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新疆专版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5章地貌与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常见地貌景观与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_第1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新疆专版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5章地貌与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常见地貌景观与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_第2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新疆专版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5章地貌与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常见地貌景观与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_第3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新疆专版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5章地貌与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常见地貌景观与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_第4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新疆专版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5章地貌与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常见地貌景观与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第1讲常见地貌景观与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地理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备考指导•综合思维:结合示意图,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和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区域认知:结合资料,分析不同地区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影响•地理实践力:观察家乡地貌,认识常见的地貌特点,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第一环节必备知识落实[知识筛查]知识点1常见地貌类型1.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2)常见类型。①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等。②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溶洞顶部常见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石笋等。2.河流地貌(1)不同河段的地貌特征。河流上游:因流水侵蚀形成深而陡的“V”形河谷。河流中下游:因河流堆积而形成冲积平原,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河口:河流入海或入湖处,泥沙淤积,多发育三角洲。(2)河曲与牛轭湖。河道呈“S”形弯曲,主要分布在地势平缓的地区。洪水泛滥时,河水可能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3.风沙地貌(1)概念及分布。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沙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2)常见类型。①风力侵蚀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和雅丹等地貌。②风力堆积地貌:沙丘,其常见形态为新月形。沙丘分为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特别提示新月形沙丘因状如新月而得名。迎风坡缓,背风坡陡。4.海岸地貌(1)概念: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海岸地貌。(2)常见类型。①海浪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分布在岩石海岸。②海岸堆积地貌:常见类型有海滩、沙坝。海滩按沉积物颗粒大小分为砾滩、沙滩、泥滩。[知识巩固]读石林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完成第1~2题。1.石林地貌常见于(

)A.云南省

B.陕西省C.辽宁省

D.江苏省2.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C.丙—甲—乙 D.丙—乙—甲答案:1.A

2.D解析:第1题,石林地貌属于喀斯特地貌,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第2题,读图可知,丙阶段侵蚀程度最弱,说明处于发育初期;甲阶段侵蚀程度最强,处于发育后期,故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丙—乙—甲。知识点2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筛查]1.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2)主要表现形式。①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a.含义: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②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③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2.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2)主要表现形式。①风化作用。a.含义: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过程。b.基本类型: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c.影响:产生的松散物质残留在地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②侵蚀作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对地表进行破坏的过程。③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④堆积作用。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者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的作用。(3)作用特点。①不同地区主要外力及其作用的方式、强度等存在差异,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地表形态。②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温馨提示图解各种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各种外力作用互为条件、密切联系、共同作用,其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知识巩固]2020年7月12日,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据此完成第1~2题。1.下列有关本次地震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火山活动

B.地壳运动C.山崩和滑坡 D.人类活动诱发2.从地质作用方面分析,下列地质现象的成因与该次地震相似的是(

)A.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B.崇明岛的形成C.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形成D.约旦地沟的形成答案:1.B

2.D解析:第1题,地震的发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属于内力作用,虽然火山活动也能引起地震,但本次地震发生时并没有火山喷发。第2题,云南路南石林是由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属于外力作用;崇明岛是流水挟带的泥沙堆积而成;澳大利亚大堡礁是生活在热带地区的珊瑚虫遗体堆积而成的;约旦地沟处于大陆板块内部断裂下陷处,由内力作用形成。知识点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知识筛查]1.过程体现(1)三大类岩石相互转换,使得岩石圈的物质处于循环转化中。(2)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2.三大类岩石(1)岩浆岩: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形成。(2)沉积岩: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形成。(3)变质岩: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3.物质循环过程(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岩浆、B喷出岩、C沉积岩。(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环节:a外力作用、b变质作用、c熔化、d冷却凝固。[知识巩固]黄山是地下花岗岩在地壳变动过程中露出地表后形成的。当花岗岩出露地表并处于强烈上升时,流水沿垂直节理裂隙下切,形成石柱或孤峰,石柱、孤峰成为峰林,如黄山的“妙笔生花”景观。读图,完成第1~2题。1.图1中岩石的形成过程对应图2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2.“妙笔生花”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A.岩浆喷出—地壳抬升—冰川侵蚀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作用C.地壳抬升—岩浆喷出—外力作用D.外力作用—岩浆侵入—地壳抬升答案:1.C

2.B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判断图1中的岩石是花岗岩。读图2,沉积物经④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甲(沉积岩)。沉积岩经①(变质作用)形成乙(变质岩)。变质岩经②(熔化)形成丙(岩浆)。岩浆经③(冷却凝固)形成丁(岩浆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的一种,所以其形成过程对应图2中的③环节,C项正确。第2题,“妙笔生花”景观的形成,先是岩浆侵入地壳,形成花岗岩,然后地壳抬升,花岗岩露出地表,最后受外力作用形成此景观。第二环节关键能力形成能力形成点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整合构建]1.内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作用在温度变化、水的冻融、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物)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侵蚀作用风力侵蚀风挟带沙粒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区(例:雅丹地貌)流水侵蚀

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湿润、半湿润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堆积作用冰川堆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流水堆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颗粒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的物质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河流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固定沙丘、流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的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海浪堆积形成沙滩等滨海地区方法技巧1.根据风力堆积物判断盛行风向(1)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所示。(2)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物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下图所示。2.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及相应地貌类型的分析方法(1)不同地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①干旱、半干旱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沙侵蚀地貌和风沙堆积地貌。②湿润、半湿润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的地貌不同。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为冲积平原等,下游为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③风沙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等地貌。[真题剖析](2020天津卷,4~5)下图所示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形成图中所示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和所需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A.变质岩、水平裂隙、流水侵蚀B.沉积岩、水平裂隙、风力侵蚀C.岩浆岩、垂直裂隙、风力侵蚀D.沉积岩、垂直裂隙、流水侵蚀(2)导致图中所示景观岩层出露地表的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

)A.垂直抬升

B.水平拉张C.水平挤压

D.岩浆喷发解题思路:第(1)题,图中岩层层理构造明显,应该是沉积岩;图中岩层多次出现坡度较大的陡崖,应该是垂直裂隙发育,岩石被侵蚀形成;该地区位于粤北山区,降水较多,风力侵蚀较弱,以流水侵蚀为主。D项正确。第(2)题,图中岩石为沉积岩,最初形成于低地,形成沉积岩后受地球构造运动的影响,间歇性的垂直抬升作用使得本区的地貌发生变化,因此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垂直抬升,A项正确。水平拉张会导致裂谷出现,水平挤压会导致岩层弯曲形成褶皱山脉,岩浆喷发形成火山地貌,B、C、D三项错误。尝试解答:(1)D

(2)A[训练突破]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第1~2题。1.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A.构造运动

B.流水C.冰川

D.风2.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答案:1.B

2.C解析:第1题,霍林河为山前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山前平原主要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第2题,该地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断流期间失去水源,土壤干燥,风力侵蚀作用增强→风蚀洼地增多。能力形成点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整合构建]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

类型形成常见岩石岩浆岩侵入岩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岩石圈上部,冷却凝固而成花岗岩喷出岩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岩石圈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玄武岩类型形成常见岩石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逐渐成为碎屑物质,这些碎屑物质被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形成的岩石石灰岩、砂岩、页岩变质岩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条件下,使原来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新岩石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数码原物质地质作用生成物质①岩浆冷却凝固作用岩浆岩②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沉积岩③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变质作用(高温、高压)变质岩④各类岩石熔化岩浆[真题剖析](2020全国Ⅰ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下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解题思路:本题以学术情境为载体,从地质原因、过程和结果三个维度重点考查了运用内、外力作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答题思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确定设问方向,流水侵蚀对相对平缓的玄武岩台地造成的影响;二是运用流水侵蚀作用的相关知识对图文信息进行解读,平缓的台地在流水侵蚀作用下,会变得破碎、起伏加大,形成沟谷、山地等,台地面积萎缩。第(2)题,解答的关键是审“设问”。设问中“根据侵蚀程度”可解读为玄武岩形成时间不同,受侵蚀程度也不同;形成时间越早,侵蚀程度越大,地表起伏越大(平面越小)。第(3)题,解答需要的逻辑思维是该区域山体的存在有两个条件:一是侵蚀切割未尽(残留);二是喷出岩浆未将山体覆盖(残留)。尝试解答:(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2)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3)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训练突破]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图中(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答案:C解析:甲处为花岗岩,是由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产生的岩浆侵入地壳形成的,A项错误;由花岗岩侵入上部砂岩岩层可知花岗岩形成于该砂岩岩层之后,而该砂岩岩层形成于断层后,B项错误;岩浆活动过程中会导致周边岩石因温度、压强变化而变质,乙处位于岩浆岩附近,因此形成变质岩的可能性大,C项正确;丙处位于石灰岩层,其溶洞多由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而不是岩浆活动造成,D项错误。第三环节核心素养提升[常考图形]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常见图形判读方法1.岩石圈物质循环图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的判别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是展示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过程的图示,如下图所示。判别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的方法:(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因此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岩。(2)岩浆岩和变质岩都能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都能转化成变质岩,因此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为沉积岩或变质岩。(3)三大类岩石在地下深处熔化,形成岩浆,因此有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2.岩石圈物质循环图中地质作用的判别方法以不变应万变,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图出发,明确示意图中各箭头表示的地质作用,然后推及其他变式图。指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