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单元整体解决单篇难题_第1页
观照单元整体解决单篇难题_第2页
观照单元整体解决单篇难题_第3页
观照单元整体解决单篇难题_第4页
观照单元整体解决单篇难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统编教材中有一些长文、难文,让不少一线教师感到畏惧。观照单元整体进行教学设计,能有效解决单篇教学难题。以《好的故事》为例,可整合单元情境任务,立足单元制订单篇学习目标,设计符合学生学习逻辑的前置性学习活动,在单元整体观照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突破难点,获得精神滋养。【关键词】单元整体;单篇教学;难文统编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难理解。教师称之为长文、难文,在实际的教学中多有畏惧。对此,不妨“从单元看单篇”,根据单元整体设计来处理单篇教学问题,把每一个单篇看作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来考虑如何组织教学。[1]这就为一线教师解决单篇教学难题提供了实践路径。所谓单元整体设计,就是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把教材中的单元内容整合为相对独立的学习单位,通过完成整体性的单元学习任务,达成单元学习目标。如此,在单元整体设计的观照下,教师在进行单篇文本的教学时就会事半功倍。下面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好的故事》为例,就如何教学展开实践探究。一、解读教材,提炼单元情境任务教学单篇文本之前,首先要了解其所在单元。《好的故事》所在的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主题,是一个教师认为难教、学生认为难学的单元。从内容上看,这个单元应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学习范围,契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要求:“阅读、欣赏革命领袖、革命先烈创作的文学作品,以及表现他们事迹的诗歌、小说、影视作品等,感受革命领袖、革命先烈伟大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力量,认识生命的价值。”[2]27本单元编排了《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四篇课文。从文本类型看,既有小说、散文,又有诗歌,在拓展视野、丰富感知方面具有一定的宽度;从文本内容看,既有鲁迅的作品,又有别人写鲁迅的文章,在了解鲁迅、认识鲁迅方面具有一定的高度;从文本表达看,既有深入刻画的典型人物形象,又有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的运用,在体会鲁迅的文学成就和精神境界方面具有一定的深度。在开展文学性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获得审美体验,还要体会鲁迅的伟大人格和不朽精神,获得个体的精神成长。这就要通过“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来实现。学生只有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语言文字作品,才能“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2]6-7。因此,可以把这个单元的情境任务定位为“致敬鲁迅先生”,把搜集鲁迅的资料、品味鲁迅作品的语言、学习先生的伟大精神等任务串联起来,带领学生不仅走进鲁迅的童年生活、精神世界,感受鲁迅的思想追求,还要致敬鲁迅,体会鲁迅的人格魅力。二、分析难点,立足单元制订目标站在学生的立场分析,《好的故事》“难”在三个方面:一是鲁迅的语言文字表达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文章内容不好理解;二是想想“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课后练习第二题),是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最关键的问题,也是难度较大的问题;三是感受鲁迅在文中所表达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期冀,对学生来讲是最难的。单篇课文的教学很难解决以上难点,这就要求教师立足单元整体思考教学设计。本单元导语中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鲁迅,走近鲁迅,必然要查阅许多资料。基于此,在学习课文之前先组织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资料的查阅。同时,调整教学的先后顺序,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先学习《少年闰土》和两篇略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再学习《好的故事》,使教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落实语文要素。最后,从单元整体出发,抓住单元导语,細化课后习题,确定本篇课文的学习目标。1.用联系上下文、结合已有经验等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理解难懂的词语。2.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感受“美丽、幽雅、有趣”的画面。3.结合“阅读链接”和前期查阅的资料,理解作者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与期冀。在单元统领下制订的教学目标指向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学习要求。教师以此为依据,设计学习任务,开展学习实践,让学生体会鲁迅的人生信仰和人生追求,引导学生做有价值的人。三、尊重逻辑,设计前置性学习活动六年级学生已经学会通过查阅资料、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是对之前语文要素的延续和推进。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巨匠,在中国文坛的地位毋庸置疑。他爱好广泛,人生经历丰富。学生要从整体了解鲁迅的作品、鲁迅这个人开始,在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再更深入地剖析、学习课文。教师在学生学习课文之前,设计了“云游鲁迅纪念馆”这一学习活动,利用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和“阅读链接”等资源,带领学生在网络上游览鲁迅的故乡、追随鲁迅的足迹,拉近学生与作者、文本的距离,让学生在新工具的使用中获得新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浏览并搜集鲁迅的资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将有用的信息放入“云端鲁迅纪念馆”相对应的场馆中,如鲁迅生活馆、鲁迅足迹馆、鲁迅作品馆、鲁迅金句馆,与同学共享各场馆中丰富的内容,并向大家汇报学习成果。通过这一学习活动,学生不仅对鲁迅产生了初步的印象,还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观照整体,深读浅教破解难点在“云游鲁迅纪念馆”的活动中,学生查阅各种文字、影像、图片资料,对鲁迅有所了解。课堂上,教师要做的就是将教学的重心转向对文本的阅读,紧紧抓住语言文字,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品悟、鉴赏,去体味鲁迅作品中的文学韵味,感悟文本中蕴含的精神,实实在在地“让学生亲历阅读的全过程”,让语文教学回归文本、回归阅读、回归语言。这样,无须教师多讲,学生即可理解鲁迅先生“对故乡、对童年美好的回忆”,进一步揣摩文本的深层意蕴也就成为很自然的事情了。(一)自主先学,读出疑惑在课堂上开展学习之前,教师可先以学习单的方式提出学习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已有阅读基础上初读课文,获得自读感受,提出疑问,再尝试通过细读文本,解决学习障碍。《好的故事》学习单1.初读质疑,读懂大意。看到《好的故事》这篇课文的题目,你有什么疑惑?带着问题读一读课文,试着在文中寻找答案。文中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时遇到这些词语,可以把它们画下来,先跳过去,不纠结。我跳过了这些词语:2.再读课文,攻克难词。再读课文,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你不懂的词语。当然,你也可以用其他方法理解,写下你理解它们的过程或方法。我理解了(

),它的意思是3.细读感受,提出困惑。我的困惑:学习单主要呈现两个任务:阅读和质疑。阅读是基本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一定是从阅读开始的。在集体学习之前,先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让学生尽可能站在同一个起点上,平等地提出阅读要求,从文本中获取信息,为想象创造条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通往深度学习的路径,给学生问的自由,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他们处于积极、主动、活跃的学习状态。(二)同伴互学,读悟方法《好的故事》学起来难度不小。面对这样的情况,可以先援引鲁迅先生的话“愈艰难,就愈要做”“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再引导学生阅读课后习题,梳理读“难文章”的方法: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再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如此,有了具体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的畏难情绪逐渐消失,信心逐步增强。教学片段如下。师:昨天预习的时候,同学们都跳过了哪些词语?可以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不明白的词语,如果还不明白,可以派代表把它们写在黑板上,等会儿我们一起来交流。师:(指黑板)这些就是同学们在小组内没有解决的词语。但是我猜肯定有其他小组的同学已经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懂得这些词语意思的同学可以到前面来认领一个词语,讲给大家听一听。生1:老师,这个“虹霓色”我是用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的。虹霓色是两种颜色,颜色比较鲜艳的叫“虹”,颜色比较暗的叫“霓”。生2:虹霓色应该指色彩很多、很艳丽。师:有争议了,怎么办?打开语文书,找到这个词语,把它放在课文中读一读,再想一想,看看他俩谁说得对。生3:我联系上下文,知道了《好的故事》是一个绚丽多彩的故事,所以可以用虹霓色来形容它绚丽多彩的样子。师:你同意他的看法吗?生1:老师,我同意。合作学习是学生的学习需求之一,很多知识就是通过互相交流得来的。同伴之间互相学习、讨论交流,合作解决初读时遇到的词语障碍,可以让学生自然地走到课堂的中央,成为主角。这种学习是主动的、积极的、有效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学生之间有了争议。“虹”“霓”在字典中是这么解释的:雨后天空中出现的彩色圆弧。这种圆弧常出现两个。红色在外,紫色在内,颜色鲜艳的叫虹,又叫正虹;红色在内,紫色在外,颜色较淡的叫霓,又叫副虹。就词语意思来讲,第一个学生的解释也是对的,但是放到课文中理解就不够准确了。此时,教师没有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再次把词语放到课文中,联系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学生就有了新的、更深刻的感受,“虹霓”一词也就有了独特的意蕴。学生初读时可能觉得有些词语比较陌生,但他们通过合作学习,用上之前学过的一些方法,就能够理解它们了。一旦理解了难懂的词语,他们就会感受到鲁迅先生的语言文字带来的新鲜感和独特魅力。它们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充实了他们的词语宝库。(三)代入阅读,勾连生活读通、读懂了课文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说出“好的故事”其实就是指鲁迅先生的梦。“你做过美梦吗?请你分享自己做过的一个美梦。”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来谈谈自己的梦境,进而与鲁迅的梦境相勾连。教师进一步追问:“鲁迅先生的‘好的梦又是怎样的梦呢?”学生用快速浏览的方式感受梦境之美。教师通过发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知识,来丰厚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披文入情”,心情随着鲁迅先生梦境的变化而变化。有了之前查阅的资料打下的基础,学生的话多了,兴趣多了,感受多了,对文本的挖掘也更深了。可见,前面的铺垫推动学生展开了真实的学习。此时,教师依学而教,顺学而导,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者。(四)精读深思,读懂美好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这是课后练习中的问题,也是学生自主预学后提出的问题之一。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抓住关键词精读深思。学生有了阅读基础,很快就找到课文的第5~7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感情,进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大胆表达,实现对语言和思维能力的训练,让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地生根。具体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引导学生抓住第5自然段中各种美的人和事物,联想鲁迅的家乡,勾连学生的经验。这些事物都是江南水乡特有的,鲁迅先生用大量的笔墨去写它们,就是想呈现一幅美好的画面。第二,引导学生抓住第5自然段中表示动态的词语“解散、摇动、扩大、融和、退缩、复近于原形”,把这些词语连起来读一读,想象绚丽多彩的动态画面。第三,引导学生抓住第7自然段中梦境的变化,圈画关键词,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上文中的“融和”与这里的“织”有什么不同,进一步感受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教师坚持“先学后教”,只要在学生学习的困难处予以恰到好处的点拨,就能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改变。课堂成为他们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自由表达的场域。他们参与了、体验了、评价了,自然而然就理解了鲁迅先生的感受,体会到了梦境的美好。(五)链接资料,逐步深入师生共读,发现课文的开头、结尾多次提到“好的故事”和“昏沉的夜”。“鲁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