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佤族民歌的传承探究10000字(论文)】_第1页
【云南佤族民歌的传承探究10000字(论文)】_第2页
【云南佤族民歌的传承探究10000字(论文)】_第3页
【云南佤族民歌的传承探究10000字(论文)】_第4页
【云南佤族民歌的传承探究10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佤族民歌的传承研究摘要佤族民歌是佤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佤族人类历史生活的写照,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是我国各民族的文化瑰宝。本文笔者主要对西盟县勐卡镇大黑山及其周边的民歌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之后,对西盟佤族民歌的分类,并对其所具有的形态特征和文化意蕴进行研究。在调查的过程中对音乐本体进行了录音、摄像和记谱,同时对佤族的社会历史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最后笔者结合所调查的内容和西盟县志等书籍资料来完成本论文。关键词:临沧翁丁寨;佤族民歌;传承现状目录TOC\o"1-3"\h\u4056摘要 127638前言 2254581云南临沧翁丁原始部落佤族民歌的概述 3227001.1民歌的分布区域 3103401.2民歌的传承人群 391432云南临沧翁丁原始部落佤族民歌的分类 4184882.1宗教习俗性民歌 4218792.2劳动习俗性民歌 4171222.3婚姻习俗性民歌 5273523云南临沧翁丁原始部落佤族民歌的特征 5213133.1调式调性方面 598183.2节奏旋律方面 6165173.3伴奏乐器方面 6200483.3.1气鸣乐器 630623.3.2弦鸣乐器 7271733.3.3膜鸣乐器 7260233.3.4体鸣乐器 7242253.4旋律性 8266583.4.1核心音程 824393.4.2旋幅 9230533.4.3终止式 10161383.5节奏性 10282463.6舞蹈性 11245424云南临沧翁丁原始部落佤族民歌的代表作品举例分析 12323644.1佤族民歌《月亮升起来》 12135654.1.1调式调性方面 12224124.1.2旋律节奏方面 12261904.1.3伴奏乐器方面 13151484.1.4音乐舞蹈方面 13194114.2佤族民歌《想你》 14297064.2.1调式调性方面 1453924.2.2旋律节奏方面 14113715云南临沧翁丁部落佤族民歌保护与传承的举措 14247675.1通过加大当地旅游开发来吸引观众 14224095.2通过扩办音乐演艺来使其得到重视 14284295.3培养原生态歌手参加大型文艺演出 1520293结论 1511008民歌谱例 164247参考文献 19

前言沧源值族自治县居住的民族早为百灌集团的澳人,明清以后有傣、拉枯、扮、汉等民族逐渐迁入。据1990年统计已有26个民族,千人以上的民族依次是低、汉、傣、拉枯、舞。全县总人口约15万人。低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6%。很早以前,低族早就和内地各族人民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从值族历代建制的历史发展过程,特别是明清时期(公元13世纪至17世纪中叶),低族与内地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更进一步密切,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这个伟大的国家,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值族是一个勤劳、朴实勇敢的民族,从遥远的古代,神奇的“司岗里”时期,值族就一直不懈的开拓进取。但由于各个历史时代的原因,值族社会经济仍然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状况,由此导致文化方面发展的迟缓。解放前约占总人口80%的值族地区仍处于原始社会状况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值族原先就没有自己的文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值族创造和发展了自己丰富的语言。低族社会当时生产力很低,但处在原始社会的伍族人民不甘愿落后,面对变化无常的天地万物,虽然缺乏认识和理解,但勤劳智慈的低族先辈,本能地与天斗地斗,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产生了众多天真而,有艺术魅力的神话传说和歌谣。由于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落后和共耕土地关系的原始生产方式,开始产生了歌颂集体劳动的歌曲。1云南临沧翁丁原始部落佤族民歌的概述1.1民歌的分布区域佤族分布在临沧市辖区内的沧源、双江、耿马、永德、镇康县。其中,沧源县佤族占佤族人口总数的60%佤族。佤族的族属是白濮族群。长期使用木刻和实物记事,信仰万物有灵,由于历史的原因,佤族社会发展比较滞后,20世纪50年代仍然处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度的历史阶段。佤族人民的生活艰难困苦,他们怎么不知道是愁呢?但是无论生活怎样艰苦,他们认为只要有人在,集体在,集体的力量就会战胜任何困苦,昂头甩手的活下去,有首佤族民间流传的民歌是这样唱的:崖上跌水响哗哗,木头凳子脚会开花。山寨风光是歌舞,唱得人心热呼!呼!佤族认为:歌舞是人“人气”旺的反映,没有“人气”的地方才会没有歌舞!因此,歌舞几乎成为了与他们社会聚生共存的文化娱乐现象。1.2民歌的传承人群佤族山寨歌曲类型以劳动歌、风习歌、儿歌为主。佤族人民认为,木鼓是“通神之器”、“通天之鼓”,“生命靠水,兴旺靠木鼓”。他们将木鼓视为本民族崇拜的神圣之物,平时不能乱动,只有祭祀报警和节日喜庆等重大集体活动时才能敲打,因此,木鼓是佤族的象征。本土民歌《佳玲赛》中的演唱“敲起木鼓打起歌,打到日出月亮落男女老少一起来,唱出那火红的生活来”就集中的用歌唱的方式表现出佤族人民的生活面貌。2云南临沧翁丁原始部落佤族民歌的分类2.1宗教习俗性民歌仪礼歌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中进行节庆活动、婚丧嫁娶、新建房屋、祭祖凭吊等情况下演唱的歌曲。岩帅的仪礼歌非常丰富,经常演唱的有过年唱的《过年调》,结婚唱的《嫁姑娘调》,建房屋唱的《贺新房调》,葬礼唱的《哭丧调》等。大部分岩帅佤族的仪礼歌显得古朴庄重,并规定演唱场所,需要严格遵守。否则,会带来不吉利的事情。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和一领众合三种形式。一领众合的领唱者,一般由年长的有威望的老人担任。除一领众合的合部分的节奏相对固定外,其他形式的仪礼歌的节奏都比较自由。旋律一般由三音列或四音列构成,羽调式,音域较窄,具有说唱风格。在演唱中,唱词相对固定,并不断反复同一个乐句。在反复过程中,独唱、对唱和领唱有一些细微变化。2.2劳动习俗性民歌佤语称为“loulengyougeng”(音译)。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是生产活动。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出了优秀的民族音乐艺术。伴随着人们生产活动而产生各类民歌,其内容极其广泛。在日常劳动中产生许多劳动伴与歌唱进行的民歌,如:《犁田》、《栽秧》、《薅秧歌》、《薅旱谷》、《舂米》等。还有一些民歌是体现集体活动形式,如:《拉木鼓》、《拉木桥》等等,这类民歌的产生是由于过去佤族与世隔绝,劳作粗放,生产工具极其原始。劳动体力强度大、人们通过使用歌声来协调和统一节奏,也是用来减轻繁重的劳动负担。这些民歌大多以该劳动为内容,也唱一些较为风趣、幽默、逗乐的,也有讽刺或鼓动性等内容。曲调有些比较高亢、爽朗,也有的相对沉着、稳健和轻松愉快。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合唱、轮唱或一领众合号子一类的,从各个角度体现了劳动生产的特点。其中薅秧、点旱谷、薅秧时节演唱的调子尤其有特点。栽秧和薅秧是妇女们集聚在一起劳作的机会,也是唱调子最的好机会。虽然劳动很辛苦,但她们会边愉快地劳动边唱歌,一排栽秧的人便组成一个合声部组。最为热闹的是点、薅旱谷。点旱谷的时候有男人参加便有男生部,其他时侯一般都是女声齐唱或者是合唱。人们劳动时唱着民歌不但可以协调劳动的节奏,而且还可以激励人们的干劲,提高劳动的效率,从而使人们在劳作的过程中精神愉悦,又不感到疲劳。2.3婚姻习俗性民歌生活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以自娱自乐为目的而进行演唱的歌曲,是反映人民日常劳动生活和一般家庭社会生活的民歌。在岩帅佤族民歌中,生活歌的数量最多,题材也最广泛。如佤族在日常生活中喝酒时演唱的酒歌、感叹生活艰辛时演唱的苦歌、妇女们自娱自乐时演唱的各种歌曲都属于生活歌的范畴。生活歌一般以妇女齐唱或轮唱的形式进行演唱,歌词经常采用比喻手法进行即兴创作,内容可以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岩帅佤族生活歌的演唱形式大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边唱边跳,另一类是只唱不跳。但它们的音乐特点基本相同,即速度相对统一,节奏比较固定,2/4拍居多,前八后十六和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型在旋律中经常出现。大部分岩帅佤族生活歌都采用三音列和四音列构成旋律,其次是使用五声音阶构成的生活歌,六声音阶和七声音阶构成的生活歌较少。但无论采用那一种音阶构成旋律,都以羽音为主音。多数生活歌只有一句或两句旋律。演唱时,一般采用换头合尾的形式进行反复。3云南临沧翁丁原始部落佤族民歌的特征3.1调式调性方面我们知道,中国以五声音阶为其主要的调式音阶,而在一些较原始的民族中还存在调式音阶不完整的现象,沧源佤族民歌就是这样的,他们的民歌中有接近一半是二音、三音或四音音乐,尤以612三音列居多,约占民歌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而在完整的五声调式中,又以羽调式为其主要调式音阶,其次为徵调式和宫调式,只有少数民歌会出现变音,在旋律中形成特殊的小二度,但这些变音并不能形成六声或七声音阶,它们的出现是由于即兴演唱所至,形成装饰性变音,而非调式内的变音。上例中#F音(首调的4音)是演唱时向下滑所至,造成叹息般的语气,属于装饰性的变音,并不能构成一般意义上的六声音阶。另外,单一调式也是沧源佤族主要的调式特征,众多的民歌中极少有转调的现象,这与民歌本身结构短小,演唱较随意有关。3.2节奏旋律方面结构短小是其曲式结构的主要特征,主要为一段体,可由一个乐句、两个乐句甚至更多乐句构成,由于其演唱的即兴性,乐段的结构多为非方整型(所谓方整型结构即乐句的小节数为4或者4的倍数),乐句与乐句之间常变现为非对称的形式,以对比结构居多,多为上下句对应式的单乐段或两对上下句构成的复乐段,并在此基础上作小有变化的反复;表面上看这些乐句的走向似乎很即兴,但实际上乐句之间是有关联的,或者体现出同质性对比的特点。例如,采用相同的节奏型、相同的结音方式或者局部使用相同的音乐材料等等,或者采用顶真的方式来粘连结构内部的细节。(在沧源佤族民歌中顶真是经常使用的连接方式)。3.3伴奏乐器方面佤族乐器大致可分为气鸣乐器、弦鸣乐器、膜鸣乐器和体鸣乐器4类。目前该种分类法主要用于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当中,此种乐器分类法既不同于西洋乐器的分类方法,也不同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分类方法,采用该种分类方法基本上概括了所有佤族的乐器0。3.3.1气鸣乐器是靠吹奏者吐出的气流在吹管内形成共振后发声,根据乐器内有无簧片,又可分为有簧类和无簧类。有簧类以“德”为代表,是滇西南西盟地区的佤族特有乐器,以牛角或木材制作,呈牛角状,中空,内嵌铜质簧片。无簧类外观同箫很相似,管身竹制,全长约30cm。制作方法也类似箫,管的上端为吹口,在吹口处顺竹统劈一小口,中间形成一个长方形吹孔。管身正面开有3个按音孔,音色暗淡低沉,常作为祭祀时使用的乐器。短笛:佤族横吹乐器,流行于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部分村寨。竹制,管长约16cm,设一方形吹孔,横吹,开4个按孔。音色高亢明亮。3.3.2弦鸣乐器是靠琴弦振动发声的乐器,可分为弹拨和拉奏两大类。拉奏类独弦琴:又译作适振、士争,是佤族的独有乐器。外形与二胡相似,奏者自制自用,规格大小不一。琴杆竹制,多使用弹性大的竹条制作,呈扁方形柱状体,琴筒竹制,呈圆筒形,张一条琴弦,原多用柔韧的牛草或藤皮捻制而成,现改用尼龙弦或丝弦。演奏空弦时常颤动琴杆,发出的颤音尤具特色。弹拨类:小三弦:云南其他少数民族如彝族、傣族均可见到类似形状的乐器,大小上略有差距,目前该乐器的渊源尚有待考证。小三弦,顾名思义,是用粗细不等的3根钢丝弦线拴系而成,弦尾振音口用蟒蛇皮蒙面。弹奏时,只要用手指来回拨动,便可演奏出各种优美的曲调。3.3.3膜鸣乐器蜂桶鼓:该乐器在使用的材质上可在傣族地区见到类似的乐器,但形状与大小相差甚远。鼓框用红毛榆或椿树挖空而成,两端蒙牛皮或笋叶,通常3个为一组进行演奏,分为大、中、小3个型号,用手敲击演奏。3.3.4体鸣乐器即乐器体本身振动后可发声的乐器,该类乐器的代表是木鼓。木鼓是佤族的独有乐器,是佤族的象征,它既是一件乐器,也是一件“神器”。解放前,佤族人视木鼓为“通天神器”,并由木鼓而产生了一系列祭祀、舞蹈等传统,鼓身呈舟状,由坚硬红毛树干雕刻而成,鼓长2.62m,直径0.59m,两端稍细,鼓身有一长2.1m、宽5cm的音孔腔,内中分两半凿空。拉木鼓是佤族宗教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佤族村寨里都有一个木鼓房,木鼓是通天的神器,砍大树做木鼓,就能和鬼神联系。佤族故事说:人类从葫芦里出来就会击木鼓了,因为他们遇到了许多难题,如生老病死、自然灾害等等,只能击木鼓与创造万物的神灵木依吉通话,或者与主宰天上的日月雷电和地下的风雨洪水的神通话,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和心愿告诉神灵,以求平安。到后来,木鼓除了做祭器外,也作为报警器和娱乐时的打击乐器。3.4旋律性3.4.1核心音程沧源佤族民歌是以四、五度音程为其核心音程的,主要为6—3或6—2的进行,这两个旋律音程不断以原位或转位的方式出现在旋律中。沧源佤族约有50%的民歌只采用612或613三音列构成,在一些完整的羽调式民歌中,这两个音成为贯穿歌曲始终的核心音程,其他音往往是对这个音程进行填充与装饰。这首民歌完全用612三音列构成,结束落于羽音上,具有羽调式的色彩特征。开始处出现的四度大跳便是歌曲的核心音程,之后对这个音程内部填充后又下行回落至B音上,整首歌曲便是建构在B—E或者E—B的基础上。在我国的传统音乐中,还有许多类似上述只采用两、三个音构成的音乐。这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了人类音乐的最初形态,因为史前期的人类是不会一张嗓子就唱出完整音阶的,他们只是在高兴、生气或者需要与人交流时,才发出某些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一两个或两三个音高起伏不同的嗓音,那可能就是最初的语言,也可能是最初的歌调。沧源佤族民歌中还存在着大量这样的二音、三音或四音音乐,这与佤族地处山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发展缓慢,缺少与外界交流等原因有关,当然这同时也让该地区民歌的原始风貌得以长期的保留下来。沧源佤族民歌中那些采用五声音阶构成的旋律,也是从原始的二音、三音音乐发展而来的,正是这些二音、三音音乐构建了佤族民歌旋律的基本特征,通过对这些五声音阶民歌的分析可看出,四、五度音程仍然是旋律进行的核心。在上例中,旋律的核心音程是D—A两个音,即首调的6—3,每两个小节形成一个乐汇,都用相同的D—A的下滑作为收束(第二小节结尾处)。开始处采用了在核心音程内填充音的方式,D—A之间经过了C音,第二小节迅速回落至D音,而后对D音进行上方装饰后由再由D音下滑至A音,形成核心音程的转位;第三小节上行音阶再次推出D音,第四小节与第二小节末尾一样,下滑至A音;第五、六小节与一、二小节相似,由A音下跳至D音后再次下跳至低一个八度的A音;第七、八小节先由A音经过C音后到达D音,再继续上跳了一个四度作为装饰,之后迅速回落至D音,采用相同的方式结束。上例的核心音程是C—F(首调的3—6)两个音,这个核心音程出现了三次,被逐渐拉长。第一次是第一个小节,对C音进行辅助式的装饰后下跳至F音;第二次延伸为第二、三小节,在下行的过程中,内部填充了大量音符;第三次为四、五、六三个小节,这一次是从低八度的C音上行至F音,对F音进行环绕式的装饰后结束。这样,核心音程便以三次不同的风貌在旋律中呈现,既起到了骨架支撑作用,又将其隐藏于其他音的装饰之中,颇有意味。3.4.2旋幅即一首旋律中最高音与最低音之间的音程大小。由于佤族民歌为自然人声演唱,因此每一首民歌的旋幅都较窄,多为一个八度,也有些歌曲为十度、十一度,除音域较窄外,还有音区偏低的特点,旋律进行多为级进下行。3.4.3终止式沧源佤族歌曲中,其末尾大多数为封闭型终止,即终止在主音上,且末尾处采取“加尾”式的补充终止也是其较有特色的一种终止方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一种是快要结束时,主音出现(通常为倒数第二小节左右),然后再由某个支持音进向主音结束,以羽调式为例,多数为下主音进向主音,即徵音到羽音,566的方式结束,徵音在羽调式中为二级支持音,一级支持音是角和商,宫音离得最远,通常只作经过音运用,很少起支持作用,但在佤族民歌中却是个例外,其末尾终止处,除了566样式外,166的结束方式也是很常见的;另一种是主音反复的方式,尤其是羽调式中,6音作为其主音,在末尾处出现后,通常要反复2—3个,即666的样式,以巩固其终止的感觉。(四)装饰音在佤族歌曲中,其音乐在流动的过程中大都以原始风貌呈现,并不太重视音乐的腔化处理,旋律比较质朴,只使用极少数的装饰音,前倚音与下滑音是使用最多的装饰音,且下滑音多出现在歌曲的结束处,偶尔使用上波音。简洁质朴的旋律进行体现了佤族歌曲古朴原始的风貌。3.5节奏性佤族歌曲的节奏较舒缓,反映了佤族人民简单而悠闲的生活节奏。其节奏型多为均分的八分音符,或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歌词也是一字一拍或两字一拍,演唱起来有平稳之感,这和佤族整个民族的风格和气质是相符合的。歌曲多为单一节拍,以2|4拍居多,较少有变换节拍的现象,即使出现变拍子的现象,也是基于歌者即兴发挥的演唱特点。在某个长音上(多为结束音)自由延长而出现节拍变换的现象,或者在乐曲开始时弱起进入,形成不完整小节,而最后结束处又以完整小节结束,这种现象充分体现了民歌的生活化特点。由于习惯演唱时在曲首加一句甩腔或曲尾加一句衬腔,而导致了节拍的变化。下例歌曲的节奏变化于2/4拍与3/4之间,开始时由于加了衬词而导致歌曲节拍的变化,末尾处用3/4拍记谱是为了整合开始的弱起小节,这个后半拍弱起的节奏具有随意性演唱的特点。3.6舞蹈性即打歌调。曲调清新活泼,情绪开朗,大都保持了本民族传统民歌的音乐风格。演唱形式多为齐唱、男女对唱和领唱合唱,以2一3枝笛子伴奏。4云南临沧翁丁原始部落佤族民歌的代表作品举例分析4.1佤族民歌《月亮升起来》4.1.1调式调性方面这首歌曲融入了典型的低族民间音乐“小调式”的元素,词曲作者李江平是原汁原味的低族,他熟悉侃族的生活,是在体验生活时创作的歌曲。因此,李江平先生在深刻领会歌词含义的基础上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和作曲技法,用柔和的低族小调,表现了浓郁的低族风情,从而委婉含蓄地把主人公那丰富、真挚而又复杂的内心情感,很洽切地表现了出来。这与低族“大调式”的高亢、明亮的音调,如低族民歌《敲响木鼓》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首融入低族小调式的音乐元素的歌曲,配以悠扬的民族乐器,如“小三弦”或是“葫芦丝”器乐,再加上演唱者清透、柔美、圆润的歌声,听起来清澈,抒怀,无限伸展,带给我们的是精灵般的空灵之韵。使我们感受到这首歌曲带有与城市喧嚣迥然不同的清新洒脱、浪漫激扬、平和悠远。4.1.2旋律节奏方面旋律简练,曲调亲切、生动,能充分表达歌词所需要的意境和情绪,是歌曲月亮升起来》的艺术特色之一。如歌曲的引子部分,以轻柔的音乐把人们带入一种清新奇妙的境界。特别是用葫芦丝演奏的这首曲子,音乐一开始,清脆悦耳的葫芦丝音乐配以“叽叽喳喳”的鸟语、“哗哗”的流水声,如天籁之音,把人们引领到神奇美妙的大自然的怀抱,低乡的山山水水如一幅水墨画,尽现脑海。听了其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歌曲第一乐段“月亮升起来哟,山寨静悄悄,风儿阵阵吹,心儿多舒畅。”造成了一种恬美、清幽的气氛,然后唱词“弹起我心爱的小三弦,我心上的姑娘你快快来,哎……快快来”深情、抒怀地呼唤自己的心上人“快快来”以此来互相倾诉自己的感情。歌曲的第二乐段,曲调的节奏、音型基本类似,但它们又各具有自身的感情色彩。这一段主要突出的是情人相见后“相依在一起,诉说心里的悄悄话”的情形,反复吟唱“悄悄话”,委婉动听的唱腔,真实、朴素,表达了伉族小伙子多情、淳朴、真挚的感情。乐曲的结尾已渐弱的装饰音演唱,次轻柔地唱“月亮升起来”,并且一次比一次轻,一次比一次柔,这时的声音如“轻柔的纱布在微风中飘渺”,如“树叶在轻轻落下”,又如“透明的露珠”,还如“春夜的雨滴”,在柔美而又轻巧的音乐声中,不经意地结束了,让人回味无穷。4.1.3伴奏乐器方面《月亮升起来这首歌曲传唱多年而不衰,它以优美的意境和旋律打动人,以民族元素感染人。许多人认为这首歌用二胡演奏绝不亚于《二泉映月》,用小提琴演奏不亚于《梁祝》,用古筝演奏不亚于《小河淌水》。其实,早在年的云南省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展演的评论会上,这首歌就被省音乐界的专家称为低族的“东方小夜曲”,被誉为低族情歌的“不朽”之作。4.1.4音乐舞蹈方面“月亮升起来”是一首低族民歌,这首歌歌词的第一段描述了低族小伙子急切盼望心上人与自己相聚、谈情说爱的情景。“月亮升起来哟,山寨静悄悄,风儿阵阵吹,心儿多舒畅。弹起我心爱的小三弦,我心上的姑娘你快快来,哎……快快来”,歌曲内容以低族小伙串姑娘为主线,以“月亮”、“山寨”、“轻风”自然风光为背景,加以身背“小三弦”的小伙子的衬托,在人们面前勾勒出一幅有声有色、清新自然的低族山寨月夜图。歌词没有华丽的辞藻,而用“平淡”的语言,通过对静态的“月亮”、“山寨”与动态的“轻风”、“拨动三弦的低族小伙子”的描写,表达出一个小伙子串姑娘时,急切盼望姑娘出现的心情,产生出一种“恬淡”的山乡野趣。追求一种“平淡”之美,这在中国美学史上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中国古典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追求“韵外之致”也就是不满足于实有的形象,而追求内在的神韵,达到一种奇妙的境界。“月亮升起来”的第一段歌词就表达了这样的境界。歌词的第二段“月亮升起来哟,山寨静悄悄,弹起小三弦阿妹轻轻唱,让我们相依在一起,诉说心里的悄悄话,哎……悄悄话,哎……悄悄话”,月光下、山寨旁,我们的小阿妹在恋人的急切盼望之下,缓缓而出了。小阿妹偎依着小阿哥,并和着阿哥的“小三弦”轻轻歌唱。一对恋人久别后相见时的激动和喜悦,他们在窃窃私语,在诉说心里的“悄悄话”,或许是在互相诉说相思之苦。这是恋人相逢时的幸福和甜蜜的自然流露,是自然和生活的真实反映。这些简单直接的歌词体现了低族人民原始淳朴的情感。这是原生态的爱情之歌,里面没有被赋予更多的内涵,而只有爱情主体之间的两情相悦和生命本能的渴望,男女相恋轻松自然,既不偷偷摸摸,也不战战兢兢,带给人们一种自然而真实、清新而又质朴的美感。4.2佤族民歌《想你》4.2.1调式调性方面《想你》调式调性为五声A宫#F羽调式,四二拍,音乐结构为:引子(1-小节)+。(7-8小节)+1}(9-10小节)+a1(11-12小节)+c(13一14小节)+c1(15一16小节)+d(17-18小节)+dl(19-20小节)+f(ol-p小节)+g(23-24小节)+a2(25-29小节)+最后一小节尾声为多乐句并列联合的非方整性单一乐段(一部曲式),根据需要可以有选择地反复演唱和表演。4.2.2旋律节奏方面另外,可根据歌词结构,用“起承转合”曲式构架原则进行简单分析调式调性不变,曲式性质仍为一部曲式如:引子(1-6小节)+起句a(7-13小节)+承句al(13-16小节)+转句1}(17-20节)+衬句(ol-p节)(衬词:哎)+合句c(23-27小节)+尾声(28-29小节)衬词:哎江三木罗)。5云南临沧翁丁部落佤族民歌保护与传承的举措5.1通过加大当地旅游开发来吸引观众少数民族传统歌舞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加强对普通民众“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在文化自觉意识的引导下,人们可以清醒地认识本民族的现状、发展方向,自觉地调适本民族的文化,以适应新的环境,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文化自觉”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1997年首次提出的,其涵义为:首先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要明白它的来历和形成过程;其次是要正确处理自己的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拉祜族传统歌舞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样需要“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民族成员应充分认识到自身文化的特色、优势,与其他文化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从文化自觉的高度出发,保护好传统文化,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变迁,在现代化进程中永葆生机与活力。当地政府应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文化传承人一定的支持。5.2通过扩办音乐演艺来使其得到重视在文章的前面我就已提过演出方式不足。佤族民歌能被大家熟知,是由于专业歌手的演唱,仅仅只有专业的演唱是不够的,要使其成为雅俗共赏的音乐,需要丰富其表演方式,使它更易于被大众接受。可以把它融入现代音乐创作中,使民间音乐在现代音乐的创作中传播和发展;或者将它加以改编。5.3培养原生态歌手参加大型文艺演出延伸少数民族舞蹈编排的文化内涵加大对传承人的持续关注与保护,可以由政府部门组织、相关部门配合,大力开展各种演出、比赛、交流、宣传等。在舞蹈编排与创作中,应该少一些舞台化的手段与改变,竭尽所能地尊重与复原少数民族舞蹈的本真面貌,多一些少数民族的厚重文化与情感记忆。比如说贵州舞蹈在“荷花奖”中就展现出创作的文化内涵,以“水姑娘”为例,手的颤动表现出波光粼粼的水面,两只手握起来,又是一个小水滴,这样的思路就很有创意。同时,贵阳荣获“中国舞蹈之都”还停留在概念上,要真正成为舞蹈之都,必须在硬件、软件设施的配合下,能够出现一两个具有代表和权威的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家,或者推出更多的舞蹈精品,才更加有说服力。比如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舞蹈艺术家杨丽萍的做法,培养本民族的舞蹈艺术家、传承人,举办舞蹈表演会,推广民族舞蹈,把民族舞蹈推向大众,推向世界,把民族舞蹈打造成艺术精品,让大家逐渐去接受和喜爱少数民族舞蹈这一特色的艺术形式。结论文化是民族的标志和灵魂,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是凝聚和内化民族力量、激励和促进民族发展的强大动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