)中型集中式供水水源区、分散式开发利用区应在每季度的采样月采样1次,全年4次。3)其他地下水二级功能区应在丰、平、枯水期的采样月各采样1次。偏远地区每年汛期和非汛期至少各采样1次。4)地下水功能区水质良好且稳定的,可适当降低采样频次,但不得少于汛期和非汛期各采样1次;水污染严重或用水矛盾突出、有纠纷的,应适当增加采样频次。(二)采样器与样品容器【4.2.3】四、地下水监测采样技术地下水水质采样器分为自动式与人工式,自动式用电动泵进行采样,人工采样方式分为活塞式与隔膜式,可按当地实际情况和监测要求合理选用。1)采样器在监测井中应能准确定位,并能取到足够量的代表性水样。2)样品容器要求同本规范地表水监测相关条款规定。3)(三)采样方法与注意事项【4.2.4】四、地下水监测采样技术1)利用水位测量井采样时,应先量测地下水位,然后再采集水样。2)采样时采样器放下与提升时动作要轻,应避免搅动井水和井壁及底部沉积物,以避免影响水样真实性。3)采集分层水样时,应按含水层分布状况采集;或在地下水水面0.5m以下、中层和底部0.5m以上采集,并同时记录采样深度。(三)采样方法与注意事项【4.2.4】四、地下水监测采样技术4)用机井泵采样时,应待抽水管道中停滞的水排净,新水更替后再采样。5)自流地下水应在水流流出处或水流汇集处采样。6)除特殊监测项目外,应用监测井水荡洗采样器和水样容器2次~3次;挥发性或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项目,采样时水样注满容器,上部不留空隙;石油类、重金属、细菌类、放射性等特殊监测项目的水样分别单独采样。四、地下水监测采样技术7)水样采集量应满足监测项目与检测方法所需量及备用量要求。8)水样采入或装后入容器,应盖紧、密封容器瓶,贴好标签;需加入保存剂的水样,应立即加保存剂后密封。9)采集水样后,应按要求现场填写采样记录;字迹应端正、清晰,各栏内容填写齐全。10)核对采样计划、采样记录与水样,如有错误或漏采,应立即重采或补采。(三)采样方法与注意事项【4.2.4】(四)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4.2.5】四、地下水监测采样技术1)采样人员应经岗前培训,切实掌握地下水采样技术,熟知采样器具的使用和样品固定、保存、运输条件等,持证上岗。2)-3)每次检验工作结束后,样品容器应及时清洗。地下水水样容器和其他污水样品容器应分类存放,不得混用。4)尽量缩短采样与分析的时间间隔,需在现场监测的项目应在水样采集后立即测定;不能及时分析的项目应加入保存剂或在低温下保存。四、地下水监测采样技术5)水位、水温、pH值、电导率、浑浊度、色、嗅和味应在现场观测和测定。6)现场使用的监测仪器应经检定或校准合格,并在使用前进行仪器校正。7)每批水样,应选择部分项目加采现场平行样、制备现场空白样,与样品一同送实验室分析。(四)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4.2.5】(五)样品保存方法【4.2.6】四、地下水监测采样技术

1)样品中易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的监测项目,应根据待测物的性质选择适宜的样品保存方法。

3)地下水样品保存方法应符合本规范地表水监测相关技术要求。

2)不需或不能采用向样品中加入保存剂的监测项目,应采用低温保存、现场测定、预处理(如萃取)或控制从采样到测定的时间间隔等方法,并应在保存期内测定完毕。28监测项目与检测方法五(一)监测项目的选择与确定五、监测项目与检测方法1.监测项目的选择原则

1)国家和行业水环境和水资源质量标准中规定的监测项目。

2)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要求控制的监测项目。

3)反映本地区天然水化学特征与污染源特征的监测项目。

4)矿区或地球化学高背景区,可根据矿物成份、丰度来选择。

5)专用监测井按监测目的与要求选择。

6)满足地下水资源管理与保护要求。五、监测项目与检测方法2.地表水监测项目确定【3.3.2】国家重要和一般基本站监测项目应符合表3-1常规项目要求;潮汐河流常规项目还应增加盐度和氯化物等。国家重要水质站应增测表3-2中非常规项目;一般水质站可参照执行。1)(一)监测项目的选择与确定五、监测项目与检测方法(一)监测项目的选择与确定五、监测项目与检测方法饮用水源地监测项目应符合规范表3.3.2常规项目要求;还应根据当地水质特征,增测表3.3.2中非常规项目。其他水功能区监测项目除应符合规范表3.3.2常规项目要求,还应根据排入水功能区的主要污染物质种类增加其他监测项目。2)3)(一)监测项目的选择与确定2.地表水监测项目确定【3.3.2】五、监测项目与检测方法受水工程控制或影响的水域监测项目除应符合规范表3.3.2常规项目要求,还应根据工程类型与规模、影响因素与范围等增加其他监测项目。泄洪期间应增测气体过饱和等监测项目。专用站监测项目可根据设站目的与要求,参照规范表3.3.2常规项目和非常规项目确定。4)5)(一)监测项目的选择与确定2.地表水监测项目确定【3.3.2】五、监测项目与检测方法3.地下水监测项目确定【4.3.2】国家重要监测井和一般监测井应符合表3-3常规项目要求。地球化学背景高的地区和地下水污染严重区的控制监测井,应根据主要污染特征增加有关监测项目。1)(一)监测项目的选择与确定五、监测项目与检测方法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控制监测井监测项目,应符合表3-3常规项目要求,并根据实际情况增测反映本地区水质特征的其他有关监测项目。2)水源性地方病流行地区应另增加测碘、钼、硒、亚硝胺以及其他有机物、微量元素和重金属等监测项目。3)沿海地区和北方盐碱区应另增加测电导率、溴化物和碘化物等监测项目。4)(一)监测项目的选择与确定3.地下水监测项目确定【4.3.2】五、监测项目与检测方法农村地下水可增测有机氯、有机磷农药等监测项目。有机污染严重区域可增测苯系物、烃类等挥发性有机物监测项目。5)进行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分类,应测定钙、镁、钠、钾阳离子以及氯化物、硫酸盐、重碳酸盐、硝酸盐等天然水化学项目。6)(一)监测项目的选择与确定3.地下水监测项目确定【4.3.2】五、监测项目与检测方法

用于锅炉或冷却等工业用途的,应增加侵蚀性二氧化碳、磷酸盐等监测项目。7)矿泉水源调查应增加反映矿泉水特征和质量的监测项目。8)(一)监测项目的选择与确定3.地下水监测项目确定【4.3.2】五、监测项目与检测方法

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