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本试题卷共4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l(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和朋友这类后天选择的关系不同,以血缘为基础形成的亲缘关系是与生俱来的。过去,人们讲求“血浓于水”,而到了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亲缘关系无法选择,但并不意味着无法舍弃。尤其当亲缘关系只剩下困扰和伤害,却带不来一丝温暖和慰藉时,“断亲”就成了许多人的共同选择。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将“断亲”定义为“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的一种现象”。即年轻人很少和亲戚互动或基本不走亲戚,而非绝对的断绝往来。早在十年前,胡小武就开始关注“断亲”话题,真正从个体经验走向学术研究,则要到2021年10月,他注意到网上有越来越多的人讲述自己和亲戚之间不愉快的经历,“断亲”已然成为一个社会性话题。胡小武发现在“90后”特别是“00后”青年群体中,“断亲”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一个现象。“我们同亲戚之间的冷漠、疏离状态,事实上正在成为个体乃至更广泛意义上群体的一种日常生活。”胡小武分析。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断亲”?《看天下》与胡小武展开了一场有关“断亲”话题的探讨。《看天下》:距离你开展青年“断亲”研究已经过去两年,这两年中,“断亲”现象有发生新的变化吗?胡小武:现象本身没有太大变化,但“断亲”的话题引发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对年长一辈来说,站在传统价值观的立场,他们对这种现象表露出一种乡愁式的担忧,为当前的亲情淡漠感到失落,怀恋过去的其乐融融。但对年轻人来说,他们往往从更加正面的角度来看待和接受“断亲”现象,访谈中,大多数选择“断亲”的年轻人也表示这是一种解脱和自在。《看天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断亲”的趋势还会持续加剧吗?胡小武:根据我这两年来的持续观察和思考,“断亲”的趋势依然会加剧,或者说,“断亲”的人群规模还会逐渐扩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城市化比例还在持续增长。2023年末,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66.16%,跟上一年末相比增长了0.94%。也就是说,整个国家已经成为事实意义上的“城市中国”,不再是过去的“乡土中国”。(摘编自林杨攀《南大学者谈“断亲”: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亲情危机》)材料二:“断亲”现象错综复杂,之前媒体有关“断亲”的描述,更多仅从青年群体对老一辈群体关系的疏远出发,忽视了现实生活中“断亲”现象的多种可能性。传统农业社会受土地束缚,是一个安土重迁的熟人社会。进入工业与后工业社会,城市是各种资源的集聚地,城市就业机会多、发展前景好、收入高,在比较利益驱使下,向城市迁徙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理性选择。伴随着城市化带来的人口迁移流动,亲属间聚少离多,不生活在一起,又何谈亲密的感情?社会流动不仅包含地理位置的迁移流动,还包括政治、经济或社会地位的变化。社会流动会破坏流动者的个人关系,他们会疏远传统的亲属关系或者原阶层的成员。流动者为了摆脱孤立的状态,会扩大趣缘关系,建立起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不同价值观的人很难谈得拢,也很难成为知心朋友,社会关系网络更多建立在社会阶层地位相近的人之间,社会地位相差很大的人之间难以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这更多是由于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的理想目标、追求、关注点与所遭遇的问题各不相同。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使得一家一户难以抵御天灾人祸,抱团取暖的家族主义存在延续的价值。而市场经济的运行让小家庭与个人有了对抗风险的能力。同时,进入现代社会后,由于社会保险与社会教助制度的广泛建立与不断完善,人们对血缘、亲缘与地缘等传统关系的依赖程度下降,遇到问题主要靠制度去解决,这也加速了传统社会关系的弱化。都市生活中,传统意义上的亲属关系功能正在弱化,而基于趣缘和业缘等建立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性正不断上升。个人在城市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依赖于生活秩序和个人创造的社群网,互联网则为社群网的建立提供了天然的平台,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与爱好选择交往对象。在互联网普及之前,人际交往是走亲威、串门、和朋友出去玩,互联网普及之后,人际交往是在家中打开电脑,游戏、娱乐、社交。网络的开放性彻底改变了人际交往模式,提高了人与人交往的主动性。自身的完善不仅仅局限于亲属关系的丰满,还体现在与兴趣爱好相似的人结伴同行,这也是趣缘社交关系网络存在的合理性。(摘编自陈友华、宗昊《“断亲”:概念、问题及思考》)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然以血缘为基础形成的亲缘关系无法后天选择,但人们逐渐意识到,可以选择“断亲”来断绝亲戚往来。B.和亲戚保持冷漠、疏离关系越来越普遍,年长一辈表示担忧,大多数“断亲”的年轻人则表示获得了自在。C.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在比较利益驱使下集聚城市,疏远亲属关系的同时会建立起相近阶层成员间的密切关系。D.过去,人们依赖亲属关系的丰满来使自身完善,这一局限性在个人建立趣缘社交关系网络后,得到了突破。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今社会,亲缘观念日益淡薄,“断亲”的趋势不断加剧,这让原本就脆弱的传统关系更加弱化甚至崩塌。B.城市化比例低时,“断亲”的人群规模小;当国家成为“城市中国”时,“断亲”会变成群体的日常生活。C.传统社会,小家庭和个人对抗风险的能力较弱,面对灾祸的制度保障又不完善,使家族成员互助成为必然。D.人们借互联网建立的与“走亲访友”式社交不同的趣缘关系网络,对个人在城市中的生存发展有重要作用。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要拉倒。”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C.“物以类聚,人以群分。”D.“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男学生否(外)祖父母、父母、叔、伯、舅、堂(表)兄弟姐妹主动“断亲”女否外祖父母、母亲被动“断亲”25岁男辅导员否(外)祖父母、父母、叔、主动“断亲”20岁女学生否(外)祖父母、父母主动“断亲”31岁男学生是(外)祖父母、父母、叔、被动“断亲”42.岁男是(外)祖父母、舅、女儿主动“断亲”53岁女否父母、堂(表)兄弟姐妹、侄子(女)、外甥(女)主动“断亲”73岁女是主动“断亲”女是子女、亲兄弟姐妹、儿媳、女婿、孙子(女)主动“断亲”80岁男是(女)被动“断亲”A.“断亲”现象具有主体多样性的特点。B.“断亲”现象使青年人成家欲望降低。C.三代内的直系亲属更易维持亲密联系。D.很多人开始主动重塑自己的社会关系。5.新春佳节,在外打拼的晚辈回到家乡。亲人团聚,本应其乐融融,无话不谈。而真实的场景却是,老人关心青年人的收入、婚姻等,而年轻人最敏感的“禁忌”恰恰是这些。于是,在年轻人眼中,长辈的热情是无话可说的“瞎打听”;在长辈眼中,年轻人的沉默是一种“城市冷漠”。请结合材料对这一现象及产生原因加以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竹园范小青孙良每天坐在竹园边,他是个残疾人,整个下半身是不能动的。孙良是工伤,所以开始常常有人来看看他,后来时间长了,大家都忙,也不再有什么人来了。孙良很寂寞,他每天由母亲背出来,坐在竹园旁边。孙良家只有母子两人,孙良的母亲已经老了,但她还能背儿子,还能工作。她每天上班,回来做家务,给儿子擦洗,第二天再上班。日子过得平静。孙良的母亲知道儿子很寂寞,她说:“①你下下棋吧。”孙良说:“好的。”慢慢地,孙良的棋越下越好,周围的人都被他一一杀败,但是总会有不甘心失败的和没有领教过孙良棋术的人来和孙良下棋,孙良再一一地杀败他们。孙良没有了对手,孙良的母亲就到她的单位去找一些人来和孙良下棋,又通过这些人去约了更多的人来。这里面当然不乏高手,头几回孙良也许会输,但是再下下去,孙良又会赢。凡是远道来的人,孙良的母亲必定要留下他们吃过饭再走,他们在竹园下棋,孙良的母亲就在家弄饭弄菜。邻居都说:“这老太太真是前世欠了儿子的债。”邻居跟她说:“你儿子虽然瘫了,他的手还好,你让他帮你做点事情,你也好歇歇了。”孙良的母亲说:“这一点点事情我能做。”孙良就好像在竹园边摆了一个擂台,许多时候都没有人能攻下竹园的擂台。孙良对他的母亲说:“他们是不是手下留情?”母亲说:“我不懂的,你自己下棋,你自己有数呀。”孙良说:“我没有数。”母亲说:“你不要急,慢慢地你就会懂的。”孙良说:“②虽然我是个瘫子,我也未必想要他们让我。”母亲说:“是的。”母亲和孙良说话的时候并没有停下她的工作,她跪在地上用抹布抹地,每天都要把地板抹得干干净净。孙良说:“妈,你不要这样费劲,这地,随便怎么擦擦就行了。”母亲说:“我不累。”“累不累是另一回事,你这样做实在是犯不着的。”孙良说。母亲笑笑,没有再和儿子说什么,她只是照做她要做的事情。孙良到底还是败了,他是败在一个十岁的孩子手下。第一局棋完全是在无意中开始的。那时孩子刚刚在学校的棋类组报了名,才跟老师学了两三回棋。他放学回来站在竹林边看孙良和别人下棋,看孙良又杀败了人家。这时候有人说:“这个小孩会下棋的,叫他跟孙良下一下。”孩子不肯。孙良鼓励他说:“来吧,我可以让你一些的。”孩子想了想,说:“③要来就不要让。”果然这一盘棋孙良输了,接着又下了好几盘,孙良都输了。吃晚饭时,孙良说:“今天我输给了一个小孩子,没有招架之势。”母亲说:“昨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竹林变成一块棋盘,真是奇怪。”十年以后,孩子成了大学生。放暑假归来,他看见孙良还坐在竹园那里,竹园依然,孙良也依然。大学生说:“来一盘棋。”孙良说:“好的。”大学生输了,他输得很服帖,有点难为情地说:“我反而退步了。”大学生和孙良聊了许多事情,天南海北,五花八门,什么都谈。大学生真是见多识广,比起来孙良的见识就不如大学生了。不下棋也不说话的时候,大学生就画竹园,他说:“我小时候看别人画竹园,总是很美慕。”现在大学生觉得他也可以画画竹园了,可是他画的竹园没有一张能使他自己满意的。大学生很沮丧,他把那些画撕了,重新再画,画了又再撕。孙良说:“你别画了,还是跟我下棋吧。”大学生说:“好的。”大学生又输了,他的情绪很不稳定。到傍晚的时候孙良的母亲回来了。她退休了,申请了一个执照,批些小玩具卖。生意不算很好,她每天都去。孙良的母亲出摊回来,把那些玩具堆在一边。大学生看到那些东西,想起了他自己的童年时代。他过去翻那些玩具,拿出几颗玻璃弹子,蹲在地上打起弹子来。孙良和他的母亲看着他笑。大学生后来站起来,说:“再下。”孙良就和他再下一盘棋,大学生还是输。大学生输得很灰心了,这时候他抬起头来,看到夕阳的余晖正洒在竹园,看到孙良正默默地注视着竹园。大学生突然说:“你当然会赢。”孙良问:“为什么?”大学生说:“④你占尽了竹园的地气。”孙良笑起来,说:“也许是的。我一直在看竹园,看竹子,看每一根竹子。竹园就是一块棋盘,每一根竹子就是一个棋子,既然每一根竹子都有它自己的位置,那么每一个棋子也有它自己的位置,你说是不是。”大学生还是看着孙良,他希望孙良再往下说。孙良问他:“你懂不懂?”大学生说:“我不懂。”孙良叹了一口气,说:“我也不懂。”孙良指指他母亲,对大学生说:“她也许知道。”大学生不由得笑了起来。这时候孙良的母亲出来,对他们说:“饭弄好了,进去吃饭吧。”大学生在孙良家吃了饭,想再跟孙良下一盘棋。孙良说:“⑤你再过五年来跟我下棋吧。”大学生一直记着孙良这句话。过了五年,工程师敲响了孙良家的门。孙良摇着轮椅来开门。还是在原来的地方,也还是原来的人,可是他们没有再在竹园下棋。竹园已经没有了,这一带拆迁,旧房子没有了,竹园也没有了。原址上盖了新房子,孙良家也有一小套,因为孙良不能走,分的是一楼的房间。孙良的母亲已经去世。工程师沉默了一会儿,说:“下棋吧。”“好的。”孙良说。工程师在落子前说:“你还有把握吗?竹园已经没有了。”孙良笑笑,他的手指指地下。“竹园就在这底下。”(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主要写孙良残疾后的生活境遇和心路历程,“母亲的老去”“孩子的长大”是小说刻画孙良形象的两个维度。B.母亲拒绝邻居让孙良动手做事的建议,一是因为心疼儿子,二是因为自己还能做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宠溺心理。C.竹园的形象与棋盘相关联,蕴含人要在各自的境遇中找准位置、活出生命意义的哲理,也说明自然能启迪人的心灵。D.“竹园就在这底下”言简意丰,小说以此作结,既呼应上文情节,也引发读者的深人思考,深化小说的主题。7.对文中划线句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①句中的“吧”字,含有对孙良排遣寂寞的引导与建议,也含有对孙良下棋意愿的试探,表现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和理解。B.②③两句句式不同,语气有别,前者相对委婉,后者斩钉截铁,但在表现人物自尊的心理方面有相似之处。C.④句中“占尽了竹园的地气”的说法,说明大学生对下棋有了新的感悟,对孙良与竹园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D.⑤句中“五年”这一时限,是告诫大学生需要沉淀内心,修炼棋艺,表现了孙良对大学生的惜才和对自己棋艺的自信。8.小说的主体部分由简洁的对话构成,这样写具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9.小说中的“竹园”与《我与地坛》中的“地坛”一样,在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请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小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武帝立,广为未央卫尉,程不识为长乐卫尉。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改)材料二:臣光曰: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何则?其继者难也,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九》)材料三:正义之立,在军为纪律,理军而废纪律者败。广材气超绝汉之边将无出其右而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由其治军不用纪律。夫部曲行阵、屯营顿舍,与夫昼夜之警严、符籍之管摄,皆所谓军之纪律。虽百夫之率,不可一日辄废而缓于申严约束者也。故以守则整而不犯,以战则肃而用命。今广之治军,欲其人人之自安利也,以便其私而专为恩,所谓军之纪律者,未尝用也。故当时称其宽缓不苛,士皆爱乐,而程不识乃谓:“士虽佚,乐为之死敌,然敌卒犯之,无以禁也。”此其恩不加令,而功之难必也。士诚乐死之矣,然其纪律之不戒也,亦所以取败也。故曰:厚而不能令,譬如骄子,不可用也。(选自北宋何去非《何博士备论》,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广材气A超绝B汉之边将C无出其右D而无尺寸之功E以取封爵F由其治军G不用纪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就,指靠近,与《荀子·劝学》中“金就砺则利”的“就”意思相同。B.斥候,指军队中的侦察兵,“远斥候”说明李广治军简易之外,也重视敌情变化。C.小人,指普通人,文中说他们“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具体就是指李广的士兵。D.所以,表原因,与《师说》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用法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广治军非常简易,军中警戒松弛,幕府简化各种文书簿册,使得士兵感到安乐便利,更乐于追随他。B.程不识对李广的治军之策颇为不屑,而对自己的治军之策却很自信,因为军纪严明,使敌人不敢来犯。C.司马光认为,李广的治军之策与他的将才相匹配,他人很难效法,而程不识的治军之策相比之下更值得学习。D.何去非认为,严肃军纪,部队在防守时能不被侵犯,进攻时能听从指挥,可见他更认同程不识的策略。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虽百夫之率,不可一日辄废而缓于申严约束者也。(2)故曰:厚而不能令,譬如骄子,不可用也。14.对于李广简易治军的弊端,司马光与何去非各持什么观点?(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组诗歌,完成15~16题。登泰山张养浩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万古齐州烟九点①,五更沧海日三竿。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笑拍洪崖②咏新作,满空笙鹤③下高寒。【注】①中国古代有九州之说,故云“九点烟”。②洪崖,传说中的古代仙人。③笙鹤,暗用仙人王子乔吹笙、乘白鹤飞仙二事。游泰山(其六)李白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关。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寂静娱清晖,玉真①连翠微。想象鸾凤舞,飘飖龙虎衣。扪天摘匏瓜②,恍惚不忆归。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注】①玉真:道观名。②匏瓜:星宿名。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诗起笔就写自己一鼓作气抵达南天门,既写出了登泰山之迅疾,又写出了人生的快意。B.张诗第三句写诗人登上巍巍泰山,俯瞰“烟九点”,油然而生“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受。C.李诗开篇“朝饮”“瞑投”两句,字面写诗人登山时间之长,实则写诗人徜徉泰山美景之久。D.李白在静美的夜色中游览泰山,营造了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样的恬淡闲远的自由意境。16.这两首登山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唐人写时事,常托之于汉代。杜甫《兵车行》中有“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的句子,高适《燕歌行》中也有“,”的诗句。(2)与孔子的其他弟子不同,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将自己的社会理想描述成一幅与冠者、童子一起“,”,吟咏而归的春游图景。(3)小说课上,老师告诉同学们,“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作手法其实在古代诗歌中也有应用,小刚随即吟出了王维诗歌中“,”的句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①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A,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②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这样宋人就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宋人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③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④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B的优点。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C的。他们一个崇陶,一个尊杜,但却都归于平淡。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下列句子中的“还”与文中加点的“还”,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太阳已经这么高了,怎么还没起床?B.你做得太过分了,还不赶快给人家道歉!C.除了银河系外,宇宙中还存在许多星系。D.这些老同志干劲还这样大,我们年青人更应加油干呀!20.“极盛之后,难以为继”这一句古代谚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3分)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全国模拟预测)对于大脑来说,记忆的能力固然重要,①。忘却一些记忆,不仅可以保证大脑对新记忆的处理,还能维持正常的记忆存储。记忆力再好的人,②。一个人小时候可能会有婴儿时期的记忆,但是在向成人大脑发育的过程中,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被切断,就失去了当时的记忆。切断此前所形成的神经回路、去除多余的神经元及突触等对建立新的回路至关重要,而记忆的回路一旦被切断,当时的记忆就无法保存了。当幼儿的大脑发育至接近成人的脑结构后,便能够保存自己的记忆,因此③。来自外界的信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输送到大脑新皮质的各个部位,并作为原始数据被大脑保存。大脑中主管记忆的海马体则会整合这些信息,将其储存为短期记忆并形成情景记忆。经过一定时间后,这些信息会被转移到大脑新皮质中,之后由大脑新皮质来负责处理这些信息。海马体的记忆能力是通过神经元再生来保持的。为了将新产生的神经元编入海马体的神经回路,必须切断现有回路中神经元的连接。储存在海马体内的记忆,如果在转移至大脑新皮质之前,相应的神经回路就被切断,那么这些记忆就会被遗忘。因此,大脑其实具有主动遗忘的机制。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根据以上材料,将下面关于人类大脑记忆的流程图补充完整。(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陶渊明能从现实矛盾中突围出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他的世界中,深广地同情万物,打破了与切身利害相关的小天地界限,把自己的胸襟气韵灌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更活跃,情趣更丰富;同时也吸收外物的生命与情趣来扩大自己的胸襟气韵。你对此有何感悟?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A(“可以选择‘断亲’来断绝亲戚往来”错。原文为“年轻人很少和亲戚互动或基本不走亲戚,而非绝对的断绝往来”。)2.A(“这让原本就脆弱的传统关系更加弱化甚至崩塌”错。无法推断出“传统关系崩塌”这一结论。)3.C(本段主旨为“社会关系网络建立在社会阶层地位相近、共同话语多的人之间”,A项指不同代际亲属间的亲疏关系;B项指贫富对人际关系的不同影响;C项指志同道合的人会相聚成群。D项指乐的特性是求同,礼的特征是求异,同使人们互相亲爱,异则使人互相尊敬,亲首先是源自一体,但一体不能吞噬对方,需要坚守差异原则,尊重对方。)4.B(根据图表,“是否成家”只是调查项目,无法得出“使青年人成家欲望降低”这一结论。)5.现象:①这一现象说明传统亲属关系在当代社会的维系越来越艰难。②这是“断亲”的一种表现,长辈为当前的亲情淡漠感到失落,而年轻人则从亲缘关系中感受到困扰和伤害,懒于互动。原因:③城市是各种资源的集聚地,随着城市化发展,年轻人多向城市迁徙,亲属间聚少离多。④亲属间代际不同,关心的问题、价值观、观念等也不同,使亲属间的亲密关系淡化。(评分标准:共6分。现象2分,写出任意一点给2分,第2点只写“断亲”现象,无具体阐述,给1分;原因4分,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6.B“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宠溺心理”有误。7.D“表现了孙良对大学生的惜才和对自己棋艺的自信”有误,“告诫”一词情感程度不当。8.①小说主体以对话推进情节发展,使叙事集中而简洁;(2分)②简洁的对话更利于展现人物内敛而丰富的内心;(2分)③简洁的对话更有韵味,贴合小说简练隽永的叙述风格。(1分)(从情节角度作答2分,从人物角度作答2分,从语言风格作答1分。大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给分。)9.①竹园作为自然景观,成为残疾后的孙良重要的生活场所,孙良在这里度过了漫长的时光。②竹园是母爱的见证者。它见证了在深沉、无私的母爱呵护下,孙良的生活逐渐充实安定。③竹园是孙良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提升棋艺的源泉。他在竹园与棋友对垒,又从竹园获取棋道灵感。④竹园是孙良的心灵家园。在这里,孙良从寂寞、迷茫到沉静、通达,由棋局而感悟人生。BDF11.C“具体就是指李广的士兵”有误。12.B“颇为不屑”错,程不识对李广的治军之策的评价较为客观,既指出简易治军的不利之处,也承认简易治军受士兵欢迎。13.(1)即使是仅仅一百名士卒的将领,也不可有一天废弛而放松严明军纪。(“率”,同“帅”,将领;“缓”放松。以上每点1分,大意2分。)(2)所以说:厚养士兵却不能命令他们,这样的军队就像受宠溺的孩子,是不能用来打仗的。(“厚”,厚养,厚待;“骄子”,受宠溺的孩子。以上每点1分,大意2分。)14.①司马光认为,李广的简易治军之策不仅使自己的军队无法抵御敌人发动的突然袭击(1分),还会使程不识的士兵怨恨主帅,动摇军心(1分);②何去非认为,李广的简易治军之策会骄纵士兵,使之不听军令导致战败。(1分)15.D16.(1)张诗抒发了人生应胸怀广阔、不断提升境界的感悟。借泰山的开阔壮丽美景,开畅心怀,又反思从前的自己,感悟人生。(2)李诗抒发了对自由理想境界的向往之情以及仙境消失后的遗憾之意。李白夜游泰山,入仙境,享欢愉,又失仙境。(评分标准:每点3分,情感概括2分,分析1分。)(1)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2)浴乎沂风乎舞雩(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A另辟蹊径(独辟蹊径)
B平易近人
C殊途同归A处,根据横线前面的内容“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可知,这里缺少一个可以做谓语的动词性成语,而且有压力,就要想办法做出改变,减轻压力,再结合横线后面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横线处,应该与“走出”有关,这里为了走出阴影,就不能在原路上走,所以可填“另辟蹊径”或“独辟蹊径”。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体裁。B处,根据“具有……的优点”可知,应填形容、描述性质的成语,这个特点可以根据“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做进一步的阐述,“趋向平民化”就使诗歌容易被普通百姓接受、理解,故可填“平易近人”。平易近人:比喻态度温和,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理解。C处,根据横线后面的“他们一个崇陶,一个尊杜,但却都归于平淡”可知,二人虽然追求不同,但是最终的效果是一样的,故可填“殊途同归”。殊途同归:指的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19.C文中加点的“还”表示在某种程度之上有所增加或在某个范围之外有所补充。A.“还”,表示出乎意料,也含有催促的意思。B.“还”和“不”连用,表示祈使。C.“还”,表示数量、项目增加,范围扩大。D.“还”,为后面所说的内容提供程度上相对照的参考信息,相当于“尚且”。20.B“极盛之后,难以为继”是说事物发展到巅峰之后,很难超越,与“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衔接紧密,宜放在②处。21.①遗忘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功能②一般也不会记得自己婴儿时期的事③长大后还能够回忆起幼儿时期的事第一空,根据下文“忘却一些记忆,不仅可以保证大脑对新记忆的处理,还能维持正常的记忆存储”,可知填写的句子应与忘却记忆有关,再结合上文的“记忆的能力固然重要”,可知此处语境应是遗忘和记忆都很重要,故此处应填写“遗忘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功能”之类的内容。第二空,根据下文“一个人小时候可能会有婴儿时期的记忆,但是在向成人大脑发育的过程中,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被切断,就失去了当时的记忆”,可知婴儿时期的记忆无法保存到成年,可得出此处应填写“一般也不会记得自己婴儿时期的事”之类的内容。第三空,“因此”表明所填句子是上文分析得出的结果,根据上文“当幼儿的大脑发育至接近成人的脑结构后,便能够保存自己的记忆”,可得出此处应填写“长大后还能够回忆起幼儿时期的事”之类的内容。22.①大脑新皮质②海马体③遗忘题中给出了人类大脑记忆的流程图,阅读流程图,从“外界信息”“切断神经回路”“整合转移”“大脑新皮质”来看,应在第3、4段筛选信息。阅读第3段,可以发现外界信息是先输送到大脑新皮质的各个部位被保存下来,然后主管记忆的海马体整合信息将其储存为短期记忆。由此流程可分别提炼出第一空和第二空的关键词“大脑新皮质”和“海马体”。阅读第4段,根据“储存在海马体内的记忆,如果在转移至大脑新皮质之前,相应的神经回路就被切断,那么这些记忆就会被遗忘”这一内容,对应到流程图中,可以提炼出第三空的关键词“遗忘”。【参考译文】材料一:武帝即位,李广任未央宫卫尉,程不识任长乐宫卫尉。到出兵攻打匈奴的时候,李广行军没有严格的队列和阵势,靠近水丰草茂的地方驻扎军队,驻军的时候,人人都感到便利,晚上也不打更自卫,幕府简化各种文书簿册,但他也远派斥候侦察敌情,所以不曾遭到过危险。程不识对队伍的编制、行军队列、驻营阵势等要求很严格,夜里打更,文书军吏处理考绩等公文簿册都很清楚明白,军队得不到休息,但也不曾遇到危险。程不识说:“李广治兵简便易行,然而敌人如果突然进犯他,他就无法阻挡了;而他的士卒倒也安逸快乐,都甘心为他拼死。我的军队虽然军务纷繁忙乱,但是敌人也不敢侵犯我。”士兵也大多乐于跟随李广而以跟随程不识为苦。材料二:臣司马光说:李广统领军队,让士兵按自己的方便行事。以李广的将才,这样做是可以的,但是不可以作为治军的法度标准。为什么呢?后继者很难做到(和他一样),更何况与他同时做将领的人。普通人共通的感情,是喜欢安乐放纵而看不清眼前的灾祸,他们既然认为程不识治军纷繁忙乱而乐于跟随李广,就会仇视程不识而不服从他的命令。既然如此,那么简易治军的害处,就不仅是李广的军队无法抵御敌人突然发动的袭击而已了。所以说“军队的事情要始终严格”,做将领的人,也就是严格而已。既然如此,那么效法程不识治军,即使不能建立战功,尚且能不战败;效法李广治军,很少有不彻底失败的。材料三:确立正确的行动准则,在军队中就是确立军纪。治理军队如果废止军纪就会失败。李广的才能和气概超群绝伦,汉代的边将没有人能超过他,但却没有建立一点功勋来得到封爵,是因为他治军不讲军纪。部队编制、队形、驻扎宿营以及昼夜警戒、符节号令、兵籍管理等等,都是所谓的军纪。即使是仅仅统率一百名士卒的将领,也不可有一天废弛而放松严明军纪。所以用(它)防守时就能军容严整而不可侵犯,用(它)进攻时就能严正(以待)服从命令(而拼死作战)。现在李广治理军队,只是想使士卒人人都能安乐而舒适,以便使士卒的个人私愿得到满足,擅自施以恩惠,所谓的军纪,是从未执行过。所以当时的人们都称赞他对士兵宽容和缓、不苛求,士兵都爱戴他,乐于(在他手下当兵),程不识却说:“士卒虽然安逸,乐于为他拼死作战,但是敌人突然袭击他们,就无法抵御了。”这就是他只顾用恩德(笼络士卒)而不用军纪(约束士兵),而战功最终也必定难立的原因。士兵的确乐于为他拼死作战,但是他不警惕军纪废弛的问题,也是他失败的原因。所以(孙子)说:厚养士兵却不能命令他们,这样的军队就像受宠溺的孩子,是不能用来打仗的。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陶渊明能从现实矛盾中突围出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他的世界中,深广地同情万物,打破了与切身利害相关的小天地界限,把自己的胸襟气韵灌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更活跃,情趣更丰富;同时也吸收外物的生命与情趣来扩大自己的胸襟气韵。你对此有何感悟?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解读:
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以其独特的生命态度和深邃的哲学思考,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他所处的时代,社会矛盾纷繁复杂,人们往往陷入现实的困境中难以自拔。然而,陶渊明却能从现实矛盾中突围出来,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深广地同情万物,打破了与切身利害相关的小天地界限。
在这段材料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陶渊明与万物的紧密联系。他不仅仅将自己的胸襟气韵灌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更活跃,情趣更丰富;同时也从外物中汲取生命与情趣,以此来扩大自己的胸襟气韵。这种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关系,体现了陶渊明与万物共生的哲学思想。首先,陶渊明对万物的深广同情,使他能够以一种平等、包容的心态去接纳世间的一切。他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式,将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也视为具有生命和情感的存在。这种同情万物的态度,使他能够更加敏锐地感知到外物的生命力和情趣,从而将自己的情感与之相融合。其次,陶渊明通过将自己的胸襟气韵灌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得以焕发新的光彩。他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生命。在他的笔下,山水草木、花鸟鱼虫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仿佛每一个细微的生命都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这种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相融合的写作手法,不仅丰富了陶渊明的诗歌表达,也使他能够更好地传递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最后,陶渊明从外物中汲取生命与情趣,以此来扩大自己的胸襟气韵。他善于观察自然、感悟生活,从中汲取灵感和智慧。这种对外部世界的敏锐感知和深刻理解,使他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宽广和深邃。同时,通过与万物的交流和互动,他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综上所述,这段材料为我们揭示了陶渊明的生命态度和万物共生的哲学思想。他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体验生命,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相融合;同时从外部世界中汲取灵感和智慧,以此来丰富和扩大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与万物紧密相连的生命态度不仅使陶渊明能够在现实矛盾中突围出来,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世界。
立意指导:材料中提到陶渊明的两个关键行为:一是他能够“深广地同情万物”,这体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二是他“打破了与切身利害相关的小天地界限”,这表明他超越了个人的利益,将视野扩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这两个行为的结果是,他“把自己的胸襟气韵灌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更活跃,情趣更丰富”,同时“也吸收外物的生命与情趣来扩大自己的胸襟气韵”。这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互动和循环,既丰富了外部世界,也提升了他自己的精神境界。我们可以从如下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陶渊明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并理解万物。这种和谐不仅是对自然的保护,也是对人类自身精神世界的提升。在现代社会,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这一立意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超越自我,拓宽视野。陶渊明能够打破个人利益的界限,将自己的情感与万物相连。这启示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超越自我,关注更广阔的世界,这样才能拥有更宽广的胸怀和更深刻的理解;互动与成长。陶渊明与万物的互动过程是一个双向的、互利的过程。他通过自己的情感丰富了外物的生命,同时也从外物中汲取了生命力和情趣。这告诉我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也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既给予也接受,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内心世界的建构与提升。陶渊明通过同情万物和打破界限,不仅丰富了外部世界,也提升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说明,一个丰富而深邃的内心世界是我们应对复杂现实的重要资源。我们应该注重内心世界的建构和提升,以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优秀标题:
打破界限,与万物共鸣胸怀万物,情韵自生与自然共舞,创造诗意人生万物有情,人心有韵——陶渊明之悟融入自然,领悟生命物我相谐,方得真趣
“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古人早已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世间万物,各有其独特的生命节奏与情趣韵味,而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却往往因现实的纷扰与私利的纠缠,遗忘了与万物共鸣的初心。陶渊明,那位逸出尘世的诗人,却以一颗同情万物之心,打破了这界限,实现了与自然的和谐共舞。
观陶公之生平,他如清风过竹,不为世俗所羁绊。世间纷扰,人间冷暖,他尽收眼底,却选择以一颗宽广之心去包容、去体察。他的诗中,没有权贵的媚俗,没有贫贱的鄙视,只有对自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铝合金门窗安装合同书样本
- 川气利用合同供应
- 室内设计装修合同书范例
- 股权转让股东协议书2024年
- 餐饮服务供应合同
- 2024年物流员工劳动合同
- 土地房屋购买协议范本
- 中学教师合同书样本
- 杭州市租房协议范本
- 二手房交易买卖合同范本2024年
- 2023-2024学年北京西城区三十五中高一(上)期中英语试题及答案
- 医院护理培训课件:《用药错误案例分析之RCA根本原因分析法》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应用研究
- 高通量测序技术简介
- 塑料吸料机塑胶吸料机吸粉机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
- 矿产资源“三率”指标要求+第14部分:饰面石材和建筑用石料矿产
- 支气管扩张伴咯血护理教学课件
- 维保单位变更申请表格
- 路基冲击压实施工方案(DOC)
- 关于新疆土地承包合同范本
- 防火及动火作业监理实施细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