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丰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答案详解讲评课件_第1页
2024年北京丰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答案详解讲评课件_第2页
2024年北京丰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答案详解讲评课件_第3页
2024年北京丰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答案详解讲评课件_第4页
2024年北京丰台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答案详解讲评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连续文本阅读讲评2024/5/17知识回顾非连续性文本复习第一课时内容回顾把握文本特征,掌握速读技巧整体阅读中心话题材料侧重点3.文本出处信息及文体“非连续”的整体阅读非连续每则材料的概要材料之间的异同知识回顾实用: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看文本特征及相应解读重点非连续性文本复习第一课时内容回顾“非连续”设题规律及答题方法非连续选择题文字材料理解类选择题实用:考什么怎么答主观题常见题型文字材料——切片比对法方法总结主题对象词、举例说明词趋势归纳词、意义影响词观点评价词、比较异同词程度范围词、极端绝对词因果目的词、前提条件词负面否定词、已然未然词“陷阱词”汇总选项设置方法2024/5/175.诺贝尔奖委员会官网报道称,202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通过他们对mRNA碱基修饰重要性的基础性发现,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关键贡献。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这些“关键贡献”。(6分)2024/5/17答案要点文本对照①为新冠疫苗的开发贡献了“加速度”(1分)2023年10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匈牙利科学家卡塔林·卡里科和美国科学家德鲁·韦斯曼,这两位获奖者关于核苷碱基修饰方面的发现,使开发针对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mRNA疫苗成为可能。mRNA疫苗的制造,无需培养病毒,只需先制造出含有病毒遗传信息的mRNA,然后将这些mRNA注射到人体内。它们利用人体细胞中的物质合成病毒蛋白质,从而激发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抗体。他们的突破性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mRNA如何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理解,为新冠疫苗的开发贡献了“加速度”。(材料一第5段)②并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得以成功应用。(1分)④快速应对其他传染病,可快速制备针对几乎任何病毒的疫苗(1分)⑥助力多种疾病的防治,在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方面潜力巨大。(2分)mRNA疫苗技术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得以成功应用,同时也激发了更多研究者的兴趣。正如加拿大生物学家皮耶特·库里斯所言:“如果我们可以利用mRNA生产出任何想要的蛋白质,就将意味着它具有广阔且充满诱惑力的应用前景。”mRNA疫苗开发的速度以及灵活性都令人印象深刻,为该技术应用于其他传染病疫苗的开发铺平了道路。此外,该技术还可用于治疗癌症、过敏,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和虫媒疾病。(材料二第4段)未来,mRNA疫苗在癌症治疗方面潜力巨大。癌症疫苗可以让人类的免疫系统精准区分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并清除肿瘤细胞。这种区分需要标记,而这种标记通常是肿瘤细胞中出现的突变蛋白。科学家希望利用mRNA疫苗让人类自动产生肿瘤细胞中出现的突变蛋白,从而激发免疫系统产生针对某种类型癌细胞的抗体,如果人体出现这类癌细胞,那么免疫系统能够及时出手,将尚未大面积扩散的癌细胞消灭在萌芽状态。目前,已经有一些针对癌症的mRNA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材料二第5段)2024/5/17答案要点文本对照③消除了mRNA临床应用的关键障碍,促进其临床应用(2分)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卡里科和韦斯曼发现,用化学修饰的方法调整mRNA的构造,可以降低免疫系统的排斥反应。具体而言,他们利用一些酶的作用,改变了mRNA碱基上的一些化学基团,让它更接近动物体内的mRNA。实验结果表明,这些经过碱基修饰的mRNA进入动物体内后,免疫系统将其视为“自己人”,炎症反应大大减弱,几乎消除。他们在2008年和2010年的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与未修饰的mRNA相比,碱基修饰产生的mRNA的传递显著增加了蛋白质产量。这种影响是由于一种调节蛋白质生产的酶的活性降低所致。碱基修饰既减少了炎症反应,又增加了蛋白质的产量,这些重要发现消除了mRNA临床应用道路的关键障碍。(材料二第2段)④快速应对其他传染病,可快速制备针对几乎任何病毒的疫苗(1分)若答:该技术应用于其他传染病疫苗的开发铺平了道路。(1分)⑤mRNA疫苗容易扩大量产mRNA疫苗包含一种遗传指令,当体外人工合成的mRNA被注射入体内时,它“命令”细胞产生大量病毒蛋白,免疫系统将它们识别为外来物质,会发起攻击并学会如何对抗这些病毒,因此能够对于未来的感染提前建立防御机制。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称,该技术背后的重要理念是,只要科学家知道正确的基因指令,就可以快速开发出针对几乎任何病毒的疫苗。由于mRNA疫苗的生产不涉及活细胞,是化学反应,所以很容易扩大量产。(材料二第3段)mRNA疫苗技术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得以成功应用,同时也激发了更多研究者的兴趣。正如加拿大生物学家皮耶特·库里斯所言:“如果我们可以利用mRNA生产出任何想要的蛋白质,就将意味着它具有广阔且充满诱惑力的应用前景。”mRNA疫苗开发的速度以及灵活性都令人印象深刻,为该技术应用于其他传染病疫苗的开发铺平了道路。此外,该技术还可用于治疗癌症、过敏,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和虫媒疾病。(材料二第4段)评分细则2024/5/17①为新冠疫苗的开发贡献了“加速度”。若答:研制出了针对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mRNA疫苗(1分)

②并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得以成功应用。(1分)③消除了mRNA临床应用的关键障碍,促进其临床应用(2分)若答:可以降低免疫系统得排斥反应或答碱基修饰既减少了炎症反应,又增加了蛋白质的产量(1分)④快速应对其他传染病,可快速制备针对几乎任何病毒的疫苗(1分)若答:能够对于未来的感染提前建立防御机制或该技术应用于其他传染病疫苗的开发铺平了道路。(1分)⑤mRNA疫苗容易扩大量产;⑥助力多种疾病的防治,在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方面潜力巨大。(2分)若答:该技术还可用于治疗癌症、过敏,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和虫媒疾病(2分)若答mRNA疫苗在癌症治疗方面潜力巨大或者已经有一些针对癌症的mRNA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1分)【评分标准】6分。四个要点,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学生答案若有交叉,按点给分,但属于同一个角度,不重复给分。答案要点①为新冠疫苗的开发贡献了“加速度”,并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得以成功应用。②消除了mRNA临床应用的关键障碍,促进其临床应用。③快速应对其他传染病,可快速制备针对几乎任何病毒的疫苗,并扩大量产。④助力多种疾病的防治,在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方面潜力巨大。【评分标准】6分。四个要点,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2024/5/172024/5/176分要点清晰,层次清楚样卷示例高三一模文言文三、乎1.语气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4)表感叹或祈使语气,可译为“啊”“呀”,有时不译。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2.助词(1)用于句中表示停顿。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2)用于形容词后,可译为“……的样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3.介词相当于“于”。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乎:于)(《醉翁亭记》)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乎:在)(《捕蛇者说》)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师说》)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引出对象,不译)(《劝学》)◎对点演练3.

解释说明短文中“乎”的意义及用法。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①?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②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嗟乎③,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④!而王胡为乎⑤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则王之所为其胜乎⑥好乐者也。臣之驽顿,所言者谬,王能谅之乎⑦?[答案]

①语气词,表揣测,相当于“吧”。②介词,相当于“于”。③④语气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⑤语气词,表停顿。⑥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⑦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吗”。[参考译文]

大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也)差不多了吧?但是我曾经看到一个人,他家世代捕蛇,有多人死在这件事上,却仍然做这件事而不停下来,问他原因,(他)说:“(捕蛇)可以应付赋税啊。”唉,赋税的危害真是比毒蛇还厉害啊!然而大王您为什么还如此沉溺于音乐呢?如果大王在治理国事上专心致志,那么大王的作为真是比喜爱音乐强百倍啊。我愚钝,所说的话难免有误,大王能原谅我吗?五、其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它),他(她、它)们;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与妻书》)(2)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的”“自己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3)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4)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可译为“这”“这个”“这些”。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5)其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2.副词(1)表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要”“当”“还是”“一定”。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②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2)表推测语气,相当于“大概”“或许”。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3)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岂”“难道”。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谏太宗十思疏》)3.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或者”“还是”。其真不知马也!(《马说》)(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对点演练5.

解释说明短文中“其”的意义及用法。

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君其②有意,叼其③一而啖之,得饱其④口福。”狼曰:“其⑤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⑥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⑦无闻邪,其⑧畏主人邪?及其⑨嬉逐,愿为一雪其⑩耻。君其⑪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⑫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答案]

①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②连词,表假设,如果。③指示代词,其中的。④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⑤副词,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⑥第三人称代词,它们。⑦⑧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⑨第三人称代词,它们。⑩指示代词,这。⑪副词,加强祈使语气,一定要。⑫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参考译文]

狐狸对狼说:“羊肉大概很鲜美吧!您如果想尝一尝,叼来其中的一只吃掉它,就能够一饱自己的口福了。”狼说:“如何对付猛犬呢?”狐狸就到猛犬那里离间说:“羊多次说您坏话,它们说的话不堪入耳,您却一点不生气,是没听到呢,还是害怕主人呢?等到它们嬉戏打闹的时候,我愿意为您把这耻辱全部洗刷掉。您一定要答应我!”猛犬笑着说:“要加罪于人,难道还怕没有借口吗?”猛犬明白了狐狸的野心,更加谨慎地守护羊群。狐狸与狼就离开了。八、所1.名词相当于“处所”“地方”。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2.助词和“为”字搭配使用,表示被动。①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3.代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对点演练8.

解释说明短文中“所”的意义及用法。

“吾所①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②钦。以其所③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知其非所④以沽名钓誉矣。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侯生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⑤过,然公子能下士也,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所⑥以教人向上者也。[答案]

①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②助词,与“为”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③⑤代词,“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情况等)”。④⑥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可译为“用来……”“……的方法(途径、手段等)”。[参考译文]

“我这样做的缘故,(是)把国家的危机放在前面,而把自己的私怨放在后面。”蔺相如这句话,足够让他被天下人钦佩。凭借他所居的官位,能够这样说,这样做,难道是别人能比得上的吗?仔细研究他的言行,就知道他并不是用此来沽名钓誉的。与他不相上下的人,是信陵君。侯生在大庭广众之中,不应该有逾越常礼之处,然而信陵君能礼贤下士,这气度难道是一般人吗?这两个人都是教人向上的榜样啊。十六、则1.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那么”。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2)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假使”“如果”。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常“则……则”并用,有加强对比的作用,可译为“就”,或不译。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然而”“反倒”“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倒是”“虽然”。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否定词连用,译为“不是……就是……”。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2.副词用于加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3.名词译为“准则”“法则”。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子》)◎对点演练16.

解释说明短文中“则”的意义及用法。

“此则①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则②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范希文若不应邀作赋,文播寰宇,则③岳阳楼能名扬天下与?当世之风,位卑则④足羞,官盛则⑤近谀,范氏则⑥不然。[答案]

①副词,用于加强判断,就是。②③连词,那么。④⑤连词,“则……则……”并用,加强对比,就。⑥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参考译文]

“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观啊”,(这句话)说出了岳阳楼的壮美,但是岳阳楼名满天下,并非只凭借这个;如果这样,那么普天之下像岳阳楼的(建筑)多了,为什么只有岳阳楼名闻天下呢?如果范希文不应邀作赋,文章散布天下,那么岳阳楼能闻名天下吗?当今的风气,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范希文却不是这样的。

文言文阅读讲评

《中论》,徐干著作,是一部政论性著作,系属子书,其意旨:“大都阐发义理,原本经训,而归之于圣贤之道。”所以,历代史书除《宋史》将其列入杂家类而外,其余者均将其列入儒家类。传本《中论》一书分上下二卷,共计二十篇,从《治学》至《爵禄》十篇为上卷,《考伪》至《民数》十篇为下卷。又《群书治要》辑有《中论》逸文《复三年丧》、《制役》两篇,今本《中论》多附录之,可见今本《中论》已非完本。通过分析历代官私书目对《中论》一书的著录情况,可知该书是在宋代出现残阙情况的。

10.按要求作答。(6分)

(1)本文题目“务本”中的“本”指的是什么?(2分)均分0.76

主要考查学生对选文主要观点的把握和理解

①人君之大患也,莫大于详于小事而略于大道,察于近物而暗于远数,故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乱也,未有如此而不亡也。④夫小事者味甘,而大道者醇淡,近物者易验,而远数者难效,非大明君子,则不能兼通者也,故皆惑于所甘,而不能至乎所淡,眩乎所易,而不能及于所难。是以治君世寡,而乱君世多也。故人君之所务者,其在大道、远数乎?大道、远数者,为仁足以覆帱【2】群生,惠足以抚养百姓,智足以统理万物,权足以变应无端,义足以阜生财用,威足以禁遏奸非,武足以平定祸乱;详于听受,而审于官人;达于兴废之原,通于安危之分。如此,则君道毕矣。参考答案(1)中正大道(1分)、长远之事(1分)

10(1)评分标准1.答出原文观点中的“大道”(1分)、“远数”(1分)即可得2分;2.照抄原文观点句“详于小事而略于大道,察于近物而暗于远数”給1分;2.学生对于“大道”解释为国家治理的大道、天下大道、治国的根本、治国理政之道、国家政务也可以得1分,但是理解为道义、仁义、事情的根本或者解释为国家治理的结果(君臣得到重用,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不得分。

学生对于“远数”理解为“长远的计划”“远虑”“远谋”“远略”

“目光长远”“长远见识”“目标长远”“放眼大局”都可以得1分,但是写“志向远大”不被给分3.对“大道”(1分)、“远数”(1分)两个要点均理解不对,脱离文本解读为“事情本末”“人的本分”“仁政”“民本”等不结合原文内容等分析均不给分。

10.按要求作答。(6分)

(2)一般的君主为什么难以做到“务本”?请结合第②-④段概括。(4分)

审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文本作者论证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均分2.06

答题对象一般君主难以做到“务本”的原因。

答题角度:②段人性的弱点

;③段君主本身的弱点;④段小事的迷惑。

评分标准:每个角度原因(1分)+结果(1分)对应准确,两个角度原因结果对应准确分析准确即可得满分;如果答了三个角度,原因结果未完全对应,不能得满分,选两个得分最高的角度进行赋分。答案要点

①多技艺、好小智,能够展示一定的才华和智慧,满足一般的君主的虚荣心(1分);不追求“大道”(1分)。

②君主地位尊崇、威势强大,且自以为是(1分),没有人敢于劝谏(1分)。

③中正之道不如小技小事更易吸引人,长远的谋略不如眼前之物更易立见成效(1分),因此一般的君主易被小技小事迷惑,而不务本(1分)。

10.按要求作答。(6分)

(2)一般的君主为什么难以做到“务本”?请结合第②-④段概括。(4分)

②夫详于小事而察于近物者,谓耳听乎丝竹歌谣之和,目视乎雕琢采色之章,口给乎辩慧切对之辞,心通乎短言小说【1】之文,手习乎射御书数之巧,体骛乎俯仰折旋之容。凡此数者,观之足以尽人之心,学之足以动人之志,且先王之末数也,非有小才小智,则亦不能为也。是故能为之者,莫不自悦乎其事,而无取于人,以人皆不能故也。

①多技艺、好小智,能够展示一定的才华和智慧,满足一般的君主的虚荣心(或者写君主沉醉与自己得小才华小技艺洋洋自得也可以)(1分);不追求“大道”(或者不听取他人的建议,或不向他人学习治国大道)(1分)。

10.按要求作答。(6分)

(2)一般的君主为什么难以做到“务本”?请结合第②-④段概括。(4分)

③夫居南面之尊,秉生杀之权者,其势固足以胜人也,而加以胜人之能,怀是己之心,谁敢犯之者乎?以匹夫行之,犹莫之敢规也,而况人君哉?故罪恶若山,而己不见也;谤声若雷,而己不闻也,岂不甚矣乎!

②君主地位尊崇、威势强大,且自以为是(这两个原因写出一点即可得1分),没有人敢于劝谏(或者根据最后一句概括为不听取别人的建议)(1分)。

10.按要求作答。(6分)

(2)一般的君主为什么难以做到“务本”?请结合第②-④段概括。(4分)④夫小事者味甘,而大道者醇淡,近物者易验,而远数者难效,非大明君子,则不能兼通者也,故皆惑于所甘,而不能至乎所淡,眩乎所易,而不能及于所难。是以治君世寡,而乱君世多也。故人君之所务者,其在大道、远数乎?大道、远数者,为仁足以覆帱【2】群生,惠足以抚养百姓,智足以统理万物,权足以变应无端,义足以阜生财用,威足以禁遏奸非,武足以平定祸乱;详于听受,而审于官人;达于兴废之原,通于安危之分。如此,则君道毕矣。③中正之道不如小技小事更易吸引人,长远的谋略不如眼前之物更易立见成效(1分),因此一般的君主易被小技小事迷惑,而不务本(1分)。4分满分样例4分满分样例复习建议1.一部分同学需要继续强化文言基础,落实文本内容理解;2.树立、强化语境意识,将语句放在语境中前后勾连理解;3.树立整体意识,学会提取议论性文言文作者观点,理清行文思路;4.加强审题,明确题目限制及指向,明确答题对象及答题角度,理清答题语句之间的内在逻辑;4.规范作答,答案表述应思路清晰。避免译文中出现错别字。高三一模

《论语》考点课标:学习任务群8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体会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例题:2023北京(1)说明杨、王两种解读对“称”字的读音和词义的不同。(2分)(2)用自己的话写出王阳明对“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解读的大意。(2分)(3)从杨、王两种解读任选一种,从以上材料中找出依据,并简要解释其合理性。(6分)考点考点:2023北京

第①句“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有两种解读,今人杨伯峻解释为“到死而名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明代王阳明的解读有所不同。(1)说明杨、王两种解读对“称”字的读音和词义的不同。(2分)(2)用自己的话写出王阳明对“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解读的大意。(2分)(3)从杨、王两种解读任选一种,从以上材料中找出依据,并简要解释其合理性。(6分)启示、个人解读现实意义思想、精神、文化理解语言文字

考题信息年份题号与分值考查内容2022无无202112(6分)《论语》选篇《论语·阳货》考点1.对孔子“学”与“德”关系的理解。2.围绕孔子关于学习与道德修养内在关系,从“六言六蔽”中“任选两个”进行解释。考题信息题号与分值考查内容202012(6分)《论语》选篇《论语·述而》《论语·子罕》考点1.解释文本中重点语句。2.对孔子获取知识途径的理解与启示。201912(7分)《论语》选篇

《论语·里仁》考点1.理解仁的思想。2.对同一文本不同的解读版本,进行句意解释。201813(5分)《论语》选篇《论语·先进》考点对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理解。特点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10分)①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②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③子曰:“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史记·孔子世家》)④先生(王阳明)曰:“为学大病在好名。……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去声[1]读,亦‘声闻过情[2],君子耻之’之意。”(《传习录》)注释:[1]去声:四声。[2]“声闻过情,君子耻之”语出《孟子》。情,实情。特点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10分)①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②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③子曰:“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史记·孔子世家》)④先生(王阳明)曰:“为学大病在好名。……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去声[1]读,亦‘声闻过情[2],君子耻之’之意。”(《传习录》)注释:[1]去声:四声。[2]“声闻过情,君子耻之”语出《孟子》。情,实情。文本特点:1、语录体但语境缺失2、条目有联系但分散2、言近旨远需辅助资料3、文化思想深远能勾连群文第一,文学式的《论语》诠释。文学式的《论语》诠释主要是以音韵、训诂、文字、章训等训释为主。这类诠释《论语》的成果颇多。如毛子水的《论语今注今译》,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王熙元的《论语通释》,唐满先的《论语今译》,钱逊的《论语浅解》等等。其中,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影响最大。第二,史学式的《论语》诠释。史学式诠释的重点不在于《论语》文本的字、词、义,而重点要揭示出文本的思想及其在思想史中的意义。钱穆的《论语新解》,陈大齐的《论语臆解》,龚乐群的《论语疑考》,乔一凡的《论语通译》,严灵峰的《论语章名新编》等均可归结于此类。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是《论语新解》。第三,观念式的《论语》诠释,对《论语》观念的时代发挥,将《论语》的观念用现代的话语或放在的情境中进行解读,即用现代生活的具体事例诠释《论语》的观念。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属于这一类的典型代表。。【原题再现】11.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①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②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论语·宪问》)③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论语·宪问》)④孔子卒,原宪遂亡在草泽中。子贡相卫,而结驷连骑,排藜藿,入穷阎,过谢【1】原宪。宪摄【2】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病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3】。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惭,不怿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注释:【1】过谢:探望。【2】摄:整理。【3】病:困窘。(1)请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2分)①危邦不入

②危言危行

(2)上述①-③则材料中,孔子认为在“邦无道”时应该怎样做,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3)你对材料④中原宪“甘贫”的做法是否认同,请结合上述几则材料或《论语》相关内容简要回答。(5分)【内容梳理】①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①,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注释】①见(Xiàn):同“现”。【翻译】孔子说:“坚定地相信我们的道,努力学习它,誓死守卫保全它。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从政;天下无道,就隐居不仕。国家有道,而自己贫穷鄙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有显贵,也是耻辱。”

【资料补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说的是当天下太平,政治清明之时,君子可以出仕,一展自己的才能,造福于天下。若是天下无道,政治混乱,君子就应隐于世,在保全自身的同时,传道于后学。也就是说,君子隐现虽是可变,但是“道”不能废,学不可弃。君子或隐或现,应以天下是否有道而定,不应以个人的功绩作准。“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句话关键在于这个“耻”字。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就应积极地入世,为民众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倘若没有这样做,那就说明缺乏责任感和仁爱之心,而且德行才能都不够。因此而处于贫困低贱之中,那是非常可耻的。在国家无道、政治混乱的时候,趁乱谋取富贵,也是可耻的行为。【翻译】原宪问什么是耻。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时,应该出仕为国家做贡献。国家政治混乱时,还想着当官发财、谋求俸禄,这是可耻的。”【内容梳理】②宪(1)问耻。子曰:“邦有道,谷(2);邦无道,谷,耻也。”

(《论语·宪问》)【注解】(2)谷:这里指做官者的俸禄。

原文呈现:宪问耻。子日:“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日:“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注解】(1)宪:原宪,字子思,春秋未年宋国商丘人。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原宪出身贫寒,个性捐介,一生安贫乐道,不肯与世俗合流。孔子为鲁司寇时,曾做过孔子的家宰,孔子给他九百斜的俸禄,他推辞不要。孔子死后,原宪遂隐居卫国,茅屋瓦慵,粗茶淡饭,生活极为清苦。【翻译】原宪问什么是耻。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时,应该出仕为国家做贡献。国家政治混乱时,还想着当官发财、谋求俸禄,这是可耻的。”原宪又问:“不争强好胜、不炫耀自夸、不嫉妒怨恨、不嗜欲贪婪,这样可以算是仁了吗?”孔子说:“做到这四点可以说是很难得了能否做到仁,我不能确定。【内容梳理】③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论语·宪问》)【注释】危言危行:危,正直。也可引申为端正。

危言,说正直的话,危行,做正直的事。危言危行,指正言正行。【注释】言孙:孙,同“逊”,谨慎。【译文】孔子说:“国家有道,便正言正行。

国家无道,仍必正行,但言辞当从谦顺谨慎。”④孔子卒,原宪遂亡在草泽中。子贡相卫,而结驷连骑,排藜藿,入穷阎,过谢【1】原宪。宪摄【2】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病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3】。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惭,不怿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注释:【1】过谢:探望。【2】摄:整理。【3】病:困窘。【翻译】孔子去世,原宪就流亡隐居在荒郊野地之中。子贡出任卫国之相,随从的车马前呼后拥,分开高过人头的野草,进入僻陋的里巷,探望问候原宪。原宪整理好所穿戴的破旧衣帽会见子贡。子贡为此感到羞耻,说:“夫子难道也陷入困窘中了吗?”原宪说:“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财产叫做贫,学习道义而不能实行才叫困窘。像我这样,是贫,而不是困窘啊。”子贡觉得惭愧,不高兴地离去,一生都因为这次言语的过失而感羞耻。【内容梳理】(1)请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2分)①危邦不入

②危言危行

【考点】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实词在不同语境中意义的准确把握①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①危邦不入

危:危险

1分(根据上下文推断,乱邦不居,可以推断邦是处于动乱、危险的,所以这里的危取第2种解释)

可以解释为或危机,陷入危机,处于动乱,不安全的1分,但若答濒临灭亡不给分③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论语·宪问》)②危言危行

危:正直1分(根据上下文,邦有道,说明政治清明,那么君子如何说话做事呢,自然是取危的第5个意思,端正,引申为正直)危言危行解释为正言正行。【危】:1.忧惧:恐惧;使恐惧。2.险恶:不安全(跟“安”相对)。3.伤害:使处于不安全的境地。4.特指人将死。5.端正。6.高耸的;直立的。,【评分标准】每个词解释正确给1分【11(1)试题分析+评分标准】(2)上述①-③则材料中,孔子认为在“邦无道”时应该怎样做,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案示例:①归隐;(有学生答:出世,乱世不愿意做官都给1分

)从材料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得出邦无道归隐的结论②以做官领俸禄为耻;或乘乱世谋取富贵为耻给1分

从材料①“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得出乘乱世谋取富贵为耻。从材料②“邦无道,谷,耻也。”以做官领俸禄为耻;其中“谷”理解为做官俸禄很少有学生答出。③行为正直,言语谦逊谨慎。(两点都答全才给1分)危行,危理解为正直,很少有学生理解正确。【评分标准】3分。三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11(2)试题分析+评分标准】(3)你对材料④中原宪“甘贫”的做法是否认同,请结合上述几则材料或《论语》相关内容简要回答。(5分)【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文本分析的能力答题步骤:(1)审题:锁定答题对象:原宪“甘贫”的做法

答题要求:你是否认同(观点阐释题,需要先表明立场)

答题依据范围:结合上述几则材料或《论语》相关内容(2)定思路①明立场②解释关键词“甘贫”的含义(甘于受贫,乐于守道,是儒家所倡导的处世态度)③原宪选择“甘贫”的时代背景④结合内容(上述几则材料或《论语》相关内容)+分析原宪甘贫的原因⑤得出自己的结论,从本质上评价原宪“甘贫”的做法【评分标准】5分。有看法1分+结合《论语》内容1分+结合背景1分+分析得出结论2分。

【11(3)试题分析+评分标准】(3)你对材料④中原宪“甘贫”的做法是否认同,请结合上述几则材料或《论语》相关内容简要回答。(5分)【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文本分析的能力【答案示例】1:我认同原宪“甘贫”的做法。(表明观点1分)原宪秉持老师孔子的教导,坚持“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处世原则,(结合《论语》相关内容1分)在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时代,(结合背景1分)原宪因天下“无道”而隐,不做官领俸禄,虽“贫”但不违“仁道”,也不失志,“贫而无怨”,本质上还是在“学仁道而行”。(分析+结论各自1分,共2分)【答案示例】2:我不认同原宪“甘贫”的做法。(表明观点1分)孔子虽然教导原宪“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结合《论语》相关内容1分)但孔子自己在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时代,

(结合背景1分)“知其不可而为之”,迎难而上,为施仁道改变社会而努力。原宪也应向孔子学习,努力推行“仁道”,而不是独善其身。(分析+结论各自1分,共2分)【评分标准】5分。有看法1分+结合《论语》内容1分+结合背景1分+分析得出结论2分。

【11(3)试题分析+评分标准】问题

(1)审题不严,答非所问

第一题问的是词的解释,很多学生写句子问的是原宪,答颜回和孔子如何做

问的是“甘贫”,分析证明原宪不是病,他如何谦虚好学(2)逻辑思维混乱,联系的文本内容和观点是两张皮,没关系(3)对观点阐释题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得分点(4)对论语中的个别实词理解不到位,比如危言危行中的“危”理解不到位,导致11.(1)和11.(2)内容理解都出了问题,失去2分、(5)对《论语》“甘贫”相关思想不熟悉11名著阅读《论语》阅读题备考的建议:(1)加强审题训练(2)训练概括题和观点阐释题型答题的规范性(3)对《论语》各种思想可以进行小专题针对性训练古诗14题湘月姜夔【1】

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暝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2】乘兴。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洲冷。中流容与【3】,画桡不点清镜。

谁解唤起湘灵,烟鬟雾鬓,理哀弦鸿阵。玉麈谈玄,叹坐客、多少风流名胜【4】。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夜久知秋信。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注释:【1】姜夔:南宋词人。终生布衣,以清客身份转徙于权贵之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七月十六日,受邀与其他文人同游湘江。自度“湘月”词牌,写成此词。【2】夷犹:从容不迫。【3】容与:悠闲自得。【4】名胜:名士。14.姜夔的词具有“清空”特色。请从遣词用句、意象选取、意境营造、表现手法、思想情怀这五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说说本词是如何体现这一特色的。(6分)诗评题均分2.67一、原题回放

湘月

长溪杨声伯典长沙楫棹,居濒湘江,窗间所见,如燕公、郭熙画图,卧起幽适。丙午七月既望,声伯约予与赵景鲁、景望、萧和父、裕父、时父、恭父,大舟浮湘,放乎中流,山水空寒,烟月交映,凄然其为秋也。坐客皆小冠綀服,或弹琴,或浩歌,或自酌,或援笔搜句。予度此曲,即念奴娇之鬲指声也,于双调中吹之。鬲指亦谓之“过腔”,见晁无咎集。凡能吹竹者,便能过腔也。

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暝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乘兴。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洲冷。中流容与,画桡不点清镜。谁解唤起湘灵,烟鬟雾鬓,理哀弦鸿阵。玉麈谈玄,叹坐客、多少风流名胜。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夜久知秋信。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长溪杨声伯典长沙楫棹,居濒湘江,窗间所见,如燕公、郭熙画图,卧起幽适。丙午七月既望,声伯约予与赵景鲁、景望、萧和父、裕父、时父、恭父,大舟浮湘,放乎中流,山水空寒,烟月交映,凄然其为秋也。坐客皆小冠綀shū服,或弹琴,或浩歌,或自酌,或援笔搜句。予度此曲,即念奴娇之鬲指声也,于双调中吹之。鬲指亦谓之“过腔”,见晁无咎集。凡能吹竹者,便能过腔也。译文:长溪人杨声伯任职于长沙,主管水上的船舶,居住在濒临湘江的地方,从窗户上望去,景色如同燕公、郭熙的山水画一般,起居十分幽雅自在。丙午七月十六日,杨声伯约我和赵景鲁、景望、萧和父、裕父、时父、恭父几人,乘大船同游湘江,行至江心,但见山野空阔,江水清寒,烟雾月色交相辉映,一派萧瑟的秋光。船中坐客都头戴小帽、身着布衣,有的弹琴,有的高歌,有的饮酒,有的提笔写诗。我创作这首曲子,乃是《念奴娇》的鬲指声,改为双调吹奏。鬲指声也叫“过腔”,见于晁无咎词集。凡是能吹奏竹笛的人,就能过腔。

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暝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乘兴。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洲冷。中流容与,画桡不点清镜。谁解唤起湘灵,烟鬟雾鬓,理哀弦鸿阵。玉麈谈玄,叹坐客、多少风流名胜。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夜久知秋信。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译文:曾在太湖相约,问这一年发生了何事?使我未能如愿,长久辜负了这清美的景色。太阳落入西山,渐渐听见有人呼唤我,大家悠闲自在地坐在船上。劳累的渔民大都收网回家了,水鸟按时归巢。月光下的沙洲一派幽静。待船行至中流,更加从容舒缓,人们停止摇桨,水面澄清如镜。谁能唤起湘水女神,摇曳着如烟似雾的长发,拨弄着琴弦,弹奏出幽怨的琴曲。同游坐客高谈阔论,感叹在座之人,都是风流雅士。风吹柳枝发出萧萧之声,夜空中星星缓慢坠落,夜深才知道现已经是秋天了。想起家乡的美味,往日的赏心乐事谁会去了解。“五湖旧约”,理解为与友人在太湖相约,或后面赏析文章中的与江湖相约,或者用了典故,都不影响对情感的理解,不影响作答,均可。赏析

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七月十六日,酷暑方消,夜晚月光明亮,作者的好友,当时在长沙任职的长溪人杨声伯邀请他与家人一同泛舟游江。游玩中,大家畅所欲言,十分开心尽兴,尽兴之余,作者便萌发了填一词的念头,于是,迷人的湘江月夜景色就被生动地呈现于读者面前。这首词通篇记游写景,像是一幅长长的画图。画图上的景物,不论是山是水,是鸟是树,是月是星,是游船还是渔网,都在摇曳着融成一片,笼罩在清冷的辉光里,显得淡雅而又有些朦胧,结尾处的怀旧情思尤为朦胧。总的来说,这首词是作者通过写月夜泛舟湘江,来抒发自己的感想。这首词含蕴深厚,读后有悠悠不尽之感,引人入胜。词中所描摹的清幽景色,和词人幽远的情怀相表里,相契合,恰如覆盖其上的朦胧月色,使之摇曳变幻,风姿别具,从而构成迷离浑化、耐人寻味、使人流连忘返的美妙境界。赏析

“五湖”三句是说自己原与江湖相约,放浪形骸,醉心山水清景。可是此约长时不得实现,言外之意,是说因人间的名利俗事,辜负了江湖胜景。这是一种江湖散逸的情调,表现了姜夔崇尚自然的思想和追求美、爱好自由的人性。“暝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乘兴",黄昏时分,暮色苍茫,是不适宜游览的。但文人们被一种浓厚的放浪江湖的情绪驱动着,偏要体味这晚暮时刻的江山风景,以寄托他们出尘违世的孤高情调,表现出自在悠闲,雅兴盎然的风致。“倦网”三句,暗示自己对游士生活的厌倦与回归自然的安顿疲惫生命与心灵的意愿,“冷"从表面上是指晚上乘船在江面上那种寒意,而又有作者对漂泊江湖的凄凉之感。“中流容与,画桡不点清镜”一句,船到中流,但见四周水平如镜,一片空明,真是美极静极。这与词人放浪江湖、追求自由的高雅幽远情怀相契合。

下阕以虚写实,情景交融,含蓄地表达了词人高超洒脱的名士风度,纵情山水,思归乡里的清高幽远情怀。

下阕头三句写舟中友人“弹琴”,却是从想象入手。从湘江上响起的琴音联想到湘灵鼓瑟的古者传说,江上琴声,意境清幽哀怨。

“玉麈谈玄”三句写当时座中客的活动情况,说座中游客都是当今的风流名士,坐客们挥动着玉柄的麈尾拂尘或高谈阔论,所表现的是一种魏晋名士风流之会的情景。

结尾用典,说自己也像晋代的张翰那样见秋风起而思吴中鲈鱼之美一样,深深地怀念着“旧家乐事",隐隐约约透露出思乡怀旧情思。

姜夔善于以避实就虚的手法、从虚处作笔,不注重对事物作具体细致的刻画,而着重抒发作者对生活的主观感受,从而构成一种清空高远的、情在言外的境界。赏析二、评分细则

6分。任选两个角度,每个角度3分。各两个得分点,对“清空”的理解,1分;举例并赏析,2分。

“清空”,是一种清幽高雅、空灵含蓄的风格。(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学生如果只答“清”或“空”的理解也可以;“清雅”“清冷”“清淡”“空灵”“辽远”“空阔”等均可;“清秀”“清丽”不恰切;“清贫”“空洞”理解错误不得分)【答案示例1】

在遣词用句上,姜夔善用含蓄之语表达丰富意蕴。(对“清空"的理解,1分)

如“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洲冷”的“倦"“归"“冷”三字,准确生动,使自然之景融入作者情怀。劳碌了一天的渔民都收网回家歇息去了,只有归鸟不时掠过水面。岸边的沙汀和江心的小洲在烟月辉映下静静地躺着,显得格外幽冷,含蓄地写出诗人漂泊江湖的凄凉之感,暗示自己对清客生活的厌倦与回归自然安顿疲惫心灵的意愿。(紧扣“清空”分析词句内容1分,点明意蕴1分)注:用句角度,答对仗工整,整散结合无法与“清空”建立联系,不得分【答案示例2】

在意象选取上,姜夔善于选择清冷的意象,并着意使承载清冷含义的意象与感伤空寂的情绪融合。(对“清空”的理解1分)注1:如果只写“选择清冷的意象”也给1分,写“清雅”“空灵”的意象等,分析合理也给1分。注2:意象的选择,尽量不选典故中出现的,避免因与典故的分析重合失分

如“月上汀洲冷”写月,月亮上升,岸边的沙汀和江心的小洲在烟月辉映下静静地躺着,显得格外幽冷。清月冷水,形成幽寂凄冷的氛围,融入了作者漂泊江湖的凄凉之感(紧扣“清空”分析意象1分,点明情感1分)。注3:如果没提情感,若能紧扣“清空”分析意象特点1分,点明相应的意境1分。【答案示例3】

意境营造上,姜夔善营造清幽空灵的意境,寄托作者高洁清雅的情怀。(对“清空”的理解1分)。注1:如果只写到“善营造清幽空灵的意境”也给1分。

如上阕“中流容与,画桡不点清镜”一句,画面清幽,意境空灵,和词人放浪江湖、追求自由的高雅情怀相契合,体现出一种幽远闲淡的情致。(紧扣“清空”分析意境1分,点明情感1分)。注2:如果没提情感,能紧扣“清空”分析诗句内容1分,点明相应的意境1分。【答案示例4】

在表现手法上,姜夔善于从虚处作笔,不注重对事物作具体细致的刻画,而着重抒发作者对生活的主观感受。(对“清空”的理解1分)注1:写“姜夔善于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出内心的情感,从而构成一种清空高远的、情在言外的境界”等对“清空”的理解合理也给1分。注2:写“寓情于景”“远近结合”等手法,如能扣“清空”分析,能自圆其说,酌情给分。

如下阕头三句写舟中友人“弹琴”,却是从想象入手,以虚写实。从湘江上响起的琴音联想到湘灵鼓瑟的古老传说,江上琴声,意境清幽哀伤。(虚处的分析1分,实处的分析1分)【答案示例5】

在思想情怀上,姜夔具有魏晋超然清雅的名士风采。(对“清空”的理解1分)

如“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说自己原与江湖相约,可是此约长时不得实现,辜负了江湖胜景,表现了姜夔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的思想和清雅的情趣。(紧扣“清空”分析诗句内容1分,点明情感1分)注:如果写“清逸洒脱”“清闲淡雅”的情怀,“高尚清白”的节操,“清冷哀伤”的情感等,结合诗句扣“清空”分析到位,能自圆其说也给3分。6分

从意境营造和表现手法角度分析,扣住了“清空”分析,理解正确,能自圆其说,“淡泊闲淡的意境”说法有点问题。三、答案示例6分

从意象选取和思想情怀角度分析,扣住了“清空”分析,理解正确,能自圆其说,“汀州从容不迫”说法有点问题。三、答案示例三、典型问题

1、诗意和“清空”内涵理解出问题

2、审题不准

3、答题不规范四、复习建议1.答题规范训练(1)审题意识(要注意到扣“清空”分析及“任选两个角度”的具体要求)(2)题型意识(要明白是诗评题,要求解释诗评,并结合诗句紧扣观点分析;要明白它综合了炼字炼句题、意象意境分析题、情感理解题、表现手法赏析题几种题型,注意相关题型的答题思路,此次学生作答,不翻译诗句的情况多)(3)分条作答意识(几个角度)2.诗歌还原训练诗歌的翻译,情景还原,情感逻辑还原,建构主要内容和情感之间的关联(可以让分析更具体,答题不空泛)3.培养阅读诗歌的整体意识(如“倦网”三句和“暗柳”三句写景都照应了上片的“暝入西山”的“暝”,画面和谐,意境统一;又如要勾连“长负清景”与“

倦网都收”“玉麈谈玄””旧家乐事谁省”等来整体理解诗歌,才能准确把握诗人超脱世俗的思想情怀)4.增强借助注释意识(有的同学未注意到“以清客身份”而写“诗人为官”,或未注意到“友人邀请”而写“夕阳邀诗人”等)5.加强课内诗歌的复习,如诗歌内容情感理解、作者相关知识以及表现手法的复习。(《扬州慢》如何体现清空风格;姜夔生平;表现手法的积累等)

纸上的李白

祝勇

纸上的李白①很多年来,我都想写李白,写他唯一存世的书法真迹《上阳台帖》。②对于李白,他的诗句越是真切,他的肉体就越是模糊。他的存在,表面具象,实际抽象。即使我站在他的脚印之上,对他,我仍然看不见,摸不着。③不错,新、旧《唐书》,都有李白的传记;南宋梁楷,画过《李白行吟图》。但与我一样,写书作画的人都没见过真正的李白。只有那幅字是例外。那幅纸本草书的书法作品《上阳台帖》,上面的每一个字,都是李白写上去的。透过笔势的流转、墨迹的浓淡,我们几乎看得见他手腕的抖动,听得见他呼吸的节奏。幸亏有这幅字,让我们穿过那些灿烂的诗句,找到了作家本人。有了这张纸,我们不仅可以与他对视,甚至可以与他交谈。一张纸,承担起我们对于李白的所有向往,带我们跨过时间的深渊,看见李白。④站在它面前的那一瞬间,我外表镇定,内心狂舞,顷刻间与它坠入爱河。那字迹,一看就属于大唐李白。它有法度,那法度是属于大唐的,庄严、敦厚,饱满、圆健。规矩中见活泼,收束中见辽阔。⑤这与北魏的铺垫关系极大。在粗朴凝重的汉朝之后,之所以形成缛丽灿烂、开朗放达的大唐美学,正是因为它在长期的离乱中,融入了草原文明的活泼和力量。假若没有北方草原文明的介入,大唐文明就不会迸射出如此亮丽的光焰,中华文明就不会完成如此重要的聚变,也不会按照后来的样子发展,一点点地发酵出李白的《上阳台帖》。眼前的字一点一画都如行走在云烟之中,大有收天下于一纸的浩荡情怀。书法作品作为心理节奏和性格的折射,其中的每一个墨点、每一根线条都自然地渗透着李白纵放自如、俊逸洒脱的性格。⑥或许因为大唐皇室本身就具有鲜卑血统,唐朝没有像秦汉那样,用一条长城与北方游牧民族划清界限,而是包容四海、共存共荣,所以,唐朝人的心理空间,一下子放开了,也淡定了,于是有了香浓美艳的簪花仕女,有了笑容慈悲的佛陀,有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样超越时空、浩大宁静的唐诗。⑦唐诗给我们带来的最大震撼,就在于它面对宇宙时的这种时空超越感。这种感觉,在此前的艺术中也不是没有出现过,比如曹操面对大海时的心理独白,比如王羲之在兰亭畅饮、融天地于一体的那份通透感,但在魏晋之际,他们只是个别的存在,不像大唐,潮流汹涌,一下子把一个朝代的诗人全部裹挟进去。魏晋固然出了很多英雄豪杰、很多名士怪才,但总的来讲,他们的内心是幽咽曲折的,唯有唐朝,呈现出空前浩大的时代气象,似乎每一个人,都有勇气独自面对无穷的时空。⑧有的时候,是人大于时代,魏晋就是这样;到了大唐,人和时代,彼此成就。⑨由此我们便可以理解李白诗歌里的辽阔感。他会写“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也会写“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假如他是导演,很难有一个摄影师,能跟上他焦距的变化。那种渗透在视觉与知觉里的辽阔,我曾经从俄罗斯文学中——从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里领略过,但他们都扎堆于19世纪,而至少在一千多年前,这种浩大的心理空间就在中国的文学中存在了。⑩李白与杜甫的不同也正源于这种辽阔感,杜甫写风,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李白写风,是“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的仙气常让人觉得他不会因生活的狰狞而感到忧伤,其实李白并不是没心没肺,他的生命里也有困顿,那个繁花似锦的朝代背后的饥饿、愤怒、寒冷,在李白的诗里都找得到,比如《蜀道难》和《行路难》。只不过,他不会被这样的伤感吞没,他目光沉静,面前道路远长,像《上阳台帖》里所写,“山高水长,物象千万”,一时一事,都困不住他。杜甫的思想只有一个层次,那就是忧国忧民,他是意志坚定的儒家信徒。李白的思想是混杂的,里面有儒家、道家、墨家、纵横家等等,什么都有。儒与道,一现实一高远,彼此映衬、补充,让我们的文明生生不息,左右逢源。但儒道互补,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就不多见了,李白就是这样的浓缩精品。⑪所以,当官场试图封堵他的生存途径,他一转身,就进入了一个更大的空间。这个空间里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如此明净、高远。他有家——诗、酒、马背,就是他的家。他就像一个浪迹天涯的牧民,生命中掺杂着游牧民族歌舞的华丽、酣畅和任性,总有无数的意外,等待着与他相逢。李白精神世界里的纷杂,更接近唐朝的本质,许多元素、许多成色搅拌在一起,绽放成明媚而灿烂的唐三彩。⑫只有唐代,能成全这样的李白。⑬写《上阳台帖》时,他刚刚鼻青脸肿地逃出长安,但《上阳台帖》的文字里,却不见一丝一毫的狼狈,仿佛一出长安,镜头就迅速拉开,空间形态迅猛变化,天高地广,所有的痛苦和忧伤,都在炫目的阳光下,烟消云散。⑭因此,在历史中的某一天,在白云缭绕的王屋山上,李白抖笔,写下这样的文字: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

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⑮那份旷达,那份无忧,与后来的《早发白帝城》如出一辙。李白从人生的有限看到宇宙的无限,在油然而生的凄怆中,悲着悲着,李白就大笑起来、放纵起来。李白不是无知者无畏,他是知道了,所以不在乎。⑯李白的传奇并未结束,他的尾声比正文还长。一代代后人,都声称他们曾经与李白相遇,甚至包括苏东坡。仿佛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路上遭遇李白。这是他们的“白日梦”,也是一种心理补偿——没有李白的时代,会是多么乏味。而李白也在这样的穿越里得到了他一生渴望的放纵和自由。⑰“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意思是说:“你们等着,我来了。”他会散开自己的长发,放出一叶扁舟,无拘无束地,奔向物象千万,山高水长。⑱深夜,那一卷《上阳台帖》,正夹带着所有往事风声,在我面前徐徐展开。静默中,我在等候写下它的那个人。①②③通过《上阳台帖》,能看见真正的李白。⑱我展开《上阳台帖》,等候李白。④⑤《上阳台帖》体现大唐文明包容共存的特点。⑯⑰李白对一代代后人影响深远。⑥⑦大唐文明影响着唐人心理和唐诗宇宙观。⑧⑨⑩⑪⑫⑬⑭⑮大唐文明深深地影响李白诗歌、

书法、思想精神等。引唐代与李白总深纸上的李白大唐文明上阳台帖诗歌真正的李白以儒道互补为主的纷杂思想旷达无忧放纵自由纸上的李白

纸上的李白是深受时代影响,具有纷杂思想,面对生命困顿,表现出旷达无忧、放纵自由的李白。①②③通过《上阳台帖》,能看见真正的李白。⑱我展开《上阳台帖》,等候李白。④⑤《上阳台帖》体现大唐文明包容共存的特点。⑯⑰李白对一代代后人影响深远。⑥⑦大唐文明影响着唐人心理和唐诗宇宙观。⑧⑨⑩⑪⑫⑬⑭⑮大唐文明深深地影响李白诗歌、

书法、思想精神等。引唐代与李白情感主旨对李白的赞美、向往与期待。总深纸上的李白

看不见、摸不着李白看见真正的李白等候李白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那法度是属于大唐的

法度:格式准则B.把一个朝代的诗人全部裹挟进去裹挟:因被迫卷入而顺从C.让我们的文明生生不息,左右逢源左右逢源:圆融通达D.他刚刚鼻青脸肿地逃出长安

鼻青脸肿:遭受重大挫折裹挟:意为(风、流水等)把别的东西卷入,使随着移动;(形势、潮流等)把人卷进去,迫使其采取某种态度;同‘裹胁’。

裹胁:用胁迫手段使人跟从(做坏事)。⑦唐诗给我们带来的最大震撼,就在于它面对宇宙时的这种时空超越感。这种感觉,在此前的艺术中也不是没有出现过,比如曹操面对大海时的心理独白,比如王羲之在兰亭畅饮、融天地于一体的那份通透感,但在魏晋之际,他们只是个别的存在,不像大唐,潮流汹涌,一下子把一个朝代的诗人全部裹挟进去。魏晋固然出了很多英雄豪杰、很多名士怪才,但总的来讲,他们的内心是幽咽曲折的,唯有唐朝,呈现出空前浩大的时代气象,似乎每一个人,都有勇气独自面对无穷的时空。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通过《上阳台帖》看到了一个与《唐书》等记载截然不同的李白。B.“人大于时代”指魏晋某些艺术家浩大与通透的思想超越了当时的时代。C.文中李白与杜甫的对比是为了突显出李白在思想精神方面的纷繁驳杂。D.第⑫段独句成段,强调李白思想、诗、书等特质的形成深受时代影响。②对于李白,他的诗句越是真切,他的肉体就越是模糊。他的存在,表面具象,实际抽象。即使我站在他的脚印之上,对他,我仍然看不见,摸不着。③不错,新、旧《唐书》,都有李白的传记;南宋梁楷,画过《李白行吟图》。但与我一样,写书作画的人都没见过真正的李白。只有那幅字是例外。那幅纸本草书的书法作品《上阳台帖》,上面的每一个字,都是李白写上去的。透过笔势的流转、墨迹的浓淡,我们几乎看得见他手腕的抖动,听得见他呼吸的节奏。幸亏有这幅字,让我们穿过那些灿烂的诗句,找到了作家本人。有了这张纸,我们不仅可以与他对视,甚至可以与他交谈。一张纸,承担起我们对于李白的所有向往,带我们跨过时间的深渊,看见李白。18.结尾处作者说“静默中,我在等候写下它的那个人”。请简要分析这句话的作用。(6分)【答案示例】

结尾这句话写作者期待与写下《上阳台帖》的李白神会,与开篇其欲写《上阳台帖》,感受真实的李白前后照应(1分),使文章结构完整,主题突出(1分);上文写后学者都期待与李白相遇,而作为后学者的作者,对此帖的赏析如同二人之间一场真正的古今相逢(1分),印证了李白传承千年的影响,使得纸上李白的形象更为丰满(1分);表达了作者对李白其人的好奇、敬重、仰慕之情(1分);这样的结尾耐人寻味,引人遐想(1分)。【评分标准】6分。按点给分,意思对即可。18.结尾处作者说“静默中,我在等候写下它的那个人”。请简要分析这句话的作用。(6分)内容上:①这句话写的是作者期待与写下《上阳台帖》的李白神会,对此帖的赏析如同二人之间一场真正的古今相逢(1分)2024/5/1718.结尾处作者说“静默中,我在等候写下它的那个人”。请简要分析这句话的作用。(6分)情感上:①表达了作者对李白其人的好奇、敬重、仰慕和向往、期待之情(1分)18.结尾处作者说“静默中,我在等候写下它的那个人”。请简要分析这句话的作用。(6分)结构上:①与开篇其欲写《上阳台帖》,感受真实的李白照应(1分)②与上文写后学者都期待与李白相遇相照应,印证了李白传承千年的影响(1分)③呼应题目“纸上的李白”(1分)⑯一代代后人,都声称他们曾经与李白相遇,甚至包括苏东坡。仿佛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路上遭遇李白。①很多年来,我都想写李白,写他唯一存世的书法真迹《上阳台帖》。18.结尾处作者说“静默中,我在等候写下它的那个人”。请简要分析这句话的作用。(6分)效果上:①使得纸上李白的形象更为丰满,主题突出,使文章结构完整(1分)②结尾耐人寻味,引人遐想(1分)18.结尾处作者说“静默中,我在等候写下它的那个人”。请简要分析这句话的作用。(6分)内容上:①此句写的是作者期待与写下《上阳台帖》的李白神会,作为后学者的作者,对此帖的赏析如同二人之间一场真正的古今相逢(1分)情感上:①表达了作者对李白其人的好奇、敬重、仰慕之情(1分)结构上:①与开篇其欲写《上阳台帖》,感受真实的李白照应(1分)②与上文写后学者都期待与李白相遇相照应,印证了李白传承千年的影响,(1分)③呼应题目“纸上的李白”(1分)效果上:①使得纸上李白的形象更为丰满,主题突出,使文章结构完整(1分)②结尾耐人寻味,引人遐想(1分)答题角度答案示例评分说明其他可得分答案不得分答案内容(1分)此句写的是作者期待与写下《上阳台帖》的李白神会,作为后学者的作者,对此帖的赏析如同二人之间一场真正的古今相逢(1分)分析句子内容得1分李白身上呈现的自由旷达等精神仅点出“等候李白”不得分情感(1分)表达了作者对李白其人的好奇、敬重、仰慕之情(1分)情感表达准确得1分

向往、期待之情喜爱、赞美之情仅写遗憾或敬畏之情不得分结构(3分)①与开篇其欲写《上阳台帖》,感受真实的李白照应(1分)②与上文写后学者都期待与李白相遇相照应,印证了李白传承千年的影响(1分)③呼应题目“纸上的李白”(1分)照应内容需要表达具体得1分①可替换为:与第3段字帖可以看见李白相呼应②可替换为:与第17段李白说到“你们等着,我来了”的内容相呼应仅写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句照应不得分效果(1分)①使得纸上李白的形象更为丰满,主题突出,使文章结构完整(1分)②结尾耐人寻味,引人遐想(1分)答出其中一点得1分,不超过1分。第①点需要扣着内容表述效果才得分。具有文学性写充满诗意不得分写具有文化性不得分6分答案示例

这句话写出作者在深夜中也渴望与李白进行灵魂上的共鸣与对话【1分】。其照应了前文一代代后人都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与李白相遇【1分】。也呼应了前文李白无拘无束,奔向物象千万,山高水长的特点。以此来表现李白性格的狂放、自由,作者的等候亦表达了作者对李白这种乐观、放荡不羁的心态的赞扬与对李白本人的喜爱与赞美【1分】,并照应前文作者通过这幅字,可以让作家本人与李白对话【1分】。作者以此收束全文,既照应题目“纸上的李白”【1分】,点明叙事对象,又内蕴深远,引起读者深思【1分】。——内容1分,结构3分,情感1分,效果1分。5分答案示例

①作者从《上阳台帖》中感受到了真正的、具象的李白,这句话表明作者在等候与真正的李白灵魂上的碰撞【1分】,感受他的思想,与开头作者想写他唯一的真迹相呼应【1分】,更与题目"纸上的李白"相应【1分】,作者在等待纸上的李白"向他走来“。

②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