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城镇与城市课时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1页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城镇与城市课时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2页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城镇与城市课时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3页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城镇与城市课时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4页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城镇与城市课时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课古代的村落、城镇与城市1.如图为新石器时代德国费德尔湖畔的艾希比尔村落(遗址)复原图,从左至右分别为配置图、外观图、俯瞰图。对该复原图的解读正确的是A.面湖而居适应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B.码头的存在说明商品经济发达C.房屋布局体现了严格的等级秩序 D.悬山式屋顶适应热带多雨的环境2.清朝中期的汉口镇商贾数千家,会馆、公所林立,其街道命名也颇有特色,如新安巷、徽州巷、宝庆街、广东巷、江苏巷等。由此可见,汉口镇A.是各商业城市之首B.城市布局严整有序C.商帮活跃,贸易兴盛D.是著名的手工业市镇3.如表是有关唐代长安城西市的三则史料。史料可确证当时日有礼席,举铛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之馍,可立办也《唐语林》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酒肆行》(张)通妻陶氏,常于西市鬻饭,精而价贱《两京新记》A.西市饮食业适应市场能力较强 B.市的管理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C.餐饮行业成为西市的主要行业 D.西市已经开始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4.清代汉口、佛山、景德、朱仙四大名镇的崛起主要得益于A.国家政策支持B.清代接轨世界市场C.商品经济发展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5.殷商和西周时期的城市,往往看不到整齐规划的城市布局,更像一个有围墙的农村。而到春秋战国时期,筑城之风盛行,随着商业的发展往往成了交换的中心城市。这反映了A.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 B.城市不再具备政治、军事职能C.分封制崩溃的必然结果 D.建筑技术的进步6.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这是因为汉代A.农业经济相对更加发达 B.战乱导致经济衰落C.盐铁官营阻碍城市发展进程 D.推行休养生息政策7.农业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文明的基础。下列哪一现象属于原始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A.巢居的盛行 B.聚落的发展 C.城市的出现 D.铁器的普及8.徽州古村落在选址上秉承“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其体现的环境理念是A.人文与自然的和谐B.改造和征服自然C.以人为本,人定胜天D.人与自然的分离9.据考古发现,南宋国都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这反映出当时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B.商业发展削弱了专制皇权C.工商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D.传统坊市格局已经被打破10.《周礼·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反映出当时A.建筑理念深受礼制影响 B.经济实力决定政治地位C.都城各功能区严格区分 D.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11.奇平卡姆登镇是今天带有英伦风情的十大小镇之一,它最早可追溯于公元前七世纪,中世纪前后成为英国重要的羊毛贸易地,是英国早期城镇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世纪英国的贸易小镇兴起的主要原因是()A.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 B.政府管理有效,社会秩序稳定C.地理位置重要,便于军事防御 D.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2.早期的村落一般位于河流流域或者临近水源适合人类发展的地区,这说明()A.地理环境影响村落位置 B.采集经济是主要的经济C.渔猎是古人主要的活动 D.社会经济决定村落选址13.右面是古罗马复合式公寓的图片,这一类型建筑在古罗马大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古希腊文化的影响 B.适应气候类型的特点C.工商业发展的需要 D.缓解人口剧增的需要14.宋朝集镇普遍发展。据学者统计,两宋时期见于史载的集镇多达3600个以上,其中一部分集镇,不论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水平,都超过了一般州县。宋朝集镇也不用配备一套完整的国家行政系统,政府一般会在镇派驻官方机构,但主要负责收税和消防,镇的日常治理还是有赖于民间自发形成的自治秩序。这反映了宋朝集镇A.政治、军事功能为主B.经济功能增强C.削弱了中央集权D.保护了民间财富15.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如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已经名闻天下,被称为“四大名镇”,其中汉口镇又有“船码头”之称。这些属于清朝商业网中的()A.农村集市B.集镇市场C.区域性市场D.全国性市场16.地处洛阳盆地的偃师二里头遗址,是著名的青铜时代都城遗址。遗址的主要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时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夏、商王朝时期。这一兴盛了约300年的都城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城市,被誉为“华夏第一都”。以二里头遗址为典型遗存的二里头文化在中国早期国家和文明形成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列关于城市形成的描述正确的是()A.城市都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 B.城市都是由集市发展而来的C.古代城市都是以军事防御为目的 D.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7.《太平御览》中提道:“苍梧已南,有文郎野人,居无屋宅,依树上住宿,食生肉,采香以为业,与人交易,若上皇之人。”这体现当时的居住方式是()A.穴居 B.巢居 C.半穴居 D.地面筑屋18.“镇”在唐代以前多指边境军事据点,镇将主要管理军务。宋代以后“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中国古代“镇”的职能演变主要反映了()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削弱B.重农抑商政策放松C.政府经济管理能力强化D.商品经济的发展19.在新石器时期的村庄里,三种早期的手工业——制陶、冶金和纺织得到了快速发展。村民们利用制造的器物储存食物,打造武器,制成衣服,并出现了专门从事这些行业的人。这说明()①村庄生活促进了劳动分工②农业的社会地位有所下降③私有制和阶级的初步产生④社会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20.中国古代在都城之外通常还设立陪都,作为都城职能的补充。直到唐代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制。这一变化反映了()A.辽阔疆域有效管理的实际需要 B.非首都功能疏散承载作用强化C.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南移 D.大运河的修建决定了都城布局21.农业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文明的基础。下列哪一现象属于原始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A.巢居的盛行B.铁器的普及C.城市的出现D.聚落的发展22.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居住形式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下列民居建筑属于从巢居发展而来的是()A.北京爨底下村四合院B.山西临县李家村窑洞C.湖南湘西吊脚楼D.福建水定客家土楼23.“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人营造宫室的原因。其解读准确的是()A.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B.民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C.经济发展决定民居的建筑D.村落的兴衰决定民居建筑24.(2020·北京高考)下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 B.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C.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 D.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25.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直至明初仍是一个村落,居民仅五六十家”,明朝中后期、清朝前期,逐渐发展成“以绫绸为业”的大镇,农家都已经把绫绸作为主业,丝织业产品价格的高低,成为决定当地农民“有岁无岁”的主要依据,农民甚至会任由土地荒芜。这种现象说明当地()A.封建自然经济瓦解B.农业经济的商品化C.土地兼并空前严重D.重农抑商政策废止26.下表为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所著《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的目录。据此可判断此书()A.“欧洲中心论”,狭隘的视角B.“中国中心论”,聚焦东方C.“全球的视角”,浓缩的世界D.“文明的视角”,忽略丝路27.明清时期,浙江崇德石门镇因专营榨油而发展为拥有数千家居民的雄镇,嘉善干窑镇“民多业陶”,平望镇“居民日增,货物益备,而米及豆麦尤多”。材料反映了当地()A.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B.集镇发展呈现专业化C.政治经济重心已经分离D.出现了多个商业中心28.明代松江地区农家收支情况如表所示,对下表中的现象解读最合理的是()明前期明中后期东部西部东部西部收入7.5两62.5两35两80两支出21.88两68.65两31.25两74.6两收支相抵—14.38两—6.15两+3.75两+5.4两A.松江地区实现了均衡发展B.引进作物新品种提高了粮食产量C.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质变D.市镇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29.图1、图2是中国古代两个历史时期(西汉、明朝)的商业城市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趋势。分别提取图1、图2的城市分布信息,并结合所学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市镇统于州县,例无设官”。为解决治安与税收上的困难,明清两代在江南市镇派驻巡检司、税课局等专职机构,但派驻到市镇的官员数量有限,难以承担市镇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于是,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这些组织往往由地方宗族力量主导,同一功能的自治组织之间亦有地域分割的痕迹。各市镇有自办的公益性学校,有独立的城市保护神——城隍,有完整的市镇历史记载——市镇志,表明市镇已经成为一个相对自足的文化共同体。——据武乾《官治夹缝中的自治:明清江南市镇的非正式政体》材料二中世纪晚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改善日常生活,城市居民不断抗争。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给予其各项自治权利。城市行会、市政当局、市议会等自治组织逐渐发展起来。行会制定规章,训练工人的职业技能,控制产品的质量、价格,为社会福利积累资金,并通过礼拜天祈祷和节日游行等公共仪式鼓励市民对行会和城市忠诚。市政当局支持行会采取限制性措施,市议会核准行会规章,城市法庭负责追捕违规者。城市生活受到更为复杂的正式规则的约束,市民也更多地承担了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等责任。——据陈灿《论走向近代的英国城市职业市场变迁和行业规则的完善》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英国城市自治的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英国城市自治的最终走向,并说明原因。第10课古代的村落、城镇与城市答案1.A【详解】通过观察艾希比尔村落(遗址)复原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原始居民选择接近水源的地方布置村落,从配置、外观等多个角度呈现出面湖而居适应了生产生活的需要,A项正确;远古居民的村落有码头存在不能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发达”,B项错误;新石器时代的房屋布局不能体现严格的等级秩序,C项错误;悬山式屋顶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德国位于温带不是热带,也非多雨环境,D项错误。

2.C【详解】根据材料“清朝中期的汉口镇商贾数千家,会馆、公所林立,其街道命名也颇有特色,如新安巷、徽州巷、宝庆街、广东巷、江苏巷等”,可得出,清朝汉口镇商品经济发达,商帮活跃,贸易兴盛,故C项正确;材料只提及汉口镇,没有与其他镇作比较,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城市布局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商业现象,未提及手工业,故D项错误。3.A【详解】根据第一则材料可知,唐代商业可以支持举办大型礼席;第二则材料反映了当时西市饮食商业的繁荣景象;材料三反映了西市售卖粥饭的小商贩活动。三则材料共同体现了当时西市饮食业的市场适应能力较强,A正确;题干未涉及政府对市的管理,排除B;通过题干信息无法判断当时餐饮业是当时主要的行业,排除B;D中的“开始”在材料中无法界定,排除。4.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清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汉口、佛山、景德、朱仙等因交通等方面的因素崛起为四大名镇,C项正确;清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四大名镇的崛起不是国家政策“支持”的产物,A项排除;闭关锁国的形势下,清代四大名镇的崛起与世界市场的关联不大,B项排除;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D项排除。5.A城市从商周时期的“有围墙的农村”,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筑城之风盛行”,形成交换的“中心城市”,反映了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A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政治、军事职能仍然十分重要,A错误;分封制崩溃不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心城市兴起的必要条件,C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城市的发展与建筑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D错。6.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以后的城市和商业发展,受政治和社会等因素影响,特别是汉代实行盐铁官营等抑商政策的打击,逐渐缓慢甚至停滞,C项正确;汉代农业经济相对发达不是政治和社会因素,也不会使商业和城市化“窒息”,A项错误;汉代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战乱导致经济衰落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休养生息政策不是汉代商业和城市发展受挫的原因,D项错误。7.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村落(聚落),故B项正确;A项是狩猎、渔猎生产方式的体现;C、D两项出现在文明社会阶段。8.A9.C【详解】材料中“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说明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布局和功能发生变化。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只能说明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无法说明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排除;B项,​商业发展削弱了专制皇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材料只说明南宋国都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无法说明传统坊市格局已经被打破,排除。10.A【详解】材料中的“各”、“九里见方”“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左右”、“前后”等可以看出宫城四周的布局比较固定有序,体现中正有序的特点,说明其深受礼制思想的影响,A符合题意;BCD均与材料无关。11.A【详解】7世纪,随着商业贸易的复兴,在英国出现了贸易小镇,它们主要位于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的地方,故A项正确;BCD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12.A13.D【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复合式公寓的流行增加了入住的人数,缓和了古罗马人口剧增的压力,故选D项;A、B、C三项都不是主要原因。14.B【详解】材料信息“经济水平,都超过了一般州县”“不用配备一套完整的国家行政系统”说明宋代集镇的经济功能增强,故选B项,排除A;CD项集镇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15.B【详解】清朝前期的商业网由农村集市、集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佛山镇、汉口镇、朱仙镇、景德镇属于集镇市场。故B项正确;ACD项与“四大名镇”的属性不一致,故排除ACD。16.D【详解】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出现剩余产品,为城市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同农业分离,出现商品生产及交易场所——集市。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易的发展,集市逐步演化为城市,所以说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故D项正确;ABC项表述太绝对,排除ABC。17.B【详解】从题干材料“居无屋宅,依树上住宿”可知是巢居,故选B项;ACD项与“居无屋宅,依树上住宿”这一主旨不符合,排除。18.D【详解】由材料可知,唐代以前“镇”的政治军事功能突出,宋代以后则是经济功能突出,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A项不能得出;B项说法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19.C【详解】在新石器时期的村庄里,人们以种植粮食和饲养家畜为主,社会劳动生产率得到一定提高,使得一部分人可以来从事手工业生产,故①④正确,选C项;②说法错误,农业是这时期社会生活的中心产业;③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ABD。20.C【详解】据材料唐代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制,从东西平衡到南北平衡,体现了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南移,C正确;辽阔疆域有效管理得益于有力的地方控制,排除A;两京制体现陪都补充都城职能,而非疏散都城职能,排除B;大运河修建于隋朝,排除D项。21.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了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聚落,故选D项;巢居是狩猎、渔猎生产方式的体现,排除A项;铁器的普及是文明社会阶段的表现,排除B项;城市的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之一,排除C项。22.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巢居指底层架空、上层住人的居住形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的典型,是从巢居发展而来的,故选C项;四合院是廊院式院落,即院子中轴线为主体建筑,周围为回廊链接,或左右有屋,与北方地理环境有关,排除A项;窑洞是中国北部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排除B项;客家土楼是福建、广东地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模式,排除D项。23.B【解析】古人营造宫室即民居的原因是为了解决居住在山洞中“湿润伤民”的问题,说明中国古代的居民建筑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故选B;材料说明的是自然环境影响居民建筑,与文化习俗无关,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民居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与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决定民居建筑的是经济发展,而不是村落的兴衰,排除D。24.B【解析】通过对比题干中两幅示意图,“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市”以外的商业区域明显增多,说明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市”的限制,坊市功能界限日趋被打破,故选B项;对比题干中提供的“安史之乱”前和“安史之乱”后的示意图上的经营行业种类,并未显示“安史之乱”后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排除A项;根据“安史之乱”后的示意图可知,“安史之乱”后“市”以外的商业活动区域明显增加,交易活动没有完全限制在“市”内,说明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有所放松,排除C项;题干中的示意图仅显示“安史之乱”后“市”以外的商业区域增多,并未显示“安史之乱”后官府设坊和市数量的变化,排除D项。25.B【解析】据材料“明朝中后期、清朝前期,逐渐发展成‘以绫绸为业’‘的大镇,农家都已经把绫绸作为主业”说明农业商品化的发展,故选B项;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鸦片战争之后,排除A项;材料“农民甚至会任由土地荒芜”说明不是土地兼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