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枣阳市2021-2022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湖北省枣阳市2021-2022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湖北省枣阳市2021-2022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湖北省枣阳市2021-2022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湖北省枣阳市2021-2022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中考化学模似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目的A.检验溶液是否是碱溶液B.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之一操作现象溶液变蓝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结论该溶液是碱溶液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目的C.除去CO中的CO2D.鉴别浓盐酸和浓硫酸操作现象两个洗气瓶中均无明显现象甲瓶口出现白烟,乙瓶口无明显现象结论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是CO甲瓶中是浓盐酸,乙瓶中是浓硫酸A.A B.B C.C D.D2.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事实,有明显错误的是()A.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B.1滴水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C.水通电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化学反应中分子是可分的D.将空气进行加压液化﹣﹣分子的体积变小3.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粗盐称量B.粗盐溶解C.浊液过滤D.蒸发结晶4.人们常在可燃物建筑材料中添加阻燃剂以防止火灾。Mg(OH)2是一种常见的阻燃剂,在380℃时分解成水蒸气和耐高温的MgO,并吸收大量的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C.Mg(OH)2分解的产物能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D.MgCO3比CaCO3易分解,也可作阻燃剂5.某固体由Ba2+、Cu2+、Na+、Cl-、CO32-、SO42-中的几种离子构成,取一定质量的该固体样品,进行如下实验:①将固体溶于水得无色透明溶液,加入足量BaCl2溶液,过滤,得到白色沉淀②在白色沉淀中加入过量稀硝酸,沉淀全部溶解③在滤液中滴加足量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由上述实验得出的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通过步骤①可以确定原固体中一定不含的离子只有Cu2+B.无法确定该固体中是否含有Na+和Cl-C.该固体由Na+、Cl-、CO32-三种离子构成D.将步骤①改为滴加Ba(NO3)2溶液,通过步骤③可确定固体中是否含有Cl-6.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在一定量的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至过量B.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C.质量相同的粉末状碳酸钙和块状碳酸钙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D.向等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两份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锌粉和铁粉7.下列关于维生素C(C6H8O6)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1个维生素C分子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构成B.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6C.维生素C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4﹕3D.维生素C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4.5%8.现有失去标签的氯化钙、硝酸银、盐酸、碳酸钠4种无色溶液。将它们编号为甲、乙、丙、丁后,两两混合的现象如下表所示。根据实验现象判断甲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是()实验顺序实验内容实验现象①甲+乙有气泡生成②甲+丙有沉淀生成③丙+丁有沉淀生成④乙+丙没有现象发生A.CaCl2 B.AgNO3 C.HCl D.Na2CO39.化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安全性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A.测定溶液的pH B.稀释浓硫酸C.检查气密性 D.熄灭酒精灯10.下列化肥分别与熟石灰混合研磨后,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的是()A.KNO3 B.NH4Cl C.K2SO4 D.Ca3(PO4)2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我们应充分学好、用好,请用化学用语填空。(1)碱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在不同的碱溶液中都有相同的_____________。(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____________。(3)碘酒中的溶剂是_____________。(4)氯化钠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盐,氯化钠是由_____________构成的。(5)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_______。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尿素〔CO(NH2)2〕是氮肥中最主要的一种,其含氮量高,在土壤中不残留任何有害物质,长期施用没有不良影响。计算:CO(NH2)2中共含有________(写数字)种元素。CO(NH2)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_____。若CO(NH2)2中含有3g氮元素,则该CO(NH2)2的质量为________g(计算结果精确到0.1)。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下列环境问题与燃煤有直接关系的是_____(填序号)。A酸雨B温室效应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烟气脱硫是目前控制燃煤的重要途径。如钠碱循环法是利用亚硫酸钠(Na2SO3)溶液脱除烟气中的SO2,生成亚硫酸氢钠(NaHS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Na2SO3可由NaOH溶液吸收SO2制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大气中CO2含量不断升高,使全球气候问题日趋严重。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尝试通过多种途径减少CO2的排放或将CO2转化为有用物质。①途径一: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并将CO2储存或利用,流程如图。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A该过程可实现CO2零排放B该过程只有2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C反应分离室中分离物质的操作是蒸发、结晶D该过程至少发生了4个化学反应②途径二:将CO2转化为甲醇(CH3OH),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2所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14.如图所示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甲图中,t2℃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_____。P点所表示的含义是_____。t2℃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溶解形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最大的是_____(填“A”或“B”或“C”)。如乙图所示,20℃时,把试管放入盛有X的饱和溶液的烧杯中,在试管中加入几小段镁条,再加入5mL稀盐酸,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同时烧杯中出现浑浊,则X可能为A、B、C三种固体物质中的_________。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为何铝不容易生锈?”“铝和铁谁更活泼?”。为了弄清这两个问题,某化学兴趣小组从实验室里取出大小、形状相同的铁片和铝片,进行了如下4步探究实验:①直接将铁片和铝片放入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的稀硫酸,发现铝片上没有气泡产生;②将铁片、铝片取出,用砂布砂亮,重复以上实验,发现铝片产生H2的速度比铁片上快;③将铁片和铝片取出洗净,放入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的CuSO4溶液,铁片和铝上均有红色物质出现;④再取出铝片清洗砂净,放入淡绿色的FeSO4溶液之中,溶液颜色逐渐变浅至无色。回答下列问题:(1)为何实验①中铝片上没有气泡放出?______;(2)根据以上实验,你认为“铝和铁谁更活泼?”______;(3)根据以上实验,你认为“为何铝不容易生锈?”______;(4)为何所取铁片和铝片的“大小、形状相同”?______;(5)以上实验中,你认为哪两步不能说明“铝和铁谁更活泼?”______;(6)写出第④步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16.实验室中现有一种固体混合物,其中可能含有Cu(OH)2、CuO、Cu、NaOH、Na2CO3、CaCl2六种物质中的两种或多种。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出现的现象如图中所述。试根据实验过程和发生的现象判断:产生的气体D是(写化学式,下同)_____。混合物A中,一定存在的物质是_____;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_____,原因是_____。滤液F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是_____。写出过程③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中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C【解析】

A、碱性溶液能使石蕊试纸变蓝,不一定是碱的溶液,比如碳酸钠溶液属于盐的溶液,故选项错误;B、白磷燃烧是因为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该实验是出现了两变量,不能得到结论,故选项错误;C、气体通过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掉,故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因此剩余的气体是一氧化碳,故选项正确;D、浓盐酸挥发形成的是白雾,不是白烟,故选项错误。故选C。2、D【解析】

A、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酒精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香,不符合题意;B、1滴水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不符合题意;C、水通直流电分解,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不符合题意;D、将空气进行加压液化,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水通直流电分解,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3、B【解析】A、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溶解粗盐时,用玻璃棒进行搅拌,以加快粗盐的溶解速率,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液体受热不均匀,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B。点睛: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4、A【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灭火的原理: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详解】A、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的属性,是不会改变的,只能改变可燃物的温度,故A错误;B、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B正确;C、Mg(OH)2分解的产物水蒸气和耐高温的MgO,可以隔绝氧气或空气,故C正确;D、碳酸镁和碳酸钙都不具有可燃性,受热都会分解出二氧化碳,都可作阻燃剂,故D正确。故选A5、D【解析】

①将固体溶于水得无色透明溶液,说明一定不含有铜离子,加入足量BaCl2溶液,过滤后得到白色沉淀,说明固体中不含钡离子,可能含有碳酸根离子或是硫酸根离子,产生的沉淀可能是碳酸钡或是硫酸钡;

②在白色沉淀中加入过量稀硝酸,沉淀全部溶解,说明沉淀是碳酸钡,即固体中不含硫酸根离子;

③在滤液中滴加足量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由于步骤①加入了氯化钡,故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氯离子。【详解】A、通过步骤①可以确定原固体中一定不含的离子有铜离子和钡离子,错误;

B、阳离子一定不含有铜离子和钡离子,故一定含有钠离子,错误;

C、由分析可知,故该固体中一定含有Na+、CO32-,可能存在Cl-,故错误;

D、将步骤①改为滴加Ba(NO3)2溶液,通过步骤③可确定固体中是否含有Cl-,正确;

故选:D。6、D【解析】

A.由于铁和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亚铁,随着铁的加入直至过量,硝酸铜的质量分数将变成0,故A错误;

B.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随着一氧化碳的通入,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少直至氧化铁反应完全,固体的质量将保持不变,故B错误;

C.质量相同的粉末状碳酸钙和块状碳酸钙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相同,故C错误;

D.向等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两份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锌粉和铁粉,刚开始金属不足,相同质量的锌和铁,铁生成的氢气质量较多;金属与酸反应时氢气来源于酸中的氢元素,因为酸的量相同,最终生成的氢气应该相等,故D正确。

故选:D。7、C【解析】A.1个维生素C分子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构成,正确;B.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1×8+16×6=176,正确;C.维生素C中C、H、O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3﹕4﹕3,故说法错误;D.维生素C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4.5%。故选C。8、D【解析】

将这四种物质两两反应:氯化钙与硝酸银反应会生成氯化银沉淀、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硝酸银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根据反应现象:甲+乙有气泡生成,说明甲乙分别是盐酸和碳酸钠中的一种;乙+丙没有现象发生,说明丙是氯化钙;那么甲是碳酸钠、乙是盐酸,则丁是硝酸银。故选D。9、A【解析】

A、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值。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A错误;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B正确;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连接装置,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则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C正确;D、熄灭酒精灯用该用灯帽盖灭,避免用嘴吹灭从而引起火灾。D正确。故选A。10、B【解析】

根据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研磨后能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详解】A、KNO3不属于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研磨后,无明显变化,不符合题意;B、NH4Cl属于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研磨后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符合题意;C、K2SO4不属于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研磨后,无明显变化,不符合题意;D、Ca3(PO4)2不属于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研磨后,无明显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B。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OH-H2OC2H5OHNa+和Cl-Al【解析】

(1)碱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在不同的碱溶液中都有相同的氢氧根离子,其离子符号为:OH-;(2)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所以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其分子符号为H2O;(3)碘酒中的剂是酒精,其式为:C2H5OH;(4)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其离子符号为:Na+和Cl-;(5)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其元素符号为:Al。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4606.4g【解析】

(1)由尿素的化学式CO(NH2)2可知,尿素是由碳、氧、氮、氢四种元素组成的;(2)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14+2)×2=60,故填:12+16+(14+2)×2=60;(3)含氮元素3g需要尿素的质量为:3g÷×100%=6.4g。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ABCNa2SO3+SO2+H2O═2NaHSO32NaOH+SO2═Na2SO3+H2OBDCO2+3H2CH3OH+H2O【解析】

(1)将煤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还能产生大量的灰尘,生成的二氧化碳能形成温室效应,生成的二氧化硫能形成酸雨,产生的大量灰尘增加了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故选ABC;(2)利用亚硫酸钠(Na2SO3)溶液脱除烟气中的SO2,生成亚硫酸氢钠(NaHS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O3+SO2+H2O═2NaHSO3;Na2SO3可由NaOH溶液吸收SO2制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SO2═Na2SO3+H2O;(3)①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碳酸钙高温能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能促进反应的进行;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而氢氧化钠溶液可来“捕捉”CO2;故该过程只有碳酸钙、氢氧化钠等都可以循环利用;而含有二氧化碳含量低的气体排出,并没有“实现CO2零排放”;在“反应室“中发生的反应有CaO+H2O=Ca(OH)2,Ca(OH)2+Na2CO3=CaCO3↓+2NaOH,所以分离CaCO3和NaOH用过滤操作;该过程化学反应有:碳酸钙高温能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故至少发生了4个。②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CO2和H2在条件下转化为甲醇(CH3OH)和水,配平即可,故其化学方程式为:CO2+3H2CH3OH+H2O;答案:(1)ABC;(2)Na2SO3+SO2+H2O═2NaHSO3;2NaOH+SO2═Na2SO3+H2O;(3)①BD;②CO2+3H2CH3OH+H2O14、At1℃时B和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CC【解析】

(1)由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知道,在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A>B>C,所以t2℃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A;t1℃时,B和C的溶解度曲线交于P点,说明t1℃时B和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t2℃时,溶解度A>B>C,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溶解形成饱和溶液,A需要的水的质量小,B次之,C物质需要水质量最大,故形成溶液的质量最大的是C;(3)因为镁条和稀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烧杯内出现浑浊,说明X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C曲线符合要求。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铝表面的氧化膜没有除去,阻止铝与稀硫酸反应铝更活泼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铝继续反应此实验探究的是铝和铁的活动性,要保持其他因素完全相同①和③2Al+3FeSO4=Al2(SO4)3+3Fe【解析】

(1)实验①中铝片上没有气泡放出是因为铝表面的氧化膜没有除去,阻止铝与稀硫酸反应,故填:铝表面的氧化膜没有除去,阻止铝与稀硫酸反应;(2)根据②将铁片、铝片取出,用砂布砂亮,重复以上实验,发现铝片产生H2的速度比铁片上快,可以推断铝的活动性大于铁;故填:铝更活泼;(3)铝不容易生锈是因为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铝继续反应,故填: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铝继续反应;(4)取铁片和铝片的“大小、形状相同”是因为此实验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