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基础模块(下)第一单元-教学课件-第3学时_第1页
统编语文基础模块(下)第一单元-教学课件-第3学时_第2页
统编语文基础模块(下)第一单元-教学课件-第3学时_第3页
统编语文基础模块(下)第一单元-教学课件-第3学时_第4页
统编语文基础模块(下)第一单元-教学课件-第3学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学习任务一梳理内容,理清思路第3学时一、梳理《长征胜利万岁》的内容和思路二、梳理《百合花》的内容和思路阅读《长征胜利万岁》,了解长征即将胜利时的重要历史事件,理解长征在中国革命关键时刻的伟大意义,把握行文思路。阅读《百合花》,概述情节,体会树枝和野菊花、两个干硬的馒头、军衣上的破洞、百合花被子等细节描写的作用。教学目标一、梳理《长征胜利万岁》的内容和思路活动

学校要举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系列活动,作为讲解员,你要向同学们讲述红军胜利到达陕北这一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中的经历,你将如何进行讲述?分解问题1简要介绍长征历程和作者杨成武。长征发展历程: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在前四次“围剿”失败后,发动第五次“围剿”,调集50万军队向中央革命根据地进攻。为了保存革命力量,1934年10月10日晚,主力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中央红军长征正式开始。长征发展历程中央红军最初的计划是从南线突破,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要突破四道封锁线。前三道比较顺利,但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时,红军在国民党湘军和桂军夹击下,付出了极大牺牲。湘江战役后,根据毛泽东的建议,红军转兵贵州。1935年1月15日,遵义会议召开,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自此,中央红军转变打法,灵活机动,声东击西,最后摆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1935年10月19日,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至此,中央红军主力长征胜利结束。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1936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原红二、红六军团等)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三大红军在陕北胜利会师,红军力量得到壮大。杨成武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红军长征中,他担任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政治委员,曾指挥该团夺取泸定桥、突破天险腊子口,为红一方面军胜利完成长征作出了突出贡献。课文节选自《杨成武回忆录》,本书主要讲述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事件。

作者杨成武分解问题2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一共讲述了哪三件事情。红一方面军到达吴起镇长征最后一战在全军干部会议上听毛主席讲话分解问题3找出课文描写的几处场景,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方面概括场景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课文主要详细描写了三个场景:10月18日红四团指战员抵达吴起镇;10月的一天早晨,毛主席指挥部队在吴起镇一带山头阵地歼灭敌人追兵;吴起镇战斗之后的一天,在吴起镇附近一个晒麦场召开全军干部会议。同时,还简要描写了另外两个场景:11月6日,中央红军与红二十五、二十七军在甘泉县附近胜利会师;“我”和黄开湘同志在去参加全军干部会议的路上遇见邓小平同志。分解问题4进入情境,向同学们讲述。提示讲述时内容全面,语言简洁,表达流畅。二、梳理《百合花》的内容和思路活动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简要叙述《百合花》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要求语言要流畅,情节要全面。提示

这篇小说一个写了三个主要人物,文工团员“我”、通讯员和新媳妇,并且是以“我”的视角来讲述的。讨论

《百合花》以“我”的见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贯穿着令人难忘的细节描写,如通讯员步枪筒里插着的树枝和野菊花、两个干硬的馒头、军衣上的破洞、百合花被子等,请依次勾画出这些细节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对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提示: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对于情节的推动,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作用,读小

说要留意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勾画出描写通讯员步枪筒里插着的树枝和野菊花、两个干硬的馒头、军衣上的破洞、百合花被子等细节的句子。分解问题1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树枝和野菊花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挎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干硬的馒头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衣肩上的破洞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百合花被子分解问题2分析这些细节描写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树枝和野菊花”,第一次只有“树枝”,第二次“多了一枝野菊花”,丰富了情节,表现了通讯员的天真烂漫、乐观、热情,他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在紧张的战争条件下,依然能够从生活中发现美,把生活过得富有情趣。树枝和野菊花“两个干硬的馒头”出现两次:第一次是通讯员与“我”告别时,“在自己挎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是“干硬”的,说明这可能是通讯员仅有的干粮,而且保存了很久,体现了战争年代物资的匮乏,但他仍然给了我,表现出通讯员的心地善良和细心周到。第二次出现是“我”与通讯员“永别”时,体现出我对通讯员的悼念之情。干硬的馒头第一次为第二次出现做了铺垫,第二次出现是情节的进一步发展。“衣肩上的破洞”出现五次:第一次出现,表现了小通讯员羞涩的个性,也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第二次出现,体现出“我”对小通讯员的关心,也推动情节进一步发展。第三次出现,使情节陡然发生转变。第四、五次出现,把情节推向高潮,体现出新媳妇对子弟兵的热爱、关怀以及深切的痛悼之情。衣肩上的破洞百合花被子出现五次:第一次出现,不仅让读者明白新媳妇初次不肯借的原因,真实表现新媳妇的思想斗争,也表现出她的深明大义,同时为后面献出被子埋下伏笔。第二次出现,是借了被子之后,才听说“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深化了新媳妇深明大义的形象。第三次出现是在包扎所,继续为下文的“铺被”情节做铺垫,。由不舍借被,到借给被子,再到坦然铺被,继续塑造新媳妇的形象。第四次出现,是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把唯一的嫁妆坚持盖在通讯员身上,凸显新媳妇的美好品质,表现她对人民子弟兵炽热、无私的感情,逐步完善了新媳妇的形象,与前文情节相呼应。第五次出现,点明题旨。百合花被子作为一条线索贯穿全文,突出了课文主旨,使课文增添了柔婉的抒情化意味。百合花被子提示从百合花的特点和人物性格之间的相似点进行理解。

“百合花”象征着战争年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